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知识范例

护理管理知识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目视管理;外科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医院护理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成为各医院日常工作的重点。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对于外科这样一个收治疾病复杂、护理工作难度大的科室来说,运用有效的护理模式保证护理质量至关重要[1]。自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实施目视管理以来,我院护理服务持续改进,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逐渐提高,受到了广大医患的认可[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外科收治的220例患者为例,探讨目视管理应用在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外科实施目视管理后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实施目视管理前收治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实施前110例患者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在15~68岁,实施后110例患者中男55例,女55例,年龄在18~6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目视管理前,我院外科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加强巡视、遵循医嘱及出院指导等措施[3]。实施目视管理后,以目视管理方法改善护理质量。目视管理方法:①成立目视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人员组成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目视管理知识培训、管理方案定制和完善及落实方案实施、监督和检查[4]。②开展知识培训。组织全部外科护理人员对目视管理的概念、理念、内容、要求、方法及意义进行学习,掌握并了解目视管理与护理的关系[5]。③调查外科护理现状,拟定对策。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护理管理现状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当前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商讨问题整改措施,讨论对策,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6]。④设计制作管理工具。根据讨论出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制作看板、梯形板、告示板、标识。将日常护理所需的药物、器材、用品等的种类、数量、型号存放在固定的位置并明确标记,为护理人员提供明确的指示。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于患者床头安放防坠床、药物过敏、防导管脱落等提示牌,病区开水房、过道、用电开关等位置应放置相应的警示语[7]。在护士站工作墙面安装告示板,用于记录患者入院、出院、手术时间、病危情况、特殊操作、备注等内容,每日由当班护士对告示板情况进行更新[8]。告示板中留有的空白区,可以作为对患者定时用药、加药、医嘱、外出检查加药等提醒内容记录区。根据患者使用导管的类型、留置时间及作用用导管标识进行注明;采用外用药物的患者应用药物标识进行标记,确保其与常规的静脉用药患者区别,增加可辨识度[9]。

1.3观察指标

回顾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就其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并由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护理质量评分分为分级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护理安全及护理服务五项内容,每项满分2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患者对医疗服务感到满意,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操作。不满意:护理人员对医疗服务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目视管理后,外科护理分级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护理安全及护理服务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2.2实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目视管理后,110例患者总计发生2例不良事件,占1.82%;实施前110例患者总计发生9例不良事件,占8.18%(P<0.05)。

2.3实施前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目视管理前,患者满意度为97.9027%(107/110),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0.00%(99/110),实施后显著高于实施前满意度(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质量管理;急诊;重症监护;满意度;护理

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是危重病人集中救治的场所,其特点主要为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工作内容烦琐,医护人员常需要24h待命,随机为危重症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管理是病人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等功能恢复的良好保障[1⁃2]。但就目前而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护理质量较差、病人满意度不高等情况,影响正常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为护士赋予权力以及构建护理质量控制组织管理架构,为护士创造一个平等与合作的工作环境,从而引导一线护士积极参与护理决策和管理过程[3],其能有效提高护理整体服务质量及安全性,有利于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护理水平,我院急诊科监护室在三维质量管理架构(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基础上引入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监护室现有床位14张,年均收治危重症病人1100例,室内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血滤机、快速血糖仪、心电监测仪以及心脏起搏器、心外按压机等。监护室共护士64名(含护士长1名),均为女性;年龄24~46(32.15±3.24)岁;专科42名,本科22名;护士15名,护师31名,主管护师18名。

1.2干预方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采用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对我科进行管理。1.2.1建立组织管理架构,明确人员职责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并结合急诊科监护室实际工作情况,建立急诊科监护室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架构,由护士长总负责,下设6个小组,选派工作中认真负责、有较高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护士自愿报名入组,经护士长统筹微调后每组2名或3名组员,护士定期轮转,研究期间所有护士全部参与。①病室管理组:主要负责病房环境、物品摆放和药品管理,同时负责护士仪表和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定相应管理规范和标准,如高危药品管理、无菌物品和一次性耗材管理等,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督导;实施过程管理,针对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改进等;保证监护室环境整洁、物品和药品安全以及病房有序运行;实施人文护理。②急危重症病人管理组:主要负责保障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与安全,提高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结合行业标准和医院及科室要求制定急危重症病人护理标准,包括基础护理、管路管理、病情观察、风险管理、急救流程梳理、病人转运等涉及病人治疗和护理的方面;定期组织护理质量查房,分析病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循证护理,改进临床护理工作质量。③仪器设备组:主要负责各种仪器、设备(包括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复苏机、血滤机等)的使用方法培训、维护、消毒、检查等工作,保障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并保证所有护士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和故障排除方法。④医院感染监测督查组:监护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控制医院感染是监护室的重点工作之一。本组组长由后备护士长担任,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感染控制标准和培训,考核医生、护士、护理员、病人与家属的感染控制知识;监测病室内耐药菌,督导防护措施实施情况;每月按医院感染控制处要求进行病房自查,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在科会或者晨交班时进行总结、分析、培训,减少或避免耐药菌及医院感染发生。⑤护理文书管理组:负责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的制定与护士培训,并每周进行督导,保证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性、科学性。⑥教学与科研组:主要由高学历护士参与,负责科室不同层级护士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急诊监护的学科水平;根据护理部、急诊科监护室要求以及急救学科发展重点,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与考核;每月安排1次主题学习,每周进行相关内容小讲课,内容包括常见急危重症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护理人文知识和新指南与规范解读等;每月进行1次专业知识考核,每周进行临床教学查房,定期进行反馈和总结,持续提升护士综合能力。1.2.2进行质量控制首先,由护士长对各小组组长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概述、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概念及重要性、各小组工作职责与内容、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等。其次,由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学习并进行工作分配。学习形式包括多媒体、发放文件资料、微信视频、督导演示等。最后,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使每名护士均能掌握所在小组的工作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等,保障质量管理的均质性。1.2.3实施全员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1.2.3.1检查每个管理小组除对其负责内容进行培训外,重点对其管理项目进行督导和质量控制检查,所有检查内容每月全覆盖1次,并根据质量控制结果做好相应记录,填写《科室质量反馈单》,包括主要问题、原因分析、改进建议与具体措施等。护士长作为质量管理总负责人,每月对各小组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抽查和评价,填写急诊科监护室质量控制表。各小组间可以互相督导质量控制执行情况,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网格化护理质量管控体系。1.2.3.2反馈护士长和各质量管理小组组长及时对质量督导检查情况进行反馈,将个性问题及时反馈至当事人,将共性问题在每周晨会时反馈,同时通过微信平台群公告告知所有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严重的问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护士长和所有护士。护士长针对小组管理中薄弱环节,及时对各小组工作进行指导;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及时做好沟通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小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1.2.3.3持续质量改进每季度护士长组织进行护理质量总结会,全员参与,对所有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原因分析,采用“80/20”法则对主要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听取组长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护士长协助解决的问题;进行护理工作经验分享、知识交流,使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不断提升;对护理部新下发的规范进行解读,公布下季度工作计划和重点。

1.3评价方法。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作为研究时段,于研究前及研究结束后进行调查。①护士质量管理能力:采用护士自我评价法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参与质量管理的能力、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人翁意识4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质量管理能力越高。②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对急诊科监护室进行三级护理质量考核,主要包括护理管理、查对制度落实、用药安全、消毒隔离、危重病人管理、仪器设施管理6项内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质量越高。调取干预开始前1个月及干预结束当月数据进行比较。③病人满意度:护理部每月对急诊科监护室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护士服务态度、治疗时的核对、护士的告知、操作技能、保护隐私、护理标识等10个条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调取干预开始前1个月及干预结束当月数据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实施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前后护士质量管理能力比较(见表1)2.2实施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前后急诊科监护室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质量、安全、效率是人们对优质医疗的基本要求,这使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强调整体医疗质量,并将其视为推动医院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2]。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病人生命安全与健康,影响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医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的急诊科,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在急诊科监护室实施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士管理能力及科室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与马娟等[4⁃5]研究结果一致。

3.1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对护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积极引入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进行改进,干预期间通过教育、培训动员全体护士自愿参与质量管理,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全方位管理,期间医护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提高,管理经验不断丰富,护理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3.2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急诊科重症监护室以急危重病人为主,病人病情严重、住院时间较长,护理管理质量将对病人生存质量及预后产生直接影响[6⁃8]。将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急诊科监护室,有利于急诊科监护室建立起一个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效果的良性循环模式,将质量控制重点放在质量提升和服务体系完善中,通过制定标准、规范管理、检查、反馈、改进、落实等可以使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得到螺旋式提升[9]。同时,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还可以充分发挥护士的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各小组中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使其质量管理意识得以提升,进而使各项工作逐渐趋于专业化、均质化。在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要求下,所有参与质量管理的人员要保证自己的工作按时、按质、科学、规范地落实,也促使参与者不断学习管理知识和使用各种管理工具,无形中提升了护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10]。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切实可行的手段,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管理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1⁃13]。

3.3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对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病人病情较重,护理中需格外注意护理安全性,责任护士需要对重症病人生命体征、血压、呼吸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关注病人意识状态和行为[14⁃15]。本研究实施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后,抢救仪器落实到位,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消毒隔离措施到位,减少了危重病人感染危险性,护理质量整体得到提升,保证了病人安全,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病人满意度随之得到提升。

4小结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3

1.1一般资料

选取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8月份到2014年8月份的10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47岁,平均(28.3±4.4)岁。中专学历24例,大专学历45例,本科学历31例。工作经历为1~3年,平均工作经历为(1.3±0.2)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护士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均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实施护理管理,观察组护士则实施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2.1强化法制观念,完善管理制度

护士充分认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让护士认识到安全是生命,质量是尊严,从而严格要求自身,约束行为举止,组织护士进修学法懂法,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1.2.2加强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

制定和完善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实施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并定期考核。护理工作要求护士熟悉各项专业理论,并熟练掌握抢救与应急技能。

1.2.3加强医患交流,落实人性化服务

护士需主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交流和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对患者耐心解释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与应当注意的事项,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涉及医疗性强的细节,需要请主治医师详细告知,防止因护士交代不当导致医患纠纷。

1.2.4落实差错事故报告记录制度

对差错事件进行报告记录,确保护理安全,并强化质量控制,鼓励护士积极上报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1.2.5强化护士的慎独意识

护理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培养护士具有慎独意识,体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视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加强护理工作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士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护患纠纷事件进行统计和记录。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每组抽取同期患者各50例,并组织两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的发放以及统计,满意度主要针对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治疗流程、护理服务等情况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分到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程度越高。分值在85分以上,则计为非常满意;分值为60分到84分,则计为满意;分值在59分或以下,则计为不满意。问卷共发放100份,有效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事件比较

观察组护士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患者对两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护理水平;方式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由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开始开展的,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针对关于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指出:“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是201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通知》(国办发〔2011〕10号)及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经研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现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为了满足关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充分调动临床一线广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医疗安全,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患和谐。护理部门不仅仅是医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时又扮演着参谋和管理的角色,护理部门的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将体现的是医院的管理水平。为此,深入性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1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与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地调配。随着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只有保障了医患关系之间合理的人员配比,才能够保障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在调配医院护理人员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根据患者的需求来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充分发挥护理部门的群体效应,通过合理调配护理部门的队组织结构,不同的经验、层次护士之间合理搭配。

1.2重视护士长队伍的建设

护士长作为医院护理的领导人,护士长自身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护士长还应该要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肩负起护士的管理责任。

1.3加强护理服务培训

其次是要注重培养数护士长以及护理骨干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培训,定期选拔人员参加由省、市等级举办的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培训班进行学习。此外,对于新入职的护士应该要安排专职人员施行岗前培训,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排班工作,定期行护理人员的质量跟踪考核及绩效评价。

1.4分层管理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

由护理部统一制定明确各个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其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相应的工作内容,建立符合医院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医院自身的需要,从护理质量管理上体现处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病房护理人员分为执行护士、责任护士。其中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本组全部病患的护理工作,尤其是药物治疗管理方面,而执行护士则根据责任护士的管理,主要负责本组的普通患者。通过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合理分配医院中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而解决由于人力资源或设备资源等引起的医患配比紧张的情况,使得病患能够获得优质的护理。

2严格控制护理质量和提高护理水平

2.1增强质量控制意识

首先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应该要转变观念。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培训,从而建立临床护士对患者和对医院的责任感,使得临床护士能够尽快适应新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模式,严格把控各个环节中工作质量,结合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使得临床护士更加重视优质护理服务。

2.2建立和完善护理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以管理质量控制为首要的出发点,通过建立和完善护理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每个护理工作小组相应的工作内容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通过对目标任务的计划和制定,从而将其落实到不同科室的护士长处,由其来监督其下临床护士的任务完成情况,严格把握护理服务质量。

2.3建立可是护理实施护理项目记录表

护士长或其他的护理管理人员要求护理责任小组详细记录巡视病房情况、是否为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护理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清洁卫生工作的完成情况、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情况、辅助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工作的情况等等。护士长以及护理责任小组可以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来确认每一位护士的工作完成进度,从而确保每一项护理工作能够实现高质量地完成。

2.4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服务反馈制度

通过建立护理质量服务反馈制度,使得护理服务管理质量控制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参与主要的反馈人员包括患者、患者家属等,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后,通过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并由专人进行结果的统计和整理,从而能够将反馈结果及时送到相应的科室。结合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测评结果,总结和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建议,以此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保障优质护理服务。

3人性化护理管理方式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护理,从而这也就要求要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就必须要建立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3.1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环境

由于很多患者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住院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嘈杂、卫生条件差的环境只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从而使得患者满意情况差强人意。为此,应该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安全、温馨的休养环境,为患者订做了清洁套,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一用一消毒。对于家属陪护,应该要准备了专门的休息室,从而避免由于陪护的嘈杂而影响到患者治疗环境。

3.2掌握人性化语言艺术

语言是患者与医者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患者本就承受着疾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医院接受诊治的过程中,临床护士其粗鲁、生硬的语言或语言用词都能够对患者产生不适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医患之间和谐的关系,也会给患者的病情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掌握人性化语言艺术对临床护士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沟通的过程中,首先注意礼貌用词,对于情绪消极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安慰,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可通过聊天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切忌挫伤患者的自尊心。

4结论

总而言之,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护理管理方式所涵盖的是方方面面,不仅要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调配医院护理相关人员,重视护士长队伍的建设,加强护理服务培训,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同时也要加强护理质量的控制,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可是护理实施护理项目记录表,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反馈制度,通过人性化护理管理,从而才能有效提高优质护理服务以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凤.优质护理及人文关怀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3):393-395.

[2]陈琦蓉,刘丹,白杨,等.护理管理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相关体验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06):52-55.

[3]邓婉文.护理信息化建设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4):114-115.

[4]高明霞.优质护理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2):268-269.

[5]朱碧玉.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03):97-98.

[6]黄行芝,刘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人文关怀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5,(03):47-49.

[7]韩瑶芳,周国莉.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12):140-143.

[8]徐平,金小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门急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5,(01):77-79.

[9]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J].中国护理管理,2015,(04):385.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产科;产房;护理管理;临床应用;效果;产妇;探析

产房具有患者流动性大、风险率高、病情变化速度快、夜间急诊多等特点[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于护理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身健康护理的需要,优化产妇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全面的护理模式,可以使产妇的并发症有效降低,对于母婴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房收治的孕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随机将60例孕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孕产妇;对照组30例孕产妇年龄在23~34岁,平均年龄为(26.84±3.64)岁,孕周在39~42周,平均孕周(40.26±0.29)周,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1例;观察组30例孕产妇年龄在24~35岁,平均年龄为(27.09±2.86)岁,孕周在39~42周,平均孕周(41.08±0.72)周,其中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孕产妇在年龄、性别、孕周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在产妇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即采用产房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模式[2]。观察组在产房护理管理过程中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护理服务措施包括:心理护理、一对一全程分娩陪伴护理、基础指导以及实施创新特色护理服务等护理服务措施。

1.3评定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孕产妇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改善情况进行测评,两项测评量表分数越高代表孕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越严重,反之,分数越低孕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越轻[3]。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孕产妇围产期内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调查统计,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一般满意,70~79分代表满意,7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护理满意度等于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满意三者所占比率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对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情况

观察组孕产妇经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分别为(41.19±4.29)分;(20.58±5.29)分;(41.29±3.28)分;(25.39±4.18)分;对照组孕产妇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分别为(40.26±3.26)分;(31.25±4.29)分;(40.39±4.29)分;(36.28±4.19)分;护理前,两组孕产妇的抑郁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孕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满意程度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67%和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

伴随患者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其对护理工作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作为用于抢救与诊断的重要场所,具有工作量大、技术性强、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强化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护理质量提升意义重大[1]。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18例择期手术患者开展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118例择期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择期手术患者118例为对照组。所选患者均意识清醒,可正常语言交流,听力完好,知情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病患者。观察组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20岁~64岁,平均年龄(42.1±6.4)岁;妇产科49例,泌尿外科37例,普外科3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55例,大学22例。对照组中男64例,女54例,年龄20岁~63岁,平均年龄(42.3±6.1)岁;妇产科48例,泌尿外科37例,普外科3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0例,高中54例,大学24例。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即:①强化手术室全期护理。护士对患者开展集中护理,将工作做精、做细,形成模板与具体流程;在术中护理过程中,年轻护士与资深护士搭配,各专业组承担各自手术配合,术后集中随访。②完善规章制度。严格遵行手术室规章制度,若有不足,及时完善,严把清点查对关、无菌关及准备关,制定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停水、停电、呼吸心跳骤停、麻醉意外及突发火灾等,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积极处理、主动报告及预防控制等原则,做好细节管理工作。各班依据规章制度执行班次内容,质控组长与护士长监管具体的执行情况,按制度办事,避免各种差错与事故。针对护理工作当中所出现的不良事件,及时采用措施处理。③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针对那些手术量大及技术不成熟情况,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定期对各工作年限、学历护士开展分层次技能培训,组织专业知识讲座,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来提升她们的沟通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其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构建“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架构,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尽量减少正面批评,多给予正确引导,培训后定期考核,表扬优秀者。

1.3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选用年度护理质量考核表[2]评价2组护士(各24名),满分100分。对比2组切口感染率、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和护理差错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7.6±5.1)分,高于对照组的(84.4±4.5)分,差异显著(t=21.082,P=0.000)。观察组术前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伴随当今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手术成为各种疾病治疗的常见方式,在手术中及术后恢复期,手术室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质量好坏与否,会对患者恢复时间、手术状况产生直接影响。手术室是诊断、治疗与抢救的核心场所,具有风险高、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及技术性强等特点,期间无论出现各种不安全因素,均可能导致严重损失。这除了会让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各类严重损失之外,还会降低医院社会信誉,降低群体安全感。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作为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准确识别,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是保障患者医疗护理安全及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关键所在[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18例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择期手术患者,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及强化手术室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调动护士执行护理规范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整个护理过程变得有章可循,护士事业心与责任感得到增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切口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护理安全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能够为护士与患者安全提供切实保障,有助于护士工作积极主动性的提升,另外,还能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在护士积极努力、自愿付出下,能够更好地促进与手术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全面、安全的服务,促进护理质量的最大化提升。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减少各类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李亚玲.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7):184-186.

[2]张岚,张苏娟,高萍,等.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4):154-157.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7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3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分析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安全度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评分以相关的护理参考指标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度、自感舒适度等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是指在护理过程采取针对性、专业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效率的同时,并能有效保证护理安全。相关临床数据表明,近年来各大医院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多,给患者个体及医院总体都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护理工作的护理安全问题成为了改良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护理模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个案性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该护理模式无法很好地阻挡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引起一系列的护理纠纷,故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自应用以来广受众患者及医生的好评,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优质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和心理护理,建立健全护理工作责任制度等,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安全和护理效率,取得了十分积极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和积极的临床意义,在本院得到了积极的临床实践效果。本院一共有9个临床科室,2011年开始开展2个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2013年开展3个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2014年全面推开优质护理服务。自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以来,护理口碑明显增加,护理质量日渐提高,并且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大大减少,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称赞。

4结语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8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本院将收治的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的前提下,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后,能够对患者起到明显的护理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以后的护理当中运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效果

0引言

常规性护理具有护理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进行过专业化培训、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护理制度不够完善等缺点,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护理效果[1]。因此为研究对患者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本院选取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院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观察组为40例,对照组为4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22:18;年龄范围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47.68±7.46)岁;病程在0.70-2.45年,平均病程为(1.65±0.60)年。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21:19;年龄范围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45±7.28)岁;病程在0.65-2.60年,平均病程为(1.70±0.40)年。以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程等基本资料情况相似,并且本组数据能够进行科学的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行为、定期进行巡房、时刻检测患者的生态体征、合理利用药物缓解患者痛苦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院需要建立护理小组,定期对小组内的护理人员进行选拔、考核以及培训,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时间,来设立阶梯式护理层级,该层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护士长、护士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2)护士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安排合理的护理人员,监督护理的质量;护士组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与计划,并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高级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观察患者的病情症状,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初级责任护士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2]。(3)护士长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并且优化传统的护理流程,通过实施护理责任制度以及奖励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均采用SPSS20.0软件来进行研究数据处理。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用(%)表示,并用卡方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需要用t进行检验。以P<0.05来表示两组患者经过对比差异明显。

2实验结果

在护理时间过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研究表明,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还能显著地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3]。为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本院特对8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进行研究调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巡房、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利用药物缓解患者疼痛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护理[4]。在护理结束后发现,该方案对患者的护理范畴过于片面,并且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最终使得护理的效果与质量不够理想。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通过建立护理小组,定期选拔、考核、培训护理人员,设立阶梯式护理层级,根据护理人员的等级展开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制定考核计划,优化护理流程,采用护理责任制度与奖励制度等方式进行护理管理[5]。本次护理结束后发现,该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改进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还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不但能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还可以显著地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且安全系数高,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丽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8):82-84.

[2] 郭艳阳.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4):61-62.

[3] 刘建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6):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