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知识范例

大学化学知识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1

2014年以来如何提高大学职业化教育水平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和水平成为高校研究热点。为了更好的解决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改革成效,从实验大纲的修订、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改进几方面探讨了应化实验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提升其职业能力及水平。

关键词: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改革;职业能力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就这座拥有70余年历史的学校而言,理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学院于2000年开办应用化学专科专业,2003年起开办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并同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在学校支持下近几年理学院大力发展,2012年起开办统计学本科专业,2013年起开办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然而,良好的发展趋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一指示不仅涉及职业教育,对传统本科教育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因此,从学术型高校转变为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本科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想要提高高等学校的竟争力,首先要提高大学职业化教育水平和提高大学生职业化职业能力和水平。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所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化学专业是建立在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基础上,介于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之间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是理工结合为特点的宽口径交叉学科专业。专业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实验技能,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工结合型应用化学专业技术人才[1]。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也是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近几年来的重点,从实验设备的完善到师资队伍的健全,再到实习基地的建立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化学工作人员的需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应用化学实验也不能再像传统的化学实验一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而是要有综合实验能力和大型仪器操作能力。

一、原有应用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程相对独立、实验项目间缺少结合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48学时)、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物理化学实验(40学时)、仪器分析实验(40学时)、环境监测实验(32学时)、化工原理实验(32学时)、农产品品质分析实验(40学时)、农药分析实验(36学时)、天然产物化学实验(60学时)等。其中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这些课程大多存在实验内容涉及面窄而且专业性过强、与生产实践不贴近等缺点;专业核心课如农产品品质分析实验、农药分析实验、天然产物化学实验等课程虽以综合实验为主,但缺少仪器操作实验。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各实验课都单独开设,实验项目之间缺少交叉结合。例如,有机化学实验制备的物质不能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或者仪器分析实验检测其纯度和组成。这样一来实验的系统性减弱,与学生将来就业后遇到的实际情况也相差比较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二)实验教学以传统方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的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和演示实验为主,学生依照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课本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缺少独立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机械式的实验“搬运工”,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随之止步不前。在学生实验质量的评估这一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实验报告的内容,评价手段单一,学生实验过程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得不到充分的重视,降低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实验教学依然维持着最初的状态,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很少结合社会生产实践,另一方面也不利用现代科技资源。这样一来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得不到提高,就业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

(三)大型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学生实验起点低

目前实验设备的充足仅仅体现在以玻璃仪器为主的实验,而以机、电、光、磁等为主的实验条件一般,尤其是在大型仪器方面依旧比较落后。学生实验重点体现在基础技能练习,综合实验能力低,色谱、质谱、波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以及相关数据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方面的训练更是严重不足。而这一方面训练的缺乏恰恰是学生职业体验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很多化学相关单位现代化仪器设备很大程度上普及并取代了旧有实验方法和设备,这就要求其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措施

依托农业院校的优势和应用化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所采取措施,要发挥扬长避短的原则,对现有的实验课程从大纲修订、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化改造,使之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职业水平,提升就业率服务。

(一)依据培养目标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理学院培养目标期望学生成为在科研、教育、环保、食品、农产品、化学化工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教学、检测、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在2014年甘肃农业大学全面展开对教学大纲的优化与调整,期间理学院对现行的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通过总结近1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分析就业市场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发现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的实验大纲制定时学院要求各专业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综合化学实验内容的确定需要遵循化学研究的普遍规律,至少综合两门以上的不同实验课程的操作和方法,拓宽实验课内容和增加交叉实验课,加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删减陈旧的实验项目,例如部分性质实验。删减脱离实际的实验项目和生产工艺,例如利用提勒管测定物质的熔点。集中开设内容新颖、研究成熟、应用性广的实验项目,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先进性,增强应用性人才对社会发展及未来科学的适应性。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

课程内容的优化要在保留部分基础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抛弃所有的验证性和基础性实验。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基础技能和理论支持,在动手能力差、基础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开设综合实验,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四大基础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外加仪器分析实验仍然要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操作、基础方法为主,打好基础的同时在这几门实验课的项目中最后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例如,分析化学实验中新增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植株中微量铁、补钙制剂中钙含量的测定等。这些实验项目中涉及有药品的预处理,植物的采集及预处理等内容,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操作水平,为高年级的专业实验做好衔接与铺垫。在大二以后开设的环境监测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农产品品质分析实验、农药分析实验、天然产物化学实验等实验都是以农业院校特点和当地特色而设立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多为综合性,设计性为主。在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学院要求呈体系化、现代化、综合化,充分体现实用性、启发性。系统化体现在实验内容的确定遵循物质的合成、分离提纯,到分析、表征及其化学过程研究。例如,黄藤中巴马亭的提取、分离及延胡索乙素的制备、苦参中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和鉴定。现代化则体现在实验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由手动向数控转变。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的悬浮共聚合及红外光谱法的测定、气相色谱填充柱的制备等。综合化在于综合利用多种实验的方法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头发的硝化处理及其中铁、铜、铅等微量元素的测定等。实用性则体现了实验项目有较强实际应用性,更加贴近工业、农业等各行业需求,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例如,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及污染物的采集、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多残留测定、青菜中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测定等实验项目。启发性主要以设计性实验的形式来突出,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内容,之后自行完成实验并书写小论文。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白醋中总酸、挥发酸和有效酸的测定等。

(三)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引进

传统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板书、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实验内容,这一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实验室场地和学生人数的限制,距离成了影响学生掌握实验内容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距离教师越远则教学效果越差。这样就限制了实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另一方面,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师对实验过程的讲解显得晦涩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本学院利用微课、多媒体实验室建设等多种教学资源来辅助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

1.微课资源的完备与利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2]。为了完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2014至2015年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发动全体化学教师录制实验微课。实验微课以实验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关键操作、重点内容为对象,由教师结合PPT和现场实验操作录制而成。微课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每一个微课对应一个主题,只讲一个操作、一个知识点;录制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实验教学具体实践中的难点、重点;时间要求控制在5-10分钟之间,个别重点和复杂的内容也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了便于学生下载和观看文件大小也要加以控制,容量不能太大。微课制作完成后,这种精简的教学模式被放置于学院网站,不但可以用于学生实验课的预习、复习,更能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团队合作进行科研训练时为其提供完备的资料。甚至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同样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来帮助自己完善工作,辅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微课因为其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微课内容容易被消化,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自主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最终实现教学内容、操作、技能的掌握,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职业化能力的目的。

2.多媒体集成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教学当中[3]。带有演示实验的多媒体课件使得实验过程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同时多显示器的配备可以保证不同位置的学生都能看清、听清整个实验的教学过程,充分解决前文提到的距离问题。但是,实验室由于面积和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为了对比实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学院于2014年投资建设了两间多媒体集成实验室用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由一台电脑、多个摄像头、两台大的液晶电视机集成组成。使用时,实验课教师既能播放制作的幻灯片、微课、网络视频资源,还可以利用摄像头和耳麦将自己的实验操作图像及声音传输到电视机上。此外,教师还能够利用教室各角落摄像头观察学生总体实验进展。这样直观的授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摄像头的使用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学生总体实验技能得以提升,实验热情和对实验课的重视也明显上升。由于效果明显,2016年甘肃农业大学新实验大楼投入使用时,学院准备大规模建设多媒体集成实验室。

3.慕课资源的探索与利用。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4]。学院计划在2016年左右联合其他多所兄弟院校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即慕课资源。该计划不仅旨在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更要为所有各个类型的学习者,以及本校毕业生提供优秀的课程资源。实验课作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被引入这一网络平台,进一步来说,化学实验由于其内容、操作、技能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更加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所以,学院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作为重点课程提供给学习者,帮助他们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此外,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已就业毕业生工作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完备的资料,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在近几年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改革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实验内容的优化调整,完备了微课资源,并且多媒体集成实验室的试行效果也很明显,但是,慕课资源的利用还在计划当中,没有付诸实际应用,其效果尚不明确。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会不断的出现,应用化学专业的要求也会随之更改,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应用化学实验也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能力及水平而服务。综上所述,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将会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作者:南米娜 蒲陆梅 王兴民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新明.知识产权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8-8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隐性知识;大学英语;重要性;方法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学者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的人认为语法形式才是焦点,但是另一些人却不赞同,认为重点是意义的表达,还有认为两种都重要的观点。对此,众说纷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学者们对隐性和显性之间的关系有争议的实质是对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获得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关系的争论。

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的哲学家波兰尼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依据波兰人的理解方法,人类能将可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替代符码系统。一经提出隐性概念,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对于隐性知识和人类心理和思维过程的关系讨论,著名的美国学家从斯滕伯格在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了此关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用SECI模型替代隐性知识。国内的学者也不断地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隐性知识,成功提出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12维度结构框架的有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和斯滕伯格的的成功智力理论。石教授为了讲述隐性知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知识,专门写了有一本书的某一章对此关系进行了讨论。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石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学生获得非常大的进步是在没有人察觉的时候。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者非常的需要重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地位。英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用来文化信息交流。据有关数据得倒,在全国的678所高校里,大约总共开设了10大类,将近340多个专业。再分析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得到开设最多的专业的名称是英语,总共的数量是554个,竟然占了高校的百分之八十三。虽然有非常多的学生学习英语,但是英语被应用到生活中的现象非常少,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思维,还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早在2006年就对于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拥有英语沟通能力的学生还没有达到百分之十。根据专家的研究分析,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很少有显性知识。如果用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比喻知识,那么显性知识就是露出水面的一点点冰面,隐性知识就是冰面下非常多的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这种现象,往往只是把显性知识放在重要的地方,反而忽略了隐性知识。在教学的过程,显性知识主要包括语音、句子和词汇,但是不注重隐性知识的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也有弊,必然会有非常多的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却在交流沟通时遇到挺多的问题。为了获得较多的显性知识,却以牺牲隐性知识为代价,这样的实际情况并不能为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做出帮助。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前提,没有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也可能无法被表达出耒。总而言之,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分一些注意力在传授隐性知识方面,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使用英语的沟通的能力。

2.教学活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英语与其它的学科课程有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蕴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小班授课、学生自主讨论和运用激发式的教学方法都是英语课堂的特点。教学是交互性的教学,多种性教学都在随时发生,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线性传递,而是在不断的转化和增殖。学生也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升华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刚开始可能只是认同、共鸣,然后可能会被激发出创新意识,使得愉快的气氛和创造的意识充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1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去获取知识和信息,应该拥有怀疑学生的胆量,敢于将教师的和教材上的东西推翻。现在的学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像以前一样认真的聆听教师的讲课内容,而是在聆听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理解、质疑、确信、反思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对学生有影响,更对教师教学方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在学生旁边给予倡导、鼓励和帮助。我们应该追求的隐性知识正是学生的质疑和反思。

2.2英语课堂从教本转向学本

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法。因为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无法给出对错,只能依据认识的深浅和不同的参照物和视角来区分,学生应该利用好学习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中还可以学习显性知识。

3.教师的隐形知识社会化为学生的隐性知识

众所周知,对于教师的责任,早在古代就有讨论。在韩愈的作品中就是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对于授业和解惑,人们在生活中普遍地接触到,就是传授具体的显性知识,而教授给学生隐性知识就是传道。传道,不只是表现在教学课堂的表面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想上。假如教师能够非常积极的进行教学,上课精神面貌热情,必然会感染到学生的内心。

4.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一、大学英语学习中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的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反应这当前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现象。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且还蕴含着当时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思维想法、生活方式。故间接的可以说学习英语知识就是学习当前那个国家的文化背景。而对于高校英语学习者来说,即使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由于对文化知识的不了解,在文化交流中也难免会出现错误。这就要求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找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避免在交流表达时的失误。

(二)、不可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现象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正是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让语言变得多种多样,也增加了我们学习英语的丰富度。本人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因素并不在于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而是学生对当时文章表达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风情的理解。其实我们知道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就是将该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而我们作为英语文化的传播者,如果连文化背景知识都不能够做到了解,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进行传播呢。所以,我们更应当注重对所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努力培养文化传播的意识。

二、如何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学习中

我们知道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做到交流,完成不同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广大学生应当摆脱传统的学习思维观念,在掌握好词汇、语法的基础上,加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本文认为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融入背景文化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剖析重点词汇蕴含的文化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它也是文化丰富内涵的浓缩,只有在对外国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准确把握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例如对于“东风(eastwind)”这个单词,在亚洲国家则能够表达温暖的含义,而在欧洲国家则表达寒冷的意思。另外,在英语中很少有同汉语意思相同的词汇,即使含义相同,在不同的语境下仍能够表达不同的含义。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下所表达含义的区别。

(二)、教师在课程讲解时从作者背景入手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说是能够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也能够读出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怀。因此,在讲解文章时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影响、所受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入手,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做到对作者有充分了解,再寻找读懂文章的契合点。

(三)、结合本土文化背景对比深入学习

对于文化差异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本土的文化,对比分析同外国文化的异同处,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且还能够拓宽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为学生在交际时候带来帮助。目前,在学习高校英语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犯的毛病都是采用本土的思维方法去考虑问题,并没有转换思维同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对于“旅行(travel)”这个单词,在国内就是单纯的要表达长时间的旅行之意,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就会认为其含有过度劳累、身体差等的含义。

(四)、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资源,实现多途径学习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4

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尝试各种教学法和教学手段,试图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则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路径。在高职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发掘、发挥学生的潜力,转变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大学英语;高职学生

一、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背景

大学英语是高校中学时最多、时间最长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几十年,各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实施了各种教学手段,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某些教学法并不完全适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由于生源不同,有3+2、3+4、对口招生及专科录取等,英语录取分数偏低,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是个位数,因此某些普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源自国外的项目教学法在国内的外语教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一些学校积极开展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即是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总结。通过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整体提高,从而激发学生重新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积极、主动地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所学的知识不断内化,并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动地去接收知识[1]。这一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学习者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习者的现实能力水平与学习的潜能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一区域恰恰是习得者学习的最佳程度区域[2]。在教学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材知识的传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而传授的知识的深浅程度、知识量的多少,衡量尺度应是学生的最佳程度区域,这是教师教的艺术和授课的意义所在[3]。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发生质的转变,这是英语教学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主张通过完整的项目实施来进行教学活动,是希望把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表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既能充分发掘、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综合能力普遍增强。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某些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某些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有三大特性:实践性、主动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是项目的主题与现实紧密相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实用,学习效果更明显;主动性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积极主动地规划、设计项目内容和展示形式,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综合性指的是项目教学法把多种学科整合后的综合应用。利用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接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融入项目教学法可更好地把教与学的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项目实践过程

为了验证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参加本课题的相关教师从大一新生开学伊始,对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作为项目的选择和分组的依据,并随机抽取两个教学平行班进行对比实验。对两个班分别收集多次考试的成绩,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做分析报告,也通过调查问卷,从项目教学法的准备、实施、评估等方面去论证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在一年多的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选取“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组织学生“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学生完成“项目”来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把项目教学法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既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又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实施过程中,通过解决学生预见的和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项目实施内容

1.项目选择

教学内容是项目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因为并不是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适合项目教学法。项目的选取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要重视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能在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同时,又能联系并掌握新学的知识。项目内容要难度适宜,既不要因为材料难度过大,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要因为材料过于简单,让学生提不起兴趣。适中的难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反复演练,完成项目小组分配的任务,解决规定的及实施过程中衍生的问题。

2.学生分组

学习效果的优劣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分组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和认真分析。由于最初分组时只考虑到依照组员之间的关系、情感来确定可能会使得组员之间更好协调,更有主动性,就让学生自愿、自选分组,第一轮下来,结果非常不理想,使得教师怀疑融入项目教学法是否正确。第二轮开始,教师分析和总结前一轮的经验和效果,重新确定分组方案,以学习成绩为分组的主要依据,其次再考虑学生的学习、工作能力,学生的性格、性别等,依照互补方式分组。调整后的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改之前的学习态度和氛围,积极、向上、主动、阳光,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3.项目示范

对大一的学生来说,示范引导是绝对必要的,如不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展示,学生将无所适从。项目确定后,教师必须亲身示范,自己事先动手完成该项目。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既可以保证对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知道难易点所在,便于指导学生,又可以在课堂上以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向学生示范,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了解自己项目的可操控性,找到项目切入点,知道实施该项目时的取舍之处,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关键步骤在哪里,等等。指导示范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大,让他们在懂的基础上有效地去模仿,逐步去思考,去领会,去实践,去创新。

4.项目操作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中心由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移,学生动手组织、实施、完成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项目操作是项目教学法的主体和关键。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导各组学生制定好实施计划,齐心协力去实现计划;挖掘学生的个体潜力,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主观能动性,在项目中承担和完成好各自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步骤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及繁、由部分到整体、从模仿到创新,温故而知新地去完成项目。

5.项目展示

对学生来说,项目展示是项目教学法的收官之作。项目完成后,学生要自己展示成果,推销自己的产品。项目展示不仅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分享和体会成功喜悦的时刻。展示过程中,教师是观众,对待学生所展示的成果,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成果展示各有特色,有的学生设计水平不高,介绍时却语言简练,风趣幽默,弥补了设计的不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设计甚好,表达欠佳,不无遗憾。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师都谨记此时的角色。恰当的做法是引导学生,鼓励是关键,让学生慢慢的进入角色,能够完整地超常发挥地展示自己的成果。项目展示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该项目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和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英语应用能力。

6.项目评估

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集大成的环节。评估的过程既是对以前学过知识的总结,又是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学生之间应先互相指导、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来修改自己的作品,使学生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项目设计加以肯定和总结,说明项目涵盖的知识内容及注意的地方。这样,教师的评估总结过程就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展示自己英语学习、互动和知识习得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评判的过程。课堂上的评估总结只是项目评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通过学期间的不定期考试来考察项目教学法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效果,考试形式是通过听、说、读、写、译几个单项来测试的,而不是通过一张考卷来完成。这几个方面的考察也正是英语应用能力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茶文化;认知水平;提高

茶叶不仅仅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资满足自我身体解渴和保健的需要,也是人类进行社会互动、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文化载体。我国历来就是茶叶的产出和消费大国,也是茶文化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有学者认为“茶文化体现了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还具有显著的道德功能”[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茶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历史性、民族性、审美性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茶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对我们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列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的实证资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017年1月对贵州省M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本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93.8%,可以用于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中男学生占50.7%,女学生占49.3%,文科类学生占47.5%,理工类学生占52.5%,大一新生占15.6%,大二学生占26.7%,大三学生占28.8%,大四学生占28.9%。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认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以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问答总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专业和进校时间的长短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1.1性别和大学生茶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茶文化知识认知程度并不呈现显著差异(P=0.278),男同学的茶文化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61.40,女同学的茶文化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62.17。这说明了女同学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要略高于男同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分析:现代社会,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权力,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大家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饮品的茶都非常熟悉。而茶文化的普通知识也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论男女都受这种普通常识的影响,除非大学生特意去学习茶文化的专门知识,否则男女同学对茶文化普通知识的掌握都相差不大。

1.2不同专业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调查显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茶文化知识中的历史知识,文学典故、茶艺审美的掌握程度要高于理工科类学生,但理工类学生对茶叶的生产加工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高于文科类学生,而2种类型专业的学生对于茶质茶品方面的知识没有明显区别。

1.3随着入校时间越长,大学生群体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

表2的数据表明,随着大学生入校时间不断延长,大四学生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处于大四阶段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其知识面逐渐扩大,对茶文化知识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了解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其对茶文化中专门知识的了解更为熟悉。

2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途径分析

从实地调查材料可以得知,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途径具有多元性特点。其知识来源途径有学校教育、课外阅读、网络传媒、亲人影响、朋友介绍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以茶文化知识的问答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茶文化知识不同的获得途径,如书籍阅读、利用网络传媒、受亲人影响和朋友介绍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2.1阅读与茶有关的书籍是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得到茶文化相关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了解、阅读与茶有关的书籍。一般来说,阅读相关书籍的大学生和不阅读相关书籍的大学生相比,其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6)。阅读与茶相关书籍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63.13,而不阅读与茶相关书籍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58.60。这说明,对茶文化较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是需要阅读相关专门书籍才能提高熟悉程度的。这和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载体的观点是一致的。茶文化的专门书籍不仅能拓宽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更能为茶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基础。

2.2访问和关注与茶有关的网络新媒体也是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

把大学生的访问频率分为完全不关注、稍微关注、关注较多、非常关注这4个类别,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随着大学生对相关网络新媒体的关注和访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01,0.001,0.000,0.000)。此外,随着大学生关注和访问相关网络媒体次数增多而呈现显著性提高的趋势,即“完全不关注、稍微关注、关注较多、非常关注”这4个类别百分比逐渐提高,分别为11.22、18.42、28.90、41.46。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场所,更多地依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获取便利、能共享、图文并茂等特点,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获得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强对茶文化的深入和全面了解。但同时,海量的网络资源鱼龙混杂,需要大学生拥有资料的鉴别能力和甄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真正发挥茶文化本真价值和时代意义。

2.3受周围群体影响是大学生获得丰富茶文化知识的另一条重要的渠道

大学生获得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的来源不仅是客体化的书本,虚拟化的网络,更受来自周围活生生的人群的影响。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群的茶文化知识、品茶爱好、饮茶习惯都深深地影响其对茶文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可知,父母亲人的影响尤为突出,那些父母亲人中有饮茶爱好的大学生,其对茶文化掌握的程度要高于那些父母亲人中没有饮茶爱好的大学生群体(P=0.020,0.002);那些拥有饮茶爱好朋友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程度要高于那些没有拥有饮茶爱好朋友的大学生(P=0.025,0.002)。这说明了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抽象层面的知识,更是一种落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知识,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中,如饮茶习惯、去茶馆品茶、社交用茶等方面。从以上来看,在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3条途径中,以阅读与茶有关的书籍对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新媒体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才是周围群体的影响。这说明了与茶有关的书籍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较丰富的文化内容,较强的审美价值,其能提供给学生的东西也就更准确、更专业,对学生也就更具有吸引力。而网络传媒的信息量太大,在学生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其提供给学生茶文化知识的深度和专业性程度就显得不够。周围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于日常生活的饮茶习惯的养成,提供给大学生的大多是茶文化基本常识,也能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茶文化知识。

3提高大学生茶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对策

从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知,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还较低,掌握的茶文化知识内容还不是很丰富,获得茶文化知识的途径还比较单一。要提高大学生茶文化知识认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3.1充分发挥茶文化经典著作的核心作用

茶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书中蕴含着前人对茶的认知、感受、体悟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阅读这类经典著作,从字里行间中重新领悟到茶产品给人类带来的愉悦和审美感受,满足人类对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就能从内心深处萌生对茶的热爱,进而激发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热情。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分发挥茶文化经典著作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经典著作的读书会、演讲会,经常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是提高大学生茶文化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

3.2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目前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媒介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媒介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和浏览与茶文化有关的网站,通过网络学习,补充与茶文化相关的多种知识。其次,学校要设计精美的、富有吸引力的茶文化网页,或鼓励大学生进行相关网页设计活动,并把其作为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最后,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上有关茶文化知识的判断、甄选能力,使大学生接收正确的、正面的茶文化知识。

3.3营造良好的宣传茶文化的环境

要提高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打造良好的宣传茶文化的环境。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是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渠道。茶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种类,在新时代的传播需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从社会层面来看,通过开设茶馆,举办品茶活动,设计茶具产品,开发茶文化衍生品牌,把与茶文化有关的产业做大做强,把抽象的茶文化具象化,把古老的茶文化现代化。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饮茶习惯,经常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摘茶、煮茶、品茶活动,让茶叶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让对茶文化的爱好和兴趣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校层面要经常做好宣传活动,鼓励与茶有关的艺术品的创造发明,鼓励与茶文化有关的科学研究活动,使茶文化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

4结论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之一。要促进我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3],就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茶文化知识掌握方面呈现出性别、专业和入学年份的差异,其获得茶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相关书籍、关注网络新媒体、受周围群体的影响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首先要对大学生推荐经典的茶文化著作,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与茶相关的书刊杂志,举行读书会,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其次,要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收集、筛选和甄别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选择正确和科学的茶文化知识,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最后,要十分重视学生周围群体的作用,鼓励学生把书本上抽象的茶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变成实用、有效的茶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关系略论[J].福建茶叶,2016(7):340.

[2]解利芹,张艳玲,王宏兵,等.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及价值分析[J].福建茶叶,2016(7):205-206.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科研素质;大学教育

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的,然而相对于高中实验教学来说,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明显在操作要求和使用器具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僵化的局限性,导致实验在科学设计和创新设计方面有着较大的缺漏,比如教师和学生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固定教育学和操作,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进行深入探讨了解,这使开设实验课程的真正意义难以得到全面实现。而随着当代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提高,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也应该相应地改革。

一、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进行的主要内涵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由多个环节结合进行,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然而涉及设计、制备、分离及测试等多个方面,通常以简单原料进行复杂分子合成,并且在学科的交叉性方面较为复杂。而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同样也是学生科研训练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实验,然而这也是建立在进行实验后的反思过程,在目前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反思这一过程而进行的科学性研究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弱化,这使得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的开设出现了意义方面的丧失,这点也是探讨化学基础有机实验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与实践过程中所需要探究的要点问题,就以下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方面进行分析。

二、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进行的不足之处

1.理论教学实践不到位

就目前诸多高校所进行的实验与理论教学来说,为了方便实验器材等多方面的管理,大多数出现了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分开进行教学的情况,而这导致了可能由于课程进度不一而出现的实验进度不同,这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方面的脱节问题,在实验和理论教师沟通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实验教师对教学进度把握不足,就有可能使得教学进度提前或者拖后,进而错过最佳的实验教学时间,也就是在学生没有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后,直接进行实验,这将会导致实验中失误出现过多;而如果在理论教学已经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实验教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以致用,而错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化学基础有机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实验过程重点把握不足

在整个化学基础有机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应该包括实验进行之前的理论方面教学、实验进行过程中的教师指导、实验结束后的引导反思,但重复多次的实验教学在基础目标上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深层次上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进一步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但目前的教师和学生过于追求成绩评定,只是达成了基础目标,这将是实验教学时间和材料投入的极大浪费。除此之外,在实验时间方面,部分专业共同体现为实践时间较短的情况,由于过短的实践时间而导致实验反思无法完全进行。

3.实验与专业性挂钩程度不强

尽管化学各专业有机实验是基础课程所进行的共同实验,然而也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实验内容的划分,尽量让实验具有专业特色而非共同特性的实验。相应的,实验与专业性挂钩程度较弱的情况会导致实验专业性的缺失,也就是说在专业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时,教师可能很难把握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是否已经进行过探讨。实际上,进行不以专业分类的有机化学实验,的确在课程教学的总体效率方面有所提高,然而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这一点也是急需进行改进的。

三、有机化学实验需要加强学生培养的要点实践措施

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也就是对前文提出的实验中所存在问题的消除,其目的是通过合理、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1)教师思想理念创新。教师要改革教学理念思想,这就要求将灌输性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创新性的科学素养探讨,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转变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主动的探索。而相应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应该引入前沿的科学成果,尽可能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并且将有机化学学科的先进科学成果的创新历程作为重点,以引导学生对于创新理念进行深入理解。(2)理论实践融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尽量地进行融合,减少其中存在的隔膜,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使学生尽早在化学有机实验中获得成就感,并且在成就感的激励下,提高学习兴趣,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教材和课程内容要求的实验之外,进行其他实验的探讨,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错误实验步骤的探索对实验进行深入理解,当然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文献)探索之后再动手,以避免实验效率的下降。而相应的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理念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和引导。(3)案例探讨。比如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还原这一实验是较为常见的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它相对于一般化学实验来说,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并且需要进行大量化学试剂等原料的消耗,而在时间上也有着教程的要求,那么在常规的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拓展光催化,让学生观察到时间短而效率高的还原反应,而这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性选择是否进行拓展,有效地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注意过度拓展可能会使得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验水平

在教学内容丰富方面,主要是指实验教学的水平提高和内容丰富,鉴于高中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有趣化学的基础实验操作,但是也需要注意个别地区由于资金的问题导致实验很难实际进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或者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组,以达到实验效率的最高,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问题。(1)学术思想加强。在学生进行独立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实验原料和时间的浪费,教师和学生应该注重文献调研和方案设计,也就是首先要关注实验前准备。在这一要求方面,教师必须对于学生所提供文献的正确性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进行分析,此外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的独立设计实验方面,尽量要求学生参考与教材明显不同的文献和设计方案,或者说在教材实验的步骤方面进行更改,使得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在这些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自身丰富的学识进行指点,尤其可以将研究前沿的相关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得到拓展,并且对学生的学术意识进行培养,而经过大量的此类训练之后,可以有效帮助建立学生的实验前准备以及文献探索等多种的能力。(2)创新一成不变的实验内容。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大多数学生最为喜爱的,然而由于其过程的烦琐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认为理论性的有机化学和实践操作远离生活,这种情况尤其在溴乙烷等诸多合成实验中有所体现。然而实际上也可以将这一类实验转化为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比如与橘子皮和八角等香料有关的天然产物提取实验,其实验的原理和教材要求是一致,然而实验内容方面却有着不同,前者过于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的实验兴趣下降,但是在经过后者实验的铺垫之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前一时间的兴趣,这种类似的,比如将辣椒素提取实验放在薄层色谱分离实验之前,可以有效地转变学生对于有机实验的恐惧情绪,并且也是较好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3)实验报告要求改革。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报告内容与理论几乎相近,虽然对实验步骤提出了要求,然而实际上也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实际对实验各类现象进行分析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就目前对于大学生实验的相关要求来说,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实验的各类现象进行明确的把握,是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所补充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材料要求以及实验结果一般只是对教材的所有总结直接照抄,哪怕是出现异常情况也不会过多地进行分析,这导致了学生不会对实验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大多数创新发现都是对错误进行反思观察而得到的,这一点青霉素的发现真是最好的例子,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最终只会使得大学生整体思维僵化而缺乏创新意识,这对任何一项理科类学习来说,是限制学生进步的致命枷锁。(4)论文形式的实验探讨研究。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整体考虑,摒弃以往的实验报告为主的作业方式,转变为小报告和小论文,通过大量的文字逻辑思维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现象,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论文的形式对实验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未来的论文写作也有较好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将每一个实验中的不同步骤进行放大性的探讨,在实际上也有较大的价值。

四、考核方式改进,重点启发创新

考核方式方面的改进也是目前教育改革中所重点强调的,而在上述三点对实验报告进行了要求,其目的主要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弱化,而重视在实验过程中的反思和整体的把握程度,相比于高中教学来说进行了较大的区别,在学术性上进行加强,相比于高中的记录性报告,就显得更加专业和科学。此外,也要强调对实验的不同角度的创新,比如在一项实验中虽然没有强调温度的变化,却可以让学生专门对此进行探讨,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实验结果的变化进行分析,这也是对理论的补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

五、结束语

作为与诸多专业挂钩交叉的学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并且这些专业都重视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而在之后的发展中也对学生的学术性和论文的发表方面有着较大的要求。在新时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当下,学校和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改革,尤其在体现教育改革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现状来说,正是缺乏对新鲜事物进行研究探索和大胆创新的思想,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加强和引导,为我国未来人才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虹.浅谈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

[2]罗千福,王朝霞.浅谈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引入慕课教学的优势与挑战[J].化工高等教育,2019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7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创新教育的教材和设备需要同步跟进教材建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许多教材仅仅满足于阐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对于学科前沿性知识很少提及,只告诉学生“是这样的”,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别的为什么不行”。这些,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精神文化方面

1.创新成才观没有完全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确立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重应试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检验学习的方法仅仅依靠卷面成绩。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素质参差不齐。当然,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固有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教师“重灌输轻启发”、“重尊仰轻尊重”。高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据统计,重视和比较重视的比例分别为21%和18%;一般重视为35%;不重视的比例为26%。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加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努力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

2.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服务和管理意识淡漠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政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又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合力推进,还需要管理和行政人员准确定位和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有些高校的管理和行政人员,重权力轻义务,工作效率低下,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人为设定了障碍,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素质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浓厚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做支撑,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一些高校,常常以行政管理为主控制管理多,以思想教育管理为主激励管理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制度文化方面

1.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多种多样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奖学金覆盖面比较窄,激励效果还不佳。另外,大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部分高校没有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量进行界定、没有对指导教师进行精神的鼓励。

2.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水平需要提升关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的调查显示,57%的学生认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18%的学生认为制定的比较好,但落不到实处;14%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需要修改;11%的学生对此不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加强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支持力度。部分高校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流程不科学,对相关管理制度调查研究不深入,执行管理缺乏灵活性,效果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3.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水平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专业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少,构成单一的课程机构和门类,使学生选择的余地和自由度小,不利于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结构,学生知识面窄,视野局促,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四)行为文化方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建设在创新素质培养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关于社团建设能否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调查中走访了“‘e’时光工作室”、“科技协会”、“创行协会”等社团组织,学生会参与天津市和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创新、创业热情。可以看出,高校社团建设是否具有实效性是制约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问题。

二、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探析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确保创新素质培养实效性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创新素质培养的集中表达与传承。学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本学校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活跃的校园学术环境,可以促使师生科学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从中不断吸取创造性的养分;海纳百川的校风,形成师生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氛围。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沙龙、学术报告、成果展览等,宣传新的前言技术,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及时改进和更新教学设备与教学技术,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视频、网络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加大对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平台。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开放实验室项目、挑战杯项目,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开发工作,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3.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办学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丰富的第二课堂内为学生创新提供创新平台。开展学术性活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创新活动,营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治学环境。开展以调研课题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调研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基层中去,去尝试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创新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凝聚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精神文化建设,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鼓励创新、追求卓越是催生创新思维的精神文化先导高校营造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尊重个人的探索,提倡学习型组织,发挥广发师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创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应从单一的讲授式转变为多元化的互动式,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开拓新领域,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从传统的简单接受式转变为主动提问式,这就需要不断关注新思想、接受新观点,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好的成绩和成果走出校园,找到适宜的工作,这也需要通过创新活动的实施来实现。

2.学术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良好文化氛围必须不遗余力地鼓励学校学术自由的氛围,杜绝专家一言堂、教授一言堂或者是领导一言堂的错误做法。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精神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全校师生的创新精神,树立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全校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营造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文化氛围,宣扬一种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活力。

(三)促进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构筑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新平台

1.改革学生评价体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首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纳入创新素质评价体系中。其次,丰富学生评价内容。既包涵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又包涵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能力和效果,同时还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最后,改革考核途径。考核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来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通过考试兼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予以综合的评定。

大学化学知识范文8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他们在获取信息之后要经过筛选和过滤等几个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这种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者来说,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大学生比较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坚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意志,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并自觉遵守、内化于心才是最终目的。也只有真正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遇到不良社会现象时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维和行动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教学内容上,要保证教学理念的科学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逻辑思维的推敲,能够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真正实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了解大学生发展动态,为大学生发展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

2.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就是要转变以往教师灌输教学的模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内因,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客观性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更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作为教学方法,而要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到与时俱进,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深入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客观困难,坚持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培养学生在考虑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价值。

4.实践性原则。当前部分高校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形式,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中,就要在进行传统理论观念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对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自我教育培养,树立自己坚强的意志,以此来增强自己社会生存能力,服务他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优化构建

要构建并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主体,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

(一)增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大学生群体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具有稳定的思维,希望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大学生自身观念中去。同时,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就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优势,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密切联系和团结同学,积极弘扬正能量,将党和国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组织,例如通过学生自己的社团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化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生自己建设和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自发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同时,学校还要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结合网络科技的发展,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开展,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是所有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行为的方向,对于自律性教育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自身学习能力和自律行为的水平。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和传统的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针和指南。通过正确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并用其思维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深化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功能

1.在保证内化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基础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国际形式,以大学生实际思想变化为依据,结合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编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调动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式与政策的教学。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营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方位培育具有坚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也要从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着手,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坚决贯彻执行。同时,高校教师和各级行政部门也都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学习,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教育学生,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去培养学生,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