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发言稿范例6篇

煤炭发言稿

煤炭发言稿范文1

今天组织召开的全市煤炭工业工作会议,当前狠抓各项工作开门红之际。对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市五届人大七次全会、全市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完成2011年工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面顺华同志对去年煤炭工业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都赞同。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煤炭工业工作效果显著,保安全促整合。

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0年。加快推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依照“两个加快”要求,以保增长练内功为工作主题,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节能减排五大重点,有效应对了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影响,全市工业增速明显加快,总量快速提升,质量明显提高,投资大幅增长,后劲不时增强,应对金融危机、力保止滑提速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4.76亿元,同比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39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位居全省第七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55亿元,增长36.48%利润总额实现7.96亿元,增长1.37倍;利税总额实现14.12亿元,增长67.46%完成工业总投资80.82亿元,同比增长64.42%其中完成技改投资53.93亿元,同比增长57.0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58%市煤炭行业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市2010年工业经济总量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市煤炭行业在2010年同样取得了可喜成果,主要表示在

(一)煤矿平安生产再上新台阶

全市各级煤管部门、煤矿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2010年。以“平安生产年”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强化监管和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瓦斯治理和安全投入,进一步加强煤矿平安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全年全市所有煤矿未发生较大以上平安生产死亡事故,未发生煤矿瓦斯事故;发生一般事故13起、死亡15人,与2009年比少发生事故5起、少死亡3人,比省政府下达的平安死亡控制指标少死亡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93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属煤矿平安事故数大幅下降,仅发生一般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与2009年比,少发生事故5起,少死亡5人。市属煤矿在平安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刚才也给予了重奖。从各项指标上看,2010年全市煤矿平安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资源整合取得新突破

市资源整合四项行政审批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3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77个整合项目,已开工建设40个,最近新增开工4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开工建设指标,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关闭6家煤矿的紧急任务,资源整合工作由2009年在全省排名靠后提升为在全省排位前列。

(三)煤炭营运调控实现新成果

全市煤炭系统采取了加大有证矿安全生产,2010年。加强经营企业整顿,加大外省煤调运力度,加大煤炭洗选分类供应和控制外运等措施,一是保证了本市各大水泥企业,建材砖、瓦企业的用煤需求;二是保证了本市生活民用煤需求;全年全市共生产煤炭405万吨,调运外省煤炭近110万吨,为保证全市灾后重建用煤和加快重建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电煤供应不景气,电煤价格偏低。电煤供应阶段性严重紧张,电煤供应与地方工业、生活用电紧密关联的情况下,市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克服价格低、运力紧等困难,从2010年11月下旬起全力组织和保证电煤供应,较好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四)灾后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全市煤炭行业亿元企业已经达到7个,2010年。行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大幅增长,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市煤管局直综三户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09年利润只有300万元。杨家岩煤业公司、旺惨白水煤业公司上缴税收进入全市工业企业前20强,葡萄石煤业公司兼并重组了旺苍磨岩发达煤业公司。同时,全市煤炭产业新上了洗选、焦煤项目,全面完成了职工住房维修加固,灾后重建拆除、搬迁项目已全部实现开工,杨家岩、大昌沟、碗厂河、小溪沟、陈家岭等煤业公司向国家申请产业灾后重建资金超越1100万元,市救援大队基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通过灾后重建,煤矿企业的道路、工业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双回路供电、职工住房条件等方面得到改善。

全市煤炭工业取得了可喜成果,2010年。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尤其是煤炭行业战线全体职工的奋力拼搏。此,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并通过你向煤炭行业全体干部职工及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2010年工作中取得优异效果和在今天获得惩处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也应清醒地看到煤炭产业在现实发展中存在问题还相当突出,肯定成果的同时。与国家和省对煤矿平安生产的要求相比,虽然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平安生产基础管理工作仍较薄弱,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仍然偏高,平安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与工业强市的要求和全市整个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相比,煤炭企业规模偏小、发展相对滞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与当前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和路径相比,煤炭产业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花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二、煤炭产业要为全市工业、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近年来。进一步审视市情,创新发展理念,明确作出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等一系列决策安排,进一步完善了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五届十二次全会上提出了奋力把建成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目标;提出了要坚持“五个一”基本思路;提出了要突出“三个着力”工作重点,加快“一枢纽、一中心、七板块”建设,其中包括五大百亿工业板块。要深刻学习领会并结合行业实际提出贯彻实施意见。二是充分掌握当前发展机遇。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在短时期内难有重大变化,地理位置、资源、劳动力状况又是东部资本、产业衔接转移的优选地区,市资源整合提升了煤炭产能、提升了办矿条件,以低碳经济实现煤电、煤气、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既是对煤炭行业提出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5年以来,全市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30%继二产超三产后,去年又实现工业超农业的既定目标。市委、市政府对煤炭工业在实施资源转化战略、走低碳发展中寄予很大期望,煤炭产业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思路和发展目标中做出成绩。要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就地转化,通过发展产业集团、引进高新科技,要自加压力,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就业和农民致富,为全市工业、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增添措施,坚定信心。切实抓好2011年全市煤炭工作。

也是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年,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月25日全省煤矿平安生产会上,李成云副省长和林书成局长对今年的煤矿平安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2月26日全市工业工作会上,市提出了全市2011年工业工作总目标:全市工业要努力完成“四个百亿工程”目标,即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完成工业总投资超过110亿元,培育食品饮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经济开发区园区工业实现产值110亿元。

2011年全市煤炭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推进原煤产量有较大比例增长,根据全市工业工作总目标。力保实现450万吨产量,力争生产500万吨原煤,力争煤炭洗选、焦煤和相关产业销售收入实现40亿元。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平安事故,确保煤矿平安生产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实现我市煤矿平安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度,实现整合矿井全面开工建设,做好煤炭经营秩序整顿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和资源转化用煤供应,完成电煤供应和煤调基金征收工作。

必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思路和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煤矿平安生产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平安生产,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关键内容。国从中央到地方。煤矿平安生产已连续实现稳定好转。2010年,全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历史性地降到1以下,全省煤矿平安杜绝了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比减少7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4.334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4以下。但煤矿平安仍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今年召开的国家、省煤矿平安工作会都对煤矿平安生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煤管部门和煤炭企业,要牢固树立平安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抓好平安生产的临时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抓好“平安生产年”主题活动,抓好平安生产的各项工作。

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把平安生产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部署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平安生产责任。煤矿企业要认真学习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政府的重要精神。严格落实企业作为平安生产的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内部平安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平安生产岗位责任制;要把平安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严格落实政府及部门平安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平安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度,煤炭管理部门要实行高强度监管,高密度排查,对隐患高标准整改,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个企业和生产环节。要加强对企业平安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严格平安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对事故多发地区和单位平安工作督导力度,确保煤矿企业平安生产。

加强对整合矿井工程建设现场施工平安监管和瓦斯治理力度。分析2010年和最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煤矿平安事故特点,二是突出重点。资源整合矿井工程建设中的平安死亡频发。市去年整合矿井发生一般事故7起,死亡8人,占全部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的53%今年全市整合矿井将实现全部开工,对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的平安监管是今年煤矿平安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依照省安委会提出的严格工期管理、严格建设顺序、严格施工条件、严格施工管理”要求,确保施工建设平安。要加大监察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非法违法建设和借整合工程建设之名行偷采之实的煤矿。市、县两级煤管部门要加大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对施工矿井带来平安隐患的旧井巷设施要组织炸毁和消除,多措并举,确保资源整合矿井不发生或少发生平安事故。

以“双百工程”为重点,要以瓦斯综合治理十六字工作体系建设为主线。围绕瓦斯抽采、监测监控、合理采掘安排、采煤方法改革、人员培训等方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措施,进一步落实煤矿瓦斯治理企业主体责任,强力推进瓦斯治理工作和示范工程建设。要依照省局布置,旺苍作为省级十个瓦斯治理示范县,以及所有9万吨及以上的生产矿井年底前要完成达标任务,要整合瓦斯监控平台资源,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

推行平安高效矿井建设、平安质量规范化和平安文化建设,三是推进煤矿基础管理和科技兴安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加大煤矿平安投入、制度建设、班组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工作,提升煤矿平安科技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有组织的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推进煤矿平安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

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的查处力度。煤矿发生事故后,四是加大对煤矿平安事故的调查处理力度。企业负责人必需严格按要求在1小时内上报到县级主管部门和煤监分局,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对事故矿井,一律停止生产和作业,全面查找和整改煤矿平安生产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一般事故整改方案由县级部门同意,较大以上事故由市级部门同意)后实施整改。所有事故矿井均必需由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国有重点矿由其上一级公司)进行质量规范化验收达三级以上(通风达二级)后,报煤监分局验收合格方能恢复生产。对防范措施临时落实不到位,重大平安隐患得不到完全治理的事故煤矿,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县区政府对其实施关闭。

要对因工作失职和监管不力造成事故的党政领导进行问责。对我市煤矿发生的所有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要依照中央国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精神。依法依规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地查清事故原因,科学客观准确地写出调查报告,依法严肃处置事故和相关责任人。

(二)着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实现资源整合矿井全面开工建设。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等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深化煤矿整顿关闭,一是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加快资源整合工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煤矿规模化和现代化速度。全国平安生产会、全省煤矿平安生产会上,都提出了要将煤矿继续淘汰关闭一批,资源整合扩能改建一批,大集团兼并重组一批,全省将关闭110个左右;市的关闭任务省上即将下达,对此要充分认识,提前作好思想准备。二是尽快完成资源整合行政审批扫尾工作。今年已进入煤矿资源整合工作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确保行政审批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完成的项目在8月份实现全面开工建设。如果有不及时申报未能按时完成行政审批的整合项目,假整合的项目,要及时实施关闭。三是要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整合工作。各产煤县区党委政府,煤管、金融、电力等相关部门以及煤炭企业要明确相关责任和任务,党委、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电力部门要利用灾后重建和农网改造机遇,协助煤矿完成双回路供电工作;市人行、银监系统要协助企业融资,力争实现双赢。各县区政府在组建担保公司、协助企业招商引资和融资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不很明显,要突破融资这个难点,还要多想办法,要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加大与各类金融企业的衔接沟通力度;另外,有局部整合企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扯皮的时间多,延误和阻碍了整合进度,煤矿建设是有限定时间的当地党委、政府要做好协调工作,不能因此而延误整合工程项目建设时间。煤管部门要对全市县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实施进度实行月报制度,每月通报一次进展情况,市政府要把整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范围。

(三)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

而外地没有资源通过买煤炭办加工,市采煤卖煤已有多年。同样赚取得了大量利税。如何实施资源转化,关键一条就是延长产业链,实现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就地转化。要协助已上煤炭洗选厂实施技改和实现满负荷生产,市煤管局要对全市洗煤企业进行全面调研,专题研究,力争能淘汰跳台洗煤,全部实现重力洗煤,打造精洗或机焦煤的品牌。要结合我市灾后产业重建、资源整合和产业衔接转移的有利时机,力争新上一批与煤炭相关的工业项目,攀成钢焦化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今年一期工程投产后,就能实现年销售15亿元,利税超越3亿元,直接解决500个就业岗位,可产二级优质机焦60至80万吨。要协助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煤炭行业的各类企业上规模,超亿元,超十亿元。

李成云副省长和林书成局长都提出今年还要关闭一批小煤矿,要加快煤炭产业集团化、集约化的探索实践。2月25日全省煤矿平安生产工作会上。要学习山西实行集团改革的经验模式。组建集团企业好处很多,可以解决我煤矿当前存在诸如人才、资金、管理、市场等若干问题。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市可以引进外面的大企业来收购,可以引导本市的优势企业实行兼并重组,也可以根据地域和经营特点联合组建成年产50万吨、年产110万吨的煤炭企业集团。

(四)着力加强煤炭生产经营调控工作

增长2.83%利润为-214万元,要认真抓好煤炭生产。今年12月煤炭开采洗选业仅实现产值3.28亿元。市直属企业产值降5.43%亏损671万元,朝天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负增长50%左右,全市原煤、焦炭分别负增长13%9%从12月生产情况看,形势较为严峻,28个合法正常生产矿井有8个尚未生产,其中有7个矿至今未实现节后复产,请煤管局督促企业本月内完成整改复产,整改复产后专题演讲。去年生产原煤405万吨,精煤170万吨,焦炭31.7万吨,实现产值约25亿元,今年要确保原煤450万吨,精煤200万吨,焦炭50万吨,任务十分艰巨。要高度重视全市煤炭经营调控工作,抓好煤炭经营秩序的整顿,想方设法控制原煤无序外流。要对全市煤炭的供需情况进行详细摸底调查,要切实保证灾后重建用煤需求;保证好本市工业、生活用煤需求;组织好新上火电厂、新上水泥厂、新上焦化厂的煤炭供应。预计今年全市生产450万吨原煤,可控原煤只有320万吨左右,煤管部门和经营企业还要加大外煤调运力度,近期市煤管局与有关企业协商研究,争取今年能增加北煤调进和市内新增煤炭百万吨以上。电煤调运也是重要任务,也要想方法保证完成。要特别强调一下就是煤炭调节基金征收工作,市在全省中进度较慢,2010年下半年实现起步。今年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各县区政府、煤管部门、煤炭企业要提高认识,要主动申报积极上缴,广旺集团、监狱煤矿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全市工业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要加强对征收工作进度的督查督办和通报工作。

(五)着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市政府的第96次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上既要体现行业发展需要和我市实际,要与省上部门搞好各项规划的对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

(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充分调整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执法力量,一是要加强平安监管队伍建设。煤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县级煤矿平安监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应至少配备一名煤矿平安专业人员,年产量110万吨以上的产煤县(市、区)应配备总工程师。要严格依照川府发〔2007〕33号文件要求,加强对驻矿安监员的配备管理和培训,做到配备齐全,专职驻矿、培训到位、监管有效、责任落实。要从有利于调动驻矿安监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日常履职监管和考核,有利于实施交叉派驻等方面来理顺各煤矿驻矿安监员的管理体制。各产煤县区人民政府和各级财政,要加强执法装备建设,配备必需的探测仪器和车辆设备。

煤炭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无纸化会议;煤炭企业;新闻采编;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新时期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以煤炭新闻工作为代表的企事业单位新闻业务而言更是如此。在无纸化会议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结合时代的新发展来提出相应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在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提升整体的业务效率和质量。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此展开探索,结合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特殊价值

(一)延伸新闻报道的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时期各项需求的提出,煤炭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生产、发展目标设计方面出现很多不同,这不仅与生产的主营业务相关,和以新闻采编工作为代表的工作也存在直接的联系。特别是伴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多终端普及,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感[1]。不过这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发展机遇,新闻工作者认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变压力为动力开拓进取,就可以在新时代结合新技术的提出和应用,有效地发挥网络和手机多终端的优势。结合海量的信息和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企业无纸化会议的背景下,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做好采编宣传报道工作,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业务模式下新闻报道的内容,使得其内涵具有深刻的价值,也使得其版面更加丰富多彩,能得到包括企业员工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展现新闻采编的新方向

新闻事业在新时期需要与自媒体以及各种信息资源相融合,充分利用时代的优势,规避自身企业工作中所存在的劣势。特别是对于采编工作而言,只有充分报道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采取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煤炭企业的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勇往直前,大步开拓走出创新之路,不断地提升队伍素质,打造高质量的业务模式,使得时代的压力变为动力,提升整体的业务质量。

二、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采编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今日,特别是在多终端媒体发展融合加速的今日,很多自媒体和社会专业媒体都向着更高级的层次转变,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技术方面,亦或是在推广应用方面,采编的模式都变得十分多元,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单一落后的局面。因此,煤炭企业的新闻采编工作整体上的采编方式显得比较单一落后[2]。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业务开展方面,显得相对比较呆板,没有结合时代的新需求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比如,在采编工作中,用笔记、写、改是很多传统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在时效性上就显得比较低下,这是在无纸化会议背景下需要改变的主要问题。

(二)报道内容的时效性

由于煤炭企业对于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视度不足,以及整体对于新时代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很多新闻事件发生后,由于个人水平的原因没有及时地报道出去,以至于整体的采写编辑制作传播时效性没有得到保障,这也是制约煤炭企业新闻工作者向前发展以及新闻采编工作改革的重要因素。

(三)报道内容缺乏深度

煤炭企业属于国有企业,所以在新闻报道上大体都有一定的模式,在报道内容的选择和实际的设计方面,新闻采编工作者也都是按着传统模式在推演,这就会导致其内容缺乏深度。特别是新时期在自媒体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兴起的今日,对于信息时效性和多元性的追求成为人们的追逐方向。所以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者而言,必须要结合内容深度的挖掘来做好相应的文章。除此之外在题材的丰富性方面也需要多做考虑,个人素质也需要结合整体的技术发展做出相应提升。

三、无纸化会议背景下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使得新闻编排工作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煤炭企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实际业务推进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与之匹配,除此之外是否重视相关主营业务也是十分关键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要先提高思想水平,特别是编辑工作在注重创意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将企业的新闻和新技术充分结合。编辑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充分地尊重事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直接决定着新闻的样式。所以,编辑在采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传统的新闻要求,使得其专业性能够得到保证,又要注意重无纸化会议模式的新颖性,这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具有敏感前卫的分析能力,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要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同时在编排方面下工夫,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打造专业的模式,使得新闻稿件从发现、收集、采编到最终成稿、宣传,能具有一定的模式,节约实际成本,提升业务效率,提高业务质量。

(二)改善新闻采编方式

在新時期结合新技术做好相关的业务改革模式,是各个行业突破的重要做法。对于煤炭企业的新闻采编工作者而言也是如此。传统模式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落后,无法及时大量地捕捉煤炭企业所发生的大小新闻,做好资料收集工作[3]。因此,在新时期采编工作必须要革旧图新,充分结合互联网所提供的优势,在各大平台的帮助之下,结合新媒体作出集约性的快速响应,使得各项业务能结合新技术的优势作出相关处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体的业务效率,也可以使实际从业者的个人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使整体的业务成本大幅下降。

(三)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煤炭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能源战略,能源立法,改革

一、中国能源立法的新举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5月14-17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起草背景、涉及的国际经验等立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对政府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加以完善(参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说明》。)。

在2003年10月1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建议稿)起草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就被列入全国人大2003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发改委起草。起草小组及下设的顾问专家组和专题研究组于2003年12月上旬完成建议稿的第一征求意见稿初稿,2004年6月向人大环资委递交建议稿,2004年底前提交送审稿,2005年完成立法程序。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的制定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人大常委会调整了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优先顺序,加快了立法调研节奏以确保该法提前制定。为什么一部能源立法引起如此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略显疲态矿物能源

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比如使用风磨、水车、水磨等利用风能和水能推动的生产劳动工具。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人类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两次能源转变确定了目前世界的能源供应结构。

第一次能源转变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能和人畜力来获取热、光和动力的作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气机出现后,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取代了非矿物质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能和内燃机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变的序幕,石油自1859年起登上世界能源的舞台(这里是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第一口21米深的油井为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的标记。),大约经历了100年,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为20%),而煤炭消费的比重降至48%,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

21世纪正处在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时期,一般认为1973年中东危机触发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可作为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的起始点,这次石油危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预测蒙上了悲观的阴影-认为“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告罄,天然气也只能维持60年左右”。(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然而,虽然对矿物能源的消费有增长的趋势,然而这种增长却是缓慢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版),它对世界能源需求预测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需求量2000年为9179Mtoe(下均同),到2030年增加到15 267 Mtoe,增长66.33%;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量2000年为6032Mtoe,到2030年增加到10080Mtoe,增长67.11%.)。到今天为止,20世纪70年代预计的世界资源短缺并没有出现。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基础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矿物能源储存量(常规及非常规)的新发现,以及对它们的可采性做出的广泛的评估,都认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限制。矿物燃料的储量达到13000亿吨,而矿物燃料的总资源量达到50000亿吨,至少供人类使用100年是不成问题的,在21世纪绝对资源量不会短缺。(WEC(World Fixity:_ Council), 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tl>i Applied SystemsAnalysis)。 Gloliail Energy Perspectives to2050 and Beyond.)有可能整个21世纪还是矿物能源为主的世纪,能源前景光明。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这句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的撒切尔定律反映了世界能源在短期不会出现供应危机的大前提下,一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已经未雨绸缪地积极寻找对策,推动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矿物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首先,矿物资源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导致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在地域上分布不一致,以石油为例,随着时间推移,石油出口地区越来越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需求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供应链也越来越长,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这种依赖进口的石油供应极易受政治、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以美国为例,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石油和燃气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平均增长了四倍。)。其次,在矿物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有害物质,产生环境问题,人类长期使用矿物燃料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身处21世纪能源大转变的十字路口,面对已经略显疲态的矿物能源,各国必须做出抉择,培育新的能源结构,开发出可以替代矿物能源的新型的能源-各国面临两个选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止步不前的核能

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40%;而在20世纪90年代却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3.28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48亿千瓦,10年中只增加了2000万千瓦,10年总增长率为6%.2001年核电装机容量增加了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过3.5亿千瓦。2001年仅有俄罗斯一座新的反应堆并网发电,使世界总的反应堆数量达到了436座。(蔡芸:《21世纪:新能源的新世纪》,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4期。)2001年是第一次既无新的反应堆开始兴建,也无反应堆被永久性地关闭的年份。2001年美国政府和核电工业部门开始谈论“核电复兴”。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7期。)2001年1月底,俄罗斯原子能部副部长尼克马图林说:“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不久将面临电能短缺危机,政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修建新的核反应堆”。(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和未来》,载《国防科技工业》2001年第4期。)为防止潜在的能源危机,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修建40座核反应堆。但自“9.11”事件后,美国在已有的反应堆四周布置了武装力量,给这种愿望泼了冷水。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比利时重申其关闭核电站计划,德国政府和核电产业部门已正式达成协议,逐步关闭现有的反应堆。瑞典因不能获得替代电力而推迟了2003年关闭一座核电站的计划。在日本,由于青森县地方的反对,计划中的一座核电站“暂时停建”,日本正兴建的核电站有4座,还有2座处于兴建前的安全审查中。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都在继续讨论重新开始搁置核电计划书订购新的核电设备,但所有讨论都没有一项开工计划。在“9.11”事件后,确实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中国目前虽然核能发电较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西欧150座核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占该地区电力供应的30%,北美118座反应堆提供了美国20%、加拿大12%的电力供应。中国发展核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核电的运行机组已发展到7台,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在建4台机组,2005年前投产使用,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但考虑到核能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作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核能对于中国不是最安全的选择。

四、充满生机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燃料的对称,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就像风,是可以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它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分为三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指沼气、气化、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地热、太阳能、小水电。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指的就是其中的“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矿物能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矿物能源的储量可以保证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但是其总量不会增加,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能源只要开发利用合理,就能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其次,就储量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全球每年技术上可获取的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潜力相当于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1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0%,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2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每年陆地上太阳辐射能量约为27万亿吨标准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00多倍。(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能源》2004年第3 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是目前能大规模开发、经济地提供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全世界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5万亿千瓦时。另外还有大量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第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不产生矿物燃料生产消费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相对于矿物能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当前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近几年都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风能是世界上利用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2001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37%,目前每年所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全世界水力发电每年所增加的容量,是2001年核电所增加容量的4倍。目前欧洲拥有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促使风力发电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的大发展。德国2001年增加风力发电装机2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1/3,目前风力发电提供的电力占德国电力的3.5%,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同时逐步取消核电产业,目前核电占德国电力的30%.西班牙已成为欧洲第二风力发电大国,2001年增加110万千瓦,总容量达334万千瓦,风力发电估计占电力总量的3%.2001年美国重新恢复了风能大国的地位,所增加的风力发电容量为170万千瓦,但还落后于德国,屈居世界第2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也迅速增加。据对制造厂商的调查,直接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光伏(PV)电池的产量在2001年超过了3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使2001年成为增长率在30%以上的连续第4年。目前世界上所安装的14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的规模,其发电量不是全世界发电量的1%.但如果按目前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在今后30年内光伏电池将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电源。(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农村电力处:《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载《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第1期。)

五、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不同国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根据各自的能源状况,选择了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美国领土面积广阔、能源储备丰富,但中东石油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联邦政府把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建立了综合的联邦能源计划,来应对当时和今后的能源供应问题,包括研究开发、鼓励私人投资、信息传播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澳大利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力主要源于环境保护。首先,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国内煤炭资源异常丰富,能源安全并不是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因,而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发点:二是提高高峰用电的供应量;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为此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一般是“到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50年达到50%以上,使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同时,近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西班牙、德国等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既可解决能源不足的压力和约束,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也可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压力,调整能源布局、结构,保证能源安全,同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技术和新型产业,扩大就业,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打“绿色能源”的政治牌,取得一石几鸟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以上几个国家能源政策的改变,能源政策要靠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巩固。具体分析各国在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方面,有几个立法基本点和目标:一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澳大利亚,而欧盟成员国还要完成欧盟指令给各国规定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比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二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如美国;三是推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状况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并且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政府建议稿)中提出了针对我国能源问题的立法基本点和目标,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1996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为1145亿吨,按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14亿吨计,储采比为82,即煤炭还可开采8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大约为22亿吨,储采比为14.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5.(《中国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DF版),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www.acca21.org.cn)。)据英国石油公司编制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8年6月)报道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少数国家,其煤炭储采比很高,波兰为209,南非为225,印度为212;年煤炭产量比较大的国家,其煤炭储采比也很高,美国244,澳大利亚327,加拿大110,巴西在500以上。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石油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突出的问题。(世界2001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第7位,而石油消费量占第3位-引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2.)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为保障的,七十年代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5%左右,目前仍高达66%左右,(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网(www.amr.gov.cn)。)这种能源结构特点,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尚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相比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我国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量为1.2亿多千瓦,风力发电资源超过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超过6亿多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在大多数地区可利用价值也非常高。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二:《关于(政府建议稿)的编制说明》。)我国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代替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矿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即使我国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将增加约10多亿吨标准煤,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特别是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已十分严重,其带来的环境威胁将更加严峻。因此,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减排温室气体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等措施,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压力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50%,仍然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提供生活用能,不仅造成严重的室内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还造成植被破坏,威胁生态环境。全国还有约2万个村,约800多万户、3000多万人口没有电力供应,远离现代文明。同时,随着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对化石能源需求加大,秸秆等废弃物严重过剩,随地焚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基本电力供应,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优质化和清洁化,逐步采用新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促进生物质能源的优质化利用,对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常规能源供应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发展可再生能源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煤炭发言稿范文4

在煤炭进口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中国国内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也在2012年走到了尽头,煤价大幅度下跌,煤炭企业盈利和煤炭业投资全面锐减。进入2013年,煤炭产业的颓势进一步加深。

面对行业性不景气,一部分煤炭业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将眼光投向了迅速增长的煤炭进口。从煤炭进口量、净进口量占国内煤炭产量和消费量的比例来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且呈增强之势。

中国进口煤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褐煤,因此褐煤进口高增长尤为引人诟病,批评者普遍指责“国内电厂大量采购低价低质进口煤”,认为这是“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大大加重了国内优质煤炭价格下跌的压力,而且成为国内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张限制进口煤炭的呼声有上涨之势。

伴随着煤炭行业的压力,2013年5月初,国家能源局向煤炭、电力相关企业发出《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提出要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明确提出限制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用煤进口和长距离运输,并对相关企业经营水平做出详细要求。

此外,部分煤炭企业不仅要求运用技术标准限制低卡煤进口,还希望政府动用关税手段,对进口煤炭开征关税,提高增值税,以及对低热高硫煤炭征收限制性关税,以限制煤炭进口增长。

然而,通过限制进口以稳定国内煤价的思路出发点是否正确?是否具备可行性?经过分析研究,答案是否定的。

“限进保价”将伤害国民经济

我们必须明白,就整体而言,中国并不是沙特、南非那种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产业的国家,而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是初级产品产业,而是下游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上游能源、原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必然直接提高制造业、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成本。

中国煤炭消费中,工业消费占压倒多数,且自1990年代以来占比稳步上升。根据《煤炭平衡表》数据计算,1990、1995、2000、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77%、85%、91%、93%。

到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31亿吨,其中工业消费29亿吨,占95%。因此,新世纪以来世界性的初级产品牛市固然大大提高了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初级产品行业的利润率,却已经极大地压缩了中国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包括煤炭在内的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近两年步入熊市,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并非灾难,而是解脱的福音;企图强行将中国经济固定在初级产品牛市的不利地位上,这个目标本身从根本上就错了。

考察比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其它代表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其中有3个行业与煤炭产业存在直接的上下游关系,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三大行业消费煤炭占煤炭消费总量比例甚高。

在全部近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这10年间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三大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能够达到或超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水平。

相比之下,其它代表性行业,无论是基础设施行业、基础产业还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抑或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其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04—2011年间均难以企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水平。

在这10年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体趋向下降,只有2002、2003、2005、2006年四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体趋向下降,只有2003、2004两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2004、2005、2007、2010、2011年5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2011年一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没有一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

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情况较好,凭借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的地位,2008年以来连续4年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最高时也仅相当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一半左右。

正因为如此,在近10年的世界性初级产品牛市期间,中国某些煤炭产区的制造业和其它产业备受“荷兰病”(Dutch Disease)困扰而陷入停滞,或被迫转移。

显然,上述局面有损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不值得中国动用政府力量、采取贸易保护手段、牺牲“自由贸易”旗号无形资产去维持。

而且,在整个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步入熊市的背景下,企图通过“限进保价”策略,人为在国内维持煤炭等初级产品高价,对中国下游产业的伤害尤其大,制造业等可贸易品产业更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中国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广东、福建乃至浙江、江苏等省煤炭市场上,与来自印尼等国的进口煤炭相比,中国北方山西、内蒙古等地煤炭的成本劣势难以完全消除,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尼等国煤炭至中国东南沿海港口运输距离短于华北港口运输距离,再加上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至华北港口的陆路运输成本,进口煤的运输成本优势相当坚实。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初级产品牛市期间,国内产业与其海外竞争对手经受着同样的投入成本压力,即使国内产业利润率被压缩,但相对于国外同行的处境并没有恶化。

到了初级产品熊市期间,一旦中国政府对煤炭之类能源、原料上游投入品实施“限进保价”策略,国外同行就会因此而享受优于国内产业的成本竞争力,而且这一优势还是中国政府赋予的。

如此策略,非自残而何?

进口可缓解人民币压力

不仅如此,煤炭大量进口还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的流动性机制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间接改善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下游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保持了升值态势。在煤炭贸易从长期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的2009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8310元,而上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9451元;2010—201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分别为1美元兑6.7695元、6.4588元、6.3125元。

进入2013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加快。在全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2897元,1元兑7.1769日元;到6月1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1美元兑6.1598元,1元兑6.506日元。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已成为削弱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驱动下的资本流入又推高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给中国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相当一部分源于持续的贸易顺差,因此,通过抑制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规模巨大的煤炭净进口及煤炭贸易逆差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9年至2012年,煤炭贸易逆差从81.98亿美元上升至271.21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贸易顺差比例从4.2%提高到11.7%。

2013年前4个月,煤炭贸易逆差相当于同期货物贸易顺差的15.6%。这样的比例表明煤炭贸易逆差对削弱人民币升值势头的作用已非无足轻重。考虑到持续大量进口煤炭必然激励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煤矿,这部分生产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将进一步削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失控的势头。

限制进口煤无助环保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环境保护是我们须臾不可忽视的目标,但在一个技术创新持之以恒的世界上,我们要追求的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结果,而不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具体办法,国家能源局酝酿中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恰恰在这一点上陷入了误区。

这份文件明确提出限制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煤进口,实际上是隐含地认定劣质煤利用技术停滞不变,必须通过限制使用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煤,方能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实际上,劣质煤利用恰恰是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近10年来,煤炭价格持续猛涨和政府控制污染排放力度加大双重压力已经有效地激励了燃煤火力发电厂等煤炭消费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在利用劣质煤方面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通过探索出一整套混烧、配烧高硫、高灰、低灰熔点等廉价“劣质煤炭”的技术诀窍,中国燃煤火力发电企业大大提高了燃煤效率,环保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发电成本也大大降低。在使用廉价劣质煤炭生产高质量焦炭方面,中国钢铁行业也取得了相当的技术进步,由此减少了优质主焦煤、肥煤、瘦煤等稀缺优质强粘结煤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原料供给的波动性,夯实了国际竞争力的根基。

与此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用脱硫设备生产出来的石膏,可以大量替代水泥建材工业生产中消费的天然石膏;回收的粉煤灰(包括锅炉烟气经除尘器收集后获得的飞灰和燃烧副产物炉底渣)可以替代部分水泥熟料生产中需要添加的黏土,相应减少破坏宝贵的耕地土壤;以至于高硫高灰煤炭燃烧后回收的硫、灰渣、飞灰等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抢手的资源。

特别是在消费了绝大部分进口煤炭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高涨,一些地方粉煤灰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高新技术也已研发成功并投入实际生产。

正是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于2013年2月以联合令形式了新修订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重点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粉煤灰综合利用,特别是鼓励对粉煤灰进行高附加值和大掺量利用,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筑路等工程中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粉煤灰及其制品。

由于国内火电企业此前数年已经普遍投资改造了设备,以适应掺烧国内远距离运输褐煤和进口低热值煤种,部分新机组本身就是根据燃烧国内远距离运输褐煤或进口低热值煤种的需求而设计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旦强制性提高商品煤品质,对提高中国环保指标的效力已经不大,相反,火电企业还要额外增加投资改造锅炉以适应高品位煤炭。国外燃煤发电厂经验表明,在除尘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浓度的硫离子,以便静电除尘器高效运转。

这样,本来使用高硫燃煤的企业如果转而使用低含硫量煤炭,原来安装的脱硫、除尘等设备就必须加大除尘设备功率。这样,对于业已完成环保技术创新的企业而言,如果改用低含硫量的优质煤炭,不仅直接增加燃煤原料成本,而且还会额外增加环保设备改造成本;这样做的效果是鼓励还是打击环保技术创新,可想而知。

同时,在实践中,廉价煤炭进口增长、煤价下跌和由此推高的火电企业利润,已经为火电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以更大力度开展环保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经济不甚景气的2013年上半年,主营发电脱硫脱硝环保设备的上市公司国电清新业绩预增幅度高达60%—80%。

从更长时间跨度上看,优质煤炭资源数量有限且不断减少,经济压力必然驱动各个国家和企业探索利用廉价劣质煤,以扩大资源来源,并进而赢得成本竞争优势,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韩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概莫能外。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赢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我们该做的应当是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而不是相反。我们只需要规定并监督落实电力企业的排放总量,无需具体规定它们必须采用什么样的原料和方法。

同时,基于褐煤进口高增长而指责“国内电厂大量采购低价低质进口煤”,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国产褐煤确实基本上都属于低热高硫的劣质煤,但我国进口的褐煤主要是印尼煤,其特点是低灰、低硫,热值低主要原因是水分高,也有相当一部分高热值煤炭,煤质指标普遍优于国内东蒙地区褐煤及部分烟煤,更远远超过吉林、云南地区的劣质褐煤,不宜简单将进口褐煤归入“低热髙硫”的劣质煤行列。

而且,环境保护内容并不仅仅限于大气污染排放,水资源保护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国内名列前茅的煤炭工业重镇均位于北方缺水地区,而现行开发模式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还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受当地煤炭业繁荣吸引聚集而来的人口与其它产业也要增加水资源需求,抑制这些缺水地区煤炭产量增长势头,增加煤炭进口,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

煤炭等初级产品大量进口有助于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缓解贸易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有助于中国国际竞争战略。在当前初级产品市场由牛转熊的大环境下,限制进口除了激励规避措施和替代能源消费之外,无助于稳定国内煤价,对环保的益处也殊堪质疑。

煤炭发言稿范文5

随着清洁能源受捧,煤老大的光辉岁月就此成为历史。产能过剩、下游电企钢企拉动需求乏力、进口低价煤冲击……

煤炭价格持续下挫,供大于求,煤炭滞销新闻比比皆是。煤电格局迎来了从“电找煤”到“煤找电”的大逆转。2012年,电力行业利润暴增近七成,成为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利润增幅最大行业。

业内人士指出,煤市持续萎缩将改变煤炭行业全行业盈利的非正常局面,迫使煤炭企业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煤炭企业在走入下行调整期的时候,是一个减少库存或产能的时期,也是企业进入大吃小、优吃弱的并购重组时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

扩张与过剩

一边是煤炭价格跌跌不休,一边是煤炭市场产能的扩大。

根据测算,2013年全社会煤炭库存将约有5亿吨的剩余。

煤炭一直是地方政府支柱型的产业。我国煤炭业在“过剩”预期中不断冲突和博弈,演绎出令人费解的种种悖论。

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后,反而出现了越淘汰产能越多的尴尬局面。以山西省为例,煤炭资源大整合后,山西省进入重组整合煤矿大规模建设改造阶段。2012年,全省共建成矿井124座,建设规模超过1.4亿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指出,整合本来是淘汰上游产能,现在只是把过剩的、落后的产能用另外形式表现出来,但并没有真正把这些产能消耗掉。

尽管我国煤炭业出现“寒潮”,但仍有部分大型煤企逆市扩张。

日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不超过54亿元的公司债券,以及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不超过40亿元的公司债券已于近日获得山西省发改委核准。两煤炭企业近百亿元的公司债将用于煤矿、氧化铝以及风电等项目的建设。

“今年煤炭行业要淘汰落后产能6000万吨,但是我们预测2013年结束时,整个煤炭行业还会产生1亿吨左右的新产能,就相当于会有4000万吨的净增产能,这也是越淘汰产能越大。”任浩宁表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中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煤炭总量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严峻。

内忧外患

近年来,受国内煤炭产能过剩、新能源在能源结构占比上升和进口煤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煤炭行业出现亏损,中国国内煤炭企业正面临“内忧”与“外患”并存的困境。

倒逼煤炭让位的首要因素是环保。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炭消费。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环保部门加大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将抑制部分高能耗需求。

随着 6、7月份汛期日益临近,湖南、湖北等多个地区的水电出力导致火电市场份额挤占严重。

同时,进口煤的增加对国内煤企带来不小冲击,进一步压低国内煤炭价格。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较2011年增加1亿吨。2013年1-4月,我国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大增25.6%;其中4月进口量仍在3000万吨以上,较3月出现环比增加。

国家能源局近期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其中规定,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热值不得低于4544大卡/千克,灰分不超过25%,含硫量不超过1%,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限制低卡煤进口对国内煤企利好程度有限。限制低卡煤的进口,主要是来自环保方面的考虑,并没有指向“拯救”国内煤价的意思。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以内。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表示,“从中国现有能源结构看,一次能源结构中煤占69%,发电设备中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78%,发电量中燃煤发电居高不下。今后要把煤炭总消费控制在40亿吨以内,争取还要减少。”

保护环境和进口煤对国内煤炭行业的冲击只是表面,煤炭失宠最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中国工业阶段的跨越发展。平推式工业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将是立体工业化,转型升级,做精做深,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煤电之困

年初,山西煤销集团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合并重组,组建晋能集团,两强联姻推进煤电一体化。

日前,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签署煤电一体化火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由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共同投资建设临县庞庞塔千万吨煤电一体化2×30MW发电项目正式奠基开工。

随着煤炭业的持续低迷,煤电一体化再次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的热潮。

自2011年同煤集团重组漳泽电力之后,煤电一体化由点及面在多个省份拉开序幕。

截至目前,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贵州、湖南等10多个省份纷纷实施相应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涉及到的煤电企业有20多家。

“煤电一体化是煤电矛盾发展的体现,本质是现行电价机制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背离。”中电联电力专家沙亦强。

对于煤企牵头的煤电一体化,曾有发电集团人士表示,自上而下推动的煤电一体化兼并重组,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长期存在的煤电矛盾。

在煤炭营销专家李朝林看来,对于煤企而言,煤电一体化确实能解其短期内产能、产量过剩之急,但背后过多的政府身影,却有悖于市场规律。

深度调整

对当前的中国煤炭行业来说,价格不振、利润下滑仍将持续一段时期,中国的煤炭企业要在逆境中生存,就必须锻炼“内功”,积极谋求产业升级以度过难关。

转型是煤企长远发展的一条路径。这也已成为众多煤企的共识。

一位中小煤企老总告诉记者,转型并不容易,一是没有充足的资金,二是没有转型的渠道。

目前煤炭企业转型主要侧重产业链延伸,通过整合煤炭产业链,渗入相关业务领域,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降低单一营业模式风险。

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还存在资金、资源整合、管理成本加大、分散核心竞争力的风险。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认为,煤炭产业将由投资驱动转入创新驱动阶段,向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多元的增值服务,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煤炭发言稿范文6

面对行业“寒冬”,煤炭企业纷纷“触网”似乎成了不可逆转的现实。今年3月,焦煤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5月,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由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新华社;6月,淮北矿业和上海钢联联手进军煤炭电商;在北京,以铁路为依托的首铁资源网也是呼之欲出。

这些电商当中,有的依托煤炭,有的依托港口,有的则依托铁路和海运资源,与实体结合成了它们最大的亮点。首铁资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凌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这一次网络与实体的结合,让煤炭电子商务有了新的生命力。”

一场轰轰烈烈电商拯救煤炭市场的热潮,被推向了世人面前。有人甚至用“波涛汹涌”来比喻这场煤炭电子商务风暴。

硬币是有双反面的。在新模式带给业界切实利益和无限幻想的同时,现实的推进层面,煤炭电商平台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多数煤炭销售者也表示,依靠电商平台来销售煤炭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还得依靠传统的销售模式。

从事煤炭电子商务的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新模式对于当前的参与者而言,可能也需要2至3年的适应期,如果让普通的煤炭贸易商接受这种模式,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煤炭电子商务交易短期内尚无法取代传统煤炭贸易,但这却为置身寒冬期的煤炭企业提供了一次转型的绝好机会。

传统颠覆者

11月20日,大连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简称“东煤交易”)上演了一场关于“电子商务如何帮助传统企业转型与创新”的大讨论。与会者普遍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煤炭电子商务是当下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成为未来煤炭贸易中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2012年,全国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煤炭贸易竞争日益“白热化”。同时,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让煤炭企业压力倍增。其中,来自环保部的政协委员“两会”期间将向全国政协提交两份提案,一份是尽快修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另一份提案则是关于煤炭总量控制。

煤炭电子商务,无疑是煤炭市场整体形势变化的结果。“煤炭黄金十年”时根本没有人考虑用电子商务来销售煤炭,现在煤炭企业涉足电子商务交易,也是一种被迫的选择。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指出,要依靠信息化网络手段,搞活流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这无疑让煤炭电子商务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刘凌云看来,煤炭电子商务这种基于“O2O”线上和线下互动的商业模式,将为煤炭贸易提供新的出路,同时也会在阴霾萦绕的煤炭市场中撕开一道缺口。他说:“线上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线下有实体贸易的支撑,对煤炭贸易而言将有很大的运作空间。”

与之相应的是,商务部近日公布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8万亿元,国内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80%以上。

东方煤炭电子交易中心不仅是上海金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网络运营平台,也是由淮北矿业和上海钢联合资于10月17日成立的煤炭电子商务运行平台。上海金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敢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表示,此前,由于煤炭经营许可证的限制,很多企业难以进入这个领域,而随着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取消,参与煤炭贸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为煤炭企业搭建网上交易提供了条件。

“现在煤炭整个物流成本太高,传统煤矿企业热衷于打造电商平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成本。”中国煤炭供销协会顾问武承厚曾表示。张敢举例说,以前煤炭交易都是纸制合同,特别是国有单位,一个合同需要评审,多个部门签字,一个合同一礼拜可能都评审不下来,领导或部门领导出差,这个合同就签不了。电子合同就比较快,出差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签,简单快捷。

刘凌云亦有同感。他介绍说,此前企业之间要送发票或者合同,就得派人去,中途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这些都是必须计算的成本。但是,如果这些都改成以电子版的形式来操作的话,势必省去很大一部分人力成本。

对于市场中的买方而言,新模式的出现,在增加选择空间的同时也有力的减少了它们的交易成本。东煤交易董事长李洪国此前曾公开表示:“东煤超市”煤炭电子化商务经营模式,使得企业采购成本下降超过了20%。以4500卡标准煤为例:之前的价格为650元/吨,目前“东煤超市”挂牌价465元/吨,采购价格下降超过20%。事实上,这部分的成本下降空间源于采购、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与突破。

“由于各个卖家将煤炭信息公布在网上,使其价格更加透明。只要签了合同、交了保证金,煤炭就可以按规定的时间送上门。”李洪国说。从这一点上看,此前煤炭价格“暗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忌讳交易“两张皮”

“在传统的煤炭行业潜规则极为严重,真正的市场竞争并不充分。所以,要想在煤炭行业搞电子商务基本是找死。”有人对煤炭电子商务并不看好。

上述人士对于新生的煤炭电子商务显然过于悲观,但它所面临的风险却不容小觑。最直接的挑战就在于,圈内人士对于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存在误区。大连市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部长朱志千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说,“如果是简单的在线上签订合同,或者在线上讨价还价,我觉得根本没必要要电商平台。打个电话,发个传真就能搞定。”

事实上,如果煤炭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定位不清晰,就会在后期的运营中形成线上与线下的业务脱节,造成线上交割与线下交易“两张皮”,无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煤炭电子商务的核心就是基于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互动,丧失了这一点,煤炭电子商务就没有太大意义。”刘凌云总结道。

不仅如此,煤炭行业的非标准化也加剧了交易风险。比如,5500大卡的煤炭,经过长距离的输送,途中出现挥发可能最终变成5200大卡,这种随机性的误差,给交易也带来了风险。

非标准化的结果,也导致人为因素在煤炭质量评判中的增加。据行业人士普遍反映,在传统的煤炭领域,人情关系一定程度会左右煤炭质量的结果。这无疑会给交易带来很大的麻烦。

煤炭电子商务更大的挑战则在于,平台运营商是否真正拥有行业公信力和强大的资金实力。与传统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不同,煤炭电子商务的单笔交易额更大,要求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

“煤炭电子商务不可能像京东、淘宝等交易平台,它们走的都是小金额,最高就是300万的限额,这对于煤炭贸易是不现实的。煤炭电子商务业务决定了它的资金流,相对是比较大的,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更多。在支付方面,对上下游企业通过何种手段去保证货权以及资金流的安全。”朱志千解释说。

与之相应的是,煤炭毕竟不像淘宝上的商品,打个包交给快递公司,送到客户手中就完事了。煤炭不能打包去运输,在传统的B2C模式下,物流不是特别关键的环节,但是在煤炭流通领域,物流恰恰是最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煤炭电子商务平台是否有能力对煤炭的质量、数量进行把控和监管,即便是有其在行业内部是否又有公信力。据了解,目前在国内有实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几乎寥寥无几。

由于电商模式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电子运营商就必须直面它们资金实力弱的现实。朱志千略有所思地说道,这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在银行没有授信或者授信很小,它的实力无法满足运作需求,那么煤炭电子运营商们能否解决融资问题。

朱志千所在的企业就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此前,有煤炭卖方的小企业来了,强调自己手中有资源和渠道,但是就是没有资金,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想做这笔生意,但又不愿意去银行为它做担保,因为这确实是有这种风险的存在。所以,这个业务就没法做。

这一切,都涉及到煤炭电商企业的公信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确实是很大的考验。也就是说,诚信体系、物流体系和结算体系的建设是煤炭物流的三大核心,只有三大核心建设逐渐具备,我们才有可能大规模、高水平地推动煤炭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尚不具备创新能力就盲目地进入电商业,“虽然投入很多,但是却赚不到钱。”

在朱志千的设想中,“理想的电子商务平台,要解决的是煤炭从坑口,到锅炉的炉口,整个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上,卖方和买方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未来是“标配”

目前,很多煤炭企业进入电商领域,其中有感受到压力主动加入的,也有迫于压力被动加入的。在很多人看来,正是这种传统产业的加入,让网络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电子商务未来是每家企业都要做的事,未来它必然是个“标配”。据统计,国内已有30多家煤炭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现货或中远期煤炭交易场所。其中,东北亚、神华集团和陕煤集团三大交易中心基本上交易的是企业自身的煤炭;而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交易的是山西省全部出境煤炭,成交更多的依赖其具有铁路计划分配权;秦皇岛煤炭交易中心则是依靠其交通位置优势设立的市场,更多是一种物流含义。

事实上,煤炭的物流系统必须在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跨区域物流系统建设从资源整合到运作,到成本的控制都是非常困难的。在网上成交以后,如果物流不能实现,或者成本不能控制,电子商务就是空谈。

从事煤炭贸易多年的刘凌云,也开始涉水煤炭电子商务。他告诉记者,未来煤炭电子商务的运作必须要有煤炭的标准化、清洁化来支撑,这是它与传统煤炭最大的区别。“在当前,市场下行压力和环保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现煤炭质量的标准化和洗选的洁净化,是打造绿色煤炭供应链的基石,没有这两点,煤炭电子商务的推行将会很难。”他解释说。

这一切,国家层面已经在筹划。有消息称,今年7月5日,全国煤炭交易市场合作组织研究拟订了《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征求意见。

上一篇法庭发言稿

下一篇职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