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标识设计范例

导向标识设计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1

导向标识是表现人对于空间认识的一种手段,导向标识设计目标是对空间环境进行重新整合与组织,从而帮助人们可以快速找到目的地的一种信息表达方式。由于导向标识自身性质,使得其字体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兼顾可读性、美观度和信息量等要素。导向标识字体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字符使用规范、编排清楚明晰、色彩鲜活明快。

1.字符使用规范

字符字体、大小等要素是在进行标识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对于字体,不同字号对应不同字符大小,而同一字号来说,采用不同字体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在读取导向标识时,往往不是禁止不懂,很多时候都是在移动过程中对信息进行读取。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进行规范设计。

2.编排清楚明晰

由于不同字体具有不同视觉效果,因此需要将设计过程中所欲要使用字体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从而使使用者在日常使用时可以快速将所需信息识别出来,从而提升导向标识使用效率。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同类别信息采用不同字体进行标示,重要信息需要将字体放在显眼位置,同时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显示层级,从而使人们可以快速过滤出所需信息。

3.色彩鲜活明快

色彩是在任何情况下,视觉识别效果的第一要素。然而对于色彩来说,其感知程度是具有相对性的,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在进行城市导向标识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字色彩与背景色彩之间搭配和明暗关系。导向标识一般主要是片面标识,因此就平面而言,如果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接近,就会使阅读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一般在鲜艳背景中会多采用白色字体,与之相对,如果背景所选颜色为浅色,则多选用黑色作为字体颜色。如果背景环境较为朴素,则可以考虑使用彩色字体增强区分度。总而言之在进行导向标识设计时,通过不同色彩展现不同意义,展现不同空间特质。

二、导向标识字体形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觉功能和视觉内涵都是由视觉形态所决定。对于城市导向标识设计而言,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多种字体形态,可以充分提升使用者满意度。导向标识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字体尺寸、视角材质等方面,同时拓展字体形态,使其与环境相协调,从而提升视觉效果。导向标识字体形态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设计尺度、投射视角、文字载体、光影辅助。

1.设计尺度

尺度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尺度主要是指相对比例关系。对于导向标识设计,尺度主要是指字体与载体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以及与使用者之间比例关系,包括长度、宽度等。因为导向标识所处环境复杂多变,这就使得使用者在读取在标识信息时会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同时观察角度、光照情况也是各有不同,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有一定尺度变化,在人体工程学基础上考虑阅读舒适性。

2.投射视角

相关科学理论表明,不同观察视角会直接影响视觉效果,即不同的出发点会导致不同视觉心理,根据统计,以身高165cm计算,最佳平均视角在30至40度之间。如果在观察时采取仰视,则会带给观察者带来一定震撼力;而俯视视角,则会给人以亲切感,让人觉得活泼可爱。同时对于不同方位导向标识字体也会产生不同效果,而这也是当下很多导向标识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最为常见的就是在一些商场入口处停车指示牌,其设置方式较为随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考虑需求点,二是没有考虑字体选择。

3.文字载体

对于视觉信息而言,载体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任何导向标识文字只有依附于一定载体,才能将信息准确快速传递给使用者。文字载体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要素,一是材质上要实现契合,以天然材料为基础,可以快速实现与环境相协调。同时,不同材质所带来的不同风格,可以给人以不同心理感受,通过材料运用可以丰富视觉层面。二是要达到结构多样,通过对字体载体结构进行变化,可以使文字本身产生折射、渐进等多种效果,从而加强导向标识艺术性。

4.光影辅助

在艺术设计中,光影效果是必须考虑的元素。光影效果可以直接影响视觉效果。通过加强光影效果,可以提升空间深度,从而影响观察者视觉心理。光影效果的选择和调配是要根据周围环境具体情况来执行,在进行城市导向标识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不同光影效果,可以将信息有效传递给使用者。

三、导向标识对于空间体验影响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也是导向标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导向标识本身可以设计的非常优美,但是这并不能实现整体设计,导向标识周围环境是与导向标识本身相互影响。因此字体在设计时需要与周边环境即相互协调又形成对比。

1.环境融合

导向标识字体在设计时不仅需要信息传递性,同时还要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通过这种融合可以充分表现出导向标识设计的一体化设计。以鲁尔博物馆为例,鲁尔博物馆本身是由洗煤工厂改建,因此场馆中有很多矿车和装煤槽的概念元素,在这种背景之下,场馆中导向标识字体颜色多使用灰色和白色,同时,字母之间也多采用穿插式排练,从而使得导向标识可以产生一种机械式节奏韵律,从而使得整个场馆空间显得更加沉稳大气,从而更加吸引游客。

2.形成对比

城市导向标识在实际设计时不仅可以与环境相协调,同时也可以与周边环境形成一定反差,营造不同氛围。通过对比,可以使导向标识形成相应趣味,而趣味则是设计本身吸引人的手段。通过将标识字体与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对比,可以让使用者觉得好玩,其次再将目标信息进行传递。这种情况在艺术装置类标识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艺术类装置标识可以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对空间环境进行调节和改造,从而更加有效发挥其导向作用。同时这种多样的设计也可以调节空间氛围,是空间与相关主题更加契合。

3.系统连贯

导向标识在好很多情况下需要表达很多信息或者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其设计字体往往不是依附于一个单独载体,而是要通过多个或者多种载体来进行表现,有时为了形成一定表现效果,也会将少量信息拆分到不同载体信息上进行表现。当多个导向标识出现时,其中各个子载体的排列方式和摆放顺序就需要进行特别设计,不同载体之间衔接要得当。这种衔接包括信息上的衔接,要使使用者可以方便读出信息,同时还需要注意视线上连贯统一,上下、前后、左右等,因此在进行导向标识设计时,需要选择合理的途径,强化不同部分之间关联,充分反映出标识所在空间情况。在考虑载体连贯时,可以采用反复型设计和直线型设计,通过不同设计方式,可以产生不同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2

1.1标志系统不统一

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地铁导向标志的设计也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呈现多样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标志数量不断增长、构成元素多样化、色彩运用多元化等方面。但如果多样化的发展缺乏监管,没有统一的规范,必然导致标志系统的不统一。不同的标志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利于乘客识别。

1.2衔接性不足

地铁标志系统的衔接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地下地铁标志和地面交通标志系统的衔接上。人们处在地下时,空间辨识能力降低,很难辨别方向,加上地铁的出口常常有多个,不同出口所处的方位不同,而且地铁站只是一个地点,若没有详细的导向标志,乘客换乘地面交通时,一方面很难走出地铁站,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地面交通的位置和方向。我国很多地方的地铁的导向标志都缺乏衔接性。

1.3国际化程度低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流,人口流动不断加强。我国多数城市的地铁只有中文标识和中文语音播报,不利于国际交流,影响招商引资,不利于当地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1.4人性化缺失

很多情况下,国内地铁标志的设计只满足于基本功能,而非从人本角度,和乘客视角出发进行设计,因而在某些方面缺乏人性化特点。例如因为设计时没有考虑乘客辨识能力,标志的多样化发展反而造成了标示的五花八门,难以辨识,给乘客带来困扰。目前,这些问题在我国地铁标志系统中普遍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城市也成功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2城市地铁导向标志的设计系统

导向标志的设计不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和作用也随之出现差异。根据设计形态,可以将导向标识系统具体分为地面导向标志、墙体导向标志、空中导向标志、音控导向标志以及动态导向标志等。所谓地面导向标志,是以地面为依托,设置各类导向标志。包括地面纹饰,如一些指引方向、地点、距离的标贴等;也包含基座式的标志,如旅游地点的方向指示牌、车站立式站名牌等,指示牌上不仅标明方向信息,还具有对应的时刻表信息、距离信息等内容,通过这些基座式导向标志的指引,行人可以更便捷地到达目的地。而墙体导向标志,则是将各种指示标志放置于建筑物体的平面之上,包括文字、图形、色彩以及墙体的构型和质地等。最常见的墙体导向标志,就是具有各种意义的标贴,如危险场所的警告禁止类标贴、公共场所内的服务提示类标贴、信息公告类标贴等,使人们可以随时根据相应指示标贴的指引辨识方向、做出合理应对行为。例如,西安地铁的导向标志对优势色的使用极具特色,西安地铁二号线以红色、青色、黄色、绿色和白色作为主要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在指示标识系统中的导向、警示等作用。与平面导向标志不同,空中导向标志则以立体的悬挂、悬挑方式,将导向信息呈现在行人面前。如在乘车过程中,车站的进出站指示牌就悬吊在进出站的闸机处,而乘车指引则置于每处楼梯口处等置有照明灯管的地方,使行人可以对相应指示一目了然。在一些特殊场所,常借助霓虹灯的闪烁来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力,或通过电子媒体、移动电视等互动式交流介质的导向标志,即动态导向标志。动态导向标志蕴含丰富的导向信息,可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动态导向标志相对应的是声控导向标志。这类声控导向标志通常针对于视觉有障碍的特殊人群、老人和儿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便利、人性化的服务。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导向指示标的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将多种导向指示标志综合利用。在设置墙体导向标的同时,配合使用地面导向标和声控导向标,实现视觉、听觉的双重效用,提高导向信息的指引效率。

3地铁导向系统设计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各城市地铁标志设计的比较,发现地铁标志的设计在各个城市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共性体现在其功能性上,即导向标志系统作为导向、确认、警示作用的标志系统,应注重功能性。个性则体现在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上。根据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成功的地铁导向标志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3.1易识性

导向标志的易识性是其基本特点。导向标志只有被识别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地铁特殊的空间位置,导致人们处于恶劣视觉环境中,无法识别方向。设计导向标志时,应使其能够被人迅速发现并识别,并能够区别于其他广告、商业标志等,避免混淆,这是导向标志设计的首要原则。如前述西安地铁使用优势色,使标志与其他广告区别开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简单易识。

3.2准确性

导向标志的准确性体现在标志简单易懂,意思明确。导向标志的内容应采用专用术语,内容具有唯一准确性,避免歧义。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标志设计的规范化,防止出现标志不统一的情况,以防乘客误会,给乘客的使用造成不便等。这是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

3.3连续性

地铁标志的连续性体现在标志风格的统一、衔接的连续性上。风格的统一表现在标志的材质、颜色、形式的统一,如南京地面标志用箭头指明方向等。而衔接的连续性则体现在导向的连续,即地下与地面的连续性。如南京地铁的导向标识,其出站标志,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并标明该出站口附近的商厦、公司地址等。只有构建一个稳定连贯的体系,才能实现人流的有效连续流动。

3.4人性化

导向标志的设计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地铁应如公共汽车等公共服务设施一样,为残疾人提供特殊帮助,如提供盲人导向带、残疾人专用电梯标志等,给特殊人群提供方便,也营造了相对安全的公共空间。

3.5国际性

我国地铁导向标志设计的国际性不仅包括设置外文标志,还体现在国际规范化上。导向标志中表达方向的标志应采用国家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符号。这样既方便了外国人乘坐国内地铁,也方便国人在国外乘坐地铁。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国际化的要求更高。奥运期间,为迎接世界各国游客,北京对地铁导向标志的使用实行规范,标志都是多语注释,多语播报,所用标记也是国际通用,便于外国游客出行。

3.6地域性、人文性

我国地铁不断发展,使用统一的导向标志利于乘客识别,但千篇一律的标志只能成为导向标志的“设置”,而不能称之为“设计”。“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将城市独有的文化血液注入其中,可以使设计得到升华。地铁标志的设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使乘客在使用导向标志的同时,感受当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南京地铁标志的梅花标志,北京的青花瓷标志,都是这种地域性、人文性的特色体现。

4结语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筑;内部空间;标识导向系统;交互设计

1引言

标识导向系统是存在于公共建筑空间内的各种图示、指示、警示标志等图形符号的集合,空间信息传达是其核心功能,可以借助最优化的形态将信息传递给大众,达到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当人们置身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时,可以依照导向标识中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目的地。在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交互设计的方式来保证系统设计效果。

2建筑内部空间标识导向系统概述

在针对标识导向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往都是设计人员结合自身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理解进行设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目标用户群体对信息的解读出现认知偏差。借助交互设计,可以将用户放在设计的中心,对其行为逻辑进行创建,以此来消除认知偏差。具体来讲,建筑内部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交互式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创建相应的寻路行为逻辑,目标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空间界面对寻路信息进行输入,通过最优路径达到目的地。这里以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为例,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交互设计进行分析和讨论[1]。

3建筑内部空间标识导向系统交互设计要点

在标识导向系统交互设计中,应该重点关注4个要点问题:1)应该从建筑内部空间的实际情况出发,就目标用户的寻路需求进行明确,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对比寻路难度进行合理划分。2)应该构筑相应的信息框架,结合目标用户群体的研究结果确定最佳的标识数量和位置,对信息流线进行梳理,结合人物原型,对相应的寻路情境和寻路任务进行描述,做好信息编码的同时,对信息层级关系进行建构。3)应该对空间操作界面进行合理设计,并且需要在设计概念中整合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内部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功能属性和文化特征,做好造型、材料以及工艺结构的选择。4)应该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测试,借助用户评估和原型验证的方式。在交互设计流程中,用户群体的寻路需求将会直接决定标识的数量以及所处的位置,评估测试则能够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功效进行明确,得到最优的寻路逻辑[2]。

4建筑内部空间标识导向系统交互设计策略

4.1明确用户需求

在交互设计中,从减少信息认知摩擦度的角度,设计人员需要将不同用户群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实际操作路线考虑在内,并体现在标识导向系统中,必须对信息流线进行明确,可以将目标用户划分为2类:内部人员和外部访客。相比较而言,内部人员对于标识导向系统的需求较弱,外部访客因为不熟悉建筑内部环境,有更强的寻路需求。

4.2创设信息架构

4.2.1信息层级规划

在交互设计中,可以借助人物角色实施情境描述,以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把握目标用户群体的真实需求。对于每一个目标用户,都需要设定至少一个场景,同时,需要将用户最主要的目标包含在内,这样的目标用户在标识导向系统中被称为人物角色,每一个人物角色都需要以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作为基础,不同的人物角色需要完成目标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行为,也可以实现对角色与场景、角色与环境交互情况的模拟。借助相应的情境描述可知,外来访客在主入口、通道交叉口和电梯区域会面临相应的寻路决策,此时,标识导向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全局性的标识导向信息,帮助访客迅速找出自身所处的位置和目标所处区域,明确自己与目标点的相对距离,找出最佳路线来顺利抵达目标点。而在到达目标区域后,必须再次对目标场所的位置以及信息流线进行确认。在进行寻路的过程中,即使已经明确了自身行走的方向,访客也依然需要在一定距离之内,获得连续性的信息肯定,避免中途出现偏差[3]。

4.2.2信息编码设计

应该做好信息编码工作,对照建筑内部的空间逻辑,对同类或者相似的功能空间进行简化,设置分区。以1层为例,依照逆时针方位,设置A、B、C、D4个分区,A区为咖啡厅和报告厅,B区为会议洽谈区域,C区为餐饮和中心岛区,D区为行政办公区。依照从左到右顺时针进行编码,采用了字母结合数字的编码形式,以字母表示分区,百位数代表楼层,十位数与个位数代表房间,例如,A203表示A区203号房间。

4.3设计策略

实现该项目对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无论是系统整体创意还是标识导向单体,都必须能够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个性。设计策略作为塑造外部建筑形象的核心手段,必须依靠造型、材料、工艺等实现,确保其能够与整体保持协调统一[4]。在设计策略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3.1关注历史文化特征

在标识导向系统中,设计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结合该建筑的视觉情况,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分析:(1)可以结合建筑原本的历史文脉作为设计概念,实现城市记忆的升华和积淀。(2)可以从改造后的建筑整体风格着眼,重新打造文化体验。在对比多种设计方案的情况下,设计选择了建筑中的直线倒角平面墙,在室内设计采用了紫铜板材料,结合传统卷轴的创意形式,能够将建筑改造后创意园区的新定位体现出来。

4.3.2确定标识导向材料

标识导向系统中采用的设计材料不仅与其整体风格密切相关,也会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识,每一个建筑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格特征,要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印象,必须做好全面细致的调研工作,在选材环节,应该围绕设计风格和文化进行定位。例如,办公楼的外部主体和内部空间都采用了紫铜装饰板材,配合相应的做旧工艺和局部镂空,能够很好地迎合建筑的外形弧线。

4.3.3确定标识导向结构

在针对标识导向系统本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建筑主体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新办公楼的定位是综合创意园区,这也决定了其内部科室的用户可能会出现不定期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针对科室门牌的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信息更新的需要,最终在经过设计团队沟通研究后,科室门牌采用了分体式结构,左边主体部分使用的是镂空紫铜板,为信息固定的门牌号,右面部分则是抽拉式结构,以黑色亚克力板记录可能发生的变更信息,如科室名称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门牌的使用更加灵活,也不会出现浪费问题[5]。

4.4设计评估测试

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评估测试非常关键,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明确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评估测试环节,标识导向原型是最为核心的沟通媒介,能够对设计团队以及项目委托方的内部认知进行统一,减少设计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认知摩擦。标识导向原型的形式在不同设计阶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最初的信息架构分析可能仅仅表现为纸面的寻路流程图,而后期的信息架构可能是以不同材料和工艺打造的模型。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原型验证和模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设计周期的延长以及设计成本的增加,但是却能够有效消除认知摩擦,保护设计的顺利实施。不仅如此,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与目标用户认知行为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对不同阶段原型进行反复迭代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标识导向系统设计工作[6]。设计评估测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信息流线的评估测试。完成点位规划,设计好初步的系统方案后,可以依照设计尺寸裁剪好KT板(由聚苯乙烯颗粒经过发泡形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板材),将其固定在规划位置,由设计方和委托方进行实地验证,查看信息流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与其他设备的冲突等,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设计人员及时改进[7]。(2)对信息内容的评估测试。确定好寻路信息后,需要对标识导向牌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梳理,再次进行实地场景模拟,结合验证团队的评价进一步修正设计方案,在保证标识导向信息简洁性的同时,确保其能够提供连续的引导。(3)对体量尺寸的评估测试。这个环节可以与上一个环节同时进行,需要观察标识导向的体量以及尺寸是否能够很好地契合建筑内部空间,是否能够将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对材料工艺的评估测试。在预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工艺对标识导向牌进行处理,通过实地场景模拟来选出具备最佳效果的方案[8]。

5结语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4

关键词: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

学校在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同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多种多样,学校在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进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能够使校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注重创意性和创新性,能够给予师生视觉上的冲击,人们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赋予其新的含义和概念。

一、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基本要求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既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工作,又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形象维护。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需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重点体现其文化功能。校园文化标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指导意义,因而在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应该重点体现其实际应用价值,形成具有可视性的校园文化形象,对于校园外在物化形态,包括校园景观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需要在空间导向系统载体上进行文化标识创意设计。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在完成文化形象建立的同时,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等,从而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与影响力。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新设计需要综合应用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对不同的校园文化标识进行透彻解析,在生动化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中传播正面、积极的文化理念和思想。

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要素分析

1.文化定位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标识创意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使设计作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理解需求,因此需要确定标识设计的文化定位。从年龄段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的导向符号应该更加趋向于大众化;从地域差异角度来说,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语言组织和文字应用方面应该考虑表达思维的问题。因此,设计者需要确定好文化定位,积极寻求有利于人们接受的设计表达形式。

2.消除表达障碍

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师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标识的含义。人们的理解角度不同,对于校园文化标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设计者需要在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中应用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段,以消除表达障碍。如,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可以使用双语指示牌,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提取能够展现校园形象和特色的元素,使校园文化形象更具吸引力,造型设计可以参照地面指示、墙面指示和边框造型等。

3.色彩与材料的运用

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在造型方面要体现出文化寓意,还要巧妙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的色调,以体现出独特的设计视角。在色彩运用中,需要在辅助色和主色调上有所区分,要求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特色。室内与室外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的主色、辅色不同,在整体搭配上尽量避免突兀,以协调为佳。同时,设计者使用的材料要有一定的风格,在质感和视觉上要与其色彩饱和度相适应。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一般应用在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

三、结语

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宣传。完善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能够极大地方便外来参观人员、新生以及留学生获取信息。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时,设计者要根据校园文化标识要表达的含义,在图形、色彩上进行创新运用,重点体现校园文化标识设计的表现功能和定位功能。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具备丰富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唐郁明,刘源.校园文化与视觉形象——校园导向系统设计创意表现研究.大众文艺,2010(8).

[2]石运达.浅析教育园区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创意表现.大众文艺,2012(20).

[3]孙绪曙.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公共标识系统设计.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5

顾名思义,标识导向系统是一个通过对标识元素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将城市的空间结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指导对象,进而帮助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的视觉系统。一个标识导向系统是否高效,便取决于要素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在标识导向系统中占据特殊地位,它以特定的“地下空间”作为载体,目的是维护城市公共交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铁系统的高效运营。一套完整的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包括文字、符号、色彩、界面、材料以及整个系统在地铁空间中的信息规划等诸要素。在导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第一步是对地铁独特的地下空间环境进行研究,探寻这一环境对乘客的心理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根据地铁空间环境的布局进行空间信息规划,最后的一步是标识系统表现形式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对标识导向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不同的规划和组合。在地铁空间中,人们对色彩的识别敏感度高于对形态的识别敏感度,色彩对标识导向系统的整体功能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地铁标示导向系统的设计中,色彩应作为首要的元素进行考量。

二、色彩设计在地铁标识导向系统中的意义

1.系统化整合导向信息

地铁线路错综复杂,地铁标识导向系统信息繁多,要达到公共交通快速高效的目的,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科学有效,方便甄别的系统化归类整理,以便人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在用统一的符号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时,能够在视觉上造成鲜明对比的色彩也就成为了最为经济高效的元素。色彩在地铁标示导向系统中最为显著的作用是划分地铁线路。1933年,英国设计家亨利•贝克在设计伦敦的地下铁路交通网时,首次利用鲜明的色彩代表地铁线路,各条线路和地铁车身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便于乘客甄别。利用色彩对地铁线路进行划分的这种表现方式非常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尤其在一些换乘线路多达六条以上的大城市,非常便于人们对复杂的地铁线路的识别,也体现了系统化设计的原则,直到现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线路图也一直采用这种方式。随着公共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地铁的导向信息越来越繁杂,如广州火车站的地铁站每日客流量稳居全国前列,同时拥有多达七个的出站口,各个出站口相距甚远,一旦出错,将为乘客造成极大的不便。在当今的形势下,导向信息越来越复杂,而色彩能够帮助乘客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一个正面的例子便是日本东京的地铁站,在地铁站中,乘车信息用白底黑字表示,出站信息用黄底黑字表示,出站紧急逃生信息用绿色表示。这样用色彩简洁规范地将信息按类别划分,更利于乘客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

2.增强地铁空间环境的可识别度

除了在前面一点中所说的运用不同的色彩区分地铁线路和站点之外,独特的色彩搭配还能够使乘客对站点的空间环境印象深刻,色彩的搭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使地铁站点富有个性,在一些重要的换乘站点使用鲜明的色彩元素,也便于乘客对换乘信息进行记忆和识别。如北京地铁2号线换乘5号线的雍和宫站,全站立柱均为正红色,在设计风格上也突出中国风味,特色十足,又向乘客们传达出厚重的文化感,使乘客们对这一站印象深刻,识别度极高。

3.帮助乘客达成身心平衡

地铁空间中,人们通过感官体验到色彩的刺激,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色彩元素的适当组织,可以对人们的情感进行调适,帮助乘客达成身心平衡。浓烈的色彩可以产生一种跳脱的动感,激活死气沉沉的氛围,而柔和的色彩则可以传达一种安抚,纾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将色彩元素与其他空间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抚平地下空间中乘客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进一步丰富正面的信息需求,使乘客们身心愉悦。不仅如此,色彩语言还可以传达进一步的心理暗示,从集体无意识的层面影响人们惯有的行为模式。如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代表性色彩可以传达出一种归属的象征,使人们对所处环境产生更高的认同感,进而辐射到城市生活中的其他层面。色彩是一种情感化的视觉语言,在人们对外界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当运用色彩元素,可以事半而功倍。

三、地铁标识导向系统色彩设计中应当虑及的因素

1.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逐渐趋同,中国的街头和美国的街头,除了行人的肤色,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人们的价值观、空间观与经验方式也趋向一致,同一化的必然影响是个体存在意义的流失,生活其中的人们日益缺乏对所处空间的归属感。这种情况下,地域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多元文化融合态势,它的特性能够帮助构建城市空间的个性,体现出独特的生命力。与地域文化融合,需要考虑选取的设计元素是否具有代表意义,是否与地铁交通本身的特性妥善结合,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具有独特的热情和韵味等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体现地区个性,也有利于城市记忆和传统文脉的继承,如果能够形成某一城市独特的地铁文化,自然最好不过了。

2.协调地铁空间环境

地铁标识系统以“地下空间”为载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地铁的空间环境极为封闭,没有窗户,只有极少的几个出入口联通地面外界,这致使人们在其中的定位能力大大降低,失去方向感使人们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急于在压抑的封闭环境中寻找出口,一旦找不到,就可能引发对地下空间的焦躁甚至恐惧;第二,地铁的环境中没有自然光线,全部采取人工照明系统,长期处于地铁环境中,可能产生昼夜倒错的混乱感,致使人们产生疲惫和枯燥的感觉;第三,地下空间噪音集中,容易造成焦躁、忧虑的气氛;第四,地下空间狭小、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或者是几个重点换乘车站,人流量很大,有时还会出现拥堵现象,高密度的人群会让人感到心理难以承受,产生压抑感。在这种地下空间环境里标识导向系统的色彩应具备引导、指示及活跃空间气氛、调节心情的作用,以符号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和审美性并增强方位确认感,以此来缓解因地下空间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压力。

3.人造光源的照明设计

地铁空间作为一个仅有人造光源的特殊空间,其照明设计必然对环境和导向系统的整体设计造成重要的影响。不像室外均匀的自然光照,地下纯人工的灯光照明在光能分布上并不均匀,不同的光照具有不同的色温,当辐射到地铁空间的界面上时,便会与界面的颜色产生叠加作用,对色彩的色相和纯度造成影响,因此在地铁空间的色彩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色温的因素。另外,在照明设计中,还应考虑到采光形式的因素。采光形式可以分为重点照明与局部照明。重点照明以间接光照为主,光线柔和覆盖的面积广泛,光线的衰减现象明显对地铁空间中的色彩还原性较好,主要应用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局部照明以直接光照和区域性的照射为主,光线强烈,无明显的强度衰减,因此对界面色彩的影响较大,往往由于自身的照度而改变色彩的属性,主要起提示和装饰的作用,在重要的信息部位使用。总地来说,人造光源的照明设计应当依据具体的环境特性与设计规划来调整,既要突出色彩的特性,也要使整体设计效果和谐统一。

四、地铁标识导向系统色彩设计的前瞻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6

关键词:大运河 文化公园 景观标识系统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情况

1.成立背景

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正式出台,指出要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2021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设完成[3]。

2.基本概念

大运河文化公园是指以大运河文化属性为核心,综合地域文化等特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筹资或指导建造,用于民众休闲、参观、学习的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公园园林空间[4]。与大运河文化带等概念不同,大运河文化公园是保护大运河沿线自然环境、生态多样性以及各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大运河文化遗存的体现,其定位是具有文化属性的综合性或主体性公园。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其赋存环境是公园展示利用、参观游览的核心内容,传承和传播大运河文化遗产承载的价值成为此类公园的共同目的,也是定位此类公园功能属性的基础[5]。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1.形象设计的需要

景观标识系统作为景区内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景区文化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套全面、完善的景观标识系统不仅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快速构建与游览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且能够改变游览者对于景观的印象。因此,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文化资源,展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独创性与差异性,从而加深游览者的印象。

2.文化资源保护的需要

大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孕育的运河文化也极具保护、传承和利用价值。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保护大运河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一方面能够增强游览者对于景区的认识和兴趣,扩大大运河文化宣传,另一方面能够让游览者了解历史文化遗迹,从而全面、正确地认识大运河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价值,为有效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奠定基础。

3.游览指引的需要

标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指引,游览者进入景区主要通过标识系统的提示完成游览。因此,建立景观标识系统,一是可以架起游览者与大运河之间的沟通桥梁,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二是能够充分发挥景观的空间作用,增强游览者的体验,满足游览者在观赏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三是加快游览者对于景点的认知与了解,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观赏景观。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组成类型

1.设计原则

(1)易识别原则

景观标识是引导人们参观的重要标志,也是正确引导人们前往功能区的重要标志,因此应简单明了,易于游览者识别,不能给游览者造成混乱的视觉感受。景观标识的形状以图形组合、动植物、山川、河流、建筑、人物等形象造型为主;颜色以自然色为主,能与景区周围环境融合;应放在景区的醒目地方,如主要交通流线的入口、十字路口等位置。

(2)地域文化性原则

大运河贯通南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了沿线省市的人民,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景观标识设计,能够体现景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如,在设计上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材料选取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材质,使景观标识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能够依托文化的独特性为整体景观的表现效果增光添彩,成为景观中的亮点和装饰。

(3)环境协调性原则

景观标识系统作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能够提升环境空间的艺术格调。因此,在设计景观标识系统时,设计师应遵循环境协调性原则,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设计上,景观标识不能独立于景观,颜色的对比也不能过于强烈,否则会造成游览者的视觉疲劳。如,常见的景区标识风格设计多以简单自然为主,选取材料多为实木、仿木等自然材料,突显自然性,充分展现景区的自然风景。

2.组成类型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是建立在公园景区及其周边区域为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系统,其目的在于向游览者传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的文化信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主要由形象标识、信息标识、导向标识和管理标识四部分组成。

(1)形象标识

形象标识代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形象定位,会影响游览者对于公园的第一印象。其设计不仅受该地域的地理风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影响,而且与空间环境的社会公共要求、环境功能定位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形象标识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短时间内吸引游览者的注意,并根据地域特点,展现标识特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是由汉字与运河形象组成的,“运河”二字的设计以水纹形式呈现且首尾相互连接,象征大运河绵延不断,缓缓流向未来。如,江苏无锡、淮安等地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可以在突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的前提下,结合周边环境与当地原有的标识系统整合优化,构建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识系统。

(2)信息标识

信息标识是向游览者传达景观信息的重要载体,分布在公园的醒目位置。常见的信息标识有公园开放时间、管理制度、活动价目表、环境空间的总平面图、景点分布示意图等。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标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融入标识设计,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如运河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地域风俗及传奇故事等。这类景观标识在设计中应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内容上要详略得当,避免繁杂冗长,易于游览者理解与辨识。

(3)导向标识

导向标识具有导航功能,一般设置在公园多个空间的交叉点,为人们提供环境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指引处于环境中的游览者安全、快捷、有序地到达指定位置。导向标识通常有箭头指向、线条指向等类型,表达当前位置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导向标识包含的信息量较小,不需要游览者驻足观看,所以文字应尽量简练,使游览者可以快速提炼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导向标识主要分布于景区主干道及其内部的醒目位置,如指向某景点、游船码头、公共厕所等。

(4)管理标识

管理标识是针对特殊环境与特殊人群设置的景观标识。如,为残障人士设置相应的通道标识,在草丛边设置请勿践踏标识,等等。这类标识内容多以告知、劝说、警告等为特征,多采用温和或幽默的话语,在劝说的同时保障游览者的愉悦心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标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水边安全须知标识、请勿践踏草坪标识、请勿毁坏公物标识、危险区域游客止步标识等。

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策略

1.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特殊群体的关注

景观标识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它面对的是社会所有群体,老年人、儿童等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享受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当前,一些景区规划者或管理者在设计景观标识系统时,常以自己为主体考虑标识系统设计的要素、布局及构建,在规划标识时一般针对年轻人,对标识的无障碍设计考虑不足,未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

(2)缺乏地方文化内涵

景观标识代表一个环境空间具有的文化特征,它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环境空间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6]。因此,文化特征是文化公园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否则文化公园将难以与一般公园区分,也容易与一般公园同质化。当前,一些地方的景观标识系统设计淡化了城市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当地文化元素,而是采用大量塑料、不锈钢等常见的元素,缺乏传统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对大运河文化的挖掘、提炼不够,表达效果不佳。

(3)缺乏整体设计

景观标识系统要求在信息传达过程中能够体现美感,让游览者赏心悦目。目前,一些公园的标识系统设计缺乏整体上的考虑,标识不仅不够美观,而且与景观存在违和感,具体表现为:一是标识设计与整体违和,凸显标识,忽视景观整体,造成标识系统游离于景观,二者格调迥异;二是标识设计仅考虑如何将信息展示得更加充分,一味地增加标识信息量,使标识设计与整体环境不协调;三是标识设计内容单一,渲染氛围相似,缺乏对不同类型空间景观的差异化表达。

2.解决措施

(1)增强视觉效果,服务特殊群体

人的行为活动是景观标识系统设计需要遵循的根本依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使标识系统成为提供信息的指南[7]。在景观标识系统设计中,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容易被忽视。为了让这部分人群能够获得良好的游览感受,设计师要根据其年龄、兴趣等因素,根据标识需要传达的信息和环境特征深入进行设计。一方面,可以采用特定的形状和颜色设计增强视觉效果,如,老人喜爱偏深色调的景观标识,儿童喜爱明亮色调的景观标识,等等。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无障碍设计理念,如,设计供视觉障碍者触摸的道路引导景观标识,在景点前设置播报式的景点介绍标识,等等[8]。

(2)增强特色性设计,突出文化内涵

利用标识牌展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是帮助人们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挖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大运河河段的公园设计应具有地域特色,突出当地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居民生活习性、不同艺术风格等设计景观标识;另一方面,可以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为参照,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原材料或传统材料设计景观标识,通过差异化呈现,使景观标识设计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3)增强系统化设计,强调和谐统一性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形象标识、信息标识、导向标识、管理标识等,对于景观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系统化设计要求上述四种标识在设计风格、材质、颜色等方面相互映衬,信息具有连贯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具有全面而完整的设计思路,对公园标识进行统一的功能规划、管理规划、组合规划,同时要注意标识系统与公园的开发、建设及使用等方面的一致性。此外,标识的材质、外观、字体、色彩等的设计要遵循环境协调性原则,强调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使其融入环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结语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7

关键词:武昌火车站;导向标志;优化设计;换乘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线网密度不断增加,车站空间结构也日趋多样复杂,在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线路网中,换乘站的运营组织效率对于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增强车站服务水平至关重要[1]。在封闭的地下空间,导向标志是帮助乘客有效确定位置和判别方向的重要手段。对于站型结构复杂、人流复杂的武汉地铁武昌火车站站,立足现场实际优化其导向标志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武昌火车站空间结构和人流特点

1.1空间结构特点。武汉地铁武昌火车站站是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和7号线的换乘站,4号线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非联锁集中站,7号线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非联锁集中站。4号线站台有三组楼扶梯可以到达站厅。三组楼扶梯构成及开行方向见表1。4号线与7号线之间通过通道换乘,4号线换乘7号线需要经过4号线A端(靠近A出口一端)站厅换乘,如图1绿色箭头处;7号线换乘4号线需要上行至负一层站厅,先到达4号线站厅,再下站台换乘。由于4号线武昌火车站与7号线线武昌火车站不是同时期开通的车站,因此4、7号线武昌火车站的空间结构差别交到。7号线开通时间相对较晚,其车站整体空间相对于4号线都较为宽广。

1.2人流特点。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武昌火车站地处国铁武昌火车站西侧,地铁武昌火车站C出口直接通往国铁武昌火车站,地铁武昌火车站客流构成与国铁武昌火车站有这直接必然的联系。要分析地铁武昌火车站的客流特点,重点分析国铁武昌火车站客流组成尤为重要。武昌火车站是武汉市四大火车站之一,武昌火车站主要乘载普铁旅客和部分城际铁路旅客,转乘地铁的乘客以周边县市进城和务工人员为主,务工乘客易携带大件行李及包裹。

2武昌火车站既有导向环境分析

2.1两线空间结构差距大。武昌火车站处于武汉市的中心城区,4号线武昌火车站于2013年12月份开通运营,7号线武昌火车站于2018年10月份开通运营。4号线开通时间较早,建设初期对未来客流增强预估不足,导致车站整体空间结构较小,站厅、站台乘客容纳能力不足;7号线站厅、站台空间则相对较大,能够满足节假日及早晚高峰的客流需求。狭小的空间结构使得4号线武昌火车站在组织乘客上下车及换乘时存在较大的压力。

2.2务工及周边进城乘客较多。周边县市及外地来汉务工人员占了地铁乘车旅客较大比重,周边县市乘客较多携带扁担、菜篮子等工具,外来务工人员经常携带大件行李,平时乘坐地铁相对较少,对车站环境较为陌生,同时,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如果走错路、选错方向,会增大乘客的出行成本。

2.3乘车及换乘环境复杂。4号线武昌火车站除了固有的空间位置狭小外,其乘车及换乘环境也相对较复杂。乘车及换乘环境复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从厅东安检进站的乘客,只能搭乘4号线,不能搭乘7号线;(2)从厅西安检进站的乘客,既能搭乘4号线也能搭乘7号线,但是乘坐4号线的乘客极易从厅西闸机刷卡出站;(3)4号线厅东站台下车需要换乘7号线的乘客,易从楼扶梯1上站厅,导致不能换乘7号线又得原路返回站台重新寻找路线。摘要:武汉地铁武昌火车站站为4号线与7号线的换乘站,车站空间结构复杂,进出站与换乘客流多且老年乘客、携带大件。

3武昌火车站导向标志优化设计

3.1优化设计原则。3.1.1符合地铁设计规范相关要求[2]。轨道交通导向标志设计整体上需符合地铁设计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实际场地进行优化创新。3.1.2立足车站空间结构。结合车站空间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导向标识,保证在有限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出连贯、清晰的导向指引[3]。3.1.3兼顾服务乘客和方便现场管理。导向标志设计,首先立足于服务乘客,在满足乘客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考虑方便现场客运人员管理。3.1.4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导向标志设计,既要体现导向功能,也要保证导向标志设计的美观性,二者皆关系车站服务水平。

3.2墙贴设计。为解决4号线武昌火车站乘车及换乘问题,车站优化了关键位置的墙贴设计。3.2.1厅西下站台扶梯处原来设置有“4号线乘车墙贴”,厅西出闸处原设置有“武昌火车站”指引墙贴,二者皆存在指引性不强的问题。优化设计后,厅西下站台扶梯处设置了“地铁”墙贴,并将张贴高度上移;在厅西出闸处优化设计了“出站”指引墙贴,并将之前的“武昌火车站”墙贴尺寸更新,与出站墙贴尺寸保持一致,既满足了功能性,有提高了美观性。优化后现场效果如图2。3.2.2优化墙贴设计,原有4号线厅东站台指引换乘7号线的墙贴不够明确,容易形成误导;优化墙贴设计后,厅东站台下车乘客能够更加清晰明确方向,使需换乘7号线的乘客前行换乘,避免从楼扶梯1处上楼,形成重复走行。优化后现场效果图如图3。

3.3地贴设计。为了让乘客方便选择4号线乘车、7号线乘车和出站方向,在站厅设置大型方向指引地贴;为了让4号线站台下车的乘客能够顺利换乘7号线,增加了4号线站台换乘7号线连续性地贴,增强了换乘便捷性。

3.4其它张贴物增设。为进一步避免4换7的乘客从楼扶梯1或站台垂梯上行至厅东,分别在楼扶梯1处设置不能换乘PVC板提示,在垂梯玻璃上设置不能换乘车贴提示。3.5优化实施效果经过优化改造后,4号线武昌火车站指引效果显著,厅西误出闸乘客减少;进站和换乘乘客能够清晰辨别4号线乘车方向;7号线站台重复走行至厅东的乘客大大减少;厅东楼扶梯1或者垂梯上站厅换乘7号线乘客减少;站厅中部乘客能更好地辨别4号线乘车、7号线乘车和出站方向。根据调查统计,车站人员接到的乘客相关问询的次数减少了约38%,节省乘客进站、出站及换乘时间达32%,乘客对车站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

4结论

武昌火车站导向标志优化立足现场实际,兼顾乘客多样化需求,采用现代且人性化的设计,改善了车站的导向环境。通过综合利用墙贴、地贴、PVC标志板等形式,使车站导向系统更加清晰、更易识别,满足了乘客人性化需求。导向标志优化设计立足车站重点位置,立足解决乘客最迫切的出行需求,充分发挥空间结构有限情况下导向标志的导视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出行需求[4]。4号线武昌火车站导向标志优化设计后,需继续关注现场实际使用效果,并根据客流情况变化,不断关注乘客出行需求,进一步优化车站导向环境,真正践行武汉地铁“知你心忧,懂你所求”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莹,马博,吴桐等.北京地铁六里桥站换乘导向标志优化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23(03):108-112.

[2]DB11/T657.1-2009,公共交通客运标志第1部分:总则[S].

[3]蔺钦.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导向标识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导向标识设计范文8

关键词:旅游文化意象;山东省;区域旅游;旅游导向系统

引言

随着国家旅游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旅游产业遍地开花,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旅游同质化发展,追逐利益忽视文化内涵。旅游导向系统的建设逐步被重视,但各城市仅对某一景区内部的导向标识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即关于城市旅游导向系统的研究多从小尺度的空间范围进行,缺乏城市内部各景区之间、城市及区县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导向的联系。因此,以旅游文化、旅游出行方式、旅游服务为基点,构建山东省城市旅游导向系统有重要意义。

1基础研究

1.1旅游文化意象意象

概念是Boulding①1956年首先提出的,Fakeye②将意象应用于旅游研究中,旅游意象是对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1]。从形成过程看,旅游意象可以通过宣传媒介手段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后建立,都需要具体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加以实现[2]。在国内,旅游地意象的研究,主要是对旅游目的地研究,集中在旅游地意象的设计和塑造等微观方面[3,4]。旅游文化意象基于本地文化特质中最能显示自身特点且最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召唤性潜能的元素的组合。旅游文化分区可用来对旅游文化意向进行塑造与表达,旅游文化分区从总体研究来看是不同地区对应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景观,旅游文化区域的划分多是以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区别,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协调发展[5]。

1.2旅游导向系统

旅游导向系统是充分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引导游客在城市中进行旅游活动的信息系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的设置是旅游城市硬件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该导向系统的建立对完善旅游城市的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方便游客在旅游城市的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旅游者的观光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通道”对“地域”和“标志”进行认知评价的过程,它既是旅游意象和旅游体验的过程,也是城市旅游意象与城市物质空间的吻合或分离的过程。

1.3旅游文化意象与旅游导向系统的联系

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为交通设施导向、公共服务设施导向视觉化与人性化等方面的研究,很少从文化意象角度出发对城市旅游导向系统进行研究。旅游导向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交通方式与提供的服务信息,引导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在过程中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意象[7],旅游文化意象也反作用于游客选择目的地。以游客为中心依据城市旅游文化意象构建省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区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及市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信息,服务于游客的不同层面的旅游线路需求。联系意象与现实物质空间,同时强化旅游文化意象。

2山东省文化意象内涵挖掘

根据山东省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划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归属划分山东省域城市旅游文化资源,以此为出发点来开发山东省层面文化旅游区,奠定旅游开发的文化基石;第二是指旅游文化上属于同一文化脉络的,包含不同特色旅游区,使得旅游开发有了更多的活力,该地区的旅游开发有了更多的协作主体,使相同文化旅游区域优势放大;第三是在旅游文化开发中具体旅游目的地限定能够使旅游特色文化开发更加符合需求,使游客对目的地有整体把握,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2.1山东省城市旅游文化内涵

从地理空间来看,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凸起,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势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势。山东省在空间上大致可以划分成三大地理区域,分别是西部黄河流经的滨河平原地区,东部滨海丘陵地区和南部低矮的山地地区。从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上看,传承中华文化的黄河依次流经山东省西部区域的九个城市,分别为菏泽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同时历史上南北文化交融纽带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德州市、聊城市和济宁市,该区域主要以黄河、运河历史文化旅游为主。济南市位于山东省西部核心位置,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处于黄色历史文化旅游区域的中心位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故选择济南市作为此区域特色的典型城市。山东半岛所属海域辽阔、物产丰富,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具有优良的沙滩资源,其中青岛、烟台、威海的日照沙滩、海水浴场、沿海岸活动是居民日常活动方式;而对于潍坊、东营和滨州沿海地区则以滩涂资源著称。青岛市、日照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集中在山东省东部,该区域以滨海文化旅游为主。其中青岛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核心位置,是山东省两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故选择青岛市作为此区域特色的典型城市[8]。山东省南部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集中的区域,主要包括济南莱芜区、枣庄市和沂蒙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文化元素浓厚,其中莱芜境内莱芜战役遗址和枣庄市境内台儿庄战役遗址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战役遗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东红色旅游规划纲要》中划定: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区作为山东核心红色旅游区,沂蒙革命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并称为中国三大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包括18个县市区,具体为:临沂市的费县、沂水县、沂南县、郯城县、平邑县、蒙阴县、临沭县、莒南县、苍山县、罗庄区、河东区、兰山区,淄博市的沂源县,潍坊市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泰安市的新泰市,日照市的五莲县、莒县。临沂市位于山东省南部的核心位置,是鲁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沂蒙红色旅游文化形象鲜明,故选择临沂市作为此区域特色的典型城市。

2.2山东省城市文化意象塑造

2017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018年5月,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旅游发展委联合印发《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中强调要全力进行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完成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规划。拟在旅游导向、旅游文化意象空间认知的基础上构建三大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分别为“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和“革命文化旅游品牌”。其中,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包括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中的“东方圣地、平安泰山、泉城济南、齐国故都、鲁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包括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中的“仙境海岸、风筝之都”;革命文化旅游品牌包括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中的“亲情沂蒙”。“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是三大文化旅游区中资源最丰富、种类最多的品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该区域主要包括“山文化”(泰山)、“水文化”(黄河山东段、济南的泉水和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和“圣人文化”(三孔景区),由此构成“山-水-圣人”历史文化旅游意象。“海洋文化旅游品牌”由滨海城市构成,该区域主要包括“海岛文化”和“滨海文化”,“海岛文化”主要指脱离陆地位于海上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岛屿,包括海洋文化所孕育的建筑、聚落、文学艺术、科技、民俗、宗教等人文因素。“革命文化旅游品牌”是游客感受红色革命精神的代表。沂蒙山区是全国闻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山东小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色彩是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构建城市专属色彩、符号,以点串线,在连续的导向空间中展现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有利于构建旅游文化意象,塑造城市个性[9]。突出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里的意象,增加感官刺激[10],结合山东省城市旅游文化特色,把山东省城市旅游划分成黄色历史文化旅游区、蓝色海洋文化旅游区、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区三个主要区域研究。

3山东省城市旅游导向系统

山东省城市旅游导向系统应涵盖游客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还要依据游客的三个层次空间意象构建省域、区域、市域三级旅游导向系统,给予游客不同的文化体验。

3.1省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

省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利用三大旅游中心城市(济南市、青岛市、临沂市)门户空间和三大中心城市之间旅游路线上的旅游导向标识系统,将旅游人群按照不同文化旅游区进行引导,并提供不同的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和交通路线供游客选择。门户空间是人们对城市总体把握的重要意象点,门户空间从广义上指城市入口,狭义上指城市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处等,在此处提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导向标识系统、旅游文化区海报等旅游导向服务;旅游交通路线沿线增设旅游导向标识牌、旅游信息提醒等旅游导向服务,能起到很大作用。

3.2区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

区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利用区域内主要城市门户空间及其至各个地级市之间旅游路线的系统,将旅游人群进行域内引导,并提供不同的交通方式(主要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和交通路线供游客选择。例如,将体验山东省历史文化的游客引导到济南市,再通过城市旅游路径将游客引导至旅游目的地或通过不同交通线引导游客至区域内共享城市旅游资源;将体验山东省海洋文化的游客引导至青岛市,再通过城市旅游路径将游客引导至旅游目的地;将体验山东省革命文化的游客引导至临沂市,再通过城市旅游路径将游客引导至各具体旅游目的地。如果游客不满足于某一类旅游文化体验,还可以按照省域交通路线到达另外两大旅游文化区域体验。

3.3市域城市旅游导向系统

市域城市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是指通过城市市区和县区中心的门户空间与交通路线处的标识进行引导,提供不同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公交)和交通路线供游客选择。在门户空间处及交通线路必要处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中心、餐饮、住宿、购物、急救、公共卫生间、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场所周边的主要道路节点处及人员流动节点处,应设置相关导向标志,向游客提供该城市的旅游资料及宣传品、特色商品、特色美食、著名文化娱乐场所等相关资料,为一些距离稍远的景区配备旅游客运公交专线同时体现城市旅游文化。旅游交通路线处应增设旅游导向标识牌、旅游信息海报、旅游信息语音播放等旅游导向服务。例如,体验青岛市海洋文化的游客可游览市区内各景点,还可根据市域旅游路线导向系统到达周边各个区县。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