教育机构论文范例

教育机构论文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1

1、重视元认知策略培训,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内在动力

通过课堂培训或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会主动调适心理状态、设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目标、计划和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并有能力参与自我评价等等,逐渐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达到新课标要求建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元认知策略运用于高中词汇教学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明确词汇学习的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二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三是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效果,调节词汇学习策略。

2、以教学任务为牵引,建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习者词汇能力而展开,即词的音、形、义、搭配本身,以及词汇的语境运用能力和自动提取能力。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辩论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教学任务为牵引,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传授词汇学习策略,通过精心设计词汇学习任务,激活词汇教学。同时让学生不断优化展示语言材料、练习听力会话阅读写作材料、总结词汇知识成果、在活动中使用所学词汇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比实验

1、实验对象

为了检验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可行,课题组选取两个平行班31班、32班进行了教学实验。31班作为实验班,32班作为对照班。31班接受基于建构主义的词汇教学策略,而32班保持传统的授受式词汇教学模式。

2、实验工具

实验工具采用编制词汇水平测试题测试的方法,共100分。前、后测考的词汇全部从教材后的单词表范围内选取并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以确保词汇测试题难易程度与学生词汇水平保持一致,无显著性差异。

3、实验过程

实施前,对两个班级组织前测,并对成绩进行统计。由于我们的研究涉及多种子策略的应用,而词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因此,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检验,跨度三个学期,共13个月,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

4、前后测试成绩分析与结论

使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前、后的两次测试数据(成绩)做统计分析和成绩差异T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4.1实验前的测试中,实验班的平均分为70.09,标准差为11.308,对照班的平均分为69.66,标准差为13.456。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差异检验(T-Test),t=0.185,P=0.853,大于0.05,这表明两个班前测成绩的差异性不显著。说明在教学实验进行之前,实验班31班和对照班32班学生的词汇能力处于同一水平。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语文知识;逻辑学;思维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境

在现代语文知识建构中,除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及文章等与语言文字直接相关的本体知识外,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知识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维度。现代语文学对现代逻辑学的吸纳与接受,不仅促进了自身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也使语文教育踏上了科学化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陈望道、孙俍工等众多语文学家,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其中贡献最为卓著的当属夏丏尊。

一、语文教学对逻辑知识的初步吸纳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识之士已经逐渐认识到,除了在器物制度的层面学习西方以外,开启民智、启蒙思想才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手段。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指出,建立现代国家的基础在于造就“新民”。与之相似,严复也提出,“吾国之最患者”在于愚、贫、弱,“尤以瘉愚为最急”[1]。而启蒙民众思想所依靠的现代知识基础,就是“名、数、质、力”四种科学。居于首位的“名学”,即日本所谓的论理学和西方所谓的逻辑学。在新式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中,“改易思理”,以西方现代逻辑知识变革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推动思想革新,成为疗愈国民愚疾的一剂处方。随着西方逻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思维科学的价值和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正式进入学校课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了“名学大意”和“演绎法”两门课程及其学习时数[2]。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用“辨学”来指称论理学,并将其列为随意科目;《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则将“辨学”列为必须修习的科目。此外,辨学课程作为教育科的内容被列入师范学堂章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论理学被确定为“教育首先宜教授”的内容[2]。这一时期,逻辑学知识作为课程主要在大学堂、高等学堂和师范学堂内设置,由于普通中等教育并没有安排相关课程,因此,逻辑学知识主要还是一种专业教育。为了进一步普及逻辑学,教育界有识之士提议在普通中学教授论理学,这就为现代语文知识体系对现代逻辑学的吸纳提供了契机。1918年,夏宇众在《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一文中,倡导在中学四年级增加对“论理学”大纲的教授。因为中学高年级学生“宜兼习论辩说理文字,而自中文字非慎思明辨者不办,欲思之慎辨之明必有待于Logic”[3]。立足于培养中学生正确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夏宇众阐述了中等国文教授论理学课程的紧迫性。他认为论理学的缺失,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首先,中学常出令人“瞿然骇也”的命题,这是导致中学生写作水平差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便是被视为佳作的习作,也不过是翻来覆去地“捃摭”传统名篇中的个别语词或观念,发出“空泛的、笼统的、荒谬的”议论;再次,教师诸如“老气横秋”“骎骎入古”“笔情奔放”“操纵自如”等无的放矢的评语,将学生的思考力导向了“虚妄”。夏宇众提出在中学国文课程中增授论理学,并不仅仅为了解决学生写作的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构思审究,观察推理,略识趋真避妄之途径”,进而能在社会生活中明察是非、慎思明辨、祛除虚妄,避免被现实中的恶潮流所惑。夏宇众在文末还附录了《中学校论理学大纲讲义》的目次。蔡元培对夏宇众的观点及做法曾给予肯定和赞许,认为夏宇众对“教者、学者之通病”进行了“极精确之抉摘”,特别是在中等学校增授论理学大纲一项,“尤足矫专己守残之习惯”[4]。何仲英在《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中将学习国文的笔记与论理学相结合,尤其指出批评式的笔记文章写作,“先要看一两部有名的论理学书”[5]。自此,语文教育界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充分认识到逻辑学知识在教育学上的重要价值,即利用逻辑学革除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从一个新的维度建构现代语文知识体系。但作为语文学本体性知识以外的另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逻辑学知识与语文课程并无必然联系,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具体的逻辑学知识,以及逻辑学应当如何与语文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当时学界尚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案。

二、形式逻辑寓于语文教学的尝试

1908年春,夏丏尊在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担任日籍教员中桐确太郎的通译助教”[6]。中桐确太郎曾在早稻田大学讲授论理学,其讲义收录于1906年出版的《早稻田大学三十九年度政治经济科第一学年讲义录》中,该讲义系统地论述了形式逻辑的由来及意义,命题、推理的方法等内容[7]。中桐确太郎任教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期间,曾教授教育、伦理、心理、论理等科目,夏丏尊因此较早地接触到了逻辑学知识。1919年,夏丏尊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革国文教学,对诸多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8],这使他有机会对中等教育中语文与逻辑学相结合的问题做出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夏丏尊与陈望道、沈仲九、刘大白等共同拟定的《国文教授法大纲》,将使用白话“明白、普遍”地表现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学的形式目的之一[9],对学生如何掌握正确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的方法,养成符合逻辑规则的表达习惯,提出了必然的要求。1920年秋,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国文科期间,进一步探讨了以逻辑学指导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这一时期,陈望道、孙俍工、梁启超等都曾做过相关探讨,同他们的论述相比较,夏丏尊在借鉴逻辑学建构和完善现代语文知识体系,同时把逻辑知识寓于语文教学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1.引入逻辑学术语,调整逻辑知识编排顺序

“命题”是现代逻辑学的核心术语之一,夏丏尊将其直接引入到现代文体知识的建构中。他以“命题”作为议论文的根本,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定义该文体。他认为,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对于所提出的命题所给的证明———必要的时候,还加上相当的说明”,而作者提出命题则被夏丏尊认定为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骤。夏丏尊进一步从数量和语气上明确命题的性质,即命题必须是一个“表明语句”(indicative),而“疑问语句(interrogative)、命令语句(imperative)、愿望语句(optative)、惊叹语句(exclamatory)”等语气,则逐一被夏丏尊排除。这一时期,陈望道、孙俍工等在论述中尽量避免或减少逻辑术语的使用,多以描述的方式来叙述逻辑学的知识。陈望道从形式、数量、在写作中的呈现、表达等方面对议论文的题目加以规定[10]。孙俍工在此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论述了判断的含义。他认为判断是“含有主词与表词的形式意义都完全的句子”,这其实是从语法中的句类、句式两个角度描述了“命题”这一概念。他还进一步从内容、语法、表达等方面对论辩文的题目提出了要求,如:“题目必须弄得很窄,只含一个要紧的意思”,“题目必须用正面的语气”[11]即为命题的属性。与陈望道、孙俍工等人比较而言,夏丏尊通过“命题”这一术语,以简驭繁,极为精练地概括了议论文体的本质特征,在一个框架内囊括了陈、孙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论题提出的限制和要求。对于命题类型的阐述,夏丏尊和孙俍工对于知识内容安排的顺序存在较大差异。逻辑学中,对命题性质的阐述一般从“质”“量”以及这两个维度的综合展开。孙俍工袭用这一思路,没有采用任何概念式描述,围绕“竞赛运动废止”来说明议论文的题目类型,从“质”上分肯定和否定,从“量”上分全称和特称,将这两个维度总合,分为全称的肯定、全称的否定、特称的肯定、特称的否定。夏丏尊虽然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较早地引入了“命题”这一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探讨中,仅提到命题在“质”上的分类,即肯定和否定命题,且同样以“竞争运动(不)应该废止”加以说明。出于对写作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夏丏尊围绕此例对两类命题常常出现在文章中的各种形式详加讨论,却并不急于和盘托出逻辑学中命题的全部性质类型,而是将命题“量”上的类型这一知识内容留待议论文教学的最后才加以阐述。他认为,议论文从预设敌论的存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均是驳论文。夏丏尊特别强调,在驳论过程中要重视对敌论论辩思路的提炼、把握和分析。换句话说,驳论的第一步,在于找出敌论的立脚点,包括总结敌论的根本命题和发现敌论证明的根据和法式。但是,由于检查发现敌论中论证法式的漏洞,未必能推翻敌论的根本命题,因此,对命题的攻讦才是驳击中最彻底最重要的一点[12]。至此,夏丏尊通过对命题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以审视敌论命题为契机,补充介绍命题性质这一做法,不仅在作文教学中完善了对逻辑学中“命题”概念相关知识的讨论,而且以驳论为出发点,从对敌论命题的关注中全面反观命题性质,也向学生提示了议论文章写作之初思路的起点和思考的焦点,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规范和训练。

2.以论证方法的研究取作框架的限制

逻辑学之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思维的整理,所以逻辑知识最集中的运用在于指导议论文章的关键主体———论证的写作。陈望道将论证过程分为引论、议论本体和结论三部分。孙俍工的观点与之相似,不同的是将第二部分称为“辩证”,且强调了论辩的结构框架,具体地规定了各部分特定的写作内容。对于引论,陈望道认为其任务“在乎解释论题底要领”。据此,他确定了若干条引论所允许解释的内容,包括论题的由来、用语的意义、撇开论外事项、承认共许事项、正反两面意见的分歧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论中可列入的解释等[10],这可以看作是对引论所包含的内容的最广泛的说明。陈望道还通过细致的陈述,划分了这七条内容出现的必要性层次。虽然孙俍工在这一方面不及陈望道阐述明晰,但是,对于辩证,孙俍工指出“辩”即主张某论点的理由,“证”即举出该论点的例子。对于第三部分结论,孙俍工也阐述了其具体内容,即断定和总结,较陈望道更为详尽明确。夏丏尊指出,论证是论辩中最主要的部分,但是与陈望道和孙俍工对论证过程进行剥离和剖析不同,夏丏尊并未对文章中的逻辑论证过程设置精细的框架,而是直接切入论证方法的研究。夏丏尊认为,论证“须求之于论理学”,基本方法包括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三种,在方法以外不刻意预设和限制论证的构成部分、顺序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陈望道和孙俍工对逻辑论证的阐述,虽然对思想的整理提出了可行的具体步骤,但对于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而言,则于无形中束缚了文章的结构,导致文章样态的固化。夏丏尊在讲义中透露,严谨的论证过程当从科学的方法入手,而非程式化的表达,这似乎更加接近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的实际和逻辑这一思维科学的本质。

3.形式逻辑论证方法的引介

梁启超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写作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即“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他指出,许多古文之所以不能准确地达意、完全地使人明了,原因在于作者缺乏逻辑学的修养。针对议论性质的文章,梁启超进一步强调了逻辑学的价值,是使辩论“耐驳”和“动听”。梁启超这里所说的逻辑学修养,实际上指的是有效地发挥演绎法在表达中的形式功能,“在真确的事实之上施行严密的推理,拿妥当的形式发表出来”[13]。而妥当的形式,即三段论法的形式:(1)大前提;(2)小前提;(3)断案。梁启超虽然强调三段论是一种最为普通且必须使用的发表形式,但对于三段论的解说,梁启超仅举一例,其使用中的情况,未见其详。与梁启超所不同的是,夏丏尊在论证方法的阐述中,特别重视演绎法的具体应用问题,如他在对演绎法的探讨和解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示例、对演绎法体式的说明涵盖了最基本的形式及其各种变式。孙俍工则从论式的句法结构特点出发,阐述三段论在形式上的规定性。他将三段分成大前提、小前提和断定,从句法角度来说,它们都是“有主词有表词而语义完足”[11]。根据主词和表词在句中特定的位置,孙俍工又引入了大词、媒词和小词一组概念。同样列举三段论的各种变格形式,孙俍工只提出了日常谈话以及作文过程中为求意义的表达,形式可以自由,不必拘泥于三段论的排列顺序的观点,至于如何在实际表达中进行用语上的调整,并未加以讨论。夏丏尊则在允许三段论顺序变更和省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对三段论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检验演绎法可靠性的方法。

4.四种性质的论据组成的严密的论据体系

夏丏尊和孙俍工二人对论据属性的阐述较为一致。夏丏尊将逻辑学中的因果论、例证论、譬喻论、符号论作为证据的构成基础,认为“二种以上的议论连结起来,就成有力的议论了”。在具体阐述论据属性划分时,夏丏尊从思考和论辩的严密性出发,提出了很多论据使用的规则、要义和禁忌。对于因果论,夏丏尊强调了以证据为原因来证明命题这一单向的过程,而孙俍工则强调证据与断定之间的因果互证性。孙俍工认为,因果论与例证论有很大的连带关系,因为罗列多条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就是进行例证的方式,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恰恰暴露了因果论的不可靠性,而这一点正是夏丏尊所要强调的。夏丏尊指出,由于一件事往往可以做出正反相对的因果论,因此,这种证据准确度很小。同时,夏丏尊还补充了更为严谨的使用规则,即使用时必须添加“大概”“或”等推量语词。与因果论据颇有关联的是符号论,孙俍工称其为记号论。由于孙俍工在因果论的使用中认为因果可以互推,所以他将记号论简单地定义为“由结果而推论原因”,只不过必须在“一个结果只有一个原因”的情况下才能准确使用。在孙俍工所建构的论据性质的体系中,记号论不具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作为因果论的特例来对待。夏丏尊则将其并作一种独立的论据类型来加以保留,因果论和符号论相反相成,两种性质的论据得以并列,论据体系结构也更加均衡。对于例证论,孙俍工认为可以参考归纳法,但夏丏尊则指出这一类论据的使用除了遵循以部分推全体的归纳法规则外,还应遵循以甲部分推乙部分的类推法则,且联系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实际,强调“人事和物理”在类推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例证的真实可靠性。对于譬喻论,孙俍工称作比喻论,他通过对比实例指出,此类论据和例证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立足两件事理的相似点推论相似的断定,后者是通过事实推论未知。夏丏尊不仅用同样的方式阐释了这一点,还强调了这种相似性之间的恰当关联是譬喻论使用得当的关键,并提出了两种检验其可靠性的方法。最后,他分析了使用频次,认为譬喻论的使用古多今少,易于欺人,提醒学生留意辨识。与孙俍工相比,夏丏尊多次提示学生重视对论据可靠性的考量,并明确地给出了总结式说明:因果论和符号论不全然可靠,例证论和譬喻论只可做补充。为了思考的严密和论证的可靠,夏丏尊重视各种性质论据之间的综合使用,在语文知识安排中设置“各种议论的联络”专题,对各种论据在实际中的综合运用进行了探讨。

5.规定写作顺序以提高论证可靠性

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整理思维的过程;文章呈现出来的内容编排顺序,也体现着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对不同事象、不同问题进行书写,必然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夏丏尊通过对写作顺序的规定,指导学生调整论证思路,增强文章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与陈望道、孙俍工侧重安排论证每一部分的顺序和内容这样的细枝末节不同,命题与论证的论辩结构安排,是夏丏尊着重探讨的问题。他认为,命题是根本,所以出现的位置才是论辩顺序安排的关键。最普通的议论文,为了让读者在开篇明晰主旨,应该先提出命题。此外,夏丏尊还特别强调了两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殊情况:命题容易引起反对和命题太平凡时,应当从自己主张的必要性等方面说起,而后提出命题。夏丏尊对论证顺序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安排各种性质的证据的出现顺序,以实现证明的说服力度和可靠性最大化的策略。他认为,如果各种性质的论据均具备的时候,应当遵循因果论、譬喻论、例证论和符号论的顺序,才能令读者“深切地信从”。不难看出,这也是夏丏尊为了照应证明顺序问题而作出的有意安排。

三、辩证逻辑的补充及以情境为旨归的逻辑知识应用观

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教法要点的作文练习一项中,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证据的批评”的习惯[14]。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教材大纲中对文章做法作出说明,其中就包括辩论术。在实施方法概要中,则规定高中国文“应注重辩论之方式,证据之搜集,判断之正确,敌论之反驳等,以养成学生明晰之头脑”[14]。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将论理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作为教授学生综合性科学方法论的“高中课程之殿”。1930年代,夏丏尊通过国文教科书的出版编写,将逻辑学知识正式引进初级中学国文课程,不仅为高中国文、论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方法论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做出尝试,语文课程中的逻辑知识与独立的论理课程形成了有益的互补。这一时期,夏丏尊进一步扩展了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领域,即不仅把二者作为服务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加以介绍,还将它们看作记叙文的写作思维方式来加以阐述,这是现代逻辑学术语在教科书中的首次出现。1932年,在《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第十四篇文话《小说》中,夏丏尊根据演绎和归纳的不同,对叙述文的典型体裁———小说进行分类,并且在《文选•三一》《文选•三二》分别选编鲁迅的《孔乙己》和MD的《大泽乡》作为例文:其一用归纳的方法,就是作者先从现实里去看出意义来,然后,或者就把现实的事情、人物记录下来,使人家看了,也看出作者所看出的那点意义,或者另造事情、人物,作为材料,使那点意义格外明显。……又其一用演绎的方法,就是作者先有了一种意义,然后创造事情、人物来寄托它,使人家看了,也悟出作者所见到的那点意义[15]。《开明国文讲义》(第二册)第二十二篇文话中,夏丏尊又将演绎法和归纳法作为日常生活中“下论断、立主张”的“思想方法”,对二者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说解。这一时期,夏丏尊还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中小学国文教学的诸多问题。1935年,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第四册)的文话中指出,作者写作议论文时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所经历的“从理由到达判断”叫做“推理”。演绎法和归纳法统称为“推理方式”,分别在第十六和第十七课文话中论述。从强调思维方法的形式步骤,到强调写作的推理进程,夏丏尊通过引入“推理”这一概念,阐述了思维在心理层面上动态推进的过程。此外,夏丏尊还增补了一种推理方式———辩证,这意味着在既有的形式逻辑的基础上,辩证逻辑通过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也被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视野当中。形式逻辑,以同一律为基础,其推理的过程是对事物相对静止或量变过程的表述;辩证逻辑,则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其推理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夏丏尊首先分析了形式逻辑不切合事物实际之处。他认为:“演绎推理只用概念来处理事物,把事物当作独立静止的东西来看,事物本身的变化和相互间的关系是不顾及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是个别的事例,对于各个事例平等看待,也不能顾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和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关系。”[16]夏丏尊既认识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同时,也认识到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和矛盾复杂性,并指出下判断要视社会上的各种复杂情形而定,“不能一概凭空”。基于此,夏丏尊详细举例介绍了辩证法的三个原则:(1)矛盾对立,这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而辩证法却以矛盾为出发点,认为世间万物本来自身含有矛盾;(2)量影响到质,这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一种事物因了量的改变,性质就会变化”;(3)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进步的顺序。但是,夏丏尊清醒地认识到如若死板地恪守这三种原则,那无疑违背了辩证精神本身。因此,他特别指出,这三种原则并非推理的定律或公式,不可一味套袭。排除静止的孤立事物观,把事物看作连续进展的东西,遵循“实际事物上的实践”,才是夏丏尊对辩证逻辑运用的真正要求。193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文章讲话》一书,该书由夏丏尊在《中学生》杂志《文章偶话》栏目中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夏丏尊在此书开篇《句读和段落》一文中,对逻辑学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服务于情境,以修辞制约逻辑,以理解和表达为旨归。句读和段落是逻辑思维外化的形式标记,二者具有增强“意味”的修辞作用,因此句读的使用、段落的出现本应遵守逻辑的规范、体现逻辑的要求。但是,夏丏尊认为,根据修辞效果的需要,句读和分段不妨打破“论理上的规矩”,“变化活用”。对于句读,夏丏尊首先从阅读的角度出发,以朱自清《背影》的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例,通过四种不同的句读方式,辨析各种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文章的意味”;进而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强调句读法“要合乎情境”,“写作的时候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思情感的重点决定文章的句读”[17]。对于段落,夏丏尊认为,分段的规则“可有种种的变化,有些时候,由于分段的不同,文章的意味和情调也会不同”。他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打破此文在《归震川集》中无段落划分的状态,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段方式加以比较,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不同。夏丏尊主张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独立成段,虽然在论理上没有必要,但却使文章更具情味。在文章的实际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夏丏尊主张将修辞的需要与逻辑规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强调理解和表达“要依据两个条件:一是文法的、论理的法则;二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有时应注重前者,有时应注重后者”[17]。不可因逻辑而废文辞的要求,就是要以文章的实际情况突破逻辑定式的束缚,从而赋予逻辑知识在语文中运用的灵活性。夏丏尊将包含有读者的接受和作者的切身感受两方面的“情境”与逻辑同列,共同作为句读和段落的最终标准,是对语文规律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四、结语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3

1.缺乏长远的战略性。

多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实行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对“人”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该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也仅仅是业务规模的壮大,但在管理上还是创业初期的一套制度,企业仍然把人力资源停留在一种成本的水平。

2.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只注重人才的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薪酬,高知识,以及核心技术的员工往往要求比较高,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所以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存在不足。

3.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企业的技术工人文化素质偏低,管理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现象严重,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而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另外,企业文化太过于形式主义,职工的责任感和忠诚感成为空谈。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往往制度上有处罚的条款,没有激励的条款,或者激励与处罚不对等,权力和义务不对等。

5.人才流失。

员工对企业不满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离职。该企业员工离职,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流失率过高,每年有接近30%的流失率;二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失人员中占较大比例,无论是专长,还是管理经验,这些人都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实施人事外包。

由于该企业长期注重市场业务发展,对内部人事行政管理投入不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事制度不完善,不能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以及培训的机会,进而大大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

2.建立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给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降低员工的流动率,让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企业共同发展。对员工进行培训。由于企业的现金并非很充足,因此在员工的物质奖励方面会有一定的限制,但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资金是可以挤出来的。培训一些仅适用于本企业的知识,提升员工服务本企业的技能,而且不用担心员工学完知识后就跳槽。强调员工的团队建设。精英的要求一般都很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民营企业没有那么多资金聘用精英,也很难对精英进行有效管理。我们需要通过员工的团队建设,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3.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

企业员工都是由不同职务层次的人员构成的,毫无疑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员。整个人员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层次越高,人员越少。建立一个人才梯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角度实现:一要从培训师着手,由教务经理进行统筹,为每个培训师制定各自的教育培训计划。二要从业务员着手,由销售经理汇总后和总经理确定该年的业务员招聘或辞退计划,然后根据企业的年度计划,制定各自的营销计划。三要从行政管理人员着手,建立管理服务的考核指标,根据管理效率和满意度决定人员进退去留。四是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结合。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三、结语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4

异步授课模式是主要指运用网络课程和流媒体技术。在具体的授课中,对于学习者来说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访问事先存放在Web服务器上编制好的网络课程,而为了方便学习者一边浏览课程内容,一边听老师授课,它一般采用树状结构的布局,就好像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在右边可以显示相应的章节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向老师发电子邮件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等方式在线跟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学生在老师推荐的参考资料引导下,在图书馆中自行查阅资料一样。这种授课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状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及进度,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下载资料并向老师请教。而它的缺点就是不能面对面的就某些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也对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要让这种授课模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一个方面要准备好较全面的能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特点并适合在网上表达与传输的电子教材,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提供大量跟课程相匹配的各种信息资料。另外,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在为学习者解答疑难问题时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价的应答与反馈系统,它的教学效果将会达到最优化。

2同步授课模式

这种授课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网络视频将不在同一地点的学习者和老师连接起来,让学习者在规定好的时间内与授课教师进行视频,听老师的讲授,并且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这种授课模式说简单点就是通过网络将教师在远程授课教室中运用演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向学习者传递的教学内容传递到学生所在的远程学习教室,学习者通过感知、理解、练习、运用等过程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备进行交流互动。最后,由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3个别辅导授课模式

这种授课模式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模式。它的实现主要依赖Internet的CAI软件,它主要包括:在公共FTP文件服务器提供CAI软件资料库、在浏览器中运行CAI软件,以及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比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自己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在线或发邮件向老师请教,而问题的解答老师就完全可以围绕学生的问题本身进行指导。这种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较传统的个别辅导方式来说,极大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信心。这种授课模式的实现是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通信。CAI软件在Internet上主要有三应用种方式:

(1)让学习者自由下载存放在Internet上的各种CAI软件以及软件资料库,并运用该软件进行个性化学习。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运用FTP技术将Internet上的资源共享转化成了个人的资料库。

(2)为了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可以直接在网上运用Flex编写CAI程序,内嵌在客户端Web页面中。这种一次编制的CAI程序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极大地拓展了CAI软件所涵盖的范围,也使得这种授课模式有了比较高的性价比。

(3)网络虚拟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来进行。这个“书面”主要是指学生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在线或发邮件向老师请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在线或回复邮件做出指导,这种解答不仅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也可以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它要求授课的时候学习者和教师要同时连网,所以很多时候很难达到这种时间上的同步性。

4讨论学习授课模式

网络上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利用现有的BBS系统进行讨论学习授课却是最简单最实用的一种。这种系统具有众多功能,如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借助于这些功能,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有名的专家或教师建立的网站上设立一个相互对应的学科讨论主题,并让学习者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发言,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们对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行评论。由于这个过程是由权威专家监控的,所以它可以很好的保证学习者的讨论和发言不会偏离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且也可以让没有及时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大家的发言和评论,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5探究式学习授课模式

探究式学习授课主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出发,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潜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瑞士的著名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授课,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一些适合学习者探究的问题,由老师和学习者经过讨论最终提出一系列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利用其他的一些手段如实验、社会问卷调查等,让学习者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模式的授课,可以养成学习者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并能提高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协作式学习授课模式

网络上的协作式学习授课模式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师生、学生之间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相互的讨论、交流和合作,最终让学习者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与个性化教学的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养成,因此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这种授课模式实施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在相互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协同工作、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享各种信息和资源,共同分担学习任务,最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授课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整体学习效果。由于网络上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是基于C/S模式,所以实现网络协作式学习也要采用C/S模式。另外,为了方便客户端程序,不使Internet的操作过于复杂,应在现有的服务器平台上加载学习系统。正是因为Flex技术不仅具备Web应用程序轻松部署、广泛传播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结合桌面程序快速反应、动态交互性强的优势,所以它能对学习者带来更强的动态性、响应性等学习体验。所以,Flex是该类学习系统的最佳选择。客户端和服务器是Flex系统的核心部分,学习者与协作学习系统的界面是客户端,而管理和协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则是服务器。客户端以flash文件方式加载运行,对于软硬件平台没有要求。

7游戏式授课模式

游戏式授课模式是指将学习者所学的内容隐藏在网略游戏任务中,学习者通过解决网络游戏中的任务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游戏或电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游戏集竞争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学习性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实玩游戏就是在好奇心驱动下的一个探索过程、高度互动交流过程以及学习的过程,而这些正是教育追求的所在。

8模拟型教学模式

模拟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模仿各种自然现象及各种实验。通过模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演示事物变化的过程,比如可以通过三维展现原子、分子的结构。让学生借助于这些生动、逼真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事物本质,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的形象化。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假设,并能直观地观察这一假设的效果,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模拟各种实验室现场,可以避免由于害怕引起突发状况而放弃实验操作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模拟型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系统中缺乏多媒体、人机交互效率低、界面单一缺乏美观性、不友好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虚拟实验操作中的认知摩擦问题。

9练习与测验式授课模式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5

2014年,某电网公司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7882期,培训56.7万人次,其中该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1750人次;某省级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6期,培训1340人次;省级物资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4期,累计3339人次。目前针对物资、物流方面的培训,某电网公司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培训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培训指导意见,网、省两级公司以及各单位每年下半年均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

二、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网、省两级公司物资机构对培训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为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可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通过目前的培训工作达到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岗位上的一线员工。存在一些普遍现象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从上到下培训计划主要依据需求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需求调查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个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认知的差别,需求调查往往是将个人需求反馈给组织,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或单位的需要;同时需求调查也无法全面掌握上岗人员的所掌握知识情况,培训就缺乏针对性。

2.实操技能培训较少。

对于物资、物流技能类培训,实操效果往往比讲台授课培训效果好得多,如驻厂设备监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道路运输等,这些虽有国家强制取证要求,但内部经常开展这类技能实操培训可以较好实现取证之后业务技能恢复、熟练和提升。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及器具的限制,实操技能培训往往较少。

3.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

目前各省级物资机构大量参与合同签订、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需要读懂设计规范、出厂试验、材料检验等等各项技术参数,需要与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生产厂商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沟通、协作和监督,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目前的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

4.培训质量不高,手段缺乏创新。

从现阶段看,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据对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教育培训方式不活,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干部员工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大部分干部员工更希望教学方法实现互动性、学习载体实现多样性。

三、相关建议

1.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发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优势。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岗位均有岗位职责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为通用类能力和鉴别类能力,鉴别类能力又分为职能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训因而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体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面列举品质控制某抽检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

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对每一个上岗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列些员工技能清单库。结合岗位要求,对照人员能力素质现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从电力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知识、沟通与协调、持证上岗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让上岗员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决了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3.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

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科级解决实操培训问题。以各省物资机构为平台,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中心(站),各培训中心(站)物流实操培训分为通用类和特色类,各省通用类培训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结合自身特点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类培训项目,同时特色类培训项目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4.委托技术机构,协助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可以与相关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院,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生产厂商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学习,甚至直接参与相关设计和试验。针对学习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参与相关工作。

四、优点分析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6

(一)区域经济是地方中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区域经济满足了地方中职教育办学需求。从人才角度而言,区域经济的从业者主要来自于地方。虽然全国范围内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外来务工者不能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而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无论是本土员工还是外来务工者,都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地方中职学校就是这种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机构。学校教育不仅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从业者,而且承担着本地务工者和外来务工者适应本地区经济岗位能力的培训任务。另外,地方政府有解决本地区适龄青年就业的职责,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就业教育,同时也承载着政府的这种责任。当然,区域经济接纳中职学生就业,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其次,区域经济决定着地方中职教育的规模和特色。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着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由于中职教育是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而地方经济的规模决定着对人才需要的多少。地方经济规模越大,需要的从业人员就越多,相应的中职教育规模就越大,学校的学生人数就越多;否则相反。同时,地方经济技术进步的程度,决定着中职教育的程度。地方经济发展越是先进,从业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高,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要求也就越高(包括师资水平、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校企联系的程度要求也越高。二是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着中职教育的特色。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既有其面对大众生活的共同性内容,也有一些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如计算机专业、汽车专业、饮食专业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产业往往成为中职教育的特色,如珠三角地区的制造类专业、对外贸易专业等。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地区的中职教育中,由于地方经济科技水平不同,对于操作能力的要求就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就形成自己不同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与中职教育相互促动。区域经济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并非单纯的需求,中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也并非单纯的服务。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使“需求”中有“满足”,“服务”中有“改变”。首先,区域经济在对中职教育提出“需求”中的“满足”。区域经济的运转和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的需求,这种需求满足了中职学校的建立、运行和发展。而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税收的增加,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投入越来越大,从而满足了中职教育深入发展和扩大规模的需要。其次,中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服务”中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职教育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整体的文化素质,而且提高了他们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能够促进企业从业者提高理论水平,从而由经验型从业者变为经验与理论结合的从业者,为改变操作程序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充分的依据。区域经济与中职教育这种相互促动,既是一种自然过程,也是追求双赢的结果。

二、湛江经济转型

湛江经济转型主要是结构转型,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布局调整等。

(一)农业主体转型为工业主体。

湛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人口约700万,其中农村居民占近80%。农业资源丰富,尤其是雷州半岛西部实施改水治旱工程和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大搞农业开发,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糖蔗、水果、外运蔬菜、水产、畜牧和林业几大类农业商品经济。但由于经济形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农业的发展并没有给湛江经济带来显著的效益,影响了湛江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总体情况来看,湛江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的第九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湛江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均GDP排在全省第十五位,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湛江经济腾飞,历史地摆到了湛江人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提出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即“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西、粤东、粤北转移,这就为湛江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湛江市政府抓住这个时机,创造有力条件,积极接纳“双转移”,建立了“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尤其是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了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石化项目。在此基础上,园区建成工业项目101个,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特种纸业、机电通讯、生物医药、包装纸刷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农业主体向工业主体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二)湛江作为粤西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中心的定位。

湛江地处粤、桂、琼三省地理中心和三省交通要塞,拥大西南出海主通道,为海南省进出大陆的门户,天然形成粤西和北部湾区域中心。在经济方面,北部湾经济圈的加快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我国重化工业逐步向沿海布局等,都为湛江进一步发挥边缘区位和港口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截止到2012年,湛江有8大方面共80个重大项目同时铺开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提升在北部湾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把湛江建成经济腹地较广、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的设计正在实施之中。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湛江确定了“工业强市、以港兴市、生态立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并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核心任务,积极调整结构,着力发展15个产业,重点是“五大五新五特”产业,即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大旅游、大物流等五大产业,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新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家电、特色农具、特色食品、特色文化等五特产业,使湛江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清晰呈现出来,经济转型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中职教育的结构调整

伴随湛江经济转型,其整个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主体代替了农业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湛江经济发展的全新面貌。为此,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中职教育结构完善的和谐统一。

(一)湛江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湛江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背景中建立和发展过来的,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始终与这个背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但这种经济背景对其影响依然是明显的。面对湛江经济转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现状,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抵触。第二,湛江中职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者和从业者观念保守以及其知识与能力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并没有完全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去办学,从而导致湛江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普教化倾向,与湛江经济缺少联系。第三,政府缺少办中职的热情,投入严重不足,办学者和教师及家长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学生没有上中职的热情,各个职业学校之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以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湛江中职教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处于不死不活的维持状态。第四,湛江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缺陷,中职教育规模很大,高职教育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湛江市没有一所由政府承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唯一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这使湛江职业教育整体层次存在明显的缺陷,中职教育的学历层次缺少有效提升的途径。湛江许多中职学校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就业导向、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层次性,不仅与原有的经济发展需要相游离,而且与转型中的经济发展和变化需要相去甚远。上述几方面直接导致了湛江中职教育总体结构不合理,其服从、服务于湛江经济发展的意识淡薄,就业导向缺乏。

(二)湛江中职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设计及实施。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就是抓投资环境”的观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其具备充足的发展动力;二是在充分认识湛江中职教育规模优势的同时,要具体看到中职学校规模小、资源不足以及专业重复等问题,并通过政府统筹进行合并和重组,使规模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三是伴随宝钢钢铁项目、中国与科威特合作的中科石化项目及晨明造纸等湛江三大主导产业项目的落实推进,加快湛江石油化工学校、湛江钢铁学校等建设进程。其次,中职学校借助政府统筹强化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发展自己的特色。根据湛江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要“打造一个职教基地,两个突训中心,五大职教集团”。目前,一万亩职教基地已在湛江市西部湖光农场开工建设,职教基地拟进驻十所学校,以工科为主,兼顾第一、第三产业服务院校,使各学校突出个性、优势互补,并带动其他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这种整合既是形式整合,也是内容上的整合。其结果就是各个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也在整合中获得凸显,扩大其价值和意义。湛江市借用有丰富办学经验、办学成效显著的学校带动和整合一般学校,促进湛江中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其中,“两大突训中心”是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起点高、层次高、标准高、为职业教育和企业提供高技能实训和鉴定服务的大型工科教育公共突训中心。“五大职教集团”即以湛江机电学校为龙头,创建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财贸学校为龙头,创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卫生学校为龙头,创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高等技工学校为龙头,创建技工教育集团;以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打造粤西农垦三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农垦职业教育集团。这既突出了湛江职业教育的个性和优势,又实现了对湛江经济领域的全覆盖。再次,伴随经济的发展,提升湛江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这是中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湛江中职教育应同样以经典引路的方法,逐渐向全面推开。机电、财贸、卫生、艺术、体育学校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如湛江机电学校与湛江市业余大学合署办公,大专、中专两个层次并存;湛江财贸学校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举办大专班,积累大专层次的办学经验;湛江卫校与广东医学院联合招收普通大学生,培养临床、护理专业学生;湛江艺术学校与星海音乐学院办成人音舞等大专班;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与湛江师院联办体育大专班等。这些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尝试使这些中职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对此今后应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这些学校的尝试成果,对其进行规范化升级,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改变湛江高职教育空缺的局面;二是充分利用这些学校尝试中所获得的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新建的湛江石油化工学校和湛江钢铁学校中加以运用,使湛江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调整,与湛江经济发展变化实现同步。

四、结语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7

本文以近十年(2005年-2015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其作者、研究单位及其归属地、研究方法、引用数等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总结最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趋势与特点,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量化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英国人莱斯利•瓦格纳在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核算后,得出英国开放大学的成本效益状况均优于传统大学的论断。由此引发学界热议,揭开了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对象的成本与效益方面研究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对其成本效益状况展开调查,从而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空白,为后期中国远程教育机构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远程教育受众的增多,以远程学习者为对象的成本效益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近十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其多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总结最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趋势与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相关指标

本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为索引范围,在限定十年(2005年-2015年)时间后,通过主题词“电大”并含“成本效益”,“远程教育”并含“机构成本效益”,“远程教育”并含“成本效益”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8篇文献;通过全文“远程教育”并含“成本效益”、“远程教育学生”并含“成本效益”进行模糊搜索,分别搜得词条265条和2032条,逐一排除后,得到7篇文献,因此本文最终获得15篇研究文献,并整理汇总了六个相关指标:年份、题名、作者、所属单位及地区、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SPSS16.0对15篇研究文献的六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文献作者归属

数量排名靠前的地区主要有北京3篇(占比20%),广东3篇(占比20%),山东2篇(占比13.3%),重庆2篇(占比13.3%);数量较多的单位(大学)分别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和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二者各2篇(占比13.3%)。此外,如果对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按照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数量方面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受地区发展水平影响,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可以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东部地区远程教育机构及其从业者相对较多、受众广泛,相关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的关注度较高,因而有关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二)年份

关于远程教育机构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曾于06年和08年出现过两个高峰,尤其是08年当年文献发表数量徒增,但在达到近十年最大值后又在随后的三年(2009-2011)时间里出现了快速的回落。直到2012年后关于此类文献研究的数量才出现回升,但回升力度有限,几近与06年文献发表数量最大峰值持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2005年-2006年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远程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收费项目、收费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引发学术界对远程教育机构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与关注。而2011年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变的炙手可热。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又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鼓励远程教育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两次关于远程教育机构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高峰。关于远程学习者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够,虽在2013年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上升,但上升力度有限,而其对后续该领域研究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对个体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受多重因素制约,难有统一衡量尺度与标准,且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精力,因而以论文形式为载体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

(三)论文研究方法

参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对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发现,在所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中应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共有13篇研究文献涉及此法;其次为描述性研究法,共有9篇研究文献涉及此法;再次为统计分析法,共有5篇研究文献涉及此法。总体来看,15篇研究文献普遍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难以开展合适的定量研究。此外,由于目前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有限、且思想上默守陈规、缺乏对新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与使用以及缺乏相关数据库的以供借鉴、参考等都会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二维分析

对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数理统计后,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一步分析这15篇研究文献内容与所用研究方法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研究方法为行变量,以15篇研究文献为列变量,通过输入二者的相关数据形成交叉列表,按研究方法输出统计分析结果。描述性研究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均与研究内容呈显著相关,其余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无关。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适用于其的特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亦决定了其在某一研究内容方面应用的频率较高。如在本研究中,通过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二维分析可以发现,描述性研究法多用于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而问卷调查法则更适用于以学习者为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统计分析法相对来说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更倾向于被用于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此外,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文献篇数有限,可能也会导致数据统计结果存在偏差。因此本研究关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二维分析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四、思考及建议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尽管近十年关于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已获得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扩大研究范围,实现远程教育领域各地区研究的均衡性发展

目前,现有的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的研究呈现出了东部地区研究成果较多、中西部地区研究成果较少;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多,其他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少;以机构对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以个体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因此,未来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应多向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个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外的领域进行倾斜,以实现远程教育关于各地区、各领域、各群体等方面研究的均衡性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对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研究的关注度

通过对15篇研究文献绘制年份折线图可知,在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年份,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研究的文献数量会出现波峰,之后随着政策热度的降低而出现回落。事实上,远程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其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强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研究的政策引导,建立这一研究领域的长效发展机制。

(三)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增强研究的科学实用性与理论创新性

通过对选定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现有的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不强,而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更为有限。因此,未来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增强研究的科学实用性。此外,由于现有的研究多为直接照搬外国经典理论,或是在外国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小修小改,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性探索与创新。因此增强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实现其与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增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构建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

作者:郑茗兮 张云祥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李莹,张旭红,李睿卿,陈海山,张少刚.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点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平衡———基于电大地市级教学点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9):46-51.

[2]卢跃生,李国渝.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产业组织结构及其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05):20-22.

[3]辛治杰,李青年.开放教育成本收益机制的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34-37.

[4]彭坤明.基于社会属性和人本价值的远程教育规模与效益宏观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08):18-24.

[5]肖俊洪.主动提供动力支持克服“远程教育缺陷”[J]:中国远程教育,2013,(07):5-13.

[6]李国渝,卢跃生.中国远程高等教育产业运行:组织结构、合约关系与成本效益[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25-27.

[7]刘金蕾,杨永建,韩雪.辍学对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影响的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14-18.

[8]李锋亮,孙妍,谢珂.远程学习者能否享受到成本优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61-66.

[9]饶冠俊.现代远程教育之成本效益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32-35.

[10]杨永建,韩雪,牛健,李莹.远程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辍学因素及投入成本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07):64-72.

[11]陈洁,王改芝,张丹荠.远程高等教育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02):99-102.

[12]黄英萍.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办学成本与效益变数[J].中国远程教育,2009,(09):49-53.

[13]郑勤华,陈庚,张向东.远程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02):34-39.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8

近日,一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并孵化出雏鸡的论文在网上疯传,宣称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使熟鸡蛋还原成生鸡蛋并孵化小鸡。国内科学界直斥论文的荒谬。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是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其官网上宣传,“超感知全能全脑”,“原子能量波动速读”……由此不难推断,“熟鸡蛋返生孵小鸡”就是一场“全脑开发”的营销闹剧。

近几年,尽管媒体屡屡曝光“全脑开发”的骗局,相关地方和部门也跟进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显然“全脑开发”骗局在一些地方还很有市场,甚至肆无忌惮地忽悠人。这提示,有关部门要持续严查“全脑开发”乱象,并向社会警示信息,教育引导家长理性消费。

此次闹剧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是经郑州市人社局批准成立的。《写真地理》是国家新兴地理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正规的学校、正规的期刊,何以产出如此荒诞的实验论文?

另据公开报道,论文第一作者还有物体穿瓶越壁、熟绿豆返生发芽等相关著作。作为教育机构从业者,不讲科学,反而热衷于颠覆常识的伪科学研究,难以想象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误导与影响。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彻查,还教育和科研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