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例

教育

教育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必要性;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科研诚信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科研不端行为不断被曝光和处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被曝光和处理者,有业已成名成家者,有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亦有准备进入科研领域研究生们。科研不端行为必须受到应有的处罚,才能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发展。但面对一桩桩科研不端事件,我们不仅仅叹息误入歧途者的可惜,更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新的科研失信事件的发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到科研的各个层面,但总的来说,一靠制度,二靠教育。随着科研诚信制度的逐步完善,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作为准学者的研究生们,更应该接受严格的科研诚信教育,知道哪些行为不可为,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遵守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底线,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一、科研诚信的内涵

科研诚信是指“在开展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1〕,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和基本问题,是学术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不但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中,也体现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被认为是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包括“在建议或申请、实施研究和交流、报告和呈现成果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以及在评议、评价和报道研究及其成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伪造、篡改或剽窃及其他严重背离广泛认同的研究行为的情况”〔2〕。在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或因承受较大的科研压力,或受到巨大利益的诱惑,或因知识、方法、能力的缺陷,背离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从而做出科研不端行为。近年来,随着科研诚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进步,科研不端行为屡屡被曝光,产生广泛而恶劣的社会影响,给科研诚信和伦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从事科学研究要遵守学术规范,要做到科研诚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自觉地做到科研诚信,因为有些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行为准则需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并且在日后漫长的科研生涯中时刻告诫自己要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避免懈怠,拒绝诱惑,和学术不端行为说不。因此,科研人员要自觉地了解、理解和遵守相应的学术规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实践。对于准备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们,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更具必要性。

(一)诚信是合格的科研人员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为达到培养合格科研人员的目标,必须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入科研工作领域之前,全面了解、掌握科研学术规范,培养科研诚信品质,能给研究生将来的学术生涯带来长久的正向的影响。如果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不了解学术规范,或没有意识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就可能做出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而这些或许学生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将来可能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隐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引发,毁掉大好前程。比如近期在网络上讨论比较多的张文宏医生博士论文所谓“抄袭”的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没有完全了解学术规范,没有意识到科研诚信的巨大影响力。张文宏医生的博士论文是一篇学术创新论文,其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就是因为在综述中不规范的引用,招致若干年后的指责与非议,成为有心人攻击他的靶子,险些毁掉一位有良知、敢说话的优秀医生。另外,如果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无知做出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又恰好没有被揭发出来,那尝到甜头之后,他可能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做出更加恶劣的行为。近些年爆出的一些硕博论文抄袭案,很多都是科研诚信教育不到位,学生心中没有畏惧感,无知无畏,最后事发,前程尽毁。前两年著名演员翟天临博士因不知“知网”为何物,引起网友质疑,最后举报其博士论文查重率过高,涉嫌抄袭,导致翟天临被封杀,至今也没能复出。其实,作为一名演员,翟天临是非常优秀的,但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是非常不合格的,甚至对学术研究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都不了解,可见他不仅仅是科研诚信教育不够的问题了。

(二)科研诚信是学术研究创新的基石

学术研究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为终极目标,也应该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信念。学术要想创新,就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学术成果为基础,推陈出新,才能进步。如果没有了科研诚信,不讲学术规范,也就完全谈不上学术创新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加强科研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科研诚信对学术创新的重要意义,才能指导他们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走正路,取得更大的成绩。否则,你抄我来我抄你,有何创新与进步可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这部书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价值,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在《与人书十》一文中他写道:尝谓今人篡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询《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3〕顾炎武认为古人从山中采铜冶炼铸钱,今人买旧钱以废铜铸钱,这样铸出的钱,既粗劣,又毁坏了古人的传世之宝。当时人写书就如用废铜铸钱一样,辗转抄袭,不用第一手材料,没有创新的观点。因而他写作《日知录》时遵守学术规范,采用原始材料,不沿袭前人观点。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书前有自记,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盖其一生精力所注也。”〔4〕正是顾炎武这种诚信的研究态度,使《日知录》以其创新性成为经典著作。相比顾炎武,我们当代的某些学者一年出数本书、写数十篇论文,真不知其是否遵守学术规范、坚持科研诚信、追求研究创新,其所谓成果价值几何,可知矣!

(三)科研诚信是建设良好学风的要求

当下学术界有数股歪风盛行,如浮夸造假风、剽窃抄袭风、注水包装风等,严重污染了学术研究的环境。研究生作为科研力量的后备军,在学习阶段就要加强科研诚信教育,使其具备抗拒学术界不良学风的意识和勇气,这样才能一步步净化学术风气,建设良好学风。否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都被这些歪风邪气所侵蚀,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的学术研究还有何前途可言。今日学界,导师侵占研究生学术成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反而演变成一种潜规则,让学生无法抗拒,甚至习以为常,这是非常不对的。我们也看到一些学生勇于反抗,敢于揭露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厦门大学一副院长抄袭自己两个硕士的论文,甚至连致谢也抄,最后被学生举报。〔5〕这样的事情当然对于荡清学术界污浊学风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敢于反抗和揭露的学生还是太少,还不能还学术界清新的学风。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但自己遵守学术规范,坚持科研诚信,而且敢于和学界的学术不端行为作斗争,建设诚信严谨的学风,推动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必修课

现阶段,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的了解和学习,一方面是通过导师在课程或论文修改中讲授,但不成系统;另一方面就是学生通过阅读自行了解。无论怎样,研究生阶段对科研诚信的教育都是不系统、不深入的,这就导致很多准备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不了解学术规范,容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最近几年,在网络上曝光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层出不穷,很多人在毕业多年后被取消学位,后悔莫及。其实,对于这些学生,如果在学习阶段能够系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知道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后果,他们就会三思而后行,就可能避免自己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如果在日常的学习中导师能够严格以学术规范来要求学生,或者能够让学生对此有系统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这类学术不端事件。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授课教师苏湛通过网上搜索比对,发现有学生的作业涉嫌大段抄袭,甚至是整篇照搬,他将每一个抄袭的学生确凿的抄袭证据找到,最后这门课有22名学生得了零分。他发给学生的一封邮说的非常好:“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6〕相信这22名同学在苏老师的课堂上是收获最大的,苏老师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而严厉的科研诚信教育课。虽然这次得了零分,但将来他们再从事学术研究时,这次的经历一定让他们难以忘记,伴随终生。由此看来,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完善研究生科研诚信考核与处罚制度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在学术规范的制定、科研诚信的教育、学术不端行为的揭露和处罚方面都明显加强力度,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立法还是执行,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科研诚信的约束效力比较薄弱,监督处罚力度也不够,很多单位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袒护、纵容学术不端行为,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犯罪成本低、获利大,严重破坏公平的学术研究环境。具体到研究生的科研诚信考核与处罚制度,相对更不完善,一般只是对最后的学位论文查重,即使有举报抄袭的情况,个别学校也处理得不及时、不透明。这些情况给学生一种即使做了学术不端行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印象,不能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在高校内部应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学术诚信考核与处罚制度,秉着不隐匿、不推脱、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相关事务。其次,把对研究生学术诚信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从平时课程的考试到课程论文的写作,从小论文的发表到最后学位论文的写作,都要处于学术诚信考核的监管之下。最后,可以设定科研诚信学分,从小的科研诚信瑕疵抓起,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掐灭在萌芽中,最后科研诚信学分可以作为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之一。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科研诚信制度的监管,能够让其时刻警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术诚信习惯。即使将来毕业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研究生阶段形成的良好学术诚信习惯也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三)改变功利性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

国内多数高校一般都将职称评定、岗位津贴与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联系,实行数字化管理,计算发表了多少篇核心论文,申请了多少项国家课题,出版了多少部专著,而这些数字都是和科研工作者的奖金、职称及各种待遇挂钩的。目前高校这种片面追求数量和效益的功利性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诱惑着科研工作者一门心思去、申请项目、出版专著,甚至不惜抄袭取巧,也滋生了一批学阀、学霸,败坏了学术环境。大环境如此,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也与此相似,要毕业就得先发两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论文的数量和保研、直博挂钩,和国家奖学金挂钩,同时也关系到毕业之后就业。在这种状况下,研究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入学就要考虑发论文,发核心期刊的论文。可以想象,在没有太多学术积累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能写出创新性的论文呢,于是只好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又何谈科研诚信呢!学生习惯了这种论文生产模式,毕业之后也依然要为职称、奖金奋斗,继续复制粘贴,又何来学术进步呢!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功利性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给学术松绑,让他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认真读书、思考,做好学术积累,将来才能够厚积薄发,写出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教育范文2

关键词:目标管理;手术室专科护士;管理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专科护士队伍在数量、规模和服务范畴上不断取得新突破[1],但由于临床中存在着“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专科护士的发展[2]。多项研究表明:医院应制订专科护士管理制度,明确专科护士职责并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使其发挥更大的专业价值[3-4]。目标管理是一种强调共同参与,民主和自我控制的管理方法,通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自我控制,主动履行职责,实时评价效果并反馈,以实现最佳结果,其核心是形成协调统一的组织目标及明确具体的个人目标[5-6]。目标管理由4个要素组成: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及绩效反馈[7]。我科于2020年1月起将目标管理理念应用于手术室专科护士的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共拥有3个院区,护士人数1800余人,专科护士200余人,其中手术室专科护士17人。共设手术间44个,年手术量达5万余台,三院区手术室由1名总护士长负责进行同质化管理,每个院区均设1名手术室护士长。

2目标管理方法

2.1成立目标管理项目组

目标管理项目组成员共6人。其中组长1人,由手术室总护士长担任;组员3人,由院区手术室护士长担任;顾问1人,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秘书1人,由手术室教育护士担任。成员职责:①对手术室专科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分析目前专科护士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②与专科护士共同确定科室总目标值及个人目标值,制订专科护士目标管理计划书模板,发给专科护士进行书写;③修订完善专科护士管理办法,定期开展项目汇报,实施过程监控和评价;④参与并指导专科护士所有项目,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2.2设定目标

目标管理项目组与17名专科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专科护士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晰、缺乏激励政策、缺乏考核指标。目标管理项目根据科室的发展需要,专科护士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共同确定个人年度应达成的目标,即“六个一”,发表一篇论文、参与一项课题、获得一项专利、组织一个质量改进项目、主持一次护理查房、进行一次专题授课。同时细化“六个一”的具体内容和预计进度,形成文字版记录,目标管理项目组成员及个人签字确认。

2.3开展促进目标达成活动

2.3.1专科护士担任亚专科组长

手术室设立亚专科组长岗位,所有的专科护士均需担任组长或副组长,负责建设亚专科团队,完成该亚专科复杂重症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组织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制作器械图谱、管理仪器设备、制定手术指引等。

2.3.2定期进行科研主题学习

从17名专科护士中选拔1名科研组长,年初全面梳理专科护士本年度科研、论文、专利计划,每周任务清单小程序填写进度。科室每月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对应的科研培训,如分享论文投稿经验、介绍专利申报流程等。要求专科护士必须参加,并提出自己在撰写申报书、论文或申报专利过程中的问题,请专家给予指导意见,从而推进目标的实现。

2.3.3开展多元整合型督查并持续改进质量

科室对护理质量督查标准、督查成员、督查对象、督查方法、督查结果、督查改进等进行多元整合,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涵盖结构质量指标2项、过程质量指标14项、结果质量指标7项。由专科护士担任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每周开展质量检查,采取结构化点查方式,运用追踪法随机抽选3例手术病人,对其进行从入手术室到出手术室的整体护理质量督查。每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策略,并告知全体护士予以落实,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3.4专科护士组织专题授课

科室年底根据全科室的培训需求制订第二年的培训计划,专科护士根据个人的专长主动认领一个专题的授课并学习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允许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要求采用翻转课堂、PBL、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前制作演示文稿(PPT)及教案,课后进行满意度测评。

2.3.5月度总结、季度汇报与年度考核

要求专科护士每月提交一份工作进展报告,内容涵盖“六个一”的具体情况,由目标管理项目组成员评分。每季度进行1次PPT汇报,目标管理项目组成员对上一季度工作情况给予评价,同时对下一阶段工作给予指导意见。每年末使用手术室专科护士评价表对其进行评价,包括专业技术水平(占60分)、教学培训能力(占20分)、科研创新能力(占10分)、获奖情况(占10分)。

2.3.6专科护士绩效体现

月度、季度、年度评分结果与专科护士续聘挂钩,使专科护士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测评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者下一年的绩效系数提高5%,未达到80分以上者,下一年绩效系数不提高,待测评分达到80分再提高5%。

2.4评价指标

2.4.1专科护士与非专科护士开展工作情况比较

统计科室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护理人员2020年在核心期刊、专利申请、课题申报、主持质量改进项目、主持护理查房、授课次数,比较专科护士与非专科护士开展工作情况。

2.4.2专科护士担任亚专科组长前后的护理质量情况

统计专科护士担任专科组长前后各1年数据,每月采用刘光英等编制的《手术室指控项目及评价指标》[8]对7个亚专科组进行测评,包括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护理文书、感染控制、仪器设备和房间规范6个项目,每个单项质控总分100分,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3,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33。

2.4.3医生对手术室专科护士与非专科护士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采用张海伟等[9]编制的《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对手术室17名专科护士及25名非专科护士进行测评,该量表共包括医生对器械护士及巡回护士工作满意度两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12个条目,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5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4讨论

4.1基于目标管理理念的手术室专科护士规范化管理可促进专科护士工作开展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后,专科护士在医教研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均优于非专科护士。目标管理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的激励式、参与式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明确目标、计划制订、效果评价等内容[10]。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如临床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会诊者、管理者、协调者、咨询者及伦理决策者等[11]。本研究基于目标管理理念,项目管理组与专科护士分析科室的发展需求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共同设定“六个一”的目标值,不同时间段进行考核评价,它增强了系统的内部凝聚力、驱动力和竞争力,产生自激力,促进良性循环[12]。

4.2基于目标管理理念的手术室专科护士规范化管理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专科护士担任亚专科组长,手术室护理质量高于运行前,表明以目标管理理念为基础的手术室专科护士规范化管理,使专科护士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专科护士作为亚专科组长,承担了护士长的部分管理职能,负责建设亚专科团队,从围术期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感染控制及仪器设备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13]。同时,专科护士受组织的全程监督,组织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持续管理,有利于专科护士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专科护理质量,推动手术室专科的发展。

4.3基于目标管理理念的手术室专科护士规范化管理可提高医生满意度

结果显示医生对手术室专科护士的满意度评分比非专科护士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基于目标的规范化管理对专科护士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科护士会以临床为核心,遇到特殊、重大及疑难手术时主动与外科医生沟通、制定手术配合方案并参与讨论,有效积累手术经验[14];同时专科护士担任器械护士或巡回护士,加强了对医生手术习惯的了解,从而提高了手术配合度和专业性[15]。因此,专科护士需要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成长及发展,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赢得医生的满意和尊重。

5小结

教育范文3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项目建设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1]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适应新时代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凸显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实现转型发展,达到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常是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改革项目、新工(农、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等,其已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虽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但是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现状

1.1教师积极性高,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

近年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双万计划”实施等系列会议和文件要求的背景下,各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加之旧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教师已深刻认识到,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其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教师出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发展的需要,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积极性逐年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某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1.2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数量在逐年增加

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地方本科院校,各级领导都越来越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研究范围、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自筹项目等方式推动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采取多项鼓励和激励措施,如将教师的职称评聘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挂钩、在聘期考核指标增加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权重等。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都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检查和结题验收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作为每年必开展的工作之一,并逐年增加项目的立项数,给予教师更多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平台和机会。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某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数量在逐年增加。

1.3教学质量提升,实现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最直接和最有效手段。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召开年度教学工作会议、设立教学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学改革的宣传和实践。无论是各种竞赛活动还是教学工作会议,主题必然离不开教学改革或教学质量提升,这足以体现高校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包括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存在的问题

2.1重立项、轻建设,重结题、轻运用

教师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积极性在逐年提高,对学校相关文件和工作安排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部分教师为争取项目立项,甚至利用假期或夜间时间加班加点[2]。然而,部分项目立项后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或建设进度非常缓慢,管理部门检查一次就动一动,不检查则项目建设就处于停滞状态。对近三年某高校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部分项目不按时接受建设情况检查,不按期接受结题验收,不能按时完成预期建设目标任务,近三年某高校申请延期结题项目达10余项,有2项因无法完成预期建设任务而被取消立项。

2.2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长期建设规划

虽然学校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但是这些管理办法更多的是对职责、监管、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要求,缺乏对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项目建设指标体系还不够清晰,加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的要求每年会有一定区别,学校在无法预测各类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对管理办法的修订没有及时跟进。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时随意性较大,同一项目类别的研究成果区别也较大,这同时对其他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3经费投入还不够,项目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

对近三年某高校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方面经费投入的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每年的经费投入较上一年都略有增加,但增幅较小,且2021年的资金投入与2020年基本持平,但每年项目立项数的增幅较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增长赶不上项目立项数的增长,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得不到有效的经费保障,当年的部分建设任务只能被迫推到下一年完成,这也是部分项目未能按照预期时间完成建设任务的原因之一。

2.4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要求没有明确标准,难以对改革成果的质量做出准确判断

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建设成果都是通过结题验收的形式进行鉴定的,学校通过聘请专家对项目负责人所提交的结题材料进行评审验收,给出评审结论。在项目结题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大多对照立项申报书的预期成果数量进行评审,如数、出版教材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调研报告等。教学改革的成果以论文和著作居多,而学校对项目负责人所提供的教学改革成果质量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更多是靠评审专家的主观经验去判断,且结题验收材料是项目负责人精心准备和整理出来的,有时会造成项目建设成果丰富的假象,加之评审专家会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在评审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研究成果质量的判断也难免存在偏差。

3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优化措施

3.1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奖惩办法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所包含的立项申报、过程监控和检查、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均由教务处组织实施,而受工作量大、工作人员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务处往往无暇顾及对项目的管理。因此,实施分类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务处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结合学校教学需要,明确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向,组织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申报、过程监控和检查、结题验收工作;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各专业的特点,找准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申报、过程监控和检查、结题验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既可以缓解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各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3.2完善规章制度,做好建设规划

规章制度是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规章制度修订过程中,除了对工作职责、项目监督检查、工作流程等常规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外,更应该考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方向,要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十四五”建设规划及学科专业群设置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项目的短期建设目标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分类细化项目建设各项要求,以确保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项目成员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时,除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还要落实好国家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

3.3合理安排资金,扩大使用范围

地方本科院校与985和211高校相比较,各类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学校整体建设经费紧张,难以较大幅度增加教学改革项目专项资金投入,但可以从盘活现有资金入手,充分调动各项资金,用于教学改革建设。通常情况下,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会给予省级及以上项目专项建设经费,按照惯例,学校应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建设经费。学校可将每年规划的教学改革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配套建设,将项目做好做优;对于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除可使用每年规划的教学改革项目专项资金外,还可以鼓励各教学单位自筹建设资金,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3.4明确成果标准,注重成果运用

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项目建设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1]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适应新时代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凸显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实现转型发展,达到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常是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改革项目、新工(农、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等,其已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虽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但是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现状

1.1教师积极性高,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重要性

逐渐得到体现近年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双万计划”实施等系列会议和文件要求的背景下,各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加之旧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教师已深刻认识到,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其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教师出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发展的需要,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积极性逐年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某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1.2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数量在逐年增加

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地方本科院校,各级领导都越来越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研究范围、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自筹项目等方式推动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采取多项鼓励和激励措施,如将教师的职称评聘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挂钩、在聘期考核指标增加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权重等。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都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检查和结题验收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作为每年必开展的工作之一,并逐年增加项目的立项数,给予教师更多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平台和机会。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某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数量在逐年增加。

1.3教学质量提升,实现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最直接和最有效手段。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召开年度教学工作会议、设立教学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学改革的宣传和实践。无论是各种竞赛活动还是教学工作会议,主题必然离不开教学改革或教学质量提升,这足以体现高校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包括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存在的问题

2.1重立项、轻建设,重结题、轻运用

教师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积极性在逐年提高,对学校相关文件和工作安排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部分教师为争取项目立项,甚至利用假期或夜间时间加班加点[2]。然而,部分项目立项后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或建设进度非常缓慢,管理部门检查一次就动一动,不检查则项目建设就处于停滞状态。对近三年某高校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部分项目不按时接受建设情况检查,不按期接受结题验收,不能按时完成预期建设目标任务,近三年某高校申请延期结题项目达10余项,有2项因无法完成预期建设任务而被取消立项。

2.2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长期建设规划

虽然学校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但是这些管理办法更多的是对职责、监管、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要求,缺乏对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项目建设指标体系还不够清晰,加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的要求每年会有一定区别,学校在无法预测各类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对管理办法的修订没有及时跟进。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时随意性较大,同一项目类别的研究成果区别也较大,这同时对其他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3经费投入还不够,项目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

对近三年某高校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方面经费投入的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每年的经费投入较上一年都略有增加,但增幅较小,且2021年的资金投入与2020年基本持平,但每年项目立项数的增幅较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增长赶不上项目立项数的增长,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得不到有效的经费保障,当年的部分建设任务只能被迫推到下一年完成,这也是部分项目未能按照预期时间完成建设任务的原因之一。

2.4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要求没有明确标准,难以对改革成果的质量做出准确判断

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建设成果都是通过结题验收的形式进行鉴定的,学校通过聘请专家对项目负责人所提交的结题材料进行评审验收,给出评审结论。在项目结题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大多对照立项申报书的预期成果数量进行评审,如数、出版教材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调研报告等。教学改革的成果以论文和著作居多,而学校对项目负责人所提供的教学改革成果质量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更多是靠评审专家的主观经验去判断,且结题验收材料是项目负责人精心准备和整理出来的,有时会造成项目建设成果丰富的假象,加之评审专家会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在评审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研究成果质量的判断也难免存在偏差。

3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优化措施

3.1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奖惩办法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所包含的立项申报、过程监控和检查、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均由教务处组织实施,而受工作量大、工作人员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务处往往无暇顾及对项目的管理。因此,实施分类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务处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结合学校教学需要,明确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向,组织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申报、过程监控和检查、结题验收工作;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各专业的特点,找准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申报、过程监控和检查、结题验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既可以缓解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各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3.2完善规章制度,做好建设规划

规章制度是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规章制度修订过程中,除了对工作职责、项目监督检查、工作流程等常规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外,更应该考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方向,要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十四五”建设规划及学科专业群设置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项目的短期建设目标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分类细化项目建设各项要求,以确保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项目成员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时,除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还要落实好国家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

3.3合理安排资金,扩大使用范围

地方本科院校与985和211高校相比较,各类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学校整体建设经费紧张,难以较大幅度增加教学改革项目专项资金投入,但可以从盘活现有资金入手,充分调动各项资金,用于教学改革建设。通常情况下,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会给予省级及以上项目专项建设经费,按照惯例,学校应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建设经费。学校可将每年规划的教学改革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配套建设,将项目做好做优;对于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除可使用每年规划的教学改革项目专项资金外,还可以鼓励各教学单位自筹建设资金,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3.4明确成果标准,注重成果运用

教育范文5

关键词:师德失范;师德建设;问责制;对策机制

一、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 存在部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和治学不严谨的现象

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些治学不严谨和学术不端的情况。 某些学者不能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为他人或者申请课题项目提供便利并从中谋取私利;某些学者为了申请科研经费,弄虚作假,捏造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某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急功近利,不肯踏实做研究,找人论文、代出书。 此外,炒作学问、任意署名、评审不公等种种浮躁和不良风气正蔓延在高校中,对学术生态带来了非常不良的负面影响。

(二) 存在个别教师利用职权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现象

一些高校教师有悖师德,丧失道德底线,甚至发生违法犯罪的事情,已经多次进入公众视野。 还有个别教师对学习或者科研做不好的学生或者家庭进行挖苦讽刺,言语上进行侮辱。 个别教师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或休闲娱乐等活动,触碰教育“红线”。 在正常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存在对违反课堂纪律和扰乱教学行为的学生实施罚站、轰出教室或者言语上的谩骂等过激行为。

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凸显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

高校重教学科研、轻师德的现象较为普遍。 高校在招聘、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等方面重教学、重比赛、重科研、轻师德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了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往往在人才引进、骨干教师培养和工资绩效分配方案中,突出了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的主导性,不自觉地忽视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高校招聘教师过程中,学历和学术成果是可以显而易见,且容易量化考核的,但政治审查这一环节,则很难客观地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品德素质,很容易让心怀不轨或者有才无德的人混进教师队伍里。 在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的过程中。

(二)教师层面

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师德价值取向的偏移。 当前,某些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蔓延到校园里。 面对住房商品化等因素,很多高校教师感到收入微薄,生活和经济压力大。 根据 2018 年麦克斯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显示,88%的被访大学教师感到工作中带来了中重度压力,八成以上的大学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 对比付出与收获的物质回报关系,很多教师会心理不平衡,并受到此类思想的冲击,“教书育人” 的责任感不断弱化,价值观发生偏移和转变。

(三)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除了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外还存在着两个极端。 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导致教师的知识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受西方文化“ 师生平等”和“道德标准多元化” 等价值观影响,传统的“尊师重教”师生观被打破。 另一方面,有的学生盲目信赖老师或者自我防卫意识不强,在被个别教师侵犯到个人权益时,往往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成绩、名誉、毕业资格或者出国留学机会等,而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师德失范行为的不良风气。

三、治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对策

(一)高校建立典型引领教育和负面警醒教育的双线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应充分全面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灵魂地位,从制度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大宣传力度,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之中,融入教师入职、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全过程。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道德表率和职业模范的作用,以优秀教师的真实案例来启发和感染其他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教师自律。 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师德警示教育,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提醒广大教师明大德、守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育人初心,从根源上提升防范师德失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宣传统战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为抓手,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三级师德师风监督机制,确保双线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

(二)高校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责制

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责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建立完整的问责体系,明确问责主体,细化问责制度和负面清单,强化异体问责和同体问责相结合的机制。 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营造良好的问责文化。 问责文化是指承担责任的意识和氛围,也包括履行问责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师生问责实践,强化广大师生的参与问责意识,增加师生的公共利益使命感、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三)高校建立完善合理公平的师德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

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线上问卷调研形式,我校开展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状况调研和同类院校教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和国内高职高专类院校护理专业任课教师,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

1.2调查方法

2021年7月—8月,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问卷星生成二维码,通过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工作交流媒体。结果显示,持续15天的时间,共有684名我校毕业生和152名教师提交了有效问卷。

1.3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自行设计的,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毕业生工作态度及在校期间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建议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调研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教学改革、劳动教育、美育、毕业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结果

2.1毕业生调研结果

2.1.1毕业生基本情况684名参与调研的我校毕业生来自18个省(含直辖市),其中江苏省为主体,覆盖省内13个市,以淮安地区为主体,占比29.6%,其次是南京、宿迁地区。毕业后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情况见表1。

2.1.2毕业生在护理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见表2)

2.1.3毕业生对待护理工作的态度(见表3)结果显示,67.40%的毕业生能正确对待护理工作,不太热爱、不热爱和不能接受护理工作的占32.60%。

2.1.4毕业生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的建议(见表4)

2.2同类院校教师调研结果

2.2.1教师基本情况152名参与调研的教师来自13个省(含直辖市),其中以江苏省131人为主体。工作年限、职称与主要任教课程情况见表5。

2.2.2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见表6)调查显示,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其次是专业思想不稳定。

2.2.3教师的教学改革建议(见表7)对目前的护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是采用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接着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然后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2.4教师对开设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的态度(见表8)结果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

2.2.5教师对护理专科生毕业方式的看法(见表9)

2.2.6教师对加强教学的课程与培养能力的建议(见表10)结果显示,教师的建议与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

3讨论

3.1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好、对口率较高、职业态度较积极,需要提升学历与科研能力

对684名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73.61%的毕业生从来没有离职过,离职过1次的只占15.35%,有4次及以上辞职经历的只占4.61%,说明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好。此调研结果与2020年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东西南北中101所医院进行深入调研的结果基本一致[1]。工作于非医疗卫生单位的毕业生只占4.53%,工作对口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684名毕业生中,表示不太热爱、不热爱、不能接受护理工作的占32.60%,表明大部分毕业生专业思想较稳定,对待护理工作态度较积极。但毕业后学历提升情况不佳,只有极少数(0.59%)能够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获得本科学历的也只有39.76%。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申报课题和的占23.25%。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结合目前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对本科学历和科研能力需求增加的情况,毕业生要获得更满意的薪酬、更多的成就感和更好的职业体验,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加其职业认同感,以保证职业的稳定性。

3.2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

684名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教学管理需要改革的方面排在前3位的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条件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152名教师对目前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排在第1位的是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占68.42%。基于调研结果,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倡导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2]。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应用标准化病人、护理临床思维训练系统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倡导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方法。

3.3将撰写毕业论文调整为完成毕业设计,贴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

关于是否撰写毕业论文的调研结果显示,39.47%的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我校自2019届毕业生开始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合格才准予毕业,实施3年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且由于护理专业毕业生较多,往往1名教师需要指导20~30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均显不足,导致学生只能勉强完成规定格式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能力作用甚微。调研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教师只占25.00%,51.97%的教师认为完成毕业设计即可。护理计划单是临床护理岗位根据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过程性记录文件,能培养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将毕业方式由写毕业论文调整为完成毕业设计(护理计划单),根据专业特点,毕业设计可完成2例护理计划单。

3.4加大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有研究表明,融合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在线教育以开放、灵活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完善线上课程内容和资源,特别对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增加在线师生交流沟通和探讨以及对学生讨论的指导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这与684名毕业生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建议有37.13%认为需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152名教师中63.82%认为需要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非常一致。因此,建议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的微课、微课程建设,既要有静态的教学资源,也要有动态的资源,注重教学资源的生动性与实用性[5],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3.5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德技并修,课证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认可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其次是热心服务和诚信待人,还有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等。教师认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其次是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将“1+X”证书融入课程中;增加人文和社科类选修课程,开发系列特色课程,拓展课程思政渠道,增加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知行合一。

3.6医教融合、工学交替,打造“三课堂、两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

教育范文7

[关键词]学术英语写作;非英语专业;

本科生;教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国家开始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发出中国声音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英语仍然是全球学术界沟通传播的通用语言。因此,提升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及学术研究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于2016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全国高校的英语课堂体系中加入学术专业英语。此政策出台后,各大院校积极探索建立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学术英语写作与通用英语写作在结构、引证以及语体上又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且两者在教学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对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1非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双一流”院校中,开展的国际化教学和全英语课程教学活动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发展趋势,学生可通过网络或面授的方式,参加国外知名高校的授课和英语讲座、国际学科学术会议或比赛。能用英语做学术报告、撰写和、检索和查阅文献已经成为未来大学生必备技能。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与能力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多数具备与其能力和认知水平相符合的学术英语能力,基本上可以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国际化课程。但据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普通院校学生还远远达不到学术英语国际化学习的基本要求,读不懂英文专业论文,不知道有哪些知名学术期刊,对怎样查找文献等都一无所知(钱杨等,2017)。在吕长竑等(2016)在对相关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自评均认为“用英语写文献综述、摘要、报告或论文”和“用英语听外国学者或专家的讲座、讲课”是学术语境下最薄弱的两个技能。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不应只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而是必须转向为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相关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能力(黄国文等,2014)。学术英语写作作为学术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侧重于提高学生在表达学术思想、捕捉专业动向、参与专业交流过程中的写作能力,在材料选取方面更具有鲜明的专业倾向,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说明和论述倾向性也较明显,在格式上更具有专业的规律性。但我国针对学术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仍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实践,大多数高校并不会在非英语专业开展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课程,且教授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师资有限,从而导致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缺乏较强的规范性以及系统性(游玉祥等,2022)。因此,各大高校以及英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培养非英语专业学术写作人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困境

2.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大多数教授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多数由教师主导,学习实践活动少、教学内容死板,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多数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一般是在讲解写作技巧、词汇、语法和对教材内范文后再安排创作任务,而学生多数是对其范文框架进行模仿写作,完成以后由教师对写作成果加以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尽管注重语言的正确形式及其运用方法,可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触知识点,此外,教师过多强调一般英语写作基础技巧,忽略对学生专业英语学术论文写作重点内容系统的讲解和指导,如篇章结构功能,文献研究搜索、学术语言特征及学术规范等(黄国文等,2014)。

2.2线下教与学的局限性由于学术英语论文写作是相对公开的科学语体。文章的用语都有自己的词汇特点与语言特色,这与通用英语写作有很大区别。学生较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学术文献,基本都是围绕教材开展学习,部分学生都不知道有哪些有名的国内外期刊,学术文献该如何借助互联网搜索查找,非学术文章和学术文章如何区分等问题都一概不知。而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学术英语写作也只注重一般写作技巧的讲解,或者专注于教材内容,没有帮助学生搜索更多新鲜前沿的文献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实践,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辨精神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学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不高,写出来的学术英语作文局限于模仿,刻板且无创新,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很难得以提升。

2.3非英专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学术英语(EAP)已经被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很多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都会被设定为选修或不开设,部分院校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穿插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而没有形成专业的课程制度。同时,也由于教授英语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师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对前沿学术的敏感性,更要懂得如何将专业和英语相结合,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挑选具有代表性和价值性的学习文献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析。但目前大部分学术英语写作教师会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转化为通用英语写作课程、词汇课程或者文章翻译课程,无法在学术英语写作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另外,相关研究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开设时间晚,开设课时少)、课程目标不够明确、缺失评估体系等(游玉祥等,2022)。虽然现有的教学大纲中包含了对非英语专业开展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实用性以及专业性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要求和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无法起到指导作用。

3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模式

3.1“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能力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网络平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学生借助网络可以多维度高频率地学习,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前沿的学术英语文献材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同学和教师的及时沟通、上交作业等。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建立虚拟写作辅导中心。教师可每周设置固定辅导时间,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及时的辅导与修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且系统的学术写作知识体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其次,在线下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写作系统的基础知识讲解和对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可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线上线下,建议每周最少两个课时,每个知识点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课时完成。

(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学生需通过互联网登录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提前预习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内容,这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重要环节。线上课前预习需要教师提前系统梳理学术英语写作相关内容,并按每个章节和知识点录制相关视频和课件上传至平台,并对每个知识点设置任务再布置给学生完成,如对writingsummaries这个知识点里的useofsynonyms,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搜索相关文献,找出文献中的相关例子。

(2)课堂学习阶段课堂中。教师先讲解相关知识点内容,教师对学生预习和课后完成的作业提出意见,总结学生易犯错的部分,或者引导学生小组互评。讲解知识点之前,教师用问卷或者提问方式进行知识点前测,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预习的情况。接着,教师根据前测结果有选择性地讲解新的知识点,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分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录制讲课内容,并于课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后复习。讲解部分结束后,教师可在第二个课时再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献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文献篇章、结构、功能及其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英语逻辑思维,提供相关脚手架练习来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

(3)课后巩固教师可布置相关知识点的写作作业或允许学生自主选题。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专业挖掘,教师需及时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并提供帮助;也可借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在课后可利用线上平台,如MOOC,或者其他网络学习平台多维度地学习和回看任课老师知识点讲解内容,或者观看其他老师的学术写作相关课程视频来巩固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课堂记录学生在学术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写作成果等。教师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测试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在学术英语写作知识运用水平,确保教师评价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3.2将写作技能训练与专业内容相结合教育心理学指出。不管何种教学都必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产生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所期望的教育目的。尽管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单词和写作技巧,但是还不足以满足目前大学生出国留学、研究生学习及毕业等的需求。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使学生对学术语篇结构的特征以及语体风格更加熟悉,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摘选不同文献作为教学材料与范例,尽可能朝着学生专业的方向倾斜,使其可以不断拓宽自身专业的学术空间。例如,不同学科的英语学术专著、学术期刊、学术网站以及学术语料库。教师要强调对学术英文撰写过程中创作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诸如主题筛选、资料查阅、初稿写作以及修改等。教师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提供专业阅读清单、推荐专业期刊等的方法,以协助专业英语老师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例如,阅读相关学术杂志、参加专题会议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术诚信观,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大高校要意识到系统科学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对于培养各个行业领域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科研创新能力且能熟练运用外语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发出“声音”的复合型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在我国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广大外语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利用多元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来切实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

[2]吕长竑,李京肽,周军.美国高校学术写作课程体系调查研究[J].外语界,2016(4):43-49+57.

[3]梁雪松.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6(4).

[4]钱杨,王婷.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渐进式教学内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262-264.

[5]游玉祥,李丽.混合教学理念下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22(2):13-14.

教育范文8

关键词:教科产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业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教学环节。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关切。齐鲁工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是传统的轻工类专业,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一直面临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脱节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一直是解决问题的研究热点[1-2]。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3],强调产学融通。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本科教育方面,不少学校也进行了教科产方面的探讨[4-5]。齐鲁工业大学秉承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一直重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体合并,在科教融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办学多年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6]。随着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专业建设中不断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7]。以产教融合建设专业,其实践内涵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以及一体化资源共享3个方面[8],笔者所在学校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方面也积极推动资源、师资的共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传统的包装工程专业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还需要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里对教科产融合模式中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在笔者学校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

1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

针对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OBE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思政引领下,形成基于教科产融合模式的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改革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1.1思政引领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全面育人观,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课程思政建设-轻化工程》即将出版,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保持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1.2理实融合

坚持问题导向,丰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的联系。针对教学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课堂、网络和移动端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轮驱动的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研、创”的有机结合。

1.3科教融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同教学的结合,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有力支撑。学校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后开启科教融合时代,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推行“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方法,支持校内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产教融合

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统一导向,与轻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将产业发展的成果融入课堂;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媒体技术新工科专业。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应用

1)思政引领、科学规划,构建“教科产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在齐鲁工业大学“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基础上,成立了轻工课程思政工作室,制定了《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培养方案支撑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设计实现专业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构建了思政引领的教科产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学业导师制,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校企专家组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开展真实工程项目训练。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智慧课堂、手机APP等信息技术手段,课堂、网络、移动端三位一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名匠”工作室等形式,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先后获“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以及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等荣誉称号。

3)推进科研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科教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教师将高质量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有效建构“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性学习。大二开始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超过40%。近5年来,学生获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4)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优质产教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统一,以学科前沿、产业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加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产教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中心、“学习工厂”,合作开发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近20位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等达到40余家,“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

3教科产专业建设模式创新之处

3.1培养理念创新

德育为先、思政引领,挖掘凝练轻工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为践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方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建设中深入挖掘凝练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强化德融课堂建设,给课堂注入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重构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设计。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好教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2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并应用了轻工类专业建设的“教科产融合”的模式,成效显著。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科学规划,通过理实融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轻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高质量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印刷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3学科专业创新

创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工科专业,开创轻工类专业建设新格局。针对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没有对应的二级学科、高学历人才匮乏的问题,2013年设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已培养了60余名硕士毕业生。为满足传统媒体产业转型过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合利用教科产资源设立新媒体技术专业,拓展了轻工内涵,学科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3.4工程实践创新

建成轻工工程“学习工厂”式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共享覆盖包装、印刷与媒体产业链的“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配置了材料检测、制版、印刷、虚拟演播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教学、课程教学和工程研究环境,开创了轻工领域“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建设的先河。

4结语

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应用以来,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育人平台组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5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申请专利总计80余篇(项)。每年为包装印刷行业输送应用型人才100名以上。据第三方专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5%以上。毕业生于世平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赵文全荣获“第二十二届青年泉城榜样”称号,程明武荣获“山东省十大就业创业标兵”称号。2021年校友会轻工类大学排名中笔者所在学校居第2位,软科学科排名笔者所在学校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居前30%、新媒体专业排名第1位。

2)师资建设效果明显。通过“教科产融合”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思政引领”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先后获得“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课题20余项,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