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例6篇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1

关键词:煤炭企业 安全文化下格局 目的意义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72-02

安全是煤矿企业的永恒主题,是天字号工程。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特色企业文化为核心,以营造安全生产环境为根本,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载体,着力打造安全文化大格局,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

一、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的目的意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煤炭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首要任务是实现安全发展。安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对煤炭企业而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和谐、安全就是政治。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大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打牢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树立“安全生产比天还大、瓦斯治理重中更重”的全员安全意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超前预防,贯穿全程,关键落实”,树立安全的文化观、人本观、超前观、敏感观、法制观、素质观、系统观、效益观、持久观、创新观,才能建设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企业文化,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大格局,促进煤炭企业大转型、大跨越、大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全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才能促使煤炭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的内涵外延

安全文化是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是企业制度建设和员工自身安全的需求,是安全意识、安全措施和安全行为习惯的相互统一,是保障员工个人和家庭幸福生活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煤炭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协调、约束、调适、塑造等重要功能。

1.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安全事故的软对策,与硬对策相辅相成,且具有硬对策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硬对策精神层面的补充,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

2.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对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基础意义,是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

3.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存在的缺陷,有利于从精神层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安全文化建设以其持续的影响力、广泛的渗透力、久经的扩张力和无形的亲和力,对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实现企业最终目标,潜移默化规范员工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企业安全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5.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安全作风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军事化;构建安全法制保障体系,实现安全制度法制化;构建岗位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构建安全责任保障体系,实现安全责任全员化;构建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实现安全技术科学化;构建安全队伍保障体系,实现安全教育素质化;构建安全考核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管理重在落实。

三、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的方法途径

安全文化建设要从思想作风上转变、从组织领导上加强、从建立健全制度上保证、从安全检查上落实、从安全投入上保障、从宣传教育上引导、从安全技术培训上强化、从队伍建设上完善等多方面建设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思想意识和作风建设,切实做到思想上反麻痹、精神上反厌战、工作上反懈怠、行动上反应付、作风上反浮躁,坚决做到执行“安全第一、超前预防、贯穿全程、关键落实”毫不动摇,坚决做到贯彻“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让于安全、一切支持安全、一切保障安全”毫不动摇,将“居安思安、居安想安、居安干安、居安紧安”不遗余力地落实到每项工作当中,要带着感情抓安全,珍爱生命保安全,将“安全生产比天还大”的理念渗透到每位员工,扎实推进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打牢思想防线,促进企业安全发展。

人是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作用和影响煤炭企业能否安全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存权、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中心,坚持做到充分地重视人、正确地看待人、有效地激励人、全面地发展人、严格地管理人,达到感染员工、鼓舞员工、约束员工、规范员工的目的,使全员树立安全第一的哲学观、重视生命的情感观、安全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充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促使企业安全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领导组织、宣传组织、教育组织、培训组织、安监组织、评比组织,实行全面部署、全力投入、全程管理、全效落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直接领导,组建专项负责安全文化建设领导班子,负责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统领全局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同时,领导干部要树立发展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在安全管理中做到“严、细、实”,即:严,就是严于律己、律人,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敢抓敢管;细,就是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情况心中有数,部署周密,工作细致;实,就是作风扎实、工作务实,狠抓落实,实事求是。

3.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战略性工程,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有序有效开展。一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统一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分解和落实安全生产目标,使领导干部、员工人人身上有重担,个个头上有压力,实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二是建立完善的责任明确、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有据;三是建立安全文化激励约束机制,要有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标准,奖罚分明,建立与之对应的考核考评机制,严格考核,做到有考核就有兑现,使考核不流于形式化、形象化;四是建立安全监察制度,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针对性的检查活动,将安全隐患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准入制度、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六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使安全文化建设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深化,在深化中求实效,扎实有效稳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七是建立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启动制度,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随机启动相应事故级别紧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扩大,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落实安全检查长效机制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点内容。安全事故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失控而产生的后果,即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对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劳动条件、作业中的工器具、防护设施、人员的安全态度、意识及操作行为等影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活动,重点检查以往检查频率最低的地方和部位,同时要从“人、机、环境、管理”四方面入手,创建零事故现场,打造零事故环境。

5.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即有利于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技术投入、设备投入、人才投入、培训投入、宣传投入等多方面投入,提供文化安全建设物质保障、精神保障、文化保障。首先要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和防护措施,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其次要严格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资质审查、培训;第三要对重点课题、重大事故进行分析攻关,解决安全技术难题;第四要加快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高安全技术科技含量,用科技来保安全,加快实施科技兴安。

6.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对全员进行企业安全核心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宣传教育,从宣传教育上引导全员树立长远意识、超前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效益意识,形成安全工作的系统观、超前观、创新观、人本观、效益观,实现安全价值观由“要我安全”彻底向“我要安全”转变,深入践行“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通风员”为核心的安全理念,实现人人想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保安全。

7.强化技术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对全员进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方面的教育培训,从安全技术培训上强化安全行为,提高业务能力,消除违规作业。一要加强针对性的业务技术培训、岗位练兵,着重进行岗前培训;二要抓好分级、分类培训,对新员工、班组长、管理层分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有侧重;三要灵活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和日常培训、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相结合,适时开展专项培训;四要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比学赶帮超,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为目标,达到安全生产目标;五要通过专题演讲会、理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指导会等形式,进行新技术应用、新设备使用培训,实现科技兴安,提供安全工作技术保障。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2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尽快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3

由于煤炭长期过度无序开采,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矿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使内蒙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解决煤炭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社会问题,实现内蒙古煤炭工业的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综合高效发展,必须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推进资源市场化管理,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形成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以及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1使煤炭经济“循环”起来

煤炭是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采用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经济体系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摆脱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改善环境质量。要以煤炭资源为重点,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以电力、煤炭企业和现有建材企业为依托,大量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品,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以钢铁、焦化企业为依托,拓展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煤炭开发-原煤洗选-矸石发电-电力消化-灰渣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煤炭经营单位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走产、学、研之路,大力发展科技兴煤、科技兴企,实现煤炭产品综合利用的科技含量;要走产、学、研之路,一方面要培养一大部分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展煤炭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充分利用能源,减少自然危害,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煤炭衍生产品科技研究机构,制定循环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实现煤电、煤油、煤化工、煤气等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发挥能源的最大化效益。延伸煤-电-建材、煤炭-化工两条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

1.2走内含发展的道路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属不可再生资源。且目前内蒙古的煤炭工业技术水平低,煤炭的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偏低,可以说是在一边开采,一边浪费。随着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攀升,煤炭的供给量也随之飙升。很多煤矿特别是中小型煤矿,不计后果地超产能运转,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规划。必须严格控制产能和产量,提高增量和效益。从内蒙古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不能走粗放式、外延的生产道路,不能热衷于上新的煤矿,扩大煤矿产能求得发展。应该在科学预测和保障国家煤炭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煤炭的产能和产量。

1.3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由于煤矿的长期、过度、无序开采,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要治理环境,首先是预防,其次是治理。应该制定有力的政策法规,用严格的标准控制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副作用,采取“少占少破坏”矿井生产、施工保护原则,坚决取缔那些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小企业无序开采。建立企业负责制,强制企业自行恢复其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治理大型污染和水污染,煤矿在制定开采计划时应同时制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或恢复计划;注意水保,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含水层不受破坏;进行除尘,防止煤尘飞扬,保护矿区的空气质量;重点治理排矸场塌陷区等突出环保问题。煤矿在正常关闭和报废前,必须落实污染和生态恢复计划,提供土地复垦利用、环境保护的资料,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后,再按有关规定办理关闭手续。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时发挥植物措施的长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复垦措施相辅;以植物措施为主,全面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护效能,实现总体防治目标。

2合理规划产业格局,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过去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内蒙古形成了一个多、小、散、乱的煤炭格局,以及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国有煤矿体制僵化,管理散乱,技术更新慢。开发秩序乱,小煤矿大量存在。必须引导煤炭行业进行高科技、大规模、大范围的统筹生产,增加国有煤炭经济对煤炭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能力,通过战略性改组和其他体制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去规范、去实施,加快煤炭企业现代化。同时改进开发工艺,实现生产方式的集约化,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

2.1对小煤矿进行整改,整合产能

小煤矿普遍存在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对环境污染严重,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要从根本上治理分散和混乱的局面,就要解决好煤炭经济的集中度和发展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生产安全的问题。消除无序开发的后遗症,关闭小煤矿、整合产能。一方面,坚决关闭未经审批的非法的小煤矿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煤矿;另一方面,加速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将相邻的煤矿井田资源合并,统一部署开采,进行采煤方法改革,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管理上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并实现采矿权有偿出让。小煤矿通过联营改造进行整合,减少矿点,扩大规模,优化矿井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大型煤矿则利用联营、兼并、参股和收购等手段提升改造地方中小煤矿。综合运用经济的手段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已经合法批准、开采能力小的煤矿,特别是要坚决消除煤炭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合法不合理”的现象。比如,现已划归神华集团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是和黑岱沟煤矿一起规划的两大露天煤矿,但哈尔乌素规划区内后来一下子涌入21个小煤矿,且都有合法手续,关闭这些煤矿十分困难,一些矿主漫天要价,代价高得惊人。国家在加强勘探的同时,应制定科学、统一的规划。同时部级煤田应上收审批权限,严把审批关,杜绝腐败和违规问题。煤炭资源的整合和有偿使用,要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相结合,集中打击无证勘查和开采等违法行为,全面查处越界勘查和开采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行为。与此同时,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全面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进行专项整治,推动内蒙古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2加速国有煤矿改组,实施培育大煤炭企业集团的战略

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资产比重大,影响面广,是国有煤炭经济的主体。强化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也是需要进行战略性改组的主要领域。通过对国有与非国有煤炭经济内部及其两者之间的人才、资产、科技、管理等资源的流动和重组,既在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强国家必保的高科技、高规模、大范围煤炭经济的建设,又在整体上适当收缩非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调整煤炭企业规模结构,提高其科技、管理水平,规范其行为方式和竞争方式,以达到协调国民经济与煤炭经济以及煤炭经济内部之间各种经济关系,均衡煤炭市场供求,调整煤炭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煤炭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其他体制配合改革,实现政府的职能转换,强化政府预测和规划职能,当政府的信息和规划具有权威性时,企业将主动、积极利用政府的信息、规划指导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生成协调煤炭经济与国民经济关系的运行机制,以消除现行体制下煤炭产供不平衡,原煤库存甩升和非国有与国有煤炭企业过度竞争的现象。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督、服务和调控系统,保证规划和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通过战略性改组和其他体制配套改革,应达到强化对煤炭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调控好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实现有限度的煤炭买方市场;调控好煤炭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市场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和科技结构等。使国有企业从一些企业中撤出转移到高科技煤炭经济、高规模煤炭经济和大范围煤炭经济中去,增强了国有煤炭经济对煤炭经济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能力。增加了单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煤炭市场的组织程度,从而改善了煤炭市场结构,提高了整个煤炭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2.3改进开发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一直以来,内蒙古的煤炭开发处于一种先进工艺与落后工艺、回采率相对较高与相对较低,大企业与小企业并存的局面,资源浪费严重。受经济条件所限,在晋、陕、内蒙古接壤的煤炭资源富集区里,目前除神华集团神东公司较早采用机械化综采技术外,绝大多数煤矿采用的都是房式开采,即在煤层中纵横开采宽5米至10米的无支护煤房,同时留5米至10米的方型煤柱以支撑顶板和上覆岩层,大量煤炭成为呆滞资源,大部分煤矿回采率低于50%。在煤矿整合的基础上,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必须着眼于依靠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煤炭回采率,延长服务年限就是最好的保护资源方式。国家建设煤炭基地,一定要提高装备技术、回采率准入门槛,大矿大开,宜井则井,宜露天则露天,务求“颗粒归仓”。审批煤炭资源应该按储量来收取费用,不开采要得到相应惩罚。促使企业提高回采率。在资源配置上也应向骨干企业、先进工艺、高回采率企业倾斜。同时鼓励骨干煤炭企业组织科研人员对残留煤柱回收技术重点攻关,使地下已形成的呆滞资源重新得到回收。

3落实安全生产,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实现文明和谐发展

与国内其他煤炭生产基地一样,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也存在生产安全的问题。缺乏安全生产设施和监督机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矿工工作环境危险恶劣与偏低的收入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矿工、企业与矿区居民的利益分配不均、调和困难,进而引发资源之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内蒙古煤炭业必须狠抓安全生产,切实改善矿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均衡各方利益,实现煤炭业的文明和谐发展。

3.1安全生产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突出强调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提高煤矿生产技术能力和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但过去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主要依靠政府的安全监管,安全教育培训和改进安全设施,经验证明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问题。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必须有一套综合治理措施,除了法律、法规、标准和行政手段,还需加大安全投入,增强煤矿抗灾能力。努力改善煤矿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条件,通过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来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控制煤矿事故的目的。对于存在隐患、不达安全生产标准的煤矿,必须采取“强制达标”的办法,努力使全区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一个明显的改善。严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在安全生产上必须严格落实责任制,严肃纪律,严格操作规程。煤矿企业的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办事,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严格考核。关闭和整合小煤矿,建设规模大、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煤矿是解决小煤矿事故的关键。另一方面,经验证明煤矿安全资金投入往往不足,我们可以建议煤矿建立安全投入长效机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以保障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还可以建议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由各级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然而,企业的安全投入取决于其财务状况,地方政府投入也具有地方财政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寻找财务上可持续的办法解决安全投入的问题。综合治理可以探索运用综合打捆,有针对性项目投资。项目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关闭整合小煤矿,从资源整合和技术更新(包括安全设施)两个方面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煤矿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推行矿井大型化、集中化、系统化;(2)建立瓦斯抽取和利用系统,促进“先抽后采”的煤矿作业,扩大和改进瓦斯监测和预警系统;(3)煤矿渗漏控制,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水文地质和渗漏的地质模型。改进渗漏检测、监督和预测技术;(4)合理组织与运用社会教育和培训资源。培训除了煤矿安全,还应包括小煤矿矿工的专业技术提高和再就业。同时,超能力生产也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煤炭市场明显好转、需求与煤价都大幅度增长,但生产能力无法及时跟上,大多数煤矿突击生产现象严重,严重的超能力生产必然导致事故发生。加强监督,尽量限制超能力生产对确保煤炭企业安全运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2改善矿工生产生活条件

要实现文明、和谐的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利的措施改善矿工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把矿工的生命安全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要体现以人为本,文明发展,努力改善矿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包括劳动保护和安全设施,也包括工资收入的最低保障。关心职工生活,努力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加强煤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煤矿质量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系统自动化,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4

关键词:煤炭;安全管理;措施

0引言

煤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严格管控煤炭安全生产一直是相关煤炭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近年频发煤炭生产安全事故,使社会对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煤炭企业从技术水平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严格管控,本文结合煤炭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全面探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1煤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煤矿生产机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煤炭企业存在生产设施老化、陈旧的问题,甚至有些损坏的设备没有经过维修依然每天投入使用,有些应该更换的机械没有及时更换,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生产,而且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企业本身对安全管理方面不重视,有些企业闲置安全维护部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1]。煤炭企业生产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占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一半,强化这些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固发展的基础。

1.2煤炭生产中存在违规操作

目前很多煤矿为了节省成本,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流程进行,无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给煤炭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增大煤炭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2]。另外在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上,工作人员和指挥人员却不专业,他们大多全凭经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这给日后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另外一些管理层往往不顾职工人身安全,置劳动法于不顾,职工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职工在疲惫状态下工作效率极低,这也加重了安全隐患。

1.3对安全事故惩治力度不够

煤炭安全事故持续不断发生,却没有从根本上杜绝,除了煤矿本身存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监管不到位。安全事故对其它煤炭企业甚至本煤矿企业都起不到警戒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执法人员不负责任,不深究深层次原因,对相关人员处罚较轻,不能从根本上给相关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现代企业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煤炭企业应积极贯彻此理念,从保证职工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但是在相关监管人员松懈的监管下,煤炭企业对这个理念的贯彻程度处于较低层次。

1.4职工本身安全意识淡薄

职工本身安全意识不到位,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企业本身整体安全与法律意识淡薄,对新进员工没有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导致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缺少防范意识。部分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忽略上岗前培训,让员工直接上岗,这样做短期内看似收获了一点利益,但从长远角度看,一次安全事故就会让之前所有的收获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从事煤矿工作的人员大都文化程度不高,自身安全意识极为淡薄,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即使企业出现违规操作,由于员工缺乏相关法律意识,不能及时向相关部门检举,生产机械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员工由于自身技能水平有限不能及时维修,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煤炭安全管理的改善措施

2.1重视设备安全隐患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是煤炭企业运行的关键,因此设备的安全运行就显得至关重要。a)企业从买进设备开始,就应该严格把关,检查设备质量,仔细研究设备组件的合理性,严格检查设备的整体使用性能,不能因贪图小便宜而选择质量不合格的设备;b)煤矿企业工作环境比较特殊,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淋水、灰尘都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转,使用设备的人员应注意保护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延缓设备老化;c)检修工作人员应及时检修,注重细节维修,不能等出现大问题时才维修,有些设备的大问题都是平时的小细节造成的,及时检修可以避免出现大问题,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3];d)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各部门严格执行,做出相应奖罚措施并严格实行。

2.2企业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良好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企业的制度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在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谈发展,企业要落实、实施规章制度。在新员工上岗前,企业应开展上岗前培训工作,员工工作过程中,监管人员应及时查看各部门工作状况,出现问题要及时反映和上报。条例的尊严在于执行,良好的制度建设有利于规范工人行为和作风,也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4]。另外,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改进安全设施、更新生产设备器材等,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规范和要求,企业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企业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企业应在国家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背景下积极解决职工安全问题。

2.3国家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管理

国家要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管理力度。对于已发生的安全事故,相应人员要深入研究,分析并记录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其它企业提供借鉴,注意在以后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类似问题。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法规,并严格实施,执法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对发生事故的企业必须严惩,警戒其它企业,对违规操作、无视法律法规的企业,执法人员必须给出严厉的惩罚措施。国家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工作,并让相应企业设置关于安全宣传的培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下,尤其是在网络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煤炭安全生产已影响到社会和谐,煤炭的安全生产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只有真正明确企业和相关行政机关的责任,关注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严格保障安全生产,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5]。

2.4职工加强自身安全保护意识

职工的安全应放在第一位,煤炭行业的从业者更应注重这一方面,工作时的安全装置必须佩戴完整,平时如发现设备有老化陈旧的问题,要及时反映给相关维修部门,及时提醒身边同事注意安全,如发现企业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存在不合理操作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3结语

煤炭安全管理不仅在中国面临着严峻考验,也是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要加强煤炭安全管理,必须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都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管理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煤炭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及治理,但是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和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所有人员做出长久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敏.谈谈煤炭监理企业的安全管理[J].价值工程,2012,31(14):88-89.

[2]袁秋新.论煤炭企业员工自主化安全管理[J].中国煤炭,2010,36(1):106-109.

[3]于根旺.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7):83.

[4]张国伟.探析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22):134.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很难改变;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继续保持增长,煤炭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将逐渐显现,为煤炭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能源供需形势看,国际政治经济动荡,中东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大规模进口油气资源仍面临诸多风险;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核电发展速度将适度放缓;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受到技术、输送等条件制约;据有关权威机构分析预测,到203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50%以上。煤炭工业仍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国际碳减排的压力增大;煤炭粗放的生产和利用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强化;全国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集中,一些传统的煤炭调出省变为调入省,运输瓶颈制约短期内还难以有效缓解,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难度增加;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亟待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还面临着许多风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部署和构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好、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度关注煤炭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1.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实现煤炭工业由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各主要产煤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1)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全国煤矿数量由2001年的近3万处减少到2005年的2.48万处,“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整治,累计关闭小煤矿近1.0万处,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到2011年的1.4万处左右,小煤矿产量由占全国总产量的45%下降到22%。(2)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建成年产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其中,建成年产量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40处,产量占全国的17.3%;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宁东等煤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了以千万吨煤矿为生产主体的矿井群。(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8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87%;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增强。(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通过推进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全国已培育形成了年煤炭产量超亿吨的企业集团7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5)以煤为主、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在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大力发展煤电、煤焦化、煤炭物流等相关产业,煤炭企业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煤炭生产企业向以煤为主、产业融合、综合性的能源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

1.2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突破点总结煤炭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充分考虑我国煤炭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特点,“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1)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煤矿办矿标准体系建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开发条件差异性大以及中南、西南地区煤炭供应保障难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部分地区小煤矿仍将是区域煤炭供应保障的主体。坚持分类指导就是要对中小煤矿集中生产地区,提高办矿标准,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和稳定生产能力,努力维护区域煤炭供需平衡。(2)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要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小煤矿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3)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电、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4)积极推进煤炭物流产业化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推动煤炭物流企业改革重组,实现综合化、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参与铁路、港口、储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2高度关注煤炭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10多年来,煤炭工业坚持科技兴煤战略,煤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行业建成部级技术中心14个,大中型煤炭企业多数建立了省、市级技术中心,建6立了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批制约煤机装备制造的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进了煤炭科技进步,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推动了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2%。以三维地震技术为基础的高精度煤田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年产600万t煤矿工作面综采成套装备研制取得成功,年产千万吨综采成套装备井下工业性试验进展顺利,煤矿机械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煤炭洗选、清洁转化与低碳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新进展;褐煤干燥与提质技术研发进入示范阶段,煤炭气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年产100万t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煤炭间接液化实现工艺示范,世界上最大的年产60万t煤制烯烃项目建成投产,煤制天然气技术及产业化理论已趋于成熟。以煤矿瓦斯防治为主的灾害防治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救援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煤炭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攻关和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高;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强度还将不断加大,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的诸多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煤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新时期,煤炭科技要继续推进科技兴煤战略,加快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煤炭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专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科研机构的力量,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新机制,提高煤炭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煤炭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平台的作用,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进煤炭科技资源与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要组织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资源精细勘探和煤矿井下超前探测、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矿绿色开采、高效辅助运输、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大型煤炭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力争在基础理论、重大科技攻关、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高度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努力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原煤入洗能力,推进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利用,加大煤层气地面抽采与利用,推行煤矿工作面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洗煤水闭路循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已有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kW,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t;全国煤层气抽采115亿m3,利用量53亿m3。其中,井下瓦斯抽采92亿m3,利用量35亿m3;地面煤层气产量23亿m3,利用量18亿m3。矿井水利用率达到59%,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0%。为进一步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应加大以下工作力度。(1)提高煤炭资源精细化勘探程度,查清资源状况,为优化矿井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奠定基础。(2)树立煤炭科学产能理念,根据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实行煤炭产能总量控制措施,保障合理需求。(3)加大原煤入选(洗)比重,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实现精煤外运,中煤、煤泥与煤矸石综合利用,促进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4)加大力度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煤矿工作面采用充填、保水等开采方法,减缓地表下沉,维护矿区地下水径流场。(5)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土地复垦投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6)推进煤与煤层气(瓦斯)共采,加大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地面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生产的衔接工作。濮洪九:新时期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企业文化;环境保育;安全生产

一、 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一种企业精神,它能够在一个企业内赢得员工的普遍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实际运作提供指导,它是价值观在企业内部的凝聚。企业文化的重点,是通过在精神上的指导,无形地推动企业员工和管理层按照一定的准则来开展经营活动。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不需要繁多的条例规章,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员工中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将各个职能部门凝聚到一起,并且强调个人对于企业的贡献作用,激励个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托于企业的正式管理制度,并且构建与企业既有的组织框架之上。

二、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煤炭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安全生产、合理开发资源是其在新环境下保证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上述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煤炭企业是煤炭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行业的操作规范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即可以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提升企业文化水平。一般来看,煤炭企业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煤炭企业生产具有生态环境负外部性,需要构建优良的企业环保文化。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煤炭企业过度开采问题严重,对煤炭资源的开采活动并没有考虑到对相应的生态、环境的损害。具体来看,煤炭开采造成的采空区不能及时回填,影响了地表建筑的安全性,对农地的耕种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煤炭开采对地下水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生态性问题;煤炭运输与储存活动中的煤尘影响了矿区附近的空气质量。在传统的以煤炭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的粗放式煤炭企业文化下,煤炭开采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负外部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变这种传统的企业文化、让其偏向于环境保护是势在必行的。其次,传统的煤炭企业文化不利于安全管理,需要构建优良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由于煤炭开采活动具有众多不确定性,瓦斯的聚集、围岩的结构、地下水的分布都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传统的煤炭企业文化中,对于安全性一直没有达到高度重视,通常是为了应对安全监督部门的检查而临时性地提高安全警惕,为安全事故买下了隐患。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煤炭企业文化,使其偏重于对煤炭生产安全的教育和自我管理。

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