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思想政治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思想政治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1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丰富的智慧思想和人文哲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想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会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道德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含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讨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文化不断进行着碰撞和磨合,形成了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当前严峻的形式,高校应该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优势,利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形成的智慧思想和人文哲理,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模式。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目前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利用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戏剧和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目前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工具,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够了解这些节目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清明、中秋等法定节日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意义,有70%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仅仅是将其当作假期看待。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阅读《诗经》《论语》《孟子》等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欣赏传统音乐的学生仅占30%左右。因此上述现象说明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普遍不了解,从这个层面说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大学对于传统人文精神的淡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经济和物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精神文明的重视,他们对于眼前的利益非常关注,而忽视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等内容。很多人都将经济的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而关于理想教育和人生意义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却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思想也日渐充斥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其在价值追求上倾向于急功近利,缺乏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厚积薄发等思想底蕴。另外,很多大学生在尊敬师长、团结互助或者孝敬父母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对于教师缺乏尊敬心理,对于同学缺乏友爱互助思想,对于父母也不孝顺,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思想。

(三)高校缺乏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主体倾向于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并不能够像理综学科一样,能够直接取得学习效果,容易让学校产生即使不开设也不会影响学生培养高度的问题,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一)利用多种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广播、杂志或者校园论坛等途径和载体,对于学生进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历史故事讲述、历史人物探讨会、历史文化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便于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自我主动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情怀,并且能够达到有效了解历史的目的。另外可以通过班会论坛、学生组织学习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读物的阅读和交流,以便有效的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综上所述,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使自我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

(二)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新生在初入大学校园之后,会暴露出各方各面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之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和约束,使得生活丧失了计划性;另外有的大学新生难以处理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难以在集体生活中良好适应;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自由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机结合,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将《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经典作品对学生讲授,将典籍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持续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持续性的开展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和行为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容易产生持续时间长、缺乏连贯性、实效性较低的问题,缺乏在活动中始终贯穿教育主题的理念。因此,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以良好的道德和理想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不断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占据的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持续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这三个方面将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吴涛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勇,姜笑.探讨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青年文学家,2013,(19):134-134.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2

(一)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很多落后思想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得高等教学受到约束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很灵活,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避免让不好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不够重视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有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很漠视,有的学生甚至以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讲道理,即随意的谈论理论知识。在课上他们往往不能积极投入,对很多问题很冷漠。甚至有些大学生,存在逆反倾向,即莫视道德,诋毁理想,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方法、结果测评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道德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即通过硬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种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模式。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建议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去学习

(二)寻求思想政治教学创新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

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其积极、主动去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就能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三)信息化技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信息化为手段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特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大多是依靠一些辅导资料来获取主要的信息,在讲课的过程中,再把这些资源渗透进去。这样的教学信息往往缺乏一定时代感召力,带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指引下,教师将很多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容量之大、速度之高带来了信息的高速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师能够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园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的工作,它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运作规范、落实责任制,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全面利用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搭建网络交流和教育平台,服务广大学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网络交流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利用qq、Email、BBS、Blog、微博等手段进行交流,让广大学生及时反映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利用网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3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条基本原则如下。首先,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起来。将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过程当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不自觉当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当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再其次,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在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党组织、团组织以及学生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真切实际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言,要注重“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这些都是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没有了人这些也就无从谈起,只有高度关注人、关心人才能够更好的诠释以人为本的定义,如何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众说纷纭,但是被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全面发展要注重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考虑,明白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以及存在的某些问题,使全体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我们不能一个方法来总结所有的学生,要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人发展的整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也学会做人的道理。

3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实现对人的关怀

社会组织的高校具有完整意义,其最基本的只能是管理职能。而在高校的管理活动当中,其本质固然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最终目标。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就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成了一个身体力行的任务,这是最行之有效、最直接的让学生理解体会和谐社会的含义。

4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方法

现在许多高校存在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相对单一,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好,对于教育本身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手段的技术,注重采取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兴趣,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吸引,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5总结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4

【关键词】大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与衔接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较为系统化的教学工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抓好教育阶段的各种工作内容。实现中学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有效衔接,是确保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能够接受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

二、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表现

(一)教育目标及方式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针对高中及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应进行有效的衔接。现阶段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二者之间也相互联系。在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教学方式,而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学及宣传为为主,大学与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的设定及教学方式中存在脱节问题。

(二)教育内容设置中脱节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四门课程,基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现阶段很多学校对于高考内容更加注重,理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因此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较困难。当下文科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多为重复内容,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理科学生则觉得思政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易产生抵抗心理。

(三)教育评价方式的脱节

现阶段我国针对学生的考核及评价方式主要为考试,而考试的形式缺少客观性及公正性,高考成为学生进入大学的基本考核内容。高考这种通过考试选取人才的方式缺少一定的合理性,导致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由于教育评价的方式,将导致学生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学习出现脱节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激情。

三、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之中重视不足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基于教育者的维度分析,无论高中阶段或是大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自身所处的教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并未做到中学阶段及大学阶段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由此可见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原因,主要为教育工作者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性及动态性的教学观念。

(二)教育方式之中落实不足

中学时期与大学时期属于教育的不同阶段,教育阶层方面的差别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客观上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少系统性及整体性将直接导致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首先,现阶段分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全面落实,因此导致中学时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无法完全衔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性并未完全实现,即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之中并未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路径

(一)对比教材内容

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教师及学生需要借助教材获取知识内容,因此教材的内容的合理性及联系性,将直接能够反映出中学时期与大学阶段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联系性。现阶段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重复及盲点的问题,因此改善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问题,应保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对比,对重复、冗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二)创新教学方式

高中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学生需求,改革创新教学的方式,坚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思想政治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中学与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的沟通机制,有效改善中学与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互不联系、彼此独立的现象。通过有效的交流及沟通,设置具有合理性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学校方面可定期组织大型的思想政治交流会,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透明化。

五、结语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5

关键词:思想教育;创新模式;改革

一、国内思想教育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根据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目前无法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工作任务。因为现实中的大学教育所开展的理论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内容,导致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模糊,并且不同的高校提供的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这样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并且严重的阻碍了思想教育的正常进行,给学生提供这样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对其造成了一定的误导。据调查,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知识理论的纯哲学史教导。在现成创新课堂,行、学合一的时代之下,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出现了问题。很多高校开始寻求突破方法,也就此展开一系列改善解决措施,由于其改革缺乏正确的理念支撑,所以他们的改革成效并不显著。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许多高校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第一目标,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正是关键的一点,导致了教育活动出现了许多的漏洞。

二、教育改革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措施

在大学课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国外的多元文化干扰导致国内新形势的变化,也让大学生三观的塑造、道德信念等精神意识上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理论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国家下达的“05”新改革方案的普及与全面实施,各地的高校也接连的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来。新课程对之前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方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今的课堂政治教育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新改革方案的实施中,许多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

(一)误区一

许多高校在新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并没有做好严格的教学规划,只是随意的将原有的课程突然“中断”并随意的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文件进行改革,或是随意找一个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如此,会让学生猝不及防,无法适应这样新兴的模式。并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体系是具有连贯性的,不能随意的“中断”或是“转化”。除此之外,有的高校选择了一种“不做转化”的态度,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停留在教材上,跟着教材材料,照本宣科式的上课。还有的高校是“一次转化”,跟着教育部下发的改革,按照上面的要求跟着做一次课堂上的转化之后,就又恢复到原来教学体系,根本就没有完成教育部的宗旨和期望。高度的缺乏政治的责任感,偏离了课程的标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该严格的把握教材内容和教育部的新改革方案的实施,在保留原有一些优势内容的情况下,合理的展开新方案的实施,让同学们快速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优秀课程。

(二)误区二

许多高校在教学改革的推进上,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建设,从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程来看,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依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几门课程组成的体系。并且,这几门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以及教育宗旨,并且息息相关,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就忽略了这四门课中内在的关联性。尤其是现在大多数高校中,这几门课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教学,因为每个老师的思想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导致了理论学习时会发生知识冲突或者知识短缺等现象,直接的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改革的整体进程,因此,在这几门课的教学中,必须划分到一块,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避免发生“各自为政”的教学情况发生,推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的发展。

(三)误区三

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缺乏自身的素质建设,导致课堂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失衡现象。大家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在现在的这种新改革模式的教育中,思想教育课已经不能作为单纯的政治理论宣传的纯理论活动,让同学们走进实践,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走向实践的完美转换。所以,传统的把思想政治理论片面的理解为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老师的综合能力也应该随之提高。因此,老师在上课之余,还可以以一种分组的形式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可以进行讨论。老师也能带着同学们从生活热点中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贴近生活的教育方法,也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

三、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思路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让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层层递入到同学们的脑海中。

(一)教育的理念创新

想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因为教育的理念是改革创新战略的重要前提。一个好的理念就如同人类的大脑,只有大脑给身体各个区域功能下达命令,否则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中,我们可以充分的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化发展,在给同学们足够的自主空间的同时,又加以引导,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把同学们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尊重他们自主发展,在正确的政治引导中,让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自行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充分的体现出创新教育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处,也为国家提供了全能型人才。现在有很多老师有一种错误的教学想法,认为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管住学生”,严重的把学生逼迫成了学习机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中,从事这一教育职业的教师们的工作理念首先被“创新”,他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跟随教育部下发的新型教育改革。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现在,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采用的都还是传统的“灌输”,手上拿着课本,一字不漏的朝着坐在课堂上的同学们读完,这样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有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课堂的重要形式,这样的内容,最终也决定这一堂课的真正价值。所以,要想思想政治教育成功,需要从教育内容上下手,在教育内容上创新,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发展得顺利。在新型的课堂内容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顺利展开教育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创新

所谓的指导方针,就像是悬在人头顶上的一根指南针,无论是在何种境遇,都能指引迷途的人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指导方针是保证思想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将指导方针创新之后,地下的“迷途者”都会跟着这颗伟岸的标杆一起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创新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教育行为的针对,强化索质教育功能,以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要求,也是国外新思想新文化大潮袭击下的产物。国家教育部特此展开教育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出台了多个文件的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足有成效。在各大高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后,严格按照出台文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并且不断的改善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对教师的师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强化,切实的提高了各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了全能型人才,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授之后,有其独特的明辨能力,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能够清晰的进行自我认识,不会行差踏错。

【参考文献】

[1]郑振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初探——以广西师范学院社科部的教学实践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31-33.

[2]汪灿德.基于管理学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43-244.

[3]周湘莲,侯旭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4):74-76.

[4]潘荣华,周新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6-7.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6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

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

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

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

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

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

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者:陈怡霏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J].云梦学刊,2003(3):52-53.

[3]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0-21.

[4]张桃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5]丁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友文化作用

摘要:

校友文化是连接学校、校友和社会的精神纽带,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论文旨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以培育校友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对校友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

校友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校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校友文化的概念

校友文化指的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现象[1]。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是由校友和母校共同创造的,由校友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校友的爱校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成才精神、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学校相关的校友工作等要素构成的思想和物质的产品总和[2]。

(二)校友文化的特点

校友文化有其显著的特点,价值认同感是基础、情感依赖是精髓、隐性教育是升华。校友文化是由全体校友集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基于对母校的强烈爱校情怀、对相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而生的。校友对母校有着天然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校友对母校和校友有着感激依恋的情怀,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使得校友间有着浓浓的学缘关系情感,这是一种不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情感,是校友文化的精髓所在。校友文化是潜在的、隐性的,是弥漫在身边的熏陶氛围,不是枯燥说教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触手可及、可闻可见的,是能通过慢慢的渗透将学校的精神、优秀校友的示范在校友心中树立真实的榜样,激励校友的进步。

(三)校友文化的发展现状

校友文化是高校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积累,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友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蕴含的价值也被发掘利用。虽然校友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逐步被认识、被重视。从发展趋势上看,我们可以利用校友文化的反馈发展机制、沟通母校方式,将校友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为在高校的发展中,校友文化具有传承发展的作用;在情感联络上,校友文化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的内容被强制灌输给学生,内容枯燥单调;而榜样的形象又过于模糊,不利于效仿。校友文化则能弥补这些缺陷,因为校友文化生动、真实,对于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感育人的作用

校友文化是高校教育及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背景文化,校友文化使生活其中的人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教育,而且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行为,这就是校友文化所具有的隐形的教育作用。校友文化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时时刻刻围绕在周围的,是能感受到的文化教育资源。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耳濡目染的效仿,真正能起到正面教育所无法达到的育人效果。基于学缘关系的校友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学者总结出,校友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感恩文化,而其外在表现形式则是情感文化[3]。因此校友文化呈现出易触发性的重要情感特征。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校友文化中的情感包含了爱校情、尊师情、同学情等美好的感情。通过在同一所大学里共同多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校友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各种真挚的情感:比如对母校的依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校友深深的同学情等,会深深的刻在校友们的心中。这种感情是天然形成的,是潜在校友心底的,亦是极易被触发的。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友文化活动中,可以将蕴藏在校友心底的情感引导和激发出来,使将母校与校友紧紧的联结在一起。校友文化的形成源自于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当高校以真诚的服务触发校友心底最真挚的感恩情怀时,校友们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激励示范的作用

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为在校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管京在其文章《榜样的力量构成及其释放》中,对榜样教育法给出了以下定义:“榜样教育法就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其他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的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表现出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易于产生共鸣的积极效果。在校期间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特别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此时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运用榜样的力量、树立道德的模范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那将一定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在校友文化里,大学生可以切身得到这个氛围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成功校友,因为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他们的经验更利于模仿和学习。已步入社会的校友中,一定会有很多优秀者或成功人士,追踪他们的奋斗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弘扬他们的高尚品德,这对于尚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深受优秀学长先进事迹的感召和教育。优秀校友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和经验,更易于模仿和学习,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学习和受教育经历,极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优秀校友的广泛宣传,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对在校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三)团结凝聚的作用

校友对母校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与归属感,母校则对校友有着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友之间也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而有着亲切的同窗情。母校与校友有着天然的联系,且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校友文化,其蕴含着较强的天然凝聚力和情感凝聚力。天然凝聚力表现在:当校友们离开母校融入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会让他们再受挫后自然而然地想到向母校寻求关怀与支持,因而从心理上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的需求。情感凝聚力则表现为校友的爱校情、尊师情以及校友之间的同窗情。校友文化的产生需要校友群体凝聚力作催化剂,校友之间,不论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经过了校友文化的熏染,都有着割舍不断的团结凝聚力。校友文化在引导校友观念、团结校友力量、凝聚校友情感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友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强化校友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积极健康的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四)传承发展的作用

校友文化同样具有传承学校精神、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进入母校,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便成了校友文化的最有效传播者。校友文化起源于校园却将影响延伸到了校外。随着高校对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使得校友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毕业生在社会上增长了见识,知道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需要的技能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把社会的需求当作自己改革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毕业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校友便成了母校的一个品牌,他在社会上参加各种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得学校的相关信息得以向外部传递,可以充分向外界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通过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后,将对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训是本校办学宗旨的体现,凝聚了历代校友的拼搏精神。比如:辽宁工业大学的校训是“砺器悟道”,砺器,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悟道,即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出懂天道、世道、人道,明事理、道理的综合型人才。一届届的辽工大人秉承了校训精神,为科技进步,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不懈奋斗。

三、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4]。我国高校对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没有校友文化的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也很好,从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作用。大学校友与母校如同叶与根,不论今后以后如何发展,校友们始终具有天然的学缘关系。大学校友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教育作用非常强,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认识,真正把校友文化融入到大学文化体系中来,使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保证切实发挥校友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

(二)加强对在校生校友文化的培育

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对扩大学校影响、促进学校发展、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团结校友力量及支持校友的不断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更利于校友文化的培育。

母校与校友,如同故乡与游子,他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的情感,是时间和空间所不能阻隔的。应该培养在校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懂得与学校共荣辱。要以“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为座右铭去奋斗。

2.有必要让在校生通过校史馆来学习。

高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校史馆且定期开放,并可作为一处教育基地长期维护更新。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学校的历史及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爱校的情感,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注重在校生与优秀毕业校友的联系

多组织一些在校生对优秀校友的访谈活动,通过“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校友的生活现状,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想象,并会为之而奋斗努力。或者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讲授自己的奋斗经历,他们的毕业择业定位、拼搏的经历、取得的成绩,都会对在校生起到熏陶示范的作用。或者利用优秀校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就业,有些校友在社会上发展的很好,树立起好的母校的品牌效应后,社会就会对这所高校更加认同,进而接受优秀校友的推荐,继续聘任该校的毕业生为企业贡献力量;也有一些优秀校友自办企业,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对校友的认可,会回到母校招聘毕业生,这些都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或者在网站、宣传板等地方对优秀校友进行宣传,加大学生在校友文化的影响下了解优秀校友的机会。总之,就是使在校生多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从而促进自己更大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关于校友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校友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文化的隐形的、潜在的教育作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对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注,使其可以得到健康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刘莹 张桂旭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锦州市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毕晟.论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友工作推进策略[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5-78

[2]梁勇,安秀梅,宁小花.基于文化传承功能的高校校友会工作探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2(6):49-51.

[3]方楚勤,陈谷栋.试论校友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1(2):9-14.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能性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等于“去政治化”、“去理论化”、“去理想化”等“泛生活化”趋向。“生活化”理念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要求相契合,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契合,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将“生活化”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能性

受科学主义、知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知识化、符号化、教条化和理想化等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严重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鉴于此,理论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取得了丰富成果。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相对于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知识化、符号化、教条化和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倡导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消极适应生活,更不意味着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等同于生活,用生活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意味着违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原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去政治化”;不意味着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去知识化、去符号化、去理想化”。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可能性空间存在于“生活化”与“泛生活化”之间,既要用生活化的理念和方式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防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泛生活化”的误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可能实现生活化?笔者尝试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论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可能性。

一、“生活化”理念与“三贴近”要求相一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以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主体意识,培育其主体精神,开发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1]随着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传统的、将大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拒斥,而将大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与大学生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赞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从大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大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最终为大学生现实生活服务,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坚持以人为本,才能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见物不见人”,仅仅按照理论知识的逻辑和理想化的价值要求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纠正了以往将大学生仅仅视为客体、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和训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回归主体地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符合“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

生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依托和归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其中的“生活”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外延上看,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从性质上讲,有好生活和坏生活之分,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指“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3](P180)生活本身是中性词,有些生活是积极的、健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的,有些生活则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不但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甚至具有负面效应。[4](P12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客观真实的生活世界,或直面大学生现实生活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现实生活,充分挖掘不同生活的教育意义,同时积极引导从而改善大学生现实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生活,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正如约翰•杜威所说:“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5](P350)“教育为实现其目的,必须从经验即始终是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5](P374)有学者指出:“个体的经验是教育、接受教育、学习和理解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经验,任何教育、任何知识、任何方法都找不到与人的联结点。”[6](P7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

二、“生活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契合

《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手段。“生活化”的理念能否运用和怎样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只是对知识化、符号化、教条化和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纠偏,并不意味着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研究多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但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生活化”的。[7]此论断虽过于绝对,但主要着眼于防止滥用“生活化”理念,以至于用“生活”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这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生活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契合点,“生活化”理念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但“泛生活化”不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理想化、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方式外在化等问题,将生活化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现实化、教学内容具体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内在化,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超越单纯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范式进入教学活动,赋予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生活内涵,使师生通过有效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8]简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教学活动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现实生活展开,结合大学生生活体验进行,为大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生活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具有契合点。

(一)“生活化”与教学目标现实化相契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对于脱离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理想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教学目标理想化,是理想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表现。教学目标理想化,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高度无梯度,“高、大、上”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脱离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实际,不可避免地遭到“假、大、空”的指责,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使教学目标现实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将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将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所有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如有学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做到“大小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现实化的教学目标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

(二)“生活化”与教学内容具体化相契合

“为什么社会上的东西,书本上学不到?书本上的东西,常常与社会的现象相反,在社会上没有用?”[9](P3)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客观现实。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各种宏大叙事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按照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成了“知识容器”、“美德袋”,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就忘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抵触心理日益加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改变抽象的、空洞的、教条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强调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大学生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激发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引发其理性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0](P139)克里夫•贝克指出:“在教室、在礼拜场所、在会议中心,我们时常盲目追随理论和极端的理想,而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反省和吸收、指导和‘从生活中学’之间进行调整。”[11](P212)“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大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11](P211)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要求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就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实现“在书本上学到社会上的东西”、“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有用”。

(三)“生活化”与教学方法多样化相契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大班教学”的实际需要,不能完全否定,而应采取扬弃的态度,改进灌输方法,提高灌输效果。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仅仅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远不足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生活化”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运用生活化的叙事方式、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将教材语言、学术语言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开展实践教学、情境教学,以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成思想品德素质。

(四)“生活化”与考核方式内在化相契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规范的识记能力,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投机心理,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听讲,考前突击复习,考后全部忘记,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中,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能力仅仅是教学考核的一部分,远非教学考核的全部。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都不能通过这种外在化的方式得到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进行,最终回归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不是言行不一、言行脱节、学用脱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中,应将学生自觉内化和自觉外化的质量、层次和水平的考核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将“生活化”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实践维度考察和评估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的科学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引正确方向。

三、“生活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生活化”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有力措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尊重和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育载体多样化,彰显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生活化”理念符合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现实可能性。

(一)“生活化”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现实生活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学习成才、择业就业、恋爱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影响其现实生活,且引发各种思想问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就要关心大学生现实生活,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解决其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生活化”理念符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意味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要帮助大学生改善现实生活,从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化”理念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同“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活化”理念同“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的这种一致性,为我们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价值引领。

(二)“生活化”符合教育载体多样化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育载体,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包括传统的谈话(谈心)、开会、理论教育等载体,也包括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含网络载体)等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论其内容如何,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具体活动进行。[12](P1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内容,面对差异显著的教育对象,要求教育载体多样化,既选择和运用好传统的教育载体,又要根据教育过程的需要选择和运用好新兴的教育载体。教育载体多样化,目的在于使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生活化”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形式比较单调。[13]“生活化”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样化,使教育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显性载体轻隐性载体、重物质载体轻精神载体(如网络载体等大众传媒载体)、重课程载体轻活动载体。[14]这就导致隐性载体、精神载体和活动载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且未能与显性载体、物质载体和课程载体实现优势互补、功能耦合,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生活化”的理念同教育载体多样化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为我们实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生活化”的教育载体。

(三)“生活化”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是最主要的主体。当前,“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80后”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必须贴近“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有学者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以网络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他们个性特征鲜明、思想观念复杂、行为表现务实。[15]而“80后”辅导员刚刚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具有年龄、学历、特定背景的工作经验(如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等优势,与“90后”大学生能更好地沟通,有助于开展好教育管理工作。但“80”辅导员人生阅历尚浅、社会经验少、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同“90后”大学生共同成长。“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实现辅导员和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既丰富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创造性地开展辅导员工作;又引导“90后”大学生密切配合辅导员的工作,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使自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生活化”理念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相契合。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活化”理念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到合理定位;另一方面,“生活化”理念主张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同时贴近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高校辅导员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其现实生活,使辅导员的一切工作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最终为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服务。与此同时,辅导员自身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将“生活化”的理念运用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现实可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基本要求,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相融合、相适应,具有现实可能性。同时,需要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消极适应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取代乃至取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等于“去理想化”、“去政治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可将“生活化”绝对化。

作者:康立芳 单位:宜春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07).

[2].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要闻版).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钱广荣.置疑“德育生活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64.

[8]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30.

[9]王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大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0]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加]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3]刘川生.增强我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2009,(4):49.

[14]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7):90.

[15]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10

第四篇:大学生不良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有了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表现,也有消极方面的表现。在当前条件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性,就应当不断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方式,以切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努力让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情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课;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策略

一、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

当前校园大学生绝大多数为“九零后”,甚至很多“九五后”也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生存发展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等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特点。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笔者对我省六所大学院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省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校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积极方面

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主流是健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观念,普遍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重大事件,关注国家的最新政策,并有较为明确清晰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对九月份的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出访美国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二是个体意识在增强,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在涉及个人发展前景的时候能够主动争取,能够主动寻求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方法,在个人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能采取较为理智的方式对待。三是公民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能够明确的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公民,拥有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了解自身的宪法权利,关心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政务公开等在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拥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理想,并愿意为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能够在是非善恶面前能站准立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有着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能够明确自己的态度。五是大多数大学生道德水准较高,基本能够做到遵规守纪、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

(二)消极方面

虽然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主流是好的,但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良生活习惯的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只把学习当成完成学业的一个任务,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完成学业而学习,而不能主动、深入地理解,更别提将相关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指导实践了。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大学生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缺乏创新能力,缺少独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精神,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存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比如,就有一些大四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有随大流的思想,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二是有些大学生缺少远大的人生理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中遇到多重价值选择的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的打击,贪图安逸,缺少坚强的意志力,不能为了人生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比如,在面临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时,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态度,而抱着先考研、考不上再找工作的思想,有些同学在考研失利后则不能及时转变思想。三是有些大学生存在世俗性、功利性、庸俗化的价值观。有的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讲攀比、讲炫耀,有拜金主义倾向;有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全局精神和合作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差,存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四是有些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淡薄,缺乏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的民族情感冷漠,只愿享受不愿付出;有的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说话做事不诚恳、不守信用,抄袭、作弊、说谎等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待人不够友善,不知尊老爱幼,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感恩。五是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去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法制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制观念,即使在校园中也经常有民事侵权以及刑事犯罪行为的发生,破坏了校园的安谧环境,更有甚者,在发生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后,很多学生选择的是逃避责任而不是主动面对。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的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有效性,就应当在结合当前学生生活习惯特点的前提下,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传统教育内容,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加强对校园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从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新接班人的重任。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强化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增强校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即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等的一种自觉的认识。校园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着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了解到自己虽然尚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负有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认识到他们应当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意识的同时,认同和尊重他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培养校园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校园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在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恰当的处理好各种问题、是否能够正确地面对和解决困难。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校园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良好的解决,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第三,要塑造校园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认识。校园大学生正处于主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注重这方面的塑造,一方面要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我,提高对自我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他们对自身行为将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带来后果的预见能力,避免个人自由的滥用,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服务社会的工作,就应当凸显时代的要求,在继续发扬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势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建符合社会发展和校园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内容。首先,强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前校园大学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不能忽视对校园大学生进行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世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自觉抵制学习生活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校园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改变他们不良生活习惯的最直接和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当充分利用新课改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发挥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作用,在教育引导校园大学生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强化他们对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中加入当前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讲授,提高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养成他们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克己奉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第三,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道德低下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触犯了法律,因而,要改变当前校园大学生的不良习惯,恰当的法制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这一模块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本教材,使校园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既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又能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方式

在当前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对现在这些“九零后”的大学生,传统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认真把握教育的规律性,注重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校园大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偏重于“智育”的发展,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在于学生的考试分数,甚至于出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话。而新课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将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检验标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只要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建立包括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努力将校园大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次,要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单方面的“教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教师”转向“导师”,根据校园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采取启发式、诱导式、渗透式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诱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第三,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课要遏制当前校园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就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授,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结语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也在不断改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应当密切关注不同时期校园大学生的不同习惯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其适应校园大学生的发展变化,真正让校园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情感,为我们“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力量。

作者:石丽 王作亮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琳琳.论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教育,2015(19):272.

[2]卢小萱.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措施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96-97.

[3]黄翔.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看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19).

[4]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5]刘占春.树立大德育观,抓好学校德育[J].飞:素质教育,2013(9):195-196.

[6]孙世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5(5):132.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今天,大量外国思想、文化涌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我国工科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课题,在对其影响因素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其加强对策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类大学生身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感知力强、个性明显,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这对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利的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理解更彻底,弊的是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构成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环境,这三大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其具体表述如下:

(一)学生因素。

在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动力是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元素,而他们的动力源于需求、偏好以及动机等。其中,需求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和归宿,具有一定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体现在精神和实践层次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职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兴趣与动机则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它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形成。一旦这种兴趣和动机养成,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显现,从而带动他们一系列的主动行为,这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其身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方式等都会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进行的一项提升性实践活动,传播了海量的信息。教师需要系统性地整合这些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给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降低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发展,艺术类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平和而不失威严、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老师,并能与之快速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配合度相当高。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正能量。

(三)环境因素。

环境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甚至轻视的。相比其他专业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思更加细腻和敏感,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强,因而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颇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身处环境的辨识度亟待提高。在多元文化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演愈烈,其中有积极部分,也有消极部分。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更是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甚至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质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学生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系列相关活动必须要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真正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我国工科院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科院校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加强心理教育,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坚定其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此同时,工科院校还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性,采用相对柔缓的说服式教育,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奋发上进。

(二)加强师资建设。

工科院校需要加快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的步伐,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师资团队,包括用理论指导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和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的专职辅导员两类。在此过程中,工科院校一是要把师资建设纳入到校建体系当中,适度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提高相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工科院校要客观、科学地考核相关教师,细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评定标准,仔细分析从教专业教师、辅导员素质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外,辅导员应该积极配合学院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借助网络,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修身立志,向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三)加强环境优化。

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对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潜在影响力。艺术类大学生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文化工作,对文化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影响功能,加强环境优化,弱化不良思潮的冲击,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文化环境。具体而言,工科院校可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文化贴板,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制作人物雕像,宣传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工科院校还可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以话剧、比赛的形式,演绎中国红色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鼓励他们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教会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明哲保身,在多元文化中取其精华,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

三、结语

未来,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其影响因素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各工科院校认真审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尽可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作者:冯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1

[2]梁维科.试论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1,28

[3]蒲彦羽.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大家,2011,20

第六篇:大学生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摘要:

宿舍不仅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来论述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后勤逐渐社会化,宿舍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优化德育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给高校宿舍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宿舍不仅是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场所,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进入高校就要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这对于那些从未尝试过寄宿生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同宿舍的大学生通常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何与宿舍成员和谐相处,这是当前大学生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合理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宿舍文化可以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良好的宿舍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校园和大学生活的热爱,进而自觉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主动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的生活场所,需要大学生共同维护和建设。同宿舍的大学生在共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建立友谊,并且慢慢学会适应集体生活,进而对集体产生感情,自愿为宿舍建设贡献力量。可见,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个体使命感与认同感,并提升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首先,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传统模式下的管理转变为服务式管理,并根据时代的要求,适时转换角色。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秉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在传统宿舍管理模式下,宿舍文化建设就等同于卫生检查,这种管理思想显然过于狭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其次,需要提升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由于他们直接负责落实和执行高校的各项规章体制与措施,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服务意识强的宿舍管理者。学校要鼓励他们以服务的心态进行宿舍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和谐文明的宿舍环境。

(二)构建人性化宿舍环境

首先,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宿舍结构。高校需要为大学生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在设计大学生宿舍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例如卧室、阳台、卫生间、网络端口等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宿舍房间格局,还要注意通风和采光。其次,要为学生保留私人空间。再次,高校还应当科学布局餐厅、洗澡间、热水房、操场等区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高校还应当在宿舍区扩建公共活动区域,方便大学生扩大交际范围,与更多同学沟通交流,进而增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强化大学生自律意识

高校可以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学生代表大会,选举责任意识强、道德素质高、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宿舍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需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向,并向学校反映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和建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此外,还可以在宿舍管理中引入学生会或团组织,来共同管理高校宿舍。同时高校还可以成立“宿舍服务志愿队”,鼓励大学生为宿舍同学提供志愿服务,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其自力更生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党员进入宿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管齐下,才能让大学生的宿舍环境更加和谐。

作者:杨家轩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国年,付建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4-156.

[2]王凤琴.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1):47-48.

[3]龙汉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文化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茂名学院学报,2008(2):24-27.

[4]祝国群,汤海?.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与实践[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2):33-35.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应用

摘要:

从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微信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的方法。

关键词:

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网络交流工具。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已成为使用微信的活跃人群,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方便的网络交流、娱乐、信息获取的工具。

一、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首先,微信能充分展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智能手机已是手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有WiFi的地方,手机上网就很方便,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次,微信的资费便宜。微信只花流量,不收取其他费用。大学生们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图的是方便、快捷,可随身携带,能即取即用。很多学生选择运营商提供的很优惠的流量套餐,资费相对于短信和语音电话更便宜。再次,微信的实用性强,还具有娱乐性。使用微信可以有多种交流方式:输入文字、传输语音、传送图片、进行视频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只要有网络,微信就可以做到即时信息传送,还可以建群进行多人群聊。以上的交流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体现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最后,微信具有添加好友功能。可选择手机上的通讯录或QQ上的好友进行添加。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好友的关系。而微信“查找附近的人”功能可以互相查看和添加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拓展好友范围。微信还有摇一摇、漂流瓶的功能,这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而接收者也有任意性。微信用户实现了匿名交友和远程手机交友。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上述功能,丰富了大学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社交需求。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已被智能手机和网络捆绑,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二、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微信是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在微信上会有不良信息传播。有些人为了点击率和追求娱乐效果,使用夸张和杜撰的方法信息,使分辨能力较弱的学生跟风转发,这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消极影响很严重。首先,微信接收和传输具有即时性。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过于关注微信群或朋友圈,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其次,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社交一旦不如意,就很容易把精力转移到微信。对微信产生依赖,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最后,微信平台传输的广告、传销、骚扰信息让人不胜其烦。微信人群可以畅所欲言,这很容易使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却也成为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增加被侵害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三、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首先,在校园构筑专门的微信平台。微信平台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可建立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微信平台,以及专门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信息的微信,积极倡导学生民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发起对校园基本建设、校风校纪、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讨论。还可建立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微信平台,学生有问题可通过微信向这些教师提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或困惑。教师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而微信为师生提供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其次,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学校可以利用校园传媒工具,来宣传微信,倡导师生学习微信,使用微信。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信的功能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熟练使用。这也就能提高大学生和教育者对使用微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微信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不能单纯说教。好奇心强是年轻大学生的特点。他们乐意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新事、奇事、异事,传统的政治课教育已不能解决和解释社会复杂问题,但学校微信管理者可把社会热点话题到微信上,并提出正面的积极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校园微信应主要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体察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难处,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把关心以微信的方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还可把与学生当面解决起来有些尴尬的问题,以微信交流的方式进行,使微信的政治教育方式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四、结语

总之,微时代为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行动,利用“微机会”,探索出一条新的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丛利红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唯实(现代管理),2013(11):51-52.

[2]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3]骆帼棣.浅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J].才智,2014(7):19,22.

第八篇: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问题,同时也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微信的特点与功能,找出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新问题,同时肯定了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价值,最后提出了有效利用微信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

引言

微信平台在当前的社会社交环境中发展迅速,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功能上还是信息资源上都具有独特创新的优势。在2014年初,腾讯公司了一项全新的调查数据,微信在全国范围内的用户数量已突破五亿大关,其中65%的用户是在校大学生,同时用户数量还在与日俱增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微信的出现为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将微信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1.微信的特点与功能

1.1社交工具。

微信中有朋友圈、公众号、摇一摇等各式各样的社交功能,在社交渠道上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方式[1]。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话号码、QQ号码等多种方法寻找自己的好友,对大学生构建自己的朋友圈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帮助。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去认识不同的人,结交不一样的朋友,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朋友通过微信也能轻松结交到。

1.2通信效率高。

微信在通信功能上不仅具有效率高的优点,而且还十分的便宜。以往的打电话、发短信通信运营商都会收取高额的话费,这对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微信平台出现后,打电话、发短信通通免费,深受大学生们的追捧和喜爱。经过技术上的完善,现在的微信不能打电话、发短信不收费,还具有发图片、发语音、发文件等多种功能。

2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

2.1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大学生们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对自己收到的信息进行主动的控制,使用微信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大学生们如果不愿意接收教育信息,就能对信息进行屏蔽处理,导致教育工作者无法实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情况[2]。此外,微信平台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只是阅览这些信息就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就不会在判断和思考信息内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2.2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以开展教育课、教育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微信出现后,大学生从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不仅能传播信息,还能创造信息。微信的信息资源中十分混杂,如果大学生们被这些混杂的信息干扰了,就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如果大学生们长时间受到虚假内容的吸引,不但在思想价值上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还会出现大规模的思潮波动。

3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3.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发。

由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微信并没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及使用[3]。因此,高校必须组建一支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队伍中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还要具备使用微信的操作能力。新的教育工作第一步要在教育方法上结合微信技术进行创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第二步是提高使用微信的技术,合理运用微信。第三步是对微信技术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出发。

首先要用微信创建每个班级的班级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然后思政教育人员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图片、教育的视频等内容到每个班级群中,让大学生们可以实时进行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但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方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在班级群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出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还能实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将微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是忽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发挥微信的优点,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3.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出发。

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目前的微信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们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十分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微信技术,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们对网络中的信息产生判断和分析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选择积极、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科学合理的运用微信服务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要指导大学生们正确使用微信,合理控制和调整使用微信的行为。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教育的工作。微信时代的新环境下,不但要充分将微信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还要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载体、客体出发,推出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质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未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作者:朱影 单位: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邵璀菊.微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21):14-15.

[2]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新媒体思政,2013,12(15):58-59.

[3]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网络思政,2012,16(14):47-48.

[4]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09-10

第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析

【摘要】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策略是: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积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应当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机制,多项并举,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涵盖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与指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健全与完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端正择业与就业观念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高校应当做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教育相结合,坚持外部多种力量主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相结合。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熏陶。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与塑造,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抵抗外界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方式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困惑明显增多。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某些偏激认识和不良倾向性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做深入地剖析、积极地寻求解决策略。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突变期,各方面由不成熟趋于成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然而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容易冲动,进而容易受到外在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目标,探究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引方向和创造条件。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组织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党性理论与知识,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新团员、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共青团和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发挥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体、以兼职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党委应当把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学习状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工作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例如通过网络QQ、电子邮件、手机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与大学生加强联系。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测量与疏导,尤其是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例如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团委、宣传部门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公益、体育、艺术、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4、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关部门应当认真组织与开展大学生军训、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从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河北北方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双服务”活动,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同时,尽可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河北北方学院立足张家口,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农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献爱心、顶岗支教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多种形式服务张家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做到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引导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净化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与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和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运用和谐的方法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激励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与学生亲切对话与交流,用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论生活化,用生动的案例代替枯燥的教条;以学生的兴奋点为中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在不能改变课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入角度的裁量,挖掘教学深度,突破课时的局限性。[2]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技术、多媒体设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新工具。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管理,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要多联系社会实际,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命题形式以开放式的论述题为主,进行主客观命题方式的组合。

四、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与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从中让大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扩大思想道德实践与交往领域,通过网络、报纸、人际交往等传播媒介扩大道德实践交往领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辨别道德真伪、好坏的能力,主动接纳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加强道德自律,让大学生不断“崇德近善”。

作者:朱飞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芳,邢亮.开放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探索,2011(3)123-125.

[2]郜战红.桑德尔公正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4(3)74-76.

第十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摘要】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动机的单纯性、服务对象的选择性、服务的广泛性、群体性和精神文明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意义

大学生从事无偿性的、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特指“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公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们成才成长的重要实践途径。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性、公益性特点,因而能够成为施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弄清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并根据该特点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特点,对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从事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志愿者服务一词在当今国际社会被视为不以某种名利、报酬为目的,且具有为他人或者世界做出某些贡献的社会活动。意愿者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特点。意愿者服务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他最初是以僧侣出于自由的意愿服务西方宗教性的机构。意愿者服务一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和含义。有历史史料和考古的证据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慈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慈善践履的国家。慈善概念作为构成儒家思想体系的概念之一,他已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自我孕育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今天在中国社会,我们将意愿者服务视为出于自己的自由意愿,用自己的能力、金钱、时间等力量无私地奉献社会,其目的是不以物质利益为前提的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要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社会认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大学学习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有限的闲暇结合自己的志愿和能力无偿地奉献社会,这本身就难能可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动机的单纯性。这表现在大学生以奉献社会的单纯目的热情地加入到服务社会、服务校园的志愿者服务,并且不计较成本、付出和心血。二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的选择性。这表现在大学生虽然以积极和热情的心态去迎接志愿者服务,但是他们对志愿者服务是有所选择的,在参与服务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服务程度有所选择和保留,这与一般的志愿者服务是有很大区别的。三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广泛性。这是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的领域广泛、服务的对象多样。当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涉及各行各业,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服务西部,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事务等。四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这表现在大学生往往是以群体和组织的形式、有纪律、有秩序的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当中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特征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志愿者服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志愿者服务时,都是以学校为出口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的,即都在同一个机构内,所以表现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集体的力量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因而客观上也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群体的形式开展。五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二、大学生从事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中介。首先,由于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对提升思想觉悟的要求,因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对象。有调查显示,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在读期间最容易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81.3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志愿者感兴趣,其中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短期从事志愿者服务,54%的志愿者表示愿意长期从事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属于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属于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他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对提升思想觉悟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对象。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够围绕提升觉悟、思想育人的主题,而这种主题恰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提供很好的教育内容。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无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的内容。这种内容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说服性和改造性。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它能够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既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表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也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在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康良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能够在实践和行动上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既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因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结果的统一。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从道德层面上提升自己的觉悟,这个过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核心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内化为健康的思想意识,然后再外化为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志愿者服务完全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依托大学生为主体,并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现实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

作者:温玉 陈春燕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7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微时代的到来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的不断涌现而出,微时代可谓是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实施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好微媒介,以便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高效开展,培养大学生早日成才。

一、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往往直接照着书本进行授课,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少之又少,大大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微时代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了微媒介,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创建了平台,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学生的言论也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喜闻乐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将得到明显的增强,教育效果也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教师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都不甚了解,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距甚远,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一现状在微时代得到打破。微博和微信等媒介的使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想法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制定的教学方案也会更具有针对性,还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创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将不会报以抵触情绪,而是会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变得更加高效。

(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师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到场,如果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无法亲临现场就不能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在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不会继续受到时空的桎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与教师实时探讨和交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真正把握了主动权,他们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相对更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更具实效。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挑战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

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借助专业课程、报告讲座、社会实践等方法来实施,教师和大学生往往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活动中双方会产生深刻的情感,大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强力的配合。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再需要师生的面对面交流,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共同讨论社会热点话题,隔着虚拟网络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淡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并存使得学生受到了剧烈的思想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他们沉溺于虚拟网络之中,在不良环境的荼毒下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提出了挑战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变得愈发多样化,校园网、校园广播、文化活动等媒体平台都成了高校引导大学生思想的重要渠道,而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微博和微信用户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都更为契合,深受我国大学生的喜爱。在微博中每个大学生都获得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他们可以直抒胸臆,不存在任何的顾虑,由于每个大学生思维、性格、喜好都千差万别,他们的关注点也会变得非常复杂,单单凭借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是难以控制的,无形中给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高校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基于每个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大学生走出思想的误区,收获幸福的人生。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互动平台

微时代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就是微博,大学生群体中开通微博的人数相当庞大,微博已经成了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利用好微博平台,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引领舆论导向,宣传好人好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高校的官方微博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管理,不但要在平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关注,而且要经常性的与学生讨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以此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解答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可以全无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斗志来迎接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挑战。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由工作经验丰富、道德水平较高的教师来实施,给大学生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这样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毫无方向,而是会主动向教师求助,在平时也会将教师当作自己人生的标杆,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做危害校园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微时代下教师可以在微博上转载一些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还要经常浏览学生的微博动态,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避免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向朋友一样和谐相处,添加学生为微信好友,经常与学生在微信上交流,深入走进学生群体,对于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声音第一时间的予以掌控,争取将负面言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建立网络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该加强网络监督机制的建立,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组建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将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动态采集、辨别、分析,发现与主流思想和价值不符的信息还要追根溯源,要求者立即删除并澄清事实,防止校园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温床,学生被不法分子引诱做出不当行为。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形成各部门和相关人员齐抓共管的新局面,避免不良网络舆情的放大和扩散,减少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从而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借助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重优势,与时展需要以及大学生身心特点都比较契合,极大的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但网络空间毕竟是虚拟空间,网上教育缺乏直接性、现实性和情感性,高校不能过分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而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将传统教育方式完全弃之不顾。科学的做法是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密切结合到一起,在实施网络教育、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时,还必须辅以言传身教、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常规教育方式,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型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需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直观性、新颖性的特点,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结语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形势予以明确把握,积极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相信上述举措的落实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平.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决策探索(下),2018(12):55-56.

[2]潘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4):73-74.

大学思想政治范文8

摘要:

如今社会都开始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加以重视,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能找到好的工作。下文将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指出了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上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总结,提出大学生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视才能更好的进行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了,这种问题也是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课题。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重视,同时也针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工作,好让学生更快开始就业。在大学生中,对其造成就业影响的因素一般为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思想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等都会对其造成就业上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开导和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对大学生的就业来说就会造成根本上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就业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让大学生把就业教育中的知识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将其当成大学教育并进行贯穿式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将思想政治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进行总结,提出大学生需要从思想政治上着手开展就业思想教育的建议。

1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新形势

1.1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就业新形势

如今的高校开始了大量的招生,导致了学生人口的迅速增加,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呈平稳的趋势。根据国家近几年的观察,我国的高校学生毕业人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导致了大学生人口增长速度巨大。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有很多学生对于就业都保持一种不重视的态度,对就业缺乏技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求职。其中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方向很犹豫,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种类的工作,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则是向往就业,但是由于对工作的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合适自己,再加上这类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足,导致了有的学生没有事情可以做,而有的工作却没有人来做的尴尬场面。目前的工作种类繁多,而许多大学生都喜欢将择业地点选择在大城市或者东部沿海城市等地,只有少数学生会选择在中小成市或者西部地区进行就业,这种情况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常见的,目前的大学生专业都偏向热门专业,而只有小部分选择的偏冷门专业,因为热门专业就业的方向广,而冷门则对就业方向有限制。

1.2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1.2.1期望值高,就业观低

大学生在就业中喜欢去追求个人的爱好和才能进行就业,在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值进行了规定后还要看重自己的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因素,往往忽略了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导致大学生去盲目追求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等,而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中的要求,大学生往往对其是不屑的态度,这种状态会让其陷入一种无业可就得尴尬状态。

1.2.2诚信意识淡漠

大学生在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书写时,为了能让就业成功率提高,在准备资料时不自觉的将一些虚假的信息加入自己的简历,将自己的档次拔高,还有的学生为了达到目的而将自己所获得的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进行伪造,这种现象会造成大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诚信问题,严重违背了就业的公平问题。同时这种现象会在工作时的表现中暴露出来,会让大学生产生尴尬的情绪。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对就业的合同进行签约后,因为学生同时去了多家企业进行面试,而学生对目前的这份工作不怎么满意,就会导致学生随意进行违约,对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让企业错过了最好的用人时间,从而浪费了一个用人指标。这种现象从一定角度上使就业的市场产生混乱,让众多企业对大学生的信任感得到下降。

1.2.3就业的心理素质差

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难免会让其产生就业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等。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们经常会出现心理焦虑的心理。毕业生在对自我进行定位时不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中受到挫折,就出现焦虑状态。如今的大学生还没有体会到社会的复杂,他们也都知道即将进入就业后就会进入复杂的社会,就会开始面对各种复杂的人群,就要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在大学生活中都是他们很少接触到的。大学是一块纯净的土地,离开大学就是脱离了淳朴,许多大学生对于复杂的社会人际都是处于观望的态度,他们没有勇气去融入社会。在毕业生就业中如果长期的伴有焦虑心态,那么就很容易生产烦躁的心理,会在他们进行择业时加重心理负担,变得烦躁,还会对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学生之间进行的盲目地职业攀比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作一个评估,对自己目前能做的工作也没有概念,盲目地将其他同学所选的职业套用在自己身上,也没有考虑这种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这种没有经过全盘考虑而选择的工作不一定与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对应,会让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将就业的最好机会耽误。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就业失败的状况,同时看见了别的同学已经找到了工作,而自己却频繁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会出现消极的生活状态。如今的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有部分大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而欠缺自信与勇气,这让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失望的心态,在受到无数次的失败打击后,失去了对求职的信心,变得精神不定,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对学生的就业和择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学生的一种依赖心理会对就业造成影响,大学生对工作的选择缺乏经验,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上缺乏一定的能力,遇到重大抉择时,由于学生平时缺乏独立性,就产生一种托付依赖的心理,这样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很容易让自己失去择业的机会。

1.3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3.1就业指导内容定位不准确,指导不全面

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今天,许多的高校都纷纷开始为学生的就业思想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通常的就业指导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限制。然而毕业生需要对就业指导和毕业的教育进行结合,要让学生树立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来进行就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利益进行正确的关系处理,达到与实际互相结合的道路。这句话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3.2就业指导中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以往的就业压力通常只会出现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上,然而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这些压力也会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产生。这种现象说明了如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严峻,更需要让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在大学教育里的全过程。但是如今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思想指导课都只在毕业班中展开,而且内容也只是将面世的技巧等进行说明,这样不能达到预想的就业指导效果。

1.3.3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需要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对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了证书的考核制度,但是部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工作经验等都不能达到要求,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科学性的技术与指导。其中有很多人都没有将职业指导的内容进行领会与掌握,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就业帮助。这种现象和就业指导工作所定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

2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2.1让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在大学生择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我国现在的就业政策与方针,好让学生为自己的就业标准进行调整,自觉按照政策的规定进行就业;引导学生去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就业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与道德观念,同时对市场的规则进行严格的遵守。

2.2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就业观与择业观是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为自己创立一个正确的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让大学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求职道德;可以更好的改变大学生的工作态度,使其对工作产生热爱与尊敬。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能让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识与了解,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同时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让大学生为自己设定就业观与择业观的原因就是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它可以让大学生领悟到:大学生需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去为我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想让青春变得绚丽多彩,就需要在对的时期为我国的人民和祖国付出汗水,要知道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生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

2.3引导大学生为自己树立诚信的意识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在就业指导中,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与灌输,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与认识到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将就业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了解到诚信意识、法制观念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树立在心中。可以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起点,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觉悟进行提升,将大学生的职业情感进行激发,对其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让大学生鉴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为其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与习惯,对行业中的不良行为进行抵制。

2.4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可以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更加突出,提高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信心,同时还坚定其就业信念和理想。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必定会有一个坚定的信心与坚强的信念,这是大学生必须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应该为毕业生开展一些择业有关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用客观的角度对自己有所认识,对现实敢于面对,让大学生对挫折和竞争敢于挑战,帮助他们将岗位终身制和等、坐、靠的不良心理观念进行克服,从而能对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

3国外创业教育的状况与经验

在国外,创业教育是在20世纪的早期进行开展的,其中最早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就是美国。在1947年,哈弗商学院就率先将创业教育进行了开设与实施,有188名学生参与到了创业教育课程中,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许多的创业学者都将其作为了美国的第一门创业课程,这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中的首次出现。然而国外的创业教育相比于我国的创业教育,其具有创业思想参透性强,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创业的思想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参透。在美国的各大高校中,许多学校都要求将创业的教育思想进行体现,同时还要求所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授。这样能让学生能有更好的环境来培养出更好的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还拥有非常合理的教师团队,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水平,让学生受到高等的创业教育,让国外大学生创业思想的水平得到保证;国外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实践非常注重,其能将学生的操作性与应用性得到突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创业思想。为了能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创业思想,就应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4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为了能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创业思想,就应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4.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如今社会以迅猛的速度进行发展,在社会上对于岗位的需求也开始多样化,随着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也随之上升,这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此时的高校中能否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效地开展也是尤为关键。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对就业有一定的观念,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对理论进行强化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规律等进行了解,还要就业指导中所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领悟,发展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过程中将经验进行积累并总结,将问题中的解决方法进行创新的改进。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中需要认识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出各方面的作用,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建立起一个专门的指导队伍,将结构进行优化。在队伍中需要有辅导员、政治课教师和就业的主管人员,这种思想队伍将以他们为主,以外来的专家、教师、学者进行辅助,以达到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2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完善

可以通过形势、国情和政策教育来将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出就业的市场、找出就业政策的导向,并且将这些进行结合,从而让更多的毕业生从自身和社会实际中出发、从未来的发展前途出发、从国家的大局观出发,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能将自己的择业方向做出调整与确定,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就业。如今国家开始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让学生能有一定好的资本进行创业,同时在学校教育中也需要多去挖掘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多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创业能使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人生理想的规划,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增添就业的岗位,对社会上的就业压力起到了缓解作用。

4.3创新中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中的就业指导中,需要对其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变,不能是以单纯的灌输形式进行的教育,需要对思想教育的形式与途径进行不断地创新,以便于和时代进行适应。将大学生中的就业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进行相互的融合,让学校中的文化与学生活动进行相互的参透,在社会实调查与实践中得到运用,这样可以让就业指导教育时的氛围变得良好,可以增加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够自主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项具有完整、系统化的工程,其中将高校的教学、入学、毕业、管理进行了融入。在对学生进行招生时,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兴趣进行专业的推荐,一定不能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定位;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的教育,能便于学生将学习目标自主树立,同时还能端正其学习态度;在工作中进行日常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并给自己制定一套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有一个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毕业教育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的教育指导,让学生能为自己择业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就业意识得到增强,并且对当今社会上的就业形势以及现在的就业政策进行了解。为了能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应该从高中就抓起,高校应该在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中去培养综合能力和基本的素质,这样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中的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等企业的合作,来共同达到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其中也说明了在高职院校中所学习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从早抓起,有了一定的就业理念,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能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在学习中为自己定制就业计划,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以便于在就业时能更好的选择理想的工作。

作者:魏鑫 贾瑞霞 关利新 艾东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坤.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金奇,钱国平.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62-63.

[3]王义华,邓荣华,朱林.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63-66,87.

[4]王飞,姚冠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21-23.

[5]陈启则.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2010.

[6]安建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孙文萍.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钱玺.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3(02):170.

[9]曾昆.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119.

[10]车蕙.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3(01):86-87.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摘要]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而迅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符合大学生就业需求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何在实践中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2015年1月20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同时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转向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大学生群体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思想现象。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飘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故高校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意见》精神,抓住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以笔者所在的“985重点高校”哈工大(威海)为例,在对全校开展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6份),仅有54.87%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其余同学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必要;同时仅有20.62%的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同学还在迷茫中影响着学习热情和动力。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两者目前的教育效果都不佳。而在问到“个人生涯规划是否要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相结合”等问题时,则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应该要考虑。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有着坚实的基础,是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1.1从教育对象方面,都强调个性和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摸清楚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重视90后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性。生涯规划教育更是要从个体需求出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外部世界,从而建立较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合理安排。因此,两者在教育对象方面有着共同的着力点。

1.2从教育目标方面,都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也是希望通过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使大学生树立适合自己和社会发展的职业目标,进而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两者在教育目标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1.3从教育内容方面,都强调社会价值和公德教育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来强调个体的思想观念要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生涯规划教育虽然是先从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个性化特质入手,但是最终也是强调个体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个人品德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因为只有这样,树立的职业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因此,两者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高度契合性。

1.4从教育功能方面,两者能够发挥优势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学生非常关心的就业问题,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效果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两者在教育功能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现状及不足

2.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载体,因此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困难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理论性过强、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而实用性和实践性恰恰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特征。[1]因此如何找到具体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加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融合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2.2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因地制宜,因此难以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结合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所使用的基础理论都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因此在向本土化转换方面十分欠缺。适合本国国情和人才需求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在与我国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融合方面困难较多。

2.3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知识融合有障碍

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大多是一线辅导员或者就业部门的管理者。他们由于工作需要或个人兴趣爱好而开始接触和学习生涯规划知识。而从事思想政教育的队伍则来自专业思政教师、一线辅导员以及党群部门管理人员。因此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甚少。即使是这少部分既懂生涯规划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也往往只满足于用生涯规划知识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很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思考如何在授课以及个体咨询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悟和提升。

3进一步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外部挑战主要有全球化导致的部分学生盲目崇外;新媒体网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巨大的思想冲击;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就业难”滋生消极悲观情绪等。[2]内部挑战主要有: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够吸引人;不能和学生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没有内在动力。因此,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和实践性,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特点,实现两者的融合。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第一,在校园内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手抓。所谓的“宏观”是指通过开展生涯规划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比如通过开展“生涯规划讲座”“求职达人训练营”“职场达人话职场”等求职类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在组织过程中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比如在邀请职场达人交流前可以请他将国家需求、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座谈中。让学生明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要有将国家需求视为己任的责任感;要做事先做人,要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先修炼品行。还可以开展“读书节”“演讲与口才”等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所谓的“微观”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和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和团体辅导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在近距离交流讨论中辨明是非,澄清思想认识误区。总之,应该在生涯规划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在校园外则通过开展企业走访、访校友等就业类社会实践消化吸收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实践”。[3]因此通过实践将两者有效融合,也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最希望自己的员工拥有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团队协作精神、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4]而这些又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因此用人单位的需求增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在企业观摩到现代化的高科技生产和管理水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第三,加强组织保障和师资培训,努力实现两者的师资融合。一是加强组织机构间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放在了党群部门、思政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工作处。而生涯规划教育则主要由基层院系负责就业的辅导员老师在实施。应该以党群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处为龙头,加强两支队伍的交流讨论和学习,提高教育时效。二是加强师资培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是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都应该在继续提高本领域知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培训广泛深入的学习对方领域的知识和理念,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融合,以更好地应用在自己工作的主战场,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李新 邓平平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任彩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2]陈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评论,2015(2):61-63.

[3]刘娜,张红兵,张冬.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10):46-47.

[4]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DYSA150315。

第三篇:生态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加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等学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概述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从三个方面逻辑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以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进程。

关键词:

生态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

“合力”原本是物理学术语,后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不同的学科对“合力”的定义不尽相同。这里讲的“生态合力”是凝聚和融合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不同层次中的各个“生态元素”,以统一的着力点进行整体协调和作用互补。当前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理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以充分发挥两者合力作用。因此,培养生态理性的大学生,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1逻辑起点: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事业到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所属范畴、目的任务、历史背景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能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1.1指向一致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独立思维和人格的个体,受一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个体对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好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生态健康发展也决定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环境就是民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表现。对个体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两者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发展整体的幸福和利益。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发挥两者生态合力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3实施途径的相似性

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从外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到达真正的内化,反过来规范人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转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我们也只能把实践作为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唯一途径。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就是将两者在实践中有机融合,合力培养合格的理性生态人,达到共赢的局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肥沃的土壤。

2逻辑展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容

在我国,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促使人们形成共识,主动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生活新风尚,有赖于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自觉与自律,这种自觉与自律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宣传的有效性。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2.1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发展观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是我们处理其他关系的基础。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中,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自在自然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因此,三个方面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首先要确保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时代需求。现实方面,党和政府近年来逐渐将生态文明融入主流理论与国家战略中加以宣传引导。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及社会两者的关系,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则被忽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生态社会人”,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理念和任务。引导大学生遵循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明晰我们既有改造大自然权利的自由,又具有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2.2价值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的增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人为问题。国外经验显示,在实现生态现代化进程中,公众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因素。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这与其民众具有较高的生态责任意识密不可分。而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责任意识,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重大的挑战。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形成共识。大学生群体作为生态价值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健全生态道德人格,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为建立“美丽中国”做出表率。

2.3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育就是要实践。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践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均衡,即人类开发不超过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规范,其生态价值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将生态道德规范与生态法律规范统一起来,明确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内化为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个体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队伍的主力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逻辑归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孵化器。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指出:“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建设生态文明,高校理应当好“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高校所独有的辐射性和示范性作用。因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首先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理论教育。

3.1加强生态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解读生态文明是构建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求。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总结反思,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采取科学措施和对生态环境观念转变的理论变革。这些理论认识和变革包含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科学阐释以及生态整体世界观、生态善恶观、生态良知等一系列生态文明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自然的自在性和自然的客观存在性。他认为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不是自然离不开人类,而是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持[3]。从而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阐明了极其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可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释生态文明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理论应答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本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融合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学习讲话精神,使大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中。最后,在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结合不同专业教学特点与内容,渗透生态文明理论。在各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深化生态教育,将生态理念渗透到教学各方面中,促进生态文明有序发展,形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生态认知,激发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塑造大学生生态人格,培养生态良知,使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

3.2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合力

生态文明观本质上是一种反思人类实践方式而逐渐确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实践过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一,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生态认知要求大学生对这种物质交换加以深刻理解并掌握。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宣传推广并结合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营造健康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将生态观念与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

第二,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教育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美感,使人们能像朋友一般平等尊重大自然。大学生生态情感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感,会使大学生增强他们环保行为的内部动力。培养大学生丰富的生态情感最重要的是要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大自然的美的感化与震撼,促使其思想行动发生变化。为此,可以聘请相关生物及环境科学专家、教授定期做有关专题讲座,讲述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和正义感,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志。生态意志是指人们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时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面对环境问题,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项责任的过程中则需要正确处理付出与获利之间的均衡关系,抵御诱惑,坚定我们的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生态意志,科学认识人类同自然界的有机统一,牢记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习惯。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担任环保志愿者,加入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中,监管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履行志愿服务责任,增强大学生生态行为意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第四,坚定生态文明理念信仰。生态信仰的形成过程是深刻理解、情感升华和强烈责任感的有机统一。信念是连接认识和行为的枢纽。一定的认识,经过人的理性过滤,加上生活经验,内化为个人意志,再经过社会实践反复检验,升华为始终指导个人人生的信仰。这里要特别强调,应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教育。教师是心灵的净化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具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任务。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的信仰教育,进而让教师去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从而教育出更多具有生态文明人格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另外,也要抓住网络阵地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旋律。如今,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理解世界的最常用手段。这就启示我们要擅于运用最前端传播最广泛的网络,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生态网,传播最新的生态知识,并通过开展诸如“校园随走随拍”“美丽校园有我”等活动,拓展学生生态文明活动的展示空间,以加深对生态文化信仰的认同感。

第五,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志,坚定生态文明理念信仰,最重要的是还要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知、情、意、信的培养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个体即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上。生态道德的调节与生态法律的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组成生态行为规范教育主要内容。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循生态规矩,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养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从完备意义上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首先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理论教育,继而推动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感受体验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发展,由外到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

作者:索世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2]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第四篇: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工具,在对人们传输实时信息的同时,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非常广泛,并且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指出了新媒体和大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积极的、科学的方法来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问题;对策

前言

新媒体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出现的,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无线电通讯等技术,并且以电脑、手机、电视为媒介来给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新的媒体,其中主要利用微博、微信、QQ和网站等来传播信息。随着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加深,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环境,对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新的变化。所以,要准确地了解当前背景下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准确地抓住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去解决和改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健康的影响。

1.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现状

随着近几年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大学生最为代表性,并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1.1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影响

新媒体为当代生活的人们实时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知识等信息,其中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政策方针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到国内、国际社会各界的新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生活。其中在教师对大学生教授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利用了新媒体,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一块黑板,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学习方式,还可以让大学生在论坛、贴吧等网站进行学术的探讨,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渠道等,帮助他们拉近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但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虽然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学多不利的影响。比如:

1)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影响,不喜欢自己动脑,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2)大学生非常喜欢彰显个性,还存有非常强的逆反心理,思想容易被新媒体中的恶性信息所引导。

3)新媒体的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太过于依赖网络,沉迷网络和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使他们分不清现实和网络,忽视人际关系造成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减少对不良信息的传播,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来积极地指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1.2、新媒体背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现如今的大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为主导,而“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与上一个年代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在智力、心理、习惯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思想上也都非常的开放。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不可以再用一味的灌输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思想开放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多元化、自由化的方式展开。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专业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老师、教育专家、社会工作者等等。他们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虽然他们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博士,思想理论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和思想教育专业素质相对较为缺乏。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新媒体的影响者,对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也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他们也会传达给大学生一定的带有自身理解的信息,由此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走向。而大学生们存在社会阅历少、对相关的信息理解力有限等问题,接收带有偏颇色彩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对不利的影响。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要是以文化、活动、传统媒体、社会交流等载体出现的。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逐渐式弱和衰落,新媒体的成熟和发展,逐步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式。但是目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网络视频、PPT等形式,对新媒体的利用程度较低。各种新媒体的利用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行资源重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导致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

3.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虽然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生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再单纯地扮演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的把关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以律己。第一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保证坚定的政治立场,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大风大浪中不摇摆,笃行慎言,做好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领航人。采取广泛措施处理好不当网络言论在大学生中引起的负面问题。第二,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专业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知程度和接纳程度,只有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大学生的专业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3.2提高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自律意识

在互联网、手机、电视网络不断融合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因为能够很快接纳新事物,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要求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的时候能做到自律,不单单指的是不在网络上传播过激言论,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各种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不被错误信息引导,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

3.3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要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相关的教育平台,这是时展的趋势,刻不容缓。这个平台可更多地发表传递积极正能量的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时刻关注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反馈意见,可随时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的内容,从而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在平台上与大学生多互动,利用沟通和交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走向。

3.4政府要对新媒体进行立法

大学教育只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政府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传播渠道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为新媒体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也关系到青年人的未来思想走向,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起来。不断创造条件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优点,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有利的影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郭淼 李昂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范斯科特,理?德克拉夫特.美国教育基础一社会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莹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体现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3]李宝来.新媒体特征与大学生需求契合条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报业,2011(8).

[4]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5]田晓明,苗国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

利用特有的道德准则、政治观念、思想观点等来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成为匹配社会规范的教育活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发展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的发展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说,思政教育工作者理应吸纳中国繁荣的文化,并逐步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使用。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力,利用现代文化来积极教育学生,想方设法充实他们的文化知识,一步步形成文化认同感,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德育实效的必然,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德育实效的最终结果,二是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当前时代中,人才综合素质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因素。企业选才的第一步是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然而更关心的还是思想政治面貌和道德思想。所以说,企业更中意的还是那些具备德才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些学生往往被虚假的信息或者是错误的引导而产生了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诸多方面的扭曲,一些人耽于享乐,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所以当前我国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在人生观多方面的现象,不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却做的不到位,教育方式相对落后,教育内容往往没有出现较大的创新,导致内容上陈旧,方法比较落后,所以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往往具有较严重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很多时候在道德上有所欠缺,个性的同时也是自我的膨胀,一些人崇尚自我主义和拜金主义,还有不少人对于自我的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意识,这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我国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措施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高地

1.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成为全党同仇敌忾的思想根基,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精髓。作为党和国家将来的主人,大学生理应以此为根基且坚持到底,进而成为最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大学生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说,价值体系理应在教学中时时有所体现。利用哲学社会科学来完善文化氛围,进而让大学生正确指引社会思潮,进而再次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位置。结合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努力培养、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形成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科学的思想认识。

2.增强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领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具有稳固的本土文化,同时还需要国际思想的冲击。所以说,务必要加大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也有利于稳定我们所说的文化主导权。其包括了创造权、表达权、设置权、传播权等。此项工作不仅重大,而且时间紧任务重,成为当之无愧的战略性问题。不断鼓舞大学生开始关心文化领域,并分析研究西方文化话语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等,最终使得文化话语权更加稳定和扎实。还要大力宣传文化话语,加大文化话语权,在改进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过程中发挥较大的影响力。

3.创新发展我国大学的优秀文化

大学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存在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不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高地,才能继承发扬中国的大学文化。由于消费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生产文化,文化通过传承也会得到创新。唯有在优秀文化的指引下,并逐步开拓创新,才能让师生获得精神文化的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优秀文化已经提上日程,其中包含精神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等,特别是要培养和关注大学精神。

4.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如今,全球社会经济不断融合、不断发展、不断繁荣。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也左右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这一情况并持续升温中。在当前时代,不断激励和发展大学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所需,更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高地必然选择。所以说,思政教育理应在优秀文化的指导下,借鉴中外文化的好处,且要满足文化教育权这个前提,逐步增强文化创新水平,让其产生认可和赞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文化素质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源源不断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潜在作用

1.优化、净化大学文化环境

优化文化环境有两点:软环境和硬环境。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务必要两者都要兼顾,实现全面发展。网络文化、舆论情况、制度、校风、教风、学风等归根于文化软环境,这种大学精神的建设对大学生成才成长至关重要,能够循序渐进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说,优化软环境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要以网络为出发点,进一步扩大宣传,展开网络文化建设,想方设法给予大学生精神食粮,从而指引他们走健康之路。

2.加强大学的优秀文化传播

第一,要清晰理解大学在文化传承中承担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最终的宣传对象;第三,广大师生则是它的受众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入脑入心,务必要和学生们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找到问题的根源,知晓现实需求,以创业、就业这些热点和难点为出发点,从而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找到自我价值,明确社会价值的意义。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讲坛、讲座、沙龙等形式让学生们开拓思维、拓展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作者:何静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5).

[2]卢景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课堂的形成[J].教育评论,2013(02).

[3]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2).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研究

摘要:

梳理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活动设计及价值观导向。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实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在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呼声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思路逐渐被验证,并且已经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素质培养的各个领域内取得了实效。首先,面对当前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许多学者调研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客观必然性达成了共识。如2014年王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指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值得借鉴和继承,但是教育方法还是以单项灌输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虽然有利于思想理论的阐述,但是却忽略了大学生思想的需求,造成了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足,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现手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创新,其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验证。如2015年3月孔青梅在《论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层面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目标、内容、方法都存在相关性。闽南师范大学的黄丽恋、浙江理工大学粟芬及郭峰等的研究同样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创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素质培养各领域内的效果已经被许多研究者验证。樊富珉在《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脉络,并指出我国有着长期通过团体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实施各种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孙时进、范新河等通过测查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生自信心水平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自信,完全可以在发展性目标上发挥教育作用。邢秀茶、曹雪梅等人也报告了团体心理辅导在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取得的实证性效果。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但其具体运行模式和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邹宛萍《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试图将团体辅导以一种教辅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林凡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团体式辅导班会模式探析》提出以不同年级为侧重、发展任务为主题开展团辅式班会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一套系统化的具体可行的教育实施方案。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研究取向的进一步具体化,其重要意义包括:(1)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提供实践证据,弥补了两者结合在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研究空白;(2)为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现手段;(3)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性,为培养人格健全、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具体实施办法;(4)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供了确实可行的培养方向和内容,为建设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了发展方向。团体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理论构想、工作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在目标上紧密相连,实施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提供了两者相结合的有效性证据。

1.团体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紧密相连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特定的目标导向下,在一个同质的团体成员之间开展精心设计的活动从而增加人际互动,激发问题思考,并促使团体成员在活动交往中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上都属于“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主要目标不是为了矫正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而是涉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性目标,比如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协助成员进行自我认识和探索,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辅导也经常被用于道德素养、理想和信念教育等发展性目标,而这些目标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道德信念。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其终极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趋于一致的。

2.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方法通常包括课堂讲授、参观访问、事迹宣讲、评优树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教师的教授和引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有单向灌输的倾向。而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群体动力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角色扮演、合理认知等心理学方法进行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往往因为单向灌输和简单说教不利于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形式往往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1.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应该努力保持两者的紧密联系,做到相互助益、共同发展。(1)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效果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把握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基础之上要求团体成员在人际互动过程当中发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最终触发情感的共鸣来巩固、内化已经形成的认知和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知识的学习、行为的示范和情感的激发而形成一定的态度观念。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要求既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和心理引导,也要注意在活动前后进行的分享和态度引导。(2)充分考虑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背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学习某些态度和观念,比起单向灌输的知识和态度,团体辅导式态度的形成更加深入更加稳固,这就要求团体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发认知冲突或者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积极参与的热情需要我们对于学生心理需要的准确把握,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奖学金评定前,大家的竞争感强烈,适时开展以“公平竞争,正确看待竞争结果”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能够更深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合理面对心理冲突。(3)团体辅导活动紧密围绕具体的发展任务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为突出特点,但是活动的开展是服务于特定主题的。活动的引导词、活动中的设计都是为引发成员的思考或形成人际之间的积极影响。应在活动开展中注意将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活动主题联系起来,避免无目的性的活动。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活动组织者应该对成员之间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和应对方案,将整个活动的重点内容和高潮点落脚于团辅活动中最终指向的目标。

2.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设计

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活动设计应根据特定的团体和开展背景进行规划。整个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团体成员招募、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目标和主题、活动进程、理论基础和活动前假设、活动结果评估等方面。因为最终的目的将同时服务于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活动设计中要兼顾两种成长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3.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

在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对来访者做出任何价值判断,鼓励来访者在自我探索中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但是在以成长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导向,鼓励成员在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素质,加深自我认识并挖掘自我潜能实际上是带有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希望团体成员逐渐趋向自我和谐、适应社会、充满动力的社会人。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意识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开展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为其最终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符合,因此活动开展应该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这种价值观既包括培养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社会人,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理想的合格人才。

作者:金敏 单位: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2]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127.

[3]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2003(6):1142-1143.

[4]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65-69.

[5]程美华,王海霞,刘青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246-247.

[6]周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2).45-70.

[7]王柏,赵勇,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4-116.

[8]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109.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89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初探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同时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坚攻时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探析其成因及对策,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加之东西方文化、观念、思潮不断碰撞、冲击。这些都侵蚀着青年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价值观念。国务院于2004年曾提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好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热点问题,一般指一段时间内由于偶发性、突发性事件进而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热烈讨论。难点问题,主要是指与传统理论或传统观念相异,实际存在却又难以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同时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若长时间不解决会有相互转化的可能。主要问题:(1)心理素质欠缺,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嫉妒心理、反叛意识强烈,追求个性化,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集体主义认知。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保护与溺爱,遇事情绪波动大,近年来大学生因遭遇挫折轻生的案例屡见不鲜。(2)政治觉悟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缺失。全球视域下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良莠不齐,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和判断不再有单一的标准,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政治辨别力,对国家的政治地位、状况及国际关系不关心,一部分学生整日追日韩美剧而对新闻联播等新闻类节目很少问津。(3)大学生自我人生定位迷茫,未来职业规划模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整体经济状况不景气,大学生就业困难,竞争激烈。物价上涨的同时薪酬却在下跌,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长期存在,是各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首先,世界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入,优胜劣汰促使竞争意识增强,更注重个人得失,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导致一些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政治信仰朦胧,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国内情况而言,社会万象更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极其关键阶段,各种矛盾突出,复杂性尤为凸显。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涉世不深,缺乏理性辩证的认识,不能客观冷静进行分析,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诱导。社会上腐败现象、不良风气开始侵蚀大学校园,歪曲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形式僵化、死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对学生内心启迪的效果。考核方式也只是一张试卷,缺乏科学性,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仅停留在背诵理论的层面上,严重脱离实际。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对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热情不高,课堂出勤率低,作业完成质量差,上课效果不理想不愿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

3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

3.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首要地位,深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把思想政治理论建立在对事物规律准确把握上,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规范性、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育是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主力。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指导。高校应积极响应并努力改进教学和考试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理论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应仅拘泥于死板僵硬的宣读课本,加强实践环节,使理论灌输与亲身实践相结合,使书本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达到教育的目的。所有教师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提高整体教师的政治修养。广大教师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正自己的立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肩负起教师的政治职责,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稳抓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归属感和事业感。高校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循循善诱,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引导,关注其成长中的困惑,相信理想信念的感召力,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其实现人生价值以增强学生对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主动性。在学生干部选拔、奖励分配、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不仅在学生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也会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拓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对学生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重视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学校能力范围内,加大对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的管理力度,如在校报、校刊上开辟专栏,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哲学思想政治理论,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在广播固定时段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提供机会开展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主题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网络教育。信息时代,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增开主题教育网站,在校内网及学校贴吧论坛中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网上道德教育,规范上网行为,增强正能量。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所以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入学初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定期对各年级大学生做心理健康调查。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力。

3.3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染力。

发挥各种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在广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高校要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团员的工作,把思想政治觉悟高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融进党的大家庭中。同时要重视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个社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团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主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育、自查、自省、自励的能力。

结束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国家、社会、高校各尽其责,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一攻破,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添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作者:高福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陈跃,熊洁.“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3]弓常青,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戴艳军,杨正德,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作用

摘要:

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并将其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及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问题;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过分强调灌输模式,缺乏民主教育环境:

目前,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授,而忽视学生的民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多表现为单纯的理论理论灌输,形式僵化单一,对情感教育模式和互动模式等教育方式则是相当缺乏,导致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教师上课基本上只讲理论,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基本体会不到理论的实践性,更别说对理论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并用其指导生活了。

1.2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丰富趣味特征:

一方面,我国目前教育多为讲授教学,即老师以讲为主,而学生则主要以听为主,几乎没有什么趣味之类的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趣味互动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表现为选题单一,这不仅容易导致内容枯燥,而且有时候还会导致学生反感厌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政治理论为主,内容不够丰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其课程魅力就降低了不少,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理想教育效果。

1.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表率作用急需彰显:

教师自身理论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大学生的启明灯和指路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领路人的作用,自古至今身为老师,理应言传身教,即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而应该以身作则。因此,发挥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现如今大多教师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即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方式传统老套、教学视野狭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吸引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的实现。又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道德素质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切实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好的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2.1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逐步实现一体化,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碰撞和融合也愈来愈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除了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外,外部社会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等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效果的实现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同时这一急剧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社会主义的稳定。

2.2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更偏重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他们对中国这种丧失自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反对的。西方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与我国的确实大有不同,这也是西方思潮具有冲击力的具体原因。正是这一冲击,才使得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自己的信仰时发生动摇,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时发生变化。如西方人大多信仰科学和宗教,而中国人则更多的信仰共产党,自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渗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2.3互联网环境负面影响:

网络可以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因此世界各地的人均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扩散自己的信息,这其中必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消极的不良信息。在这种不良的影响下,大学生极易出现思想困惑、信仰迷忙、理想信发生动摇等不良状况。西方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网络对许多人散步不良消息,如极力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这不仅给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来极大的冲击,严重了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3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3.1有助于大学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授课教师普遍认为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教学活动,教育方式也应该整齐话一均为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所有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为了促进思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途经和方法必须竭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即试图用丰富的方法多样的途径,将思想政治理论成功的传授给新时代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进而促使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3.2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阶级、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优秀品质、美好心灵、潜力等特质,并提倡用积极的信念和积极特质获得积极力量的一门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往往认为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且内容单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德育问题为主,首先提出学生常出现的道德问题并探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方法,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因此要努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趣味性,进而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3.3有助于为其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中的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对于帮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利于及时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切实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身道德素质的良好发展,以更好地回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赵玉娥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永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2010年1期

[2]刘莉.当代中国大学道德学习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熊宝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贵州.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年

[4]王承清.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江苏.扬州大学学报报编辑部.2008年1期

第九篇: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自媒体是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传媒形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的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认识自媒体的特点,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改进和丰富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自媒体;政治教育

网络技术与4G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迅速发展并广泛普及。自媒体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深刻影响。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高校要切实做好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认清和重视“自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所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自媒体时代的界定与基本特征

1.1自媒体时代的界定:

自媒体时代也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它是以个人传播为主,利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技术,向非特定群体或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1.2自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1.2.1媒体平民化:

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

1.2.2交互强传播快:

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是为零的,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1.2.3内容不确定性:

自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的表达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常常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就会使一个词语在网络上走红。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性的特征,美国后现论学者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的行为、观点、解释中,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在微时代,从网络语言到网络文体,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念,从“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到“开放式”的生活态度,超越传统理性、反对现代中心主义等后现代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体现。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策略

2.1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适应自媒体时展变化的需要,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好掌握新技术、熟悉媒体文化特点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是要坚持全员育人,面向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打造一支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员队伍;二是要重点加强团学干部、学工干部、专兼职辅导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拔,打造既熟练掌握自媒体技术,又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核心队伍,引导其运用自媒体平台自主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要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学生骨干的媒介素养教育,带动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获取健康信息、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自教自律。

2.2注重校园自媒体建设: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载体建设,将自媒体文化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2.2.1要建设好校园网络,通过主题网站的建设、开设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参与贴吧讨论、建立QQ群等方式,及时更新各种信息,使主流信息无时无刻的存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能量,主动控制话语权,树立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2.2.2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各种自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图片、视频、声音多种方式生动的表达教学内容,有效避免传统教育方式“不动听”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互动性,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因势利导与倡导自律的有效结合:

高校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方便了他们的学习并丰富其业余生活。通过使用网络,可以使大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也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这些积极作用方面,我们一定要因势利导,从而使得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表达思想、沟通信息、交流学习的有效平台。与此同时更应当注意到,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偏活跃、自控力较差、辨别判断能力较弱、社会经验不足。面对良莠并存的网络舆情动态,个别青年大学生难免会因为辨别是非能力缺失、自我驾驭能力不足,从而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方面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大学生网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要积极帮助他们对新媒介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引导他们树立网络使用行为的自觉自律,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动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络使用行为。在保证大学生们充分享有新型媒介工具的快捷便利之时,大力倡导青年学生们重塑鼠标下的网络伦理道德。最后,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创新精神。在新形势下,积极开拓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时解决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成为新媒体时代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作者:石永涛 单位:河北邢台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健荣.新媒体艺术与教学纵横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

[2]刘?.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想政治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