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例6篇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1

1.1电力电子对不同电路的控制

在电子电路当中,往往是通过采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来实现工业电能的控制和变换。由此可知电子电路针对的目标是工业电能,最终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减小电能的损耗。电力电子器件在实际的工作中降低电能损耗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其开关状态。因此,也可将电子电路归为一种功率较大的开关电路,运用其内部信号的微弱变化实现对电能的准确调控。

1.2电力电子变换器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核心也是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器完成对电能控制的前提是搭建一个完善的电路拓扑结构,此过程实际上就是电力电子器件集成为单个电路的过程,在集成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器件的特点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和分类,拓扑的优化环节主要表现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设计过程中,要求为不同元件选取更为准确合理的位置,以此达成电能控制的高标准。

2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对现阶段的直流输电系统进行研究后得知,在该系统当中,输电的过程中采取的是直流电,另外所有的环节均使用交流电。在输电的过程中,交流电首先在经过交流变压器后到达整流器,整流器的作用是将交流电转换为电压较高的直流电,然后该直流电在经过换流站以后达到逆变器,逆变器的作用是将该高电压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最终将电能传输到指定的系统当中。因此可以说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长距离输电最佳的技术选择,即使该输电系统发生问题,也不会对电网造成过大的影响。在智能电网中使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智能电网对电能运输的高要求,还可有效的控制电能在运输中的损耗。

2.2柔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如今,多种多样的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得到了迅速的崛起,然而这离不开柔流输电技术的支持,这项技术也是这些新能源的重要组成。柔流输电技术将电力电子技术、电能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不仅可实现智能电网输电情况的实时监控,还可以灵活的扩充交流输电网络,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电网系统的敏捷度,使电力传输的精细控制成为可能。对于我国智能电网而言,特高电压是无法改变的特征和基础,因此在引入新型能源以前,要对能源的隔离和接入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在此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柔流输电技术的支持。由此可见柔流输电技术的重要性,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根据实际的要求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提高电网电能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2.3智能开关技术的应用

开关的作用是断开或者是闭合电路,智能开关实际上就是根据电流或者是电压的具体情况对电路进行控制。智能开关是由外壳、电源以及多种子开关组成,智能开关的电源具有过电压保护功能,子开关在智能开关内呈结合式排列,而且具有较强的防漏电保护功能。因此智能开关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以为使用智能开关的电器提供稳定的用电环境。在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智能开关技术也随之向信息化不断迈进。

2.4高压变频技术的应用

高压变频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节能,而且效果显著,通过测试得知,通常情况下电网在使用高压变频技术以后节电率可以达到30%之高。但这种技术也存在相应的缺陷,缺陷主要包括过高的改造成本、高次谐波的产量超标,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谐波污染。在智能电网中运用高压变频技术,可以十分轻松的使节能减排达到标准的要求,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结论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静. 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3

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渊源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起步发展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渐与传统的机械技术交汇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此后,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向机械工业领域渗透,机械和电子已不再彼此分离。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正朝着以实现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技术要求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随着机电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制造产业发展的主导,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引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欧国家。日本在智能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制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西欧则在研发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及管理于一体的柔性系统,以实现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美国也在更新自己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实现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一体化的新型加工技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自主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在先进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其处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近些年来,在微电子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新时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趋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来越表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加工领域,需要机器完成更加复杂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机电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够独立的进行推理判断、自主决策。智能化的发展主要与机器人技术联系紧密,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将更好的取代人,使社会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2.2 机电一体化系统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别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体系化发展。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开放、更加灵活。通过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及丰富的扩展接口,机电一体化可以将机械、动力、环境及人等各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这将极大释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潜力,增加其应用的对象范围。

2.3 机电一体化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生产加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这就要求相应的加工设备能够微型化。同时,微型化的设备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能够集成实现功能的复合扩展。考虑到各种微型机器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传统笨重的机械电子设备将朝着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中具有智能、动力、运动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将逐渐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表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相比过去,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 应用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氛围下,运用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彻底的摆脱传统生产模式上的成本过大,生产效率低下并且产品质量不佳等诸多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问题。智能控制作为当今控制理论上的发展,其存在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所在。智能控制更深层次的改善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缺陷,优化调整的同时确保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顺利运作。

一、智能控制的含义与类别形式

智能控制主要就是利用多项不同的智能控制技术所展开的操作控制,其主要是一个混合以及集成的控制系统,是社会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控制时代。智能控制指的就是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情况组织下,自行的启动智能机器所完成一些列的智能控制目标,其主要针对应用与在传统上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之中。

智能控制的类别形式主要有:分基递阶控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集成混合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进化计算以及遗传和组合控制方法等。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概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目前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其主要是机械理论与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理论的结合,即是有机的融合了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微电技术,信号多变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其中计算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机械设计理论的发展,故此我们也称机电一体化为机械电子学。在上一世纪60年代左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初次将电子技术的成果引入到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用以完善机械产品在应用上的各项性能,因此这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也就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渐渐的萌芽。到上一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成熟,让机电一体化系统在这一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给予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基础。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光学以及通信领域的发展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相当了高的水平,此部分相关技术又被引进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即日后的光电技术和微机电一体化技术。再加上光纤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诞生,发展以及成熟又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未来发展开辟了一较为广阔的空间,故此这一年代成为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控制也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慢慢的成熟起来,并被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三、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系统中的一系列产品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所应用到的领域主要有:智能传感器与智能学习,机械制造系统的智能监控和检测以及机械故障智能诊断等。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对于数控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的找出数控机械加工过程中的信息故障等问题,优化了数控机械的加工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产品的性能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要核心,而产品优优胜关键也在于机床的精度。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提升让人们对于机器智能化效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故此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有助于优化产品的效能,提高机床的精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实现产品智能效果满足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合发展,不仅给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调整的帮助,还可以大大的减少这一系统操作过程中的加工时间,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合上文所诉,智能控制因为其高性能,高效率,高水平等控制特点以及优势正在慢慢的取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统的控制模式,成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控制方式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陈雪梅.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智能控制的有效应用的几点思考[J]. 河南科技. 2010年14期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家具;设计;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85-01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必然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市场。家具的智能化正是微电子等技术与传统家具的结合,也是信息产业向家具市场扩张的标志。让家具更加聪明,把传统家具生产制作技术与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家具智能化己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智能化家具不仅具有家具的功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而且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主动”智能,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家具智能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发展前景,又符合不同的个性需求,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研究目的

近年来,智能化家具产品相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智能化家具理论也随后诞生,为家具领域增添了生机。在传统的家具设计制作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展开家具智能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增加家具设计领域的知识理论,对学科知识也会有增进、补充和完善的积极作用,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也为以后赋予家具产品新的使用功能,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奠定理论基础。

三、智能化家具的概念

像智能电子、智能家居、智能家电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取代人类的活动来完成一些功能,从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智能。所以我们把能够自动实现一些功能的家具都可以称之为智能化家具。广义上来讲,智能化家具不仅仅局限于可以自动实现某些功能的层次上,它还应该向网络化家具、信息化家具的方向扩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化家具系统。

四、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一)国外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目前,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家具行业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产品。国外,像爱尔兰的兰开斯特大学与一系列的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家具”。例如用“智能沙发”可以激活电话录音机、开启电视机,还可以说欢迎辞、识别出是谁坐在沙发上,甚至可以根据输入的程序自动唤醒躺在特定位置的病人。

英国一牌推出的智能餐桌,设计师巧妙的将NT板和餐桌融为一体。本发明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制作电子功能的零部件巧妙的合成到普通家具中,在不改变家具外部形状的同时,又将电磁的加热功能融合到家具中,促进了现代家具向科技化、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

(二)国内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我国在智能化家具方面也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有些先进家具企业也开发了一些简单的智能化家具产品。智能化家具必然是21世纪发展的趋势,未来社会家具将向智能化、生态化趋势发展,家具的使用材料将向自然材料与模拟仿真的高科技智能化的多元人工材料方向发展。如形状记忆材料,它具有一些奇异的性能,如形状记忆效应、伪弹性、等,具有巨大的科学工程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家具智能化水平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具体表现在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含量低等方面。国内家具智能化的研究仅仅停曰在概要性论述和一些简单产品开发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由于国外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智能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一些智能化家具的雏形或前期产品已经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各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智能化家具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智能化家具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原有技术与理论的基础上,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根据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共同促进理论的进步。

五、结语

家具的智能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国内外关于智能化家具设计的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成果,更多的是关于家具设计方面的,我们需要站在智能化的角度进一步的分析、探索。而国外智能技术在家具行业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智能化家具的前期产品已经出现,这对我国开展该项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变电站 智能化 关键技术 实施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024-02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目前,变电站智能化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阶段,变电站的智能化是智能变电网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电网公司针对该问题,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不仅规定了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的原则,同时也指出了变电站智能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在变电站智能化中,关键不仅在于解决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之间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施工现场的方案正确落实,从而完成改造任务。

1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智能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稳定性更强。在智能变电站中,能够对变电站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监控变电站中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上报出现的异常信号、故障信息,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总的来说,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常规模拟信号以及控制电缆逐渐被数字信号和光纤代替。例如在测控保护装置方面,无论是输入信号还是输出信号,都是数字通信信号。同时,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也逐渐在朝着现场的方向发展,现场的采样数据、开关状态信息能在全站内共享。

第二,数字化。在智能变电站中,能够对一、二次设备进行灵活的控制,具备双向通信的功能,能够通过信息网对智能变电站中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得变电站采集、传输、处理、输出的整个过程完全数字化[1]。

第三,信息共享标准化。智能变电站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变电站中的数据统一并简化,从而使得信息共享更加标准化,能将众多的独立信息互相连接起来,成为智能设备的信息获取平台。

第四,互动化。智能变电站能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联系、互动,在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和其他层面的联络,例如中心站和受控站之间的联络,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2.1 网络技术优先

智能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能够保证变电站内所有信息的智能化。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从而保证对智能设备的有效控制,达到变电站内信息共享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其核心之一就是网络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标准中,对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提出了技术与质量要求也体现出了网络在变电站智能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网络技术。

在网络技术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网络硬件搭接与网络配置问题。在网络硬件搭接中,应当保证网络电线连接、光缆按质与二次电缆敷设的同步性,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缆线敷设技术的顺利完成,为智能变电站中网络的标准化以及其他的改造工作提供条件。同时,在过程层网络方面,应当将结构设计为星形结构。在站控层、简陋层以及过程层中,不仅要严格遵照VLAN配置图,结合VLAN提供的IP地址进行分配,同时还要根据提供的设备型号以及端口型号进行连接。变电站智能化属于一项全新的技术,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变电站中的各个部门共同合作,不断完善相关的智能化设备以及施工技术。在网络建设中,除了硬件的搭接之外还要对网络配置进行设置,涉及到CID、ICD、SSD、SCD文件,这几种文件的关系与作用如下:首先,ICD文件的主要作用是对IED文件进行描述;其次,SSD文件主要对变电站中的一次系统结构与相关节点进行了描述;第三,SCD文件一般是由系统集成商完成的,其主要作用是对变电站中的IED文件进行描述[2]。同时,SCD是最终保留和生成的文件,是建立在ICD和SSD文件基础上的;第四,每一个IED文件都会有一个对应的CID文件。由此可以看出,ICD文件的主要描述的是配置工具合成,ICD和SSD文件主要是由IED文件通过全站配置工具而成,再根据SCD文件来指导智能变电站中装置和系统配置的搭接。

2.2 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同设备之间出现的冲突

从建设情况来看,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冲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控制室屏位冲突;第二,新旧一次设备冲突。

变电站智能化的改在是建立在远程终端更换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新旧设备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过渡期和共存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环境监控设备、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各类新增的设备,很可能使得屏位增加,导致控制室内没有足够的空间,难以满足变电站智能化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变电站智能化施工的正常进行,可以先建立一个全新的主控制室,如果工程的资金有限,那么也可以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或者其他相关规定建立较为分散的保护室。

在新旧设备冲突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先将不使用的旧设备拆除,并转移到相关地点后再进行新设备的制作与安装。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很多传统的变电站设备重量较重,而为了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作,需要尽量缩短变电站停电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在设备安装之后,二次设备并没有太多的调试时间。同时,不同的变电站在二次设备的调试时间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变电站,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对二次设备进行供电调试。而对于智能终端一次性设备来说,可以通过安装智能汇控柜、易地调试等方式来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3 运用电子互感器进行预调试

在变电站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互感器进行调试。而电子互感器和变电站中的设备进行连接时需要大量的光缆线,在高压的状态下很可能出现连接信号不稳定、调试工作量大等等。而智能变电站中,电子互感器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为了保证现场施工的准确性,可以对电子互感器进行预调试,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提高工程的质量[3]。

3 结语

在变电站智能化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邵剑峰.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施[D].上海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