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据统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内部控制下科研管理规划范和透明化也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将大数据引入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笔者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以期促进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关键词:“互联网+”;内部控制;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要求,为深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此外,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出要求,通过制定制度、理顺流程、分析风险、实施措施、执行程序、加强监督,形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因此,“放”不意味着“放任”,“管”不应该是“管死”,在为科研人员“松绑”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简化科研管理流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的模式,搭建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将“互联网+”思维方式和会计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结合起来应用于科研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成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1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1科研管理系统很难与校内其他部门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高校各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不同系统开发商不同,使用的数据字典也不尽相同,导致系统兼容性和数据共享程度低,部门之间数据交换主要依赖于人工传递,难以形成高效的联动管理。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定期从校内其他系统中导入所需的科研人员及经费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在职称评定、博硕导评审、研究生招生指标等工作中均涉及科研成果数据,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材料并填写各类不同的表格,管理人员也要多次审核科研数据,效率较低。
1.2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尚不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摘要:了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探析提升对策。问卷调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和培养意愿。结果发现研究生科研经历较少,科研产出甚少。科研能力提升最大的阻碍是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所有研究生都有意愿进行临床科研培训。因需施教,合理设置科研课程,科研选题从临床需求出发,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即除了掌握常规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有科研能力培训[1]。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临床问题,善用科学思维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开拓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临床专业文献不断更新,需要临床工作者有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医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均受益于前期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3]。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临床实践,对其科研训练的关注度较低。而且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甚少,严重限制了科研能力的发展[4]。为了解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本文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调查,探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可行之策。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不同年级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所有研究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介绍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功能介绍以及应用,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整个手术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无纸化,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
手术麻醉;信息化管理;数据采集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1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是围绕整个手术业务各部门设计的系统。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由手术排班子系统,手术麻醉护理子系统,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复苏管理子系统,统计子系统五大部分组成。业务流程由各个手术临床科室发起,各个手术临床科室在HIS系统中填术申请单发送至手术室,申请单发送完毕后可以在HIS系统中查询其发送情况,手术室接收手术申请单进行排班,排班完各手术临床科室可以在系统中查询排班情况。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与手术护理工作站记录整个手术过程的数据,麻醉需要的各项数据会由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自动生成,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
核心期刊骨科加速康复的文献计量学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是指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流程,减少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达到促进康复、改善预后、降低医疗支出的目的[1]。自丹麦外科医生HenrikKehlet教授1997年提出此概念后[2],近20年来,ERAS理念已经在胃肠外科、肝胆外科、骨科、胸外科、妇科等科室不断推广。文献计量学是图书情报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3],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可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现况[4]。核心期刊是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评选出的能够反映某一学科(或专业)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期刊,受业内广泛认可。为进一步了解我国ERAS理念在骨科的发展,本文收集我国统计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上已发表的骨科加速康复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骨科加速康复临床应用及探究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未来研究作一展望。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①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8版)和(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版)收录的与骨科加速康复研究相关的文献;②文章同时包含加速康复及骨科两个主题的内容,其中临床试验型研究及观察性研究对加速康复流程有具体描述、有实际临床数据;③能获取全文的文献。
1.1.2排除标准
①会议论文;②学位论文;③个案报道;④征稿、会议、活动通知;⑤外文编译文献。
学术期刊编辑应培养的基本技能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概念最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的。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指出“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一种对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在媒体融合趋势的影响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媒体融合使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读者与作者获取信息更加高效、快捷,对传统的期刊发表载体和发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媒体融合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断提高,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周期提出了挑战;三是媒体融合使读者日益多元化,新的阅读方式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1]。出版物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编辑则是给出版物增加含金量的重要一环,编辑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期刊出版物的流程、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物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2]。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学术期刊传播应该始终坚持“内容质量第一”的原则。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媒介,读者都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知识。因此,提供有价值和高品质的内容是期刊编辑的重中之重,始终要遵循“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编辑要改变思路,才能与时俱进。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科研能力的体现,学术期刊既是对学术能力的展示,也是对学校进行宣传的窗口。一本好的学术期刊必须是以优质的稿源为支撑,因此,也需要有敏锐嗅觉的编辑团队参与到“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发稿”的整个过程。编辑人才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出版业的成败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编辑人才培养是出版业发展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编辑是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3]。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丰厚的专业储备和开阔的眼界与思路,只要这样才能“慧眼识珠”。“编辑”是一门很奇妙的专业,它仿佛是一门技术,又不完全是一门技术,也不是读几本编辑类的书就能成为编辑的,它需要有熟稔于心的文字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静思默想的定力、高屋建瓴的认知能力以及在积累中形成的个人独到感受力和鉴别力。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编辑,就要成为一个“杂家”:要具备理论知识、实践智慧、思维品质、文字技能、审美观点,等等,更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三冬寒”[4]。新时代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一个合格的编辑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一、敏锐的辨别力
学术期刊是传播知识的渠道之一,所以,编辑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个传播命脉,要保证输送正能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编辑行业更离不开国家制度和行业制度的规范。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要用期刊质量来证明,要经得起读者群体的检验。因此,编辑应该保证优质稿件的录用与合理修改,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编辑不仅对作者服务,而且还对读者服务,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会造成误导,所以,一定要从点滴做起,从质量抓起。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和政策审读稿件,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坚决杜绝思想政治上的错误和偏差。在思想政治方面,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力。期刊办刊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促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要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5]。在职业素养方面,编辑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尚精神,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在稿件面前一视同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因为作者没有名气就放弃一部分高质量的稿件,也不能因为找关系就刊发低质量稿件,而是要坚持在稿件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另外,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对工作精益求精,时刻维护期刊的形象。
二、编辑基本功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要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精准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编辑加工的能力。虽然不要求编辑是写作高手,但是,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要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放矢地对稿件进行编辑和加工。编辑要练就独具慧眼,才能得到作者的信赖,最终编校出高质量的稿件。编辑应该具有基本的语言规范能力。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通用规范汉子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文件,必须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做到字斟句酌,以点睛之笔为稿件修缮和添彩。此外,编辑还应该熟练掌握编辑的业务文件,比如,选题报告、编辑计划、审稿意见、外审报告;掌握编辑书信,比如,约稿信、退稿信、退修信、日常联系作者信和答读者信等。在处理这些文件的时候,编辑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态度诚恳、语言精练、表述明确。
三、再学习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对于高校学报科技期刊的编辑而言,编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首先,编辑必须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为了提升编辑技能,编辑每年都应该参加国家出版总署或者期刊学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从中可以熟练地掌握出版知识、法律法规、新国标等;语法修辞、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物理和数学符号、量纲、插图图1期刊编辑基本技能图等。编辑就要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编辑技能。其次,编辑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再学习能力。在高度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网上采编系统的应用,要求不仅要熟练运用word、pdf、adobeacrobat等基本文字处理软件,而且还要学会AutoCAD、Excel等图表处理软件,也应该了解新媒体技术的Flash、Photoshop等音频视频软件。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比
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哲社期刊”)的评价,以评价主体的类型来划分,大致可分为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学(协)会、专业学术评价机构和数据库出版商等4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因其评价目的和着力点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整体来看,专业学术评价机构的影响力最大,也被诟病最多。目前,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哲社期刊评价的专业学术评价机构及其产品如下: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武汉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以下简称“RCCSE”)、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以下简称“AM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社会科学卷)》(以下简称“统计源期刊(社科卷)”)。这6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发展历史的比较
《要览》的研制工作始于1990年底,1992年首版正式,是我国哲社期刊大规模、有组织遴选的开端,历史最为久远,至今已经研制8个版本(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其研制周期以2008年为界,之前是每4年1次,之后是每3年1次。“CSSCI”的研制工作始于1997年底,后经教育部正式发文将其列为教育部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共计了12版,分别为:1998、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6、2017-2018、2019-2020。周期以2003年为界,之前为每年1次,之后为两年1次(除2014-2016之外)。“AMI”期刊到目前为止了2014版和2018版,但其研制者中国社科院进行引文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可追溯至1999年,且在2014年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共三个版本(2004、2008和2013)。“RCCSE”期刊的研制工作始于21世纪初,研制和周期为2年1次。目前报告已经研制五版,分别于2009年3月、2011年8月、2013年4月、2015年3月、2017年6月正式出版。“统计源期刊”虽然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1997年,但报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评价对象仅针对自然科学领域,直到2016年,数据库将覆盖范围扩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并独立出版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要览》和“CSSCI”均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对将产生于科技期刊领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引入社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较为久远,他们与之后出现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在当时并称为“三大核心”。“AMI”期刊、“RCCSE”期刊和“统计源期刊(社科卷)”作为后来者,均产生于新世纪,他们在吸收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各有特色,尤其是“AMI”期刊突破了仅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进行期刊评价的模式,力图从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研制目的和意义的比较
世纪之交,伴随着中国高校科研改革的需要,“核心期刊”在使用过程中被逐渐赋予了学术评价的功能,于是,“异化”“滥用”“误用”等种种批判纷至沓来,直至现在,质疑之声依然会伴随着每次榜单的而间歇性爆发。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探析时,我们需要对各报告的研制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总览》在界定其作用时特别强调,“核心期刊不具备全面评价期刊优劣的功能,不能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张俊娥、蔡荣华,2018)”《总览》明确地将研制目的限定在文献情报领域,并划分了与期刊质量评价和学术评价的分水岭。其实,《总览》对研制目的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划分了与期刊质量和学术评价的界限的,早在其第2版研制说明中,提及第1版反响时说道:“不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管理和职称评定部门也以《总览》所列核心期刊作为依据,评价有关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应社会需要,重新研制并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新版,势在必行(钱荣贵,2006)”。由此可见,《总览》对目的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这个转变有可能与来自学者们的质疑和批判有较大关系,也有可能是研制者的自省。“遴选来源期刊(集刊)的目的是为CSSCI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文献数据来源。”这个目的的确是限定在文献情报领域范围内的,但研制者所界定的CSSCI数据库所提供的服务却与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可以为其提供定量依据和决策参考。“RCCSE”认为核心期刊评价“对于图书情报单位建立基本的核心馆藏,对于广大科学工作者重点阅读本专业期刊内容,特别是对学术评价、科研管理等各项评价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邱均平等,2017)”由此可见,“CSSCI”和“RCCSE”是较为明确地将研制目的与学术评价、科研管理建立起了联系。此外,“统计源期刊(社科卷)”对研制目的的认识是“报告可用于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价期刊的学术特征和学科地位,较为客观地反映期刊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潘云涛、马峥,2018),该评价体系毫不讳言对于期刊学术特征和学科地位进行科学评价的作用。“AMI”中虽并未清晰界定研制目的,但整体来看,其主要是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层次,力图对期刊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荆林波,2015)。综上所述,从研制者所公布的研制目的来看,《总览》主要强调检索和文献意义上的目的,尤其是《总览》强调自身不具备期刊质量评价和学术评价的功能。“AMI”在研制说明中对此没有明确表达。除此之外,多数研制机构均或“明晰”或“隐晦”地却将研制目的与学术评价、期刊评价、科研管理等各种评价联系起来。
三、定量方法的比较
定量方法是目前评价机构进行期刊评价的核心和关键,不同的评价机构在学科分类、评价指标、统计源选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别。1.学科分类及依据。学科分类是进行学术期刊评价的基础(陈茹,2013),科学合理的分类对学术期刊评价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得知,各个评价机构都有自己的学科分类和分类依据。在分类依据方面,《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被各评价机构普遍采用。除此之外,有些机构还同时增加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等作为参考。不同的分类依据和机构特点使得其学科分类也有一定差别:《总览》和RCCSE均属于包括哲社期刊和自科期刊在内的综合评价,CSSCI、AMI、统计源期刊(社科卷)是仅针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学科分类。由于对于一些交叉学科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的不同理解和划分,产生了数量不等的学科类别划分。2.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决定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各个评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反映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子系列指标被各评价机构普遍采用,甚至是其核心的指标(见表2)。但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机构又有所侧重:如RCCSE和AMI将同行评议计入指标体系的权重;AMI对期刊的评价突破了“影响因子”系列的禁锢,对期刊的制度、机制、人才、管理、编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对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设置一票否决。层面和维度。《要览》的统计源范围虽然广泛,但均属于外部统计源,并没有自己开发的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与此类似的还有RCCSE,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以及被SSCI&AH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据等,均为外部数据统计源。与此不同的是,CSSCI、AMI、统计源3.统计源选取。各个评价机构对统计源的选取也有所不同。《总览》的统计源最为丰富:分为被摘量、被摘率统计源(9种),被引量统计源(2种),他引量统计源(4种),基金论文量统计源(2种),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2种),特征因子统计源(2种),论文影响分值统计源(2种),论文被引指数统计源(2种),互引指数统计源(2种),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国外28,国内7种),WEB下载量、WEB下载率统计源(3种),载文量统计源(4种)等,其统计源范围覆盖中外及各个层面和维度。《要览》的统计源范围虽然广泛,但均属于外部统计源,并没有自己开发的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与此类似的还有RCCSE,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以及被SSCI&AH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据等,均为外部数据统计源。与此不同的是,CSSCI、AMI、统计源期刊(社科卷)均将自建的引文数据库作为主要的评价统计源。除此之外,AMI由于是对期刊较为多维的评价,其统计源除了自建、自采的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管理部门的第三方数据和期刊编辑部的自评数据。
电子政务文献评析
本文作者:高业庭 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CSSCI既是重要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的查询工具,又是主要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工具[4]。2012-2013年,CSSCI数据库拟收录的学术期刊共25大类,计535种。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学术文章,以此为样本,系统地分析国内电子政务的发文情况,为深入探讨国内电子政务的研究动态提供支持。在CSSCI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中,将年限定位于1998-2011年(不包括CSSCI扩展版),关键词定位于“电子政务”,共检索出952篇文献。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分析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用洛卡特定律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用普赖斯定律搜索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结果分析
一定时间内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可以有效衡量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998-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学者共发表952篇论文。其中,1998-2000年间有关电子政务的文章未被CSSCI收录。CSSCI数据库显示:国内最早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是2001年,2001-2011年间,年发文量从2001年的2篇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28篇,2008-2011年间,电子政务研究的年发文数则处于逐年下降状态,2011年仅有37篇学术文章。图1给出了我国1998-2011年电子政务领域发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从2001年开始起步;2001-2003年发展迅速;到了2004-2008年,年发文量的百分比都保持在11%以上的水平,说明电子政务研究进入成熟时期;2009年以后,研究热度开始减退,呈现衰退趋势。其中,发文数量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为2001-2002年,期间论文数量增加了24倍,这可能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2年提出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密切有关[5]。
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其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高低,论文的被引次数越高,通常认为论文的学术质量越高[6]。在本次检索出的论文中,有12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达到20次以上。图2按照被引次数的高低列出了论文的被引情况。如图2所示,《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一文的被引次数最高,达到了49次,说明这篇文章在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是比较高的。对图2列出的12篇高频被引论文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趋势。
研究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情况,有利于分析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以及重要的文献来源[7]。在被CSSCI(2012-2013)收录的25大类学术期刊中,本次检索到的952篇中包括在CSSCI数据库2012-2013拟收录的学术期刊的文献760篇,分布在15大类期刊中。通过数据统计发现,1998-2011年间,有关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高水平论文中,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的只有《情报杂志》,占发文总量的12.18%。表1按各类期刊的载文量列出了发文数量较多的前20位期刊。运用布拉德福定律[8]对表2所列期刊已发电子政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前5种期刊的发文之和占总发文量的36%,说明这5种期刊可视为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表1所列20种期刊中,有13种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类,另外,有5种属于管理学领域,2种属于政治学领域,说明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研究的高水平文章主要集中在这三类期刊上。
自媒体在医学学术期刊传播力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各种各样的自媒体涌现出来,微信也进入千家万户。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在宣传自身的同时,又开辟了一个与广大客户沟通的渠道,并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医学学术类期刊中,已有不少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营运情况不容乐观,关注度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官方网站作为自媒体的首要工具,是展示自我风采最直观、最详尽的“大舞台”,但要做到真正合理地利用官网,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也是很多期刊要慎重思考的问题。《现代医药卫生》(以下简称本刊)从2015年开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推送的信息有期刊动态、投审稿相关指导、学术性会议播报、专业性课程学习等,不停地在尝试创新内容,但关注效果仍未得到有效提升。本刊官网在2017年进行了改版,整体色调、首页显示、功能加强都做了新的改变,从阅览量可以看出效果明显。现从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官网后台大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挖掘更多信息,针对性地开设栏目,创新内容,提高关注度,同时提升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官网2016年1—6月及2017年1—6月后台关于用户、图文、菜单的统计数据。
1.2方法
1.2.1收集数据
进入本刊官网数据统计后台及微信公众号后台管理账号,分别收集2016年1—6月及2017年1—6月后台统计的相关数据:一是用户分析,统计官网及公众号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性别分布、地域分布等;二是图文分析,统计官网信息的浏览量及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的阅读量;三是菜单分析,主要统计官网栏目和公众号自定义菜单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