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毕业论文范例6篇

保险学毕业论文

保险学毕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文章结合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做了初步的探讨。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人,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就办学方向达成了共识,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相应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就业指导及办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必须根据就业导向及时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探讨了保险实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院保险实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只有专业设置合乎市场需求,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有人要。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立足现在,适度超前,人职匹配”的原则,及时分析市场人才需求趋势,广泛进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调研,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专业,切实做到专业设置“围着企业转,跟着市场变”。近些年,随着我国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作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保险专业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也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政策。

其次,就业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我院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对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包括: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紧密跟踪、调查、预测,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的了解。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我院确立高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再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已任的高职教育必须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动力。可以说,人才市场需求推动着高职课程体系的发展,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

1.我院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依据。(1)培养目标是课程构建的准则。我院建立了以实务界人士为主导的保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准则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公关能力,具备保险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和拓展能力,能胜任保险公司内、外勤工作,从事保险、保险经纪、公估实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职业倾向和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本专业学生面向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与经营机构、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财务、营销部门等。毕业时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以及英语A,B级等级证书,以及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等。(3)保险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直接依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明晰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经过对保险公司等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我院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求保险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其中,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基本素质、会计核算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领域活动能力,以及社会知识借鉴能力等。

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第一,在基本素质方面,应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第二,在会计核算能力方面,应掌握保险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即掌握保险公司会计科目设置、账户的分类、账户与科目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熟悉保险企业会计循环的程序和各类保险业务的核算,编制保险公司会计报表。第三,在基础知识方面,应掌握风险管理的知识,培养风险意识,熟悉风险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保险原理、人身保险及相关实务、财产保险及相关实务、再保险及相关实务。第四,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能力方面,需掌握财政、金融基础知识、投资理财相关知识。第五,在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应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的使用、汉字信息处理等。第六,在相关领域活动能力方面,应熟悉相关领域学科开拓知识,学会财经类报告、文件的撰写,并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能够与客户、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第七,在涉外知识界借鉴能力上,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阅读、分析财经类英文资料等。

2.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布局。为了实现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以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经过教学实践,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全方位的修改。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加大了实践与实训课程的课时,实践课时占比接近50%。具体如下图所示。

首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建立。职业素质能力集中反映了学生具备的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仅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政治与人格教育课程、思维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发展技能教育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保险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建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应用为主旨的特点。公共课教学在满足本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为学生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其次,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我院现有校内实训条件,如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企业会计等核心实践课程以“4+2+1”的形式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其中,+4;表示每周4课时理论讲授,.,2”表示每周2课时的课堂实训,"1”表示每学期末专门安排一周用于实训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次,就业前岗位实践课程的建立。组织安排保险专业在最后一学期安排为期4个月的校外岗位实习。为了实现每届毕业生校外岗位实习的目标,落实学生校外岗位实习的任务和职责,在学生校外岗位实习之前专门成立校外岗位实习指导小组,在 充分征求实习基地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校外岗位实习方案。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实习基地给每位学生指定指导教师指导实习过程,并在实习结束时给学生填写实习鉴定,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每一位实习带队老师要定期到实习点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如实填写检查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保险专业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保险行业普遍认证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制度融人专业课程,学生在经过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相关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1一3项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认证的证书,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了培养学生从事保险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注意通过职业分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以及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总之,我们努力使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考证。

我院建立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职业定向,即课程内容为学生进人未来职业提供该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以使学生得到人才市场的认可。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注意各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集中实践课之间的相互协调并渗透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

三、保险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果说明

保险学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工科保险 就业 研究

1.引言

自1979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保险作为一个朝阳行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也正在向新兴的保险大国迈进。正因如此,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变得越发重要。在国内高校,经济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基本成熟,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开办的工科保险专业则显得更加独树一帜。这个专业自1996年创办以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具有专业保险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从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往届毕业生的在职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授予工科学士学位的保险专业,已经用事实得到了广大社会的认可及人才市场的需求。那么作为工科为基础的保险学生,他的专业优势有哪些呢?这是我们下面需要阐述的,现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2.工科保险的专业特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是根据保险业对风险控制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是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安全生产监管、劳动安全监察、技术质量监督、社会保障、消防及交通安全管理、大中型企事业等单位(部门)相关领域内,从事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方面的工作。因其突出的特色,深受人才市场、特别是保险企业及保险中介机构的欢迎,而且从趋势上看每年供不应求。那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毕业生岗位争夺战中,沈航保险专业作为一个二批本科专业,在人才供大于求的社会现状之下,又是为何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优势呢?

原因很简单:纵观中国保险业,虽然拥有庞大的从业人员,但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而这些关键性的人才却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据调查了解,在之前投资连结型产品大受欢迎的时候,一些国内保险公司之所以迟迟没有动作,就是因为有人才短缺的苦衷,因为投资型产品对于精算、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资保险的进入引起的竞争加剧,高级人才短缺所形成的瓶颈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地浮出水面。目前,从各保险公司见诸报端和网上的招聘信息来看,与以往主要招聘业务人员不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管理、策划、组织培训等管理和技术人才身上那些具有团险销售经验。外资保险则对那些既有保险业背景,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情有独钟。不难看出,相关企业招聘人才都是根据自己所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以前保险行业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正处于转型阶段。沈航的保险专业恰好迎合了这种需要。正所谓目标明确,才有的放矢。沈航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各种保险实务,具有危险分析、风险评价与控制及事故调查处理的能力,掌握事故预防及风险管理技术,熟悉防灾防损及索赔、理赔等保险业务的独具特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也就是沈航的工科保险学生专业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保险学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就业风险 信用信息体系 多元就业观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常常伴风险而生。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风险更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扫荡全球之际,就业风险更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风险的种类

(一) 失业风险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失业风险是就业风险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类风险。目前国内就业市场劳动力资源结构性过剩,国际国内各行业间竞争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渐趋饱和,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企业大规模裁员,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乐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是继农民工之后的第二大失业人群。失业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零收入、甚至负收入,尤其是毕业生失业后无失业保障金更让这些大学生的处境雪上加霜。

(二)待业风险

由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逐年上升的大学生失业率,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了逃避心态。他们大多对残酷的就业现实采取观望态度,部分大学生为了避免本年的就业高峰期,毕业后选择了待业;还有部分大学生干脆不去找工作,一毕业就待业。他们试图通过一时的避让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而现实情况是,就业机会转瞬即逝,待业不但不能化解就业风险,而且面临新的就业风险。

二、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与社会原因

1.经济环境不稳定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晴雨表,它的变化状况取决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安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便呈现良性循环,毕业生供求稳定;如果一个国家宏观环境失调,经济滑坡,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会立刻恶化。

2.劳动力资源结构性过剩

我国劳动力资源从总量格局上看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供给过剩,高素质的人才短缺与低素质的劳动力过剩并存造成“岗位短缺”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我国城市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就业难,招工也难”,“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复杂局面。同时,从人才结构来看,存在着人才年龄结构断层、高中级人才断层、专业知识结构断层等矛盾。由于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根源于我国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因此它必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

3.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大学生失业之后缺乏社会救助与相关的社会保障,这对大学生的再发展和再就业是一大阻碍。社会信用信息体制的构建是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规避就业风险也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4.培训模式滞后

自教育部将招生权利下放给部分高校以来,部分高校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片面扩招,封闭办学,根据“社会需求方法”、“人力需求方法”和“技能需求方法”来预测教育需求却往往忽略了市场的专业需求,致使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诸多弊端。

(二)就业者本身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的择业时间一般集中在临毕业的半年内,如果在既定的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毕业生七月份毕业就要面临待业或者失业的风险。在有限的时间内,即使他们找到工作,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用人单位披露信息不足,高校信息服务跟不上,导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确实是妨碍就业的一大原因。

2.工作期望过高

当前,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人才资源。但是他们对于工作仍具有较高的期望,这往往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错位,使得整个劳动力市场面临结构性失业。适当降低工作期望,也是争取就业机会的一大出路。

3.素质有限

由于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很多大学生们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却缺乏必备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一)政府与社会角度

1.提供相对和谐的经济环境

和谐的经济环境是保证就业和谐的前提。经济和谐,意味着经济稳步发展。为了保证和谐的就业形势,尽量防范和规避就业风险,国家和政府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各方面改善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2.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

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就业风险不可忽视,对于此种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进行防范和规避,与政府及专业组织进行合作,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多种服务,实现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互动,消除信息不对称。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入校前,学校应广泛的就专业特点进行宣讲;在校期间,学校应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平台,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所学专业,并且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毕业时,学校更要为毕业生们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空缺信息,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详细情况,为毕业生作好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二)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1.掌握市场供求信息

当前的市场,是信息的市场。信息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毕业生要想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及时关注、了解及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强化自己的相关能力。

2.树立多元就业观

多元就业观是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中的综合反映。就业观正确与否将会导致个体就业风险的大小。就业观正确,就业风险往往就小。

3.找准职业定位

每个大学生都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职业预期直接决定着职业定位,而职业定位的高低远近则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成败。准确的职业定位,可以大大缩短就业者寻访职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同时,有目的的行动,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个人就业风险。大学毕业生们可以零时打工,边打工、边找工作,这样一个三全其美的策略,即能缓和个人经济危机,又能增加工作经验,还能对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武向荣.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与职业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 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56).

[3] 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11).

[4] 马永霞,翟小会.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保险学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时间风险防范与控制

【基金项目】本文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校级教学改革课题编号:N201340 “国际经贸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与时间风险控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8-02

一、本科毕业论文时间风险的原因及表现

本科毕业论文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课程。然而,由于课堂教学外的各种干扰和冲突,如实习、考研 、考公务员、考各种证件和找工作等,占用了相当多的论文调查和写作时间;更为主要的原因,完成论文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多数学校没有把应该完成的任务进行各时间段的具体细化和监督检查,多是简单的几行规定安排,没有时间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论文写作只在文件粗略规定,过程流于形式,老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没有经验,错误认为时间还多,没有考虑到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加上自觉性差,没有进行时间风险控制,面临毕业,时间仓促,急忙收交,很快答辩,应付差事走人,这是目前毕业论文不能按时按质完成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本科毕业论文时间风险控制表及其说明

下文中的论文完成进度表,是总结多年来论文写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而编制的,它清楚地说明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完成的时间段落,应该让学生和老师在论文进程中,经常对照检查。总的原则是:细化、针对、落实、经常检查、及时纠正、不断完善,尽可能把问题消化在交论文之前,每个时间段任务完成都要早一点,留下补充修改和意外事情干扰造成的时间耽误。不要只有大的时间段落和大任务,没有小的时间段和小任务,在时间上不能保证,最后只好仓促交稿,问题成堆,应付过关而毕业,遗憾留到社会上去。

论文写作各个阶段主要工作及时间安排细表

(来源:王建邦根据20多年指导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编制。) 此表是按照正规的教学时间,以一个学年完成论文而设计的。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流程表,严格防范和控制时间风险。

上面对论文选题设计了共10天,是保证选择题目要经过调查研究并谨慎,才能达到合适和准确,防止匆忙定题而不当,今后再不要改变。给予了充分的文献查找和初步调查时间。

文献综述前后有20多天,是考虑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好,要做多次,充分让学生知道别人是如何研究此问题的,自己如何与人有所不同,如果完全与人相同,则没有选择的必要,全是综述或抄写他人成果,文章写出来没有自己的东西。

完成开题报告前后有近一个月时间,考虑到国庆放假和秋收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所谓开题,不是才开始,而是对文章前期工作有了基础,并保障今后能完成任务的表白书,其中包括了研究的详细大纲,是在充分占有课题资料和思考后,能够按一定的方法、理论和材料,把论文进行下去。

期中检查到初稿上交,也有一个月时间,考虑到各种因素,特别是写初稿是艰难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不是抄写他人的,不能快速完成。

二稿三稿,设计2个多月,强调必须反复补充修改,不是一、两次可以写成。其中,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各种支持材料的补充核实,文字加工,都需要时间。

交终稿前,也给予近一个月的时间,要完善各要件的统一,格式等技术性完善,意外的补充和改动,学生各种考证,实习,找工作,春节等都会占用时间。

检查到打印上交正式论文各要件,共五件,也是用20多天时间。这中间考虑到学生前面的错误,现在检查纠正,电子稿与打印稿的不同,前后交的时间有别。

准备答辩及答辩后修改,也明确给予一定时间,让大家知道,答辩中也许才能发现问题和不足,然后可以修改补充,最后把完好论文各件保存到学校,供检查评估等用。

多年实践证明,实际进度都是拖后的,应该预计提前1到1个半月,按现在学生就业和毕业程序实际需要,应该提前1到1个半月进行答辩。从三年级就应该提醒学生注意选题,有意识把书本和社会中的专业问题摆出来让其思考,或以暑假调查报告或小的中期论文锻炼写作,前提是不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各阶段安排合理,不与其他重要事项冲突。特别是留下修改的时间,应该提前安排为好,等到修改完善刚好完成此阶段任务。

传统安排实习时间与论文写作和学生求职找工作及考证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这是造成时间风险的重要原因。可以调整毕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和暑假,与假期共约4个月, 其后时间是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和其他时间。

三、检查与监控注意事项

要把学校和学院管理文件与前面制定的时间进度表相配合,把任务分解到每个时间段,段段检查,及时纠正和弥补,把时间风险化解到规定的时间来到之前。这是防范和化解风险最为关键的过程管理,其中,必须加强监控过程:

(一)是选题:选题存在过宽、过大、过难难以完成,过虚没有应用价值,过于简单工作量不足,与专业不符,没有新意,无研究意义,重复率高等方面问题要提前纠正。由指导老师、督导共同进行。

(二)是调查研究:这是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和考察学生独立调查能力及诚信的重要方面,①要通过指导老师检查,②要院办检查,以实习日记和报告为证,③是单位和家长证明,这是学生良心和诚信问题,督促只是形式,主要是从论文内容中检查,可以判定是否亲自调查了和调查的如何。由指导老师和院办进行。

(三)是写作:按要求,按时间,一步一步进行,不合格和不及时,要在时间段内纠正。要进行多次督促检查,由指导老师和院办进行。

(四)是中期检查:由指导老师和学院办公室共同进行,当然,也要检查指导老师是否按要求做了,不合乎要求,及时补救。

上面两个都属于过程监控,针对学生和老师,按要求及时检查,有效防止漏洞,及时弥补。

保险学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践教学

一、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其中人才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鲜明特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已形成共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所谓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实践、实习、实验、实训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实践性教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国外,实践教学也被称为模拟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作为高职学生,除了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职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开展程度,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又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刻地认识和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实践教学文件等四大部分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与职责为:实践教学基地硬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建设的重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实践教学文件体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为指导性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良性运转的关键。以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框架指导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建设原则准确,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有鲜明的高职特色。[1]

三、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保险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训软硬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实训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组织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实训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训资源,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进入职场前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一般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教学实训、校外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等环节构成。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人才素质是根本,而素质培养的关键是专业培养方案,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高职毕业生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起点。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做到按需设置,随需调整。

(二)校内教学实训

一般来说,校内教学实训可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其中单项实训是基础,综合实训是关键。

1.单项实训。是指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而组织的实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实训项目间的关联度较弱,通常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不单独设置课程,实训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比重计入总评成绩。

单项实训可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来实施,教学中主张理论知识应以实用、够用为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应用上,把精力集中在训练上,通过大量的课堂训练消化理论知识,达到学生“会用”的目的,从而使理论转化为技能。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等多种具备实践性要素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得到职业感受和体验,使教室也成为实践性教学场所,把实践性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案例交流,鼓励教师设计、开发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并拿出来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共同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同时,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可以考虑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不同课程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将不同课程内容组合在一起,开展项目教学活动。项目教学融知识、素质、能力教育于一体,通过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诚信品德、敬业奉献、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和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分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

原则上,金融保险专业的每门实务性专业课程都应当组织若干次单项实训活动,并由相关教师编制实训指导书。

2.综合实训。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某门或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实训项目间相互关联,至少应安排一个整周时间单独进行,并单独设置课程,单独记载成绩,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综合实训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于一门专业课程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一门课程至少教会学生一种技能”的原则,从培养学生技能出发,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如人身保险业务实训。实训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单项实训内容的拓展,但必须注重实训项目内容上的关联性,引入实际工作中真实运用的单证等必要的实训教学用具。二是基于多门专业课程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综合运用”的原则,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本专业相关业务内容的系统实训。要打破理论教学的课程界限,按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并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重新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应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实训项目要注重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的真实性,但一般不强求“角色模拟”。三是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训练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实战模拟”的原则,从强化职业岗位的仿真性出发,组织岗位模拟实训,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实训内容以真实的业务工作岗位为基础,而不以理论教学体系为依据,一般应实现“工作环境仿真、业务流程仿真、职业角色模拟”,通常应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以上三个层次,在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上渐次弱化,在与职业岗位的关联度上渐次强化,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顺次进行。

综合实训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技能实训为重点,以模拟仿真为原则,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基本技能的基本过程和能力,使学校毕业生具有零距离上岗优势。具体操作上,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特点,可以考虑建立虚拟银行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等,并配以相应的实训设备,以达到模拟仿真的效果。

金融保险专业的第一类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考虑以保险类核心课程的单项实训为基础来设计实训项目,如企业财产保险实训、人寿保险实训、意外伤害保险实训等;第二、三类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考虑按专业课程的大类来设计实训项目,如保险实务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证券投资综合实训、银行理财实务综合实训等。[2]

(三)校外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需要紧密依托当地行业协会和专业对口单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按照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等手段来实现。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把建设一大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逐步把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操作上,校外实习在形式上可以考虑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岗位认识实习,主要是一天以内的现场参观实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操作流程,对所学知识有感性认识。岗位认识一般包括:(1)证券公司岗位认识;(2)商业银行岗位认识;(3)保险公司岗位认识。可组织学生到本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保险公司如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体运作与各部门职能,使他们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

通过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课程有足够信心和思想准备。学生能了解课堂上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应具备哪些素质,通过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

第二类是专业实训,一般是一周以内的岗位实训,以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为主要目的;第三类是毕业实训,时间可以在2-4个月,这是学生毕业前最重要的岗前实训,其主要内容应为专业技能实务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类是专题调查,时间不限,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开展市场调研,培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训,除毕业实习外,其他三类都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分阶段、分主题,多次安排。同时,考虑到成建制、大规模的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活动受太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训渠道和方式,保证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得到足够的技能锻炼,因此,在和企业合作时,应该灵活应变,以企业的经营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适当的减少参与的学生规模、调整作息时间等方式来适应企业需求,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四)毕业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金融保险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单位主要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

毕业顶岗实习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典范。高职院校要与金融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岗位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4]

(五)社会调查

在校期间,应组织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次社会调查活动,以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调查内容可涉及城市居民参加商业保险的状况、保险消费者的投保意向,分析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真实了解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评价;城乡居民的储蓄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分析其与国家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城市居民对证券投资活动的认识及参与状况,所在城市证券公司的发展状况,分析证券市场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人们的风险意识等。调查活动,是一次学生的专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愿望。

(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产学结合,让教师到金融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部分金融企业项目工作,担任相关职务,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了解掌握工作技能和工作流程,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带动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再者,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时应优先考虑有金融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企业营销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总之,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但是,只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灵活求变,一定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奇志.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D].第二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论文.

[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7.

保险学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本;弱势群本;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政策建议

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90万人,是2001年的4倍。可以说人力资本理论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的“催化剂”。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带来较高收入(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收入);教育既是一种消费,又是一种投资。在正常的投资理论中,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

本文针对在高等教育中向弱势群体投资存在的风险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弱势群体及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界定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边缘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人群。目前对弱势群体的分类较为权威的说法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先生所给出的说法,他解释朱基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弱势群体主要指四类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的人”[1]。基于以上解释,本文所讲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职工及其他低收入人群。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未来经济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因素的不可遇见性。投资风险是指进行资本投资后所得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说“市场机制就是风险机制”,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支付当前的投资成本获取未来收益为目标的投资行为。个体的教育成本是既定的,而收益发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弱势群体孤注一掷地投资高等教育,最根本、最坚韧的动力就是对未来收益的期盼。

二、在高等教育中,向弱势群体投资存在的风险

1.高等教育成本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

个体教育投资的成本,从经济上考虑主要包括两部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学费、教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因为教育所需额外付出的其他费用等。在个体发生的教育费用中,奖学金和其他形式的助学金必须从私人成本中扣除,因为它代表一种转移支付。间接成本主要是指个体因接受高等教育而可能放弃的收入,亦称机会成本。对大学生而言,个体教育投资影响最大的不是机会成本而是直接成本。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提供的依据。综观这几年的高校收费标准,可以看出学费增长速度过快,标准太高,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2]。全国平均为5000元的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70.3%。而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占人均收入的比例还不到10%,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学费更低。以每生每年5000元的学费计算,实际上有的更高,如医科是6000元以上,艺术类是1万元以上,软件学院最贵的达到1.6万元,再加上生活费每月400元~500元和住宿费每年800元~1200元及交通费、电话费等,一个大学生四年下来平均要花去4万~6万元,如此高昂的代价对弱势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远远超出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吴康宁说:“在已入学的高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阶层子女四处举债才得以垮进大学的校门,其家庭将因供养其上学而愈加穷困潦倒,甚至倾家荡产;还有一部分人系普通偏下阶层的子女,其家庭也将因全力以赴保障其就学而不得不屡降生活标准,以致最终跌入贫困阶层。”[3]可见我国现阶段高校高学费下广大居民承受学费的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2004年周远清指出:“按国外的比例,学生的交费占学校费用的20%,但现在我们有的学校学生收费占到60%~70%。”(新文化报,2000-11-12)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可涉及的范围很小,学生获奖难,贷款也难。目前全国高校共有140多万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的15%~20%,贷款年需求额度71亿元左右。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全国累计申请贷款的学生是112.5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数量的12.5%;银行已审批贷款的学生是35.1万人,占到申请贷款学生人数的31.2%;银行已审批贷款合同金额累计30亿元[4]。国家助学贷款的这种学生需求面大与贷款实际发放面小的矛盾,远远满足不了高校经济贫困生对助学贷款的渴求。

2.就业风险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能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但教育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是以受教育者能找到合适就业单位为前提的,否则,教育投资就不一定是件合算之事,因其存在潜在风险。下面将从教育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等方面论述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就业存在的风险。

(1)信号理论

根据信号理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雇主并不确切地知道求知者所具有的能力,而往往更倾向于看重求知者手中的毕业证书及其发放单位,毕业证书成了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依据。毕业证书在就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名校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名校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一般院校的学生受到冷落。北京大学闵维文教授的研究表明:从风险和不确定性角度看,弱势群体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这些低学费或免学费的学校,还倾向于选择有生活补助的二类院校。低收入家庭子女选择师范和农林类院校的可能性是其他家庭子女的1.57倍[5]。而这些院校专业的专业化程度都较高,专业口径较窄。弱势群体学生选择这些院校及专业,毕业时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处于不利地位,只能“望单位而兴叹”,就业风险加大。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晋升的机会少。因而一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相当于进入了“分割收益区”。首先,弱势群体初次就业由于种种原因主要集中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以后再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潜在用人单位不知道他原来是因个人能力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而进入了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工作履历会传递给用人单位这样一种信号:这位求职者是因能力偏下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落马的,所以求职成功率很小。其次,工作转换成本高昂。工作转换成本是就业后要想离开原单位就必须支付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6]:

1)工作接受成本,即要寻找新的工作单位时新支付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自荐材料费、通讯信息费、交通住宿费、人才市场准入费、考试面试费、保证金,甚至还有人情费等。开销之大,使弱势群体难以承受。

2)工作离开成本,即离开原单位给当事人带来的各种损失。这是一种经济损失和人力资源的损失。经济损失指离开原单位给当事人带来的各种可以货币化计量的损失,如住房、职称、福利津贴等,离开原单位就意味着失去这一切,在新的工作单位还得重新开始。人力资源损失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主要指在原单位建立的各种关系网,如与朋友、人事、上级领导等人际关系,离开原单位后,在新的地方、新的单位原有的人际关系就没有太大的用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回报了。

3)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转换到新单位去的过程中必须向原单位支付的各种成本及转换中所导致的机会成本。现在用人单位一般都会与新招聘的员工签订三或五年以上的就业合同,若员工没有达到签约年限就要离开,必须要向单位支付较高的违约金。另外,若联系好新单位而原单位不放人,则机会成本就会增加。这些高昂的工作转换成本,使弱势群众在转与不转之中处于两难境地,阻碍了其流动,也必然使他们承担难以收回预期投资收益的风险。

(3)社会资本理论

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毕业生所获得的社会资本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通过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得的资本,对这些网络关系的投资可以带来预期的收益。它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美国学者格拉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就研究了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此后大量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更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在注重人际关系网的中国社会,无论运用人力资本获得职业地位多么成功,都不能掩盖社会资本在求职中的运作空间。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完善,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因此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公开性和易得性,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不能全面了解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息;而对于大学生说,也缺乏及时、有效、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双方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使许多用人单位不能准确识别人才,也使大学生与许多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北京师范大学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有26.4%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社会关系排在第二。2003年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问卷调查发现,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关系和能力相比,前者对就业的影响更大,而24%的毕业生表示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原因就是自己没关系[7]。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在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几乎为零,很显然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必定处于劣势

3.收益风险

如上述高等教育投资周期长,受教育者未来在何单位工作是不确定的,未来的收入也具有不确定性或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个人收益率必然呈现走低的趋势。陈晓宇、闵维方等人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少数几个国家进行的连续估算表明:教育收益率随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并且较低层次的学校教育的收益率先下降[8]。实践证明,像宝洁、LG等外企开给应届毕业生的起步月薪大致在2000元,这个价位要比2003年以前起步薪金低了近千元,一些中小企业就更从实际出发,开出1000元~1500元不等的起步薪金。(中国青年报,2005-12-19)在天津2005年的人才招聘会上,有些单位竟给应届毕业生开出800元的月工资,那也有许多毕业生签约。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量的毕业生充斥劳动力市场,就业日趋困难,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进入工薪阶层或从事临时性“打工”,收入下降,加上贷款、债务偿还、职业准入培训、购房、结婚、抚养子女等,经济生存能力较差,成为新的贫困阶层。由此看来,弱势群体想通过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获得高收入,一般来说可能性不大,这必然增加了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风险。

三、防范和规避教育投资风险的政策建议

受教育投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制约,教育投资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因此,明确影响教育投资风险的因素,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

学费的标准必须适宜,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家庭的支付能力,不能把提高学费标准作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呈现非均衡状态,如果学费过高,超过大多数居民的支付能力,将导致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要严格控制学费的继续大幅度上涨和“乱收费”。应逐步拉开不同办学体制高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科类专业的收费差距,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质量的高校与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学费标准。制定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减免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制度,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切实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入学机会。我们应通过大众媒体、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等途径,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内容和资助困难学生的措施。

2.实行学分制

高校应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应对社会就业的需要,合理安排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进度,可一边做兼职,一边完成学业。高校可规定只要修满学分并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就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使那些成绩优秀、潜力很大的学生从四年制带来的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既有利于缩短求学的时间,减少学生的教育开支,又有利于高校早出人才。

3.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资源,完善全国人才库

高等院校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毕业生供求信息和毕业生收益状况的信息等。国家应尽快完善全国人才库,将人才库上网并且免费面向全国的毕业生及需要招聘人员的单位。将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存入,同时也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入,双方可在人才库中各取所需。这样可提高效率,同时降低工作的搜寻成本,也可以增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透明度,实现就业公平。此外,政府应尽快打破就业市场的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场保护,加快就业市场流动性,拓展就业者的就业范围。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别应培养应对风险和处理风险的决策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进行择业并自我承担就业风险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詹斯慧,吕敏.弱势群体,明天的生活谁保障[EB/OL].http//www.people.com,2002-03-12.

[2]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9.

[4]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得到公众认可[EB/OL].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edudns.com.2005-02-01

[5]闵维文.高等教育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91.

[6]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