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范例

建设科技

建设科技范文1

期刊的编委在学术期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通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而青年科研者作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培养青年编委对期刊的发展起到深远的作用。两刊编辑部近几年参加了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会议,如第一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青年论坛,发掘了具有潜力的青年编委。

2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议

在期刊宣传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给科技期刊带来丰富的反馈意见,有利于期刊知名度的提高,主办、协办学术会议是专业期刊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和讲座进一步增进一线科研人员对两刊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扩大两刊的影响力。作为各科研团队交流思想、拓展新思路的平台,学术会议不乏优秀成果的报告展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编辑部举办了“2015年(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中的“航空材料分论坛”“2014年度中国北京石墨烯研发应用研讨会”等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编辑部出色的组织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两刊在科研工作中的声誉。另外,参加材料领域的展会或者与会议合作,作为会议的支持媒体,也能为两刊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编辑部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CCCM-2)”“第十二届全国高温材料及强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2016年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等会议的支持媒体,进一步扩大了两刊的知名度,在宣传期刊的同时,也能够选取质量高的稿件,并在该领域热点方向进行组稿。

3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

近来来,新媒体融入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与作者、读者直接交流,及时学术前沿资讯以及刊物组织举办的学术活动,进行热点文章的推送宣传,巩固期刊品牌效应,提升期刊影响力。同时建立作者QQ群、微信群,及时与作者沟通并解答作者的提问,通过口碑传播建立两刊的知名度。利用各种机会,多途径地宣传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以两刊编辑部为例,两刊的网站首页上加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在纸质刊物封面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编辑在与的作者联系时也宣传微信公众号,在参加学术会议的名片上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以加深参会代表的印象,扩大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

建设科技范文2

一、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卫生健康信息化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支撑。过去一年,《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紧紧把握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方向,在主管主办单位领导下,在杂志编委会悉心指导、理事会成员单位和各省市通讯联络站及有关部门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围绕卫生健康改革与发展需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搭建我国卫生健康信息领域政产学研用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卫生健康统计与信息化工作持续创新发展、积极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2021年是昂扬奋进的一年

我们将?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面瞄着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科技期刊汇聚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体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成为展示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一流科技期刊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以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展示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究成果,努力提高学科影响力,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的新使命。2021年,本刊将精心策划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卫生健康信息化“十三五”回顾与展望、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发展、数字健康新基建赋能健康中国建设、互联网+医疗保障、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进展、药品使用大数据建设与应用等专栏。第1期刊发的“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栏,分享?盖全国近26万调查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居民健康、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卫生服务费用及满意度等情况,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线倍息。风好正是扬帆曰,勇立潮头竞风流。《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创新、锐意进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期刊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超越的办刊道路,打造一流学术平台,为卫生健康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建设科技范文3

【关键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解决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软件,除了可以减轻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负担、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外,也能够实现现有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从科技档案中提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为农业、工业、市政建设等各个行业的工作开展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新时期的科技档案管理,要重点从资源建设、信息整合、利用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凸显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

一、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分析

开发并利用科技档案的资源信息,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而该项工作的完美落地,一方面,会提升科技档案的价值,通过真实的数据、知识记录,展现当下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可改变社会大众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继而提升科技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可以说,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是惠利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另一方面,科技档案记载的信息是科研活动的支持依据,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科学技术等研究提供便利,避免工作失误或工作效率过低,对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助益良多。此外,开发和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促使科研单位及企业加大科技研究的力度和投入,形成人人求取、求新、求变的良好科技竞争局面,对我国科技的进步有益。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更多的科技档案。同时,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只有重视并利用好这些科技档案,才能让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这是支持科技档案管理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形势下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努力,目前,许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无论是在馆藏档案的丰富度,还是档案综合管理水平上,相比以往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档案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就难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工作开展中也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现有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开发和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涉及方方面面,民众、科技部门、档案部门、科研团队等的利益均会牵扯其中,权、责、利划分不明确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事业单位几乎已成为普遍现象。但《科技档案管理法》中,规定移交科技档案及凭证性服务提供的权限交由档案主管部门负责,故需要明确划分管理的权限和职责,避免管理体制漏洞阻碍科技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目前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部门的这些制度没有紧跟时展进行适应性的补充、调整和创新,其中许多条款已经无法适用于当前的工作。这种情况下,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实用性也会大打折扣。例如,近年来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许多部门的规章制度中,还没有增加关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有档案管理人员不熟悉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技巧,造成电子版科技档案的丢失或损坏。因此,尽快建立健全与档案管理信息化配套制度,成为当前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不统一。近年来,受到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大量纸质档案被转化为数字档案。数字档案通过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进行管理,除了检索更加方便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更好地挖掘和提取数字档案的价值。但是也有很多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开展中遇到了问题,例如数字档案的存储格式不一致,无法实现整合、共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内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标准。目前,尚未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出台及修订制度,因而科技档案的制度修订工作相对滞后。开展科技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能够对科研信息资料的采集、录入、整理、存储和利用等达成一致要求,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线管理、集成服务等奠定基础,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应予以重视。从数字档案的开发利用角度考虑,尽快推行整个档案管理行业统一遵循的标准制度,成为现阶段一项紧迫性的工作任务。

(三)科技档案数字化信息技术利用率低。从调查情况来看,现阶段许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信息化办公系统。例如,在档案查找时,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输入该档案的关键词或是精确的归档时间,就可以很快从档案库内找到所需的档案。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缺乏持续性,不能定期更新信息设备,就会导致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利用率也会降低。大部分科研单位均存在重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物品资源投入,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的现象,致使科技档案管理的整体投入短缺,这也是科技档案数字化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档案数字化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若前期缺乏对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和投入势必难以企及科技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标准,阻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因为利用率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从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还是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角度来看,都极为不利。

三、新形势下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无论是从保证科技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方面,还是从挖掘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方面,都要求科技档案的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地创新管理技术,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重视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只有统筹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为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条件。笔者从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出发,对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配套制度。推动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管理开发和利用的首要原则是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科研单位充分意识到旧有传统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以及新形势对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管理的具体要求。另外,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的利用是凸显科技档案管理价值的重要体现,因而需要发挥制度的指导作用,加大档案所归纳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其利用范围和领域,在应用中实现高效管理和价值体现。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以从两个渠道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的管理制度:一是借鉴其他档案管理部门,在制度建设上取得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一些省、市级的科技档案馆,目前已经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通过选择性的借鉴,尽快构建起符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制度体系,为科技档案管理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二是通过科技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反馈,针对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逆向地完善管理制度。

(二)制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统一标准。海量的科技档案只有实现整合利用、资源共享,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利用价值。而要想实现资源整合,必须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例如,数字档案的存储格式要有统一标准,纸质档案的编目分类也要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为实现科技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信息的完整性还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在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过程中亦需讲求策略,信息的整合工作需兼顾制度标准和技术创新,若多方参与档案信息的开发和管理,则应以档案资源信息的产权为准进行合理开发,防止侵权行为发生。档案资源信息的开发应具备一定的深度,需将相关课题的介入日程提前,剖析课题研究进展,在有效沟通下实现课题研究的实时跟踪,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全面搜集前沿信息资源。同时,对于科技档案资源信息应予以合理分析、整理和归档,以便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更新、管理、利用和开发。

(三)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标准化利用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信息化管理软件及技术的应用,以便于档案信息的查询、检索和阅览。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应符合使用单位的需求,例如在检索功能的设置中需要构建知识智能、全息、异构信息整合等检索模式,扩大检索的范围,使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被发现、被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化编制、加工、提炼工作依靠网络技术。可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编制为网页存入电子档案,并关联其他分散信息,通过数据库平台实现集约化管理,为科研成果的编制、汇总、开发和利用创造便利条件。还需更新档案管理信息、以公众需求完善内容。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的高效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化服务渠道的拓展,可利用网络化技术打造整体划一的科技档案服务中心,对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等进行实时管理,但需要执行统筹规划、安全整合的原则。同时,建立合作关系网,综合企业、行业专家的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应用范围的拓展。

(四)提升科技档案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势必会拉低管理水平。作为新时代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需要与时俱进,广泛涉入法律法规、科技档案管理等知识领域。同时,学习多样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促使工作效率提升。管理工作人员还需强化自我服务意识,以高标准要求自我,在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求。对于管理层而言,还需组建、培养科技档案管理人才和队伍,不断提升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员工考取更高的职称,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适应科技档案管理的改革趋势,在新的环境下具备更强的岗位胜任力,在提高档案利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上有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有赖于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以及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加强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管理可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既要认识到科技档案的价值所在,又要秉持服务意识,为那些有档案借阅和使用需求的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将科技档案资源的价值充分利用,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开展、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丹丹.信息化背景下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J].兰台内外,2018(10):43-44.

[2]马明远,杨国航,耿东梅,等.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3):152-153.

建设科技范文4

1科技期刊的品牌内涵

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其目的是借以辨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称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优秀的品牌往往意味着优秀的文化背景,是综合的“印象”,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期刊的品牌,就是指期刊所带给消费者独特的综合印象,能够使之区别于其他期刊,是读者阅读的必然选择。例如甘肃省出版的《读者》杂志,就具有良好的品牌价值。期刊品牌已经成为衡量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其品牌价值表现在内在品质和外在视觉两方面。品牌内涵这主要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属性,消费者选择品牌主要是依据其使用价值,科技期刊本质上是将科研最新动态进行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二是价值,只有当消费者认为该品牌有价值时,才会倾向于选择这一品牌。科技期刊所刊登的科研成果体现的是严谨,受众选择某一期刊,一定是认为该期刊具有符合自己成果的价值。三是利益,科技期刊通过科研成果,彰显作者的科研水平,实现期刊扩大受众范围的需求。四是个性,当产品实体出现同质化状态时,就难以吸引消费者,因此要形成品牌差别,例如印刷品质、编排习惯等。这些审美品位的不同实际上就是期刊的个性之一。五是文化,文化是灵魂,它使品牌所有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吸引顾客的选择倾向,这其实是品牌定位所带来的区别。六是使用者,即某一品牌代表着某一类使用者。

2新媒体环境对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科技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科技期刊也深受其影响。

2.1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影响

与传统的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受众获取科研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例如在一些网站就能获取信息的电子版,缩小了传播者接触目标消费者的难度。另外传统科技期刊有时延、高成本的特点,需要收集、购买、翻阅大量的书刊,效率低下。新媒体技术手段下,科技期刊的读者搜索效率大幅提高。当然这也为科技期刊带来了挑战,例如必须克服信息传播难度的增大,要在内容取胜,更要在新颖的形式取胜,从而提高期刊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2.2对科技期刊受众的影响

新的媒介的产生,更多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变化使得受众自主意识?强。传统媒体环境下纸质版的期刊,由于发行地域、发表周期等影响,利用效果和传遍效率较低,造成的时滞所带来的科技成果交流与转化不可避免,在这一阶段科技期刊受众对于科技信息的获取是相对被动的。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状况和兴趣点去搜寻相关成果,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甚至可以通过邮箱、电话甚至QQ进行沟通,实现科研效率的提高和深度拓展。

2.3对科技期刊传播形式的影响

数字新媒体出现后,线上线下共同传播,传播渠道多平台化,改变了过去品牌传播单一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杂志。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传播渠道整合形式出现,科研工作者倾向于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形成一种背景陪伴作用,品牌传播多渠道化,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多渠道的整合。另外是品牌联合传播,除去文字、图片的传播模式外,还有新的品牌传播方式,目前学术期刊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多、散、乱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使得科技期刊朝着精品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比如《航空学报》《中国科学》等已经成为较为知名和有影响力的期刊品牌。

3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媒体对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和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定位不清晰,数字化程度不够。科技期刊是传播学术思想的工具,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调整定位和加快发展仍不清晰,特别是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重新定义科技期刊的发展,应以学术水准为主要标准确定好自己的定位。二是信息量过于混乱,内容参差不齐。受众无法快速挑选想要的信息,以至于对于受众来说,筛选信息已经没有多大价值,这种情况下,受众往往会偏向于从较官方的内容生产者处取得信息。三是平台门槛过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新媒体内容完全依赖用户的自生产,新媒体是一种门槛较低的传播平台,但过于低的门槛也会打乱科技信息的传播。同时信息传播方式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与主题内容割裂的现象。没有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互动优势,例如无法与各个领域的平台协调发展,优质的科技信息受到传播渠道、影响,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4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传播的对策

4.1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首先,要明确办刊宗旨和方向,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例如,医学院校的学报要突出“医学”特色,海军院校的学报要突出“海军”特色,每一类院校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侧重有所区别。例如以空军为例,保密要求不同,有些学报为公开发行,有些则为军内发行;有的发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有的主要是预警监视技术,有的是航空工程,因此其各自的科技期刊应依托自身专业特色进行定位,避免了同质化。其次,要策划出版专刊/专栏,引领学科发展,学术期刊需要有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并培育刊物特色,着力策划名牌栏目,建设期刊品牌。根据近些年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来看,专栏、专刊可大幅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都有编委会,这些人员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因此可以以编委会的学术资源为依托,开设具有本校科研特色的专栏,使专栏具有学术气势、权威性与震撼力,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为。另外还要提倡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研究走向与前沿,使读者从中可充分获得借鉴与启迪。

4.2品牌建设意识

品牌特色是期刊的生命力,要在众多高校科技期刊中脱颖而出,就要树立品牌意识。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属“吃皇粮”性质,缺乏生存危机感。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进行品牌建设,首先要有品牌传播意识,牢固树立发展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形象和品牌竞争力,还要注重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科技期刊要走出小圈子,具备品牌发展意识。

4.3媒介融合的整合性发展

要加强期刊数字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要想读小说、查资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更方便,更快捷。《不列颠百科全书》已经宣布停印纸质版,表明数字化已成为出版业不可避免的命运。读者要查找文献,可以从网络利用链接功能,形成广泛的背景资料环境,形成集群效应。新媒体环境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受众分享信息,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化出版,这些出版的论文被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过,就可以对自己的研究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扩大了被引率和被引范围。但是有些科技期刊还停留在传统出版模式上,导致了很多科技期刊长期停滞在内刊层次。传统期刊编辑流程容易出现资料丢失、出版周期长等问题,网络化编辑跨越相关各方的空间距离,方便各方交流,缩短了出版周期,简化了编辑工艺流程,也可向用户提供检索、查询、下载。

建设科技范文5

关键词:江西;非遗品牌建设;对策

一、江西非遗品牌现状与知名度调查

(一)非遗整体品牌影响力不足。2006~2021年,历经15年的挖掘与建设,国家先后了五批部级非遗,全国共计建设部级名录1,557项,其中江西有88项,占全国的0.565%;同时,截至2020年底,江西省已建设省级名录490项,可谓资源丰富、门类众多。通过访谈得知,从旅游品牌看,世界遗产类的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其他景区,例如庐山、三清山等,但是通过对庐山景区品牌的调查来看,品牌标志的识别性却相对低;从资源性质看,游客对红色资源、山水资源、陶瓷文化有更多的感知;从概念上看,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事项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混淆,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访谈中得知,部分受众对属于非遗事项的部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描述不清。

(二)非遗认知度有待提升。本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受调查对象不限区域,经过统计得知,非赣籍问卷145份,占比48.33%,赣籍问卷155份,占比51.67%;本次调查对象的性别比是男性占比40.67%,女性占59.33%。通过调查得知:

1、对非遗日的认知度较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全部样本为300份,60.51%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文化遗产日具体时间,39.49%表示不知道文化遗产日具体时间。由此可知,少部分群体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2、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的认识度各有不同。关于“部级非遗名录有哪些类别是您较了解的”这一问题中,选择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的分别占了85.14%和82.97%,而选择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人数也占了不少,有60.87%和59.78%的高比例。

3、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度较低。“以下哪些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列出侗族大歌、歙砚制作技艺、石湾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四个选项,只有31.33%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为纠正可能因设置选项知名度不高的偏颇,问卷统计后又通过本地访谈得知,人们对江西非遗认知度最高的是赣南采茶戏和陶瓷,对傩舞和弋阳腔、歙砚制作技艺的认知度较低。70%的受调查者将这一原因归咎于“宣传力度不够和平时太忙、鲜有关注”。据数据显示,71.74%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新闻频道/视频软件这一渠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未来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利用微视频平台、网络平台、电视频道)来进行宣传;其次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发放资料(宣传册、海报等)这些渠道获得了解的。

4、关于非遗保护的态度分析。调查中,有92.67%的人都认为有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极个别的人认为没有保护的意义,说明大家对我们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是非常强的。而对于那些认为没有保护意义的人,我们需要加大人们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做好保护非遗的宣传,提高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54.71%的人非常乐意为江西非遗的传承助力,完全不愿意的仅占0.36%。由此可见,人们保护非遗的意愿非常强烈。并且认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非遗进行创新与时代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可以开展社会性的非遗活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科技在江西非遗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传统的非遗项目要想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与时代结合、与科技融合方能适应新环境。因此,有必要认识科技在非遗品牌建设中的重要性。首先,科技可以加速江西非遗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包括规划、设计、管理等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因科技而更加精确。当前,使用爬虫技术了解用户喜好、统计商品浏览点击率、搜集网络点评成为新兴的技术手段,若将此用于江西非遗品牌创建必将有的放矢。以此可以了解大众对江西非遗的态度、对江西非遗商品的喜好,并进行追踪测量,必将有利于江西非遗品牌设计与发展。其次,科技可以为江西非遗品牌建设保驾护航。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具有可识别性的商标和产品。商业化时代,商品类别多样、品牌知名度参差不齐,为避免非遗品牌识别度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设立品牌(商品)追踪,通过扫描二维码、点击链接、防伪码查询等手段,一品一追踪,防假防冒。同时,创设微信公众号、App等,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关注、下载、转发图文、有奖竞答等方式,为江西非遗品牌建设做宣传。

三、科技助力江西非遗品牌建设策略

(一)整体品牌与项目品牌双管齐下。应统筹规划区域非遗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各项目品牌的影响力。区域整体影响力应有省级部门牵头,将江西非遗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其他已有资源品牌带动非遗传播。例如,通过非遗进景区的活动,将该活动常态化,并在景区广告中给予镜头、字幕,通过点到即止引发关注;同时,省级部门鼓励各市县相关部门狠抓本地非遗品牌建设,将传统名录建设向非遗品牌建设转变,由省级部门牵头对各地级市的建设成效进行调查与评比,从而将整体品牌与地方项目品牌同时抓。

(二)将科技用于品牌传播环节。在各种传播途径中,与非遗传承人接触这一途径是所有非遗传播途径中频率最低的,但大家基本上都能够通过新闻频道/视频软件、社交平台、书本课堂、各类非遗活动或亲戚朋友了解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通过新闻频道以及视频软件这个渠道了解非遗的人数占比最大。由此可见,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快速途径。就新闻频道/视频软件来说,现在大多数人都从互联网等地方获取信息,就如“歙砚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各大频道及抖音、快手、头条等视频软件就会传播这一信息,而大众就能知悉“歙砚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让非遗传承人了解并掌握自媒体的使用技巧,就有利于非遗传承人借助网络传播非遗的内容细节。因此,有必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人参与到非遗品牌传播的过程中。

(三)将科技用于品牌设计环节。品牌设计是一个识别顾客需求、设计视觉形象并传播品牌感知的过程。非遗品牌符号是传播品牌的视觉因素。首先,应以消费者对非遗感知为基础,选择品牌符号的色彩。群体性感知对品牌符号的树立十分重要,为此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数据追踪,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此所用,由此选择江西非遗整体品牌符号色彩和项目品牌符号色彩。其次,选择与设计品牌符号造型。科技使得品牌符号设计与造型有了更多可能性,无论是立体设计还是工业塑型,因此非遗品牌符号设计有更多的可能性。假如以非遗工具或非遗某个要素进行符号具象或进行抽象设计都有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在专属网站或公众号进行网络投票、有奖互动等,将有利于助力非遗品牌宣传。

(四)将科技用于产品流通环节。物流科技是近年来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非遗产品的物流既要注意与其他商品行业的共性,也应注意其中的个性。非遗项目背景下的商品有手工型和机械化两种,手工型商品又有出手自知名非遗传承人和其他传承人的区别,上述不同性质的非遗商品定价差异明显,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选得便利,应对不同类别的商品给予不同的标识,通过平台进行不同类别商品的立体展示与说明,让消费者首先了解上述不同性质商品的差异点并告知其中的应用,允许游客留言点评,以此了解受众的价格感知和选择偏好。同时,以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的仓储定位,特别是应将手工型商品定位于非遗传承地且应以非遗保护地为发货地或以商品销售的授权点为发货地,并就运输与配送环节进行跟踪,以确保运输、仓储、配送的科学性、高效化与可信性。还需注意的是,不同非遗商品的体积、体重差别明显,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科学配比物流载体,尽可能提升物流效率并降低成本。

建设科技范文6

1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与原因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素养的基本标尺,可以说,“无诚信,无学术”[1]。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底线,也是学术管理的根基。科研诚信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本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的核心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2]。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事件屡屡曝出,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实验数据篡改伪造,虚假论文代办,无学术贡献作者挂名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对整个学界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学术的权威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剖析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

1.1社会因素——缺乏科研诚信管理体系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秉承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的价值观总和[3],这既是科技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所涉及的层面远不止于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定和落实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上。制定和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管理办法和体例约束,规范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行为,这需要管理工作者、政府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化、同行评议制度缺陷、科研管理人员失职等管理环节的欠缺与疏漏[4],导致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的不完备,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力打击与惩戒,在造成论文泛滥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1.2环境因素——对科研人员的过度评价

健康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促进科研人员保持学术诚信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对科研高度关注的局面,其中对医学相关研究的关注尤为明显。然而,在现有科研大环境下,“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四唯评价层层压迫,科研人员的情况不仅与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还成为了制约科研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增大了学者的教学和学习压力,而且容易催生一些学术诚信危机。现行学术评价导向存在“重量轻质”、“以刊评文”和“行政主导”等弊端和不足[5],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利益熏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快捷的学术成果,最终导致“学术失信”层出不穷。1.3个人因素——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淡薄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主动恪守科学价值准则,进行负责任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道德信仰和自律能力[6]。然而,一些科研人员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摒弃学术诚信职业操守,千万百计钻空子,为迎合现行评价体系,渴望通过以较低的利益获取较高的科研回报,不惜以身试险,触犯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各种科研诚信乱象。此外,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举措,科研道德素养教育缺失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开设关于学术规范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7],超过40%的学者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8],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科研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也与相关学术诚信教育的缺乏关系密切。

2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工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途径,是体现一个国家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科研诚信的客观表现形式。可以说,科研诚信建设的好坏与科技期刊的监管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科研诚信建设这一事件中,期刊编辑占据核心地位。参考新形势下,党中央及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做好导向把关作用,杜绝科研垃圾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科领域的信息传播者与扩散者,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与捕获能力,了解和学科学术前沿,对学科领域知识具有导向作用[9]。科技期刊编辑在处理审理稿件时,需“独具慧眼”,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稿件:对于目前存在的剽窃抄袭行为,要善于运用诸如“中国知网”建立的学术论文系统及反剽窃软件判断相关论文的相似性及学术价值,扮演好“守门”把关角色;对于稿件作者挂名等现象,要通过完善相关作者贡献度公开上报等制度,做到文章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让文章的每一位作者亲自签署文章“贡献状”,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同时规避利益冲突;对于文章数据可能存在的伪造与篡改,应配合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监督作者完成相关原始实验数据的上报与备案,做到数据可查可依[10]。

2.2做好论文第二导师,编辑出色文章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研文章审查的一线人员,对科研文章担负着“首诊”责任;在文章撰写的规范及体例方面,期刊编辑有着比科研工作者更为直接而丰富的经验。目前由高校研究生组成的科研群体在科研工作者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部分科研导师由于业务繁忙、各种事务繁重而对学生有关科研文章疏于管理和查看,此时,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章的“第二导师”,无论从体例规范还是从内容上,都应主动帮助作者,引导监督其完成出色的科研论文[11]。对于编辑无法深入涉及的内容,诸如文章实验数据的部分缺失等,应督促作者或者与作者导师联系,客观规范地将实验数据完整呈现。虽然期刊编辑对所在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背景,但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深入推进,期刊编辑应手握一份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联络图”,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不盲目评审,应交由行业专家进行评议[12]。

2.3做好开放科学计划,促进学术交流

在现代学术交流活动中,科技期刊编辑不仅担负着科研论文的编辑出版活动,而且应当肩负起促进文章的学术传播与交流的任务。借助SAYS(ScientistatYourSystem)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给每篇论文配置的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scienceidentity,OSID),目前在为实现论文的在线互动交流和精准知识服务做出突出贡献[13]。开放科学计划不仅使每篇论文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也同时赋予了单篇论文知识互动交流的载体平台。OSID将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被有机联动:作者可通过此平台上传尽可能多的支撑材料,以帮助论文审稿阶段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论文的原创性和客观性;审稿专家则可通过扫描OSID查看作者的补充材料,在线给出的文章的评审意见、建议或提问,帮助提高论文质量,同时提高同行评价的透明度;后,读者可通过扫描论文内置的OSID,在线提出对文章疑问,与作者共同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并在不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未来的论文写作提供思路与灵感[14]。可以说,OSID平台有利于创造一个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符合国家重视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新形势;各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投身开放科学行列,结合媒体融合的新思想,通过利用OSID平台,在促进学术论文交流的同时也践行科研监督和诚信建设的职责。

建设科技范文7

1研究数据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科技期刊的认定标准和学科分类均根据CN号中的中图分类号进行划分,以2017年原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的学术期刊名单中的科技期刊为对象[10],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属于自然科学的10个基本大类进行分类,剔除重复期刊,统计湖南省106种科技期刊的相关数据,其中包括2种英文期刊。

1.2数据来源及获取途径

采取电话调研、网络查询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主要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获取途径为:点击中国知网“出版物检索”→输入出版物名称→进入出版物界面,然后分别通过基本信息、刊期浏览、栏目浏览、统计与评价等栏目获取相关数据。刊期浏览以2018年每种期刊的最后一期为样本。在统计编辑部人数时,通过浏览“原版目录页浏览”,获得版权页等处公布的人员配置信息,对于中国知网未收录的期刊,通过期刊官方网站或与编辑部电话联系的方式获取信息。

2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

2.1类别与数量

根据CN号中的学科信息可知,湖南省科技期刊中,基础科学类期刊共34种,技术科学类期刊共45种,医药卫生类期刊共27种,涵盖了除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以外的9个自然科学大类,详见表1。

2.2主办单位、城市与人员数量分布

将106种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城市分布和平均办刊人数按9个大类别进行统计、整理。主办单位对期刊的创办、出版内容的把关、经营活动的监管等具有直接的责任,期刊的人才选拔、队伍建设等也跟主办单位的性质密切相关,与期刊的发展联系紧密。此次调研的主办单位中高校是指全日制普通高校;科研机构是指以科学研究为主的事业单位,包括医院;学/协会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包括由科研机构转制后成立的公司等。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主办的期刊数量最多,为48种,其次是学/协会,为29种。各类主办单位所办期刊数量的占比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高校主办期刊数量占比为45.28%,学/协会为27.36%,企业为16.04%,科研机构为11.32%。高校主办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为5.4人,科研机构为5.4人、学/协会为6.8人,企业为5.5人。从平均办刊人数来看,学/协会主办期刊的人数略高于另外三类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同属事业单位,两者主办的期刊数量占比接近六成。各类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也不一致。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为5.8人,每类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不一,医药卫生类最多,为8人,而农林、交通运输、数理化类最少,均不足5人。这与期刊的刊期有关,下文将进行论述。湖南省科技期刊地域分布并不平衡。城市的发展对期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在城市对期刊人力资源、学术依托、科研背景、经济实力等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会影响期刊对办刊人才的吸引力度,进而影响期刊的长远发展。湖南省一共有13个地级市和1个州,至今还有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张家界市没有科技期刊分布,而且办得较好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CSCD)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集中分布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等省内交通、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表3),尤其是长沙,所有的CSCD来源期刊都在长沙。

2.3刊期与人员情况

刊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刊载量和出版频率,与办刊人员的工作量直接相关,办刊人员的配备,尤其是专职编辑队伍建设对期刊质量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对湖南省106种科技期刊的刊期进行单独分析。在医药类期刊中,旬刊、半月刊、单月刊数量占比约60%,出版频率比其他类期刊高,因此平均办刊人数也高于其他类期刊。1991年6月5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12号令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的第三章第八条规定:“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11]。实际上,很难有科技期刊人数配备达标,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也只勉强达到规定的专职编辑一项的总人数(表4)。每期平均办刊人数(即办刊总人数与期刊年出版总期数之比)和每期平均编辑人数(即编辑人数与期刊年出版总期数之比)可以有效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季刊的每期平均办刊人数超过1,其他则都小于1;而每期平均编辑人数均不足1人,其中半月刊和单月刊只有0.3人。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为5.8人,学/协会主办期刊的平均人数最多,也只有6.8人,少于中国科协主办科技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7.2人[12]。而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的数据,我国科技期刊中季刊的总人数集中在1~6人,双月刊集中在4~10人,月刊集中在4~15人,半月刊集中在7~15人,旬刊集中在7~30人[13],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办刊人数均在此范围内,但因为此次统计的人员还包括编辑部之外只挂名未实际参与业务的领导人员,以及聘请的编外人员、兼职人员等,所以调研所得的数据比编辑部的实际人数大。湖南省科技期刊编辑部总人数在全国约处于中等水平。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对期刊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借湖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交流的机会,对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研,共收到38种科技期刊的有效资料。在调研的期刊中,仅有8种期刊设有编务人员,其中还包括与别的期刊共用一个编务的情况,目前尚未有期刊设置专门的新媒体编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约为68%。就年龄来看,按出生日期,90后、80后、70后及60后所占比例分别为5%、16.8%、33.5%、43.0%,39岁以下的从业人员仅占21.8%,50岁以上的办刊人员占了四成多,其中有的期刊由于办刊需要,还有70多岁的人员在工作。年龄分布并非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而是由小到大呈倒金字塔型,年龄结构并不稳定。

2.4学科占比情况

通过分析近10年期刊文献的学科占比情况,可以大致了解期刊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分析期刊编辑的专业要求和工作难度。根据中国知网“统计与评价”中“期刊近10年文献的学科分布”(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4月20日),统计得到103种(有3种期刊未在中国知网公布信息,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未将其加入此项调查)科技期刊在近10年刊载文献数量最多的学科(以下简称“主要学科”)占比情况(表5),主要学科占比超过80%的只有9种期刊,仅占统计期刊总数的8.74%;50%以上的期刊共有38种,约占总数的37%;63%的期刊主要学科占比在50%以下。大多数期刊所刊载文献的学科领域较为分散,属于学科、专业“拼盘”式的综合性期刊,这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术业有专攻,一个编辑的学科专长往往集中在某一领域,期刊学科越分散,编辑选稿、审稿、编校的难度会越大。

3湖南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困难

3.1期刊涉及学科领域广,编辑人员擅长专业有限

从期刊分类和主要学科占比可以看到,湖南省科技期刊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所发文献领域为主要学科的最高占比在60%以上的期刊数量仅占湖南省科技期刊总数的25.4%,整体上专业化程度高的期刊数量占比并不高。即使是专业期刊,所涉及的学科也依然比较分散,大部分期刊仍是综合发表多种学科的论文。以湖南省科技期刊中以主办高校冠名的21种学报为例,主要学科占比在20%以下的学报有11种,20%~30%的7种,30%~40%的2种,50%以上的只有1种,可以说95%以上的学报都是多栏目、多学科的“拼盘”,而这些学报的平均编辑人数才2.7人。学科的广泛性与编辑人数偏少、专业较窄形成了矛盾。期刊专业程度越高,编辑越能集中于某一专业领域深耕。无论是审稿、约稿、组稿,还是选题策划,都需要一定的学术眼光和专业素养,这也要求编辑有自己的学术圈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前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近七成的湖南省高校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许多期刊从业人员甚至已经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其所涉猎的专业领域依然有限。许多编辑凭借多年积累的选稿、编校经验能甄选出一部分优秀稿件,通过追踪热点提出有价值的创新性选题,向行业的佼佼者约到优质稿件,但专业的限制会影响工作效果。就算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期刊,同一学科的专业也可能拥有较多分支,编辑不可能都了解,专业限制了编辑的选稿、策划等能力的发挥,进而也会制约期刊的发展。

3.2办刊人员偏少,年龄结构不科学

湖南省科技期刊数量位居全国第11名,但办刊人员偏少,专职编辑人员远远达不到《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的标准,除季刊外,每期平均办刊人数均不足1人。编辑人数少,工作量大,势必会影响科技期刊的发展。编辑平均年龄偏高也是湖南省科技期刊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前述高校科技期刊的调研结果显示,43%的期刊从业人员属于20世纪60年代生人,再过几年将面临一个较大的退休潮。而根据文献[8],15年前年龄低于25岁的湖南省农林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占比为12.2%,26~35岁占比为26.1%,36~45岁占比为31.3%,可推算如今40岁以上人员占比也较高。笔者在参加湖南省内期刊交流会的时候,也听到很多资深编辑对目前编辑行业“青黄不接”的人才形势的担忧。与相关编辑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企业主办期刊并非独立法人机构,有的期刊由于待遇低,找不到或很难留下人才,有的干脆采取聘请兼职人员的做法,而高校由于岗位设定和职称指标限制,人员晋升渠道有限,对年轻人也缺乏吸引力。虽然工作有空缺,总可以招到人来做,但是这一代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态度认真负责的办刊人员退休后,后继人员能否一如既往地维持并提高期刊的发展水平,这是一个有待考量的问题。毕竟,国家整体大环境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退,“用工荒”逐渐蔓延,由低收入行业开始,逐步在各行各业都会显露端倪。只有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才是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各用人单位的发展之道。此外,根据期刊所在城市的调研结果,目前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偏远城市的科技期刊如何克服人力资源吸引力弱带来的困难,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涉及人才梯队的有效建设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

3.3工作细分专业化趋势下,人员分工仍未明确

在对人员分工和整体情况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湖南省科技期刊存在人员分工不明的情况。虽然期刊的人员分工类别标注各有不同,但大部分期刊涉及人员分工名单是按照主编或社长、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执行编辑、责任编辑、编辑、英文译校等分类。仅有5种期刊标明了排版人员名单,4种期刊标明了校对人员名单。根据上文对高校科技期刊的调研,以及与部分期刊编辑交流,发现绝大多数期刊是编辑校对一体化,编辑承担了校对的职责,没有专门的校对人员;设有全职编务人员的期刊也较少,或是编务以编务工作为主、编辑工作为辅,或是编辑一人完成了编辑加工、校对、编务等工作,这在人手少的高校主办期刊中更常见。许多期刊的编辑除了参与选稿、编校,甚至还有排版、发行等实务,分工不明确,事多而杂。在“内容为王”的趋势面前,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期刊出版社会化分工将日益精细,内容组织、生产管理和影响传播等环节的分工会更明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明晰化编辑分工应该是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六成湖南省科技期刊属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主办期刊,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国企主办期刊,这些期刊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受到人员编制、资金等的限制,进行改革的难度相对大,所以人员分工大多沿袭传统的方式,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促进期刊发展的进度较慢。在编辑人力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人员的明确分工合作,以适应媒体融合时展的大趋势,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4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湖南省科技期刊中标注“网络编辑”的期刊只有1种,尚未有期刊明确标注“数字编辑”或“新媒体编辑”等表明是专门服务于数字化、媒体融合新技术的人员分类;笔者在之前对38种高校科技期刊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尚未有期刊专门设置新媒体编辑。有些期刊有专门的新媒体技术人才,却并未专门标注这一分类,说明此类编辑人才仍匮乏,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新媒体技术在湖南省科技期刊中的运用仍然发展缓慢,如数字对象识别号(DigitalObjectIdentifier,DOI)应用是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难度较低但实用性较强,在湖南省本科院校主办的24种科技期刊中,仍有5种期刊未实现DOI著录[14],需要大力推进。

4湖南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4.1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基于湖南省科技期刊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等受限制,改革发展缓慢的现实,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是期刊长期稳固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对现有编辑队伍的培养力度,加强编辑新媒体技术的培训[15],让大家在思想上先重视起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再逐步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要充分跟进国家政策,多提供编辑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待遇等方面予以支持,激发他们的激情,如跟紧国家“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等政策,利用国家出版专业为数字出版的正、副高级职称评审建立通道等机会,鼓励、支持编辑往这方面努力,培养新媒体技术人才。

4.2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基于湖南省许多科技期刊专业化程度不高,涉及学科多而杂,以及青年编辑少,办刊人员整体年龄偏大等问题,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显得十分重要。(1)成立青年编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增加青年编辑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支持、扶助设立青年编辑委员会等,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各类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年编辑的发展,激发他们对期刊的向心力[16-17],充分培养、吸引和留住编辑人才。同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各类期刊学/协会组织、各期刊编辑部在职称评定、评奖等方面也应适当向青年编辑倾斜,增加行业对年青人的吸引力。(2)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界已普遍采用编委送审制,成员除少部分是期刊的专职编辑外,大部分为兼职科研工作者,编委多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具有优质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双重身份,对期刊整体学术质量的保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编委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编委会,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编委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每种期刊的可利用资源[18-19]。

4.3善于利用网络新技术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刊均编辑数量较少,工作量大,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和平台可以实现期刊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编辑工作效率。使用专业的采编系统,如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三才期刊采编系统等,可以使编辑处理稿件、联系作者和专家更加便捷,有效缓解编辑人手不足的困难。同时,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摸索新的工作模式,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或小程序来协作工作:(1)可以充分利用Excel、Word等常用软件分析整理数据,例如可以利用Excel合并精灵软件对多份数据进行合并整理[20];(2)利用黑马校对等软件辅助编辑校对,可以弥补人工编辑校对的疏漏,查漏补缺,有助于编校质量的提升;(3)利用EndNote、Mendeley、Zetero等文献管理软件,既可以规范文献格式便于数字化出版,又有助于优秀期刊文章的推广[21]。

4.4推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在人力资源日益紧缺、科技期刊分布地域不均衡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部门、单位的现有资源,加强期刊编辑人才数据库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创新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十分重要。目前,湖南省在大力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如湖南广电集团的媒体融合已颇有成效,构建了以芒果TV等为核心的融媒体产品布局[22],湖南省内科技期刊也可以向其取经或参与合作,推动相关平台的建设。如何实现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大命题,本文暂不进行讨论,但相关政府部门、学/协会和期刊对这个问题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会有动力去行动。

建设科技范文8

一、中兴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中兴通讯公司在美国市场屡次被限

其实早在2012年10月8日,中兴通讯公司就被美国众议院的情报委员会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建议阻止其在美国开展投资活动[4]。2016年3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以中兴通讯公司秘密向伊朗出口产品为由,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了出口管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遭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兴通讯公司从美国进口产品的周期受到了极大影响,到货的时间长短就存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兴通讯公司整个供应链蒙受了非常巨大的损失[5]。整整一年之后的2017年3月7日,中兴宣布以8.92亿美元(约62亿人民币)罚款的代价,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而中兴通讯公司2011~2015年的净利润一共加起来也不过是59.85亿元。相当于这五年都白干了[6]。再加上2018年4月16日来自美国商务部的芯片禁令,中兴通讯公司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就连续三次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行政禁令,而且美国政府一次比一次下手还要狠,一次比一次更加不讲道理。

(二)中兴以外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同样被限

2005年8月3日,由于美国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退出对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计划[7]。2008年,华为曾经试图联合贝恩资本对3Com公司进行并购,但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7]。2010年8月,华为尝试与美国电信商Sprint公司进行电信领域合作,却被美国政府以或对美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客户构成重大风险为由禁止参与合作。2010年10月,华为试图收购美国3Leaf公司的专利技术,却再次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2012年9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宣布禁止三一重工在美国进行风电投资项目。可以说,中资企业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的步伐越走越大,可是在原本应该享受自由贸易的美国市场却遭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连续多次不间断的野蛮干涉。

(三)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被限的主要原因

凡事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近十年来,美国政府对中资企业表现出来的野蛮行政禁令,折射出的其实是美国在面对日益强大的中资跨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自信与畏惧感。2008年9月15日由于次贷危机加剧而不得不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国引爆了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从那以后,与全球市场疲软相向而行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包括美国市场)的投资开始急剧增加,中国也由此取代了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在通讯技术领域,中资企业从3G时代的跟跑、到4G时代的并跑、再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通讯公司终于实现了技术领跑。这也许正是昔日霸主美国所不愿意面对的残酷现实,这才以莫须有的借口宣布了芯片出口禁令。客观地讲,虽然中资通讯公司在5G技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种硬件的芯片却大多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美国政府宣布的芯片出口禁令对于中兴通讯公司无异于釜底抽薪,而美国不惜牺牲自己芯片市场份额为代价企图把中兴扼杀在5G时代的摇篮里,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是真的急眼了,非常害怕中国企业在5G时代全面领先。

(四)中兴事件对于中国科研发展的历史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中一直弥漫着一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回首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在此思想下催生了一件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现在依旧历历在目。1980年9月26日,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成功实现了首飞。由于后来轻信了与美国麦道航空公司的所谓合作,放弃了运10的自主研发,导致中国的第一次大飞机研发胎死腹中。直到30多年后的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发才重新步入正轨。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公司曾经在公司发展战略上面临关键的抉择。时任联想董事与总工程师的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全力研发“中国芯”,坚定走技术路线。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不应该在研发上浪费钱,芯片造不如买,对于企业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最终倪光南出局,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中止,联想从此走上了专注贸易加工的不归路。中兴事件再次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有望扭转过去几十年“造不如买”的思想,从而达到对独立自主搞研发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中国各行各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市场稳步迈进。

(五)独立自主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

中兴事件爆发后,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改革开放之前,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宝贵思想,中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记录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发。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外国技术封锁,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中国空警-200、量子通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第四代隐身战斗机J20、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国产航母等。“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说:“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逼得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是中国的军用领域,在中国的民用领域同样如此。2008年以前,中国“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美国严格禁止对中国出口。2009年开始,高德红外开始致力于国产研制与批产化。2014年,高德红外完成了国产自主红外芯片的研发及批量化生产,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成立了不少汽车合资企业,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却是从2004年开始自主研发新能源技术的比亚迪,就连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奔驰也跑来中国主动寻求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无数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一万年也不会过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危险处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升级中国的产业能力,占据高端产业链,掌握话语权与定价权。

二、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兴之痛”

中兴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引发巨大的社会思潮,在于这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件能够引发中国人痛定思痛的去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催化剂。中兴事件的发生虽然本质上已经超越了单单的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其背后所产生的威慑程度才是需要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够被一个政府禁令威慑到其生存,根本原因还是太过于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的研发水平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不仅在中国的企业之间,在中国的高校当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中兴之痛”。目前高校的教育科研对于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此现状是多种情况综合产生的。有中国高校学术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中国自主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相对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有中国高校的职称与论文评价体系重洋轻中的体系因素造成的。笔者对目前近20年里中国引进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整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价格、合同条款和服务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引进数量

目前来讲,中国各大高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经费超过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变。而与美国公司在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相似,在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行业美国公司也长期保持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美国EBSCO公司、美国ProQuest公司、美国JohnWilley公司、美国CengageLearningGale公司、美国JSTOR公司、美国LexisNexis公司等[14]。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2017年的统计数据,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从1997年引入到中国开始的前几年发展较缓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开始急速增长。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增长趋势才开始逐渐放缓。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措施见成效,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又引来小高峰。到2016年为止,整整二十年时间内,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从1个增长到了140个,涨幅非常惊人。

(二)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垄断价格

由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目前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不得不被迫接受高定价。2016年中国引进140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花费了近13亿人民币,平均下来,每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使用费高达一千万人民币[14]。这个价格还仅仅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当年的访问与使用下载费,第二年要想要继续使用的话必须续费,而且这个续费的费用还在以近10%的涨幅每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10%的年涨幅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约2%的年涨幅数据,更是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7%的年涨幅数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涨幅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短期来看,中国高校面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这种高定价与高年涨幅的“双高”不合理窘境难以改变。

(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霸王条款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在与中国各大高校签订具体商业合同的时候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谈判专家组与这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进行谈判的重点内容之一。[14]目前在中国有各式各样的高校一千多所,类别繁多,包括985大学、211大学、普通本科大学、独立本科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这些高校的经费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拥有雄厚的经费,而一些高职高专学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同样的,由于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客观存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程度不统一的状况,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比较欠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倾向于以中国发达地区高校的985高校的购买价格为标准,来推广给中国的其他地区的高校,不情愿考虑地域差异与高校类别不同的区别。除此之外,中国高校在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没有选择,基本上只能以包年包库的方式进行购买,无法按照具体使用量或下载量来付费。

(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糟糕服务

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统计,高校图书馆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服务有很大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训、平台使用、售后服务这三大方面。首先是交流培训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是只关心签合同卖钱,卖完等于完事,缺乏长期面向高校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即教在校师生如何使用数据库,尤其是宣传、推广、培训活动这些做得不够到位。其次是平台使用的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反映,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响应较慢。比如工程索引数据库(EI)在访问的时候体验较差,服务器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或响应速度极慢的情况。最后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人员经常出现变动,导致很多时候不能对访问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反映的访问使用问题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得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方面的反馈,明显不被重视。

三、有效解决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中的“中兴之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兴事件注定成为本世纪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此事件的影响也必然异常深远,其背后的真正博弈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的对抗,而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与处于衰落期的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弈。最终的胜负不仅关系到通讯技术行业、芯片行业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与格局,更关系到中美两国各个层面产业链的再平衡,甚至关系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与地位。这也是为何在最近多次强调目前世界正处于近百年未有的历史重大变革当中[15]。总书记说的比较委婉,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此役之后,中国将重新主导世界的发展与国际秩序。在此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中国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建设的高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去争夺的阵地。针对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中国垄断地位的情况,中国的各类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也必须有所作为去改变这一不合理的不利现状,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笔者也尝试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决上文所提到的问题。

(一)团结壮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中国各类高校如果有意向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应该积极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迅速壮大组织规模,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与谈判权。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经在2016年高调在美国投资建厂,却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被美国工会搞得很没有脾气。假如中国的高校能像美国工会这样团结在一起,相信一定能够让曾经趾高气昂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们头疼一阵的了。

(二)加大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的谈判力度

毫无疑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已经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值得肯定,而在有些方面依然可以有更大的谈判空间。首先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的年涨幅平均在10%左右,但是数据库每年进行更新的数据量并不能保证比上一年增加10%,甚至有的数据库更新量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因此10%的价格年涨幅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数据库合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学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折扣力度。更理想的一种订购方式是所有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采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然后各大高校根据实际的访问使用量来按比例分摊订购费用。其次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付款方式。由于目前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存在无法正常访问、平台响应时间较慢的问题,可以采用扣除小部分购买费用作为服务押金的方式,在完整合同年执行完毕之后根据数据库平台的访问服务实际情况支付尾款。最后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服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应该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售后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完善数据库平台的统计数据,向高校用户开放统计数据的后台查询权限,为高校的师生提供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来指导如何更加科学有效便捷地使用数据库。

(三)优化中国的高校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

世界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一个是迷之自信的印度,一个是迷之不自信的中国。著名国家安全战略专家金一南教授前不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不正当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学术界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高校的论文评价体系当中,同一篇论文,在外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正是这种不平衡的论文评价体系,让中国的学者们纷纷热衷于紧跟外文科技期刊的研究热点、使用外文科技期刊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甚至为了达到外文科技期刊的发表要求而在其他地方做牺牲。这种削足适履的学术氛围必然造成学术界崇洋媚外的风气。高校里的职称评价体系同样如此,许多高校在评选教授的条件中硬性要求必须有留学或者访问学者的经历。如此可笑的评价体系岂不是让中国本土培养的伟大核物理学家于敏再世也无法评上教授了?霸权在手的美国到处喊“美国优先”而毫无违和感,那是因为“美国优先”代表了美国本国的利益。在中国高校里面喊“美国优先”却是为哪般,难不成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四个职称称谓当中有三个含有“教”字,讲师的中心词也是“讲”,而高级职称当中的教授与副教授除了要“教”之外还要会“授”,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千多年前,孔子等诸子百家游学四方,宣讲自己的学说,从来没有忘记“教”与“授”的重要性。而在当今的职称体系之下,不少高校的教师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甚至连课都不愿意教,却凭借取巧发论文、蹭课题,堂而皇之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不能不说是目前教育行业极大的悲哀。“论文至上”指导思想下的中国高校的确在论文数量上出现了大爆发,甚至发文数已经雄踞世界之首。然而这么多论文当中有多少是东拼西凑、模仿抄袭、为了论文而写论文的“垃圾论文”呢?也许我们从最终的论文—成果—应用转化率上可以得到答案。人的行为是因目标变化而改变的,在这个中华崛起的最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自信应该在教育界形成普遍共识,早日优化中国高校的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也就势在必行。在2018年5月28日的两院院士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曾经说过,中国要走向富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近在考察烽火集团有限公司的时候也再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根本法则,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这条路必须走。目前三大老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均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中国知网,仗着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比较垄断的地位,学着外文期刊数据库那样每年都在疯狂涨价,年涨幅达到10%左右;而在期刊内容建设与服务上面却有点不思进取,平台界面的操作性与导航分类等实用性功能依旧大而不精。重庆维普与万方从市场格局上有效打破了中国知网的市场垄断,在内容上也收录了不少中国知网没有收录的期刊,填补了缺口与空白;与高校合作的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像中国知网那样每年都肆意涨价;某些操作界面的友好度与实用性超过中国知网;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维普与万方的收录期刊有不少存在的现象等学术不端正行为;此外在某些数据比如影响因子、某些描述比如是否为核心期刊的归纳总结上存在低级错误。笔者认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这三家期刊数据库商业化氛围过于浓烈,而学术化氛围有待加强,距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万方收录中某些期刊存在的圈钱行为,笔者有两个有效解决方案。以万方收录的《青春岁月》为例,此刊物为旬刊,每年发36期,可是每期杂志居然厚得像一本书一样有近300页。此刊物大部分收录的论文都是两页甚至一页的快餐文。高校可以加强制度建设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大量存在:(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无法提供对公汇款凭证的不予报销。(2)规范学术评价机制,对于一到两页的快餐文不予认定科研成果。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中国部分顶尖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效探索,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知识资源中心、知识服务平台及服务体系。北京大学推出了“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复旦大学了“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武汉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与平台”、中国科学院创建了国际专利检索服务平台,融合了汤森路透国际专利数据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涵盖108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超过9000万条数据。此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开放获取科研知识云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平台(ChinaXiv)。在这场战役当中,国家的意志与力量不可或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同年9月,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国家免费向公众提供学术资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已经在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研究机构落地使用,有力促进了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有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

(五)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

就像拥有大量优质的商户支撑起了走向世界的淘宝,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因为没有大量优质的中国科技期刊就不可能建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以,中国的顶尖高校可以尝试带头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让中国的一批优秀学者们在中国的大学科技期刊上就能发表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论文。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创刊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8年前录用自亚洲的稿件只占15%,该数目至2015年却达到76%;1999年中国发表了19936篇SCI论文,其中38%发表于中国期刊,2016年中国发表了290600篇SCI论文,其中只有8.8%发表于中国期刊;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而中国的贡献在亚洲地区又是最多的。但让人感叹的是目前中国没有出现顶级科技期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向投稿在中国的顶尖科技期刊上,那么,国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然下滑而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目标当中,北京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走在了前列。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建设并运营“北京大学期刊网”,承担北京大学各种学术期刊的出版、保存、展示与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