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例6篇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1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学;研究型教学;教师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15-02

目前研究型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陆凤玲针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等具体的实施方法。刘良成等人以《电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怎么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卢伟等人从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学习个性、教学思路和方式、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郑伦楚和徐晓军认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课堂研究型教学改革、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研究型教学设计。董世龙等人采用“理论教学―模拟仿真―开放实验―项目实践―综合测评”的立体化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王忠东等人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种模式:①教学科研结合模式;②课程竞赛参与模式;③实践调研切入模式;④学术社团活动模式。然而,目前研究型教学探索大多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上,普遍可行性不强、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教师的科研是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天然实验平台,高校科研型教师大多数是科研与教学“双肩挑”,使得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具有显明的优势,且操作性强。教师科研实验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必然会增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的兴趣,也必将为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较高的认知与实验平台。生物科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理科专业,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为研究性教学方式。

一、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

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

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

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学院成立一个专业考核小组专门负责考核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效果,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评估实施效益。考核时应该考虑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创新性。考核采取答辩的形式,邀请行内专家根据答辩情况判断学生对其所做课题的熟悉程度,并由专家评分。量化指标也是衡量学生研究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考查以体现理论意义的论文为主,充分考虑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应用型的研究以实现的技术指标与申请的专利为主。对于学生参与课题实施效果的评判均需采取专家评分与量化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当然也要考虑出勤、研究期间的表现等因素。对不合格的个人或研究小组,需修补后重新答辩与评判或者重修。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对课题实施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进行奖励和表扬,以此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研究型教学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良成,许秀英,刘健.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93-295.

[2]卢伟,姚嘉,邹乃威,等.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华章,2011,(26):201.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3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对2011年开辟体育教学专栏的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院学报》和《体育教学》载文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显示:(1)从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主要集中于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则局限于中小学体育。(2)从投稿来源看,三大核心期刊主要来自高校师生。《体育教学》的投稿来源复杂,囊括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省市级教育局等教育部门、各类体育协会、记者和高校师生。(3)从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存在研究面广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的特点。《体育教学》主要涉及的方面是最新体育政策和信息、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方案等。(4)从研究层次看,总体研究成果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基础理论研究较少。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学刊高校体育中小学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资料,结果显示: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开辟体育教学专栏的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和《武汉体院学报》,因此以2011年第1-7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和《武汉体院学报》的体育教学专栏文章为研究对象。《体育教学》作为研究体育教学的重要阵地也列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综述总结发现,三大核心期刊研究领域集中于高校体育,对中小学体育鲜有涉及。《体育教学》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小学体育。三大体育核心期刊投稿作者绝大部分来自高校师生,《体育教学》投稿主要来自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此可得知:三大核心期刊与《体育教学》似乎“划江而治”,分别控制高校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科研阵地,既不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完整构建和深入研究,也妨碍了体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地理环境优势是一种重要资源,即大学体育和中小学体育的研究各自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同时限制了他们向对方领域研究的延伸。

(一)三大体育核心期刊2011第1-7期体育教学研究侧重点与国家当前体育教育政策和文件联系紧密相关。

《体育教学》着重于时事政策信息介绍和教学实践感悟。二者在体育教学研究方向上都倾向于应用型研究,前者学术性强,后者局限于教学实践感悟阶段。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研究内容多为教学实践感悟,研究成果理论化和系统化有待提高 纵观《体育教学》上中小学体育教师发表的文章多为教学所感所思,虽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能上升到科学化和理论化的高度,研究成果就难以推广,科研水平就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当前体育教学科研现状分析

(一)从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主要集中于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则局限于中小学体育。

(二)从投稿来源看:三大核心期刊主要来自高校师生。《体育教学》的投稿来源复杂,囊括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省市级教育局等教育部门、各类体育协会、记者和高校师生。

(三)从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存在研究面广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的特点。《体育教学》主要涉及的方面是最新体育政策和信息、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方案等.

(四)从研究层次看:总体研究成果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基础理论研究较少。

四、当前体育教学科研现状的对策

体育教学科研的科学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离不开体育师生在体育科研领域刻钻研和从严治学。并借助以下对策:

(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是不同院系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科研交流与合作,二是同一学校或相邻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组建科研团队,结合自身优势选择研究内容,形成研究特色,造就局部科研优势。

(二)政策支持。一是在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建构中,将体育科研列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二是学校应该将体育科研与职称评定绑定,激发体育教师科研的热情。三是中小学如果有条件,可以定期订阅体育核心类期刊和相关书籍。

(三)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杠杆,对科研内容和质量做出调控。在科研考核评价过程中突出体育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研究人员研究基础理论的热情。建立科学严谨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遏制学术抄袭等不良之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攀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李静波,攀莲香.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5.12(1):78-80.

[3]韩会君,解奎龙.中国体育科研的误区[J].山西体育科技.2002.22(4):6-7.

[4]顾雪芳.中学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1.3.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4

年终总结(43)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下一年的任务(17)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学科建设(5) 教学(8) 科研(4) 学术交流(4) 其他(5) 学科建设(5) 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 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 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教学(8) 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00级博士生26人、2001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 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 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4) 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 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 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 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 学术交流(4) 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 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 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 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 其他(5) 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 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 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 组织生活和*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 下一年的工作(17) 学科建设(6) 教学(2) 科研(4) 学术交流(2) 其他(3) 学科建设(6) 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5

浙江省杭州市时代教育集团天都城校区(311100)李愉均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结题报告并获杭州市一等奖,课题编号SNQ08。

“六善”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善问、善言、善论、善研、善文、善引、善问是善于提出适于小学生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善言是学生有较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过程的阐述能力;善论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案具有较强的交流和讨论能力;善研则是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善文则是指学生具有较高的研究报告撰写水平,能够较好地整理观察研究过程;善引是指具备前“五善”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帮助更多同学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来。根据“六善”探究能力培养过程,设置6个阶段探究活动:提问删选公示招标方案制定实践研究成果评议院士授奖。

1善问——科学探究性问题大比拼

科学探究性问题是指学生基于科学教材的学习和对生活观察的发现,运用科学的方法、技能、知识提出适合自身研究能力、能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开展科学实验研究的问题。善问的前提是学会观察和思考,这是“小小牛顿”评奖要求所在。围绕“课内外联动探寻、初识问题真貌”、“共析探究性问题、确定问题特点”、“建构网络交流台、比拼善问能手”3方面开展“科学探究问题大比拼”活动。

1.1课内外联动探寻初识“问题真貌”

为了提高学生善问能力,分别从拓展课内问题和课外问题两步骤实施。课内问题是鼓励学生发掘教材的拓展点、提出问题;课外拓展是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两者均须围绕某一主题,思考解决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初步认识探究性问题。

1.2共析探究性问题确定“问题特点”

小学科学拓展活动必须从小学生自己能够操作、取材方便、力所能及的问题着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想想容易,实践很难。通过课堂讨论和网络交流,形成学生自己认同的特点:①问题来自学习或者生活中且经过一定思考的;②能够通过实验研究且有能力开展的;③材料能在自己身边获得的;④具有一定解决意义或者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

1.3建构网络交流台比拼“善问能手”

初识问题真貌、明晰问题特征后,比拼善问能手正式开始。以小学生科学学习博客和小学生科学学习网站为交流平台,举办科学探究家长会和网络论坛会,按照“首轮提问网络互动”和“循环滚动比拼善问”两步骤的参与、实施情况根据善问能手评选细则,评选善问能手“小小牛顿”奖。

2善言——科学探究性问题设标的

善言是指学生具有阐述科学问题和研究过程的能力,这里的善言还需要学生对获奖问题再次讨论,通过思维碰撞精选亮点问题,讨论研究标的和研究公约。依据学生的参与表现开展“小伽利略”评选活动。

2.1精选问题设置标的

借助网络论坛和现场投票开展亮点问题评选活动,首轮共计18个问题进入课题研究立项范围。通过现场评论、学生投票又将问题分为4级,并讨论形成问题研究的要求,针对每一级问题设置问题认领标的,供学生选择和参投。

2.2组建团队拟定公约

问题精选成功,标的设置完成,接下来就是组建学生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方法组建团队,构建和谐团队氛围和两级方式构建公约,明晰实验开展要求分别制定了集体合作公约和合作小组个性化研究公约。公约能有效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保证每一个科学探究性问题得到科学研究,使每一位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发展。

2.3勇于闯关嘉奖善言

针对学生参与标的设置和拟定公约中的综合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设置善问能手的评选名额,根据评选细则嘉奖善问能手,授予善言能手“小伽利略”奖。

3善论——科学探究性问题定方案

善论是学生隐性思维过程显性化的有效表现,其发展过程包含爱论、乐论直至善论。在科学探究性问题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思考、调整、交流、质询,最终确定研究方案,就需要每一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与“自我”、“同伴”以及“质询专家”开展交流和讨论,在“方案解说”和“方案质询”环节中提升科学表达与解释能力。善论能手也将获得本环节“小哥白尼”的单项奖。

3.1方案制定——“三级”推进

方案的制定过程按照“个体思考、小组交流、立项方案”的方式逐级推进,其中暗含着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善论、完善表达”的过程。方案制定必须让每位学生参与材料选择、变量控制、步骤设置等过程,确保学生个体独立自主性。

3.2方案质询——“四步”实施

实验研究方案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需要设计者深思熟虑、不断斟酌。设置方案质询,让学生经历“方案解说、公诸于众,静心思考、梳理计划”4个步骤,通过“七嘴八舌、方案质询”交流形式,最终调整完善形成计划。

3.3善论评选——“六人”酝酿

善论是实验方案制定和质询的重要手段,对于善论学生依据评选细则采取6人小组评定的方式开展,评定标准以学生网络参与的定量考核和现场表现的定性考察相结合,授予善论能手“小哥白尼”奖。

4善研——科学探究性问题做中学

善研是学生以小组为合作形式,投入科学探究性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真正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进步,严格按照实验计划执行,每天观察时刻记录,能够独立分析作出解释,善于总结完成报告,逐步引领学生在问题研究中学习。

4.1动手实践时刻记录

实践研究的过程必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实践合作,组际展示,不断激励学生深入开展。创意制作类项目的很多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学生的视频记录数字拍摄,获得准确的第一手科学探究实验资料,水果催熟、鸡蛋换装等实验视频、食物照片揭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

4.2独立分析作出解释

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要义就是对探究后搜集到的数据和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合理解释,探明实验探究猜想和实验现象是否存在一致性,从而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结论或者具有一定创意的发明制作。学生基于数据完成《圆圈形底部水壶的实验分析》、《空气控根育苗器的结论分析》等分析解释,科学逻辑思想得到提高。

4.3追寻大师比试善研

研究过程是科学探究的核心过程,研究讲究过程性,证据需要全面性,数据注重真实性,解释必须科学性,做到上述4项的学生获评善研能手“小爱迪生”奖。

5善文——科学探究性问题出成果

善文是学生用文本形式递交科学拓展活动成果的要求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还必须按照科学报告的文本格式展开科研报告的撰写工作。这有利于学生梳理探究过程并提升研究水平,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整体性,还有利于成果的评议和传播,进一步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积极性和参与性,也是学生参评“小列文虎克”的主要依据。

5.1善于总结研究展示

学生在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研究数据并及时记载,并以规范的科学报告形式呈现,这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最大收获。科研报告鸡蛋换装和创意制作强力电磁铁等一项项现场展示和网络交流带来了校内外学生的阵阵喝彩。

5.2成果评议多轨传播

成果展示更要唤醒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但是评价重点要落在探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结果的评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等方面。为了达到评议和传播的有效结合,开展了现场成果展示评议与网络综合展示评议,现场评议关注成果报告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网络评议关注过程的全面性和相关性。

5.3无声搏击较量善文

科研报告决定了探究成果水平的高低,这是每个实验探究小组之间的无声搏击。善于总结和撰写探究报告提升了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水准,依据科研报告的汇报和展示将授予善文“小列文虎克”的荣誉称号。

6善引——科学探究性成果授奖项

善引是学生在前五项探究活动之后获得院士称号后,能够积极参与二轮问题探究性研究活动并积极帮扶和晋级的过程。这就要求院士不仅做到科学精神的引领,还要做到探究能力的引领。

6.1“院士”评选引领风骚

学生讨论制定“丑小鸭少科院院士”评选方法,网络展示参与学生所获积分,按照“院士提名、名单公布”、“成果汇总、名片制作”的实施步骤开展院士评选活动,为每一位“院士”制作院士名片,用于后续课题研究的积分记分卡,变革科学探究活动评价方式。

6.2风采展示引领探究

根据“颁奖仪式、院士授奖”、“风采展示、引领探究”两个步骤开展院士授奖活动,这是课题研究第一轮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活动。同时实行“院士”评选晋级制度,制作院士大型展板,赋予当选“院士”更多活动权利,担当活动责任人,促进“院士”引领课题研究。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6

为了促进校本科研的发展,本文试图对校本科研及有利于促进校本科研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谈些个人的意见。

一、校本科研: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

1.什么是校本科研

校本科研是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校本发展为根本目的所开展的教育研究。校本科研可以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展开,如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文化研究、校本学生活动研究、校本教师培训研究等。其中,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主要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可见,校本科研(含校本教研)的根本特征在于校本性,即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研究的主体是学校教师,研究的过程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总结办学的经验,探索办学的规律,促进学校的发展。

2.校本科研的意义

当前,中小学凭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大力开展和推进校本科研,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校本科研可以从根本上克服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现象。传统的教育研究掌握在专家手里,有些专家视基础教育科研为小儿科,不屑于深入中小学实际,宁愿呆在书斋里,弄几个深奥的名词和术语,凭空想几个论点,阐述和论证一番,还美其名曰理论研究;或者正像有人指出的,有些研究人员表面上是在学校里指导科研,而实际上只是将一线的教师看作是自己开展某项课题研究的工具,是按着研究人员设计的框架和图纸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当所需资料齐全之时,便人去楼空,回家去写自己的论文或著作。在这种状况下,专家的研究过程和理论成果是脱离实际的,对实际没有任何指导作用,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校本科研理念的确立,使科研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科研的主体不再是专家,而是广大教师;科研不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为广大教师所拥有。由于科研掌握在广大教师手里,因此,校本科研便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双方的互动与发展。

其次,校本科研有利于展现教师的全新角色,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在西方教育界逐渐形成,随着“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等概念的出现,教师这个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便彻底改变,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新形象而教师新形象、新角色的展现,全赖于教师参与校本科研,否则,将无从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课题。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无疑有很多方式和途径,但笔者认为,教师的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正如任洁指出的,一个课题就像是一个培训班,它在创造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同时,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与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进而带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校本科研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在校本科研中教师是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它能更好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更能使教师正视学校的问题,关注学校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这就有利于学校的不断发展。

3.如何开展校本科研

(l)端正科研意识

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校本科研中,急需要端正科研意识。首先,要树立人人可做科研的思想。当前,在中小学中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把科研当作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认为科研只是专家做和只有专家才能做的事,这是一种不良的思想认识。因此,要推进校本科研,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种观念,树立教师是研究主体,人人可搞科研的思想。其次,要形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内容皆可成为课题的思想。一些中小学教师往往不善于发现问题,找到课题。一些教师虽然有很高的科研热情,但苦于找不到课题,有些教师索性就请专家定个课题,然后自己去做。其实,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在专家手里,而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敏锐地关注一些问题,追踪一些问题,设计一些问题,问题就可以上升为课题。再次,要形成专家为我所用的思想。在当前的中小学科研活动中,教师依赖专家的情况相当普遍,专家定课题,专家出方案,专家主导和控制整个科研进程。有些学校请了很多专家,当专家意见不一致、各展套路时,学校教师不知道要听准的,搞得无所适从。其实,学校请一些专家帮助开展科研工作,不但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要懂得专家是为学校服务的,学校要根据校本科研发展的需要,聘好专家,用好专家。

(2)建立校本科研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多数中小学并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校本科研的行之有效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一些教师叵映,在学校搞科研比较艰难,要么缺少理论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要么缺乏科研的气氛;要么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会把热心科研的教师当作另类──不务正业,故弄玄虚;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了校本科研的发展。笔者认为,建立积极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推进校本科研实属急需。第一,要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科研制度,校长要把科研当作份内事,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校本科研风气的形成;第二,要建立科研平等对话、合作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能够让教师经常进行研讨,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共同提高;第三,要形成民主、宽容、自由、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科研自信心;第四,要开拓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的校内外畅通的渠道,使教师能从多种渠道获得教育资源、信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高;第五,要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要把教师从事校本科研的工作和业绩与教育教学工作一并列入教师的评价内容。

(3)掌握适用的科研方法

在多年深入中小学开展科研工作中,我们看到,一提起科研,有些教师就觉得“头痛”,觉得“头都大了”(即头昏脑胀的),对科研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开展。关键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行动研究法比较容易让教师掌握,并应运用于开展校本科研工作,尤其行动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更是教师人人可用的科研方法,可以有效地推进校本科研的开展。

二、教育教事研究:教师人人可参与的校本行动研究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由于近年来教育界都在宣扬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者、教学反思者、行动探究者等,教育叙事研究便日益受到关注。至今为止,虽然人们对叙事研究的概念和内涵尚缺乏明晰和透彻的认识,但是这种借助叙事文学的描法来描述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方式,的确是一种新颖的方法,它的最大意义恐怕就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教育研究,使教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里回到教师手里,从天堂回到人间,从神秘走向世俗,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所给出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3.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科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理论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2)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3)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