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调研报告范例

卫生调研报告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1

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完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学习今后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乃至实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市场调研与预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考核

2007年包头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开始招生,中间停招3年,2011年恢复招生,重新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其中《市场调研与预测》是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型广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了促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进一步发展,突出专业特色,适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学习今后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实习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果欠佳。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任课老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低。课程的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不强,学生的执行力不够,编写的调研报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问题、及时思考并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欠缺,与培养方向脱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两部分。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常用方法、问卷设计技术和抽样调查。市场预测包括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描述和定性的市场数据分析预测。但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招生为文理兼收,在选教材以及课程内容设置时,定量市场预测内容较少,定量市场预测的原理介绍较浅,在运用分析软件时只涉及EXCEL数据分析中的部分内容。课堂案例教学中,医药产品调查、医药环境分析和医药客户满意度等内容穿插较少,与学生就业方向联系不紧密。

(三)考核方式结构不合理,过程性考核不显著。由于该门课程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考查课,所以结课形式采取非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交一份老师的命题作业为主。课程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30%+期末成绩(作业形式)70%。在考核方式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没有具体进行量化,而且以作业形式的期末成绩相对占比较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应加强过程性考核。

二、《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与“十三五规划”的培养方案相匹配。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各个专业及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市场调研与预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需具备市场营销学、概率论与数据统计、西方经济学、医药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同时也与后续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因此在修改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市场营销专业该门课程设置在第6学期,54学时,3学分,为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我校为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医药营销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看,有50.6%的学生在从事医药营销相关工作,半数以上面向医药企业、医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工作种类主要有OTC代表、医疗器械营销专员、医药企业行政人员等岗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需与学校办学特色和未来就业趋势相契合。

(三)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适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68.7%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项式、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不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科学的课程考核,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方法。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1],在学期初,要求每位学生仔细思考想要调查了解的项目内容,每人上交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相关程度,将班级学生分组,一般每组5~8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利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全程的教学活动,加强运用课程内容,有利于掌握所学知识要点。小组在设计调研方案时避免小组成员中有搭便车的现象,要求说明每名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并在期末根据小组成员对一组项目调研报告中自己负责部分完成情况给予单独打分。小组的活动主要是确定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开展调研活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及预测,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PPT进行汇报。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准确定位,增加医药环境、医药品牌研究、医药产品调查、医院顾客满意度等内容和相关案例[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切实加强与学生培养方向和就业趋势的联系,体现特色专业中课程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教学,另一部分是课下学生活动。将课上与课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先用6学时介绍市场调研的内涵,包括基本概念、重要性、特征、原则和内容以及调研方案的设计。在第7学时上课时,要求小组确定调研主题,并针对调研主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主题后,小组进行调研方案的制定。调研方案的设计中需要列出小组调研的主题、时间进程、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注意事项等。然后讲授市场调研的常用方法和问卷设计技术。在第28学时上课前,要求学生完成问卷的设计,在上课时对学生问卷的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全面性进行分析,帮助各个小组确定问卷内容。在第28~34学时期间,要求学生运用投票平台问卷星等网络调查方法或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调研并收集问卷。在第40~52学时,要求学生对收集的问卷运用SAS、SPS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预测并开始调研报告的撰写。在课程的最后2个学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PPT并在课上进行汇报。通过课上内容与课下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边学边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培养目标和更好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课程考核。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考核方案的要求,《市场调研与预测》为考查课,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更应该体现过程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将个人最终成绩由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确定。个人期末最终成绩=个人成绩(50%)+小组成绩(50%)(具体内容见表1)。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个人成绩主要是由出勤、课题表现、作业、参与小组项目的积极性和个人负责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确定。小组成绩由调研目的与方案设计、问卷制作及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并用PPT进行汇报构成。对小组进行打分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及PPT的规范性、完整性、合理性等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四、结语

教学改革内容在2013级市场营销(医药营销方向)《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的运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个小组对项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共有4组学生以课程调研项目为基础设计作品参加了2016年“创青春”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其中2组参赛作品获得包头赛区铜奖。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对课程学习成果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市场调查的能力。《市场调研与预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特点和市场调查的知识体系展开教学改革,建立一种动态的更新机制,形成在理论上、方法上较完备的科学体系[3]。教学实践改革是高校任课教师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实践———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再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上台阶,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作者:安慧琳 单位:包头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詹立平.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78~79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2

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6 月出版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调研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形势虽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情境下,保持着良好发展状态,但因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管理机制辐射面不够广泛,部分地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所设置专业管理环节的实践基础较为脆弱,所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 学生作为推动国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栋梁,其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健康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因此,本书基于此认知,全方位解析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和营养健康状况,意在通过相应解析结果和调研成果,对强化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效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意见,以此为各院校改进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本书论述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时,所提出策略与措施全面参考了具体实际案例,不仅对人们有效解决学校现实中所存食品安全问题有极高应用价值,还具有极佳学术研究意义,可供食品安全领域研究人员、从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阅读和学习。

食堂是最能体现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为高校师生创建良好饮食环境的关键场所,其整体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状态、实际生活状况及学习与工作效果,从而对高校持续发展稳定性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具体来讲,高校构建科学化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与体系,具有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帮助高校食堂最大限度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产生。 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会对食堂加工服务形式,具体服务对象,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分层式管理,如要求食堂加工服务形式须符合现代食品生产最新发展规定,将全体师生视作食堂服务对象,确保食堂内部人员拥有健康身体和良好心理状态等,尽可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出现概率;其次,满足高校师生对食品的期望,并大力促进食堂标准化建设。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高校师生,包括校内行政人员消费能力迅速增强,这将促使院校广大群体对食堂食品赋予更高期望值。 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有助于全面加强高校食堂食品生产质量,满足群众对校园食品的全新要求,并助力推动标准化食堂的建设;最后,全力保障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使食堂得以健康、长久发展。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食品安全评估机制,与各种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共同加强了食堂品控环节的建设,使食品安全责任得到具体化落实,进而从根本上确保了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的良好状态,以此使食堂能在时代不断变迁中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推动后勤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发展,对维护高校声誉、辅助院校树立良好口碑和形象有重要作用。 所以,由整体发展观视角出发,高校可结合下述路径推动其后勤食品安全管理的优化与创新:第一,强化高校后勤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意识,为提升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效率奠定思想基础。 强烈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是高校后勤部门针对校园食品安全,投入更多资源、时间与精力的基础要素,是保证食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管控的必需要求。 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层不仅要增强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意识,还可通过组建专业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约束规章制度,组织专业人员临场指导和检查、监督等活动,加强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二,注重各食品安全管理环节的实时改进,加大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育力度。 现代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既要根据时展要求不断完善各环节的细节建设,如对严格管控食品原材料进购渠道和入库形式,食品加工制作方式,并对食品进行妥善储存与保管,还应对食堂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机制有严格要求,即对食堂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个人品行进行严格筛选,并建立健全专业性培训系统,以提高从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第三,应用专业方法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发展。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方法,能有效识别、评价、控制食堂食品生产、加工及食用过程中所存安全问题。 所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将该方法有机融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更加专业化地管理食堂食品安全。 此外,后勤安全管理部门不仅要要求食堂基层管理人员主动实施自查工作,还应协同多级部门指导优化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以此尽可能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3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当今学科飞速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取代大学科的概念。社会实践加速了边缘学科的建设,诸如医院管理类、社区卫生管理类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点的医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点进行深入带教、完善上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避免理论化,帮助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4

圆满完成百日攻坚行动任务。截止春节前,我市9个百日攻坚行动计划建成投产项目,完成投资18.66亿元,完成率100%;7个百日攻坚行动新开工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完成投资2.28亿元。以“项目建设提速年”为契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省大中型项目情况,列入省大中型项目46个,截止目前开工项目37个,开工率80.43%。完成投资8.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39%。鹰潭市大中项目,列入鹰潭市大中型项目157个(原确定项目87个,新增项目70个),总投资638.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7.58亿元,截止目前已开工项目83个,开工率52.87%,完成投资36.5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7.62%。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61个,截止目前开工项目33个,开工率54.1%。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实地调研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进展情况,要求项目单位倒排工期加快问题整改进度。二是初步梳理出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13项(2019年共计8项结转到2020年)。其中饮用水水源地、生活污水处理突出问题5项,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突出问题3项,尾库矿污染和违规占用岸线突出问题1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药化肥、水生生物保护突出问题2项,船舶污染等突出问题1项,其他突出问题1项。三是2019年度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考核得分7.6分。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紧紧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扎实有效去产能,禁止新上淘汰工艺落后企业和生产线,落实好化解过剩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持续高压严防“地条钢”等死灰复燃。补短板方面,我委围绕文旅商业消费、养老、托育、公共卫生、市政基础设施等弱项方面,严格按照资金投向、申报范围等要求,储备项目共36项,总投资38.7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0.1亿元。

四、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工作

2月13日,代市政府草拟下发了《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共计22条实施细则,涉及加大企业信贷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支持防控物资供应等各个方面,旨在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鼓励帮助企业依规有序加快复产复工。规定2020年驻市银行机构新增投放的贷款资金不低于28亿元,增幅不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三农”领域等行业给予特殊政策优待。对2020年新增的全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专项再贷款,在中央财政、省财政、鹰潭市财政和金融机构贴息的基础上,财政再投入500万元给予5%的贴息支持。针对疫情期间企业招工难的情况,制定了加大为企业招工即时奖励的措施,各乡镇、街道共为复工复产企业招到工人1000多人。与此同时,为让复工复产企业轻装上阵,出台落实了社保降费、延长社保缴费业务、减免企业房租、延期缴纳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扩大产能,为企业在稳定市场做大做强等方面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五、“三争”工作

抓住中央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一季度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和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得2020年提前批次专项债券资金16348万元,帮助生产红外体温计企业江西安姆特母婴有限公司成功争取银行贷款1100万元。已争取上级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项目合计4项,贵溪一小、塔桥中学周转房等两个项目获得864万中央资金支持,白田乡行马村冯家坞道路硬化项目获得省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支持,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174万。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5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年龄18~21岁,均为五年制本科生。其中50人作为观察组,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预实习模式。50人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执行教学。

1.2研究方法

(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在第1~5学期不安排实践教学,在第6~7学期安排配合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见习,在第8~9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在第10学期安排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即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两段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2)预实习模式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等;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等;了解医院的环境、布局、各科室职能等;熟悉医院规章制度、患者就诊流程等;熟悉临床科室的工作制度和内容;熟知接诊基本常识、医患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的防范技巧等;初步掌握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及临床各项基本技能操作等。

②教学安排

预实习的教学安排,以“两阶段、三自主、一强化”为特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早临床、零接轨、不断线”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预实习分职业认知阶段和技能强化阶段。在第1、2、3学年后的暑假安排3次预实习的职业认知阶段,每个暑假安排10天。在毕业实习前安排预实习的技能强化阶段,共24学时;学生自主联系预实习单位。学校要求,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就近自主选择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如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室)、疗养院、个体诊所以及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等;学生自主安排预实习形式。学校认可并推荐学生采取以下预实习形式:观察调研、跟师学习、志愿服务等;学生自主总结预实习收获。学校认可并推荐学生采取以下总结形式:撰写调研报告、记录学习日志、制作志愿服务汇报ppt、书写一份医疗记录(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首次病程、抢救记录)等;临近毕业实习前,学校安排学生在实验中心,应用教学模拟设备,进行临床常用的20余项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训。

(3)评价。

①职业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实习中期,向带教老师发放《实习生职业综合素质评分表》,要求带教老师根据实习生的表现打分。《实习生职业综合素质评分表》包括:①遵规守纪,坚守岗位;②尊师重教,勤奋刻苦;③医德医风,严格操守;④临床专业知识;⑤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⑥病情观察与评估能力;⑦知识应用能力。⑧临床思维方式、方法;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⑩无菌观念与技术,每项10分,共计100分。我们得到100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②技能操作毕业考核。在学生毕业前夕,组织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每人随机抽取一项临床常用技能进行考核,满分100分。我们得到100名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预实习能有效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我们从学生的调查报告、学习日记等文字总结中可以看到,在职业认知阶段的预实习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充分体会到医生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学生通过及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对照,不仅深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而且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从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评分上,我们发现,学生通过早期接触患者、医生、医院,锻炼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临床思维,巩固了专业思想,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强化。

3.2预实习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在技能强化阶段的预实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明确了临床常见技能的操作标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同时,学生通过在教学模拟设备上的反复操作练习,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弥补了实习中由于《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带教老师的不放手、患者的不配合等原因造成的动手机会少的缺憾。从毕业技能考核成绩来看,技能强化阶段的预实习有效提高了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3.3预实习能有效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基础理论课-临床理论课-教学见习-毕业实习”。在前4个学年的理论课学习中,医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过程。第5学年的毕业实习开始后,医学生直接面临“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医院”的巨大挑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如接诊患者手忙脚乱、医疗记录书写不规范、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医疗法规制度不了解、临床技能操作不熟练等,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暑期,高校都会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禁毒、防艾等为发力点,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在课外的延伸,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活动流程,在服务社会、方便他人的同时,锻炼自身实践能力、深化专业学习、培养合作精神、积累实践经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解和认同到内化于心,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在活动形式、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实践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活动形式亟需创新

在学校层面,部分高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规划暑期社会实践主题,而是直接照搬团省委下发的相关文件,导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每年都大同小异。在学院层面,部分学院缺乏树立品牌活动的意识,存在几个学院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地点开展同一主题活动的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没有凸显自己的特色,活动效果也一般。在团队层面,往往存在同一活动每年开展方式都一模一样的情况,比如去年是去社区帮助老人家里打扫卫生的,今年还是去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没有一点变化,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

2.实践主体认识有待加强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需要的服务,从而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目的的过程。但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意识淡薄,认为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走走过场,摆拍一些活动照片交差;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只是通过家长关系找熟人单位盖章来证明自己参加了社会实践;部分学生在做调研报告时,完全没有去调研,而是盲目的粘贴复制网上相关文章,拼凑完成调研报告。

3.实践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缺乏完善的实践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考评体系不够科学等。由于缺乏体系化和规范化的激励机制,专业课教师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多为年级辅导员,他们在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支农、法律援助等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实践活动时往往力不从心。在社会实践结束以后,往往更多的注重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达标、有多少团队参与了活动、产生了多少篇媒体报道等,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去评判实践活动的效果,更没有后续的审查制度和考评体系,很少有成果交流、转化和推广的过程。

二、对当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建议

1.在内容上创新设计,打造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品牌

在学校层面,校团委要做好顶层设计,在草拟暑期社会实践通知的过程中,在参考团省委下发的文件基础上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接地气”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今年暑期,江苏理工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了“千人百企”专项实践,鼓励1000名同学深入100个企业,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在学院层面,鼓励实行暑期社会实践“1+x”机制,即“1”个品牌,“x”项子活动,基本保证每个学院都能打造一个有特色、有影响、有活力的品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关子活动;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小平科技团队”实践团队每年暑期围绕“保护母亲河、水质调研、环境监测、环保知识宣传”等开展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在校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团队层面,重视对团队骨干成员的培训,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开拓“互联网+”思维方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新媒体融合,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2.从思想上精心引导,培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体认识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观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育人的主体是大学生,为切实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时效性,从思想上增强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是前提。从学校层面上来说,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相关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活动设计上,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学科竞赛、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从多方面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从学生层面上来说,作为社会实践的实施者,要让他们彻底消除社会实践只是一个硬性任务、活动开展可有可无的思想态度,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并在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期间,开设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交流会,让优秀团队和个人介绍社会实践经验,以榜样力量鼓舞同学们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在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为大家解读当年暑期社会实践相关文件和热点,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可行性强的建议,激发同学们对社会实践的思考,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3.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构建科学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如何更好更科学的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发展,构建科学的实践机制是有效途径。首先在学校层面应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江苏理工学院针对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定了《江苏理工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从实施、考核、奖励、经费使用等几个对本校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做了说明,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在社会实践的成果考评方面,可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教学实践课的结合,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形成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体系;二是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结合,例如将社会实践的的评比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推荐入党的重要参考;三是与成果效应、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鼓励对实践成果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吴立全,于秋叶.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探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2).

[2]张宏亮,柯柏玲.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2004〕16号.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7

一,配合做好武警直升机场建设推进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一)全力做好机场指挥部办公室文字材料工作。武警直升机场建设推进指挥部成立以来,特别是2月25日省委武警机场推进协调会后,武警机场建设推进指挥部办公室起草各级各类汇报材料26件次,我作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积极协助分管领导撰写汇报材料,一边学,一边写,在较好地完成了相关汇报材料起草工作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材料撰写能力。

(二)积极做好武警直升机场项目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完成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根据机场指挥部办公室安排,协助分管领导参与争取机场项目省市土地补偿资金的相关工作;参与协调相关单位完成机场用地征收补偿工作、机场开工奠基仪式相关工作、机场配套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及任务分解工作。二是协调调度机场场外配套项目建设。参与协调机场专用道路、供水、供电、燃气、广电、通讯等机场场外配套项目的对接、谈判、合同签订、资金申请等工作,截止2012年底,机场长期供水、施工用水、施工用电及道路已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广电、机场专用道路正在紧张施工,其他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三是协调推进武警机场内部配套建设。根据武警省总队的要求和县政府安排,2012年12月先后协调县供电公司、港华燃气公司与省武警总队机场指挥部对接,商谈机场内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三)认真做好武警直升机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2012年5月10日,根据县委、县政府决定,武警直升机场项目占地补偿及配套建设资金由机场指挥部管理。在管理中,严格按照政府投资管理规定进行资金审核及拨付制度。2012年5月至12月,共会同审计部门完成机场配套建设资金会签14次,拨付资金1.66亿元,做到了资金审查严格规范,资金拨付快捷迅速,有力的保证了机场配套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扎实开展包村“第一书记”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关于开展“四级联动,百村突破”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2012年5月开始,我被选派担任锦水街道北土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包村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我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结合北土村实际,搞好对接,了解民情,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

(一)积极主动做好委村对接。自包村以来,积极推动发改委与北土村的对接交流,主动向领导汇报包村工作,协调委村对接,半年的时间,委领导先后三次到村调研,就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推进旧村改造展开调研,为推动包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心全意为村办实事。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在深入开展“五必访五必问”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北土村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党建平台建设、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提供了较高的参考意见。二是协调推进旧村改造。协助村两委对接旧村改造指挥部、住建委、燃气、供电、供暖等单位和部门,推进旧村改造安居楼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各项配套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三是协助进行村级场所整治。积极参加北土村村级场所整治,粉刷、修缮办公场所6间,并积极向委领导汇报工作,为帮包村争取资金1万余元,为村两委配备电脑两台,对两委干部进行电子办公培训。

(三)按时参加街道及村的各项活动。服从锦水街道的领导,坚持参加街道每周一的调度会,积极参与街道组织的第一书记对接座谈会三次,按照街道安排参加锦水半年总结观摩会,按时参加村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及会议,全面融入村级工作。

三、服从领导,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卫生调研报告范文8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1]。“健康中国”战略下,人民的健康卫生保障不容忽视,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其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大学时期是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阶段,受多元化价值观、国内外思潮、新媒体时代信息过剩、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因素影响,医学生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较模糊,存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职业规划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对象,针对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回收率达98.7%,覆盖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医学等学院所有专业,并随机选取不同年级(在校生732人、实习生249人,毕业生144人)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毕业生为毕业5年内从事医疗行业工作者。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研设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由调研人员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由4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路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估反馈,综合4方面调研结果,了解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1.2.2访谈调查法采用访谈形式,对部分医学生(在校生、毕业生抽样)、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进行访谈,从学生角度了解个人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反馈;从学校、教师角度了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等。1.2.3实地调研法。实地调研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

2调研结果分析

2.1高职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调研单位重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在“你认为医德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和“你认为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是好医务工作者”的调查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分别以97.69%、94.58%的比例位于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中重要内容的前列(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医学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医德内容的了解比较全面,普遍认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2.2医学院校积极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职业道德教育中,除基础课程以外,专业课程思政也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师访谈,调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思政元素突出,分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毕业实习四大模块设置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医学伦理学等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则针对所有医学类专业,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基础与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技能。医学院校最近几年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93.75%的学生非常赞同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中加入职业道德教育元素,且有75.88%的医学生表示在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中均含有职业道德元素。这说明课程思政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从课时与学分看,与专业课程相比,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所占比例仍相对较低,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但所需掌握的知识却不会变少,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同样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导致某些课程的压缩,在专业课程里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2.3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中,94.39%的医学生认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师讲解获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是最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医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案例未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现象偶有脱节;认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应注重丰富性,重点加强新时代医务人员先进事迹的讲解和宣传,增加医患关系、医学伦理、优秀医德等教育内容。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会影响你从事医务工作的决心吗?”(见表2)调研中,有过动摇的学生中,实习生的占比最大,为18.07%;其次是毕业生,占17.37%;占比最小的为大一新生,占13.58%。说明部分医学生学医的初衷并非出于个人职业理想。“在实习或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大等),你会选择放弃从医吗?”的调研中,实习生和毕业生只有25.70%的确定自己不会放弃从医,说明医学生在真正进入职业场域初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仍存在不确定的心理。可见,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内容应涵盖学生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和技巧、面临职业困惑时的应对方法等方面。

2.4分阶段式培养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断层现象

在高职教育中,分阶段式培养是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置的并设定培养目标和方案。在实地调研中,学校在低年级阶段重点进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中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习见习阶段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64.65%的调研对象表示是在低年级阶段完成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少部分调研对象表示会在高年级时有意识地选修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在“你认为医德课程在何时开设效果较好”的调研中,大一、大二在校生普遍认为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较好,而实习生和毕业生则认为,医德课程应从大一一直延续至实习阶段(见表3).在校生因在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于职业道德知识主要从基础课和专业课当中获取,学校的志愿服务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学生鲜少能去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体会职业场域中有可能发生的诸如医患矛盾、突发情况等。而实习生和毕业生经过了真实职场的磨炼,了解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去解决,经过实证验证后,发现理论与实践都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调研中,发现缺乏与理论配套的实践活动是医学生认为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见表4)。在低年级进行理论教育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机会,则会造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断层,医学生在进行学生———医务人员的身份转换时会存在知行不一的现实矛盾。

2.5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缺少有效黏合

大多数在校生认为最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88.94%),95.83%的实习生、毕业生则认为实训课、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是效果最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特别是志愿服务活动(见表5)。总体而言,在校生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实习生则更乐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实习和先进人物的讲座、报告会等。90.89%的医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对自身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除实习见习之外,学校提供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岗位太少,或是尚未形成统一的育人模式,导致多数医学生在校更多接受的是理论教育,实践经验只能通过实习获得。通过对优秀毕业生的访谈,了解到其一般在校就参加过多次医疗志愿服务,或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已有针对性地选择参与与医疗行业相关活动,说明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

3对策与建议

从调研结果看,大多数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对医德的了解较为全面,但存在学医目的模糊或趋于功利性和盲目性的问题;在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上,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理论教育与实践缺少有效黏合,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等。本研究根据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旨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日常思政”三融合的“理论+实践”育人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系统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3.1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教育的衔接性

高职医学院校的学制及医学生特点表明,在高职医学院校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实践”育人模式,在理论上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实践上增加低年级志愿服务活动和高年级临床见习,避免理论、实践教育的断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积极与企业对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着重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路径加强医学生从学生到医务人员身份转换的衔接教育,完善育人体系,促进知行合一,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3.2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合教育内容资源

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重技能,轻人文”现象依然存在,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认同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重要,整合职业教育内容资源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之一。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关注当前的医疗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等,又要以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2]的医学人才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资源,凸显新时代诉求,合理利用教育契机,如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社会新闻、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构建“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日常思政”三融合育人模式,打造与理论教学配套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传承医学文化,将优秀文化传统与医学传统相融合;鼓励医学生通过阅读和梳理各类医典古籍,采取“学—演—思—行”的文化育人思路,深入呈现医学古籍意蕴、医家精神、战疫故事;引导医学生通过领会医家精神的时代性,培育其职业认同、服务精神、奋斗精神及奉献精神,提升育人效果。

3.3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是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路径。医学院校应积极拓展医药类相关志愿服务岗位,满足医学生的实践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包括义诊、医疗扶贫、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将志愿服务纳入职业道德教育环节中,而不仅体现在劳动服务、公益环节里;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奋斗之心和仁爱之心,为在校医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情景,在实践中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4构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考核平台

从调研结果看,医学院校尚未形成相关的表彰、激励机制,为有效考核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知、行情况,引导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奖惩机制,单列一项学分标准,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项单列职业道德践行学分,设标准赋予相应积分,跟踪学生成长;探索设立卫生职业道德奖项机制,体现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