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2

摘 要:初中历史内容繁多,把握好复课策略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中考复课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答题技巧,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历史复课;方向;基础;专题;技巧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准备考方向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中考所考的知识点全在《中考说明》的规定之中,因此,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明确备考方向,准确把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复课教学中,要按照《中考说明》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中考说明》中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可以不讲,《中考说明》中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要细化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照所有考点,逐一落实,不熟悉的归纳整理,强化记忆与训练,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要认真研究《中考说明》中的样题及我省近三年的考题,研究试卷的结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今年中考的方向,以期提高复课的准度和效度。

二、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复课重点

新课改以来,中考历史主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试也是中考历史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落实得到位与否是中考成败的关

键。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中国命运斗争的尖锐集中体现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属战略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时,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所要掌握的内容、考点。

三、构建历史专题,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历史专题,就是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串联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历史体系。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及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横向比较如一战期间英、美、日三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可列表比较他们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庞杂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四、综合模拟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和模拟训练是历史复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应对中考。教师应该做到:参考中考样题和往年中考试题,精心设计或精选试题,不搞题海战术;精心筛选试卷或试题,挖掘原试题内涵,刻意改变一些题的条件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训练中触类旁通;认真讲评试卷,不能只对答案,切忌就题论题;特别关注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题目;注意整体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试卷讲评的基础上,形成主动完成对所有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构建网络的能力。

五、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答题技巧训练是提高复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复课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复课中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在整个复课过程中要切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一是认真读题。通过读题目、读题干、读问题,基本弄清题目考查的背景和对象。二是仔细审题。正确判断问题的意图和要求,基本理清解题的思路。三是掌握方法。一般采用筛选法、排除法、推理法、分析法、比较法等,逐步缩小选项范围,选定最佳答案。四是问题入手。做材料题时,先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五是找答案源。先在材料中找答案,有些答案隐藏在材料题中,可直接抄写或引用;不在材料中的,再从教材中或资料中寻找并组织答语。六是知识迁移。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出准确的答案。七是抓关键词。比如从“标志、开始、转折、客观、主观、根本”等关键词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八是判断分值。注意每一题的分值,如果这一题是1分,答案应该只有一到两句话,如果这一题是2分,答案至少是两句话以上,以此类推。九是不全翻书。做题时,不是每一题都要翻书,只有不会做的和没有把握的题才翻书。十是书写规范。书写端正,字迹清楚,不写错别字。

总之,历史复课中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有效的方法也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分析和研究。只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就能事半功倍,使学生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昧宝.历史专题复习要处理好八种关系[J].试题与研究,2008(8).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八十年代;历史反思;历史意识

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源头是“伤痕电影”。七十年代末期,以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涌现,开始了当代文艺对“”历史的控诉与反思,展示伤痕、舔舐伤痕也成了深刻影响八十年代文艺潮流的逻辑起点。所谓“伤痕电影”,主要是指以《泪痕》(1979)、《苦难的心》(1979)等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揭露历史伤痕的影片。在其后的理论探讨中,理论界对“伤痕电影”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倾向,并有意无意地将其与“反思电影”区分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精神创伤的展示,缺少反思的深度与广度,甚至只是一种廉价的情感诉求。

历史反思首先是从政治开始的。八十年代初期,痛定思痛的人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终于意识到政治上的极“左”倾向和各种运动的反复,严重损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政治首先成为人们反思历史的对象。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长期的政治封闭和混乱,在拨乱反正后,不失为极好的创作素材和资源。国家民族的苦难,在艺术家看来是极深刻的艺术素材。因此,谢晋在八十年代创作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一系列影片中,集中对当代中国政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批判与反思。应该说,在前两部影片《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中,导演在情节设置上作了些巧妙的设计,比如将政治事件置后为故事背景,对政治运动及其来临前的肃杀气氛不做太多的渲染,甚至没有直接地表现政治运动的场景和过程。到了《芙蓉镇》(1986),则作了较为大胆的艺术表现,影片也因此在发行时遭到了极大的阻力。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芙蓉镇》第一次将政治历史进行了长时段的回顾与反思。从五十年代的“四清运动”前,一直到“”结束后的1978年,这二十多年的政治风云的变换和社会现实的进程,透过芙蓉镇这个湘西小镇得到了全面的折射。谢晋通过对主人公胡玉音和秦书田、粮站主任谷燕山、镇支书秦满庚、“革命女将”李国香、流氓无产者王秋赦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变迁和动荡,展现了这些小人物在政治风暴中的悲剧命运。

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对历史的反思,在现实层面上将历史悲剧的发生归因于当代中国的极“左”政治,那么,它又是如何转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呢?历史地看,这一反思对象的转变,与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有密切关联。在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现代化,而“中国人走了三步才走到文化这个问题上来:首先是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随后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并进行大踏步地经济体制改革,因为没有相应的先进管理制度,先进技术有等于无;最后,文化问题才提到了整个社会面前,因为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都直接触及了整个社会的一般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文化心理与文化机制”。因此,仅仅从现实政治的层面进行反思,固然能够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政治上争取不再走弯路,走错路,然而,要真正解决当下社会的问题,转变人们的思想与观念,投身到实际的现实中去,还必须要从文化观念和文化传统中找寻更深层的原因。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寻根的社会思潮出现了。1985年初,寻根思潮借《作家》《上海文学》等杂志浮出水面,随后迅速扩大到整个文学领域。一时间,“寻根文学”成为取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后的又一股文流和思想潮流。“寻根思潮表现了中国文学界在一个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就文学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现代与传统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表现了文学精神的自觉,也表现了文学自我认识的觉醒,并且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基本视角引人中国文学的理论与批评中。”很快,文化寻根的思潮的影响也扩展到了电影、美术等其他艺术领域,并进而影响了电影创作。例如陈凯歌就曾谈到过他对中国文化根源的看法,“我认为西部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就是要溯本求源寻找自己民族的根。在经济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找出一个民族观念形态上的历史继承。”将文化继承与经济振兴联系在一起,而不再是一味地反思政治,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在思考中国社会问题时的最明显的特色。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寻找与反思,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黄土地》《孩子王》和《红高粱》。这些影片在面对与反思传统文化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反思视角的宏大性与自觉的文化责任感。正如张艺谋所言,“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甩不掉的。……只不过我们和第四代‘优’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我们这一代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发言,往往是远远地看,如《黄土地》;或者更超脱些,这就是《红高粱》。”从《黄土地》(1984)开始,《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老井》(1987)等一批影片的出现,标志着80年代中国电影在文化反思方面的发展与趋于成熟。在这些影片中,导演们试图去触摸这个民族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式,并由此对国民文化性格中的缺陷和弱点进行反思。在《黄土地》中,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贫瘠的黄土地,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进行了反思。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济上以封闭的小农经济为主,社会制度方面则以宗法制度为主体结构,在文化上的特点就是由这种经济形式和社会结构决定了的封闭性。因此,在《黄土地》中,以大量的静止镜头拍摄那片土地,大片大片的黄土地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天空留得极少,人物往往被放置在一个小角落里,如蝼蚁一般渺小、无助。封闭性的构图暗示的是文化上的封闭性与停滞性。黄土地虽然养育了这片大地上的儿女,但这种黄土文明的根深蒂固的习性,也使他们养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习惯和文化心理上的自我封闭状态。“《黄土地》超越了创作主体个人有限情感的外射,而升华出一种社会情感和民族情感的超前意识。”如果说《黄土地》承载着导演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但与此同时却又保持着一份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与眷恋的话,那么《孩子王》则借中国文字这个古老的文化意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为激烈的反思和批判。文字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产物,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文字有时也会成为人类悲剧的渊薮。古有焚书坑儒、文字狱,今有持续数十年的文字大批判和笔墨官司,这一切都与当权者的文治手段之残酷与狡诈,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文化也可以轻易地成为一种批判的武器。在《孩子王》中,有一个场景的音响设计得极富文化批判意味:老杆在翻阅着字典,音响中传来各种人声和方言诵读《百家姓》和《九九表》的声音,混合着自然的音响、山民的野唱和庙堂的钟鼓乐。这一幕,无疑是导演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的外化。尽管《孩子王》最终 给出的结论很有些文化虚无主义的色彩,即要求字典也不要抄,把传统文字和文化彻底地扫进历史的垃圾桶,这无疑是有些矫枉过正了。但就文化反思和批判的力度而言,《孩子王》确实是前所未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与批判。再如影片《老井》,也以一种极为矛盾和暖昧的态度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愚昧的一面的反省。一方面,老井村的村民们为了寻找合适的水源,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不懈地打了上百眼井,在与自然伟力的对抗中展现出一种坚韧执著百折不屈的民族品质和蓬勃的生命力量;另一方面,影片以大量篇幅表现愚公移山式的打井行为,在片尾却轻描淡写地交代了工业化机械最终打井成功,这一对比显然象征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与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工业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差距。以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人力的原始性和在科技上的蒙昧状态。

历史反思是八十年代电影历史意识中的重要内涵,从反思政治到反思文化,由当代现实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体现了八十年代电影历史反思的主要方向与道路。有论者在总结新时期电影时认为,“新时期以反思电影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创作,经历了政治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三个阶段”,《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如意》《月亮湾的笑声》等影片作为思想反思的代表作“将镜头向历史的纵深穿透,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包括三年困难时期,反‘右’斗争时期,,化时期,等等),甚至引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语义上说,不论是反思政治还是反思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历史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行为,因此没有必要将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与思想反思区别开,政治反思与文化反思的思想性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如意》等影片,从内容上看的确是将反思的触角推向了“”以前的中国当代历史,但这些影片要么是反思政治(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要么是反思文化(如《如意》),要么是既反思政治又反思文化(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并不存在只能归为思想反思而不能归为政治反思或文化反思的情况,因此,将这几部影片视为思想反思的代表作是不恰当的。最后,从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情况来看,政治反思始于对“”及“”历史的批判,但政治反思的思想倾向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片里仍有其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政治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政治体制的批判与反思。在人们寻找经济改革何以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内在原因时,文化的因素开始凸显出来,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机制对现代经济改革的阻碍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这一切,都是在八十年代思想启蒙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4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七年级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既不新鲜却又完全陌生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获得知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课本讲述,电视剧、报刊书籍,各种知识来源使他们对历史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了解的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了解的只是零星片段、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无法把握隐蔽在时间背后的实质,本质问题。对历史发展规律,更无从谈掌握和理解。老师如果能把握时机,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保护好刚入学对学科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良好的思维品质就会一步步形成。我认为从事七年级教学应注重以下两点:培养兴趣,及时指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对学习兴趣重要性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七年级培养、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会影响学生今后八年级、九年级的历史学习,甚至能影响其一生。以兴趣领进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谁不渴望成功呢!

如何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来迎合刚步入初中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喜爱之情,或以设疑开启一堂课,又以悬念导入下一堂课,如在导入新课时问:“秦始皇能吃到新疆的葡萄吗?”一句话勾起学生想知道答案的欲望,如果不能,为什么?学生渴望了解史实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一个悬念:“中国和朝鲜、日本经济往来已久,后来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那么世界上第一张纸出现于何时呢?”学生很想知道答案,就为导入下一堂课的内容做了铺垫。总之,培养兴趣的方式、方法多样,但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

如何学习历史,学好历史?是七年级学生所困惑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导,指出三点:首先言明四个学习步骤的重要性,课前预习、认真听课、练习巩固、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证明许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在每堂课上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记忆内容、书面作业一一要求,并做好检查工作。最后鼓励学生多阅读。阅读有精读泛读之分。

对课本要求精读,多读,读懂。泛读,多指对课外读物而言,学生手头备用的基础训练,家中藏书诸如《上下历史五千年》,甚至古今中外名著,只要时间条件允许,都可以读。历史,是无所不包的科学,读的多,教材中的知识就可以融会贯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二、八年级学年重在知识性

经过一年的学习,历史学科不再陌生,听课习惯,学习习惯已逐步养成。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基本结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仍旧是不连贯的。七年级授课重在趣味性,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真实目的是用学生的直接兴趣引发学习历史的间接兴趣,使学习兴趣稳定化,并转到爱好这个更高的层次,兴趣偏重与思想,爱好侧重与行动。八年级授课重点由趣味性向知识性转化,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探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满足此阶段学生的求知欲。

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阐明基本史实,讲清基本概念和分析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我在八年级学年教学上注重两点:一是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学生明确某个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

三、九年级学年重在能力培养

九年级学生社会阅历加深,心智逐渐成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两年的知识储备,为能力的提高铺垫了基础。九年级复习阶段是能力拔高的阶段。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培养的能力分两种,一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认识能力,包括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但在九年级,尤其是九年级下学期,初中三年的基础知识接近尾声,知识体系趋向完善,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复习、练习,能力的提高简直是一个飞跃。所以抓住这个契机教学中有所侧重,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很重要的。这样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教师应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课标和中考考试试题,明确考点及考查方式

由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考纲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练,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识记类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五要素是什么,理解应用类的不仅要知道五要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二、教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应是完整全面的

依据考试说明,课本中有的要考,有的不考,有的考大题,有的考小题。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无法建立知识框架、自己去联系记忆,知识比较零乱,在考试中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比较弱。复习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线索克服这些困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可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1)和平解放(2)全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三大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引导学生推出中国历史进入了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时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单元的考点有和平解放、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三大改造等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政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对教材中这一时期比较零乱的知识进行联系记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视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指导,教会学生解题,做好答题规范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已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历史的时间。有些考点按纵向搜索的话,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册当中,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把在课本中散落的知识点连在一起,科举制度、、新疆等就是这样的知识。(1)隋朝:创立(2)唐朝:完善(其中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3)明清:八股取士(4)百日维新:提出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5)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对那些容易混淆并容易失分的知识点也应该进行整理,如,七年级(下)的历史名词军机处、交子、驻藏大臣、瓦舍、回族、市舶司、榷场、占城稻、行省制度等。复习到识记历史人物时,我要求学生用列表形式归类整理。列表内容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