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理想论文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1

积极心理学提出,自我决定性、乐观、主观满意程度等积极的人格都能够借助积极的感受而持续地累积获得,在个体经受了社会生活中非常多的积极感受后,就会自动地提升积极感受的基准线指标,就会自觉地提出越来越高的需要,进而推动形成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感感受能够更加深入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借助自身资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一方面,应当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加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属于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前提,也是激发大学生追求价值目标与增强生活信心的基础保障。心理学的分析证实,决定个体情感情绪等感受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与认知,应当启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想正视问题、困难,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绪问题,提高积极感知幸福的意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掌握积极地调控情感情绪的方式,像是放松的方法、转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强学生自身的调控能力。应当启发大学生懂得积极地应对以往的得失,增强以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应对现实且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提高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期望,敢于挑战一切事物。积极心理学提出,所有的个体都具备潜力与优势,只有培育与增强个体本来具备的积极能力,才可以消除个体的消极思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通过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懂得激发学生的潜能,且进行激励与引导,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体现积极向上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自我的积极潜能与品质,懂得自我控制与调节,确保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泛化,进而可以在大学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积极心理学注重所有人的自我发展要求,且以此当作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营造情境、提供基础、创设机会的前提条件下,让人塑造良好的品质、思想,最终推动人的健康发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服务、管理、教育的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懂得给大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社会环境中融入个体的积极品质以及感受且进行考察,明确积极的社会文化、国家制度、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互相影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环境跟人都具备能动与受动的方面,从本质上讲,它们是相互创造的。换言之,环境创造了,同样的,人也创造了环境。为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体而言,高校需要积极地建设学校文化,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并且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品质以及情绪情感感受也跟学校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需要借助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以使修德、好学、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可以组织班风大赛,以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组织宿舍文化节,以创设和谐的宿舍文化;还可以组织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以创设多样性的社团文化。并且,高校还需要体现舆论宣传的功能,懂得通过一系列的传媒在学校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积极的学校文化中感受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统一社会环境和自身学校环境的创设,进而给大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战场。高校能够联合家庭、企业、社区等,建设积极的实习环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积极感受,并且强化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像是借助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三、结语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2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二、总结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学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36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2012―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立项建设项目“提高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批号:20122013szkjsgc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方根(1954―),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全党带领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反复讲,也应在当代大学生中反复讲。切实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任务。紧密结合各高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点,着力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着力把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中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一般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比较稳定、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角色定位和人文气质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训、校歌、校史是一所大学办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开展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切入点,在大学生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可从大学一年级医学新生入学开始,将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本校的知名学者、专家讲解校训的内涵和校史知识,组织新生学唱校歌、参观校史资料展览等活动,教育和引领大学生全面了解校史和办学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爱校情感,自觉践行学校的办学精神。

开展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活动。校训,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要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和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源于《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激励复旦学子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者,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探求真理的思想者。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再如,皖南医学院的校训是“精医尚德,求实自强”,既来源于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又结合皖南医学院作为省属普通高校的办学实际,精心凝炼而成,“精医尚德,求实自强”,激励皖医学子要具有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崇尚医德,精通医术的精神。

高校应充分重视校训、校歌的提炼工作,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认真编纂校史、加强校史馆的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校训、校歌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在深厚的大学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感染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二、着力把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校风的建设活动中

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气的总和,也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校风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学校领导与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优良的校风一旦养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切实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形成能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是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载体。

第一,要重视和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学风气,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治学态度、教学水平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教师是优良校风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力行者,更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领路人和导师。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对于学风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应注重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风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师的职业规范,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师德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以丰富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优良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

第二,是要重视和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读书、治学之风,也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是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制度建设与严格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和基础,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诚信教育和严格考试纪律等日常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健康向上的积极性,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把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善辨之,笃行之”,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而勤奋学习,养成优良的学风,为优良校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机关工作作风,是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之风。它是学校领导、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办事效率、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高校机关的工作作风建设在校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应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切实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敬业精神。通过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做好各项管理和为师生服务的工作,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着力营造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校形象,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动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引领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着力把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对大师的宣传活动中

高等学校因大学生而生,因大楼而立,因大师而兴。大师彰显高校精神文化的品格,是学校威望和名声的旗帜。大师是大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楷模,大师的学识和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加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教育,可充分发挥大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于1931年就职时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强调了大师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所谓大师者,有人认为就是“学问胜人一筹,德行高人一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栏目――《大家》,在访谈中,对当代在各学术领域有重大成就的著名专家进行访谈报道,产生了深远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家》栏目组还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将其中被访谈的17位医学大家的动人故事,编写成题为“大医精诚”的书籍(上下两册)出版发行〔4〕。何谓“大家”和“大医”?《大医精诚》中指出:“大家”乃著名专家之称谓;“大医”,著名的医学大家。无论是“大家”称谓也好,还是“大医”称谓也好,其深刻的内涵,是指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学术高超、品德高尚、成为楷模的著名专家。基于以上认识,高校的大师,应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学术高超、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名师。

我国拥有两千多所高校,但拥有全国著名的大师可能远没有两千多位。事实证明,高校的大楼易得而大师难觅。大师是高校的创造者,更是高校的脊梁、砥柱,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也是造就大师的摇篮。为促进高校的发展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各高校都应重视挖掘、培育和遴选被本校广大师生所认可和尊崇的名师,注重通过校史资料展览、校园网、宣传橱窗、报告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本校名师的学识和品格。作为医科院校,还可充分运用我国当代医学界著名大师,比如我国外科学之父、“医德风范终身奖”获得者裘法祖院士;肝胆外科创始人、“人民医学家”吴孟超院士;呼吸病专家、前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等,通过各种形式、运用有效手段和载体,积极宣传医学大师们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医德风范,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与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发挥名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5〕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激励作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 考 文 献〕

〔1〕秋石.学习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21):7-9.

〔2〕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1.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精神;“90后”大学生;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74-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以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教育探索也在不断进行。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校园的主体,且在未来几年内他们都会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上所产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人文精神培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少人文关怀

在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是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追随潮流的不断发展趋势[1]。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但教科书中仍然存在着具有较强阶级性的观点,呈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思政课缺少兴趣,甚至是漠视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目前授课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的方式,社会实践教学方式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少之又少,且多数都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老师的教案、课件往往是陈旧过时的,甚至是借鉴别人的。教师课堂授课也往往拘泥于课本,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这明显与信息量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形势和教育对象的变化,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失去活力,其直接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2]。

(二)教育对象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更是整个民族精神以及整体素质的竞争。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主体的“90后”正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加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功利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虽然与“80后”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但是也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方面,他们虽然多才多艺,但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水平并不高。丰衣足食的“90后”未曾经历过艰辛的磨炼,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有种本能的排斥行为,甚至有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那是空泛的大道理,在思政课上既不做笔记,也不听讲,不是睡觉就是学习自己的专业课或是英语,而忽视对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个性独立张扬、乐于竞争,但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们更重视付出与回报的比例,看中目前所学与就业的关系,所关心的问题多是如何能够顺利地通过各种专业等级资格考试,如何能够找到一份较体面的工作,对于那些不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学科根本无法产生兴趣。他们对成功的理解也过于功利化,例如,在入党、量化考核、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甚至会出现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此外,他们追求时尚,但喜欢攀比、容易嫉妒。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时尚品牌有较高的热衷度,通过追逐标新立异来展现他们的个性与品位。但是“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在竞争中往往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和攀比心理。

(三)教育环境人文氛围淡薄

一方面,社会物质化、商品化的世风影响了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大学教育是以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其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但如今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商业化思想的弥漫,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培养被提到了至高地位,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受人追捧。学生和导师也都在忙着搞经营,搞公关,开公司、当老板,忙着应酬或赚钱,商业气息浸染着整个校园。致使健康人格的培养和优良品质的养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有的学生知识虽然比较丰富,但连做人的基本准则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未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当前不少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致使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投入不足,使得很多老师缺少接受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同时,还面临着科研、职称的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思政课加强对“90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理曾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高校思政课教育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学生的视角和立场,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拥有上述群体特征的“90后”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早期教育、个人经历、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性格不同、想法各异,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精神的层次也存在着差异。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思想差异性的基础上,实施引导型差异化的教育新战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纪、不同层次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整体素质,突出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善于差异化地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内、外激励相结合,善于把握激励的各个环节,善于因人而易,保证激励效果。总之,要始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要使人文精神教育贯彻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师生换位式”和“人格感召法”的教学方式。面对“90后”大学生求新、求异、求乐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亲自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简单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精心备课,然后登台授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这种“师生换位式”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在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同时,由于思政课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涉及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篇章,如果能将这些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成长奋斗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崇高革命精神、坚定执著的信念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加以介绍,就可以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其次,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当代社会,研究、评价时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要着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针对“90后”大学生务实的价值取向与沟通协作能力差的特点,应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情况,通过积极开展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参观访问、举办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进行角色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三)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榜样

作为“思政课”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一是要求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积累,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教师只有在人文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才能将人文精神自动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才能把人文精神很好地传承下去。二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怀有崇高的责任心,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3]。

此外,教师素质高低,还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高度重视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注重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善于总结和吸收最新的教育成果和理念,只有教师理论功底提高了,才能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也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四)优化教育环境,构建人文精神教育体系

首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创造一个人文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对于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回强学校的环境建设,如出宣传栏、作形势报告、演讲比赛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其次,加强网络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建立教学互动网站,如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网站,在网上形成正面声音,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政治意识,提高他们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最后,加强学术交流访问,优化课堂教育环境。加强国际、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访问,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扩展教师的国际视野,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学科教学科研的最新动态,丰富教师的直观感受和体验,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不仅要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教学信息,学习、借鉴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东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考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23-26.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5

话语权属于传播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掌握与否,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力、调控力和控制力,关涉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度。建立微课体系,对于在当下把握住话语传播渠道,对于有效巩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具有巨大价值。

首先,对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使之具有规范性和可行性。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把大学生思维和个性需求落实其中,实现“精准化”定位的务实体现,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增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从微课体系的“流动对象”变成“存量对象”,增强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心理认同、自我角色认同和行为方式认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借助符号、数字、图形,承载教育者的想法和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交流、话语引导、话语教育传播中确保教育双方的良险互动。

其次,建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的评估与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构建大型网络资源数据库,集成社会各界网络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系统联动的网络机制,将网络信息联盟资源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传播的信息来源,营造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环境,拓展话语权建构的新阵地、新领域、新平台。在满足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共享交流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茹性和忠诚度,扩大话语的知名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

(二)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网络生存空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导向性和生活化的有机藕合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规定着理想信念教育涉及的范围、目标和要求,其主要内容是给予受教育者以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知识体系而存在的“理论一阐释”话语,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组织、创造、阐释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主导作用;二是作为知识生产而存在的“学科一学术”话语,体现为不依赖于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学术范畴,指涉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组织、学术队伍、学术活动等学科共同体学术话语;三是作为知识应用而存在的“实践一方法”话语,是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工作领域存在的专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体现为工作话语,指涉理想信念教育公众言语形态的交往载体。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内容通常是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世界”,偏重意识形态和国家话题,脱离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那么,大学

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一方面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的导向性,避免低俗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将导向性与生活化有机藕合,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生活实践。因此,一是要注重内容的互动性、时效性,拓展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摒弃不可捉摸和虚无缥缈的内容,学会教育内容的再制和再生,定制生产适合该场域环境特点的话语内容,赢得大学生的积极关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尽量融入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移植到“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具体日常生活实际结合。三是增加与现实社会的广泛联系,围绕青年群体密切关注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直面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网络生存空间,侧重将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易接受的科学、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挖掘微文化发展变化特点,畅通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对话机制

微文化视域下,话语形式妥当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能否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用于描述、沟通和建构关系的言语符号系统,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时暗含政治权威而展现出来的言语表达形式。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大部分时候运用的是体现控制权和领导权的言说形式,大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地位平等,对话机制畅通,教育者灌输的权威性被消解,继续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效果甚微。

第一,教育者应摒弃过去的单向输入式、自上而下的话语方式,采用自由平等双向沟通的话语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引导者、欣赏者和支持者,改变以往“知识的权威,‘真理的代言人”姿态。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因素注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之中,以真诚的态度、关爱的心理进行有效沟通,避免导致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失效或反效。

第二,借鉴微文化的兴起和传播特点,学习和掌握微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微文化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和观赏心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内容“老话新说”,打破传统内容言说的死板教条,通过创新具有生动性、可读性强的鲜活言说形式展现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将理想信念素材融入微文化中,嵌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活泼灵动的话语形式丰富理想信念话语体系,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正如哲学家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所描述的那样,用朴实语言诊释深奥理论,化抽象的理论逻辑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从而“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

第三,根据“双主体”教育理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形态由“独白”变为“对话”。单向式、灌输式的话语方式无疑是低效的,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的主体间性由“主一客”关系变为了“主一主”关系,‘我一他”关系变为了“我一你”关系,教育双方共享话语权。教育者应当密切关注来自网络的多元化思潮,通过使用和传播微语言,把握大学生的微思潮,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主观潜质,在平等角色的交互作用中,启发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激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表达新体系。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6

我们党走过了90多个春秋,神州大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我党坚定的崇高信念。这次通过对党纲的深入学习,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对党和民族前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党的纲领是政党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它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指明了党奋斗的目标,展示着党的光辉形象,凝聚着人民的力量。党的纲领体现着党的先进性,是党永葆青春的力量源泉。它既包括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也包括最高纲领,这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

****是我党的最高纲领。****是人类最崇高、最壮丽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为建立这样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实践也将证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也改变不了****必然实现的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苏联和东欧发生演变这一历史事实,尽管对****是一个不小的挫折,但在整个****历史上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作为***人,更要坚定****一定实现的远大理想,树立崇高的信念,有所作为。

实现****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为实现****的最高纲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了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旗帜,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还存在。****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不断成长发展,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曾螺旋状的漫长历史过程。长路漫漫,我们需要的是踏实的脚步;实现理想,我们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导着我们的实践。对于一名真正的***员,不光要积极拥护党在现阶段的纲领,更要牢固树立****的崇高信念。扎实工作,勤奋学习。努力做好知识份子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以杰出的***员为榜样,学习胡耀邦主席,***总理身上那种求实精神和改革魄力,指导着我们的学习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未来属于我们,光明属于全人类。坚持党的纲领,永远跟着党走,我们才会实现价值;树立崇高信念,实现民族复兴,我们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