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产评估范例

流动资产评估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1

1.1例题型案例

实践性再强的课程也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而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领悟离不开一些简单案例的直接应用,笔者将这些简单案例称为例题型案例。即评估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和分析过程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给出,案例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可以直接套用公式或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种案例简单、直观、针对性强,答案可以说是唯一的,需要学生判断分析的环节很少。

1.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来源于实际,并且有真实评估结果的案例。此类型案例将给出资产较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需要学生结合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与真实评估结果比较。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如资产类型的判断,与评估活动相关的资料如何搜集,如何根据评估目的、市场环境等合理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类型及评估方法等。分析型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

1.3开放型案例

开放型案例是指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上市公司的资料以及通过新闻信息,仿照分析型案例,研究、设计编写一个开放型评估案例。评估结果是开放性的。案例的对象可以是房地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企业价值、流动资产等。开放型案例的实践可以反映学生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评估实物能力、专业技能等。笔者将案例类型的划分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同时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系统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各类型案例可以借助于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文献、图书资料的渠道搜集,也可以引用相关企业或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案例,但是要注意保密性要求。

2案例教学的课堂渗透

资产评估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评估程序;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评估报告、资产评估行业的准则等3部分。在各部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像是“导演”,案例就像是“剧本”,学生就像是按照“剧本”的主题尽情发挥的“演员”,而“导演”要在“吃透”整个“剧本”的前提下对整个“表演”的过程进行组织、引导和驾驭,既要激发起“演员”表演和讨论的兴趣,又要控制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同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演员”的表现和观点进行概括性、专业性的评价和总结。所以,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拥有一批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应考取CPV职业资格,积极参与到资产评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双师型”教师等。

2.1课时数及小组分配

各个专业开设资产评估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差异,但为了保证案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和老师的案例讨论充分地发挥,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必须留有一定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看懂和理解案例的内容,这样的案例讨论也才有意义。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案例的讨论,并给予学生公平的平时成绩,教师在分配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时,要注意与本学期分析型案例的数量相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且至少有一次作为小组组长发言,并且每次小组组长的陈述和表现也与小组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挂钩。通过这种方式的执行,可以激发起全体学生参与到案例搜集、分析和讨论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各类型案例的布置和实施

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后续相关内容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这一章采用例题型案例简单直观,方便解释和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内容中,也可以采用例题型案例作为过渡,在学生理解了不同评估对象评估的方法和特点后,再引入深层次的案例。例题型案例不需要提前给出,在引用的环节用PPT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全盘接受即可。分析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主要应用在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及资产评估程序等内容的讲解中。在每个类型评估对象讲解前,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选择近期且有代表性的分析型案例,尽可能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搜集完整,并详细准备一系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如:资产评估师如何开展评估工作,执行评估程序;如何根据评估目的、资产自身的功能和使用状况、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等选择评估方法;评估方法的参数如何获取等。教师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先提前把准备好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并简要介绍,让学生带着想法上课。然后随着知识点的讲授,适时提出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路径让学生查找资料课下分析讨论。在了解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分析型案例的各个结果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际工作与书本所讲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那么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实际案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等。学生对分析型案例持着审视的态度来学习,不仅学习了评估师的评估经验,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评估实践知识。

3开放型案例教学的目的

开放型案例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作为成绩考评的一项内容。在3个基本评估方法讲授完之后就可将此项任务安排下去,让学生带着考评任务的压力听课,增强其学习的动力。随着不同评估资产的学习,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评估对象(如果选择企业价值评估内容,则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为企业价值评估是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综合体现,小组的每位成员负责一项资产)。选择好之后,仿照分析性案例的评估过程,进行搜集资料、确定参数、选择评估方法等一系列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准备好PPT和电子文档用于课堂讨论和发言。同时学生要将自己选择案例的所有信息和结论提供给老师,老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安排合理的时间和课时与学生一起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并要对学生运用的理论知识、资料搜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给定分数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4结语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2

关键词:企业并购;估值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财务整合风险

1A公司并购

B公司形成的财务风险分析A公司于2017年9月24日公告,有意收购B公司全部股权。A公司和B公司的主营业务中都包含了人造板这一业务板块,假如并购成功,A公司将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其整合业内资源,进一步提高A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017年11月26日,A公司发文称拟以1.78亿元收购B公司百分百股权,且将全部使用现金支付,与此同时A公司声称并购成功后将通过某农商银行为B公司提供8000万元委托贷款,供其后续正常经营使用。2017年11月27日,该并购成功完成。下面来分析一下A公司并购B公司产生的财务风险。

1.1估值风险分析

B公司系非上市公司,故其较适用的企业估值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以及资产基础法。某国际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接受A公司的委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等的规定,分别采用了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对B公司股东全部权益在2017年8月31日的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从表1中可以看出,B公司的非流动资产呈现连年下降趋势。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B公司的负债总额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B公司仅就2017年的前八个月较之2016年全年,企业负债总额激增,增加约为3844万元的负债。表1中显示负债总额全部来源于流动负债,而非流动负债一直显示为零,可以认为这一财务信息是否属实是有待考究的。其净资产在2014年至2016年的总体变化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2017年前八个月内净资产严重下滑,可以认为这和2017年流动负债的激增有关。资产负债率在2014年至2016年一直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而2017年年初至8月底其上升为43.72%,比2016年的30.36%增长了13.36%;流动比率在2014年至2016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16年至2017年8月呈略微下滑趋势。总体来说,并购前B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好。资产基础法是以被评估企业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评估表内和可准确识别的表外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来界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的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由于其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故该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基于B公司单方面提供的截止到评估基准日(2017.08.31)的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知B公司至2017年8月31日,股东权益(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3,786.80万元,而基于资产基础法下的最终评估价值却高达19,853.04万元,增值率约为44.00%,其评估增值额主要来自于非流动资产的高估价,由上表可知,非流动资产的评估值高于其账面价值5,888.82万元,评估增值率高达54.67%。由于基于资产基础法下的评估价值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着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和财务数据是否属实性带来的财务风险。且由于B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不能反映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同时也不能反映其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故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不真实的情况,例如表2中的非流动负债账面价值为0,就有可能是B公司采用了隐匿负债的方式来形成隐形债务,从而达到非流动负债账面价值为0的表象,导致并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最终使得A公司对B公司的估价过高,带来一定的溢价风险。综上所述,B公司系未上市公司,故财务数据有可能存在披露不透彻甚至存在个别虚假财务信息,而且由于A公司采用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表之下的资产基础法对A公司进行估值,该方法下也有可能存在资产负债表表外无法准确识别的或有负债存在,这对企业能否正确估值就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估值方法中的收益法的含义为通过将评估对象的收益资本化或折现来确定其价值的评估方法。收益法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年净收益(净利润)的估计以及折现率的选择,其本质为以目标企业的预期收益能力为基础计算其价值。从表3中我们明显观察到B公司从2014年至2017年八月底,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均呈下滑趋势,反映并购前B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最明显的是表中营业利润一直为负值,说明B公司并购前的生产经营不好,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不但没带来一定的利润反而一直在亏损。利润总额同净利润的变化几乎一致,在此以净利润为主要说明对象,尽管2014、2015年在下降但仍为正值,但2016、2017年B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呈现负值,并且2017年仅前八个月内净利润较2016年又下降了1016.11万元,且资产收益率也下降了7.32个百分点。理论上讲,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一个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它能比较合理的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并购前B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逐年下降趋势,截至评估基准日降至-13.29%,说明并购前B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差,故可以大体推断出B公司未来几年的正常净利润也不会很高,甚至仍然呈现负值,因此对其未来预期收益的预测较难,对其估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故采用收益法估算B公司的价值将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且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综上所述,此次并购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产价值评估过高的溢价风险。

1.2融资风险分析

根据A公司出具的各年度财务报表,我们不难看出最近几年A公司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现状,并且其具备并购B公司的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在A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其与众多金融机构都有着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当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支持A公司的发展壮大,同时A公司有着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这些都推动着A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A公司无论是在资产规模上还是经营实力上都具备并购B公司的能力。根据表4列出的相关财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A公司在并购前截至2017年年末的资产总额约为23.15亿,净利润约为1.21亿,营业总收入大体呈现连年缓慢上升的一个稳定趋势,且总资产、股东权益、净利润也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综合说明A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好。而并购前后净资产收益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了其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并没有因为并购行为的发生而降低,尽管资产负债率连年微升,但仍处于行业均值水平以下,说明其偿债能力较强,流动比率尽管波动较大但并购前后均大于2,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故1.78亿元的并购价款对其来说融资难度并不太大,融资风险较低。因此A公司直接采用了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融资方式,直接使用企业自有资金的内部融资方式,全部采用现金支付,拟以1.78亿元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比例,同时A公司承诺:通过某农商银行向B公司提供8000万元的委托贷款,将其中5000万元用于偿还B公司的贷款,将余下的3000万元用于B公司自身的技术升级改造,以确保并购后B公司的持续经营。通过对比并购行为完成前后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财务数据,显示此次并购融资行为并没有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相反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新的提升,进一步充分说明此次融资行为的风险性较低。从表5中可以看出,A公司并购前后总资产和总负债均有所增加,且货币资金和流动资产也在同步增长,整体来说,A公司的资金来源的数量结构与现有结构存在较为良性的匹配关系,故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相对比较合理,也未给A公司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综上所述,A公司并购B公司面临的融资风险较低。

1.3支付风险分析

根据A公司出具的对B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显示,对B公司股东全部权益的估值约为1.98亿元,经过双方一系列的谈判协商最终确定并购价款为1.78亿元。A公司对B公司的并购选择了全部采用自有资金支付,即现金支付,总支付价款为1.78亿元,该笔现金支付金额对现金流较为充足的A公司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该笔现金流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A公司的运营压力,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因此A公司并购B公司的支付风险主要来自于现金支付风险,即由于未来的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导致资本结构恶化而形成的财务风险。

1.4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根据A公司2017年11月27日的研报中披露:并购B公司后,有利于整合业内资源,进一步提升A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中预计公司2017年-2019年EPS(每股收益)分别为0.15/0.20/0.23元/股,与实际EPS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据表6我们不难看出,A公司成功并购B公司之后,并购后的预期的财务整合目标未能及时有效的实现。截至2018年年底实际EPS仅达到0.14元/股,与2018年的预测值0.20元/股的差额高达0.6元/股,且根据A公司最新披露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的实际EPS仅为0.03元/股,可以大概推测出2019年年底的实际EPS约为0.12元/股,仅仅约为2019年预测值的1/2,二者差距明显。以上分析说明此次同行业内并购整合未能实现其预期的良好的财务协同效应,侧面反映出此次并购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财务整合风险。

2案例启示与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建议

2.1案例启示

根据上文中对A公司并购B公司案例的详细说明之中得知,A公司在并购前的估值,并购中的融资、支付以及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四个环节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财务风险。但是A公司也分别在并购中的不同环节实施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甚至规避了并购B公司时所带来的一系列财务风险,比较出色的完成了对B公司的并购整合,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这对其他并购案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建议

2.2.1对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财务调查

在对目标企业的定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并购方过高估计企业价值从而产生溢价风险,也可能会致使并购方过低的估计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使并购失败,因此需要并购方对其进行深入彻底的财务调查。而企业估值方法中的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目标企业单方面提供的各种财务数据,假如目标企业提供了虚假的财务数据,或者恶意隐瞒其实际财务状况,那么基于这两种估值法下的企业估值就不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故企业可以同时采取基于市场上同类型企业资产价值比较下的市场法来估算企业价值,也可以通过让第三方介入来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即授权信誉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客观公正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做到切实有效的防范并购中的估价风险。

2.2.2科学的规划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

首先,并购方应该根据自身资本结构来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总体来说,企业的融资方式分为两大类,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许多企业优先选择的方式,即企业直接使用其自由资金完成并购的方式,由于其融资成本和融资费用都比较低,故其财务风险也较低,但是近几年并购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大,仅靠企业的自由资金往往难以成功完成并购,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并购时不得不选择风险偏高的外部融资。因此,并购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以此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其次,并购方应该科学合理的设置融资结构。选择了合理的融资方式之后,紧接着并购方应该在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前提下科学的规划融资结构。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相较于债权融资偏高,但股权融资的融资风险相较于债权融资偏低,故并购方在设置融资结构时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是比较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在降低融资风险的前提下使得融资成本维持在一定水平。

2.2.3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

并购方应该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可以将现金支付、股票债权支付、混合支付相互结合。但是往往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单单是并购方单方面就能拍板定案的,目标企业的现金需求也会影响并购时双方支付方式的选择。故并购双方在确定支付方式时通常需要进行谈判,协商确定最终的支付方式,这就造成并购方需要随时调整对支付风险的估量,从而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支付时间的选择对于并购方意义重大。并购方可以选择采用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来减轻其经营负担,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防止债务负担过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分期付款的金额,制作资金预算表,以此降低并购中产生的债务压力和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确保并购后企业自身的持续经营。

2.2.4实施多元化的企业财务整合策略

要想实现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首先要进行不同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应重点扶持产能效益水平低下的项目或资产,必要时可以舍弃收益不太乐观的项目资产,做到及时止损,尽可能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的最终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制定合理一致的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实现并购后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化水平。为了实现企业多元化的财务整合策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份额,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整合前还应制定全面有效合理的财务整合计划,且该计划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可以将其分步进行,做到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及时完善。最后,企业还应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在财务整合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尽量规避或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马睿.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研究———以联想集团并购IBM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2]林红丽.浅议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6,(3):37-38.

[3]邹杜.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8,(20):177-178.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3

关键词:企业并购;估值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财务整合风险

1A公司并购

B公司形成的财务风险分析A公司于2017年9月24日公告,有意收购B公司全部股权。A公司和B公司的主营业务中都包含了人造板这一业务板块,假如并购成功,A公司将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其整合业内资源,进一步提高A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017年11月26日,A公司发文称拟以1.78亿元收购B公司百分百股权,且将全部使用现金支付,与此同时A公司声称并购成功后将通过某农商银行为B公司提供8000万元委托贷款,供其后续正常经营使用。2017年11月27日,该并购成功完成。下面来分析一下A公司并购B公司产生的财务风险。

1.1估值风险分析

B公司系非上市公司,故其较适用的企业估值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以及资产基础法。某国际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接受A公司的委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等的规定,分别采用了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对B公司股东全部权益在2017年8月31日的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从表1中可以看出,B公司的非流动资产呈现连年下降趋势。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B公司的负债总额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B公司仅就2017年的前八个月较之2016年全年,企业负债总额激增,增加约为3844万元的负债。表1中显示负债总额全部来源于流动负债,而非流动负债一直显示为零,可以认为这一财务信息是否属实是有待考究的。其净资产在2014年至2016年的总体变化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2017年前八个月内净资产严重下滑,可以认为这和2017年流动负债的激增有关。资产负债率在2014年至2016年一直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而2017年年初至8月底其上升为43.72%,比2016年的30.36%增长了13.36%;流动比率在2014年至2016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16年至2017年8月呈略微下滑趋势。总体来说,并购前B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好。资产基础法是以被评估企业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评估表内和可准确识别的表外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来界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的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由于其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故该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基于B公司单方面提供的截止到评估基准日(2017.08.31)的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知B公司至2017年8月31日,股东权益(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3,786.80万元,而基于资产基础法下的最终评估价值却高达19,853.04万元,增值率约为44.00%,其评估增值额主要来自于非流动资产的高估价,由上表可知,非流动资产的评估值高于其账面价值5,888.82万元,评估增值率高达54.67%。由于基于资产基础法下的评估价值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着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和财务数据是否属实性带来的财务风险。且由于B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不能反映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同时也不能反映其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故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不真实的情况,例如表2中的非流动负债账面价值为0,就有可能是B公司采用了隐匿负债的方式来形成隐形债务,从而达到非流动负债账面价值为0的表象,导致并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最终使得A公司对B公司的估价过高,带来一定的溢价风险。综上所述,B公司系未上市公司,故财务数据有可能存在披露不透彻甚至存在个别虚假财务信息,而且由于A公司采用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表之下的资产基础法对A公司进行估值,该方法下也有可能存在资产负债表表外无法准确识别的或有负债存在,这对企业能否正确估值就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估值方法中的收益法的含义为通过将评估对象的收益资本化或折现来确定其价值的评估方法。收益法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年净收益(净利润)的估计以及折现率的选择,其本质为以目标企业的预期收益能力为基础计算其价值。从表3中我们明显观察到B公司从2014年至2017年八月底,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均呈下滑趋势,反映并购前B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最明显的是表中营业利润一直为负值,说明B公司并购前的生产经营不好,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不但没带来一定的利润反而一直在亏损。利润总额同净利润的变化几乎一致,在此以净利润为主要说明对象,尽管2014、2015年在下降但仍为正值,但2016、2017年B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呈现负值,并且2017年仅前八个月内净利润较2016年又下降了1016.11万元,且资产收益率也下降了7.32个百分点。理论上讲,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一个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它能比较合理的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并购前B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逐年下降趋势,截至评估基准日降至-13.29%,说明并购前B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差,故可以大体推断出B公司未来几年的正常净利润也不会很高,甚至仍然呈现负值,因此对其未来预期收益的预测较难,对其估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故采用收益法估算B公司的价值将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且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综上所述,此次并购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产价值评估过高的溢价风险。

1.2融资风险分析

根据A公司出具的各年度财务报表,我们不难看出最近几年A公司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现状,并且其具备并购B公司的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在A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其与众多金融机构都有着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当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支持A公司的发展壮大,同时A公司有着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这些都推动着A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A公司无论是在资产规模上还是经营实力上都具备并购B公司的能力。根据表4列出的相关财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A公司在并购前截至2017年年末的资产总额约为23.15亿,净利润约为1.21亿,营业总收入大体呈现连年缓慢上升的一个稳定趋势,且总资产、股东权益、净利润也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综合说明A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好。而并购前后净资产收益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了其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并没有因为并购行为的发生而降低,尽管资产负债率连年微升,但仍处于行业均值水平以下,说明其偿债能力较强,流动比率尽管波动较大但并购前后均大于2,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故1.78亿元的并购价款对其来说融资难度并不太大,融资风险较低。因此A公司直接采用了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融资方式,直接使用企业自有资金的内部融资方式,全部采用现金支付,拟以1.78亿元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比例,同时A公司承诺:通过某农商银行向B公司提供8000万元的委托贷款,将其中5000万元用于偿还B公司的贷款,将余下的3000万元用于B公司自身的技术升级改造,以确保并购后B公司的持续经营。通过对比并购行为完成前后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财务数据,显示此次并购融资行为并没有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相反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新的提升,进一步充分说明此次融资行为的风险性较低。A公司并购前后总资产和总负债均有所增加,且货币资金和流动资产也在同步增长,整体来说,A公司的资金来源的数量结构与现有结构存在较为良性的匹配关系,故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相对比较合理,也未给A公司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综上所述,A公司并购B公司面临的融资风险较低。

1.3支付风险分析

根据A公司出具的对B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显示,对B公司股东全部权益的估值约为1.98亿元,经过双方一系列的谈判协商最终确定并购价款为1.78亿元。A公司对B公司的并购选择了全部采用自有资金支付,即现金支付,总支付价款为1.78亿元,该笔现金支付金额对现金流较为充足的A公司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该笔现金流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A公司的运营压力,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因此A公司并购B公司的支付风险主要来自于现金支付风险,即由于未来的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导致资本结构恶化而形成的财务风险。1.4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分析根据A公司2017年11月27日的研报中披露:并购B公司后,有利于整合业内资源,进一步提升A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中预计公司2017年-2019年EPS(每股收益)分别为0.15/0.20/0.23元/股,与实际EPS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据表6我们不难看出,A公司成功并购B公司之后,并购后的预期的财务整合目标未能及时有效的实现。截至2018年年底实际EPS仅达到0.14元/股,与2018年的预测值0.20元/股的差额高达0.6元/股,且根据A公司最新披露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的实际EPS仅为0.03元/股,可以大概推测出2019年年底的实际EPS约为0.12元/股,仅仅约为2019年预测值的1/2,二者差距明显。以上分析说明此次同行业内并购整合未能实现其预期的良好的财务协同效应,侧面反映出此次并购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财务整合风险。

2案例启示与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建议

2.1案例启示

根据上文中对A公司并购B公司案例的详细说明之中得知,A公司在并购前的估值,并购中的融资、支付以及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四个环节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财务风险。但是A公司也分别在并购中的不同环节实施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甚至规避了并购B公司时所带来的一系列财务风险,比较出色的完成了对B公司的并购整合,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这对其他并购案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建议

2.2.1对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财务调查

在对目标企业的定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并购方过高估计企业价值从而产生溢价风险,也可能会致使并购方过低的估计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使并购失败,因此需要并购方对其进行深入彻底的财务调查。而企业估值方法中的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目标企业单方面提供的各种财务数据,假如目标企业提供了虚假的财务数据,或者恶意隐瞒其实际财务状况,那么基于这两种估值法下的企业估值就不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故企业可以同时采取基于市场上同类型企业资产价值比较下的市场法来估算企业价值,也可以通过让第三方介入来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即授权信誉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客观公正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做到切实有效的防范并购中的估价风险。

2.2.2科学的规划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

首先,并购方应该根据自身资本结构来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总体来说,企业的融资方式分为两大类,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许多企业优先选择的方式,即企业直接使用其自由资金完成并购的方式,由于其融资成本和融资费用都比较低,故其财务风险也较低,但是近几年并购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大,仅靠企业的自由资金往往难以成功完成并购,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并购时不得不选择风险偏高的外部融资。因此,并购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以此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其次,并购方应该科学合理的设置融资结构。选择了合理的融资方式之后,紧接着并购方应该在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前提下科学的规划融资结构。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相较于债权融资偏高,但股权融资的融资风险相较于债权融资偏低,故并购方在设置融资结构时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是比较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在降低融资风险的前提下使得融资成本维持在一定水平。

2.2.3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

并购方应该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可以将现金支付、股票债权支付、混合支付相互结合。但是往往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单单是并购方单方面就能拍板定案的,目标企业的现金需求也会影响并购时双方支付方式的选择。故并购双方在确定支付方式时通常需要进行谈判,协商确定最终的支付方式,这就造成并购方需要随时调整对支付风险的估量,从而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支付时间的选择对于并购方意义重大。并购方可以选择采用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来减轻其经营负担,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防止债务负担过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分期付款的金额,制作资金预算表,以此降低并购中产生的债务压力和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确保并购后企业自身的持续经营。

2.2.4实施多元化的企业财务整合策略

要想实现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首先要进行不同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应重点扶持产能效益水平低下的项目或资产,必要时可以舍弃收益不太乐观的项目资产,做到及时止损,尽可能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的最终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制定合理一致的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实现并购后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化水平。为了实现企业多元化的财务整合策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份额,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整合前还应制定全面有效合理的财务整合计划,且该计划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可以将其分步进行,做到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及时完善。最后,企业还应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在财务整合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尽量规避或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马睿.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研究———以联想集团并购IBM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2]林红丽.浅议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6,(3):37-38.

[3]邹杜.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8,(20):177-178.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高校国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固定资产是指耐用期在一年以上,且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时形态基本保持的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学校运转中的现金和存款,学校接收的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等应收资金,以及易耗办公用品库存图书等存货。无形资产是指职务专利、职务专有技术成果、职务作品著作、学校企业的商业秘密等。随着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对人才和创新的重视,高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对高校的投入越来越多,对高校发展的政策支持也越来越大,所以高校国有资产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大,其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高。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1.重有形,轻无形。高校科研所产生的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权属也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理应属于高校的国有资产,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只重视设备仪器等物质性资产和流动货币的管理,而对专利权、土地使用权、校名校誉等无形资产没有依法保护。没有按照规定履行资产评估备案手续,对其价值评估不当甚至缺乏评估,甚至没有把这些资产纳入资产管理体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重购置,轻管理。一些高校为了争资金上项目,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在设备设施购置时论证认真,必要性、可行性、运行管理方案等论证深入,一旦购置了设备仪器,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忽视统筹管理,使装备低效运行甚至闲置。有的不能开放共享,使得国有资产效益不能充分发挥。2018年12月27日,科技部网站公开《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批评有些高校仪器闲置,管理维护不力,从一定程度来讲,这不仅仅是个案。3.重货币,轻实物。一些高校往往比较关注货币资金的变化,财务预算决算和流程监管比较有力,一些决策也主要依赖货币资金多少和流向,但对于已经建成或购置的资产关注较少,不研究实物资产的特点规律和转移流动方式,对于实物资产管理不力,有的甚至失效了还未开封使用,造成实物资产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管理制度陈旧

1.统一协调,共享共用的机制不健全。高校内部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各自为政,为小部门小集体争取利益,在资源配置时争抢资金,导致有些资产购置随意;在资源使用时不能统筹共享,导致有些资产闲置不用,有些重复购买,造成极大的浪费。2.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有些高校只做专项检查不做日常监督,只做自查不做督查,或者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缺失,导致资产管理监督检查失效。有些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不明确,绩效考核和问责追责制度缺乏,限制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和使用效益。3.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国有资产分门分类,有的归财务部门管,有的归后勤集团管,有的归教务部门管。从层级上来讲,有的由高校管,有的由二级学院和部门管。层级较乱,部门纷杂,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各部门各层级似管非管,但权属界限又不清晰,使得国有资产管理随意,很容易渗漏流失。

(三)管理手段落后

1.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些高校的资产数据录入更新不及时,仍停留在年初年中或阶段检查时补一补,导致信息滞后,人工检查审核效率低,人工勾对等情况影响信息准确度;以静态信息离散化管理,难以动态反映资产的流动变化;信息录入或查询不便,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全面,导致资产管理难、资产共享统筹难。2.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较低。一些高校信息管理较少运用新兴技术手段,主要靠人进行管理,由于国有资产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所以人的工作量已很难满足现有管理的复杂性所带来的要求,导致管理粗犷,更难以做到全寿命期的所有资产管理。3.资产管理的服务水平较低。很多高校仍把国有资产管理限定于传统的管理层级上,没有思考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管理对于高校全面建设的服务保障作用。把国有资产管理等同于记账加库房,没有考虑挖掘资产管理数据的现象规律,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

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举措

(一)加强组织管理。在高校建立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国有资产的统一协调管理,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与评价,对重大资产购置?处置事项?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事项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合规性审核;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对所属资产进行具体管理协调并接受校资产管理部门指导,各科室对所属资产进行具体的使用管理。

(二)建立相关制度。建立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健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和考核评估机制,规范购置、入账、保管、领用、维护各环节,使之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建立共享共用机制,规范资产配置、处置和出租、出借,推进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自创无形资产和外购无形资产的获得、评估、移交、使用、处置、转移等各个环节的部门职责,规范监督、监察和审核、备案。

(三)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运用内在智能和外在使能等物联网技术,实现资产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国有资产数据的智能化集中管理,对资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对资产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和预警。融合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掌控存量与增量、购置与处置、预算与审核态势,提高预算、决策、监管水平,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效益。

四、结语

国有资产是高校运转的基础,对于高校水平提升和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在组织上、制度上和技术上不断加强,使其管理规范、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兴凤.基于业财融合的新型财务信息化系统构建思考[J].财会月刊,2018(9).

[2]包涛洪.学校资产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30).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5

关键词:国有资产;高校;管理;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国有资产不仅在质和量方面有了跨越式的增长,而且在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其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在对高校巡视、审计中,都将国有资产作为主要内容。2021年4月1日,国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将国有资产管理提升至法律层面。面对新形势,如何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这是作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任务

国有资产是高校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事项之一,其管理能力和水平也体现了高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明确任务就是明确工作内容和方向,只有明确任务,方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账和物的管理。在账的管理方面,资产与财务相结合,做到账账相符;在物的管理方面,资产与价值相结合,做到账物相符。主要任务有:一是加强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的责任意识,通过《条例》学习提升各级负责人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意识,进而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在校内的话语权;二是制定制度,遵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完整、明了、操作性强的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严格组织实施;三是安全规范,明确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的职责,严格录入资产信息系统国有资产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按规程办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时进行国有资产维护维修和调剂调拨,及时处理国有资产损失和报损报废,定期开展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和产权认定,做到权属清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四是服务保障,制定国有资产业务和服务规程,做到一项业务一个流程,一个流程一个规范,严格资产配置与处置,精细流程管理,及时准确地完成年度资产分析报告,深度融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遗留问题

在公用房方面,由于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建校初期主要是国家划拨的,在后续建设中,因手续不全等原因,致使一些建设的房屋没有办理产权证,而且按目前政策也很难办理,同时未办理备案的临时建筑在很多高校也普遍存在。在车辆管理方面,由于合作办学、校办企业运营等原因,较多的高校也存在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2.体制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实施统一领导,但管理委员会职责宽泛、缺少议事规则,牵头作用没有切实发挥。较多的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很多高校的国有资产都是由两个部门负责管理,一个是资产管理部门,另一个是财务部门,而二者职能界定是模糊的。在归口管理方面,仅在资产管理部门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实施资产登记归口,存在校名校誉、著作权、专利权、软件等国有资产对应归口部门没有真正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问题。实施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没有完全落实。

3.管理问题

在资产与财务相结合方面,存在资产账与财务资产账不完全相符的问题;在与价值相结合方面,存在账外资产、闲置、报废不及时、处置不到位、出租出借不规范等问题;在与预算相结合方面,缺少配置论证、重复配置、超标配置等问题。同时,还存在资产管理人员流动性大,资产登记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日常管理不到位,资产报废鉴定不严,资产绩效评估缺失等问题。

4.政策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放管服”政策,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给予了高校一些支持。但由于有些地区没有结合高校实际制订国有资产管理具体政策,因给高校下放权力不明确,形成了高校在处置、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方面的工作困境。很多高校房屋没有产权证,按现有政策,无法到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报批报备。即便有产权证,也因无权自主出租出借国有资产而影响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势必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资产登记方面,《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规定,“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登记固定资产。目前上级相关政策对此也没有明确解读,对高校配置家具和图书来说存在标准不统一问题。在资产处置方面,《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确定“家具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不低于15年”。高校教学科研家具难以达到最低使用年限。

三、对策以及建议

1.目标导向化,全局规划国有资产的建设与管理

《条例》规定高校国有资产要服务于学校事业发展,为立德树人提供保障,同时也要提升公共服务的功能,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其主要流程节点有配置论证、采购验收、登记入账、使用管理和资产处置。树立全局观念,制定学校国有资产建设与管理规划,全面布局基于流程节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对应的管理办法及管理细则。在资产配置方面,坚持“调剂优先、节约高效、权责一致、安全环保”的原则,建立、完善资产配置论证评估制度。评估论证要重点审核国有资产配置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度,并结合现有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预算承受力和基础条件、安全保障来配置资产。在采购验收方面,建立基于采购合同中计入固定资产的货物核实制度,确保账物相符。在登记入账方面,建立验收后固定资产登记信息审核复查制度,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在使用管理方面,建立保养、维修、调剂、调拨、捐赠等制度,实施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在资产处置方面,建立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严格技术鉴定、公示、集体决策、报批报备、资产评估、公开竞拍等处置程序。

2.体制科学化,落实“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体制

高校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对国有资产建设与管理实施统一领导。在归口管理方面,学校设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施归口管理。资产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和土地等管理;学校办公室负责无形资产中的校名校誉管理;科技部门负责无形资产中的科技成果、专利权、著作权管理;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无形资产中的软件管理;基建部门负责在建工程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等管理;资产经营部门负责对外投资管理。各归口业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对本部门管理范围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对外投资及账务管理、清查盘点、统计报告、监督检查等职能。实施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体系,强化国有资产监督。切实落实国有资产责任到人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校内每位职工设立独立账户,让每位职工独立登记固定资产,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3.内控制度化,强化监管职能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高校内部岗位设置的关键性岗位。科学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高校应当加强各类资产管理,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要切实加强资产的配置论证、验收登记、领用入账、盘点核实、统计分析、出租出借、报废处置、清查评估、产权认证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制定关键环节操作规程,明确责任,责任到人。要加强对校名校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要建立好资产部门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基建部门、科技部门、党政办公室等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理顺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收支、采购、合同、基本建设项目业务之间的关系,确保资产管理整体运行环节有序衔接。如采购部门应做好配置资产的验收管理工作,基建部门应做好工程项目验收工作,以确保资产部门及时登记资产。

4.基础扎实化,确保国有资产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账和物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要着力做好国有资产基础工作。首先,做到账清物明。资产部门每年要定期与财务部门和全校各使用单位进行账目核对,随时保证资产账与财务账一致,与各使用部门账一致。同时,定期与资产使用单位进行账物核实,确保账物相符。这是资产管理工作中基础的基础,如果账账不符、账物不符,资产管理的任何工作都无从谈起。作为资产管理部门务必要做好此项工作,要花大力气,一气呵成,不成功绝不罢手。其次,厘清权属和价值。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校的房屋和临建都没有权属证书和价值证明。权属与价值是国有资产的核心属性,高校虽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事实上也归属学校,但因政策无法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也就无法实现出租出借,势必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产权认证和资产评估工作,界定资产的权属和价值,为深化国资产管理改革打好基础。最后,严格资产确认登记。高校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在确认固定资产时,“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图书、家具、用具、装具等,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应对大批同类物资做出结合实际、可操作的具体规定,避免人为决定,造成资产确认上的混乱。在登记时,严格按照规定对资产进行分类、编号,保证相同资产分类一致,确保资产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和完整。同时,要制定资产信息审核与复查制度,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在审核与复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做到资产账物清晰、资产账账清晰、资产产权清晰。

5.奖惩规范化,严格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以《条例》为准绳,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化,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条例》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是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根本遵循。在管理中,高校应严格按照集体决策或者履行审批程序管理重大资产配置、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事项;杜绝超标准配置国有资产;按规定及时办理国有资产调剂、调拨、划转、交接等手续;履行国有资产拍卖、报告、披露等程序;按照规定期限办理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按照规定进行国有资产清查,编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同时,严禁非法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严禁采用弄虚作假等方式低价处置国有资产;严禁违反规定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或者设立营利性组织;严禁未按照规定评估国有资产导致利益损失;严禁违反国家规定,多收、少收、不收、侵占、私分、截留、占用、挪用、隐匿、坐支国有资产收入。高校应建立基于《条例》规定的奖惩制度,对在管理中业绩突出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做到出现一起、处理一起,严格按制度执行。

6.服务效能化,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服务就是管理,没有高品质服务,就没有高质量管理。高校应建立基于服务的国有资产保障体系。一方面,在严格执行制度的情况下,以服务为导向,精简资产配置论证、登记入账、财务报销、仪器维修、出租出借、报废处置的管理流程,并将管理流程表单化。采取信息化手段,搭建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平台,将表单在系统中呈现出来、流动起来,网上办理,信息共享,节约时间、人力、空间成本。另一方面,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资产管理人和使用人的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等业务知识的指导与培训,制定常态化培训制度,利用业务工作微信群,及时宣传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专题研讨、现场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定期组织培训研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管理效能。

四、结语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风险;管控措施

一、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固定资资产指的是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使用时间超出一年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保持原本的物质资产,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住房建筑、特殊设备或者是一般设备等。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配置风险。结合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存在很多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时,还没有构建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实际使用不能满足实际的预算要求。另外,在验收环节中,经常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降低最终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严重时可能会面临资产信息失误现象的产生;第二,固定资产使用环节存在的风险。存在部分人员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对相应的维保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另外,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没有对经济效益进行充分考虑,这就导致资产利用效率一直得不到明显提升,如果固定资产长时间被闲置,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第三,固定资产处置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通常涉及到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处理方式不合理、价值信息不准确或者是资产评估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对国家资产安全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无形资产指的是没有实物做参考,但是仍然可以为事业单位人提供权利的资产,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资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中,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一般在性质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排他性,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为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在目前的无形资产管理中,导致风险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缺少严谨的管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各种危险问题的产生。

(三)流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事业单位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与预付款项以及存货等几种形式,因为缺少完善的流动资产管理制度,所以造成事业单位资产经常会面临非常严重的流失现象。另外,因为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编制人员比较少,所以有些单位没有单独设置出相应的资产管理岗位,经常会从社会选出一些人员兼任,而这些人因为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对资产管理程序与内容不能全面掌握,这就对资产管理效率与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因为缺少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所以导致管理人员没有将相应的资产监督工作进行全面落实,这对于资产管理工作全面实施形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风险的管控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言,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一定要将资产与执行两者之间进行合理划分,保证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之间的协调性,使彼此之间可以形成相互监督与促进的作用。对政府采购以及招投标等制度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授权审批进行相应的改善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岗位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将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落实,从而有效避免管理工作中各项风险问题的产生。另外,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全面调查、集体学习以及专家师范等原则,对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合理控制。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为了有效避免决策风险或者是技术风险等问题的产生,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与验收时,一定要对验收标准引起高度的重视,保证内容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二)无形资产管控措施

要想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控制工作,对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言,应该在内部构建出单独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并在各个岗位上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从而才能为无形资产管控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做好无形资产管理的协调工作,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结合国家相关法律以及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保证各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可以实现顺利的开展,保证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在最大程度上带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避免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流失,同时也能对无形资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最后,应该做好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发现存在问题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具体的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才能进一步提升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流动资产管控措施

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工作,同时也应该对流动资产管控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在对货币资金进行管控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落实,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分工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在组织结构上有效保证资金活期的安全性。其次,构建出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制定出科学的财务执行计划方案,对于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这对于保障事业单位资金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相关的审计人员而言,在一定的时间内应该对数据、款以及账目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对现金支票以及银行资料进行全面审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事业单位流动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在未来要想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资产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在具体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对于资产种类进行合理划分,同时对目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导致资产管理风险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对于存在的各种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资产利用效率,从而有效维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冉.基于财务风险管理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0):40-41.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7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部分固定资产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在国有企业中,经常有一些技改技措的改扩建项目,但因为技术水平和其他原因,项目实施出现问题,经常因为资产管理不到位,导致其被随意搁置,甚至有的大型设备,在进行搬移过程中,账目被漏掉,这些无形的漏洞往往造成部分资产无人问津。这些国有资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无形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有的企业对国有资产不注重日常维护管理,降低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影响了这些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样不能有效发挥其巨大功能。

1.2固定资产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加强其经营效率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我们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经营效率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就目前来看,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经营效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究其根源,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是多年以前的陈旧制度,没有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得到相应的完善;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大家都以为资产在那放着没有丢失就完成任务,不去主动思考如何提升其效率;在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对其进行应有的维护和保养,导致其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从而使很多固定资产难以长期高效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2、关于国有企业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结合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改进性的建议,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具体来说,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基于保障固定资产账实相符的相关建议

账实相符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就必须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数量盘点的同时,还应不定期的对其所处的运行状况进行仔细的实物盘查,尤其是积压、闲置或者存在问题的固定资产数量和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更好地掌握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最大化的确保账实相符。

2.2关于发挥固定资产功能的相关建议

在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应致力于固定资产功能的发挥。首先,如果固定资产属于暂时性的闲置,则应尽可能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预防资产浪费;其次,对于存在问题的固定资产,则应及时的做好维修与保养工作,通过维修保养确保其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再次,对于已经无法修复和利用的固定资产,则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其进行报废,从而更好地减少企业的损失;最后就是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防止由于人为的误操作导致固定资产被损毁。

2.3关于如何提升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建议

一是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切实提升其利用率;二是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提升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三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资产报废、核销进行认真核实,提出审核意见。财务部门根据有关部门审查意见,对资产报废核销事宜提出财务处理建议,提交上级部门批准等。总之,严格履行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程序,按照制度严格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紧密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认真分析和总结自身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最大化的确保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强化。

作者:刘向东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物资采购部

第二篇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问题。

因为重复购置资产,资产配置不合理,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闲置资产,降低了资产利用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流动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利用率最低,体现在:①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利用率低,办公用房对外出租租金偏低、即使出租租金未按合同全额收取或者大量闲置,公车私用现象普遍;②领导决策失误购买的设备资产无用,导致资产浪费;③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调节使用难度大,社会共享使用率低。

2.原因分析。

2.1缺乏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主体模糊。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直没有解决国有资产由谁管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管理以及依据何种原则管理等各种问题,管理职责模糊,管理制度效率低。在目前贯彻落实国有资产与财务制度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对于资产和财务方面的制度制定欠科学,以至于管理缺乏有效依据,各级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责模糊,未进行明确分工,一旦遇到问题各部门人员相互推卸责任,削弱了管理力度。

2.2事业单位的资产脱离财政、财务管理,导致其缺乏持久的约束制度。当二者分离后,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互分离,以至于很多事业单位出现了账外资产不良现象。近几年来,事业单位之间借用、调节使用资产的情况越来越多,如:车辆在各部门之间相互借用、资产的随意调动,导致资产占有权利与使用权力相分离,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加之缺乏对资产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管,导致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对称的不良现象。

2.3很长时间以来,事业单位一直存在“重钱轻物”的理念,以至于其忽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产权问题存在认识方面的失误,他们认为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各级地方单位代为行使所有权,只是资产的使用者、占有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一些单位资产作为本单位的私有财产使用,促使资产调节使用困难,降低资产使用率。

二、改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策略

1.探索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根据公共财政的具体要求认真分析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不足,进而实施有效改革,建设新型管理模式。要求新模式为国家统一所有,各地方政府进行分级监管,财政管理参与其中;同时遵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公共财政的具体要求,将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共财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相结合,建设一个有助于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和利用的管理模式。

2.设立标准的国有资产台账制度。先要实施清产核资,设立事业单位资产台账制度,记录实物资产总量及分布,资产变动情况,以准确反映出从资产形成→转换占用主体→处理报废资产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分为三个步骤:①各地方事业单位财政部负责部门内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并设立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台账;②事业单位主管资产管理的科室,与专项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需要划分清楚,台账设立区分开来。

3.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定流程。①先要明确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资产、业绩目标及预期效果,将资产预算和管理目标进行对比,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资产管理效益目标。②跟进了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设立月收集资料、报告结果的制度,了解资产利用、使用效益情况,及时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问题。③要求资产管理机构适时评估国有资产管理成效,并作出资产管理绩效分析报告,递交上级部门查看。

4.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①构建外部监管机制,地方政府需将事业大内国有资产归入行政工作考核内容,以此作为职务任免的参考。针对由于资产管理失误引起国有资产浪费、损失的事件,必须追究责任人,资产使用人或者管理人的经济责任,对于违法行为严厉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此外,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国有资产的占用、管理情况,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②加强内部监管。事业单位自身①要构建资产管理内部管控制度,采用台账管理制度、资产年度核准制度、卡片管理制度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统一要求的财务会计制度,将本单位的资产产权管理、实物管理纳入程序化管理轨道,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三、结语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依据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作者:冀侠 单位:佛山市禅城区财产经营有限公司

第三篇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

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达五万多亿元,占国有资产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非经营性资产一万多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国有资产在各产业各行业的分布,以及在企业规模的分布中预算形式的分布、行政级次的分布、地区的分布中极不均衡。此外,我国资源性资产的态势也及其严峻。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资源即使总量大国,也是人均贫国,加上长期依赖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缺乏资源忧患意识,属于管理,措施不力,致使资源状况十分严峻。因此,对国有资源实行资源化管理是摆脱我国资源业面临的困境,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良性发展,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的主要宗旨在于解决以下问题:

(1)国有资产的界定。固定资产的界定主要涉及到对固定资产定义的确定,以及固定资产界定的原则。国有资产的定义和范围是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我国,国有资产的定义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国有资产界定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划清国有、集体和个人资产的归属,规范不同资产主体的财产关系,使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更为直接的目的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来源复杂,在实现国有资产界定的基本目标时更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2)国有资产的登记统计。国有资产的登记和统计是指国有资产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政府对拥有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和资金运动状况进行登记,并依法确认企业资产产权的归属行为。因此,国有资产登记与统计即是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情况做出登记。国有资产的登记统计管理工作既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对国家取得的国有资产产权和授予企业、单位经营使用权的两方面同时确认。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与统计即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产权清晰的需求,也是社会对公平与稳定的需求,同时还是国企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需求。

(3)国有资产的清算核资。国有资产清算核资是为了满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是为了企业特定的经济发展需要,对企业进行账户清理、财产清查,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益,并最终报告出企业的国有资产价值以及资本金的的活动。经营性的国有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增值、亏损、转让等种种变化,因而它们在数量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国有资产总量很可能会不同,那么对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对及时了解国有资产的变化趋向、及早避免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和贬值意义重大。国有资产核资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求符合法定情形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当企业需要进行清产核资,是要按严格的制度程序开展的,首先要提出申请,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获取其批准之后才能进行清算核资。由此可见,清产核资工作要么是国资监管部门基于自身发现进行,要么基于企业需求进行,这种工作室一种被动型开展的模式。因此,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需要定期进行的国有资产统计制度作为信息的来源加以配套,才能顺利有效的运行。

(4)国有资产的评估。通俗地讲,资产评估就是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的过程或者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交易和其他业务发展的产物。随着世行经济的发达,资产评估业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要求也越来越高。资产评估具有咨询、管理和鉴证的作用。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也起到了咨询、管理和鉴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和上次航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资产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大宗的资产交易日益频繁,国有资产的交易也日益旺盛。国有资产的评估咨询作用主要是为资产业务提供专业化的评估和意见,主要重点是资产评估的结论。对国有资产评估的管理作用涉及到政府、企业的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状况,是针对其资产、财务等管理活动开展的评估活动,对企业和政府的资产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完善

(一)国有资产界定存在的阻碍与对策

首先,国有资产管理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后就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和阻碍,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在国有资产界定中就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的状况,制度的落后将严重制约对国有资产的界定。其次,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当国有资产法律依据与其他法律发生冲突时,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不被采用甚至被完全忽略。另外,许多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在操作流程和实施细节方面的规定。国有资产受国家宏观经济和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因而更多操作性强的法规亟待出台。再者,企业家整体素质的底下,职业道德、管理才能的欠缺,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滞后是造成国有产权界定难的又一层原因。针对国有资产界定存在的阻碍,可以从两种途径对其进行完善:一是以法律的形式对产权主体及其行为关系作出相关的规定;二是通过交易使原本模棱两可的产权关系清晰化并合法化。因此,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界定工作,首先,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国企改制的基础,要想实现国企产权的清晰合理,就必须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次,要将国有资产从某些竞争性领域退出,鼓励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同时,国家还有保持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将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引进多缘产权主体,淡化国有产权的控制地位,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战略的一个构成部分。再者,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发展和完善法律,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企业组织形式的效率与交易费用的高低密切相关,公司被公认为是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企业组织制度。在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相应的责权利规定,对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最后,要完善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提高产权的流动性。市场机制是以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权由模糊到明晰的过程是在市场的作用下通过市场充分的流动性实现的。产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必须有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体系为基础,所以要实现产权清晰界定,首要任务是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总之,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国企实现产权主体的分散化、多元化,进而构建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国有资产登记管理中的不足及完善

尽管我国国有资产等级制度已经运行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对国有资产登记管理的比较和登记事务的总结,可以发现我国的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制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企业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登记管理工作的琐碎和复杂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一些企业的负责人没有将此项工作列入日常管理工作的范畴,也没有设定专门的部门及指定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从而造成企业未办、缓办国有资产登记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存在着基层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就目前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登记工作现状而言,除市级以上由国资委负责外,一些县、区等普遍地区并没有具体的监管部门,甚至没有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有资产的登记和统计工作,并影响数据的汇总分析,进而影响管理决策。最后产权登记的内容及范围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产权登记管理软件的不完善,登记与工商登记脱节,登记业务人员素质的不达标等都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登记和统计工作。解决国有资产登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加强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制度的建设。对于凡是纳入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的资产都应作为母公司的子公司的产权一部分进行产权登记,而对于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也应作为公司对外投资收益的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同时要细化对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行为的处罚条款,增强可操作性。其次,要明确国有资产登记机构,协调与工商部门的联系和关系;再者要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业务的培训,加强对产权登记经办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产权登记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管理的需求,改变这种为登记而等级的状况,充分发挥产权登记的基础管理作用,为领导决策、企业改革改制提供依据。最后,要完善、优化登记的服务软件。在目前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软件中增加产权登记的预登记模板。严格划分录入与审批间的关系,为管理者的分工管理提供充分的环境,使分析更准确更高效。

(三)国有资产评估现状及完善

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形式,MBO的实行一级经营者持股的做法,无疑对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管理者自买自卖、自行定价;将国有资产以国家名义作为融资担保,将收购风险和经营风险偷偷的转嫁给金融机构和被收购企业或者直接转嫁给国家政府等。这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评估方法的不科学,如:固定资产评估方法的不正确、土地的定价不合理、企业价值综合评估缺失等都会导致评估价格不鞥反应资产价值,进而不能作为产权交易的基础。评估范围的不完整、无形资产的漏评或不评、帐外资产的隐匿等使国有资产在改制中的资产评估价值往往大大低于其真实价值。操作程序的不规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都是我国国有资产评估现状中存在的不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应用市场化的资产评估手段,都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描述国有资产的价值。确保国有资产评估的范围完整,就应该重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同时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帐外资产的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法、执行完整的评估范围才能得出较为恰当、准确的评估价值,才能将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产权交易的基础,真正起到资产评估的公正功能,确保交易的公平进行。

三、结论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8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规定。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使利润表有了重大改进,内容和格式都有一定改变,主要表现在:首先,收益的确定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适度结合了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中心,将利润视作收入减去费用以后的差额;资产负债观则是将净资产的增加视为利润的增长。准则中关于收入的规定中,营业成本、营业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进行确认,这样,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科目的确认体现收入费用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得税费用等科目的确认体现资产负债观。其次,营业利润反映的是广义的经营活动的成果。营业利润中既包括日常活动产生的收入、费用差额,也包括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最后,初步体现了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增加有两张表构成: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成为主要财务报表之一,这张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当期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新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在决策有用观、全面收益观方面有了重大进步。

损益表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发生制为计算基础,导致当期损益包含一定应计利润。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人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因此,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而不是仅仅记录现金的收人和支出,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收、预付、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人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在当今和未来较长时间中,权责发生制原则仍然是财务报表确认利润的重要原则,伴随着这一原则,企业盈余管理也必定长期存在。新准则取消了预提、待摊等科目,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也表明,盈余管理行为需要长期关注、引导和规范。

(二)列示项目不尽合理。利润表项目主要由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构成。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而与营业收入紧密相关的信息如销货退回、折让与折扣并未反映,这些信息可以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商品质量及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的程度。

(三)未能提供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投资等决策需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实现为原则、计量方法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核算,将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排除在外。企业发展动力、可持续经营能力更多来自未来盈利能力,提供预测信息,将能更好地服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四)以配比原则确认利润。利润是本期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相配比的结果,与本期收入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这导致许多在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不仅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可用性,而且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进而降低了利润的质量。

损益表的改进与完善措施

在损益表方面,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决策有用观、全面收益方面有重大改进,内容和格式都有一定改变,但是损益表的预测信息、全面收益仍有待改进,因为财务报表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主向决策有用观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财务报表的改进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决策依据,也能够引导企业规范盈余管理,将经营重点放在长远发展、优质发展上,基于此,本文考虑:

(一)将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调整为企业收益表。现有财务报告模式下,反映企业净资产因经营积累增加的报表有两项,一是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反映,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利得和损失,比如专项储备等。将其整合成一张收益表,内容如下:一是日常经营利润。引入企业收益表,将现有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调整成企业收益表,企业全面收益分为三部分:日常经营利润、非日常经营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日常经营利润利润反映企业日常经营取得的盈余,这里应将现有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调整至非日常经营利润之中。二是非日常经营利润。取消“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非日常经营利润反映企业根据准则规定已在本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包括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债务重组利得、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科目。三是其他全面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本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包括专项储备、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法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的利得、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等。四是全面收益总额。反映日常经营利润、非日常经营利润、其他全面收益的合计金额。其中应该列示计入本期净利润总额、计入本期所有者权益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