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范例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范文1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一种行业要求得长此生存,鼎足发展,教育创新和培育新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现代企业机制下,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使任何一个企业、一种行业、一个员工都深深感知,要成为经济大潮的掌舵者,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必须从提高自己的素质,培育自己的能力,应变自己的追求做起。随着空分建设的日新月异,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培育现代空分行业的新人,提高现代空分员工的素质,便成了我们空分联合装置年度工作之重;创建出新的教育方法,培育出新一代的空分人才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引导装置全体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激励全体员工的内在潜能,使之能在教育学习中发挥出主观能动积极作用,这是推进创新教育、展现培育效能的突破口。其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改变空分联合装置191名员工(161名是生产一线员工,其中,17名为初级工,38名为中级工,6名为高级工)的技术构成,必须从中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应培育措施。教育创新要从职工的自我提高抓起,牢牢抓住理论培训、实地训练、相互帮教、导师带徒、效果体现这5个环节,围绕装置的生产实际,以点带面地展开培训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理论培匀峪。   现代空分行业的发展,要求职工知识面要广,生产点子要多,市场经济观念要浓,技术适应能力要强。然而,装置职工来自各个方面,各人的经历、学历不同,按照行业特点的要求去衡盆,必须重新进行自我设计。要按照行业需求做到缺啥补啥,不断自我完善。创新活动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而广大职工要对“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共识则又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手段。为了吸引群众,动员更多的职工参与“创新教育”活动,更大程度上调动职工群众的内在学习积极性,我们强化了理论培训的引导力度,通过电脑编程管理统计,制定出具体的理论培训计划。如(l)全业余因地制宜培训法。通过装里3位工程师自己任教,职工自愿报名,采用集中全业余培训,在时间安排上采用重复上课,保证面面俱到,人人参与。(2)分批外送全脱产培训法。与西安交通大学协作,通过装置内推荐,装置审核,由西安交大教授任教,对装置生产骨干进行专业知识培训。(3)群体互学互帮培养法。通过自愿与推荐相结合,组成互学互帮小群体,以《深冷技术》专业刊物为教科书,通过个别阅读,群体讲座,互相探讨,从中吸取更多的理论养料。总之,理论培训要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尽快使他们成为一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新型空分现代职工。   2、实地匀11练。   要成为新型的空分现代职工,必须自强拼搏,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要千方百计地在竞争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句话,在竞争中脚踏实地地去求生存和发展。在自觉参与的前提下,装置通过开展3项生产实践中的小活动,展开了实地训练。(l)采用群体推荐,通过下发调查表,经过基层了解,结合青年文明岗考核,推荐出优秀青年轮岗培训,达到精一岗、会二岗、懂三岗的现代企业职工素质。(2)现场岗位结对训练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观念出发,安排装置系统技术尖子带教指定职工进行现场培训,形成结对子风气,由点到面,从单项至多项地进行培训,使在岗的每一位操作工尽快成为空分装t系统操作工,为空分行业的深人发展打好基础。(3)反事故模拟演习培训法。要做到有备无患,就必须常抓不懈。针对空分生产连续运转特点,装置指定生产技术科定期组织反事故模拟演习培训,防患于未然,并从经济考核中去体现此项活动的严肃性、必要性。通过实地训练,大大提高了员工在生产装里发生紧急事故时能及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处趣的能力,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员工的快捷反应能力、协调作战能力和反事故处理能力。通过3项生产实践小活动,达到了实地培训的目的,为空分新建项目7号空分的人才培育奠定了基础。   3、相互带教。   实践使我们感到,创新教育活动只有根植于装工生产的实践中,结合装t各种具体工作的开展,才有利于生存空间的发展。这些年来随着装置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播要我们培养、造就一支有机电仪一体化系统技术的保驾护航队伍。对此,我们在注重相互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工作:(l)带教中层干部培训法。如请有实践经验的装t主任、高级工程师等对中层干部实行传帮带,这些老干部、高级工程师不但从理论上给予丰富的知识,还从实际工作中无私奉献自己宝贵的经验,使这些新上任的中层管理干部尽快到位,挑起空分行业明天的大梁。(2)相关工种之间的互相培训法。为了尽快培养适合现代生产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装t在创新教育中融人了不同岗位相关工种之间的相互培训,通过机电仪各班组的技师任教、相互培训的形式,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掌握新的操作技能,为“一岗多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导师带徒。   俗话说,“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齐放满园春”。   培养和造就新人是企业后继有人的长远规划,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导师带徒就是体现出了这副对联的含义。为了推广此项活动,真正抓出实效,装置通过自愿报名,选出了11名优秀年轻人,在有经验的资深的装置主任和技术人员带教下,结成对子,互问互助,从而达到提高和掌握业务知识的目的。   5、效果体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劳动必将结出累累硕果。教育创新是培育新人的立足点,是新时代空分行业加强员工素质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激烈竟争,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教育创新做法既适应了空分员工在竞争上岗和再就业过程中的切身需要,对于正确引导广大职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型的切合实际的教育创新做法,为我们空分装置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提高了整个装置的整体素质。14名中层干部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从42.8%升高至85.7%。同时,管理人员善于总结和改革创新的意识也有新的提高,业务水平得到加强,有针对性帮助装置解决2个生产上的重大问题,13个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并通过向先进水平挑战活动,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765万元。班组员工技术素质不断提高,装置一线员工161名中有35名职工为高级工,占21.7%,有118名为中级工,占73.3%,有92名为系统操作工,占57.1%,有10名“干部、工人岗”员工,既掌握了管理要求,又达到了中级工以上的技能要求,从而使职工独立工作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的不断增强。装置中的车工、刨工、铲车工、焊工等5名员工,有4名已学会了第二工种—钳工,为空分装置设备检修时劳动力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方便。这一系列的事实,不正是展现了教育创新的效能吗?空分联合装置的“教育创新,培育新人”活动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和实在的内容,燕得了装置员工的踊跃欢迎,它汇集了大家的智惫和力量,拓展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和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内涵,同时也对装!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如何选择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法,进一步提高员工索质,培育新人,将是我们基层单位要常抓不懈的一样重要工作,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p#分页标题#e#

教育创新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核心理念

0前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推动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就业的一个教育体系。而创业教育属于工商管理范畴,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创业,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计商业模式等。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类同性,但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1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定义及比对分析

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活动。[1]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目标,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市场化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创新成果的产出,在成果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创业,虽然起步比较困难,但一旦完成市场转化,发展势头相对较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也是近些年我们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愿景。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2]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是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评估与开发机会的过程,创业教育探究的焦点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创业过程。高校开展的创业类课程倾向于机会评估、商业计划和营销计划的制订、企业的成立、管理和退出等板块。[3]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创业,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只是创业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于整个创业过程,创新的比率不一定很高,也不是必然手段。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成果更偏向于企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是实用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是创业能够持续推进的灵魂和智力支撑,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业是创新的目标产出和价值体现,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成果的现实成效有待于创业的实践验证。[4]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交集,存在很多的共性,因而比较容易混淆,但二者绝对不能混同。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2.1构建“用以致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与特色,摸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2.0版本要强调三融和三性。三融就是指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以创新武装创业,让创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合,与专业教育相依共存,才能让广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共识和思维,进而外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供给与需求的融合,高校教师与学生始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要具有市场敏锐性,能够挖掘市场的潜在需要,在明确的需求刺激下进行针对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三性就是体现时代性、彰显专业性、突出科技性。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文指出要“在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北京交通大学已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开设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课程,[6]让创新创业教育往专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推进。积极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和“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平台作用,委派校内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让创新创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让理论知识在应用中体现价值,转化为真实的实践能力。这种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强化输出端,反推输入端,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交互、体验和反思,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知识内化的内储与外化的有力融通,达到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符合成人学习的强目的性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2完善“学以致用”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开办企业所需的必要技能与知识,改变他们的创业认知与态度,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与创业主动性,强化他们成为企业家的意图,增强创业的信念和成功率。中国现在的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学以致用”教育,“学以致用”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为了以后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但是整体而言,学生学的不够精、用的不够好。我国的创业教育还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和验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抓住重点,而且容易遗忘,即在“输入-输出-结果”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在输入端努力,后力不济,输出端成效不大,需要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现在很多高校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改革教育模式、对课程进行梯度设计、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并优中选优,孵化出真正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学校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下实现创业。创业教育应该富有特色而非制式化教育,既不能单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不能沦为简单重复的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多元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探究市场经济和技术空白,进行启发性教育,才能最终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

2.3二者的共同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又有较大的共通性,都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实用性综合素质教育。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未来创业发展做准备,不能简单地追求立竿见影、功利化的效果,如创业的学生数量、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获得多少创业资金的支持等,而是要满足学生在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个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精神。[7]希腊历史学家Plutarch说过:“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升级的2.0版本,更强调创新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更加明确地突出创新的孵化作用,创新是过程,创业是结果,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点燃学生的创新创造力,让学生的创新创造来引领生产和生活,始终站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头浪尖上,而非被现实浪潮所裹挟随波逐流,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这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依托于高校身后的文化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个性化人才。

3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核心理念的比较分析

3.1核心理念的区别。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业,重视基于创业过程的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创业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开展的高风险行为,[8]创业教育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及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尽量降低创业风险,实现创业型就业。单纯的创业教育催生的大多数是生存型创业,技术含量不高,是对传统买卖关系的机械复制,主要目的是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创业教育必须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让高校毕业生不再局限于求职就业,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被动地承受着失业的压力,而可以有能力进行创业就业,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解脱自己、造福他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认为,劳动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而这个时代比劳动更伟大、更光荣的事情就是创新创造。[9]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首先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全校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着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要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创新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深入人心的创新创业文化,这集中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有价值取向、办学定位和文化表征。创新创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股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最终必将深刻影响着居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让其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能够想人之所未想,并在这种思想下去积极探索、锻炼创新能力,行人之所未行,进行创新实践,产出创新成果,并在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过程中探索智力成果的更优化的资产化效果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减少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加快创新型创业的过程、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无极限,教育无休止,并非单纯的为了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而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增强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催生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型创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瞄准市场空白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发展。与最初的创业教育相比,依托具有明显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的创业,资金压力较小,成功率较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更佳的培养效果。

3.2共性特征。创新与创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创新是创业的智力支撑和知识产权基础,创业是创新成果的落地与市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虽有区别,但更是具有很多共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最初创业基础上的升级版,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培养个性化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双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教育成效也显而易见,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0]虽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些年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蓬勃开展,但因为教育理念、师生认识不够、软硬件实力跟不上等种种制约因素,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进行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高校校情的综合改革,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格局尽快形成。无论是最初的创业教育,还是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都要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联系起来。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中逐步展开。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特色,架起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市场的需求制订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立足本校校情,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校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宜大力推行创业教育,高校应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和开拓适合本校的教育模式,从不同的侧面推动教育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最终实现开放、互利、融通、共赢的教育新局面。

4追求优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教育创新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得到惊人的发展,我们也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这一背景,分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识,提出几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1大数据背景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大数据不仅仅是推进经济、军事、文明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深化了教育的改革。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总结每个行业不同时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为再次创业积累经验,并且可以制定科学的、周密的、可行高的创业计划。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创业教育者还是从创业中又或是社会角度出发,将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弊少利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者应该要积极引进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让大数据成为教育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力武器。

2高校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

社会是日异月新的在变化,不想要被社会遗忘在过去,只有与时俱进跟进社会的步伐。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中心力量。虽然我国教育刚经历改革,目前还在转化适应期,而教师又受到深入到骨子里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信息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少之又少。这可能跟大数据应用时间较短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不够,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没有打破创统的教学模式。

2.2数据整合的利用度较低

近几年,大数据在各大高校课程教学中已经是司空见惯。并且顺应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式成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上上有学院、师资、学生的信息。虽然大数据含括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在一定的层面仍然带有主观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也是如此,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搜索到创业的最新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需要大数据作为支撑,而不是一两次的创业经历。就目前而言,创业教育的资源还不能发挥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大多数的教师可能是以师范专业出生的比较多。但是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它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教师理论知识的储备还是足够的,但是创业实践的经验几乎是空白的一张纸,甚至都不知道企业一整套运营的流程和体系。

3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途径

3.1利用大数据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今神奇的信息技术,无论是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得到超过传统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并且帮助学生导入大数据技术教育的概念,培养学生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选择创业教育主题时,不再是依赖于课本设定的。可以根据大数据整合筛选出最为适合的创业教育课题。从而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所包含的知识。当然,创业教育院校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应该意识到大数据信息化的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固化的办学理念,增强大数据的见解,努力研究发现潜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教育规则,从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3.2消除“信息孤岛”,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

大数据对于每个行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有很多的大数据处于“孤岛”状态。在教育领域,管理者想要创新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去消除一座座的信息孤岛。以整合所有信息为目的建设教育信息基础,搭建一个科学、全面的教育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平台。教育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平台的成功搭建不仅仅意味着拥有了千人千万种的教育资源,更是优化了创业教育的信息共享,满足创业教育者于受教育者的需求。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受教育又受限于于教育者。由于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在我国兴起的较晚,没有过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但是就目前创业教学情况,教师可以结合本国自身的个性特征,适度的借鉴参考国外创业教育成功的案例。例如,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社会人士,来作为创业教育课堂的主讲师。教师需要利用社会关系来弥补自身创业经验不足的缺陷。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国外的创业教育的学习。

4结语

大数据的应用正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能够改善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创业者,不仅要不断学习,还要有大数据意识,善于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为自己成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2015(43):8-9.

[2]陈晓玲,侯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33(16):192-194.

教育创新范文4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教育创新范文5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形成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完善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习理念和体育的运动素质更好地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初中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在管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体育素养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实现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在新时代的新型创新教育的模式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内涵,真正地将教育的内容落实在体育的课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手段,真正地促进学生们身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

一、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老套。教学模式的陈旧老套,直接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形成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新时代的初中学生每天面对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内容,对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升,在教学陈旧的情况下,学生们的发展素质和教学课堂的质量直线下降,现代的体育教育内容难以真正地落实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的机遇难以真正的实现,学生们的学习动能难以体现出来。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升学率上,学生们的体育课程由于不是关系着升学的关键性的课程,因此,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这一门学科,难以真正地将教育的能力和动力展示在体育的课程之中[2]。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条件下分析发现,初中体育教师也是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中,由于长时间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初中体育教师对当前的教育事业产生了职业倦怠,不能积极投身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上,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陈旧和老套的现状出现。很多的初中体育教师甚至有时候让学生们在体育的课堂上自由活动,不能合理地安排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运动的项目。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受教师的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的学生在针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现实的问题,产生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体育课程教学的恶性循环,导致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差,学生们的兴趣低的现状[3]。现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就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讲解体育知识,然后进行简单的示范,一系列的过程都过于简单,同时,也没有真正地切入学生们的发展要求,在教师们的发展形成中,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局面,体育的教学课堂之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形成了一个闭环,难以突破教学的内容,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展示出来,尤其是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后,甚至不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程的斟酌和体育课程的训练中,难以提起兴趣,学生们的发展难以形成长远的提升[4]。

二、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双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中,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对学生们的进步展示了全方位的动力。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要想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教师就要利用好初中体育的这门课程,将初中体育课程的形式和初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在进行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精神,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进行完美的提升,学生们能在体育的课程中找到相应的归属感,并且能将体育运动的内容由课堂内延伸至课堂之外,发现体育运动的魅力,为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育运动的过程,提升自身的竞技精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运动中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真正为学生们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动能[5]。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能更好展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能力,在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中,彰显出42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当前的初中学生们的发展中,将体育课程进行创新教育,利用不同的形式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展示出新的形式,为学生们的体育课程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真正将初中的体育课程变成学生们更加需求的,教师教学有方向的课程,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形成新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们身体和心理以及学习的动力。

三、体育教学创新措施

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虽然展示了新时代的教育新动力,也将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内容更好的发挥和展示了出来,但是,初中的教师在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中,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在教育中,最关键的核心是“参与”,学生们的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为前提,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切实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能力,为学生们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针对初中的体育教学的现状,教师们一定要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机会,真正在学生们的教育形成过程中带来新的动能。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学课堂的第一步,因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初中的体育教师要融合当前的教育新模式以及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形成学习的丰富内涵,在初中的体育学习中,更好的形成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培训或者是公开课的形式,学习更多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其产生的教学成果,在教育中更好的形成教育的新局面,真正考虑教育的成果,以及给学生们带来的教育效果,通过自主的专研和新时代教育形式的丰富,为学生们呈现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形式的丰富能更好展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更好地形成兴趣的发展理念,真正为学生们的兴趣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教学形式,切实地增强体育的教学形式,真正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6]。教师在摸底中和实际的教学中会发现,游戏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形式,将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初中的教学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初中的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们综合能力提升的跳板,为体育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对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树立较强的游戏教学意识,在游戏的教学中,能融合传统的游戏教学形式,以及自己的想法,提升自身的游戏创编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游戏,从而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对学生开展游戏教学,提升游戏教学的效果和效率[7]。例如,初中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运球接龙”游戏。利用运球游戏的形式,提升学生们对篮球的运动兴趣,了解篮球的性能,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后,让学生们站成一列,设置十米的终点,一个学生运球结束后传给下一个,中途掉球后,这位学生要返回起点重新运球,最终哪一组最快能轮完最后一个人,则哪一组胜利,教师能在游戏开始之前对学生们强调运球姿势和运球速度,让学生们根据要求自行发挥,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建立基础。

(三)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帮助初中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更加深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更好发挥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素养提升提供更多有效的平台。因此,在课程的体系性建设方面,教师要下足功夫,在创新体育教学形式的时候,不能单一针对某一节课,或者是某项运动进行简单的设计,而是要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目标进行教育,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智力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球类运动的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入方式,针对不同球类运动的性能和球类的特点进行方式的制定,并且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和接受程度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真正地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让学生们愿意参与到初中的体育课程中来[8]。

四、结语

教育创新范文6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中小学学生的美术基础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就学习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来说却显得十分缺乏。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并未真正掌握学习的方式和技巧,成绩只是在大量的补习以及超强度的训练中取得的,这就造成了学生考试分数高,然而应用能力差状况的出现。

二、创新教育在中小学美术中的实施途径

(一)课堂理论教学

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出发,根据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并且,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在课后外对美术的实际运用。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美术理论与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外实践教学

老师可以在对作业和命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考虑的基础上,经常性的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想象,创造性的将课堂中的美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最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将课外的实际观察完美的呈现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第一,美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仔细品味生活的习惯,通过身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为自己的作品中增添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此外,老师还需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命题,然后给与学生足够的鼓励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出色的完成命题。第二,基本训练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基本功的训练对技能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写生练习就是训练美术基本功的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写生练习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各种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美术课外实践教学中,老师应该使学生的基本训练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从而使美术的技巧训练与学生的情感表达进行完美结合。第三,模仿与创新相结合。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创新。所谓的“模仿”与“创新”就是指,在自然的物体或其他的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结构和体积等进行合理的分解,然后再采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分解的作品元素进行重新的排列,最后再组成全新的画作,并以此来表达学生对原有作品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知。老师经常性的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分解及再创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新奇的视觉感受中,促进创新思路的拓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教育创新范文7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文言文的欣赏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古文明的精髓,能够见贤思齐,能够将古代文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和现展相结合,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中职语文对于文言文的解读和应用,相对于初中来说具有实用性。因此,在文言文的解读和应用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和改进,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的拓展和一些文言与现代知识相结合的实例。例如,在中职语文的拓展阅读中,可以将《孙子兵法》中的文言知识背景加以拓展,并结合现代的典型商业案例教育教学,其中《孙子兵法》对于“上兵伐谋”的段落阐述,就可以和现代人性化的管理思想相结合,这样既能深入浅出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通过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学生未来的营销思想打下基础。

二、将知识积累和自主学习加入到教学创新中来

语文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教授课堂知识,完成既定的任务,还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中职学生的起点比较低,对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将教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都是创新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一)将教育教学常态化

教育教学的常态化,就是将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将语文学习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轨道上来。教育教学的常态化,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常态化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加以创新和变通。首先,教师需要找好切入点。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因此,教师要夯实中职学生的基础,树立学生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方向,开展语文教育教学。例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一些歌曲中的典型歌词或背景与语文教育教学相结合,如周杰伦的《兰亭序》,就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找到语文的影子。

(二)将教育思维发散化

创新教育,需要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相结合,发散教育思维。教育教学的发散性思维,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决定着中职创新教育的成败。发散性的教育思维,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要将教育的目光集中到语文这单一学科,而是要将语文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中职语文教育,要广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也要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点,将其他学科和语文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将教育方法多样化

中职教育方法和初高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许多教学素材有相似之处,例如古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古诗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这些教学科目在初中和中职语文都有涉猎,因此对于这一类的教育教学方法,中职语文可以适当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丰富教学方法。同样,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还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语文练习,如日常的交际口语练习、应用文的写作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中职学生理解和把握中职语文的学习要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以学生为主的小组讨论模式学习,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学习。再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可以利用图片、影像、音乐等全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同时利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将课堂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三、创新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培养方向

中职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学生对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存在思想上的误区,重实践课程而轻语文等理论课程。中职教师在开展创新教育时,需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敢于打破教学的桎梏。近年来,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要求已经趋于成熟,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也都符合中职学生的培养规律。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在原来教育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

四、创新教育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解放思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仅要将课堂从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还需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中职创新教育,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正确理解忠孝等文化内涵,能够积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中职创新教育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解放学生的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中职语文丰富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明确理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中职创新教育要敢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中职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点,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创新教育要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另辟蹊径,在符合中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中职创新教育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一定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六、结语

教育创新范文8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适应职业岗位、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职语文教育应该根据新的社会需要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在教材解读上突出重点,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创造轻松的、自由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极积性。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中职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中职教育的必修课,语文教师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要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一、营造轻松的、自由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有一种偏差性的认识,许多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的严肃与严厉,往往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度压制学生,控制教学节奏,组织教学纪律,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事实上,这种严肃的教学气氛,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虽然课堂教学秩序比较有条理,但是没有办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轻松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的头脑填满知识,还要点燃学生创新的灵魂。只有在民主的、自由的、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才能自由的思考,没有顾及的发表意见,大胆果断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看法,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形象,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信服,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才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奥妙,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教师需要根据这个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主阅读几遍,速读第一遍,感知文章的大意,细细读第二遍,感受文章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汇,第三遍大概读一读,思考如何领会重点词语。让学生多多的动脑与死牢,多多观察与讨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发展。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考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想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学生质疑失败、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应该注重增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与自由性,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有更大的自由性与选择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变革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枯燥、千篇一律的形式,增强教学的新鲜感与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钻研教材,力争每一节课都进行创新与变革,增强语文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曾庆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四、转变教学目标,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领悟的过程,语文学习能力实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眼睛、耳朵、手、脑等各个器官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具有综合的学习素质与岗位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职业理想实现的重要素质。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不在于学生积累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需要在创新教育中进行,因此,中职语文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必须要转变培养的总目标,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活”,学习过程才能更加生动,才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章、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给学生新的刺激、感受与体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上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创新源于思考,源于质疑,源于探究,疑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一时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闫毅玲 单位:汾西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叶上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张湘溪.中职语文课堂的困惑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