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支审计范例

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结合途径

1前言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企业财务问题频繁发生,在制约其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此,企业应该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及时发现自身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此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升管理效果。

2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审计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内部运作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借助分析、审查等方式,评价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性和执行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合理判断。财务收支审计指针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监督和审计,以客观评价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虽然在程序流程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过无论是审计工作的实施还是监督,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审计的目的、内容和程序等方面。以审计目的为例,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评估企业财务报告中静态资金及存量资产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看做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能够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实现有效结合,借助内部控制审计,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通过财务收支审计,能够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1]。

3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途径

在《内部审计指引》中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就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整合,而从企业的角度,面对的主要工作是财务收支审计。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在一起,能够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不过从目前来看,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性,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也受到了时间和人员等因素限制,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样的问题,从提高财务收支审计效率的角度,企业应该尽可能一次性完成审计工作,避免重复审计的现象,帮助企业减少审计工作的投入。

3.1可行性

一是目标一致。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在内容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不过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即对企业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基于此,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两个不同的审计过程整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借助一次流程实现对企业管理情况的全面分析,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流程一致。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都要求审计部门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好资金流动风险的评估工作,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得到具体而明确的结果。通过对两者的整合,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审计效率,通常来讲,审计报告并非直接在企业内部完成,而是需要委托给会计事务所,而对于多数企业而言,都会倾向于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交给同一家会计事务所进行[2],在保证审计结果一致性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3.2结合途径

一是应该对审计步骤进行明确。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后,相应的审计步骤可以依照如下顺序进行:(1)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目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2)提前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测评;(3)开展审计操作;(4)以两种审计结合为基础,对整体审计方案进行规划和调整,再经由企业的沟通协调,就审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采取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措施来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二是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过程中,应该提前做好相应的风险测评工作,尤其需要关注重要项目或者存在有大额资金流动的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是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询问、观察、检查乃至执行过程的一致性,在具体操作环节,为了能够尽可能降低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负面影响,保证审计工作的效果,企业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情况进行梳理,避免出现重复操作的现象[3]。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而作为经济市场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管理层必须及时对自身的观念和认识进行更新,顺应时展趋势,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结合,制定出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审计工作流程,提升审计的效果,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媛,李慧.加强财务收支审计提高经济效益初探[J].中国商论,2019(11):105-106.

[2]秦艳彪.浅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结合[J].财会学习,2019(09):146,148.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2

关键词:新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事业单位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收支审计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时,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审计问题频繁出现,不利于事业单位更好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相关部门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问题探究,结合探究结果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水平,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一、新财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内容

(一)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中,审计内容包含检查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审批流程是否合理、银行账户开户和管理是否专业、是否存在多头开户状况、事业单位票据管理是否满足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出纳等岗位是否做到不兼容岗位的分离。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对每个现金及银行账户存款进行核算和对账,检查是否出现白条现象,对银行没有到账内容进行重点观察,结合没有到账性质和时间,查看是否有异常状况。检查是否含有利用大额现金支出套现的现象,检查事业单位内部是否存在“小金库”。

(二)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检查物资采购、应用、管理、财务等部门职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可以保证每个资产都能准确记录。检查资产采购是否严格按照政府相关要求进行招投标,各项资产是否履行验收、应用等流程,是否根据要求做好资产清查、核算等工作,资产处置报废是否真实、规范。审计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了解资产使用情况。

(三)支出管理。首先,通过审查其预算审批和预算执行实际状况,检查经费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和收支标准,是否存在私自挪用、占用的状况,避免经费随意消耗。其次,核查经费开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存在虚假开支现象,或者通过费用报销套取资金,产生“小金库”。结合审计实际情况,事业单位通过会议费用、招待费用、培训费用等虚列开支,或者通过对对方单位协调出具发票虚列开支套取资金。在审计过程中,格外注意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上的要求,需要对方提供对应费用明细,如会议费用可以通过要求其提供会议通知等资料进行核对,必要的情况下要求对方单位配合外调。

(四)往来账款管理审计。事业单位往来账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是否清理完毕。审计事业单位是否存在收支长期挂账现象,部分单位是否把房租收入、捐赠收入等费用挂账处理,导致事业单位收支不真实。

二、新财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收入混乱。因为事业单位自身具有特殊性质,部分职工没有端正工作态度。针对收入种类多、管理混乱的单位而言,缺少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大部分在事业单位就职的人员,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想不劳而获。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比较混乱,财务收支记录不真实,不利于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财务收支审计体系不完善。结合当前情况,即便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会计管理力度,并且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体系,但是没有构建一套完善的审计体系,在审计管理上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对于已经颁布的法律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衔接不充分,给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单位财务审计人员思想意识薄弱,单位内部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收支比较混乱,影响工作效果。此外,尽管部分事业单位领导意识到财务收支审计的意义,并且也构建相应的工作制度,但是在实施上比较随意,无法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财务收支审计不独立。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对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因此要求单位内部成立专业的工作机构,负责此项工作,该部门应对最高领导层负责,因此要保证该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效果。但是在实际中,部分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与预期之间相差甚远,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少独立性,导致财务收支审计优势没能全面发挥,影响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四)财务收支审计过于局限。针对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除了事后审计,也包含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从事前、事中等方面入手开展审计活动,使得审计工作效率下降。并且,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诸多新问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处理方式,以更好迎合社会发展要求。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审计管理中,采取的方法比较落后,使得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局限,不能保证审计工作效果。

三、新财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各级人员思想意识。要想强化事业单位各级人员思想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提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对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关注力度,其次,让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思想。事业单位领导应结合单位经营发展需求,对现有财务收支审计方法进行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让财务收支审计价值全面发挥。并且,科学构建一套完善的考核奖罚制度,调动单位职工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定期参与培训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让其不断迎合时展变化,具有较强的职责意识和道德素养,做好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水平。

(二)保证财务收支审计独立性。评估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是否独立,通常需要查看在落实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时是否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能够真实展现出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想保证财务收支审计的独立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保证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工作独立性,另一个是提高财务收支审计部门独立性。财务收支审计部门独立性也就是指,在组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过程中,不会受到单位上级领导的干预,可以自主决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财务收支审计人员独立性也就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时,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持续进行审计控制。此外,财务收支审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充分交流,在各部门支持引导下,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序进行。

(三)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优化各部门工作职责,梳理事业单位和下属机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部分事业单位下属机构和经济主体与其在财务上没有做到充分分离,由于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对权利比较依赖的现象,这些经济主体也愿意和事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和所属经济主体在职责、财务等方面做到充分分离,部门之间应优化工作职责,整合各项资源,消除不必要的组织机构。其次,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水平和专业素养。财务人员应定期参与专业培训活动,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持证上岗,防止发生无证上岗的现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规范账务处理。通过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职责意识和道德素养,对单位和国家负责。最后,加强公用经费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科学控制三公经费。在公务招待方面,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和标准进行,避免资源大量消耗;对于公务用车、招待等控制难度大的费用,可以采取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限额包干,超出自理。其他公务经费支出,应该细化类型,明确标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防止经费浪费。

(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将决定审计工作发展,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秉持创新原则,利用系统化理论引导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在转变思想理念时,应该将审计工作提升到社会经济建设中,通过审计方法改革创新,由之前粗放式审计朝着集约式审计方向变化,及时找出财务收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善财务收支审计质量,提高财务收支审计效率。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审计活动中。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也能让审计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和有序,减少审计问题的出现。

(五)完善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收支审计制度,对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明确财务人员工作职责。只有构建完善的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才能让财务收支审计更加专业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事业单位应定期对财务收支人员专业培训,加深财务审计人员对制度内容的理解,降低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执行难度。要想调动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收支审计执行过程监管,规范财务人员工作行为,保证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重要内容,加强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促进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尽管随着时展,相关部门已经构建完善的财务收支审计机制,严格管理,已经做出一定工作成果,但是依然会面临一些审计问题。对于这些审计问题,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分析,找出相应处理方法,才能从根源上降低审计问题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落实到位,发挥应有价值,给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秀珍.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探讨[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151+296.

[2]胡菊.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能力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166+169.

[3]王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探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0):77-78.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3

关键词: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监管政策

一、引言

中央管理企业(简称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处于支配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国家重视对央企的监管,多项政策来完善央企管理,促进央企的发展,如2009年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加强对央企的监督管理。由于央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的其他相关政策也同样对央企产生重大影响,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央企下属企业众多,利益错综复杂,且缺乏有效管控和监督机制,监管改革政策存在贯彻落实不到位、选择性忽视等问题。审计署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具有对央企组织实施财务收支审计的法定职责。自2010年起,审计署每年一次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截至今日,审计署共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共有137份,审计央企94户。在央企监管改革过程中,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对央企监管政策又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对于央企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进行开展,据此研究了央企的财务收支审计揭示的央企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建议,同时还研究了财务收支审计对于央企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就央企监管政策方面研究而言,许多学者对央企落实监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及改进意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于监管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对于央企财务收支审计促进监管政策改革的研究只有少数学者涉猎。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对央企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和相关监管政策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作用,对于央企审计制度的完善、政策的有效落实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对监管政策的作用

(一)财务收支审计的重点审计方向。根据对审计署公布的137份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分析,虽然每年大致可以把审计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腐败治理、央企经营管理。政府审计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部分的审计与民间审计区别不大,不再次赘述。从2011年起,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就包含反腐倡廉方面,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小金库、偷税漏税、违规发放职工薪酬及福利、违规购置公务用车、违规建高尔夫球场等。在央企监管改革过程中,有些方面的问题在逐步减少,例如小金库问题,在2018年审计署的35户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公告中,仅有一户央企涉及这个问题;但也有些问题依然顽固,例如税费、职工薪酬及福利方面的问题,在2018年审计署的35户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公告中,有26%的央企在税费核算方面存在问题,职工薪酬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有66%的央企存在违规发放职工薪酬及福利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此种情况与央企监管改革政策是否有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另外一方面,通过对2010年-2018年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包含重点审计方向统计分析,也可以得出审计署在未来审计央企财务收支时,可以把税费核算、职工薪酬及福利列入高风险领域,加派审计资源。

(二)审计结果公告与央企监管改革政策关联。统计了审计署自2010起了大量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这些审计结果公告与央企监管改革政策关联如表2:

(三)央企财务收支审计促进央企监管政策的改革。在央企监管改革整个过程中,国家政策是输入环节,央企执行政策是输出环节,审计署对央企执行审计就是反馈环节。分析审计结果存在的问题,就能清楚知道政策执行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能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发挥最大的效用,反映和揭示央企存在问题仅是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的一个方面,推动央企完善制度、促进央企改革发展才是审计署对央企进行审计的最终目的。从2006-2018年央企重大央企监管改革政策汇总表中也可以发现,监管政策对财务收支审计也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审计公告与被审计年度间隔时间较长,说明央企财务收支审计对央企监管政策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延迟性。

四、总结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4

关键词:新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事业单位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收支审计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时,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审计问题频繁出现,不利于事业单位更好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相关部门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问题探究,结合探究结果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水平,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一、新财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内容

(一)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中,审计内容包含检查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审批流程是否合理、银行账户开户和管理是否专业、是否存在多头开户状况、事业单位票据管理是否满足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出纳等岗位是否做到不兼容岗位的分离。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对每个现金及银行账户存款进行核算和对账,检查是否出现白条现象,对银行没有到账内容进行重点观察,结合没有到账性质和时间,查看是否有异常状况。检查是否含有利用大额现金支出套现的现象,检查事业单位内部是否存在“小金库”。

(二)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检查物资采购、应用、管理、财务等部门职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可以保证每个资产都能准确记录。检查资产采购是否严格按照政府相关要求进行招投标,各项资产是否履行验收、应用等流程,是否根据要求做好资产清查、核算等工作,资产处置报废是否真实、规范。审计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了解资产使用情况。

(三)支出管理。首先,通过审查其预算审批和预算执行实际状况,检查经费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和收支标准,是否存在私自挪用、占用的状况,避免经费随意消耗。其次,核查经费开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存在虚假开支现象,或者通过费用报销套取资金,产生“小金库”。结合审计实际情况,事业单位通过会议费用、招待费用、培训费用等虚列开支,或者通过对对方单位协调出具发票虚列开支套取资金。在审计过程中,格外注意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上的要求,需要对方提供对应费用明细,如会议费用可以通过要求其提供会议通知等资料进行核对,必要的情况下要求对方单位配合外调。

(四)往来账款管理审计。事业单位往来账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是否清理完毕。审计事业单位是否存在收支长期挂账现象,部分单位是否把房租收入、捐赠收入等费用挂账处理,导致事业单位收支不真实。

二、新财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收入混乱。因为事业单位自身具有特殊性质,部分职工没有端正工作态度。针对收入种类多、管理混乱的单位而言,缺少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大部分在事业单位就职的人员,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想不劳而获。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比较混乱,财务收支记录不真实,不利于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财务收支审计体系不完善。结合当前情况,即便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会计管理力度,并且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体系,但是没有构建一套完善的审计体系,在审计管理上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对于已经颁布的法律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衔接不充分,给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单位财务审计人员思想意识薄弱,单位内部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收支比较混乱,影响工作效果。此外,尽管部分事业单位领导意识到财务收支审计的意义,并且也构建相应的工作制度,但是在实施上比较随意,无法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财务收支审计不独立。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对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因此要求单位内部成立专业的工作机构,负责此项工作,该部门应对最高领导层负责,因此要保证该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效果。但是在实际中,部分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与预期之间相差甚远,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少独立性,导致财务收支审计优势没能全面发挥,影响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四)财务收支审计过于局限。针对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除了事后审计,也包含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从事前、事中等方面入手开展审计活动,使得审计工作效率下降。并且,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诸多新问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处理方式,以更好迎合社会发展要求。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审计管理中,采取的方法比较落后,使得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局限,不能保证审计工作效果。

三、新财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各级人员思想意识。要想强化事业单位各级人员思想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提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对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关注力度,其次,让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思想。事业单位领导应结合单位经营发展需求,对现有财务收支审计方法进行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让财务收支审计价值全面发挥。并且,科学构建一套完善的考核奖罚制度,调动单位职工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定期参与培训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让其不断迎合时展变化,具有较强的职责意识和道德素养,做好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水平。

(二)保证财务收支审计独立性。评估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是否独立,通常需要查看在落实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时是否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能够真实展现出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想保证财务收支审计的独立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保证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工作独立性,另一个是提高财务收支审计部门独立性。财务收支审计部门独立性也就是指,在组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过程中,不会受到单位上级领导的干预,可以自主决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财务收支审计人员独立性也就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时,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持续进行审计控制。此外,财务收支审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充分交流,在各部门支持引导下,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序进行。

(三)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优化各部门工作职责,梳理事业单位和下属机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部分事业单位下属机构和经济主体与其在财务上没有做到充分分离,由于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对权利比较依赖的现象,这些经济主体也愿意和事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和所属经济主体在职责、财务等方面做到充分分离,部门之间应优化工作职责,整合各项资源,消除不必要的组织机构。其次,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水平和专业素养。财务人员应定期参与专业培训活动,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持证上岗,防止发生无证上岗的现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规范账务处理。通过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职责意识和道德素养,对单位和国家负责。最后,加强公用经费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科学控制三公经费。在公务招待方面,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和标准进行,避免资源大量消耗;对于公务用车、招待等控制难度大的费用,可以采取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限额包干,超出自理。其他公务经费支出,应该细化类型,明确标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防止经费浪费。

(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将决定审计工作发展,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秉持创新原则,利用系统化理论引导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在转变思想理念时,应该将审计工作提升到社会经济建设中,通过审计方法改革创新,由之前粗放式审计朝着集约式审计方向变化,及时找出财务收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善财务收支审计质量,提高财务收支审计效率。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审计活动中。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也能让审计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和有序,减少审计问题的出现。

(五)完善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收支审计制度,对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明确财务人员工作职责。只有构建完善的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才能让财务收支审计更加专业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事业单位应定期对财务收支人员专业培训,加深财务审计人员对制度内容的理解,降低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执行难度。要想调动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收支审计执行过程监管,规范财务人员工作行为,保证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重要内容,加强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促进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尽管随着时展,相关部门已经构建完善的财务收支审计机制,严格管理,已经做出一定工作成果,但是依然会面临一些审计问题。对于这些审计问题,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分析,找出相应处理方法,才能从根源上降低审计问题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落实到位,发挥应有价值,给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秀珍.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探讨[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151+296.

[2]胡菊.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能力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166+169.

[3]王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探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0):77-78.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5

 

地方审计与中央审计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笔者已从事地方审计工作数年,认为地方审计必须坚持“五性”,才能依法、有序地良好运行。   一是坚持独立性。按照《审计法》规定,审计的组织、工作与经费必须具有独立性,但在地方上完全不然:在组织上,审计机关实际是政府的内设机构,对其机关编制的确定、人员的去留没有丝毫自主权,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不急需的行政人员陆续安置到了机关,导致审计机关一线的专业人才少,赋闲的行政人员多;在工作运转上,当地党委、政府委托的审计项目较多,且在审计过程中和审计处理处罚上受干预者较多,有时审计工作一筹莫展,举步维艰;在经费安排上,大部分地方受当地政府财力的影响,财政安排的审计经费十分有限,导致地方审计工作运转非常艰难,从而难以执行审计署关于“八不准”的廉政要求。河北省盐山市审计局发生“审计人员猝死”的事件,也有其因素在内。为此,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改善审计机关组织、工作与经费的条件与环境,并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二是坚持依法性。审计工作是一项法律性极强的监督工作,既要依程序法操作,又要按实体法施行。其项目计划的制定、审计通知的下达与审计取证和审计结论,都离不开有关法律法规作依据,也就是说审计的全过程和审计的全方位都必须坚持依法性。如,审计人员进入现场审计,必须按照《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写好审计工作方案与审计实施方案,做好审前调查后,并提前三个工作日通知被审计单位才能入审,这时的法律法规就是审计的“敲门砖”;审计现场取证,也必须依照《审计法》和《审计基本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而进行,这阶段法律法规的运用就是审计人员前行的“拐杖”与“探照灯”;做审计结论时,更必须根据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而定性,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这阶段运用法律法规,宛如人们生活中离不开明镜,更象武士手不能离开武器一样。由此观之,地方审计机关必须依法从审、循规而行。   三是坚持权威性。新修改的《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七项权力:其一、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权。《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其二、检查权。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其三、调查取证权。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新修改的《审计法》还规定,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地方审计必须坚持“五性”胡云清(南县审计局湖南益阳4133007)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其四、制止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转移、隐匿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其五、处理处罚权。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权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处罚的权力。它分为审计处理权和审计处罚权。审计处理的措有:(1)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2)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3)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4)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5)其他处理措施。审计处罚权表现为:(1)警告、通报批评;(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4)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的处罚措施。其六、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其七、建议权。审计机关的建议权表现为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或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和纠正违法规定。   法律赋予了审计机关上述七项权力,但地方审计机关目前难以运用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审计手段缺乏刚性等等,从而迫切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改善审计工作的外部与内部环境,支持审计机关改进审计手段、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增强地方审计机关监督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四是坚持严谨性。业内同仁知道,“严谨细致”作为一种工作要求,同审计全过程相联系,决定着审计成果与审计质量。因此,它在审计中的体现不是零星肢解的,而是全面的、连续的、系统的、有层次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严谨细致”必须全面体现在审计全过程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体现出特色。例如,在制定审计项目阶段“,严谨细致”凸显计划形成的严密性和项目内容考究的务实性;在审前调查阶段,“严谨细致”凸显情况把握的整体性;在审计实施阶段,“严谨细致”凸显问题突破的深入性和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在审计处理阶段“,严谨细致”凸显审计结果的规范性和处理决定形成的谨慎性。“严谨细致”是审计工作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一个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对审计人员工作行为与作风的更高要求,它是提高审计水平、确保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性要求。为此,地方审计机关务必坚持严谨细致性,并运用好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p#分页标题#e#   五是坚持廉洁性。廉政建设和审计质量,同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并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的诱感也随之向人们袭来,审计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且生活清苦,再者小小的审计权在手,弄不好会被新时期的“糖衣炮弹”所袭倒。为此,地方审计机关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好审计人员的廉政形象。首先,地方审计系统上下要树立“廉洁从审、执审为民”的理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其次,地方各级审针机关要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八不准”和“五个严禁”的要求,建立与完善一套关于廉政的制度,以制度约束审计人员廉洁自律。如南县审计局在完善廉政制度方面谱写了“三步曲”:第一步建立“同城拒绝被审计单位请吃、请唱、请钓、请跳”的制度;第二步建立“廉政保证金奖罚”制度,每个审计干部每月交廉政保证金200元,违反廉政规定一次扣其200元;第三步建立、完善“以送达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的制度,进一步割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费联系。   近五年来,随着上述制度的实施,该县审计机关在廉政建设方面收效良好。再次,各级审计机关要教育、引导审计人员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经得住考验,经得起诱惑,做到见钱不眼开、见色不心动、见物不思贪;管住自己的脑,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嘴;清正廉洁,不以审谋私,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想的不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拒腐蚀,永不沾。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6

 

审计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审计机关除了运用审计手段进行审计查证、审计调查、审计反馈之外,还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控制被审事态的发展,这种控制,有事前的、事中的和事后的,因此说审计具有控制职能。只有审计控制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的。   一、审计控制职能的概念   审计控制职能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经济事项具有规范其行为,控制其发展的功胎.审计控制是“根据预定的审计目标和既定的环境条件,按照一定的依据审查监督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状态,调整偏差,排除干扰,使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运行在预定范围内,并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达到规范企业行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审计控制是间接控制,多以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其审计的时间通过事前审计(如对荃建投资预算的审计)和事中、事后审计实施控制,以事后审计为主.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事项有关资料的收集、审核、调查、分析及加工整理,将其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间题,反该给管理者或决策者,来调整或补充原来的安排,实现审计控制.审计机关的独立超脱地位,决定了审计信息具有抗干扰、真实性强、可信度高的特点,信息质t优于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因此使用价值高,通过审计反镇对经济行为进行控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二、实橄诊计控栩的法律保陈   《审计法》通过斌予审计机关的必要权限,保障了审计控制职能的发挥,一是《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规定报送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报告,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从报送的资料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二是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什帐称、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有权进行审计调查.以确认被审事项的真实性,从中发现问题,三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有权“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以上规定为实施审计控制提供了法律保阵.   三、诊计控侧的手段和方法   1.审计控制的手段   ①行政手段.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规定,阻碍审计检查的,通过贵令改正或通报批评.给予警告等手段实施审计控制。   ②经济手段.对违规、违纪行为,根据违纪性质,可通过给予被审计单位经济处罚的手段实施审计控制。   ③法律手段.对违法违纪严重,需要依法惩处的,可通过移送司法机关进行惩处的手段实施审计控制.   2;审计控制的方法   ①审计规划法。对审计控制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确保审计控制目标的落实。   ②审计验证法。通过对被审单位有关帐、证及资料的核实、审查,对有关财产进行清查的方法,确认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规范性,为实施审计控制提供审计证据和审计信息.   ③工作底稿法.对审计控制的执行过程及审计事项的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并收集有关原始记录,以全面反映被审事项的全貌,为确定经济活动偏差提供证明材料,为做出审计评价提供依据.   ④审计评价法。对被审事项进行评价,确定其性质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被审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被审资料的可信性做出恰当地评价,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⑤审计报告法。指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汇报,一是审计的方法及过程;二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三是对被审事项的评价,四是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为领导制定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提供依据.   ⑥调节方法。指对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或干扰如何进行校正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形式.提出校正的方法,根据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由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审计控制的落实,完成审计任务。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7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可加强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机关都非常重视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审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事业单位,只要有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就承担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应由理论审计机关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防公共财产的流失和侵独。   2.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损公肥私,钻改革开放空子,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际上是承担代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意识淡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查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遵纪守法情况,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以及其中的个人收支情况,由审计机关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揭他们的缺点和违法乱纪行为,及时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有利于引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使其干部队伍清政廉洁,达到促进端正党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目的。   3.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需要。过去有些领导干部对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并不明确,国家也不重视其经济责任的考核,随着干部考核任用制度的改革,对离任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择优任用干部提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资料,并作为对干部奖、惩的依据。这样可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使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落到实处。   4.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的权威性。过去,审计查出违纪违规现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处理,很少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致使经济领域的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实际上有些问题,象弄虚作假、挥霍挪用公款、谋求眼前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等行为,大多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所为或授意造成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加以追究,对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处理和处罚,才能从源头上治理屡禁不止的“顽症”。依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调任、退休、辞职、免职前均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否则不得卸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制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行为,增强审计权威,强化审计监督。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和特点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应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专职审计机构依法对承担公共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应负的责任的审查、评价和鉴证。   根据有关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相比有以下特点:   1.特定的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具体是指县以下党政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还有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即法定代表人进行任职审计。虽然审计过程中审查的资料是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料,但最终的审计结论是针对领导干部或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评价。只有这样,审计结果才能作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命、考核干部的依据。   2.特殊的审计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相比有些特殊要求,比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要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委托建议为立项依据,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审计,要以政府指令为立项依据。审计时,被审查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应当按照要求提交自己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事项的书面材料。审计中,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交流通报审计情况,研究解决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审计后,除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还应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关。   3.全面综合的审计内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综合复杂,包括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资产性,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还应特别注意领导干部个人有无侵占国家资财,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既有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也有经济效益审计。只有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审核检查,才能对被审计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审计难度大。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定期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接受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才执行审计。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届满,或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前,以及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时,审计机关接受政府指令才执行审计。   审计机关无法将其纳人年度审计计划,而审计的时限性较强,给审计带来一定难度。另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刚刚开始,有些制度不够健全,审计标准缺乏规范性,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审计环境还需净化。   再者,经济责任的划分也需慎重处理,如前任与现任领导的责任,领导班子与被审计领导个人的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客观因素的界限等,只有将这些界限划分清楚,从事实出发,审计评价才能令人心服口服、客观公正。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审计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是指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管理和牵制制度。#p#分页标题#e#   调查了解各位领导、各职能部门的职权和责任,才能确定其在处理经济业务和其他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处理经济业务的程序和手续、有关人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情况。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以认真执行,尤其是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以上的了解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完善及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   这其中体现所在部门的管理状况和领导人员是否以身作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在确定领导人员业绩之前,首先应核实所在部门单位预算、预算外资金和专项基金收支的真实性或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对实物进行清点,抽查收、支凭证是否合理、合法、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核算资料要核对是否相符,各项指标计算、核算方法是否合规正确。呈报的有关财政、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只有经审查确认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才能以此为基础评价领导人员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   3.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目标完成情况。评价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营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一般应规范出一些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对一系列指标的计算、分析、比较,评审领导人员的工作业绩。比如,政府领导干部可以对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人的经济增长目标、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及其效果、劳动就业率、职工收人分配、储蓄和消费、生态环境、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等相应指标进行评价。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经营目标一般包括产量、质量、销售指标、利润、税金、资金利润率、人均创利税额,职工平均工资、职工收人增长幅度,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新产品开发、长期投资收益率等等。对这些指标的测试,一方面评价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评价公共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经济,其效率、效果如何。这其中可体现领导人员的决策能力,创新意识等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领导艺术和水平。   4.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评价、鉴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审查其是否依法经营管理,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否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有无个人侵占国家资财,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审查领导人员所在部门或单位有无拖欠、挪用、偷漏国家税款等截留上缴国家财政收人的行为,有无乱拉资金搞计划外建设项目或投资劣质工程行为,有无地方保护政策造成国家重大损失行为,有无滥涨价滥收费、牟取非法收人行为等。对这些现象被审计人员是否应负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更要注意发现领导人员有无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走私贩私、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行为和弄虚作假、骗取经营成果和荣誉的行为。   四、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以来,对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增强审计权威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解决。   1.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执行审计时缺乏更具体统一的审计标准和依据,审计范围随意性较大,长此下去,会削弱审计力度。因此,审计标准应进一步完善、规范。比如,对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考核统一规定几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这样可使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标准,也使审计目标明确统一。   2.注意经济责任的划分。审计评价时,应注意分清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的责任,有些经济活动的决策是在前任,效果却反映在现任,或前任出现的问题,由现任予以处理,反映在审计期的账目中。审计人员应划分不同时间阶段的责任归属。还应分清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界限,经营效果许多时候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变化,金融、物价、税法的变动等等,审计评价应注意分析现象的起因,分清主客观因素导致的结果。更应分清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一个部门、单位的“一把手”承担着经营管理的全部责任,但不一定是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属本人签字处理的主管工作,应负直接责任,对应管未管或未管住而出现的问题也应负直接责任,对非分管范围工作出现的问题应负间接责任。审计评价应划分不同环节的责任归属,分清领导班子集体和领导人员个人的责任。重大经营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应分析是领导班子集体决策,还是领导者个人的决策,领导人员应对自己主张、签批的经济活动负责。   3.突出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审计中涉及多方面的经营管理内容。有的领导任职期限较长,任职期内不同时期的客观经济环境不同,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同。更有经济舞弊行为的隐蔽性,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复杂。而审计成本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求审计要抓住重点,从大处着眼,分清主、次,不纠缠枝节问题,注重任期内重大责任的审查、分析。对已察觉的重点问题,一定要查清查透,分清责任,正确评价。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8

本文着眼于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进程,通过比较,提出我国内部审计虽然起步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落后于国家审计的发展,但随着组织治理观点逐渐渗透,内部审计在职能、目标定位与方法等方面与国家审计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从而揭示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现代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趋同性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在当前的社会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审计已经从最初单一的监督职能,逐渐渗透到整个组织治理系统中去。国内外对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研究颇为深入,但大多是将两者割裂开进行单独的探讨,而对于两者发展中呈现出逐渐趋同态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主要为1983年以后)的对比,探讨两者在职能、目标定位、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为现代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的研究并不是特别丰富。笔者以“审计”和“趋同”为关键词,在知网上精确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609篇,归纳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审计趋同性:

1、站在协作的角度阐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趋同

如肖洁(2013)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内部化(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治理是两者趋同的原因。马云波(2005)认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可以在审计成果、审计优势领域、审计关系、利用专家工作等方面进行协调。

2、审计准则的趋同

刘金星(2011)认为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中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陈毓圭(2010)认为修改中国审计准则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笔者发现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的文献相对较少。故本文试图着眼于审计的发展历程,阐述两者在职能、目标定位、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

二、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趋同性

1、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职能的趋同

对审计产生的动因,杨时展教授做过精辟的论述: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这种受托责任即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就产生了审计最本质的职能———监督。但是随着审计需求的变化,国家审计的职能不断拓展,衍生出许多新职能。我国刚建立审计制度时期主要以合规性审计为主,为的是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衍生出评价职能。之后,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扩展到以经济责任为目标的阶段,包括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问题的审计,此时国家审计体现出揭示职能。在现代国家审计发展阶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论,“免疫系统”论更侧重于与对问题的事先预警和抵御功能以及问题发生后的及时修补,故此时审计体现出预防等职能。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正式建立不过短短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范围内的资产都进行审计,故1983年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正式的确立。1985年,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当时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将真实性审计作为财务收支审计的核心,揭露了一些重大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挤占虚列成本、资产负债不实、权益严重失真的问题,维护了财经法纪,促进了部门、单位的廉政建设。这个时期除了揭示经济问题以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也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这个阶段已经从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关注,上升到对经济效益的评价。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内部审计不仅提供确认服务,更为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成为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观念落后,内需不足,故而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内部审计依旧停留在监督与评价阶段,并未渗透到整个企业治理层面。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企业治理观念的渗透,我国内部审计将会同国家审计之于国家治理类似,在完善组织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公司治理的基石。综上可见,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本质职能都是监督,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发展而产生新职能。国家审计从监督职能衍生出评价、揭示、预防、抵御及修补等职能,而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从监督与评价职能相结合的阶段向治理职能的过渡。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将成为许多企业自发的需要,满足企业治理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而非国家政策上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强制规定。

2、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目标定位的趋同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或者基本目标是监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但其目标定位却随着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审计曾被视为“经济警察”,这是与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由于当时的改革措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出现了一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经济问题,故当时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于查错纠弊,主要目标是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并对决算进行审计、查处大案要案、反腐败,维护经济秩序。到了“九五”时期,审计工作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制度,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搞好各项审计工作,可见审计的定位已经上升到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进入21世纪以来,审计的主要工作虽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为重点,制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制止贪腐舞弊,但开始注重促进审计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审计部门要实行两个“并重”,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一般审计与专项审计并重。由此可见,国家审计定位已经从最初的查错纠弊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通过揭露体制缺陷或制度漏洞,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维护和完善国家治理。1993年,中共中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内部审计也步入发展阶段。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许多非国有企业也开始注重内部审计。为了响应国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除了查错防弊,堵塞管理漏洞以外,越来越多的承担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定位从查错防弊逐渐转向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更加全面、深入的渗透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也开始改变我国的许多企业。综上可见,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经历了从最初查错纠弊,到效益审计,再到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如今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为国家治理提供价值增值。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从最初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于保护财产、查错防弊,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转变,再到逐渐向改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的效果、满足公司治理需求的方向转变,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可见,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在目标定位上逐渐向国家审计趋同。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方法的趋同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刚建立时为了完成审计工作的组建任务,迅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署将审计的重心放在重点企事业单位。审计的方法是从财务入手,加以分析。对严重违反经济纪律的单位进行专案审计,故此阶段是账目基础审计。到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1986年-1994年),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仍然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期审计的探索,这种经常性审计体现了审计监督逐步走向制度化的轨道。这个阶段仍然是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辅之以制度基础的审计。其后,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是账目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并重的阶段。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治理的新观点,将国家审计提高到了治理的高度。至此,国家审计不再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经济警察”或者国有资产“守护神”的角色,而是将本身置于国家治理的大系统中,不仅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更多的是承担起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的角色,揭示、预防、抵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修补制度漏洞。此时的国家审计上升到了治理导向型的审计。我国内部审计的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故审计的方法也从财务审计入手,具体采取顺查与逆差、详查、对比、分析与核对。1991年起,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跨越,具体的审计方法也从传统的详查法过渡到相差与抽查结合的阶段: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可信赖程度较高的领域,采用抽查,而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领域采用详查法。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我国将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引入并使之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大型国企首先进行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尝试。但我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的发生,使人们越发关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虽然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仍未像发达国家那样深入的渗透到公司治理层面,但是可以想象,在组织治理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也会同国家审计一样,不仅是对企业财务收支、制度薄弱环节的关注,而且是趋向于站在治理的层面从根本上解决组织问题,为组织增加价值。因而,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组织治理观念的深入,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在方法上将逐渐趋同。

三、结束语

审计源于受托责任,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职能等各方面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因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落后于国家审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现代公司治理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内部审计将与国家审计在职能、目标定位与方法上呈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为国家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内部审计则作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在组织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启中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与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华等.中国审计史[M].2004.

[2]时现等.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2008.

[3]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J].2013,(6):60-64.

[4]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61-64.

[5]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J].审计研究,2008:23-24.

[6]陈太辉.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