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范例

交通工程专业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1

关键词:交通工程;考核方式;课程体系;无纸化;课程分类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一个基本环节,考核成绩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1]。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报告、作业和现场考核等多种[2]。目前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理论环节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平时作业和考勤,只有极少数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实践环节则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设计报告、实习日志以及考勤等作为考核依据。以上考核方式非常片面,不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的特点,容易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无法全面体现教学效果[3]。项目征求任课教师意见,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对课程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

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概述

(一)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分类。根据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体系见图1。

(二)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起源于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学习交通特性分析、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设计和交通运营管理等传统课程。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成熟,改革内容有限,主要体现在调整考试和平时成绩的权重上[4]。交通工程专业属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占有较大比重,而实践环节的考核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考核方式面临更多的挑战,是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5]。

二、基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改革

(一)优化传统考核方式。传统考核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迄今为止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一些课程考核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课程仍然适合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专业课程在增加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权重,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权重的情况下,可继续采用传统考核方式的部分课程见表1。

(二)创新现代考核方式。1.无纸化考核。无纸化考核不需要纸质试卷,采用电子版试题,学生通过电脑完成答题,教师通过电脑批阅,并给出成绩[7]。试题和答案均利用硬盘可长时间保存,不占实体空间,方便复查监督,还能节约大量打印复印费用。无纸化考核方式适应的部分课程见表2。2.在线考核。在线考核利用网络在线题库实现,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证书考试等类型。对应用于某一课程的考试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因为网络考试系统开发成本较高。但对于选课数量较多的基础课,还是有较好的可行性。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考核方式适应的部分课程见表3。3.现场考核。现场考核由授课教师现场考察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并据此给出考核分数。现场考核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并且考核依据很难保存。因此,目前大部分实验、实习课程的考核仍然以实验报告为主,现场考核分仅占很小比例。只有“大学体育”等个别课程全部采用现场考核方式。通过增加录音、录像设备可以解决考核依据保存问题,增加考核评委也可以降低授课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实验、实习课程,可以提高现场考核分数所占比重。适应现场考核的部分课程见表4。

三、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及评价

(一)改革方案。利用以上对传统考核方式的改革和现代考核方式的创新应用,制定基于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改革方案见表5。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2

【关键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检验。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完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设计或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图纸、手册和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和经济观念。鉴于地方院校的独特性,有必要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校及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本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佛地区,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组织等工作。现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其中2013级36人。2013级毕业生中做毕业论文者28人,主要对佛山市的常见交通问题进行阐述,如佛山市禅城区交通需求预测及分析,一环高速化对沿线区域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等。选做设计8人,主要进行公路初步设计。从提交的成果来看,设计成果质量更高一些,论文的水平普遍较低,如前期资料采集不完整、数据处理分析不充分、问题分析不到位、理论探索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够等,甚至还存在抄袭、拼凑现象。鉴于2013级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按照以做交通设计为主,做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控制做论文的人数在10%内。

二、选题要求

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使用价值,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题目类型分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和论文两部分,其中交通设计包括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和新建设施型交通设计,推荐进行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主要以佛山市本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为对象,围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交通设计;道路设计资料来源于当地设计院,主要进行市政道路设计;论文主要包括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对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对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等。本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交通设计进行,下文对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

三、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

1.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选取佛山市本地已通车的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区域、一条道路或者是某个大型复杂节点,选择的道路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区域:四条主干道路(或交通功能较强的四车道次干路)围成的区域,或者是本地交通复杂的老城区;(2)道路:道路应为次干路(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应包括至少4个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公交站台、出入口等交通设施;(3)节点:五路及以上、多种交叉类型或交通管理控制方式复合的节点,或是多级别、多功能的数条道路交汇转换的节点,或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项目(配建各类交通站场设施)的交通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交通流优化组织设计;(2)横断面设计;(3)平面交叉口设计;(4)慢行交通设计;(5)公共交通设计;(6)交通控制及管理方案设计;(7)交通安全设计;(8)停车设施设计(可选);(9)交通景观设计(可选)(10)交通智能化设计(可选)。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研究对象。前期确定研究道路,收集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和道路主要功能等资料。(2)制定调查方案。对前期收集到的道路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调查目的,从而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好计划的安排。(3)开展现场调查。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以及收集到的道路资料,对道路交通量、行驶车速、排队长队、交叉口信号灯配时、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等数据进行调查。(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探求现状交通所存在的问题。(5)建立交通模型。利用VISSIM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交通系统的各种运行情况,对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6)方案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7)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及评估。(8)编制设计报告。编制设计报告及相关图纸。2.道路设计。道路设计要求学生对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能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道路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图概算三部分内容。

四、过程管理

由于本校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室完成设计任务,并有专人进行严格考勤,指导老师每周集中答辩至少一次。教师对选题、调查方案制定、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方案设计各个重要节点成果进行逐个检查,满足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这样可促进学生的紧迫感,控制毕业设计的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

五、效果评价

本校2014级学生共34人,其中有30人进行改善型交通设计,研究对象全部为佛山市市区的实际市政道路,2人进行道路设计,1人撰写论文。从答辩过程及提交的设计成果来看,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设计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还是文本排版的标准性都明显比13级学生好。答辩过程中回答的问题基本准确,部分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改善道路的运行状况,使得道路变得顺畅、有序、安全、高效。此外,本届学生就业很好,大多为珠三角地区交通工程行业的龙头企业。学生反馈,通过毕业设计,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迅速提高,用人单位也对这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六、结语

本文根据地方性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本校2013届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突出介绍了改善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要求,并通过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改革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务实有效,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文,郭颖君,邹兰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

[2]刘明辉,肖新华.基于就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高教论坛,2016,(2):68.

[3]方海.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剖析与探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白玉,吴娇蓉.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64.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3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教学;交通工程;教学改革

1引言

目前,在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程度浅、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融合新方法。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空间、时间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设计与学习,称为开放性实验教学[1]。开放性实验教学通过开放实验室,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场所,更加注重过程性和实践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由于开放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本文考虑将开放性实验教学融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探索本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参与感和收获感,以使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更有成效。

2交通工程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设计

2.1开放性实验教学分析

交通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土木工程、美学、心理学等[2]。开放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还是高校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交通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富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牢固的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毕业之后能够在交通工程领域从事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设计、交通工程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传统交通工程实验教学中,教师会将授课大纲上的教学内容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免有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发信息玩游戏等小动作,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理解不深等问题。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更注重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迸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因此,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验,将专业知识融于其中,在对学生培养中,需要学生掌握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专业软硬件设备应用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基础数据采集能力、应用成果表达能力等。

2.2能力培养与支撑

在对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诸如:智能交通控制实验室、驾驶模拟实验室以及模拟仿真实验室等场所,并为相应实验室设置研究生等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并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和模拟场景等素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对学生理论、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如下。1)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学习高等数学、英语、道路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课,和交通运输工程、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运输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交通工程有深入地了解,具备深入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形成对交通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2)实践与创新:通过交通工程学、运筹学、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运输组织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达到识图制图、熟练运用相关专业软件等的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交通类问题有创新性思考,具备一定的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交通类的方案设计及课题报告等,例如:可以针对某城市常发性拥堵的交叉口开展信号配时优化,有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开展交通调查、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模拟实验、效果评价等,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自主创新给出解决方法。3)综合能力:具备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熟练操作运用交通类的软件,并且能够对于一些交通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数据分析、仿真模拟,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并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具备解决复杂交通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3从问题到实践

交通工程涉及到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多个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与交通有关的各类问题,经过理论学习与系统思考,就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发现的交通工程问题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并且在课后的实践环节,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已达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运行效率或增加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解决了实际中的交通问题,学生会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交通系统相对复杂,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需要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考虑多重影响因素,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问题调查以及改善优化方案等进行有效结合,将理论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构建衔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交通类课题的能力,所提交的实验报告,应做到内容完整、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等。

4总结

开放性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指导,鼓励学生学习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加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多方面、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掌握多种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陈军浩,赵振伟,翁旭然,王启云,张丙强.土建类专业“三位一体”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基于学科竞赛为载体[J].福建建筑,2019(7):134.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低压动力;照明;项目管理;技术难点;解决措施

轨道交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众多,建设周期长,尤其是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几乎牵扯轨道交通工程的每一个专业,具有专业接口管理纷繁复杂的特点。因此,如何合理地把控工程中各环节的技术难点尤为重要。

1轨道交通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项目管理

轨道交通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项目管理流程包括:初步设计(参与审查)、设计院提交甲供设备用户需求书、设计院完成招标出图、编制甲供设备招标文件、甲供设备招标、组织编制施工图实施细则、开展甲供设备设计联络、组织深化设计、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机电安装工程招标、甲供设备进场安装、管线及末端安装、低压设备调试、工程验收、专家评审、工程结算等。经对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总结和分析,轨道交通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技术难点。

1.1接口管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动力与照明系统与各个系统间都存在接口,主要包括供电、综合监控、通信、信号、AFC、屏蔽门、气体灭火、电扶梯、通风空调、给排水、人防、防淹门、导向、安检、商业开发、车辆段工艺设备十六大类。由于接口类型多,且每条线路在接口细节划分上都有所区别,稍有管理疏忽就会导致专业间接口类型不匹配或缺失,因此需要在两方面加强接口管理:1)加强设计管理。在施工图实施细则最终定稿前要求设计单位与每个专业设计进行沟通确认,确定各接口的细节技术问题,落实到施工图实施细则中。2)加强招标文件管理。无论是机电安装工程的招标文件,还是各专业甲供设备、系统集成标招标文件,均需要把设计确认的接口反映到招标文件中,确保文件前后的一致性。

1.2施工图实施细则管理。施工图实施细则是指导各个工点设计院开展设计的技术指南,便于统一全线设计标准,避免因工点设计人员的差异导致同一条线存在不同的设计标准。该细则中包含了设计接口、主要系统设计方案(动力配电、环控、照明、插座)、各设备选型原则、设备编号原则等各类重要设计指标。根据初期线路建设经验,正是由于没有统一施工图实施细则,导致线路设计标准因工点设计人员的差异出现同一施工内容存在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后续的运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抓好施工图实施细则的编制对施工图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在方式上可通过组织多次施工图实施细则的专业内部讨论会和审查会,结合已建成线路的经验,要求总体设计院完善施工图实施细则中的各项要求,直至最终定稿后开放给各工点设计院予以执行。

1.3深化设计管理。由于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主要服务于用电设备专业,施工图设计中的配电方案受需求专业的影响较大,而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各需求专业配置又在不断深化,因此,在设计互提资料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避免配电方案与需求专业脱节,在动力照明系统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前,需组织各方进行深化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环控电控柜的深化设计以及冷源群控系统配电的深化设计。1)环控电控柜深化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核对风机、空调器、风阀、二通阀等通风空调末端的最终数量、编号、功率、额定电流等相关参数,同时也包括各种末端设备配电控制回路一、二次设计方案的确认等。2)冷源群控系统配电深化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冷源动力配电柜、集中控制柜、一次动力平面图、二次控制平面图、各类设备配电控制回路一、二次设计方案等。具体实施上可通过组织承包商根据相关专业开放的设备资料,结合招标文件中相应的技术要求,及时完成深化设计,提交设计院确认后完成施工图出图。

1.4施工过程中技术难点分析及管理措施。1)放线、定位。(1)问题:公共区地面三防诱导标志灯的安装需要提前在装修石材上预留开孔,并在公共区石材铺贴之前完成各安装点的定位及配管,安装前置工序较多,对定位精确度要求较高,且对装修专业配合依赖度较大,导致诱导标志灯在安装时会出现电气安装预埋点位与装修石材铺贴后的预留孔洞位置出入较大的情况,影响底盒安装及接线。(2)措施:加强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与装修专业之间的配合,把控设计质量。在公共区装修进行深化设计时,低压动力与照明专业要与装修专业密切配合,共同确认公共区地面安装排版,形成签认成果作为双方施工依据;施工过程中密切配合,若任一专业因需求变化导致原确认的排版出现偏差,需立即沟通、协调,并再次形成确认调整排版成果,坚决杜绝单方面调整排版或不按确认排版放线定位的情况发生;加强施工技术交底,把控放线、定位的精度,对现场的放线、孔洞定位按照电气、装修专业双确认方式予以复核,最大程度地减少电气专业与装修专业施工的误差。2)防水。(1)问题:由于地面三防疏散诱导标志采用地埋形式,存在着由于地下水渗漏或运营清洁维护人员在清扫地面时清洁水渗流进入地埋坑的问题。这导致三防灯长期工作在潮湿、浸水环境中,如三防灯本身防护问题或接头位置防水处理不到位,将有可能发生灯体短路、甚至爆炸情况。因此,对地坑的防水性能、灯具的防水性能、配管及接线的防水性能要求均较高。(2)措施:为最大限度地达到防水效果,对安装底坑周围采用防水砂浆予以处理;同时,对于电气配管,要求采用防水接线盒进行连接,严禁在安装底坑以外的位置进行配管的中间连接;诱导标志灯的接线必须设置在防水接线盒内,对接头处采用防水胶布进行防水性能补强;为避免标志灯松动,标志灯与安装底盒以及安装底盒与底坑之间应固定牢固,同时在标志灯完成安装后,在标志灯与石材结合处采用玻璃胶进行密封及固定补强。3)区间配管穿越人防门。(1)问题:区间人防门靠车站端及靠隧道端均存在扩大端,导致车站端头及隧道端头配管不能连贯穿越人防门,施工现场通常采用软管对扩大端的配管进行空间过渡。由于软管工艺质量把控不到位,容易出现软管长度超规范要求、软管与热浸锌电管未采用专用连接管卡等问题;同时,由于隧道环境的特殊性,扩大端过渡软管受行车活塞效应影响会出现反复摆动的问题,时间一长容易在连接处因未采用专用连接管卡或管卡脱落使内部电线晃动损伤破皮而出现打火、短路的现象。(2)措施:要求穿越人防门扩大端的过渡管线尽量采用热浸锌钢管做内部电线的硬防护,并做好连接处的丝接固定;同时,考虑到过渡区域的配管固定,如扩大端距离过长,需按规范要求适当考虑缩短过渡段区域配管的固定点间距;如过渡段采用热浸锌钢管配管确实存在困难,可采用全金属软管,且软管长度不超过0.8m;软管与热浸锌钢管之间采用专用连接管卡连接固定,采用胶布对管卡进行补强,且软管两段连接处靠软管侧采用管卡固定,最大限度地降低活塞风的摆动影响。4)区间管线过轨。(1)问题:在过轨管道预埋过程中,由于设计提资问题、或由于施工问题,存在着过轨预埋管漏埋或位置错误问题,导致区间管线只能采用轨顶过轨的方式;采用轨顶过轨时,一是由于过轨区域选择不到位,导致过轨管线繁杂,不利于检修,且距离上部接触网较近,存在绝缘隐患,二是固定方式和固定间距不符合要求,存在固定点及管线掉落影响接触网供电及行车等隐患。(2)措施:加强设计专业间提资质量,避免提资遗漏或提资未及时落实在施工图纸上;预留预埋时,加强施工专业间的配合,核实预留预埋数量和位置是否与实际需求一致;如确需采用轨顶方式过轨,应优先选择车站端头扩大端位置进行集中过轨,并与接触网保持200mm以上的距离;同时,对轨顶过轨管线采用密集小型龙门架进行固定,龙门架采用40号角钢,热浸锌表面处理工艺,锌层厚度不低于80μm,安装间距不超过0.5m,且采用2个热浸锌金属膨胀螺栓(ϕ10mm)固定。5)照明配电室箱体排布。(1)问题:照明配电室因涉及配电箱数量、种类繁多,尺寸大小不一,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综合排布,导致箱体排布不整齐、桥架布线不美观、部门箱门打开角度受限等。(2)措施:箱体正式安装前,严格按照BIM深化设计流程及质量要求,按照“统一进出线方式、按功能分区域集中布设、箱体由大到小”等排布原则进行三维建模,在保证箱体尺寸准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箱体与箱体间的间隙、箱门的开启方向、箱体与侧墙间隙、箱体与柜体间隙是否满足箱门开启角度的要求,以及是否影响操作及人员通行等因素,经BIM深化审查通过后形成最终成果,落实施工班组按综合排布施工。6)电气防火封堵。(1)问题:电缆进柜体、桥架穿越隔墙、楼板等区域的防火封堵,因为封堵孔洞较大,且施工工艺不规范,导致防火封堵不严实或封堵后封堵物零散掉落,达不到防火的效果。(2)措施:严格施工工艺,对标防火封堵施工规范,对照孔洞大小采取不同的封堵方式,如贯穿孔口直径不大于150mm或穿越后孔洞间隙不大于15mm时,应采用防火泥等软化的无机材料封堵平整;如贯穿孔口直径大于150mm时或穿越后孔洞间隙大于15mm时,应先采用防火板等硬质防火材料封堵,并辅以软化的防火泥等材料进行密封收口。

2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交通工程;人工智能

0引言

我国交通工程专业已发展数十余年,据统计,[1]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各个高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是由各自优势学科拓展而来,比如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均是由土木工程系拓展而来,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均是由道路铁路工程系扩展而来,南京理工大学等是由自动化学科扩展而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是由航空管理系扩展而来,重庆交通大学则是在1984年创办交通工程研究室,逐步发展为具有山地城市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可以看出,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学科体系密切相关,体现了交通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同时,交通系统与交通问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交通工程专业具备的大行业背景特征。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逐步发展,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在随之升华,比如互联网技术对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的启示、[2]面向智能交通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3]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的要求、[4]以及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建设发展探索[5]等方面。除了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外,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并已定位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人工智能学院。同时,人工智能在解决交通工程问题上的巨大潜力正逐步明显,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探索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交通工程+人工智能

根据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6]全国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权的高校共21所,具备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硕士学位点的高校数量众多。这些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大多数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主要包括:“交通工程学”、“城市交通规划原理”、“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运筹学”等课程,部分院校还开设有“道路工程”等工程技术课程。可以发现,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传统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缺乏与智能化、信息化的紧密联系,并没有体现出交通工程依托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功能作用。同时,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经逐步体现出其在交通工程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比如阿里在杭州打造的“城市大脑”的系统背后,即体现了人工智能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方面的优势。因此,基于交通工程专业具备的大行业背景与综合性学科的特征,应当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依托人工智能,构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专业教学改革体系,服务于我国交通工程在新时期的事业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材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2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打造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专业教材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教材体系建设应当循序渐进,按批次进行打造,首批建设的教材体系应包括:(1)交通大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教材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教材之一,已在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开设,比如由范明等翻译的《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但书中内容全部集中在数据挖掘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中,有些对交通工程专业具备较大的理论支撑价值,有些理论知识的主要应用领域并非交通工程专业。这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难以精确区分,不能够有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交通工程问题。同时,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促进了多源交通数据采集,数据量愈来愈庞大,从而构成了“交通大数据”。因此,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与大数据背景下,应打造《交通大数据挖掘》教材,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与交通工程数据分析等问题紧密结合。(2)交通图像模式识别。图像/视频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课程,也是目前自动化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主流课程之一,比如由阮秋琦等翻译的《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以及由李晶皎翻译的《模式识别》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均具有较大影响力。同数据挖掘教材存在同样的问题,应当从交通工程专业的角度制定能够有效应用于解决交通工程实践问题的《交通图像模式识别》教材,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进行交通工程实践及科研的理论体系,比如,交通监控视频下的车辆检测与跟踪、识别与分析等相关应用,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即将取消的新发展时期,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高速公路车辆全程跟踪识别、违规预警以及疏散诱导等实际应用。(3)交通仿真系统开发。交通系统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离不开有效的交通虚拟仿真平台,目前大多数的交通仿真平台均应用的是国外交通仿真软件,比如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和TransCAD交通工程实践应用软件等。近年来也逐渐出现应大力开发具有自由知识产权的交通虚拟仿真平台的声音,比如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团队发开的交运之星-TranStar交通规划仿真系统、同济大学孙剑教授团队开发的交通网络仿真系统(TongjiTrafficnEtworkSimulationSystem,TESS)。但就目前的诸多交通问题而言,能够适应我国交通系统运行特征的仿真平台建设任重道远,而各类系统软件开发相关教材数量较多,并不能有效服务于交通工程专业。因此,有必要建设《交通仿真系统开发》教材,将软件开发技术与我国交通工程运营特征紧密结合,服务于交通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与科研建设。

3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课程教学一般是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人工智能环境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将难以全面表述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教学要求,因此有必要结合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材体系探索合适的课堂教学改革。(1)被动式灌输到主动式学习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式灌输,难以让每一位学生切实融进到课堂教学中,针对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材课程体系,可以探索学生由被动式灌输到主动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可将全班分组,针对某一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应用至交通工程实践、如何解决交通工程实际问题、预期将得到什么结果以及什么样的改进等方面,各分组协作合作,对此进行开展讨论式教学,必要时也可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真正融进交通工程+人工智能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以及教学质量。(2)教室教学到企业教学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均是在教室开展教学工作,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室将不再是唯一教学地点,在产学研发展的同时,将人工智能做到极致的大型企业将会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目标地点,可探索在产学研的同时,将交通工程+人工智能课堂由传统单一的教室搬到企业内部,借助于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全面展示人工智能在解决交通工程问题时的优势与潜力,通过案例展示效果,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对交通工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兴趣以及自由探索问题的创新能力。

4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课程教学结束后,往往应用考卷或者课程论文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但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将无法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掌握程度。在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应当探索式地增加案例实践这一新的考核方式。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案例实践考核方式将不再简单地完成一篇课程论文,而是深入实践,应用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中所学到的某项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式地去解决1-2个交通工程实际问题,同时配有课程论文报告,但课程论文报告内容应当侧重于在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以及对理论课程知识的良性反馈等方面。这一课程考核方式将为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难题提供新途径,切实让学生学有所用、多方位掌握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材知识体系。

5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具备大行业背景和综合性学科的特征,人工智能可进一步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扩展交通工程专业就业面以及加强交通工程专业理论体系建设,因此,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提出与发展顺应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探索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教材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赐云,龚勃文.面向智能交通的交通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55-58.

[2]赵红专.基于“互联网+交通”思维的交通工程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52):60-61.

[3]侯海晶,关志伟.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7):48-49,86.

[4]马香娟.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217,219.

[5]吉淑娥,赵雨旸,武超群.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考核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9.46(3):241-242.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培养方案

1通信工程专业现状

自2013年至今,贵州省的大数据产业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2020年贵州省仍持续推进“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发展,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总产值为1400.07亿元[3],较2019年的1002.82亿元[4]有较大幅度增长。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我院围绕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的6个本科专业涵盖大数据产业链的全过程,为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全方位地提供科技人才支撑。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99年,现为部级一流建设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在贵州省多个行业中从事通信系统研究、技术开发、运营维护、分析与设计、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服务于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分析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1课程设置滞后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未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对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服务能力不足。

1.2培养目标不完备

培养目标中没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人文素养和非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如身心健康、职业规范、社会责任、经济决策、法律法规、工程伦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国际视野、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

1.3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课程模块的实验部分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实践环节单一,仍局限于课程知识本身,拓展性不足,疏于与教师科研方向、相关企业需求相关联,无法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的能力。

1.4教学考核机制单一

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不够完善。具体而言,现有的课程考核办法较为单一,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偏高,不利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再者,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无法实现新形势下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依托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抓手,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一流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

2.1建设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与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坚持“博学”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坚持专业发展与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结合。

2.2建设思路

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以学生为本”,关注其成长与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教育,构建跨学科和专业的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凝练专业特色。《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凝练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方法,将通信工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融合人文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第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完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修订2016版通信工程培养方案,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涉及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等内容。12条培养要求除了专业能力的5条要求外,还有7条非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学校开设的通识拓展课程模块包括6个课程归属类,学生至少选修4个课程归属类并达到10学分,其中“生态文明教育”为指定选修课程。另外,新增课程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其他要求,如工程伦理学、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论证,以使培养方案更能体现服务社会、满足产业需求。

3.2优化课程体系

第一,在文献[6]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新增“新技术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智能计算等方面的课程。第二,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设5门课程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和改革。近5年贵州省本科工程教学项目和贵州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5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近10篇。

3.3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重要途径。第一,大力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如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等。第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已与贵州省和广东省的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我院作为贵州省通信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将不定期开展学术前沿、科普讲座等活动。第三,以电子设计大赛为抓手,建设单片机、嵌入式等开发板为主控、各种传感器为数据采集设备的通信系统创新实践平台。第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自2018年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我院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数目:2018,2019,2020年分别为14项、17项和12项,较2016,2017年的4项、3项有显著增加,说明该制度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以创新创业类项目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辅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项,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机制。通过参加校级和院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加入课程团队,采用“一对一”的帮扶,以教龄长的教师授予青年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方式,使青年教师得到帮助并快速成长。第二,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结合,依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加强“双师型”“科研型”师资建设。第三,与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共建创新基地或者创新中心,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

3.5质量监控机制建设

目前学校和学院均建设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课程教学过程、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提升教学质量。后期将逐步建立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反馈等毕业生质量反馈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

4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7

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阐述融入微课程的在线教学、CDIO思想的课堂教学及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关键词:

SPOC;CDIO模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1背景

通信工程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能够用来设计、分析与维护通信系统。因此,作为信息类专业核心学科基础课,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肩负着专业入门和兴趣培养的重任。

2编程语言类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与意义

针对编程语言类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陈旧。以单纯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虽然省时、见效快、能系统地传递知识,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灌输”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②学习主体缺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只看成是“听众”和被动接受的群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缺乏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造成学生即使进入课堂,但没有进入到学习状态的现象。③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语法知识,注重语法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案例都是以辅助讲解语法规则为目的,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和接受,学习效果不佳,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外高校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美国高校,通常对大三、大四学生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我国的研究生教学中已经广泛采用),对大一、大二学生采用课堂教学模式、辅以小班展开讨论。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般分为课堂实验和独立项目研究。英国大学的课堂核心是学生汇报,教师提问问题,带着问题下课。教师的讲授是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包括调研、案例设计、社会能力、合作精神、领导力。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和“重视合作学习”是国外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随着网络科技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联合,慕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在全球迅速升温,先是美国顶尖大学创办了多个MOOC平台,然后是欧洲、亚洲、澳洲的一些国家争先恐后地建立自己的MOOC平台,清华大学也了“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由于慕课不设先修条件,导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成为慕课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重要原因[1]。针对这一问题,近来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正在尝试一种相对慕课更为精致的课程类型——微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该课程形式要求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微课仍然像慕课一样属于免费在线课程,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是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1-2]。

3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与实践

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在线学习平台的建立和使用、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3部分内容。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实践,我们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试点,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学习平台的建立和使用

借鉴微课的教学思想,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流程如下:课前去在线学习平台领取学习任务,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包括看老师提供的在线视频、学习资料或教材,有问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会集中时间回复;课堂上根据学生对任务的掌握程度进行讲解、选取重点案例讲解,还会有部分针对任务的讨论课。实验课内容分为小项目和综合项目两部分,综合项目会要求学生分组,分工不同,最后交上来的项目通过答辩验收。课后在线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针对提供学习资源这一问题,调查问卷反馈:有76.32%的学生喜欢与课程相关的视音频资料,68.42%的学生喜欢教师的视频录像,50%的学生喜欢文本资料。这与微课的理念相吻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上传教学视频,以知识点为主。有76.32%的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掌握50%的内容,再通过课堂讲解例题,92.11%的学生反映知识点能够吸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程序设计竞赛的积极性,信息学院开发了青岛科技大学OJ(OnlineJudge)平台。利用该系统,给学生布置编程任务,课下在线提交在线打分,既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促进效果,又为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3]。

3.2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堂教学手段采用CDIO的思想和模式,CDIO是一种源自国外的工程教育模式,这个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理工学科20多年来教育改革的理念。CDIO是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于一身,从而达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4]。通过调查问卷,有78.95%的学生希望课堂上多讲实例,因而课堂教学采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1)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是培养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初学者的好奇心理,选择一些有趣、有实际意义、难度适中的“任务”或经典算法布置下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渗透概念,对于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一开始就引入枯燥难懂的概念,势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任务结合起来,先让学生完成任务,然后趁热打铁将概念与实际任务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分解难点,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解,适时、适量地渗透到各个任务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2)问题纠错教学法。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似乎能听懂,但大部分是一知半解。当需要编写代码上机调试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调试运行程序的过程难于代码编写。调试时能够迅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是一个合格的编程人员所必备的能力,因此,给出一些错误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编程经验。(3)一题多练教学法。学习程序的奇妙和乐趣在于对于一项任务,可以通过多种编程方法去实现它。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和上机练习题目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每学完一项新的内容或概念后,再回过头来看过去做过的练习,尝试用新方法实现;改变并增加教材例题和练习题并重新实现。例如某上机实验题目要求分别使用do…while、while、for循环实现;教材上某例题讲解了如何求解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们要求学生思考最小公倍数的实现方法。该教学法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养成运用动态思维来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编程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此外,将讨论、答辩、专题等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既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发挥学习主动性,也能够及时了解情况、检查教学效果。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该课程水平的检验。C语言与C++程序设计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则和语句格式,而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程考核应改变传统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将多样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本课程的考核拟采用理论考试、上机考试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C语言与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考核成绩都是由以下4部分组成:①课堂表现:包括考勤、课堂讨论问题成绩、课堂作业成绩、实验课问题解决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②理论考试(闭卷):题目类型包括基础知识考查(选择题、判断题)、程序改错、程序结果分析、编程等。③OJ平台编程作业成绩。④综合项目考核:采用分组的方式,以通信工程2015级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两个班级共59人,设置了难度相当、类型不同的10个题目,每个题目要求开发一个应用系统。5个人做同一个项目。课程结束后以答辩形式验收学生的作品,答辩又分为小组答辩和个人答辩,最后给出个人综合成绩。这一项考核学生反映效果很好,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项目的分工合作上锻炼了团队合团能力。

4教学改革的初步成绩与问题

通过学生成绩对比和学习调查问卷,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学习成绩来看,2014级学生实行改革前的培养方案,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通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综合了C语言的面向过程和C++的面向对象两种方法,96学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授课。2015级学生实行了改革后的新一轮培养方案,大一上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64学时),本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56学时),按照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授课。2014级通信程序设计基础与2015级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的综合成绩对比,如图2所示。2014级80分以上的比例为55.6%,2015级80分以上占学生总数的72.9%,成绩有很大提升。通过学习调查问卷,学生普遍认为“视频教学好,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细致”“多讲例题”“授课效果好”。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当“听众”、被动接受的现状很难根本转变,调查问卷中显示,有34.21%的学生不预习,21.05%的学生不复习,仍有57.89%的学生依靠课堂教授受益最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调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教学互动,布置提前看书做练习,尽量达到进教室即进入学习状态。

5结语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提出建设一个平台的规划:学院打通每个专业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统一课程大纲、统一考试要求,教师以课程小组形式统一备课、统一教材、统一教案,加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提出的“融入微课程在线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课堂教学、多样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能够做到让学生“我的学习我做主”,初步实现了先学习后上课,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找答案。利用分组开发同一个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参与学习的热情,熟悉开发一个完整项目的流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孙丽? 李莎 王玲玲 李勤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0-65.

[2]厉兰洁,廖雪花,谭良,等.基于SP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74-76.

[3]赵磊,焦铬.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ACM/ICPC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6(1):66-67.

交通工程专业范文8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动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的开展模式,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属于职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方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因材施教属于实施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

关键词:

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

现阶段,较多的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均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等教学模式,然而只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为单一,缺乏从事汽修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之后难以短时间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一、构建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需要以汽车的检测、维修以及管理岗位实际要求为依据,以服务本地区汽车及交通产业为宗旨,以汽车的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可以胜任任何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的全才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逐渐掌握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系统化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即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载体、实训作为保障。

(一)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

首先以汽车售后市场作为方向,凭借汽车维修行业与企业,按照专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然后再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同时结合有关国家职业标准,最后形成八个职业综合能力领域。

(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按照已定的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重构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其中以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培养确定五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三)学习情境的正确设计

按照标准化思维和职业特点,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转换成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一门课程能够设置多个学习情境,而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能按照具体情况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有关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等任务,实施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以一个实际任务承担着的身份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取得中级和高级工考证,然后再借助专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并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培养。在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为了保证六步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设计;三是,为了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尽量的系统化设计;四是,设计内容应包含企业行业具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五是,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二、构建和课程系统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属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其充分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同步培养,这一理念不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社会对技工学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的认同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构建与之具有对应关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汽修专业教育需根据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汽车的保养、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技术为主要内容,尽量构建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人才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数字化信息手段和仿真生产实际环境的,融合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会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中具有行业最真实的环境、生产设备、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开展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所以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可有效保证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工作过程指的是,在企业中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得到一个工作成果中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生产任务,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等方面一定要与企业接轨,而工作过程系统化则能够很好的将企业实践和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工作工程系统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的工作岗位应与所学专业对口,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就应找机修工作岗位或汽车维修电工工作岗位等;二是,在工作岗位确定之后再确定学习的领域,如机修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发动机构造和维修、底盘构造和维修等;三是,当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还应确定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应不低于三个,在确定工作任务时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通过去汽车企业进行调查,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商讨确定;四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三、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完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完整工作流程的行动课程体系,此属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各种专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由此使得学生的脑、心和手全部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动力,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人交际合作的能力,并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体,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曾燕华.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