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历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学历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学历教育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1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实施,非学历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方式来为自己“充电”,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需求,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环境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结合相关问题探求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提升非学历教育水平,让更多人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互联网;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问题研究

一、互联网环境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性不足。当前中国许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虽然运用了互联网技术,但是其创新性较差,教育理念缺乏战略性,大部分院校行政部门的改革意识不强,不能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无法适应新时期中国非学历教育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非学历培训教育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虽然购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运用率比较低,依然采用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无法突出非学历教育的特色,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质量。[1]

第二,非学历教育培训组班比较困难。非学历教育具有开放性,因此生源来源多样且分散,如果高职院校教育培训部门不能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将会增加参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的学习难度,不利于非学历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模式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创新,将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2]

第三,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这样大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会缩小非学历教育生源范围。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制订的教学计划缺乏全局性;第二,忽视对非学历教育教师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培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会降低人们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信任度,给非学历教育带来不利影响。[3]

第四,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线资源整合差。互联网环境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该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员的培训需求,才能增强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但现实中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在线资源整合能力较差,无法明确各层次学员的知识需求,最终导致培训内容混乱,达不到非学历教育培训要求。[4]

二、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策略

第一,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工作。互联网环境下要想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高职院校就要做好教育培训创新工作,首先要转变自身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学员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了解当前学员的知识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以达到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其次要做好培训形式的创新,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思想,并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之中,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有益帮助;最后要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意识,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原则,构建良好的培训教育环境,做好教育定位,推动中国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发展。

第二,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组班工作。面对当前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教育组班难现象,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该要做好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报名、选课、学习等功能,真正实现在线教育,以解决学员分散、组班困难等问题。比如社会人士可以通过在线报名、线上学习、菜单式选课、点单式定制课程等方式来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从而提升非学历教育的便捷性。又比如要注重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线教学质量,提升该种教育培训形式的市场口碑,让人们对其产生信任,从而愿意参与到非学历教育培训之中,从而扩大非学历教育培训生源,提升中国民众的整体知识水平。

第三,健全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管理时应该要有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这样才能提升非学历教育水平,才能满足学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聘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以确保教育质量,推动中国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发展;其次要突出非学历教育培训特色,让更多人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参与到其中,感受非学历特色教育的魅力。

第四,整合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线教育资源。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要做好在线教育,比如要做好在线咨询、在线培训、在线考核、在线解答等工作,让更多人有时间参与到非学历教育培训当中,实现他们“充电”的愿望。除此之外,在整合资源时,相关人员也要利用好信息技术,从学员需求角度出发,将各项知识的在线资源模块化,帮助学员更好进行培训选择,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个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时应该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增强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培训中,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其以后的工作提供有益帮助。高职院校也要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创新,做好培训组班工作,健全自身管理机制,整合相应的教育资源,从而满足非学历教育学员的发展需求,推动非学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作者:季婷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勇,赵秉文,王渊,马杰.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研究与创新[J].继续教育,2015(07):32-34.

[2]王慧.中国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30-32.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2

社区教育可以看做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能够有效地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发展作用。电大教育和社区教育有很大的联系,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及意义,并提出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县级电大;社区教育;意义;路径探索

近些年来,社区教育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相关单位和学术界的重视,开展了许多关于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具体到县级电大怎样进行社区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现阶段的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很难投入大量的人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缺少成熟的模式。这些问题造成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种种限制。虽然开展过程会存在一些问题,但电大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这些优势推动社会团体和商业企业等进步发展,充分发挥电大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电大可以借助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促进电大事业的发展。所以,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

一、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

(一)具有较为成熟的办学系统,是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电大通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教育办学系统。电大的办学系统贴近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并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设施的重复投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县级电大自身成熟的办学系统为日后开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县级电大可持续发展。

(二)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满足社区教育需求

与县内其他教育机构相比较,县级电大自身具备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电大教学在线平台、双向视频系统、卫星数字化接受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让其能够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县级电大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充分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

(三)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首先是教学资源。在经过十年的开放教育试点后,电大教育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网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不再存在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其次是教师资源。县级电大属于地方高校,比县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县级电大具备更优秀的师资力量,除了教师拥有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之外,县级电大还具有管理和聘请专职教师的能力。再次是学生资源。县级电大的主要生源是在职人员,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县级电大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学院是为了满足社区建设需求,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且具有综合性、社区性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电大自身的定位特征和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可以看出县级电大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县级电大可持续发展

根据某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大约4500人,随后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5年后大约会下降17.9%,约3500人,10年后大约会下降32.5%。这也就表明成人高等教育后续生源严重减少,县级电大日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县级电大应加强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增加办学渠道,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而提高县级电大的办学质量。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积极组织非学历培训项目,扩展办学空间,对居民的生活品味、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健身娱乐等各方面进行培训,进而实现县级电大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中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部分人员,例如外来的务工人员,具有文明程度较低、技术层次较低、文化程度较低的特征。根据某社区的调查数据表示,社区居民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的有38.9%,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1.1%,并且有78.1的居民技术水平低下,不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简单和工资待遇低的简单工作,除此之外,部分居民生活方式不文明,经常发生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丢垃圾、语言粗鲁等不文明现象。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能够有效改变“三低”的情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

国家开放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立,逐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而达成人人学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理想学习状态。国家注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是一所没有围墙、新型的远程开放大学。县级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中的基础组织,应注重增强内涵建设,积极推动开放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办学宗旨的实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扩大县级电大的办学功能,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而完成开放大学的办学任务。

(四)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全体民众应养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人人都热爱学习,愿意学习,逐渐让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及基本状态,同时政府和教育单位也应为其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设施,制定关于学习型社会的保障制度,进而让学习者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制度,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意识的实现。县级电大是为了基层建立起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也就表明它的教育本质是大众化的,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而在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上形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养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目的。所以,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

首先是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县级电大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县级电大应实行积极的政策,通过定期的进修、培训和外出考察等手段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投身于社区教育事业中。县级电大还应与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构建起社区教育教师库,将县级电大教师归纳到其中,安排教师到社区教育学院中进行教学,缓解社区教育师资紧张。与此同时,将优秀教师引进企业中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工作。其次是社会资源。县级电大应与社会力量保持良好的合作,整合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力量和教育形态,进一步形成覆盖全县乡的教育网络,把社区和农村党员的远程教育网站链接到各大电大网站中,为全县民众提供一个共享网上教学资源的平台,充分发挥县级电大的积极作用。再次是自身资源建设。县级电大应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制定具有特色、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内容,保持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形式,将多种媒体相结合如网络课程、教学光盘以及文字教材等,进而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县级电大还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办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习专栏,进而扩大全县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二)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成和支持

县级电大应积极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电大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展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和重要意义,逐渐引起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和认可,支持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将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看做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县级电大自身具备的作用,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宽县级电大的办学途径。第一,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将其划入到教育总体发展计划中,同时县级电大也应充分意识到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将其划入到学校自身发展计划中,建立专门机构为其提供制度保证。第二,增加县级电大的办学区域。在边远地区建立电大教学点,充分发挥电大的办学系统优势,将社区教育延伸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第三,制定相应的保证机制。在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县级电大和社区要保持双向互动,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根据法律和政策明确县级电大的职能和地位,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双方的利益和权利,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护。

结语

通过借助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共享,扩充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资金、条件、师资等,在原有的县级电大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进而减少开展社区教育的难度,这是现阶段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路径。县级电大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加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力度。同时在进行社区教育开展工作时,将重点放在开发社区教育方案设计、过程评价、工作管理、资源组织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见效快、投入少的目的。

作者:钟育炎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

参考文献:

[1]王琪丰.论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中提升核心竞争力[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0-82.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3

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包含多个运行层次和复杂组织构架的系统工程。在实现我国经济、文化等实力迈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人才、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电大远程教育以其服务全民的办学宗旨、30多年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实践、“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一流现代远程教学网络体系、遍及城乡和运作有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等特色成就显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国家决定依托电视大学建设开放大学。让远程开放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大学里更加彻底的运用,凸显开放大学的开放性、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充分普及性。远程教育之所以在各国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可以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教兴国起决定意义的是是人才培养。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实现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梦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减少学习时间和成本,消除人们在学习时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就必须发展远程教育。特别是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远程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法对终身教育的意义

制定远程教育法,对规范我国远程教育体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我国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和谐的法制环境,规范整合教育资源和秩序,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法的颁布可以完善终身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终身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了切实保障我国终身教育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和谐的法制环境,我国应该尽快启动远程开放教育进行的立法事宜。远程开放教育法作为保障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在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颁布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但是作为规范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远程开放教育方面的法律却至今仍是空白,这样的教育法律体系是不完善的,因此,从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来看,远程教育法的制定应是迫切之事。远程开放教育法有助于规范教育秩序,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十余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国外的教育业纷纷抢滩我国文化市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急剧攀升,仅在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已达到33.97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19.32%。国外文化来势汹汹,纷纷在我国抢生源,其实是对我国文化的渗透,但由于我国教育立法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教育秩序无法得到有力规范,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安全。因此一定要完善教育立法。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完全打破国际时空限制,在招生、组织教学等方面更是灵活,因而更容易成为外国教育渗透的新的触角。一定要尽快制定远程教育法,鼓励和扶持远程教育对外扩张,促进本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国的远程教育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因而难免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因而规范远程教育秩序,完善远程教育体制,对完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至今为止尚无系统规范远程教育的法规,如远程教育机构的准入条件、远程教育机构的认定机构、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保障机制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极大地制约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完善。

远程教育法的内容——以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为重点

关于远程教育法的内容,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过研究,认为远程教育法应在远程教育机构的资质、教师准入制度、课程体系、师生权利、法律责任等方面有所规整。在立法形式上可以以单行法的形式,并提出了立法体例。认为具体在体例结构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篇:总则—远程教育机构资质——教师的准入——课程设计——师生权利——法律责任。但是随着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认为远程教育立法应该重点突出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是来自国外的新鲜事物,它是指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或培训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将之存入自己的学分管理账户中,就如同将钱存进自己的银行账户中,通过累计最终达到满足某一专业毕业要求的学分从而获得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学分转换互认即在某一学校获得的学分根据一定标准转换成另一学校的相应学分,该校对此转换予以认可。这种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对成年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获得大学学位证书完成高等教育非常有促进作用,因为它恰好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满足成人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目标的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大有用武之地。它最终将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使终身教育真正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但是,为了实现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光有几个学校实施肯定会出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位阶高的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保障,《远程开放教育法》(由全国人大颁布)的出台就更显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规范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转换互认制度:

教育部牵头,整合各种教育形式。法律应规定由教育部牵头,将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夜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及各种培训教育机构等各种成人教育机构整合,统一纳入开放大学体系,首先可以以会员的形式必须加入。规定办学机制的开放,学生有权将每学完一门课程的学分累积起来,待其达到一定学历层次或培训的学分后,获得相应得学历证书或结业。各会员学校之间的课程学分可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转换标准进行转换,各会员学校必须互相承认。对拒不按此执行的学校,远程教育法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设立全国性的学分认证机构和地区性认证机构。我国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已经有免修免考制度,比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自学考试、其他高校的课程学分予以承认并实行免修免考,国际间的高校互认通过政府间的协议也逐步扩大。但是社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互认与转换基本是空白,通过“学分银行”在社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架起立交桥,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个权威的学分认证和转换机构。在美国,美国的高校包括远程教育机构进行学分转换的前提是通过区域认证协会的认证或全国性认证组织的认证,如果没有通过以上机构的认证,该校的学生在转学时,一般学分不会得到另一高校的认可。美国有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它们是按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中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设置的单位认证机构,这6个地区的大学和学院按照地区归属组成了6个联合会。全国性认证机构共有11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负责对全国职业和专门职业院校(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insti-tution)实施认证的机构;另一类是负责对全国信仰院校(faithbas-edinstitution)进行认证的机构。#p#分页标题#e#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变迁;范畴;应然性;重新定位

继续教育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自身的范畴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范畴日渐多元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范畴会引发一些理论上的混乱,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准确定位和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因此,需要在对继续教育范畴应然性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继续教育的范畴体系,进而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化发展。

一、继续教育范畴的变迁阶段

从哲学意义上看,范畴指的就是问题所能覆盖的领域及具体的范围。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覆盖领域,这些领域甚至是差异较大。因此,追溯继续教育的发展阶段,明确其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继续教育早期发展阶段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其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正规的、传统的教育体系。英国是世界继续教育的发源地,在1944年,英国通过《1944年继续教育法》,该法将继续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论述。而且,还特别界定了继续教育的内涵,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专为离校青少年设计的教育体系[1]。如此,此时的继续教育范畴就是一种“离校教育”,也就是学校外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时期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美国兴起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再教育活动。当时,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发展,美国深感工程师的素质、水平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需求,于是部分高校开始通过举办短期的工程技术培训班来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将“继续教育”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也开展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培训[2]。1984年成立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并将继续教育界定为对具有一定学历或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及培训的一种再教育活动。在此时期,各国的继续教育主要限定在工程技术领域,其范畴是对具备一定学历或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阶段

198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成人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要求成人教育的办学重点转向在岗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在这个时期,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第一次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将继续教育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大学后,也就是提出学历要求。1987年,国家教委还颁布专门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和具体任务,重点对取得专业职称或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继续培训。从国家政策看,这一阶段继续教育的范围扩大了,相应的,其范畴也由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一般领域。

(四)终身教育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2000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由此,继续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主导力量。后来,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报告中,均提出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显然,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其范畴远远超过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成为与学校教育并列的且能够与其他教育形态融合的通道式教育体系,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远程教育皆可以融合。如此,其范畴就应该界定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和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3]。

二、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范畴及其问题

(一)现行范畴

在当前,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联结性、通道式的教育类型,其范畴无疑是极为广泛的,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能够与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结合。从学历教育上看,其范畴类型涵盖了电大、夜大、成教、自考、网络教育等。这些继续学历教育的层次也是极为广泛的,即从中专一直到本科。而非学历培训的类型和层次也很广泛,从类型上看,包括各类各级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系统统一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企业统一自建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以及社会上各类商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二)现行范畴存在的问题

1.难以区分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界限。所谓的学校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性地培养学生心智,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形式。从其定义上看,学校教育的特点是难以和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相区分的。继续学历教育与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体系性、严密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均是以培养学习者心智为目标的教育,均有固定性的评价标准和专业范围。如此,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征的相似性,会模糊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范畴界限,客观上也限制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教学学科体系的发展[4]。2.文凭双轨制带来教育认可问题。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分开的,二者办学体制是并行的。也就是说,两类学历教育在入学方式、教育过程、教育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此来颁发不同的学历文凭,由此导致同一学校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凭形式。这种文凭双轨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能够根据文凭的内涵来区别学历者的相应水平以及判别其教育类型。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有时候仅仅依据文凭是难以判断的,特别是对于国外的用人单位,无法按照文凭差异来断定其教育形态。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特别是名牌学校,二者之间的文凭含金量以及学生的素质、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如果社会大众无法按照文凭来判断其教育类型,就会影响社会大众对于学校教育的认可度,从而给学校声誉及办学质量带来问题。3.继续教育双轨办学体制机制融合困难。继续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区别,尽管同属于继续教育,但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性远胜于相似性。首先,从办学体制上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对办学体制的要求是不同,对教育管理模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通常看,学历教育需要一定的入学门槛,有完整而严密的教学过程、有固定化的评价体系、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而非学历培训几乎没有门槛,教学过程及评价体系也不固定,各校有较大的自主权,结业证书无须电子注册。其次,从运行机制上看,学历教育是带有公共、公益属性的非市场化行为,其教学管理严格,教学周期较长,突出教学过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但非学历培训则是完全市场化行为,教学周期短,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如此,从二者的机制和体制上看,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办学模式、教学过程截然不同,导致二者实际融合较为困难,甚至不具备融合的条件。

三、继续教育范畴的应然性分析

应然性从哲学上看,就是问题在理论或逻辑上应有的状态,其对应的概念是实然性,这种应该存在的状态而非实际状态。如此,从应然性上分析,继续教育的范畴应该界定为非学历教育;其目前包含的学历教育应该从继续教育中剥离,直接回归到学校教育体系。其范畴从应然性上看,之所以做出如此的界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一)教学体系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其必须以专业为起点,教学过程以课程体系为主导,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教师是教与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一般不因学习者的个性需求而变化。但非学历培训的教学体系是条块化的,是处于分割状态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突出专业,只强调实效,难以体现教学过程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调整。

(二)师资来源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的师资力量基本上是来自本校,部分教师是校外兼职,但数量有限。正是因为教师来源的相似,两种学历教育在培养体系方面具有相似性,其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和考试评价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继续教育的非学历培训,其师资并非全部来自本校,甚至更多的是来自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突出教师的实践经验,而相对弱化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等。

(三)教学组织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其教学组织的流程及基本环节是一致的,课程持续时间大致相等,平时教学环节的基本流程是标准化,从授课到考试中间需要经历更多的环节和时间,而且对于考核方式极为重视。但非学历培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因为是模块化教学,课程持续时间较短,教学流程简单,对于考核环节也不关注。

(四)教学质量管理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其教学质量管理是极为严格的,有明确的监管体系、方式和具体过程。从入学门槛看,二者均需要参加考试,即便是网络学历教学,也有全国性的基础课程统考。从教学实施的过程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其软硬件设施的条件、教学环节的要求等方面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其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非学历培训没有入学门槛,也不要求有严格的考试评价,质量控制标准由各个教学机构自行制定,用户反馈是其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

(五)证书授予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都是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办学过程、招生就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范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可或审批[5]。学历证书授予作为最后的评价体系,必须到教育部门进行注册;证书的颁发由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对于学历培训证书,办学机构就可以自行颁发,无须到主管部门进行注册,具体办学项目或办学方式无须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只需要备案即可。

四、继续教育范畴的新发展

(一)继续教育范畴的重新定位

1.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应该回归到其固有体系中,也就是要回归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此学校教育的范围就可以大为扩充,从原来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扩展到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应该包括学历继续教育,但学历继续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层次。但在确定其范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学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也不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而是应该将其按照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分别纳入,诸如继续教育中等学历教育就应该纳入中等教育中,高等学历教育就应纳入高等教育中。这样一来,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就“消解”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2.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非学历培训专属于继续教育,如此继续教育的新范畴就应该专指非学历培训,这种非学历培训的范围是广泛的,应该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类各级教育培训。从其具体领域上看,可以包括职业和非职业的;从其对象上看,应该涵盖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不仅仅限于成人;从其培训时间上看,从人的出生到死亡,涵盖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继续教育范畴重新定位的意义

继续教育范畴重新界定之后,就可以将其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学校教育专司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对学历教育之后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一种补充。如此就从逻辑上厘清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专业化分工。将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并入学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功能完全是学历教育,那么继续教育就可以完全实现非学历培训,推进了教育专业化分工的明确,可以使得两个不同体系的教育人员各司其职,实现二者的专业化发展[6]。第二,有助于推进继续教育办学的专业化发展。当继续教育只从事非学历培训后,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才可以完全理顺,专注于非学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助于其推进学历培训业务的专门化,进而提升非学历培训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第三,有助于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当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回归到学校教育,非学历培训成为继续教育的代名词和专司事项。那么,终身教育体系就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大块,这样就能更好地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能够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得社会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都有教育体系与其对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第四,有助于继续教育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始终难以独立,其关键就在于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系统,难以从教学特性上对其进行区分。当其学历教育剥离之后,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就完全分开,从而使得二者的差异更加凸显,从理论上推进其学科体系建设就更为容易。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项晓勤.英国继续教育改革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5):77-81.

[2]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

[3]曾祥跃.继续教育范畴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7(1):4-8.

[4]叶显发.教育评价基本范畴的异动与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01(4):37-40.

[5]杨斌,李红霞,常莉.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5):9-12.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现阶段,普通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对成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偿。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对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吉林高校的继续教育必须探究新的培养模式,应从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培养模式为主向社会各种专业技能、从业资质培训模式转型,发挥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特征

准确掌握继续教育趋势、人民大众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变化,将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由传统的“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从转换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种相对发展性、开放性、生态性的教育转换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种。特征一:将思辨哲学作为逻辑发展点,提倡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创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大众教育需求三者之间促进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具有复合性和非线性特点,所以,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动态性、曲折性和多维性。特征二:将现代文明作为开始原点,认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现代文明,同时也认为现代文明的高效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全方面发展,给高校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现实动力和社会环境。所以,转型发展的第二个特征是转型形式的社会性和转型主体的人文性。特征三:将传统成人教育文化为发展起点,认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思维是传统成人教育文化,只有明确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文化价值、文化行为以及文化地位,重视文化品格、文化基因和文化形象,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才有可能拥有新的发展动力。所以,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未来、现在、过去的三个时间段的碰撞。

二、吉林省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从吉林省高校调研中发现,“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员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教学方法模式单一,不符合在职人员学习特点”分列统计的前两位。因此,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学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学习者的调研中发现,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主要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偏多偏深,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缺乏”与“所教授内容难以真正适合学习者需求”这两大问题。同时,“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考核模式也是学习者关注的问题。

三、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转型

(一)由被动型转变向主动型

继续教育应改变过去“需要什么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做什么”的服从被动型的教育发展模式,须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思考和选择发展战略,加强与我国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联系衔接,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由学历教育转变向继续教育专业化

继续教育专业化是指给已经取得某个职业任职资格的不等于他已达到专业化的标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使之不断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准则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外行人所无法替代的专业化程度。它是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面临着重新就业和转岗培训。实施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帮助社会成员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将成为相当长时期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吉林省高校应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与企业、社会性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企校联合办学。

(三)由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向现展模式

这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传统继续教育“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单一功利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吉林省高校应革新继续教育观念,深化以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为重点的改革,探索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体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为继续教育营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媒体化和谐一体的教育环境,发展远程教育,以满足继续教育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吉林省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新需要。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国家政策

国家制定关于继续教育的制度法规,对继续教育发展给予制度保障,将在宏观环境方面影响继续教育的发展,影响学习者特别是在职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吉林省高校的调研发现,学习者普遍认为,出台制度法规“就职工参与继续教育,明确规定职工个人、单位、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学习者的主要选择。同时,“统一继续教育学历证书,规范证书发放与管理”也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二)高校办学

高校是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组织之一,学习者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也提出了重要的建议。通过吉林省高校的调研发现,“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成为学习者最希望高校改革的方面,其次为“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学习者自身

通过吉林省高校学习者对希望自己学习到什么内容进行调研发现,主要集中在“希望学习时间更为灵活”“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学习专业性强的课程,使自己能够通过这种学历教育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现场实践知识,技术性知识”等等方面。通过统计不难发现,吉林省高校学习者希望通过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实现所学知识与工作需要的紧密结合。

(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否恰当,会很大程度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学习成为成人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单纯的在线学习因缺少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而削弱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通过吉林省的高校调研发现,学习者更愿意采用的学习方式是“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重要的教学模式。

五、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以满足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以提升从业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科技文化素养为重点,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化”,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吉林省高校的课程设置应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依托,在调研分析行业所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工作技能、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基础上,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形成课程知识体系。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学习者登录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校策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组建虚拟班级、学习互助小组等开展协作学习。(2)虚拟实验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开展虚拟实验。(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一方面,开展在线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与督导,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形成性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另一方面,每学期举行终结性考试,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考核。

(三)构建立体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细化学习服务,打造出阳光(Sunshine)、微笑(Smile)、规范(Standard)、持续(Sustainability)的“4S”服务模式。吉林省高校应当建立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轨迹与师生交互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吉林省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覆盖学校和校外学习中心、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有“校、院、站”三级专兼职教学、辅导、管理团队,教师的聘任采用以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聘任模式。

(四)实行四级管理机制

随着《远程教育地区管理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远程教育示范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实施,进行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学习中心业务动态量化评价机制,对吉林省高校学习中心支持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在学习中心评估检查、评优、招生综合奖励等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应用。实行学习中心优胜劣汰管理机制。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事业开展了深化改革,吉林省的高校在近几年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继续教育将会成为富国强民的有效途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的继续教育,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结构。

参考文献: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6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省外甚至国外许多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不断涌入云南,良莠不齐的办学实体和花样迭出的办学形式使得成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招生无序竞争、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信誉不佳的现实困境。近几年更让农业院校感到困惑和危机的是,随着农业在职人员和农村新型农民接受大学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省内高校不断开设农科类成人教育专业,开放大学、网络教育也扩大农科类招生规模。云南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面临与省内外大学的竞争,面临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的竞争。目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除医学等特殊行业外,成人生源已经逐年下滑,生源质量相比过去也有所下降,而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学院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危机认识不深、开放办学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不强、教学质量抓得还不够扎实等问题,成人教育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危机。处在社会转型发展促使教育转型发展的当口,只有学校领导和职能管理部门看清形势,正视现实,继续关注和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组织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强化改革措施和手段,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承担云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云南省农村妇女联合会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的培训任务,每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农业与农村基层管理干部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每年培训规模800人左右,培训计划和培训经费由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和拨款。为拓宽培训市场,近几年也主动为浙江、广西等省(区)农业部门、水产部门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培训办学经验。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相比较,培训教育(继续教育)这一块是指令性或任务性的工作,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欠佳,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不够高端等原因,作为地方省属农业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短时期内较难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长远的科学规划、规范的办学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非学历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人教育学院名义上是管理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但由于学校授予的管理权力有限以及缺乏明确统一的管理制度,学校各教学院系和处(部)都可以举办非学历继续教育,自主招生,自行管理,各自为战,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和管理处于碎片化的分散状态。从理论上看,非学历教育市场广阔,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但由于办学体制不规范,没有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校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部门无序地展开内部竞争,有利益的大家争,无利益的大家推,办学质量难以保障,难以形成好的社会效益。

二、成人教育的办学定位、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

1.办学定位

坚持“立足云南、服务三农、面向基层、开放办学”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适应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现代远程教育,深化函授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巩固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专业学位成人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境外联合办学,大力开展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确保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2.目标任务

通过改革和努力,实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层次提升为重点,增加办学形式为生长点,巩固函授教育,推行网络远程教育,搞活自学考试,加大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特色突出、质量优良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各类成人教育在籍学生保持在1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6000人,专科生40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3000人,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2000人。

3.发展思路

一是处理好发展与速度的关系。既要做到持续发展,又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二是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应坚持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效益是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三是处理好办学层次与类别的关系。应在发展函授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拓展自学考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短期培训等。同时还要注意提升成人研究生等学历层次,拓展办学空间。四是处理好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求发展,不求创新,不可能有竞争力,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创新。创新应着重从观念上、体制上、项目上和服务手段上去创新。

三、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1.深化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结合成人学员的工作实际和学习特点,遵循成人教育注重实效和少而精的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乡土型和实用型人才;要以弹性学年制和学分制教学改革为契机,完善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成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做适度的动态修订,针对成人函授教育集中面授时间短、业余学习为主、学生具有工作实践经历等特点,坚持精选教师、精选课程、精选课时、精选教材,紧密联系学员的工作和学习需求,突出应用性,精简可开可不开的课程,重点开设结合生产实际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核心课程。坚持够用为度、按需施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保证基础课,突出主干课,加强实践环节,按照学科类和专业模块式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增加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实效性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和突出专业学科发展趋势,适当增加选修课开设比例,拓展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紧密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信息,根据成人教育的发展定位、特色和培养规格,整合学科优势,强化专业方向。通过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积极拓展非农专业,彻底改变过去专业数量多、学科狭窄的局面。同时,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树立专业品牌意识,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建设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竞争优势,形成以农科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覆盖非农学科的成人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3.改革和完善成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不同类型普通高校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证明,自身积累和良性发展在成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普通高校改革和完善成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应当坚持教育发展规律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出发,明确各方职责与分工,兼顾学校、各学院、教师、函授站(点)各方利益。要从完善成人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切实有效的成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在具体管理要求上,应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成教工作的首位,注意加强和突出各教学过程和环节的全面系统管理,认真抓好专业建设、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和函授站(点)建设与管理,树立成人教育的办学品牌,保障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改革传统函授教学模式,发展现代远程网络教学

积极筹办网络远程教育,加快现代化视听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设备的建设,完善成人教育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利用,构建系统化成人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建设,改变过去单一函授教学、集中面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融合传统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水平,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优质教学资源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5.拓宽办学渠道,开展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随着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提升,报考和希望接受成人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源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和农村基层的发展需要,加快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时提升学校成人教育的层次,成人教育学院应加强与研究生处和有关学院的合作,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网络体系、办学经验及本专科毕业生的生源条件,积极开展成人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6.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7

【关键词】非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一、引言

继续教育系统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继续教育体系承担的使命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教育部在2013年全民读书周活动上曾指出,继续教育系统承担国民学历教育补偿任务越来越弱化,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未来改革发展的主方向。也就是说,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其中提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要达到35000万人次,其中,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重要途径,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实践探索也多集中于各行业(如教育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受政策影响大。本文对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和整理,以期更客观、全面了解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二、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非学历培训”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学者在概念上并未做过多区分。因此,笔者2016年12月20号在CNKI中搜索研究样本时,以“篇名‘非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培训’”或“关键词‘非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培训’”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33篇。在剔除报纸宣传、会议通知、重复性文献、技术推广等非学术性论文后,得到有效研究样本文献101篇,其中期刊论文94篇,硕士论文7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数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101篇研究样本,从文献发表的时间与数量、来源与类型,研究主体及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研究现状,掌握其研究重点和面临的核心问题。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数量分析

1.文献发表时间和数量分析

从研究样本文献看,CNKI中能检索到的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培训)的最早文献发表于1991年,名为《如何开展非学历培训》。之后的研究屡次出现断点,直到2009年之后,才出现持续性研究。而在2011年出现了一次研究小高峰,研究文献数量到达10篇,而2012年却出现了短暂回落,之后又有回升,维持到15篇以上。研究样本文献中有7份硕士论文,均出自2010年之后。文献发表的时间和数量情况详见图1和表1。由此分析得知:(1)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发展起步很晚,重视程度严重不足;(2)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2010年以后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国家对于建构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倡导,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必将得到重视和发展。

2.文献来源和类型分析

在101篇研究样本中,94篇期刊论文占到研究样本文献总量的93.07%,主要发表在《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内蒙古电大学刊》、《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刊物上。由此可分析得知:(1)成人教育类的专业期刊长期以来都关注着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是我国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骨干力量;(2)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仅20篇,比例仅占样本期刊文献的21.28%。7篇优秀硕士论文占研究样本文献总量的6.93%,有2名作者的专业为成人教育学,其他作者分别来自公共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持续性地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队伍,并且其研究视角与专业有紧密关系,多为从普通高校的角度来探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施问题,而缺乏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系统性研究。

(二)内容分析

1.研究主体视角分析

笔者将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研究主体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开放大学(电大)为主体,研究开放大学(电大)进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探索;第二类是以普通高校(主要是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网络教育学院)为主体,研究普通高等院校进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探索;第三类是职业院校(包括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研究职业院校进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探索;第四类则以行业机构(中小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协会等为主体,研究行业从业人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相关情况(具体见图2)。研究发现: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来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或网络教育学院)和开放大学(电大),行业协会以及一些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培训项目较多,但过多关注项目推广和运行,未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

2.研究主题内容分析

笔者依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关键要素,结合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具体内容,将研究主题聚焦在七大方面:基本问题、管理与评价、发展现状、策略思考、运行模式、特定人群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以及除上述六大研究主题以外的其他研究。由于部分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主题,而笔者在统计时以核心主题为主,文献不重复计算,101篇文献的研究主体分部情况如表2所示。(1)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定位认识、特点探讨、类型分析等。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初期,学者们多认为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开展的旨在提高工作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方式。[1]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学者们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科学,普遍引用《规划纲要》中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解释,即“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训为主要方式,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开展的教育活动”。[2]众多学者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主要归纳为:对象的多样性、广泛性;活动的再教育性、终身性;方式的灵活性、便捷性;内容的实用性、广阔性等。[3]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市场化特征和产业化属性。[4]朱益飞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类型划分为非学历研究生教育、职业资质培训教育、业务培训教育,体现了“大培训观”。[5]而根据《规划纲要》理解,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分为以职业为导向的“非学历培训”和以精神文化生活为导向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然而从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和研究看,非学历培训始终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主体。(2)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与评价。因在教育对象、内容、方法、周期上的不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与传统学校教育管理有本质不同。有学者提出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大多以“项目”形式存在,与项目管理方式有天然契合点,建议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中引入具有客户导向性,重视项目目标计划,注重过程监管和控制循环的项目管理方法。[6]普通高校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其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分层管理方式,即学校归口负责管理(主要以行政审批为主,包括发展规划、合同管理、项目审批、证书颁发等),各二级学院作为实体办学单位,具体负责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实施。[7—8]这种二级管理模式有很多弊端,有人甚至称此种管理模式为“只管生、不管养”的放养式管理模式,提出需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二级管理模式等。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的评价一直是非常重要但却长期忽略的一环。各机构在进行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总结时常提及的是培训人数和培训经费,但对于教育质量的总结简单等同于学员满意度反馈。有学者在呼吁,必须建立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这个指标体系非常复杂,现有的研究还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3)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对现状的把握和问题的认识,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完善和推进。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研究主体,各普通高校、各级开放大学(电大),以及部分职业院校都结合各自工作开展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有的还进行了SWOT分析,比如蔡凤伟等人的《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王慧超的《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根据刁庆军的关于一项针对45所普通高校的调查,基本上全部高校都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势力虽然非常明显,但总体上讲,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继续教育仍然处于附属地位。普通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还呈现非常明显的专业化特征,一般来说,普通高校都是充分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培训。比如农业类院校开展农业相关的培训,师范院校开展教师培训等。[9]电大系统在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和有益尝试。在样本文献中,有各级(省、市、县级)电大对目前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并普遍认为,与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相比,开放大学(电大)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就在于系统运作和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策略思考。样本文献中有32篇文献的研究主题与策略思考密切相关,占样本文献总量的31.68%。策略思考主要是针对现状分析得出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主要包括发展理念转变、管理机制改革、质量保障建立、方式方法创新等。如王小燕在其硕士论文中总结到,普通高校应该提高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应该强化对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要努力打造集团化非学历教育优势,要创建品牌培训,还要加大网络教育的应用和健全沟通交流机制。[10]范斌等人提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质量为目标。[11]还有一些学者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策略思考并不系统,但也颇有启示意义,如高媛提到要顺应“微”时代特征,利用“微信”、“微博”、“微网”等信息时代的微工具,加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12](5)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主要指从战略层面提出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式。已有文献涉及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可归纳为品牌化战略发展模式、特色化战略发展模式、多元合作发展模式、学历与非学历融合发展模式等。谢蓓认为品牌化战略发展就是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以品牌优势取胜,从而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她以广西民族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化建设为例,探讨其取得成功的经验。[13]特色化战略发展模式主要指各机构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主要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系统特色等(主要是电大系统),推出其他机构难以模仿或取代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较多学者都认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如白玉民认为学校等机构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公共教育培训服务平台;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及优势。[14]学历与非学历的整合发展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要手段,开放大学(电大)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如郑亚虹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学分互换的可行性探索》,魏勇钢的《开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融合研究》。这些研究目前也仅是在开放大学系统内进行的少部分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学分互认和互换的尝试,要实现大规模的学历与非学历的深度整合,还需要打破多方利益藩篱,任重而道远。(6)特定人群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本研究中涉及的11篇文献样本以特定人群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为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图书馆员、护理人员、服装专业人员、生物医药技术人员等人群。其中以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项目介绍最多。相比较而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相对成熟,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明确(每年均有学时要求,并与考核晋级挂钩),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推出了很多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由此可知,国家政策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和推动作用。(7)其他研究主要包括了中外非学历继续教育对比研究,如马艳萍的《中美高校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比较研究》,罗丹等人的《美国综合性大学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色及启示》,还有冯捷的《德国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借鉴及反思》。这些发达国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罗丹认为美国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上清晰的定位、独立的办学体制,多元化的项目和教学形式,开放灵活的课程设置,还有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有效启示。其他研究中还包括一些不便于归类的新视角的研究成果,如刘丽娜等人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远程学习者的共性及个性化特征、学习需求、远程学习行为规律,以及远程学习者考核偏向等进行的分析,对我们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参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学习的理念必将深入人心,而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目前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有部分社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得好,特别是近几年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蓬勃发展,但这些社会化教育培训机构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工作还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他们所做的研究在本研究中的样本文献中所占比例很小。而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电大)、职业院校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工作中还有很多缺陷,包括体制机制方面、意识到需要合作但不愿意打破利益藩篱等方面。也就是说,目前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电大)、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化教育培训机构,不仅要加强针对培训项目运作的合作,还要加强科学研究的合作,才有利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悦雄.如何开展非学历培训[J].行政管理研究,1991(1):25—2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6-11-03.

[3]李响.终身教育理论下我国高校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23—25.

[4]周斌,罗晓梅.市场化运行机制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化可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6—18.

[5]朱益飞,薛泉祥.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理论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9—112.

[6]滕杰.项目管理方法在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20—22.

[7]蒋海红,何坚,等.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探讨[J].继续教育,2014(8):9—11.

[8]李慧勇,陈莘,等.完善高校分学历继续教育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之对策[J].当代继续教育,2014(8):18—20.

[9]刁庆军,严继昌,等.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10(3):3—6.

[10]王小燕.我国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11]范斌,白琰.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5):57—59.

[12]高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机制刍议[J].继续教育,2014(11):51—52.

[13]谢蓓.新常态下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品牌化战略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9):186—188.

[14]白玉民.浅谈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6):14—17.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8

当前,我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大学正处在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阶段。通过这一跨越式的转型,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升级教学平台,为社区居民接受终生教育提供便利,实现开放大学的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互动。因此,将开放大学在组织系统、技术、资源、管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付诸于实践中去参与社区教育,必将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优势

开放大学是在原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学,它的办学宗旨就是大力推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通过自由灵活的办学模式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目标。社区教育的建立是为了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整合利用各类可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对象是社区居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社区管理、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构建、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等展开。开放大学的建设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平台和师资队伍保障,社区教育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借助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实现自身的升级发展。

一、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目前,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要想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社区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社区教育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劳动者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技能,掌握新知识。社区教育为全民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素质基础。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开放大学是在原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升级转型成立的新型教育体。它主要借助信息技术,集聚优势的学习资源,为各层次人群提供便捷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它的目标也是为一切想学习的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群众,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远程在线学习。因此,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的教育目标都是为普通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目标都是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二)开放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放大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已不仅仅是成人,而是以成人为主体的复合人群。开放大学当前的定位应该是通过远程开放教育为全体公民提供素质培训、技能提升的平台。它应该是一个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集合体、教育功能与服务功能并行发展的教育机构。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放大学应该重视与社区教育的合作。通过与社区教育合作,推进全民教育的开展,将是开放大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往的传统电大教育重视学历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在人才培训方面,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政策的调整,电大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落后、生源紧张等,这也影响了电大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有效缓解危机的同时,必须将社区教育引入远程教育中,使学校与社区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三)开放大学具有参与扶持社区教育的职责

开放大学是伴随社会发展在原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来的,这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之所以这样调整,也是为了赋予开放大学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其一,发挥其补充高等教育的作用,承担起专科、本科的学历后教育,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能型应用型学历教育。其二,依托省、市、县、乡、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及教学网点等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服务,以此响应国家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其三,职业技术培训,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战略已经赋予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功能和职责。从学习的对象来看,开放大学的内容、形式均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它由于自身的特点,没有学习时间的限制,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传送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服务基层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有效弥补其它形式教育的先天不足。

二、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组织系统优势

开放大学拥有一个从中央到省、市、县统一的组织系统,也正是这一突出优势,保证了电大持续发展到今天。各个层级的办学机构互不干涉,协调发展,分级合作。电大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全方位、全覆盖发展,教学组织丰富的远程教育系统。电大系统是第一个覆盖城乡的教育系统,这一完善的组织系统,有利于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避免系统组织的重复性建设。

(二)技术优势

开放大学在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成,原有的电大系统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了国家先进的地球卫星技术、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已经构建起一套成熟稳定的集数字技术、远程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教学系统。该系统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教学资源保证了远程教育的领先优势。这些优势为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够将最集中、最实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先进技术传送到各个角落,便于社区居民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自由地学习、交流。

(三)资源优势

开放大学在历史的积淀中集聚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国内教育、国外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等。从国家开放大学到地方电大已经建立起文、法、经济、工、农、医学、教育、历史、哲学、军事等学科门类齐全的专业。每个专业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每门课程在有文字教材的同时,还配试听教材、音视频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等。此外,开放大学还有集聚全国的共享资源库。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各类人群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服务。

(四)管理优势

开放大学在历史悠久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央、地方、市县的办学实体中,一直实行统一管理、分散办学的模式,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组织实施、学生的教学服务到专业的设置、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保证了办学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地方开放大学的独立办学又保证了办学的灵活性,使之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衔接,更好地发挥地方办学特色及优势,更充分地服务地方居民需求。可以说,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已经经历了社会的考验和磨练,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其更顺畅地与社区教育融入到一起,用自身的管理优势弥补社区教育的欠缺。

(五)经验优势

开放大学在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先进教学模式和先进教学经验。原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按照民众的教育需求开展多样化、便捷化、时代化的培训。在办学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与社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多元主体进行了深度地合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推动广播电视大学与时代同步发展,并顺利转型成开放大学,提高了电大的办学层次及办学信息化水平。所以,当前的开放大学具有经验的优势去深度参与社区教育。

总之,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具有历史积淀的多重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将直接推动社区教育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现代化的教育服务,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韩冰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丽霞.世界若干开放大学的共性特征以及基本经验[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1-32.

[2]韦盛奇,乔兴媚.广播电视大学推进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5-46.

[3]张荣艳,高彬.长春市居民社区教育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