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价值范例

教师职业价值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1

(一)培养目标偏重实用,缺乏基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教育厅关于师范生培养“做优做强,做出特色”的理念引导下,不少江苏高校师范生的培养定位可以归结于“精致实用”。很多学校在其办学目标或办学理念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精做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等,试图将其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引导至偏重应用方向。即“受教育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思想充斥于大学内外,教学技巧亦是点缀师范生教育生命的灿烂之花,然过于强调师范生教育的实用性也难免有所偏颇,脱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使得师范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受到压迫,甚至会影响师范生日后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其工具性的麻木感代替教师的良知,忽略学生的内心成长,而成为新一轮应试教育的执行者和学生的压迫者。

(二)以适应就业为指导,学科设置功利化倾向严重

据统计,江苏省每年师范类毕业生约2万人,其中相当部分并未从事教师行业。现就苏州大学提供的近年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于下。2010-2013年间已入职的师范毕业生有38%从事中小学和高校的教学和教辅工作以及教育系统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31%进入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除此之外还有11%进入企业。可见,大部分江苏本科师范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教育行业,但由于“大学科”的通适性而被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或企业任用。同时不少“小学科”由于就业困难则面临着“边缘化”和停办危机,例如苏州大学生物科学和化学则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开始停止招生;苏州科技学院由于招生规模有限,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中生物科学和地理科学先后停招。不少高校调整 师范生招生规模的主要原因也是基于此。

(三)师范院校成立背景混乱,课程安排过于重视市场导向

自1999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以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这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趋势,有利于建立开放多元的师资培养新模式[1]。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师院校开放化的推进,原来独立设置的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转型,非师范院校大张旗鼓抢占师范地盘,专科院校招兵买马培养高学历师范生又能力不足。更有不少学校不重视师范生培养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办学的指导思想倾向于增加市场需求大的课程以扩充生源,从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师范性课程以及涉及大学生精神塑造的通识性、学术性课程被大量删减,基本只剩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外加教育实习。同时教育实践课程安排的又极为不合理,不少院校误将师范生培养和教育实习等同起来,把教育实习当作师范生培养的最终应用和检验。

二、教师教育工具性僭越导致的价值问题

(一)工具性教育下的师范意识缺乏

由于培养教师的任务不够明确,教师职业还不具备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待遇,学生选择教师职业,也往往以增加就业机会为目的,使教育科学的研究与学习贬于次位。从学生自身来说,其本身缺乏一定的教师专业情怀,将大学教育仅仅当作一种纯工具的使用,被以文凭论成败的现实社会所同化,而不是对教师职业有所敬仰和热爱。从学校角度来说,各高校并没有尽其最大努力履行好选拔功能,完全以分数为导向,不仅流失许多与师范专业所需能力相匹配的学生,且存在不少不仅对师范专业的没有兴趣和意愿,甚至对就读师范专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的调剂生。日后的工具化教学模式中师范生存在的这些负面问题自然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不少师范生虽然身在课堂学了四年,不过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意识到自己未来可能步入教师的行列以及自己肩负教书育人这样的重担。

(二)市场主导下的教育信仰迷失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无信仰、无思想的师范生是可怖的。然而在当前工具性的教育模式下,各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上一味强调其应用性,忽视教学反思与道德培养,大学生对于师范专业选择更倾向于增加日后的就业机会而非自身的职业认可。师范生作为未来老师的困惑即是社会的困惑。师范生应该在大学教师教育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和尊严,从广泛的求知欲中获取开展教育活动的动力以及一种无比谦卑的胸怀。师范生缺乏这种信仰,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就不能自主地从事教育工作,只能是给他什么知识他就传授什么知识。同时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也严重制约了师范生的健康成长,挫伤了师范生的教学热情。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出重视交往与文化,对人性有尊重、有热爱、有信仰的师范生。然而目前江苏各高校的培养制度或体系都无法保证培养这样的师范生,除了分数和一系列量化的手段就不再有更高明的考查方式。

(三)步入职场后的快速焦虑和懈怠

厌教情绪蔓延是师范生入职后的普遍现象,从外在原因来看教师被分数所绑架,被学校的激励制度扭曲;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的竞争猜疑破坏了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各级各类无休止的检查排名让教师疲于应付;社会舆论的严格要求也让教师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动辄以“下岗走人”、“末位淘汰”的精神奴役,教师逐渐失去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热爱。在此之下教师难免存在焦虑状态,同时产生对教育意义的迷失和对教师角色认同的危机感。反观其入职前师范生培养阶段,现行教师教育所强调的工具实用性无疑在师范生步入职场后所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下不堪一击。面对扑面而来的多种价值诉求,倘若师范生未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价值立场,就难免举棋不定,甚至导致其精神生命的萎缩乃至扭曲,深陷于功力之中难以自拔,并引发其教育言说与教育行为的疏离。

三、教师教育目的性回归的必由之路

(一)培养目标的设定:先“学而为人”,再“学而为师”

如何在有限的职前培训阶段,使师范生真正从内心,从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职业,使从教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教学过程中提升道德水准,是师范生人性养成的基本含义。然而在当下教育不得不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迫不得已“弄虚作假”,随波逐流,为某种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原则,屈服于某种权势或高压而盲目顺应和服从。因而现代教师教育更需要呼唤一种回归目的价值的人性教育。当前教师教育必须加强其通识性与人文性,即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实用水平还要有意义。教师教育培养的是未来教师,因而师范生培养需要对社会、市场和人性,以及人的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新型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必然是把师范生当作充满人性光辉,人文关怀的人来看,而不仅仅是会教书的教学工具。在强调实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向师范生传授有益于人自身品德、修养完善的精神财富的无用却有意义知识。因为每个人不管是其内心的快乐、外在的魅力还是其格局、境界,都与他“无用”的这种精神、责任、付出与贡献有关,这些都是作为“未来教育家”所必不可少的。

(二)“师范”内涵的拓展:学不仅为就业

学会交往是教师教育乃至教育的目的之一。我国目前面临的任务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也是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师范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企业,有利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企业的人性化生成,形成人文关怀的环境氛围,更好地服务于人。故不应为了调整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就人为地牺牲师范生数量而提高质量,相反高校师范生培养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选择其专业及发展道路。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必然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师范培养模式应该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出产师范知识、技能、培训模式和教师等工具性的产品。大学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是指其能走在社会之前,给社会以指导和咨询的作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自然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但它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它这样做只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

(三)师范体系的可持续性: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2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价值链成本控制

“价值”是企业管理中包容性与可塑性最强的概念,它渗透进各个管理领域的理论核心,被塑造出丰富的内涵并呈现不同形态,企业是以价值为中枢构建可持续竞争能力体系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价值管理在空间上不断扩展,随之产生价值链和价值网的概念,成本控制的管理也逐渐上升到战略管理层面。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导致制药行业各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制药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而且要与发达国家制药企业进行竞争,而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所生产出的高质量药品大量占据我国药品市场,致使我国制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2018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成本利润率为13.89%,较2017年增长12%,但利润却只增长6.7%,说明制药企业为获取利润而付出了更大的成本。基于此,我国制药企业要想提高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必须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成本控制是从制药企业的整条价值链进行分析,从研发、采购、生产及销售等能够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入手,以供应商、企业内部到客户等各链条作为成本控制的突破口,深入挖掘各环节价值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得企业价值链上的增值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一、目前制药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1.制药业成本控制的现状。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政策改革促使制药业飞速发展。在宏观经济陡然下滑的背景下,在招投标政策的变更、对商业贿赂的打压以及批文整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制药业的原有局面被打破,企业面临变革的压力。2016年3月5日在京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实行“三医”联动在内的“健康中国”。政府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对制药业投入了庞大的资金加以扶持,导致药品价格大大降低,从而市场对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市场对外进行开放,促使国外大批制药业涌入国内,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支持,无论在药品质量方面还是价格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对中国的制药业造成一定的威胁。在利益的驱使下,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大批新的制药企业,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导致相同药效的药品之间进行价格竞争,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价的降低导致其利润也大大下降,而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利润,均采用扩大生产、降低单位成本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且成本控制的重点在生产环节,忽略了上游与供应商的关系和下游经销商的关系。制药行业的销售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极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采购成本所占的比重呈上涨趋势。制药业要想在此特殊时期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科学的成本控制将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2.制药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1)缺乏系统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当今制药业的成本控制制度主要以个别财务指标为重点对象,并没有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缺少客观依据和参照考核的标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内外部成本控制的具体指标体系,导致成本控制达不到理想效果,阻碍企业健康长远发展。(2)缺乏战略目标。我国制药业在实施成本控制时往往缺乏指导性和方向性,主要原因是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往往忽视其战略目标的制定。在进行成本控制实施之初,没有对企业运营各环节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导致在进行成本控制时没有“对症下药”,成效甚微。此外,制药业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药品研发,只有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药品,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而近些年制药业的研发费用不断增长,所占总成本的比率越来越大,长此以往降低了企业综合实力,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制定战略目标是制药企业的必然选择。(3)忽视上下游环节的成本控制。由于当前制药业成本控制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企业内部耗费较大的研发及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显性成本,而忽略企业价值链的上游材料采购时与供应商的合作及下游进行产品销售时与经销商合作所产生的隐性成本。而近年来制药业不断上升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占据了总成本费用的一半以上,严重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成效,因此要想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使企业成本控制达到理想效果,必须重视企业上下游环节的成本控制,消除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利条件。(4)缺乏实施的保障措施。我国制药业成本控制均存在一个致命的弊端,即从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制定到落实,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者以企业的运营数据及本年度目标利润为依据,制定财务指标体系,而基层员工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度几乎为零。因此,在管理层传达具体运作方案时,下面基层员工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彻底,难以做出有效的方案问题反馈,致使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达不到理想状态。

二、制药业实施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药业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节约成本,必须引入价值链,只有这样才能从更多环节控制成本,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2.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将企业成本控制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层面,可以根据制药业成本控制的目标将成本控制真正融入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推动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在制药业成本控制体系中引入价值链,有利于成本效益最大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制药业的稳定发展。

三、制药业实施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可行性

1.价值链与制药业成本控制的目标相同。价值链成本控制主要指:企业通过分析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将企业成本控制细分为多个小目标。当今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走入正轨,企业成本控制已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因。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将节约的成本投入到员工福利及其他更重要的运营环节当中去,进而提高员工满意度,同时也利于健全企业成本控制考核体系,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2.价值链是研究制药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理论工具。价值链作为成本控制的理论工具之一,建立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密切关系,通过增强价值链中的价值流动性以实施有效的价值链成本控制,降低价值链中各种资源的耗费,具体方法为:企业价值链的识别、价值活动成本动因分析和确定企业成本控制的优势战略。价值链理论通过分析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活动来确定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而当前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融合成本控制理念,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成本控制制度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成本控制的侧重点和问题所在。

四、实施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措施

1.组织管理方面。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其营运模式也不相同,进而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成效。优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必须首先调整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当前制药业需要建立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和基层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缩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信息高效传递,使各个部门拥有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此外,公司需要专门设立一个跨部门的职能团队,对各部门进行严格监督,以便及时解决各部门实行价值链成本控制体系遇到的问题。只有有针对性地将有利资源投入到解决关键问题中去,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组织竞争力,才能为价值链成本控制在企业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2.员工履职方面。首先,制药业要想更好地推行成本控制体系的应用,应设置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及优化成本管理的相关人员,以专业的知识及熟练的业务操作确保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其次,为了促进员工及部门在生产经营方面切实履行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必须组建专门的成本控制监管部门,对各部门及员工的具体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约束,并制定出具体的奖惩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践行的成果运用到战略目标管理的工作当中,推动企业全面落实成本控制体系。3.公司制度方面。为了确保企业价值链的稳定,有效控制制药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必须制定激励机制。首先采取以价格和销售量等方式来激励供应商和经销商,通过合作达到规模效应,增加供应商家订单,提高利润,降低价格。其次采取奖励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可采取价值链成本控制奖惩方式,将订单量化,与优惠政策相挂钩,通过增加供应商订单提升其利润的激励方式,对经销商给予价格优惠;也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和非物质方面的表扬、晋升等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调动员工配合落实价值链成本控制体系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企业文化,使管理层及基层员工得益于这种成本控制模式的推行,为降低企业成本拓宽道路。另外,需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以确保价值链成本控制体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韦秀长,金高波.基于价值的成本管理研究———以电信市场为例[J].财会月刊,2017(19):31-35.

[2]刘洁.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2):84-86.

[3]陈卫.药企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107.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3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整个建筑市场日趋规范化,几乎所有工程从投资估算阶段到竣工决算阶段都要求进行全程造价干预,以使项目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或者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都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造价人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工程造价专业是时下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它旨在培养适应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招投标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工程造价岗位的造价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迈开了实践教学的步伐,但毕业生所具备的的技能仍然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本文着重探讨职业化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如何培养出能迅速高质的适应当前快节奏下的造价岗位要求。

【关键词】

工程造价;高职教育;职业化;能力目标

一、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知识结构需求

造价岗位人员,应能够熟悉整个建筑行业的系统运转,充分理解常用建筑、装饰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建筑制图标准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知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各主要部分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程序、质量标准;运用经济法的基础知识,理解与建筑市场相关的常用建设、经济法规,并能够熟练掌握清单定额计价规范等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需求

通过对造价员岗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用人单位对造价员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专业能力即能够熟练运用建筑、装饰、安装工程预算和结算的理论方法与编制程序,通过手工和电算化软件等方式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运用建筑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活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管理,从事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工作,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为素质能力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体表现为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仿真模拟实际工作流程的教育模式

1.实践教学模式与职业化导向教学模式的区别

(1)实践教学模式下项目的选用

尽管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教育都已经逐步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培养,但是就现状来看,这些实践项目的选取大多都是零碎的,片面的,虚构的。很多院校在设置实践教学时,为了和专业课程相配套,分别将各环节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开展,紧随相应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期,即在每学期的期末抽取两周左右的课时进行本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训练,并且实践的项目没有连贯性,互不干涉,这样做就使得各课程之间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能力,但学生对整个造价系统的了解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对造价专科生的期望即快速的适应造价工作岗位,快速地编制出造价文件,高效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职业化导向教学模式下项目的选用

职业化导向的教学模式,重在迎合了社会对造价专业毕业生的真切期望,对造价员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更加注重造价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会学生什么。结合这样的需求去设置课程体系,在选择课程实践项目时,应该依据造价员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选取合适的真实的实践项目,例如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实践项目应该引入一套图纸的识图,《平法图集规范》针对相同的图纸应该引入钢筋的识图与计算的实践项目,而在学生已经完全看懂这套图纸的情况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设定手工编制这套图纸的建筑装饰预结算文件,在学生充分掌握了造价文件的编制方法与步骤,并且对这套图纸的造价已经有了确切的结果后,此刻的学生很想尝试如果运用软件来编制这套图纸的造价文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顺理成章的,那么《预算电算化》的实践项目就可以继续沿用这套图纸,而此时学生对造价软件的兴趣及期望都达到最高点,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更加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职业化导向教学的实施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的选取更加真实、适用、有效。工程造价专业的主修课程《建筑工程识图》、《建筑cad》、《平法图集规范》、《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预算电算化》、《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的实训项目均选用了校内真实存在的而又被学生广为熟知的教学楼项目,以真实存在的工程项目,贯穿所有的课程,承载着从基础认知建筑识图到手工计量计价的专业技能训练,再到软件计量计价的能力提升,最后转变为招投标会议实战演练,全过程仿真模拟实际工作流程。

3.职业化导向教学模式要求

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学要求提出了更加严谨高效的要求:

(1)专业课老师应相互沟通认可,所有的实践项目均选用一个固定的项目,各课程明确分工,确立课程目标,使得学生做完课程实践项目后具备造价的某种基本能力抑或是为某种能力提前做好了良好的准备;

(2)项目的选用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实际项目,适于教学的,又被学生熟知的。项目的选用宜由简入难,由单项到多项;前期要求项目少而精简,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后期要求项目多而繁杂,便于学生的能力迅速提升。

(3)为了使教师教授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专业技能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由来自企业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并且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每学年应该加大教师去企业实践的力度。

4.职业化导向教学模式特色

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应特色化,培养方式要考虑到是否与社会需求一致,是否能够跟得上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以上两点,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更好的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着重设置职业技能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适当减小理论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得其能充分展示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思维。

三、结语

学生在仿真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建筑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作,通过对真实项目的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不再是每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讲授,而是在毕业之前,就有机会像造价员工作一样的方式来掌握技能。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造价的技能,达到社会对造价毕业生的期许,更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将来毕业是做什么的,应该做什么,现在如何做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高质素的毕业生甚至能达到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并进入工作状态,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作者:王锦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王争,葛科.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181-182.

[2]梁国赏.浅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改革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陈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科技信息,2010(22).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4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特色所在,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实训教学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训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提供依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训教学评价实施的基础,对规范实训教学管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内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探讨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政府部门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实训教学的发展[1、2]。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实现技能兴校、突出技能培养、增加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实训教学的水平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水平。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开展实训教学评价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训教学评价实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5]。本文将从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内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内涵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6]。职业教育专业性强、实操能力要求高,其实训课程设计应科学合理,必须与行业工作流程和岗位特点密切结合;技能操作规范、实训操作环节、实训结果质量等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因此,通过实训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加深学生对工作过程体验,依据行业标准要求完成实训任务;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人。构建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全面体现着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二、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

(一)实训教学模式的评价

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实训教学应结合岗位特点、遵循行业标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水平、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形式多样,含实训、实验、实习、创新训练、综合性实训及开发设计性研究等,通过实训,学生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或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直接的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践技能,为其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教学中还应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资源的评价

1.实训设备设施。

实训设备设施包括实训教学的建筑场所及配套设施,仪器设备、多媒体和仿真教学软件,以及通讯、网络等辅助服务。需专门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其管理(包括实训设施的检测、保养、维修与报废等),以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行。评价实训仪器设备水平,要考虑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进行某项实训教学的需要,是否真实反映或模拟当前实际生产环境,是否能增强资金使用效能、降低办学成本,对于某些实训项目还要考虑教学资源如图书文献等建设情况。

2.实训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实训教学活动场所的各种条件:如适宜的温湿度、照明度、整洁度和安全保障等。实训教学场所的安全性要重点考虑人员安全、设备安全、运行安全等,要有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确保教学安全顺利进行。根据所在专业的特点,布置可以模拟真实工作情景的仿真教学环境,制定真实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在日常实训教学中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实训教师的评价

1.实训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根据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结合教师的个体特点,进行定岗定责;对于教职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的,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差距,提高教职员工的相应能力。教师队伍建设应合理,以降低用人成本。实训教学的专业教师不仅包括校内专职教师,还需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对校内、外教师的上岗培训也应有针对性,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2.实训教学设计能力。

实训教学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开展实训教学更需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合理安排,因此对实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要求就更高:如实训前准备是否到位(包括教学设备准备、学习需求分析、实训项目准备、实训教学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料准备;实训内容和项目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实训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明确、合理等)。实训过程组织、课堂掌控、课后总结、学生课后的要求、实训后的答疑,后续练习任务下发,批阅和反馈实训报告、能提供课外实训技能指导,以及实训教学评价考核公正合理、科学新颖、突出专业实训及创新技能等方面。

3.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行操作示范,解决实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甚至要求拿出合格的产品,对实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如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实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是否具备实训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维修能力,是否能够对实验实训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能否对现有设备功能进行开发,是否具有产学研结合能力,是否参与技能竞赛的培训指导,是否对学生家长的期望、用人单位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深入的了解等。

4.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评价的能力。

实训教学的学生学习评价更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有效的评价手段,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结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评价,并能够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四)实训学生的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为实训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训教学活动,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训要求,完成实训任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工作中能否有效地和学习伙伴进行团结协作,对操作规程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对设备、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熟悉程度以及操作熟练程度,是否具备使用检索和阅读工具、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是否体现出随机问题辨别处理能力、独创性及创新意识等。实训结果中,学生训练结果、现象分析的合理性以及实训报告完成得是否准确、规范,是否有个人的见解、建议和设想等。评价时应注意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结合学生实训过程和结果,将职业能力的水平设计不同的层次、细化各项指标,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向高标准看齐。

(五)实训教学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实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由教育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督导、教师、实习实训主管部门及学生组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还应考虑校外同行、校友、毕业生的追踪评价;校外同行对实训教学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借鉴性;校友对实训教学的评价能使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能促使教师加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准;学生毕业以后对实训教学的评价比在校期间会更深刻,更有建设性。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整理、分析、反思,并查找出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激励,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把职业技能大赛的某些理念引入实训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参加各种项目技能比赛,指导教师要研究比赛的内容、要求、技术标准,找出存在的问题、差距,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实训教学评价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使实训教学贴近行业标准和要求,更具有职教特色。多元化、系统化、全方位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值设计、各个评价环节的量化标准、评价的实施方法、可操作性、效度和信度等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不同类型的实训教学活动进行应用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信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诊断和反馈,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作者:曾凡林 邬思辉 王焱 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63-47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10-30(013).

[3]田兴,郑蔼娴.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五合”战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9-43.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5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借鉴

农业职业教育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其“二流教育”形象根深蒂固。即便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也难以获得社会同等的价值认知。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技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教育政策又将职业教育置于显著的地位。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职业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现实发展地位的低下与国家政策的热烈期盼是矛盾的,两者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张力。而农业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本身就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上述矛盾的张力更加突出[1]。因此,不仅要追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在何方?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给出了答案。由于世界各国在教育传统、教育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就当前学界对农业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大部分学者较为注重对某一个国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或特点的研究,鲜有就不同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模式进行比较与总结。基于此,本文在回顾世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对发达国家的不同农业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以总结其共同的经验,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1世界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农业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在欧美兴起了以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畜牧养殖技术改善、铁制农具代替木制农具以及蒸汽动力应用于农业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从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技术革命也推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刺激了农民、农场主寻求获取或提升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途径与渠道。于是,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农业生产者寻求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其实早在18世纪初期,为了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新型种植和养殖技术的交流,欧洲的一些农场主就开始成立以促进技术交流为目的的农民专业组织。到19世纪时,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以农业科技推广为己任的农民专业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出版农业刊物、定期举办农业培训、农业新技术展示等方式来推进农业技术的应用。19世纪后半叶以后,一些大型农场的农场主开始创办农业技术传播学校,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866年阿尔伯特在英国创办的泰尔农业技术学校和1918年舒尔茨在德国创办的和恩海姆农业技术学院[2]。这两所农业院校的成功创立,吸引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农业职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正规化发展时期。农业技术学校在传播农业技术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这种私人办学的方式在教育公益性方面的不足开始凸现。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积极创办农业技术学校。泰尔农业学校在1884年就发展成为英国皇家农业技术学院,由私立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变成了公立的农业技术学院。法国政府也于1887年创立了法国第一所公立农业学校———吉戈隆国家农业技术学校。到19世纪末期,欧美各国政府创立的各类农业职业学校的数目达到了17所,其中最多的是德国和法国[3]。随着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分化,从19世纪末期开始,针对农业领域技术要求的普通教育开始得到发展,农业普通教育成为各国公立、私立大学的一部分,这类教育体系逐渐从农业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进入20世纪初期,针对农民职业的技术补习教育和学徒教育开始发展,并从农业职业教育中逐渐分离,由此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普通教育和农业学徒教育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教育的发展,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规范农业教育发展的学制体系、经费来源方式等法律法规,使得农业教育的发展日渐规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以及人口的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变革,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使得各国政府开始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此时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凸现。欧美各国开始改革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如德国农业企业、农场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美国以农业专科教育取代农业中职教育等。这段时期内,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职业学历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职教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提升办学质量和普及入学率两个阶段,农业职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经过200余年的发展,发达国家无论是农业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已经形成了各国的独特模式,适应了各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农业职业学历教育上看,比较典型的模式有欧洲各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赠地学院制度;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日本住校制研修、欧洲农业学徒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与农学院合作模式、法国政府与农协合作模式等。下文以发达国家集中典型教育模式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差异和相同点,总结其相关经验。

2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2.1德国:农业实践和农业理论并举的双元制模式

客观看,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并成为欧洲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主要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196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训所有德国人”的口号,为此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每个联邦德国公民必须经历的教育形态。农业在联邦德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为1.5%,但政府仍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2001年德国教育部了“21世纪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要建立和完善一整条面向未来、机会均等、办学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农业职教体系。德国《农业教育法》规定,任何德国公民必须接受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才能创办农场或农业企业。这就是德国农民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法律渊源,即农业实践和农业理论培训必须是同时进行。即便是对于那些有着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的农民而言,要想创办农场或农业企业,也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系统学习,通过考试并取得农业资格证书才能够创办农场或农业企业;有志于从事农业的青年人,必须先到农场、农业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再到农业职业院校接受3年的农业技术及理论学习,通过考试取得农业资格证书,才能独立创办农业企业或农场[4]。正是因为德国这种高准入的门槛,保证了德国农业生产者的高素质,大大促进了德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联邦政府、各州农业部门、农业协会、教育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其中,联邦政府主要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供给;各州农业部门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实际管理者,主要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农业协会对于农业职业教育也承担部分管理职责,如教师培训、资格证书发放等;教育机构则主要负责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施。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发达,教育形式和类型丰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教育机构、农业协会、联邦和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实践支撑作用,使得学习者能够保证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理论学习的充分结合,提升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双元制就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以农业生产实践为指导,边生产边学习。学习者的生产实践必须是在各州农业部门认定的农场或农业企业中进行,教育机构通常是中等职业农业学校或专科农业学校。双元制的农业职教模式,保证了学习者在充分掌握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农业创新的思维能力,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场、农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2日本:学校教育主导模式

日本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同于德国的双元制,日本农业职教体系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日本政府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农业职教体系。日本农业职教体系是在日本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大力促进农业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国家主导体系。日本农业大学是日本农业职教体系的主要机构,各类农业职业学校是其辅助机构。日本政府将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进行结合,保证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性、学术性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教育应用性的发展。同时,日本政府为了培养农业接班人,也积极通过农业大学、农林水产大学、农业职业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年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农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升青年农民的素质。在具体运作中,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是主管机构,都道府县的农林局是具体的执行机构,两者分别为日本农业职教体系提供政策供给和经费支持,各级农协在此过程中发挥支持配合作用。日本在积极推进国家主导式的农业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极为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进行结合。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从中央到都道府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日本各地农业改善机构和农协共同负责。农业大学、农林水产大学和农业职业学校对其进行配合。这些教育机构将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借助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传授给农民[5]。农民将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馈给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再将这些问题传递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改进其相关技术和推出最新研究成果。可见,日本农业职业教育尽管是学校教育模式,但学校教育模式并非是死板的理论体系,学校教育同样可以借助于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将其最新的技术成果传递给农民,保持了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同步发展。如此,既能够提升教育的效果,又能够提升推广的效果。

2.3美国:社区教育模式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历史悠久,自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之后,确立了赠地学院的法律地位。此后,美国政府又通过了《哈奇法案》《莫雷尔法修正案》以及《史密斯发展法案》,这些法律的出台,为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农业职教体系。在具体的发展中,美国将农业职业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体系中,实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及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其中,农学院、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局是该体系的主体部门,每个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职责,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农学院教师和农业试验站的技术人员是相互交叉任职的,农学院教师绝大部分参与农业试验站研究工作,而试验站的大部分科研人员也参与农学院的教学工作。而农业推广局的服务人员,在推广过程中与农学院、农业试验站的教学、科研人员保持密切联系。这种产学研相互结合的职教体系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第一,在农业推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农学院职业教育的学生参与到农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第二,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速度,提升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的沟通效率,提升了教育、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可见,美国的农业职教体系有效地整合了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实现了教育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农学院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为了普及农业知识和科技,美国还在一些普通中学中设置农业课程,部分州还设置了独立的农业中学[6]。同时为了满足不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中学毕业生或是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美国在社区大学或职业技术高校中开设了农业学科,这些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学校的农业学科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除了公立农业中等学校之外,美国政府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来,如农场主协会、农业企业家协会等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美国这种集合推广、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社区教育模式,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加拿大:农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

加拿大是一个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仅有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还有极其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但加拿大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均不相同,其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以项目制为基础的资格证书教育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农业大省艾伯塔省的绿色资格证书教育[7]。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政府为了促进农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为各类农业资格证书专项教育提供培训资金,此后使得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化成为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的激励下,加拿大各省的农业资格证书教育制度日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加拿大的农业资格证书专项职教制度获得了世界诸多国家的认可,被很多国家所借鉴。资格证书制度是以学生农业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专项的技能培训来帮助其获得相关农业知识。从运行机制看,加拿大的资格证书专项教育是由各省农业厅来负责实施,而教育主管部门与农业行业组织也在其中承担重要责任,教育部门负责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师资培训,农业行业组织负责教育资金的筹措。

3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

通过前文对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分析看,各国政府均极为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农业职业教育被视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模式,形成了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与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3.1共同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述发达国家无论是哪种模式,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均坚持以人为本的学习者至上的理念。为此,各个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层次清晰的农业职教体系格局。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保证了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学习效果的显现。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突出了学习者的农业技能实践和农业技术、理论学习的结合;日本的学校教育模式,也突出了职业学校教育与农业推广的统一。(2)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供给。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支持。上述4个国家尽管农业职教体系的模式不同,但是各国政府均为其提供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保证了其发展的规范性和法制化。如德国专门有《农业教育法》,美国有《莫雷尔法案》等法律。日本是政府主导的学校模式,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为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加拿大联邦政府及各省政府也为其资格证书专项教育提供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供给是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规范了其发展方向,促进了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3)坚持办学体系的开放性。农业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普通教育,其办学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因此,各国在农业职教体系发展中,坚持办学体系的开放性,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随时参与到职教体系学习中,为学习者设置了较低的门槛[8]。此外,在办学过程中还坚持职业前、职业中、职业后的无缝衔接,进而保证了教育效果的连续。农业生产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并非坚持理论教学或技术传授就可以达到效果。因此,在办学体系与农业推广、农业试验等科研体系保持衔接可以扩大其办学的开放性范围,提升其培训的针对性。

3.2不同点

上述4国的模式,在办学侧重点、运作机制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差异如表1所示。

4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4.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从上述4国的农业职业教育运作机制看,作为一种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各国政府极为重视,将农业职业教育视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是提升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各国极为重视法律法规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支持与规范,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方式。如美国《莫雷尔法案》确立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层次、课程体系、资金来源,确保了美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化;德国的《农业教育法》确立的双元制体系,规范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教育内容、资金保障等;日本的《农业改良法》也确立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式、办学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就中国的情况看,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极为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但在法律体系规范化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中国目前只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部分涉及农业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此外,这些法律条文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甚至部分内容有相互抵牾之处。正是如此,导致了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日渐边缘化,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不够。故此,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出台《农业教育法》或《农业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明确教育部门、农业部门、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及办学模式,切实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2构建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

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该承担投资及经费保障的主要责任。上述4国政府就是如此,在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各级政府的投资。按照相关学者的研究,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中,各级政府的投资占到了其经费来源的50.3%,美国也占到了55.6%,日本更高,约占80.1%[9]。归纳来看,上述4国农业职业教育来源有3条渠道:第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这是主要来源;第二,农业协会或行业组织的经费支持;第三,农业企业或农场的经费支持。当然,除了这些渠道之外,各国政府还积极鼓励社会组织、相关企业或其他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投资当中,形成了农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体系。就中国情况看,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而社会组织、行业组织、企业等投入较为有限。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地方财政状况的制约,对于一些财政拮据的地方政府而言,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是较少的,由此导致了经费投入的不稳定。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当借助于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确立专项财政经费支持渠道,确保专款专用,确保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在坚持政府主导的情况下,支持多种形式的筹资形式,引导社会力量、私人主体对农业职业教育经费进行多元投入。

4.3构建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上述4个发达国家为了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效果,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如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职教模式,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德国的双元制更是如此,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培训网络;日本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建立了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就中国实际情况看,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职教体系,整合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中专、农业电大、成人农业技术学校、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等多种资源,开展农业职业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态的教育内容。最终要形成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农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能够全面覆盖各个乡镇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4.4突出农业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较为实用,既能够满足农业企业发展的要求,还能够满足个体教育者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并形成了政府—市场互动的教育内容调整机制。可见,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国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例,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内容上,也应该改变当前以实用技术传递为主的方式,实现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主导的内容体系。在教育对象上,不仅要针对在职农民,也需要注重培养潜在的农业接班人,并由农业生产者向农村相关从业人员扩展。在教育方式上,不仅需要注重学历教育,也需要注重非学历培训和单项技能培训,致力于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斯科特•弗拉纳根,卓泽林.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张力———访美国埃奇伍德文理学院校长斯科特•弗拉纳根[J].全球教育展望,2016(9):3-10.

[2]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2-64.

[3]苗晓丹,刘立新,刘杰.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主要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2015(6):85-95.

[4]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85-87.

[5]葛晋纲,李振陆.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日本石川县农业短期大学为例[J].职教论坛,2006(8):61-64.

[6]王辉,刘冬.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0-83.

[7]殷际文,徐虹.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50.

[8]高原,陈海涛,闫秀清.论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7-59.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6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内部管理体系

企业想顺利发展,就应该对其自身潜在风险做好相关的预防及规避工作。企业要对自身发展趋势有一个深刻认知,才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相关人员要做好工作数据的记录,保障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企业的发展利益。目前,科学管理理念已经被应用到了内部控制理论当中,使信息变得更加可靠。因此,做好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概述

1.1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再控制,实现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系统。

1.2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

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应该注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在各方面反映企业的数据以及企业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方向,为日后管理部门对该类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帮助其进行实时监控,还能够使风险管理更具时效性,实现内部控制效用最大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可以让企业的问题放大,有利于企业做好应对措施,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水平和能力,维护企业各项资产安全,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市场中大部分企业在评价内部控制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企业未能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使得内部控制评价还存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2.1缺少良好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控制环境。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内部建立了特有的相关控制体系,但是在开展工作的核心内容上却没有对控制环境引起重视,导致无法发挥控制评价的实际作用。一般来说,一旦企业自身没有做好环境控制,那么也会对企业内部的评价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其由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企业自身内部没有完整的控制结构,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公司的部分管理人员没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一旦在人员管理上出现了纰漏,那么必定会对企业控制评价工作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对公司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对其内部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内部文化不够完善,也没有办法做好后期控制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

2.2缺乏风险预警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企业自身缺少对市场各种变化的洞察能力,很容易对市场内部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进行忽略,导致企业自身受到重大创伤。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都缺少相关的预警机制,也没有将防范工作落实到位,所以一旦有问题产生,也没有办法针对该问题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导致企业的经济受到重大的创伤。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由于自身没有做好预警机制破产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大型企业。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会导致风险预估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更多的问题产生,特别是对控制评价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2.3内部控制评价趋于形式化

随着各大企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对自身的控制评价工作引起了重视,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建立了符合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方面却缺少了一定的执行力度,使得企业控制工作趋于形式化,进而无法发挥出控制工作的实际作用。一般来说,一些企业在进行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时候,审批系统的账号密码保密不到位,业务审批外协人员可代替操作,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情况会使企业的控制评价工作无法达到效果。

3有效措施

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顺利发展,企业各项资产是否具有安全保障。因此,要对风险管理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定有效的措施,逐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应用不断强化,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1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3.1.1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自身管理结构,提高企业自身治理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规定各部门的权力范围完成这一目标。企业领导层应该注重权力的分散,避免由于某一个部门权力的集中无法形成制约体制,造成管理的困难,使企业减少因缺乏内控制约机制而产生的损失,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另外,企业员工应该积极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企业也可以给予员工实现自身的平台,培养具有优秀管理能力的员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企业可以适当的引进管理型人才,规定各部门的权力范围,设立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的发展制度。

3.1.2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工作是我国企业为确保经营健康稳定的进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监督检查工作。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领导的重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具体开展时会受到许多部门的阻碍,企业领导者应该给予审计部门强烈的支持,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企业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该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先进审计经验,而且企业的领导者要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力,让审计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的约束,同时应该注重企业内部员工审计能力的提高,吸引审计型人才为企业做出贡献。

3.1.3树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审计部门人员的选拔过程中,企业要保证选拔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同时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选拔制度,确保能够筛选出适合公司发展的审计人才。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鼓励员工学习相关方面的课程,对员工进行集中的培训,让公司员工重视审计思维的发展。在企业审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过程中,要注重对员工成绩的考核,给予员工一定的鼓励。让员工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平台可以充分的发挥,让员工的价值可以体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1.4注重企业内控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打造。有些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就无法吸引高质量的人才。企业的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完善的规章与制度,它还具有人性的共同认知。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打造企业员工共同体,让员工在企业真正感受到归属感与荣誉感。同时,在市场上企业也可以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3.2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当前我国的市场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企业应该提前进行分析与判断,重视自身制度的完善,及时调整市场发展战略。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及时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2.1做好行业周期分析与经济环境预测

企业发展的趋势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如何把控宏观环境和经济风险,在企业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正确分析市场的风险。同时做好与金融机构和客户群体的互动,了解市场的现状,从而做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3.2.2做好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是风险预警机制的前提,大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与其他行业的公司进行交流。信息的流动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直接地感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冷暖,以及时应对市场形势。对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也要有精准的把控,全盘分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完善自身制度,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3.2.3做好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在公司应当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及时监控各项资金预警指标,加强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增收节支挖潜增效。企业应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与资金,通过股权的方式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强化内部控制评价与管理流程相融合

企业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流程管理,提升企业内部的评价质量,促进企业发展;与此同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考虑利用高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让内部控制评价变得有效透明;另外,企业还应当以组织体系优化为动力,通过组织体系调整以适应内部控制评价合规性要求,对市场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保障企业自身内部评价制度的完善。

4结论

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对控制评价工作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员工更加高质量地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企业在此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需要企业从内部入手,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度,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使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提高对风险的判断力,也能够使控制管理大大提升效率,对即将面临的风险采取及时的预判和措施,保证企业能够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瑶,郭雪萌.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5(1):86-90.

[2]潘玉琪.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6(8):44-46.

[3]芦丹.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析[J].商,2016(26):5.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7

[关键词]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引言

目前工程领域对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但能够达到上岗要求的却很少。学生从毕业到熟练工作一般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学生在最短时间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说明现阶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育和工作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为适应市场要求,学校教育需要针对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改进教学模式和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与实际工作接轨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职业发展规划与培养目标

1.职业发展规划。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初级岗位定位中最主要的岗位是造价员,可以从事的相近岗位有招标员、资料员和施工员,这些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不同的岗位侧重点、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有所倾斜,但所需的知识框架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都有所涉及。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后续可以发展的岗位有二级造价工程师和二级建造师,再上升一步有一级造价工程师和一级建造师。相比于其他专业,工程造价专业有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同的阶段都有明确的岗位设置和国家统一的资格认证。2.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教育。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更多的是面向一线和基层的企业,定位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招投标机构、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公司等单位的工程造价岗位。为企业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工程结算等工作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1]

二、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专业思维方式。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采用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删除掉其中层次较深的偏设计和偏研究方向的内容及相关课程。2.参考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意见或造价行业资深人员的意见设置。[2]3.推进以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为主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新的课程体系。[3]2.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传统的教学体系模式下,每门课程都由不同的教师单独讲授,且仅限于本课程教学目标,三年下来,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呈点状分散的,这正是造成学生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的重要原因。因此,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推进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以一个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针对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将原有课程进行解构重构整合,设计新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4]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和流程为: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且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类典型工作任务,划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教学资源。[5]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冲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定,以整个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按照一个项目进展的流程,以工序为单元,一步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业思维框架和实际工程的流程相吻合,省去了学生自我消化不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重新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

三、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

1.建立标准化的课程设置和资格认证制度。很多国家在职业资格框架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方面都加大投入,建立各种制度,例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英国的NVQ职业资格体系、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等。这些制度在保证各行政区、学校自主权的前提下,提供全国统一的课程,并且不断更新,从制度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发展。[6]在我国工程造价专业针对一些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校企联合推行资格认证。例如土建CAD制图课程,计量计价软件课程。工作中需要的造价文件都是电子版,也都需要用软件计算,通过资格认证可以实现学生一出校门就能熟练运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上岗证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为满足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有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证书制度,推行职业教育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制度的有机结合。[7]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初级造价员、二级造价工程师是从事造价专业人员的初级资格认证。对学生进行上岗证培训,使其一毕业就具备上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较晚,需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需建立非学历化的职业技术晋升、培训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中的作用,形成培训→工作→再培训→晋升的机制,使之与资格证书有机结合。

四、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教师直接从高校到学校,虽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际项目的工程经验。2.外聘企业的兼职教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但授课方式方法和理论欠缺。3.专职教师多在教学一线,脱离实际工程,知识更新缓慢。4.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高专院校中,科研课题较少,在高层次学术期刊上较少,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成果也较少。[8]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部分构成: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指除专业知识以外,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把教学理念融入实践教学的知识。[5]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培养双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实用技术操作能力:教师应熟练技术工作的内容,掌握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具备指导实训的实际动手能力。2.教学能力: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本行业职业岗位对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来提高教学质量。3.科研能力:注重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行业职业素养:能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及时改进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9]同时合作精神也是对高职高专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开发和研究都不是靠某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团队紧密合作,只有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才能圆满完成。[10]

五、结语

教师职业价值范文8

【关键词】布置;家庭英语作业;英语教师;小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作设计作业

很多教师在布置家庭英语作业时,为了批改方便就把市场上流通的英语练习册作为英语作业的主要内容,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学校应鼓励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的英语教学风格、小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班级的文化特点等设计适合小学生的家庭英语作业内容,把有特色的家庭作业内容、形式进行汇总编辑,分享优质的家庭作业资源。因此作者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小学英语教师组,在新学期来临之前,根据教学目标专门设计出一套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兴趣特点的家庭英语作业,使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相辅相成。每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处于不同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家庭英语作业都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必做的家庭作业,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留一些选做作业,给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或者是想要打好英语基础等不同需求的学生一些扩展学习的途径。

二、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与要求

本来英语就有它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内涵,很多小学生因为自身水平不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对英语中的一些词语或者句子产生误解,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解答困惑,明确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作业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待自己作业的态度,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积极认真;教师松懈,学生更加懈怠。家庭英语作业不在于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灌输,用题海战术使小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让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这一过程中形成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勇于面对在学习英语知识中遇到的困难并克服它,以及抵御各种使人分心的诱惑和克服自身的不足等品质,同时小学英语教师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管理的习惯,他们的英语学业成绩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三、设计作业注重文本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就抄写几十遍甚至几百遍的英语单词,作者认为这就是没有意义的机械抄写,小学生如果不是按照自己的方法用心背的话同样也不会记住。所以除了简单的留一些与课上相关的书面作业,更多的还是要教师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一些让学生动嘴、动脑、动耳等实践性的家庭英语作业。比如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观看半个小时的经典英文动画,像家喻户晓的猫和老鼠和迪士尼系列的电影等,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朗读英语。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把班级分成小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刺激多种感官加深学生的记忆。像我们所熟知的英语流利说、有道等英语软件,也有很多学习英语的项目,如学习俚语,它不仅仅有句子的正确发音,还对句子中较难的单词提供相应的解析。学生通过软件对自己模仿句子的录音纠正发音错误,让学生在完成家庭英语作业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使学生爱学、敢说、会演。

四、批改作业时进行积极反馈

小学阶段,英语教师批改作业的等级大多是ABCD,很少写评语。其实小学生渴望作业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指导,获得老师鼓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等级评定。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多加一些自己的评语。如:It’sverycleverofyoutodoso.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反馈。当评价学习能力较高的小学生时,小学英语教师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戒骄戒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对于那些英语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比较平稳不太受教师过多的关注,这些学生如果在英语方面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但是对于那些学习英语态度不端正、马虎、不认真的学生要严格要求,提出批评和解决措施,并严格落实。对于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