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4-13 12:41:08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赛艇;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

Research on the State Diagnosis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YANG Yong

(Henan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Water Sports,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exploring load calculating method of training loa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primarily a state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by the way of combining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and carried 16-week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truly reflect functional status and has a higher value. It is mor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o combine the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when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Key words】rowing; enduring the training load; state diagnosis

引言

科学诊断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是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研究较多,其方法主要是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完成,但很少将其变化与训练负荷的变化进行对比评定。由于许多生化指标对负荷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诊断缺乏客观性,大大降低了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为此,本研究拟在探讨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对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提高赛艇运动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MEDLINE网址、全国中文期刊网(1993-2008)检索相关文献,走访赛艇生理学权威专家Hartman博士及德国、荷兰和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全面了解掌握赛艇训练负荷强度的分级、负荷诊断的敏感指标和方法,为负荷的量化、诊断指标的选择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2实验法

1.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12名,均为运动健将,具体情况见表1。

1.2.2样本采集与测定

分别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记录、统计、计算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并每周抽取安静时晨静脉血进行测试。BU、CK的测定由上海产XD-811半自动生化仪完成; Hb的测定由日本光电MEK-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完成;T、T/C的测定由美国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完成。

1.2.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

2 结果与分析

2.1负荷的度量方法

负荷强度。外部强度一般是以比赛最大速度的百分比确定,内部强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血乳酸确定〔1, 2〕。国内外赛艇训练强度的分级也大多以此为依据,但这些方法只能对某一种练习进行度量和评价,对具有多种强度练习的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很难度量和评价,这些强度的度量并非简单的算术累加。为此,本研究引用早期评价心理紧张程度的公式对负荷强度进行度量〔3〕。通过公式一可精确计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但该方法需测试每种练习的强度,较为繁琐。

公式一:I=∑Ii・ti / ∑ti

(I―平均强度,Ii―单次训练强度,ti―单次训练时间)

赛艇专项训练强度一般分为6级,分别为无氧―Ⅰ级,氧运输―Ⅱ、Ⅲ级,无氧阈―Ⅳ级,氧利用1―Ⅴ级,氧利用2―Ⅵ级。此外,还有放松恢复、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本研究分别记录这些强度训练时的心率,再除以100,以相对心率代表某种训练的强度,通过公式一计算便可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

负荷量。适用于外部负荷量度量的指标很多,如训练距离、时间、次数等。由于赛艇训练水面并不确定,训练的实际距离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采用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负荷量进行度量,只要将每种练习的持续时间累加就可计算出训练课、单元及阶段的负荷量,其度量方法相对简单、可比性强。

总负荷。许多生化指标受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共同影响〔4, 5〕。单独使用负荷强度或负荷量并结合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难免出现偏颇,因此,总负荷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总负荷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存在指数关系,通过公式二可计算出总负荷,使其量化。

公式二:L=T×I

(L―总负荷,T―负荷量,I―负荷强度)

2.2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方法与指标

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实际上就是对在训练负荷作用下运动员是否处于适应、疲劳和恢复状态的诊断。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并未与负荷结合。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生化指标,结合总负荷度量方法对这几方面进行诊断,具体方法见表2。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公式二计算的总负荷变化如表3所示。在冬训第2阶段(1~7周),总负荷的变化波动很大;在第3阶段(8~16周)虽有波动,但总体明显小于第2阶段。由于冬训以强化量为主,强度变化相对平稳,因此,总负荷的变化与负荷量的变化非常相似。

2.3.1肌酸激酶的变化

CK的变化见表3,在第2阶段初,CK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但阶段末随总负荷明显下降;在冬训第3阶段,总负荷呈锯齿形上升,而CK的高点呈锯齿形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许多研究报道CK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敏感指标〔6,7〕。本研究结果是,CK在总负荷波动较大时变化较为明显,而在总负荷波动较小时无明显变化,其变化也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如果从2个阶段末期CK下降的结果来看,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了适应、疲劳消除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但与运动员在冬训第2、3阶段后期出现大面积疲劳甚至过度疲劳的事实相左却无法解释。分析原因,只能解释为CK对评定负荷强度和肌肉的损伤程度较为敏感,而对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太不敏感。因此,运用表2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进行诊断时,应密切关注其他指标的变化。

2.3.2血尿素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许多研究报道,BU的变化常常与负荷量同步,而Hb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8,9〕,也有研究报道Hb与BU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0〕,但两者随总负荷的变化却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是,两者经常会出现相互靠拢及背离现象。BU常常在大负荷训练后的第2周有明显下降或基本不变,如第3、6、9、12、15周;而Hb也大都在这个时间或一周后升高,如第6、10、12、16周。此时,它们的相关度高,运动员机体有一定恢复,疲劳减轻并对负荷产生一定适应。本研究还观察到,BU随负荷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只发生在BU值处于相对低位时,在BU值处于高位时,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如第8、13周;而且在BU值处于超过临界的高位时,无论是负荷的增加还是减小,BU值的变化都不明显,如第5~8周和第11~16周。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负荷增加时,BU值本已处于高位,机体处于应激的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使训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导致BU值不再升高;而在负荷减少时,由于机体长时间训练消耗过大,体内糖原储量不足,造成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仍很旺盛,此外,也可能与训练调整不足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负荷大幅降低的调整周后,BU值几乎都处于上升,如第4、7、10、13和16周,而此时Hb降。此时,运动员机体表现出恢复很差、疲劳积累以及对负荷很不适应。提示负荷一旦产生严重的累计效应,仅调整1~2周是不够的,在调整周出现BU值上升,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兆,这应引起充分关注。

许多研究报道,清晨安静时血尿素达7~8 mmol/L时为过度训练〔1,8〕。从本研究结果看,在第2阶段后期,连续3周血尿素值在7.0 mmol/L以上;在第3阶段中后期,血尿素值连续3周在8.0 mmol/L以上,连续5周在7.0 mmol/L以上。表明运动员对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负荷很不适应,恢复能力较差,出现了疲劳,尤其是在第3阶段出现了过度疲劳。运用BU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不仅要结合负荷的变化,还应结合其疲劳阈值。

有文献报道,当Hb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大多不好,比赛成绩不佳〔11〕。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整个冬训过程中升降都不到10%,且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上述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历,赛艇运动员在某一阶段训练中的Hb变化一般都不会超过10%,但其低点多与BU值的高点对应,基本上反映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因此,运用Hb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应与BU等其他指标结合。

2.3.3血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

冬训第3阶段T、C测试结果见表4。从中看出,在训练的第7到第10周T、C无明显变化;在两周较大负荷训练后,经过第13周的调整,T和T/C明显升高;在随后两周大负荷训练后,虽经调整,但T和T/C仍明显下降。

血睾酮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具有抑制肌糖原分解,激活糖原合成的作用;并促进红细胞生成、合成蛋白质。皮质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促使脂肪分解 〔12〕。

Maestu(2005)研究报道,赛艇运动员3周的大负荷训练导致T/C有较大幅度降低,后经过2周以大负荷量一半的训练量调整后,T/C又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并认为调整后可连续进行3周的每周超过1000分钟的大负荷训练。大负荷训练后T/C降低是由于T值的降低而C值的变化不大所致〔13〕。本研究的训练负荷大致与上述研究相仿,连续2周的大负荷量训练都在1200分钟左右;而调整周的负荷量在600分钟左右(见表3);T和T/C的变化也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第16周的调整后明显降低,显示此时运动员的合成代谢减弱,恢复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之前连续进行两周大负荷训练后的调整幅度不大所致(见表3)。

3小结

本文在充分探讨赛艇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基础上,初步研制了生化指标与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能较为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训练负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CK的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不是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敏感指标; BU基本随总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但在BU处于高位、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时,并不随负荷的变化而明显变化;在调整周BU值处于上升,则是疲劳产生的征兆。Hb与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其低点虽基本与BU的高点对应,但相对滞后,应用Hb评价负荷量时应与BU结合起来;T和T/C基本上能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体上讲,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时一定要结合负荷的变化和运动员身体状态才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哈特曼.赛艇运动生理学导论〔J〕.赛艇技术资料,1996,1:21-31.

〔3〕武福全译.对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监督〔M〕.北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1.

〔4〕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冯连世.运动与血浆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2):88-94.

〔6〕刘振玉.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30-32.

〔7〕杨翼.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血清酶活性及心电图的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46-49.

〔8〕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9〕葛新发.血尿素在划船训练医务监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4):54-56.

〔10〕陈重,王昌波.血红蛋白的生成与大运动量训练的关系〔J〕.赛艇皮划艇资料,1993,1:19-31.

〔11〕黄杰明.湖南省划船运动员的机能评定〔J〕.赛艇皮划艇资料,1990,3:4-9.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实践;Java实训方案;实训项目;实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3-04

笔者拟结合Java教学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提出了“Java实训方案”。该实训方案,主要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实践,开展项目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项目训练,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场景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在实训中,学生将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了解一套软件开发流程、熟悉一种编程框架,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素质,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1 实训项目团队模型

实训项目中项目团队采用统一的模型,包含固定的项目管理角色:项目总监、项目经理、软件开发组长、软件开发成员[2],还有由学院统一配置的、独立于实训项目组的质量保证组,为项目组提供指导和质量保证。项目小组包含4~6名学生,最多不超过8名学生,以保证项目小组符合当前的最佳实践。在项目开发小组中,一般不固定区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配置管理等角色,可采用轮流和交叉的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这些角色,获得多种角色的开发经验。实训项目团队模型如图1所示。

项目总监:由学院实训中心领导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监督;

项目经理:由Java任课老师担任,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项目计划,并进行跟踪管理;

开发人员(学生,对项目经理及项目负责);

需求分析员:负责系统的需求获取和分析,并协助设计人员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架构设计:负责系统设计工作,并指导程序员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

程序员:一般模块的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并交叉进行模块的白盒测试;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测试人员:进行项目各阶段的测试工作,包括模块测试(白盒测试)、系统的需求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工作。(对用户需求负责)

2 Java实训方案

2.1 实训内容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在“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通过“Java实训方案”,可以达到“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相互协调的培养目标。

“Java实训方案”将以项目研发为主线,以项目管理过程为主导,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进而在企业研发的氛围下体验项目研发流程和行业需求。实训的内容也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工程知识等内容,同时体验企业的项目研发氛围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践项目经验。

在Java实践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项目库,可选择难度、规模、行业、涉及课程等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也将在行业领域、工程管理、IT技术等方向逐步提升,逐步过渡到严格的企业管理环境中,与市场接轨。“Java实训方案”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内容将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和理论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项目开发是交叉进行的,通过实际项目需求来带动理论课程教学,并在内容上有机结合,以实际需要来驱动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升学习效果。

2.2 实训进度安排

Java实践为80学时。实施过程分为开班、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项目验收、结业等八个阶段。其间安排了大约1/5的理论课程,梳理学员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Java实训方案”流程如图2所示。

2.3 理论课程

在“Java实训方案”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补充,结合基础知识、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并辅以企业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先进软件开发方法和最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单元覆盖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核心内容。

2) 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CMMI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为核心,融入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软件工程实训中包含有如下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

2.4 实践项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Java教学的特点,按6~7个人一个项目的规模,选定如下2个项目,供学生选择。

2.4.1 中国民航机票预订系统[4]

电子商务类。开发一套国内机票售票系统,要求能通过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该航空公司的营业网点为顾客提供航班查询,购买机票以及退票的服务。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当顾客到达营业网点后向航空公司营业员提供出发地,目的地和出发日期,营业员根据以上信息,查询满足条件的航班,输入乘客信息,以及舱位信息,然后执行出票操作。该系统在营业网点内能够完成营业员登录,查询航班,出票等功能;在航空公司内部能够完成添加或删除航班,添加或删除营业网点,添加或删除营业员等功能。

2.4.2 超级连连看

网络游戏类。连连看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找出相关联的东西,该游戏对一堆图案中相同的图案进行配对,在一定的规则之内可以做消除处理。

3 实训制度管理

3.1 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1.1 周报制度

将实训开展的情况,每周形成报告,总结上一周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安排。

3.1.2 例外报告

在实训过程中,出现例外情况时,将临时召开例外会议,讨论例外情况和处置办法。

3.1.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3.2 项目管理制度

3.2.1 工作日志

学生应每天记录工作日志,记录实训过程和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录碰到的问题以便在会议上进行讨论。

3.2.2 每周例会和周报

每周例会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监参与讨论,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并确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每个学生应填写个人周报,项目组长负责填写项目周报。

3.2.3 阶段总结

在项目里程碑到达后,应组织会议进行阶段总结,报告阶段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并提交阶段总结报告。

3.2.4 评审制度

实训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成果应采用评审的方式确立。

3.2.5 项目结业总结

学生应在项目验收后,进行实训个人总结,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4 结论

“Java实践方案”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行业需求,采用企业化或准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5],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开发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Z].易思博,2010.

[3] 陈刚.Eclipse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啤酒游戏”;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对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的一次全面考核和综合检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综合训练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综合成果;二是通过综合训练把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的专门知识进行整合,以某种方式加以体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我院2005级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训练采用沙盘推演的方式,通过“啤酒游戏”这样一个具体项目加以实施。

“啤酒游戏”简介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Sloan)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游戏来源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这是他为“组织修炼”而设计的一个角色模拟项目。游戏的背景是在一个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在训练中,由于消费者(教师担任)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在基隆商学院,各种年龄、国籍、行业背景的学生都有,有些人甚至早就涉足这类产、配、销系统业务。然而,每次进行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

(一)训练的环境约束

整个训练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整个供应链如图1所示。

(二)训练目标和训练角色设计

训练目标就是小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团队目标利润最大化。训练角色设计如图2所示。

(三)训练道具

每个零售商:零售商角色资料卡1张,零售商订货单30张;每个批发商:批发商角色资料卡1张,各零售商订发货统计表1张,批发商订货单30张,批发商发货单60张;每个制造商:制造商角色资料卡1张,各批发商订发货统计表1张,制造商发货单60张;订单汇总表3张(批发商2张,制造商1张)。

以下是学生训练中使用的部分表格:

“啤酒游戏”训练的目的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和重新定位,综合训练指导教师在以下方面达成共同认识: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岗位操作训练,使学生获得物流管理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如仓储作业操作技能、物流运输业务操作技能、货运业务操作技能等,这些技能是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要求的必备技能,是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可以获得的基本技能。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从专业类别归属看,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物流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在物流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知和思考,这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会依赖个体的推动,而是依赖于团队的推动,团队建设和团队意识的建立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管理过程组织需要个体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这恰恰是团队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四,“啤酒游戏”模拟一个在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环境中如何通过信息流的组织完善物流过程组织,这个训练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市场预测能力(趋势分析、市场预测等)、库存管理能力(如KPI指标的核算)、库存控制能力(如库存量、订货量和订货时间等)、仓储管理能力(进、出库操作单证填制和保管统计台账的登录)、成本和利润管理能力(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和控制)、团队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等。“啤酒游戏”能够较好地把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系统地串联在训练的全过程中。

综合训练的组织与操作

(一)明确综合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性检验,也是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综合训练开展前就要首先使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计划中明确提出训练的直接目标——利润最大化,即小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团队目标利润最大化。

除直接目标外,我们还提出了其他相关的训练目的,包括:(1)从时间滞延、资讯不足的产销环境对产销系统的影响,深刻认识信息沟通、人际沟通的必要性;(2)通过实训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化思想;(3)扩大思考的范围,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到自己若想成功,必须其他人能成功;(4)突破一定的习惯思维方式,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才能找到问题并有改善的可能;(5)避免组织学习的智障,如局部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效应等问题。

(二)训练的组织与操作

进行学生分组按每训练团队7名学生分组,分为30个训练团队。

熟悉“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和训练过程在实施综合训练前,指导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物流管理概论》(王自勤主编)第九章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李永生、郑文岭主编)第七章库存控制、《仓储管理》(田源编著)第七章库存管理等,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初步了解综合训练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指导训练现场指导每个训练团队完成训练内容。

指导训练成果分析总结指导教师在每个团队训练结束后认真指导团队中各小组成员总结训练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总结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训练成果报告。

综合训练的效果分析和思考

(一)学生综合训练成果典型实例分析

小组综合训练结束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每一位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实训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利用图表的形式体现训练的全过程和训练成果。

图3是某个学生实训获得的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加工后的分析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周至第十五周出现欠货现象,伴随着欠货利润也急剧下降;从第十五周到第二十五周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期初和期末库存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伴随着库存的增加利润水平也急剧下降,数据变化见图中圆圈及箭线标识的部分;而库存较为平稳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时,利润水平也较好,见图中菱形框及箭线标识的部分;而到第三十周的利润总水平维持在100左右,并没有保持较高的利润,见图中五角星标识的部分,这说明库存量的控制对于保障供货和实现利润具有重要意义。

(二)综合训练的效果

通过“啤酒游戏”综合训练,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专业知识有进一步理解并运用于训练过程在“啤酒游戏”综合训练中,学生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计算指标,而这些指标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均已接触,通过综合训练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比如,扮演零售商角色的学生需计算下列与库存及仓储经营有关的指标:(1)第t周的欠货量(顾客)=第t周的啤酒市场需求量-第t周的销量,即:C(t)=A(t)-B(t)。(2)第t周的累计欠货量(批发商)=第t-1周的累计欠货量(批发商)+第t周的本期欠货量(批发商)。即:G(t)=G(t-1)+F(t)。(3)第t周的期初库存量=第t-1周的期末库存量。D(t)=H(t-1)。(4)第t周的期末库存量=第t周的期初库存量+第t周的批发商送货量-第t周的本期销量。即:H(t)=D(t)+E(t)-B(t)。(5)第t周的利润额=第t周销量×5-第t周欠货量×2-第t周期末库存量×1。即:K(t)=B(t)×5-C(t)×2-H(t)×1。

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在综合训练中,扮演零售商的学生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状况决定本周的销售量和向批发商的订货量,而扮演批发商的学生会根据零售商的订货量信息和库存状况决定本周的发货量和向制造商的订货量。同样道理,扮演制造商的学生会根据批发商的订货信息及库存状况觉得本周的发货量和生产计划。因此,通过综合训练,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制造商)决策。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开始时,零售商的啤酒销量随着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而增长,但销量增长给零售商带来了缺货的恐慌,多数人会地把这种恐慌体现在数字上,通过订单传给了批发商,再由批发商以同样的方式传给制造商。在这种恐慌传递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放大效应,而且由于时滞,加剧了需求的摆动幅度。在训练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所以,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实在找不出元凶的时候,就会把责任归之于不可捉摸的顾客和瞬息万变的市场。

通过训练后的总结和分析,小组成员逐步认识到,制造振荡的元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充分沟通是必要的,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扩大自己的眼界,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综合训练显现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训练以及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训练报告的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弥补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学生基础能力偏弱虽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物流、物流系统化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和内容,但通过综合训练的过程和成果反映出来的却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进行各指标计算时,对指标的理解还很模糊,不能准确地掌握相关指标的性质和内涵,如关于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

强调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在综合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社会实践经验的掌握很欠缺。比如,期初库存为100,订货量为150,在决定发货量时,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填写发货量为150而不考虑实际库存能否满足发货要求,这是因为在仓储管理课程中我们讲过要“按单(订货单)发货”,但学生却忽略了库存量能否保证发货供应的问题,虽然在指导教师的提示下马上做了更正并也理解要考虑库存量的问题。从这个简单现象中,我们的体会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避免纯理论知识造成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束缚。

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按照综合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完成综合训练后每个学生要撰写相应的综合训练报告。在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训练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训练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抓不住重点,也缺乏对过程的归纳能力,反映出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较差,缺乏这方面的基本训练。今后,在专业教学方面,可通过项目计划的规划、制定及方案的形成等方面的教学中突出并强化学生的方案策划和写作能力。

(四)改进设想

综合训练是我们在教学计划毕业环节方面所做的一次改革尝试。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有个别善于思考的学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综合训练主题方面的建议或要求。例如,“加入节日顾客的需求信息元素,比如在第5周需求信息时提示第10周为节假日;第11周需求信息时可提示第20周因电路定期检查需停电,导致需求下降”、“增加仓库要素,比如设置最高库存、租仓及租仓成本”等。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认真完成综合训练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今后的综合训练设计中会更加严密考虑训练环节和约束条件,尽可能使训练环境与现实条件相吻合,增强综合训练的仿真程度。

参考文献:

[1]郑力,厉嘉玲.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举重;张湘祥;赛前训练;训练负荷

中图分类号:G8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07-05

On Zhang Xiangxiang's Pre-games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ZHANG Xiang-xia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Pre-games tra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weightlifting athletes. To make full use of strength from all parts of the body in competition and perform the best, adjustment of all aspects should be prepared before competition in the best situation. By the study on Zhang Xiangxiang's pre-games training loads for 2001 National Games and 2000 Olympic Games, his cycle and rhythm, change of training level, load and adjustment are explored.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evidence for Zhang and Chinese Men's Weightlifting Team preparing for the 2008 Olympics.

Key words: weightlifting; Zhang Xiangxiang; pre-games training; training load

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赛前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让运动员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恢复、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选取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为个案,对其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参加比赛前周期安排、训练水平变化、训练负荷安排及监控等训练学特征,探寻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规律及其训练负荷的调控,一方面为教练员科学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调整周期提供依据,为其本人及我国其他优秀举重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实践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举重项目运动员赛前竞技能力状态的形成及其训练负荷的研究,充实举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主要运动成绩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个案分析法以张湘祥为个案,结合研究任务进行深入剖析。

1.2.3数理统计法通过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

1.2.4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来截取因素,并通过正交旋转,以项目对因素的载荷在0.40以上来决定项目的归属。10个较好的项目被5个影响因素所解释,累计贡献率达60.592%。另2个项目(与前次大赛间隔时间、比赛地点三个项目)则被剔除。结果表明,影响举重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内容(训

练手段)、负荷监控、赛前小周期安排、训练水平、体重调控、赛前训练时间、心理训练、比赛级别规模(表2)。

2.1张湘祥赛前训练周期安排

2.1.1两次大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赛前训练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了获得最佳竞技状态而进行的准备训练阶段,其时间一般安排6~8周。张湘祥参加悉尼奥运会与九运会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见表3。

2.1.2两次大赛前小周期安排

2.1.2.1张湘祥2001年广州九运会赛前训练节奏依据赛前训练计划,张湘祥共进行为期八周的赛前训练周。在训练实施过程中,由于出现损伤,赛前训练节奏出现变化,共经历了3个小周期(表4)。

2.1.2.2张湘祥2000年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节奏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张湘祥进行了8周的赛前直接准备。8周的训练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详见表5。

2.2两次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及其特征

2.2.1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内容因素

2.2.1.1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负荷内容安排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的负荷内容包括专项技术与专项辅助技术。其中专项技术训练即为技术举,即抓举与挺举的竞赛动作;专项辅助训练根据技术类型分包括技术蹲、技术架、技术推、技术抓、技术拉、技术翻6大类(表6)。

2.2.1.2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负荷内容特点如图1所示,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的内容以技术举为首要内容,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负荷内容特点。

同时,通过三个小周期负荷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在不同的小周期内进行有重点的训练,第一、三小周期以专项及其辅助训练为主,第二小周期以调整、恢复为主,表现出训练与恢复相结合的特点。

2.2.1.3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负荷内容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的专项负荷内容同是专项技术训练与专项辅助训练。其中技术举包括抓举与挺举,专项辅助训练根据技术类型分包括技术拉、技术架、技术蹲、技术抓、技术翻五大类(表7)。

赛前训练中为了稳固比赛的技术动作,同时又要测试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赛前三个小周期的八周每周均安排专项抓举、挺举训练或测试。第一小周期的四周训练共安排包括测试、训练在内8次抓举、挺举练习,第二小周期的三周进行8次练习,第三小周期有2次训练。总计18次。显而易见,抓举、挺举的专项训练(测试)是赛前训练负荷首要考虑的内容,这是运动员形成竞技状态的途径,更是比赛对运动员训练的需求。张湘祥奥运会赛前的专项辅助训练中,共有5大类、18个小项的技术力量训练。

2.2.1.4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负荷内容特点由图2可知,三个小周期内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重点顺序相同。技术举是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的重要内容,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负荷内容特点;同时专项辅助训练的安排顺序是技术拉、技术架、技术蹲、技术抓、技术翻。技术拉为重点,以发展腰部的绝对力量;技术架次之,以发展肩带和上肢支撑力量的训练;之后技术蹲,用以发展技术腿部的绝对力量;最后是技术抓、技术翻,发展肩带和上肢拉力及全身爆发力。上述专项辅助练习,不仅在发展专项力量,同时也可以改善专项技术。张湘祥的赛前训练负荷内容以专项技术为基础,加强专项肌肉力量训练,表现出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图2 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小周期变换趋势

2.2.1.5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内容及其特点对比张湘祥参加2000年奥运会、2001年九运会两次大赛前的训练负荷内容及其特点,既有相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

相同点:两次大赛前训练同以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分类;专项技术举的抓举、挺举训练同是赛前训练的重心,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赛前的专项辅助训练,同是技术练习与专项力量的结合,表现出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不同点:两次大赛前专项辅助训练的重点不同,着重发展的身体部位亦不相同。奥运会赛前训练以技术拉、技术架,发展腰部、肩带、上肢支撑力为主;九运会赛前以技术蹲、技术拉发展腰部、腿部力量为主。此外,由于两次大赛前运动员的身体状态不同,所以赛前调整的时机以及调整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奥运会前最后一周进行调整,九运会前第4、5周由于出现伤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恢复。

2.2.2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量度因素

2.2.2.1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1) 赛前训练周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张湘祥赛前三个小周期共安排2个大负荷量、3个较大负荷量、1个中等负荷量训练周,周最大负荷量达到47 167.5 kg;3个大负荷强度、2个较大负荷强度、1个中等负荷强度周,周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137 kg,以较大、大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为主(表8)。

2) 赛前训练日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变化见图3~图5。

体来讲,张湘祥九运会赛前日负荷量度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使大、中、小负荷有节奏地结合起来。同时,负荷量与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保证量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量、强度是达到有效刺激的强度,对竞技状态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2.2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1) 赛前训练周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张湘祥赛前三个小周期共安排1个大负荷量、5个较大负荷量、2个中等负荷量训练周,周最大负荷量34 165 kg;3个大负荷强度、2个较大负荷强度周,中等负荷、较小负荷、小负荷周各1个,周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155 kg。赛前以中等、大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为主(表9)。

2) 赛前训练日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变化见图6~图9。

整体来说,前两个周期日负荷总量与日平均负荷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保证量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量、强度是达到有效刺激的强度;最后一个周期保持日平均负荷强度、降低日负荷总量,促进赛前竞技状态的形成。

2.2.2.3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训练负荷量度的安排及其特点对比两次大赛前张湘祥的竞技能力不同,因此训练负荷量度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对负荷量来说,奥运会前一周安排5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最高值34 165 kg,九运会赛前训练一周安排6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最高值47 167.5 kg,比奥运会赛前多1/4,等级划分相差10 000 kg。就平均负荷强度来说,奥运会赛前张湘祥承受的最高周平均负荷强度比九运会高出18 kg;日负荷平均负荷强度相差无几。两次大赛前负荷的节奏大致相同,基本上负荷量与强度适宜的同步增加(表10)。

3结论与建议

1) 影响举重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内容(训练手段)、负荷监控、赛前小周期安排、训练水平、体重调控、赛前训练时间、心理训练、比赛级别规模。

2) 张湘祥参加2000年奥运会与2001年九运会前各进行为期八周的赛前直接训练,各分为三个小周期。张湘祥在悉尼奥运会决赛前8周的训练中,成绩变化不断达到比赛要求的竞技状态;张湘祥在参加九运会赛前具有较好的竞技状态,即使在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下,仍能尽快调整、恢复已有的训练水平。

3) 两次大赛前训练同以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分类;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两次大赛前专项辅助训练的重点不同,着重发展的身体部位亦不相同。

4) 奥运会前一周安排5个训练日,九运会赛前训练一周安排6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九运会比奥运会赛前多1/4;奥运会赛前承受的最高周平均负荷强度比九运会高出18 kg。

参考文献:

[1] 哈雷(前民主德国).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85.

[2] 体育学院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 刘建和.关于赛前训练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

[4]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99.

[5] 过家兴,等.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

[6] 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 陈兴胜,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原则、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的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

[8] 王保成.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

[9]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 彭小愉.跳高运动员临赛阶段训练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1] 冯连世,冯美云,玛炜权,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 陈小英,岳冀阳.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监测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13]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4] 杨锡让,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7.

[15] 归予恒,陈文斌,曹文元.运用血清肌酸激酶值监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承受力[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3).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5

实训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机延伸,是提高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为例,从实训周教学的概述、具体实施过程及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物业管理实务;实训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真正意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可积极开展实训周教学。

1实训周教学的概述

实训周教学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实训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效途径。实训周是在课程内容构建、考核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三方面按企业岗位需求和管理模式而开创的全新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了职业人的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物业管理实务》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课程。通过实训周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物业服务企业岗位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小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

2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学校教学课程安排,2015年12月安排2014级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到无锡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物业实训,以期提高学生对物业服务企业岗位认识,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

2.1前期准备

2.1.1实训场地的选择

实训场地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实训企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物业服务行业的认识,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意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以前实训单位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实训体验不够理想,为提升实训效果,通过学校和教研室共同努力,本次选择具有较大规模和品牌的万科物业作为实训场地,本次实训地点为无锡万科魅力之城一期。

2.1.2实训内容的确定

根据物业管理实务教学内容和实训场地实际管理情况,确定了实训教学的岗位:物业保安、客服、绿化保洁和租售中心。在岗位确定的基础上,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物业费的收缴、投诉处理、治安安全管理、车辆管理、保洁绿化养护、物业综合经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实训周教学内容,并将这些教学内容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在一周的教学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2具体实训过程

2.2.1全程参与,以企业标准来要求学生

按照企业管理来管理学生,熟悉专业岗位的操作流程及要求。比如万科对员工岗位行为规范制服平整、佩戴工牌正确、发型得体、三米微笑、主动招呼等等,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工作制度安排和工作要求,体会职业规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2.2“一对一”企业师傅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操作技能

每组学生配备一位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指导教师每天工作内容实际,对学生进行边工作边指导。比如在处理客户诉求,首先接受客户投拆,再将客户诉求分类(客户咨询、客户报事、客户意见/建议、客户投诉);接着有针对性处理问题,要站在客户角度,尽最大可能解决客户合理的实际问题;要求30分钟快速响应。在此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也全程进行观察指导,并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技能。

2.2.3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有效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周考核采用表现、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考核采用百分制,并转化为等第制。实训周结束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和展示评价方式进行,每位同学要完成物业管理实训周任务记录表和实训周小结,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校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小组成员互评、自我评定、展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评定学生的成绩。

3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教学模式的总结

(1)收获:向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学习,努力规划职业生涯。一周实训,师生走出教室,进入真实的职场,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提升了职业素养;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充满了希望。

(2)不足:实训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一周实训周时间不够充裕,学生对每个岗位了解不够深入,刚熟悉新岗位,又要轮换至下一个岗位。同时到企业实训具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该结合教学计划和企业实际来确定时间,尽力做到双赢。比如:业主入住、装饰管理、双十一期间等等。

(3)建议及措施:①努力寻找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建立优秀实习基地。首先要挑选知名度高、有诚意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其次,企业接受学生的实训或实习,要有专职教师随访,帮助学生解决实训中的各种问题;最后,学校要及时听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来学校做专业讲座。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为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应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可以从物业服务企业引进技术、管理人员,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作者:赵明 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卢子敏.高职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境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2周物业管理实训活动为例[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3(8):64~65.

[2]彭后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研究-以“物业管理情景教学室”为例[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4):64~65.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6

在工程实训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讲原理,用实践来验证;也可采用先实际操作,为实践现象找到理论依据,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最初总是感觉应该把工程实训放在第三学期或者更后一些。认为没有理论基础,工程实训是没办法开展好的。但通过几轮实践后,感觉把工程实训放在第二学期末和第三学期初时还是比较对。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前面机械制图的基础,以及一些对机械专业的简单了解,通过几周的实训,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介绍,但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太深,让学生能够听懂。在实训现场,要求指导教师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数控也是,在有一些制图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以编辑一些简单的程序,然后自己也可以再深入地学习。通过实训不但促进了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同时促进了对专业理论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构建不间断的实训教学体系

为强化实践教学,我们增加了工程实训的教学时间。一本二本学校安排工程实训时间为6—8周,而且一次性完成。我们安排14周分四个教学模块不间断进行工程实训,第一个模块为常规制造技术实训(共4周),学习普通机床的实际操作技能、刀具的安装、工件的装夹、零件的测量及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模块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安排4周),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按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任务;第三个模块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强化训练(安排3周),继续提高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数控编程水平,学习各种数控加工软件;第四个模块为综合实训(安排3周),提高学生掌握复杂零件加工技术水平。这样安排的工程实训,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接近生产实际,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工程训练中心,是独立学院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被正常的教学安排占用,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练习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周六和周日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工种进行实践。开放期间应安排指导教师全程跟踪,不仅有利于随时指导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为了更好地做到实践不间断动员学生假期参加学工劳动。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宣传参加学工劳动的意义,特别是动员经过工程实训有了机械制造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生,假期一定抽时间到有机械设备的生产企业或工厂,特别是中小企业或私企,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情况,并亲自参加自己能做的学工劳动,提高实践能力,扩大知识面,树立安全第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意识,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制定合理的教学指导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施工程实训的核心任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训练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挖掘教学潜力,增加知识味性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时间安排上,优化传统实习内容,压缩传统实习项目的时间,例如,刨工实习改为刨工表演,锻造、热处理改为看录像等。合理安排数控现代制造技术。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制作设计加工学生感兴趣的实物。通过指导教师的详细讲解程序的编制和设备的操作,然后给定一固定尺寸的材料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出各种形状的小零件、小饰品,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实训中电子的实习,焊收音机,之前都没拿过烙铁,但是想到要自己即将听到自己制作的收音机,做起来特别起劲。钳工做个锤子,车工做个锤子把。数控实习时,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很多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图形,画图,修剪,编程序,机床加工。看着自己的作品胜过了花很多钱买来的,真自豪。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还要充分考虑到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首先要利用传统设备完成操作技能的实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一定的基本操作训练之后,预留一定的时间用于创新设计制作,让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要点,展开想象的空间自主构思,自行设计零件,选择加工工艺,自己完成制作。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

4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4.1根据教学方案制定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学生在每个工种实训中和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加工的产品和平时的表现评定出操作技能、产品质量、应知知识、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指标的分数,并按设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出学生的工种实习成绩。尤其是第一年一定要打好基础,严格要求,留下好口碑。

4.2严肃纪律考核制度迟到、早退与旷课者在总评成绩中扣除。学生因病事假和特殊原因,造成缺工种或实习成绩不及格,可以申请在其它时间来补实习。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而发生安全事故者,酌情在总分中扣分。严重安全事故按有关规定处理。

5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是重中之重。工程实训的主体是学生,更要保证其安全。从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的第一天就要对其进行一级安全教育,按组分配到各个工种后,再由各工种再对他们进行二级安全教育,最后,学生分配给各位指导教师之后,再由指导教师结合具体实习内容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这样,安全意识就会根深蒂固地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训练的成效如何,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工程实训中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充分依托母体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分享母体工程训练中心良好的师资资源,合理调配、有效利用。二、建立自己的专任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向社会招聘的方式,灵活运用民办机制,以聘用制招聘其他院校退休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以及工厂企业中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技师人员,构建独立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的专任师资队伍。三、任课教师参与工程实训。要想培养出实践技能强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到技能强。在实训中要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7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