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范例

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范文1

微格教学法(Microteaching)作为其中一种日渐兴起的教学方法,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分解简化,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课堂”等。RemeshA在研究中指出微格教学法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知识获得阶段、技能实施阶段、反馈、转化阶段。微格教学始源于教师训练教学技能。近年,国内学者对微格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针对技能训练方面的教学过程。其中应用在护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包括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分析,具体实施过程,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我校2012级护理专升本、2012级护理四年制本科学生共计122人,在其《护理教育学》课程中应用了微格教学法,其中男生8人,女生114人;年龄介于21~24岁,平均年龄为(22±2.3)岁。

2.方法:

教学实施过程:①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微格教学法的主要内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等具体内容的理论指导;②学习有关教学技能、备课编写教案;③学生模拟教师角色,进行教学约为5~15分钟,用摄像机记录下来;④观看录像;⑤自我反馈;⑥讨论分析(填写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调查内容:从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自身提高与表现、评价与讨论五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对上述五项内容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分值设定采用的是5级赋值,即“非常满意”至“非常不满意”,分值依次为5~1分。了解学生对微格教学法的课堂总体满意度情况。研究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17.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

三、结果

学生对微格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在教学实践环节运用微格教学法表示满意者103人,占84.43%,一般者14人,占11.48%,不满意者5人,占4.08%。其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得分最低的是评价与讨论环节。

四、讨论

护理教育学范文2

总成绩有所提高还说明护生平时较好的消化和掌握了所学内容,重视了学习过程,较改革前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内容,体现出护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两组试卷成绩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可能与学生期末考试科目较多,复习时间相对较少,还有少部分护生可能认为平时成绩已获得良好分数,便不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有关。

1增强对护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平时作业成绩3份,占总成绩的30%,由授课老师给出题目,护生自己查阅文献,再交给老师评分,这种方式促使护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改变护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的现状。而教学实践和情境角色扮演占总成绩的20%,由护生书写教案,并大胆走上讲台,充分施展才学,体现教学互动,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增进师生间、护生间的了解与交流。此种考核方法不仅可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能力,还能激发护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2增强对护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减轻考试压力

小组成绩占20%,由任课老师课前给出教学案例讨论,课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制定出带教计划,作出PPT,并讲解带教计划。由两位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采用同组同分的方法给予考核评分。这种方式培养了护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护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促进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护生间共享学习资源和体会,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同学的学习自觉性。期末考核则在学期结束时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完成,占总成绩的40%,考查护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

3过程考核

模式对护生的考核更全面合理全程化、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增强了师生交流,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良好。有学者认为,在过程考核中注重全过程考核,对学习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减少了由于单纯结果考核的偶然性带来的片面性。对考试进行改革,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更客观公正地评价护生的学习效果,也使考试成绩更合理,减少高分低能的情况。

4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护生对教师的评分有所提高,学生对教学考试改革的满意度增强。说明学生对考试改革持支持态度,考试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分段式考核,能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了解护生掌握情况,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更注重护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语

护理教育学范文3

关键词:云班课;形成性评价;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对于培养护理人才和推动护理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内容理论性强、授课和考核方式单一等,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云班课是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一款永久免费的学习软件,教师创建云班课(简称“班课”),学生在手机端下载云班课App,输入教师给的邀请码即可加入班课。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云班课能够及时有效地记录师生“教”与“学”的情况,进行轻松有趣的互动教学,是实现课堂内外实时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笔者尝试将云班课应用于护理教育学教学,并结合云班课的各项功能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医科大学2014级护理学专业4个本科班共455名学生,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班(259人)和对照班(196人),两班学生基本情况以及授课教师、教材、期末试卷均相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试卷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实验班在对照班基础上引入云班课辅助教学,并采用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班课中每一教学活动的考查,实验班形成性评价考核成绩由班课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60%)两部分构成,满分100分。

1.3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案设计

实验班班课成绩由资源学习(10%)、课堂签到(10%)、测试(30%)、讨论答疑(10%)、头脑风暴(10%)和作业/小组任务(30%)6部分构成,教师将各部分包含的学习活动分别赋值,学生每参加一项学习活动就会获得相应的经验值,以学期末班课结束后各项活动的理论得分总和折算各部分最终成绩。

1.4效果评价

1.4.1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期末考试试卷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部分,题目难度适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实行流水双评阅卷。比较两班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以及考试成绩分布曲线。1.4.2实验班学生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自行设计问卷了解实验班学生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包含10个条目。采取无记名方式,要求学生独立填写。1.4.3教师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授课教师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班学习效果比较

学期结束后组织两班学生进行期末考试,实验班一名学生缺考,对照班一名学生因疾病缓考。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3。两班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分布曲线分别为正态分布和正偏态分布。

2.2实验班学生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运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59份,收回258份,问卷有效率100%。结果显示,满意度超过85%的条目有“喜欢云班课辅助教学”“促进交流与反馈”“客观真实记录我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教师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

课程组授课教师共3名,均认为通过查看学生班课活动参与情况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反思,发现自身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云班课的师生互动及实时教学反馈能够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相长,起到在育人的同时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作用。但目前存在个别学生课堂上利用微信和QQ聊天、刷经验值的情况,以及虽然学生讨论答疑活动参与度高,但发言质量不高的问题。

3讨论

3.1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既重视过程学习,又突出移动式学习特性,能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护理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2-3]。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大多是通过“一纸考试”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全程进行评价和管理。本研究显示,实验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以往研究一致[4-5],且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卷面成绩分别为正态分布和正偏态分布,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90后”作为现代大学生的主体,个性张扬,敢于打破传统[6]。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弥补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的缺陷,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可移动性[7],课堂上教师通过云班课摇一摇、讨论答疑等功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护理教育学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第二,云班课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各类班课学习活动参与情况,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其多元化的教学互动方式,实时的教学反馈使学生从评价对象转变为评价主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护理教育学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期末卷面成绩为正态分布,达到了理想的考核结果,但平均成绩仅为(68.14±9.67)分。说明本研究中的考核标准相对规范和标准。教育是一种人工干预的行为,教师应该牢记教育初衷,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3.2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能提供全方位的共享式学习,实现教学评价智能化,提高师生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授课教师和85%以上的实验班学生对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这可能与云班课的以下几项功能有关[8]:第一,实现共享学习。师生可以通过云班课的课程圈、资源、各类班课活动等随时随地问题和讨论话题,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共享学习。第二,促进教学互动、实现实时教学反馈。积极有效的教学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如实反馈[9]。通过云班课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和讨论,可以促进师生以及学生间互动,实现实时教学反馈。第三,促进教学相长。教师通过云班课可以及时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提醒班课教学活动参与较少的学生,并对错误率较高的题进行讲解,调整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班课不但可以查看个人排名和经验值,而且还能查看经验值明细以及各项班课学习活动的参与比例,从而调整学习方向。第四,实现教学评价智能化。云班课可进行教与学的实时数据采集、储存和智能分析,同时消除学生因传统考核评价而产生的被监视感和紧张感。评价伴随学生学习全程,结果更加全面、公正、科学。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因共享学习、促进教学互动、实现实时教学反馈、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评价智能化等特点,深受师生喜爱。

3.3基于云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不足

护理教育学范文4

课程设置上人文学科比重较少我国课程设置形式过分受限于以学科为基础的设置模式,灵活度不够,必修课程太多,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评判性思维的形成。王斌全等[2]在研究中发现,加拿大护理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主要类型是综合课程,通过对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打破学科的逻辑组织界限,内容丰富且贴近实际,在人文课程、文献检索、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健康教育和护理伦理学都是必修课。而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上,不同学校门数参差不齐,在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选修课程数量少、内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各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医院的数量及规模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三阶段。这种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验室教学与临床脱节。其次,由于各专业课程开设较早,特别是基础护理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基本理论遗忘较多,基础护理操作更是生疏,没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这样的学习安排不能让学生有效地将课堂多学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与实践中,也很难将个护理专科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为患者提供的服务中。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约130万护理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非常少,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更寥寥无几,在部分医学院校,高等护理教育的师资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3]。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素养、理念是造成护理教育质量欠佳的一个原因。虽然近年来,一些高等护理教育恢复后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直接走上护理专业教师岗位,其基础理论扎实,但临床实践欠佳,且在教学能力方面还有待完善[4]。

更新护理教育理念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要确立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更新护理观念,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身、心、人格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总思路,完善学生的人格与职业价值观念,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能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现代化护理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建立起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与监督管理机制。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章雅青等[5]提出公共、基础课程、临床课程的“交互”,强化公共、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人提出了“渐进式”课程设置模式,即三种课程组都在第一学年开始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逐渐减少,而专业及专业方向课逐渐增加,这种模式可使学生在第一学期即接触护理专业并早期进入临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提前进入护士角色,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6]。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护理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7]。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研究,提倡将自然社会课程、社会科学课程整合和人文科学课程整合到护理专业课程中以合理的构成比例实现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人提出在原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与整体护理发展相关的新课和专题讲座,包括护士素质学、健康教育学、急重症护理学、临床护理人文、护理美学、社会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学习学、医学哲学等。程小萍等[8]提出要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人文并重、选修必修结合”的原则,在以专业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具有护理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获得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学范文5

关键词:“三导向”;医学教育理念;护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护理专业的本质,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护理职业的最终价值目标,也是护理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1]。人文关怀教育已经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等院校的护理教育如何培养改革创新、充满人性关爱的护理工作者,是每名护理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2]。本研究从护理专业的特点和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出发,结合我校“三导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多维度植入人文关怀理念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系统4个方面对我校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以全面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3月—6月我院护理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共147名,运用基于“三导向”医学教育理念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进行护理学相关课程的授课,在授课前后对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6%。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模式构想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所构建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包括3个模块: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3]。为了加强护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教育,我们基于“三导向”培养模式中“以职业精神为导向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植入护理人文关怀理念,重点突出关怀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1.2.2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实施

基于“三导向”医学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系统4个方面构建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护生掌握“三导向”的三大要素,在原有教学目标中融入关爱生命、职业操守等关怀理念,提升护生人文关怀意识及能力。(2)课程设置:开设护士职业素质与能力、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等人文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多维度植入护理人文关怀理念,以分享关怀理念、案例引导、情景模拟、躬行实践4种课程形式划分教学任务,同时每次课程结束时设置讨论环节,逐步加深护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与理解。(3)教学方法: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法激发护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角色扮演让护生体会患者感受;应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法引导护生进入职业角色,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以护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有意识强化护理人文关怀理念,引导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4)评价体系:改革以往终结性试卷考核的单一考评方式,采取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结合的方式,采用动态考评的方法,定期对护生的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及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考核,根据护生的测评结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案[4-6]。

1.3研究工具

采用黄弋冰[7]在2007年以Watson的人性关怀理论及十大要素为基础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评价授课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该问卷为自评问卷,包括灌输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人道利他价值观、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困难8个维度共45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各条目回答选项均对应5个代码值,从“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代码值分别为4~0,问卷采用百分制计分,每个条目的计分方式为(100/N)×(x/4),其中N为问卷的条目数,x为该条目回答选项对应的代码值。其中反向计分条目10条,反向题统计时先将反向代码调整为正序代码,问卷总得分范围是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关怀能力越强。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4,内容效度为0.960。

1.4调查方法

研究者在授课前后现场发放问卷,统一解释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护生匿名作答,独立完成问卷后回收。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量表得分以(x±s)表示,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得分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中授课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得分的均值分别为(69.72±5.23)分与(88.68±6.31)分,各维度得分的比较见表1。授课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三导向”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三导向”医学教育理念,在护理学相关课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使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了提高(t=2.718,P<0.05),在与患者进行有效情感沟通、给患者以安全感等方面的人文关怀态度发生了改变,提示以“三导向”为基础的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提升。授课后,护生对“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认知更加深刻,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与患者之间要有语言、情感方面的交流,及时有效地发现他们潜在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项具体的护理操作中[8-10]。同时,以“三导向”为基础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使其学会理解体谅患者的情绪反应,进行换位思考,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组织出更体贴、更生活化的关怀性用语,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操作,有效提高护理质量[11]。在护理学相关课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使护生在人文关怀的知识、感知和行动方面,均较授课前有大幅度提升。可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使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3.2基于“三导向”医学教育理念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探析

护理教育学范文6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护理教育学范文7

按照妇产科护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总共有72个学时。学时不算多,在各种医学护理专业课当中,应当说,是一个小科,加之有时不把本科作为考试的必须内容,就很容易被忽视,成了边缘学科。但是,它的教学内容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如何把学生不喜欢的学科变得喜欢,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之爱学、乐学,且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呢?“牛不喝水强摁头”是不可以的,要靠生动的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的好与坏,常常会长期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和这个教师的接受与认同能力。笔者在讲解《妇产科护理》“绪论”的时候,没有从学科的性质和内容讲起,而是从人作为一个生命,向学生提出“你是谁?你从何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普通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它一下子切中了生命本体:每个人都是母亲生下来的,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你这个生命降生了,你已经懂事了,你必须回答、也能够回答你是谁、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我叫学生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再叫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是否全面正确。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产生了学好本科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妇产科护理,不仅是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是一个健全的、有教养的、有知识的现代人的必备常识,使他们对本学科学习产生认同性和亲切感。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在强调注意力和好奇心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用艺术语言上好第一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做到了我的学科我看守,我教的知识我启发,使学生乐学愿学,这就是利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的魅力所在。

2用形象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思维,加强记忆力

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教学中利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看不见的知识变成可见的,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加强记忆的效果。笔者在讲解分娩课的时候,注意运用了形象教学。教师应当把讲堂变为实际操作的平台。教师则是分娩过程的实际操作者。课堂上有挂图、以及骨盆、胎儿等教具模型,还有刀、剪、钳、线等医用工具,教师一面讲解,一面对各种道具进行示范操作,用临床的手法,说明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是如何入盆、下降、俯屈、仰伸等娩出的动作,再利用肢体语言,模仿产妇的临产体态、动作、声音等,把分娩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当作很强的表演课,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增强了实战和临床的感觉,学生很轻松地便掌握了本堂课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也是形象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在讲解异位妊娠的时候,就使用了教学光盘。学生的看过后,有了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有了可视性,同时,光盘的可视性又兼备娱乐的功能,容易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用逻辑性的语言准确地讲解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逻辑性,首先是做到对教学内容语言准确、周密,富有逻辑安排,讲清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而语焉不详,内容含混,条理不清,势必降低教学质量,使学生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精透娴熟,成竹在胸。对每堂课的计划安排,就好比一个音乐指挥,只要往讲台上一站,一个课时的一个乐章就开始了,怎样起头、哪里是重点难点,怎样过渡,哪里是高潮,都要心中有数。古人讲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起始要华丽,中间内容要丰富,结尾做到响亮、扎实、有力度。讲课的逻辑性安排也应如此。笔者讲解妇产科产后出血的定义时,明确“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其重点是强调了时间节点是“胎儿娩后24h出血”,即从胎儿娩出时开始算起,(亦即第二产程结束开始)、到24h以内这段时间,而不是笼统地讲“产后”,因为从字面上理解,产后也可以说是第三产程结束。为此,我们还编了一道选择题:A.产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B.产后24h时,子宫出血量超过500mL;C.产后24h时,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D.产后24h内,子宫出血量超过500mL;E.以上答案都不正确。如果学生没有注意知识的要点,差错率达到90%,如果掌握了要点,差错率只有15%。由此可见语言逻辑准确周严的重要性。教材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护理”是妇产科护理的基础,笔者在讲课时,先强调本课的教学目标,讲清楚分娩的概念,进一步讲解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重点讲产力、产道、胎儿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然后让学生参与讨论:产妇分娩时子宫的收缩力有什么特点?在正常子宫收缩力下胎儿有什么变化?接着出示教具:骨盆、胎儿模型及挂图,讲解分娩的机转要点,向学生提问:骨盆有几个平面?各平面的特点是什么?哪里是骨盆轴?足月胎儿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我请同学来回答这些问题,教师紧接着引出分娩机转概念,使同学认识到分娩机转关键在一个“转”字上,为什么要转?怎么转?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并请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一堂课便在周密的、逻辑严谨的安排下,由教师讲解、指挥,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圆满地完成了。这就是逻辑性语言的作用。

4展示语言的幽默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寓教于乐的本质是什么?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快乐地进行学习。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听老师板着面孔、背书似的讲课。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盼着你来给他们上课,使课堂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语言的幽默性就显得极为重要。语言的幽默感是一种智慧。笔者在讲课中尽可能地发挥语言的幽默性,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一些医学知识、各种化验数据等,虽然枯燥无味,却又是不得不死记硬背的。我们曾对学生说:面对病患或产妇,她的身体状况是不是正常或健康,是要数据来说话的。只有数据烂熟于心,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诊断。特别是需要抢救的危急病患,情况紧急,医师和护士总不能说?“请等一等,我需要去查查书本,回头再告诉你结论!”这句话引起了一片笑声,使学生认识到了背书的重要性。女性内生殖器及固定它的韧带在人体内部,如何把它的结构解剖知识变为可视可见、从而便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形象幽默的语言。我把这部分内容比做人的身体。人的上身好比女人的子宫,处在内生殖器官的中心位置。在它的下方则是阴道,相当于人的两条腿。把人的两只胳膊平伸,便相当于输卵管,在腋窝位,左右各夹着的东西便是卵巢,我穿的白大褂两个宽大的袖子是阔韧带,这个大袖子展开一个平面,从上到下依次拉出几条长短不齐的绳索,最上边的是卵巢固有韧带,右边是骨盆漏斗韧带,下面长一点的是圆韧带,最下面是主韧带,以人体做比喻,再参照教学挂图,我说,你们看过ā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吗?除阔韧带外,如果把另四条韧带比喻成观音伸出的四只手臂的话,我们现在看到是四手观音,它的名字依次是:卵巢固有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圆韧带和主韧带。就这样,学生便在笑声中把内生殖器的构造记住了。

5结语

护理教育学范文8

关键词:线上教学;高职护生;护理风险;护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权益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高。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护理服务能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却无处不在[1]。护生是护理行业的后备力量,加强在校护生的护理风险教育,提高其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对其以后职业生涯具备重要的意义。高职护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护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学习到丰富的护理相关法律知识,培养护生的护理风险意识,一直是众多护理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快速地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高等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优势[2]。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高职护生专业课教学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某高职院校2018级三年制护理大专二年级4个班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共206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9±0.86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抽签分组,1班和2班进入实验组,共102人,3班和4班进入对照组共104人。两组护生已授课程一致,在年龄、第一学年各科成绩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1.2.1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共128学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1)教学准备阶段。进行临床调研,根据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同济大学出版,章佩、唐英姿等主编的《外科护理》为主教材,基于超星泛雅教学平台构建外科护理在线课程。外科护理在线课程每个章节下面均载入了电子教材、PPT、微课、操作视频、案例、习题、护士执业考试相关资料等。护生通过手机和电脑可随时进行线上学习。(2)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课前通过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学习任务,护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教师根据护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利用教学平台以课堂知识竞赛、抢答等形式与护生进行互动,并通过视频、微课等加深护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课后护生通过学习平台及时完成作业及测验。(3)教学评价阶段。课程教学中及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2.2实验组教学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到外科护理教学中。收集、汇编了护理纠纷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均来源于某三甲医院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某律师事务所参与诉讼的医疗纠纷案件。研究者精心分析案例,并总结归纳案例所涉及到的《护士条例》《医疗事故管理条例》《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已建成的外科护理在线课程的相应章节中载入护理纠纷案例及相关的法律分析及法律法规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将法律知识及护理风险知识贯穿于外科护理教学中。

1.3教学评价。1.3.1外科护理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结束后通过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统一外科护理期末考试试题,两组护生试卷题目、考试时间均相同。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监考方式,确保每位护生独立完成试题。1.3.2学习积极主动性评价。采用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activelearningstate,ALS)评价护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和评分间一致性均为0.86,复测信度较好[3]。ALS量表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驱动性、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控制学习及扎实学习,共21道,采用5点评分法,总分21~10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越强[4]。该量表于学习过程中在问卷星上,有效回收率100%。1.3.3护理风险认知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风险认知问卷,该问卷包括患者服务与安全风险(20个条目)、护理文书书写风险(10个条目)、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10个条目)3个因子。共40个是非题,每个条目均有标准答案,答对1题计2.5分,答错不计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风险认知越优秀。该问卷于学期结束后在问卷星上,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学习效果比较。实验组护生外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为(85.76±3.60)分,对照组护生外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为(82.22±4.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比较。实验组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护生护理风险认知得分比较。实验组护理风险认知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在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入护理风险教育的优势。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侧重于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快速提升,而对护生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重视度不够[5]。护生进入临床实践后护理风险认知能力较低,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容易成为医院风险管理中的高危人群。高职护生在校时间短,如何将高职护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护理风险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是护理教育者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通过在外科护理教学当中穿插讲解相关的护理纠纷案例,如在手术室护理技术中引入因查对不严格而引发的敷料遗留在患者体腔内的事件,并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护生深切体会到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未来职业生涯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学习的效果,并通过线上丰富的护理纠纷案例及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有效提高了护生对护理风险的认知。使护生在完成好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学好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护理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