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范例

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范文1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外科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各界行业的服务要求、质量都有所提高,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其工作要求的重点。在医院,外科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具有的科室特点是:流量大且病种具有复杂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负担。对于医院而言,如何提升外科护理质量是医院的关注焦点;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属于相对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是借助多级分层管理的措施落实护理人员的各项责任,以此达到相对理想的护理效果,同时也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本文在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此观察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外科护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2016年2月—2017年1月),该时间阶段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之间未实施层级护理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组内护理人员30名,年龄:24~44岁,平均(34.56±5.76)岁;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10名、20名;对照组:组内护理人员30名,年龄:23~45岁,平均(34.67±5.23)岁;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11名、19名。均对100例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09±5.0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和同意;入选患者的意识均处于清晰状态。组间基线资料、患者病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外科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1)组建层级管理小组,小组内部成员所担任的职位主要依据其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分配,结合科室的具体工作实际进行护理人员分层,主要分为3个层次,护士长为第一级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10年以上且职称为主管护师;组长为第二级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3年以上且职称为护师;助理护士为第三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3年以下且职称为护师或护士[1-2];对第三层护理人员定期就护理质量进行反馈,第二层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意识教育与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第一、二层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晨会中学习各种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第三层护理人员不定期抽查落实情况。(2)对护理人员进行职责分工,其中,第三层护理人员对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具体的内容包括有:与其他科室沟通、指导责任护士工作、监督科室的护理工作、协助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宣教、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等[3-4];第一、二层护理人员开展具体的护理工作,按照护理计划完成护理工作,同时协助护士长和组长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助理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身心合理需求[5-6]。(3)加强对第三层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监控力度,对其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第三层护理人员监督第二层护理人员护理措施落实情况。(4)评估每一层护理人员所存在的护理操作风险性问题,对其可能会犯错问题进行评估与改错。(5)质量控制,第三层护理人员定期总结护理工作质量,第二层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和进行针对性整改,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每一层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操作技术进行定期考核,将护理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7-8]。

1.3观察项目。分析和对比组间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均采用医院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由医院统一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和发放调查表,患者自行填写分数,旁人不予以干预,涉及被调查的护理人员进行回避原则;调查分数在0~100分[3],以60分作为临界分,低于60分则不合格,所得分数越接近100分则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护理安全评分由专业调查小组成员评定,技术操作、健康宣教评分由患者出院之前统一打分。

1.4数据处理。SPSS21.0数据包是处理此次研究数据的实验统计学软件系统,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式分别用卡方检验、t检验,当组间的数据指标存在P<0.05则代表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基础护理为(89.99±5.22)分、病房管理(87.78±5.23)分、意外事件处理(88.26±5.21)分、技术操作(89.77±5.21)分、健康宣教(89.66±5.11)分、护理安全(87.79±5.32)分各个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评分,分别为:(67.77±5.33)分、(68.73±5.11)分、(68.77±5.23)分、(69.09±5.11)分、(68.77±5.21)分、(69.95±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2.00%)、护理差错率(2.00%)均低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2.00%、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管理范文2

[关键词]细节护理;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儿科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广大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和满意度也相应提高,因此要提供护理的整体水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1]。在进行于儿科护理时,由于患者年龄偏小,在治疗中经常出现哭闹和不配合治疗的现象,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降低。该院为了研究细节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2],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收治的268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68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4例。对照组男性69例,女性65例;年龄在3~9岁,平均年龄为(6.13±1.47)岁,病程在1~15d,平均病程为(7.25±2.51)d;观察者男性68例,女性66例;年龄在2~9岁,平均年龄为(6.35±1.21)岁;病程在1~15d,平均病程为(7.65±1.34)d。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患病类型进行对比,得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所选患者均患有小儿常见疾病,排除患有严重器官衰竭、心智不全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该研究患者家属知情且同意,并符合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进行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对病情进行确诊,采取有效的治疗后,均实行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病情定时进行检查,指导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将患者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进行反馈,保证治疗有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细节护理管理模式。主要过程如下:①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行调整,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患者及其家属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询问状况,并协助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关科室的检查,积极耐心地解答患者家属的疑问,不断地安抚患者,消除其恐惧感。待患者病情确诊后,协助医生进行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相应病房,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和交流。在交流时,应面带微笑,语气缓和,要根据患者家属当时的情绪进行不同的交流方式,遇到急躁的家属应细心安抚其情绪,情绪稳定后再沟通和交流,减少和患者家属因情绪不稳定而产生的纠纷。②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技能。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各种常见疾病的急救措施,以及典型临床病症相对应暂时用药措施等,在培训结束时,应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考核达标的护理人员才能实行护理工作。③强调细节护理。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该从细节处进行完善,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询问,尤其是药物过敏史,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建立电子档案,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应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患者服药时,应仔细检查用药的剂量和品名,对患者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避免出现异常。④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和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在主治医生的协助下对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饮食方案,为患者制定营养食谱,根据患者情况对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服用刺激的食物。对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做好呼吸监控,及时清除患者口中分泌物,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保证病床卫生,避免出现压疮;⑤考核服务质量。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情况定时进行考核,对于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应立即给予指正,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1.3评价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患者舒适度、依从性和护理结果等方面的评估,按照问卷得分,0~59分评估为不满意,60~79分评估为比较满意,80~89分评估为比较满意,90~100分评估为非常满意。②护理质量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反之,分数越低,表明护理质量越低。③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护理过程中,对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护患纠纷、坠床、压疮以及死亡等情况[3-5]。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1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P=0.001<0.05)。

2.2护理质量评分

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护理质量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得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平均评分为(6.89±1.25)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6±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2,P=0.002),见表2。

2.3不良事件发生率

护理结束后,对观察著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细节护理模式已经被应用于诸多疾病护理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在该院儿科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丰富护理专业技能,从护理细节出发,做到个性化护理,有望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住院舒适度,值得进一步对细节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7]。该院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268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平均评分为(6.89±1.25)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6±1.26)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2,P=0.002);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24,P=0.001)。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行细节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能够降低护理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为儿科护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金雪花.细节管理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Meta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40(3):191-194.

[2]刘翃.儿科细节护理对于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7):286,289.

[3]唐静.细节管理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76-77.

[4]柴建梅.细节护理在儿外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7):223,225.

[5]陈金锁.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9):143,149.

[6]汪晓燕.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5):165,170.

护理管理范文3

[关键词]护理安全;骨科;护理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增大及交通事业的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骨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骨科患者的增多,骨科护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2],同时由于大多数骨科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卧床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容易产生许多并发症,导致许多护理纠纷的产生,影响护患关系[3]。因此,如何满足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减少护理风险,已成为目前临床护理重点研究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在骨科护理中采用护理安全管理能避免护理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4]。为此该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0.12±5.4)岁;体重37~73kg,平均体重(58.23±3.21)kg;其中20例腰间盘突出、15例颈椎病、25例骨折、10例其他疾病。7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0.22±5.3)岁;体重38~73kg,平均体重(58.12±3.31)kg;其中20例腰间盘突出、15例颈椎病、30例骨折、10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5]: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能配合医生的治疗、没有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无严重的骨质疏松。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上结合使用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提高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骨科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预测能力,使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类型的病情,进行风险预测,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安排带教老师,指导其护理操作,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②制定合理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分析过往骨科护理中引起护理事件的原因,通过总结与评估事件,制定出具体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用药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内容;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实施工作,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护理人员的工作要围绕患者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地实施护理安全制度。③确保良好的护理环境,以保证病区环境的安全:要特别注意一些经过大型手术及有危重病情的患者,提高周围护理环境的安全系数,使其达到标准水平以上,进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妥善的放好病房内的药物、器械,定期打扫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④加强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采用模拟临床情况方式,选用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进行模拟训练,使经验欠缺的护理人员,通过参与模拟的情景,边训练边总结,以提升护理人员随机应变能力。⑤增强病房内的安全管理:骨科疾病发病率高,患者多,病房内人流量大,而且各种病症繁杂,护理工作人员要定时的对病房进行消毒与打扫;对实施完骨科手术患者,要重点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强化患者护理安全意识,选择适宜的时间,对患者进行骨科疾病知识宣教,以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以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大多数骨科患者是由于车祸或者意外造成的损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康复期也比较长,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因此,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态度温和,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疏导患者紧张及消极情绪,给予患者鼓励,使其配合治疗,以提高护理质量,进而加快患者恢复速度。⑦骨科疾病护理相对于其他护理较特殊,护理工作中极容易出现意外,不仅护理人员要提高防范意识,患者自身也要注意,护理人员要具备预测能力,且突发事件发生能较好地解决,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86~100分为非常满意,71~85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0%。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4.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6.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护理质量,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5.66±1.21)分,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7.56±1.03)分,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骨科临床治疗效果在不断提升,但临床护理满意度较低[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床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用于护理中,得到了极佳的护理效果。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护理风险、患者安全及护理职业安全的管理,通过分析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制定健全的护理管理措施,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8]。骨科护理风险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产生:①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发现潜在的护理风险[9]。②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未按照标准实施护理工作。③护理人员护理操作能力低,尤其是针对处于康复训练的患者,操作不当,易产生风险事件。④与患者交流少,无法及时了解患者实际病情。上述各种原因均可引起护理风险,影响护理效果,严重可危险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十分必要[10]。上述实验可知,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护理质量,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5.66±1.21)分,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7.56±1.03)分,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4.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6.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骨科临床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可提高骨科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临床护理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提升整体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增进医患关系,减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临床护理安全性增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燕,张继娜.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19):3008-3009.

[2]陈莹,张红艳,韩东月.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1):136-138.

[3]陈菜凤.护理安全管理运用于骨科护理管理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7):291-292.

[4]袁作庚.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3):50-51.

[5]韩方.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29):5671.

[6]曹光岩.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93-394.

[7]夏喜梅.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89):314.

[8]任廷廷.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实用[J].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49):2.

[9]周宇楠,张建伟.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对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22):43-44.

护理管理范文4

[关键词]护理层级管理;消化内科;护患关系;专业水平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医院消化内科每年接诊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程度等均不同,但均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用合理有效地护理方法,否则容易产生医患纠纷。考虑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水平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医院消化内科需要运用护理层级化管理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使其护理技能等不断提高。关于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应用均需要结合实践展开研究探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200例。男101例、女99例,年龄22~62岁,平均(57.5±15.3)岁,其中慢性胃炎40例、急性肠炎38例、黄疸52例、消化道出血36例、胃溃疡34例。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对精神病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以及无法配合临床护理研究工作的患者均予以排除。等量性的将患者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常规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22~62岁,平均(57.2±16.1)岁,其中慢性胃炎14例、急性肠炎22例、黄疸32例、消化道出血17例、胃溃疡15例;试验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2~60岁,平均(56.8±15.7)岁,其中慢性胃炎26例、急性肠炎16例、黄疸20例、消化道出血19例、胃溃疡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检查;记录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谨遵医嘱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生活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层级管理[2]。本科有N0\N1\N2\N3\N4护士,在层级分类中,N0级主要为经过岗前培训处于第1年期的护士,N0级护士仍旧为试用期,因而科室主要对其进行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规范化的护理操作方法;N1级护士为成长期的护士,可以由N2级成熟期护士带领巡查病房,由N2级成熟期护士示范正确的护理操作,并指导N1级成长期护士对的临床护理操作。科室内部可以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由N3级骨干期护士担任小组副组长,对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病房任务和排班等进行合理的分配,监察了解各级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N4级护理专家为护理小组的组长,主要就小组临床工作展开专业化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还要做好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在层级化管理中为了全面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医院消化内科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排班安排,轮流安排专业培训,在此过程中可以安排资历和经验较为丰富的N3、N4级护理人员对N0、N1、N2级护士进行专业指导,纠正其在护理实践工作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例如仪器设备使用不规范、用药不规范和急救抢救操作不规范等,专业指导工作可以使科室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3-4]。医院及科室还可以分层级的定期组织安排各种专业实践学习活动,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同时增加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针对消化内科科室中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关护理方法、护理经验等展开交流、探讨,使护理人员在相互借鉴中熟悉护理流程以及标准化操作方法,让各级护理人员都能够正确、有效地把握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情况。为了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有序、规范化实施,需要在建立健全层级化的管理制度,对不同级别以及岗位的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等均予以明确。同时还要对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其专科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医疗器械设备的正确使用、疾病护理要点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办法等均进行考核打分,考核成绩纳入综合考评范畴,并将最终考核成绩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相挂钩,使其提高临床培训的积极性和重视度。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并对患者的护理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安全检查合格率等进行统计计算;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满意+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指标对比

试验组投诉率1.00%(1/100)、不良事件发生率3.00%(3/100)、护理质量安全检查合格率99.00%(99/100),均优于常规组的12.00%(12/100)、8.00%(8/100)、78.00%(78/10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总满意率99.00%(护理满意59例、较满意40例、不满意1例),高于常规组的83.00%(护理满意46例、较满意37例、不满意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也在不断改革,从饮食结构来看,人们日常饮食的种类愈加丰富,充分满足了人体营养需求。但是这种多元化和较为繁杂的饮食内容也给人们的消化系统带来较大负担,饮食方法不当或人体自身消化系统功能较弱等都会导致患者存在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科疾病类型较为多样,且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要按照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对患者实施有效管理[5]。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科室护理人员的不同资历和级别,将护理职责全面落后,由经验丰富人员指导资历少的护理人员,通过这种分级护理管理形式,可以增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保证各项护理管理措施均得到充分的落实。临床实践证明,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使患者的投诉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且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度较高,因而临床应用的总体效果较好,值得做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萌萌.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7):190-191.

[2]王华,张怀凤.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9):7-8,11.

[3]宋晓艳,赵爽,朱晓丽.分层级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3):465-466.

[4]杨暐,杨昕,陈霞,等.护士分层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5):166-167.

护理管理范文5

1、配液班

上班时间为7:30~12:00、14:30~18:00,首先配液班护士参与晨交班,了解全病区患者情况后,核对医嘱并进行液体、皮试药等配置,管理治疗室,领口服药、针剂;下午查对液体,治疗室消毒,打扫治疗室,核对并摆次日长期液体。

2、A班

上班时间为7:30~12:00,14:30~18:00,提前半小时上班为责任床位患者做晨间护理,参与晨交班;与N班护士床前交接班,整理患者床单位,同时查患者“腕带、床头卡、等级护理”是否吻合,查对并执行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根据护士分层管理,危重患者由高年资护士护理,完成本组患者的治疗。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并为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宣教,安排患者做检查,提前为出院患者做好定期复查、用药、生活及饮食的宣教,办理出院手续;负责预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及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为本组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及康复指导,下午督促患者刮胡须、剪指甲;每周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擦浴1次,洗头2次;每周二为1组大换床单日,每周四为2组大换床单日。16:00后书写护理记录及病室交班报告。

3、A★班

上班时间7:30~11:00、12:00~16:00,工作流程同A班,中午每1组有1名护士上A★班。患者大多午休,中午完成早上未完成的治疗工作,负责新入院患者的接待及入院宣教、术后患者交接、术后宣教及护理,为病区患者测量12:00时及16:00时的生命体征。

4、P班

17:30~2:00与A班护士床头交接班,查对所有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执行情况并签字;测量新入、发热、危重、手术、预手术等特殊患者的生命体征;处理夜间医嘱,与加强班一起为患者做好晚间护理,迎接夜班新入患者;22:00与医生一起夜查房,督促患者熄灯、休息,锁病区大门,消毒治疗室,保持病室安静、安全,书写病室交班报告。

5、N班

2:00~8:00与P班护士床头交接班,查对所有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执行情况并签字;夜间巡视病房,迎接夜间新入患者,晨6:00测量新入、发热、危重、手术、预手术等特殊患者的生命体征,处理夜间医嘱;与加强班一起为患者做好晨间护理,书写病室交班报告。

6、加强班

18:00~22:00、6:00~10:00与N班、P班一起为患者做基础护理。18:00上班为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喂饭、洗脸、梳头、口腔护理,为留置尿管患者行会阴护理,长期卧床患者行防褥疮护理;检查患者腕带、等级护理标示,整理患者床单位,关大灯、开地灯,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晚上加强班必须睡科室,科室如有抢救、收大量入院患者,加强班护士机动帮忙。6:00为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洗脸、梳头、口腔护理,为留置尿管患者行会阴护理,长期卧床患者行防褥疮护理,检查患者腕带、等级护理标示、整理患者床单位,为患者治疗做好准备。

二、效果

1、保证了护理安全

优化护理工作流程以来,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病房,主动与患者交谈,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基础生活护理。护士与患者的接触增加,在沟通中同时可以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开展用药的宣教,及时观察病情并处理。护理难度大、危重患者由小组中工作经验丰富、高年资护士来承担,在护理过程中带动低年资护士学习,既杜绝了差错发生,又促进了护士之间的相互学习,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2、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知道“我的护士”,患者当天所有的治疗护理都由1名责任护士来完成,管床护士按照工作流程为患者做治疗、入院宣教、术前宣教、术后宣教、功能锻炼指导。护士主动为患者介绍有关知识,使之面对疾病不再紧张,同时护士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可以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及时处理、及时解决。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护理管理范文6

【关键词】临床护理管理;层级管理;护理人员

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还能大大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鉴于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学历以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性,医院管理无法采用统一的方法,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化。常规管理模式存在较多的缺陷的不足,很难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而层级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统一性的管理医院护理人员,从而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提高其满意度和整体护理工作质量[1]。本文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名。对照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1.8±2.3)岁,学历:本科7名,专科17名,职称:初级护士8名,初级护师12名,主管护师4名;试验组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0.6±2.2)岁,学历:本科8名,专科16名,职称:初级护士9名,初级护师13名,主管护师2名。两组护理人员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由护士长负责全面了解和掌握护理人员的不同性格特点、日常工作能力,根据其综合评定结果,为其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任务。试验组实施层级管理,首先将本组护理人员分成3个层次,即基础护理护士责任护士护士长。护士长的日常工作是对特殊疾病及危重患者开展护理指导,并监督和管理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护理新技能进行学习和推广,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责任护士将患者的疾病变化、治疗效果、转归及预后等相关信息及基本护理工作想护士长报告,以患者病情需要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护理方案,监督指导基础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情况,确保临床护理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加强病房管理质量,积极与护士长进行交流沟通和协商,待意见统一后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并对其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指导。基础护理人员对责任护士安排下来的护理工作必须认真严格的执行,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对患者日常饮食、休息及心理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发现特殊情况及时向主治医生或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由护理部及临床科室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越高;通过护理人员自评护理满意度的方式,评定其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5±0.24)分,工作效率评分为(95.17±2.30)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73±2.52)分;对照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05±4.18)、(87.66±4.25)分、(89.56±2.35)。试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10.4136、7.6134、10.1940,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对患者而言,疾病恢复期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加快疾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方面需要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加大和加强监督管理,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2]。以往临床采用的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只是护理人员单纯的依赖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格,护理人员不仅工作态度比较消极,且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并对患者护理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大大降低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层级管理模式主要是医院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临床经验高低及具体职称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定,以此为依据开展层级管理,保证在明确分工的基础条件下,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医院方面也相应的调整了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因为医院的护理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其承受着较大工作量的同时也承受着加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因此,医院在实施层级管理时需要对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情况给予高度重视。层级管理可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深度强化其护理意识,使其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4]。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松洁.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医学信息,2015,32(28):186-186.

[2]张慧玲.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4):117.

[3]古凌.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6(11):60-61.

护理管理范文7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内科;护理管理价值

内科作为医院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临床科室,其中包含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以及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由于内科涉及到的疾病种类多种多样,接收的患者数量较多,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护理水平[1-2]。本研究主要探讨优质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内科进行诊治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7~82岁,平均(39.42±10.17)岁。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16~82岁,平均(40.35±10.26)岁。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根据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严格要求,对本院的内科护理人员确定制度化、人性化以及科学化的护理管理职能。定期举办内科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的专题讲座,有目的、有方向和有步骤地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如何监测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如何预防、病情发展、坚持用药等,使患者认识到过度紧张、酗酒、肥胖、吸烟和高钠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不良心理情绪,主要依照每位患者的性格、爱好、职业,指引患者多看电视、听舒缓的音乐、轻按摩和读书看报等,丰富患者的生活,防止消极情绪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能私自停药,定期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采用QO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极差、差、中等、较好和良好5个等级。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疾病知识知晓率、坚持规律运动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珔x±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分级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分级为极差0例,差4例,中等15例,较好13例,良好11例,改善率为90.70%(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为97.67%(42/43),疾病知识知晓率为93.02%(40/43),坚持规律运动率为90.70%(39/43),自我管理能力为95.35%(4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科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种较多、容易反复发作以及发病危急等特点[3-4]。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配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保证发挥最佳的疗效。优质护理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干预模式,主要以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按照患者具体情况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内科患者护理的效果显著[5-7]。优质护理模式可以优化完善基础护理工作,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分级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坚持规律运动率、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质护理干预模式作为一种以患者作为中心的科学护理方法,全方位贯彻落实护理责任制,不仅注重疾病康复护理和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而且注重了解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充分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患者人格尊严的完整。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04):707-708.

[2]冯梅,张婷婷,朱盈盈,等.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送检痰培养标本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08):1256-1259.

[3]方婷婷,李萍,肖江琴,等.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内科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05):429-431.

[4]胡明明,顾平,陈璐,等.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危险因素的Cox回归模型分析[J].护理学报,2016,23(11):5-8.

[5]张茹.NICU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优质护理管理的预防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02(28):180-181.

[6]万国燕,朱哲,陈孝燕,等.5S管理联合护理标识法在基层医院推进优质护理管理的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5):99-100.

护理管理范文8

[关键词]骨科;护理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满意度

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护理操作流程和护理管理制度,在完成相关护理计划和医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在患者的全流程护理过程中,有效控制各类不安全因素,进而让患者获得安全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近年来护患纠纷事件和医疗事故发生率的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关注影响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护患安全。本研究对骨科护理管理中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男68例,女32例,年龄12~72岁,平均(43.5±26.7)岁。全部观察对象及其家属均对临床研究过程完全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7±23.4)岁,实验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4.4±27.3)岁,由此可见,两组骨科疾病患者各项基础资料和临床检查结果差异对比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系统的骨科护理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具体操作:第一,制度建设时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护理人员应从各项操作规范、药物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角度出发,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护理制度,保证护理工作以患者的需求为核心高效、安全、有序开展,保证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并在护理人员的日常培训中融入专项操作和常规制度的学习,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记录、检查、监督和反馈等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项风险问题。第二,做好病区环境安全管理,尤其是大手术后以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要提高该病区的安全系数,促进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第三,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保证骨科护理人员养成预见性的护理思维,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辩护护理措施,从患者的病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化解各项潜在护理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第四,增强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情景模拟、床边实践教学等方式为护理人员设置真实情景,并以此来培养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第五,护理人员还应具备相应的急诊救治能力,特别是临床护理经验缺乏或是上岗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可通过以老带新、新老搭配的方式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第六,由于骨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常会出现各类意外事件,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化解护患矛盾,真正想患者所想。

1.3观察指标

第一,护理质量。以《临床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为依据,从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用药护理、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几个层面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患者评分越高,则其护理质量越好。第二,护理满意度。通过本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评定内容包括患者自我感受、服务意识、患者病情监测等,总分100分,满意为80分以上,比较满意为60分以上,不满意为59分以下,护理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病例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笔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所得的全部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比较,其中,x2检验方法用于处理比较各项计数资料,(x±s)方法用于处理比较各项计量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用于处理比较其他全部数据,若各个观察对象之间P<0.05,则其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用药护理、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两组护理质量差异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骨科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92%,对照组骨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仅为60%,由此可见,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3讨论

骨科常见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通常是潜在的,且会对护患双方都造成严重的伤害[1],常见护理危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认知不足、未提早预知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患者病情监测不到位以及护理责任意识不足等,这都会在患者疾病治疗和护理中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3]。另一方面,受到护理人员自身技术操作规范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骨科护理工作制度无法完全落实到位,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也会直接影响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和纰漏[4]。而在骨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都有所改善,护患之间纠纷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患关系更加融洽[6-7]。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用药护理、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仅为60%,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够全面提高骨科患者各方面的护理质量,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周燕,张继娜.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9):3008-3009.

[2]苏霞.情景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9):1732-1733.

[3]夏喜梅.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9):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