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论文范例6篇

经济师考试论文

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1

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Y02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经济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46-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懂经济、会管理、识法律是对经管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其考核方式承担着对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功能,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重分数轻能力,存在着诸多弊端,亟待建立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一、传统经济法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仅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过于单一。目前,一些高校在考试改革中探索了论文考核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但经管类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薄弱,撰写专业法学论文难度较大。这种形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抄袭,结果就是既未达到考核知识,又未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

(二)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操作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经济法的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众多。理论考试由于不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占据绝对比例。相反,实践操作考核或无或少,不会对学生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重笔试轻口试

笔试对知识考核的覆盖面广,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因此是传统经济法考核所惯常采用的方式。但笔试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背功,题目多是对于知识的再现。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口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长期以来,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卷面成绩忽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在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可以尝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建立一套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

二、经济法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一)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其中,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其概念最早由斯克里文提出,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我国对这一概念有所扩展,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1]。这种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评价体系,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科学理论体系[2]。经济法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指标,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各项相加总成绩为100分,将每位同学的各项考核评分进行累加,即得出该同学本学期终结性考核成绩。

1.理论考核指标。理论学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面(30分)包括出勤、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方面(20分)包括识记能力(课堂提问)、研究及分析能力(学期论文)等。

2.实践考核指标。实践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分析能力(案例分析);交流能力(讨论或辩论);思辨能力(论文答辩);问题解决能力(模拟情境);组织能力(模拟法庭)。以上各项分值计10分,满分为50分。

(三)考核的基本形式及考核内容

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考核内容也可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本文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

1.案例分析考核。由任课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配给学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组同学在课前对分配的案例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于每次上课前安排一组同学将其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并接受同学的询问。时间不可过长,以5―7分钟为宜。分析后教师要有点评,并根据该组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

2.小组辩论(讨论)会。由任课教师选取经济法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学生在课前必须收集相应的资料,作充分的准备,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再与其他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每场辩论(讨论)由两组同学完成,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3.论文答辩。经济法课程主要分为六部分,即总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师每讲完一部分,选取该部分的一个前沿问题作为论题,安排全班1/6的学生以此论题撰写论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内容提出1―2个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每位同学以2分钟为宜。

4.情景模拟。经济法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尝试进行模拟教学,由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经济法律规定为参照系,进行演练。例如,在给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讲《公司法》这一章时,可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每组每位同学都有具体分工,包括公司住所的确定、验资、拟定公司章程、办理营业执照、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等[3]。任课教师以流程是否合法,法律文书撰写正确与否,有无团队精神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每学期可组织情景模拟三次左右,每次以不超过1学时为宜。

5.模拟法庭。在讲授“经济仲裁与诉讼”一章时,适宜采取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此法时,由于学时的限制,不能过于注重案件的实体审理,而是侧重于使学生熟悉法庭审判流程。建议将前述每组同学负责的案例作为模拟法庭开庭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实体与程序兼顾。每学期安排模拟法庭若干场,每场庭审安排10人参加,时间以不超过25分钟为宜。任课教师根据庭审程序是否正确,准备是否充分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

三、本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

(一)人数不宜过多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授课的最大困难在于上课人数过多,各校往往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在100至120人左右。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人数以80至90人为宜,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左右。

(二)各专业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

经济法课程涵盖了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及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涉及多个部门法。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1/3左右,这就需要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时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有所侧重。

(三)以多种教学法的使用为前提

本评价体系是为配合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制订。因此,必须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为前提。

(四)学生的全面参与

本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即兼顾了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于经济法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章节均有考核,覆盖面较广。因此,在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上述所涉各项,不能漏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目的。

(五)学时保障

同是经管类专业,在经济法的课时安排上各学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为68学时,有的学校为34学时,甚至还有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的情况。由于本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学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排在50学时以下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应以51至60学时为宜。

(六)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

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济法教师应具备与所教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师应熟悉国际经济法、金融法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熟悉旅游法规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情景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时,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4]。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衡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不在于传输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考核方式是否合理,不在于教师是否机械地“给分”,而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随时评价,随时改进。同时,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可以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频,彭六生,郭瑶.高职教育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5).

[2]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3

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学会运用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职业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考核方式等,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一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基本是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教学思路缺乏创新,不能很快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上经济法规本身抽象,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深入思考。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仅能掌握初步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另外,部分教师虽然选择案例教学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其一,案例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新颖案例;其二,案例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互动,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该课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但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对经济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无论范围还是深度都提出更高标准,但由于在校期间对经济法相关知识领会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会学以致用,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都无法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考试。

3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薄弱

目前,高校“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对于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经济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如果离开现实经济生活,单纯死记教材中理论知识而不将之付诸实践,“经济法”课程的开设便失去其基本意义。反之,只有将教材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能力,与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受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经济法”教学一直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经济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调研环节,缺乏司法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经济法”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由期末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均没有对社会实践环节考核。这样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笔试考试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对于灵活运用能力要求不高,加之法条繁多,学生为通过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有案例分析题,但试题占分比例小。这种考核办法违背“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的特点,不能反映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压抑了学生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在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总分30%以上,而教师多以学生上课出勤率为平时成绩评分依据,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只是空有理论知识。

5教师业务知识欠缺

目前,在各高校从事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教师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会计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转而担任经济法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比较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不能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讲解的深度不够;另一部分教师获得了法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切合会计专业的实际,也不能切合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经济法的授课内容与会计专业课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介绍给学生。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上述“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1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学生更积极主动、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主要的教学方法,但需注意:第一,审慎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具备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特点,且尽量选择新鲜案例。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判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结果。第三,案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电视、网络上采集新颖的实际生活案例,如《今日说法》、《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中的相关案例,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知识点较多,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中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具体而言:第一,紧扣会计资格考试讲解内容。教师应密切关注每年大纲的变化、紧扣考试大纲把握重点,对每一章节进行精心设计,对于一些重要章节,如预算法、税法、票据法等应安排较多的学时详细讲解,且能举一反三。第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结合。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经济法知识主要是公司制度、合同制度、物权制度、审计制度等,教师应将这些内容重点讲解,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基础。第三,“经济法”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接轨。例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已经包含的内容,那么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相应删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已经学习过会计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也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里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创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组织模拟法庭。教师选取典型经济法案例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官如何利用法律规定审判经济法案件及庭审程序,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第二,课后布置法律作业。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按要求撰写法律文书或拟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思维,提高经济法运用能力。第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经济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也可与法院经济庭建立实习观摩学生去观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法律问答公益活动或参加法律援助中心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经济法”课程学活学好。

4注重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以指导。笔者建议采用“总成绩=期末考核30%+平时成绩20%+社会实践50%”的计算方法,具体而言:第一,期末考核以案例为主。期末笔试可以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题型,但内容多考核经济生活案例,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二,科学计算平时成绩。教师把学生课堂听课表现、参与模拟法庭表现、撰写法律文书和案例分析报告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判主要依据,主要观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力。第三,增加社会实践考核。将社会实践成绩折合成50%加入到总成绩里,用成绩考核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给学生将来参加资格证考试和工作打下基础。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要上好经济法这门课,教师除了掌握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到:第一,完善知识结构。从事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教师,应当了解会计、税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与会计从业人士交流,了解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科间知识渗透性;第二,教学与科研并进。高校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授课教师才能将大量晦涩难懂的经济法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经济法规内容,掌握经济法核心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需求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4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1.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有限

自 2004 年起,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促进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质量评判标准还是考试成绩,老师还是以考试为中心;部分教师以“ 教”取代学生的“ 学”。学生则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反复讲解,反复讲授练习题;学生也重点关心考试及格问题。老师一般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尽管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经济学实验室,建立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平台。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课时少、实验课少,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理论精神实质的作用有限。

3.案例教学相对落后

学校案例教学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相当大。案例分析混于宏观经济学正文教学课件之中,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件或讲义。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能鲜活、形象地描述案例的社会背景,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考核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重卷面成绩、轻素质培养。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期末考试实际上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谁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强,谁的成绩就好。

二、宏观经济学学习情况

1.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部分学生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不会自我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2.学生容易误解抽象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基本概念所包括的口径理不清,基本原理所包含精神实质想不清,对该课程的体系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造成不及格。

3.学生对庞杂的理论体系比较费解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尽管我们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易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4.文科学生害怕抽象的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学经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出身的学生对较深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外,课时少没有为学生留下消化模型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习中出现数学模型和理论核心思想相脱节,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演绎推理经济学规律。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着力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着力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把晦涩模型变为学生能看懂的模型。

1.注重宏观经济学的平时练习

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辅之以一定的习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沉淀。尤其是数学模型比较多的章节,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学生课后练习就变得相当重要。可根据历届学生感觉的难点、疑点,编制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册,作为学生的作业。习题册一定应讲究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重点和难点。

2.强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和中国实际差异很大,学生难以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案例教学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国外典型经济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增设数学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有数学模型障碍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回顾经济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将会用到的知识做讲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思维。解释宏观经济学怎样借助高度抽象和严密的数学逻辑表达经济学思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拉近师生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考核的指挥棒,开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来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在教师个人主页或公共邮箱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借助电话、QQ 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

2.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采取多媒体教学,易造成数学模型多,难度大的章节因学生的接受节奏滞后于教师的讲解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可辅之以必要的板书;使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基本一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连贯一致。避免老师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只顾操作机器忽略教学的互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有“填鸭式”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可在每次课结束时,概略地讲解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并收集经济生活所涉及的实际例子。把抽象、复杂的理论放到具体、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描述,变晦涩为通俗,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5

经济法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学好经济法,对于正确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今后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凸显,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评价体系不妥已不适应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目前,经管类院校众多,这些院校设置的专业主要有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对经济法的教学需要经济法教材应该与专业的需求相适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重点讲授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等;会计专业需讲授与会计相关的票据法、税法、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然而事实上,目前各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材,并没有专门针对哪个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且教师教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学内容也没有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一个教学大纲往往适用于多个专业。另外,加上经济法学科体系也非常庞杂,内容非常广博,教材不可能将近五十种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包括在内,也只能泛泛而谈。其实,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相比与非法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更应强调其专业的针对性。主要原因如下:(1)经济法基本体系和理论尚未定型和成熟。目前,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使得在内容的选取和体系的编排上,各类经济法教材有较大的不同,由此,在教学中如果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将体现不出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2)经济法课程内容繁多且更新快。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内容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广泛性,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计划。另外,经济法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专业对教学内容做到有及时更新。(3)经管类学生在法律素养上欠缺。与法学专业的学生相比,经管类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一般只通过《法律基础》公共课,对基本法律知识做表面了解,很多学生在学完经济法后仍无法用法律来解释和分析身边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由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更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经管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经济法概论一般为48学时,相比之下学时明显偏少。同时学生缺乏相关的法学基础知识,法学专业经济法一般都是都在学习了法理学、民法、商法等课程后在高年级才开的课程。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前并没有学习法律基础课程,使得教师不仅需给学生讲授基本法律知识,而且还要讲授近二十部法律知识。这使得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很大学生学习也很吃力。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出现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师因详尽讲授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案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讲授欠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不透,进而不能独立分析案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目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理论教学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有利于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效果低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组织者和控制者,教师满堂灌讲授理论,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变成典型的“讲—听—记”模式。由此,教与学脱节,这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讲课热情,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经济法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具体内容不同,在教学评价时也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但目前经管类院校教学评价手段基本上都是考试,以统一考试得出的分数实际上无法测试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真实水平。当前,经济法的课程考试还存在如下问题:(1)考试方式单一。考试一般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测评的重点往往是学生的背功,而不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经济法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中案例分析等考查学生理解或运用知识能力题型比例很小,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只要记住了就可以得分。(2)注重卷面成绩,忽视课堂中讨论表达观点能力的评价。卷面成绩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教与学的状况,只能检查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获得高分很可能是通过期末的突击。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选取恰当的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设置,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法学与非法学专业两大类经济法教材在体系编排和法律内容的选取上的有很大差别,其非法学专业教材包括的法律内容则要繁杂些,但难度不大,而法学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往往要精炼一些,但难度要深一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对教材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材。

在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专业调整讲授内容,除了重点讲授基础理

论外,还应讲授适合专业要求的经济法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教授会计法、税法、公司法的等内容;而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重点教授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而且也缓解了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落实教学计划。

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恰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立法进程。应及时将新颁布的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商业贿赂、反垄断法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的经济法教学方法,经济法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常用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教学中一种常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经济法课程讲授中,应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新近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播放“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案例片段,将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的有机结合,不仅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法律能力,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课堂外也可以采取案例讨论、成立经济法学会等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1)师生平等,双方信息互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地位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互相启发,这样有利于加强双方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2)案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推理过程,应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相配合。案例教学如果只注重案例,而忽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开始的确可以吸引学生,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无法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不能用经济法术语去思考案例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推理过程,配合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法律思维的方式。

2.换位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和老师换过来,由学生讲课,教师听课并提出问题。如“公司的组织机构”这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积极主动查阅并分析相关资料,通过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的真实案例去讲解公司的组织机构,并掌握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区别,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方式不能科学的反映不同专业考试检验的真正目标。我们应对经济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等进行创新,建立公平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经济师考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84-02

一、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上学期,笔者带了金融学专业4个班的国际经济学,共有280个学生。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算是基础比较好的,但是在学习国际经济学过程中也发现他们学得很吃力,听讲效果不好,缺勤现象也比较频繁。

(一)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的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所讲的内容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对外贸易措施、国际经济一体化、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外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比较广。

(二)教学方法

笔者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讲授以上各章内容。除了传统讲授以外,还让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些章节涉及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案例汇报,个别时候播放一些视频让大家了解和关注教材里提到的相关理论与经济背景。

(三)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

学校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5%,期中考试占15%,期末考试占60%”,这几部分成绩的综合作为最后的评定成绩。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单选题(20分)、判断题(10分)、计算分析题(15分)、简答题(35分)、画图分析题(20分)。按照这样的考核比例和考试类型,综合评定下来,280个学生中有65个学生是不及格的,不及格比例23%;如果按照期末卷面成绩计算的话不及格的会更多,每个班有40%的学生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下,有些学生的卷面成绩只有几分或者十几分。这样的成绩说明,这些学生一学期下来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反思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后应该怎样来讲好这门课。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枯燥而且难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任课老师的原因,笔者虽然教书10年,但毕竟是一个阅历比较少的教师,没有企业方面的实践锻炼,所以,在讲课过程中不能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来传达一些心得,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觉没有多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应该跟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高。就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综合。虽然这些课程各有侧重,但内容重复的还是比较多的。有些内容在其他学科里接触过,有些学生已经开设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了,再学习国际经济学就觉得没有新颖了,没有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国际经济学上。但是,国际经济学是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学生没有重视,导致最后成绩不理想。还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开设国际经济学之前,没有接触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虽然有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同时学习贸易和金融理论和专业用语,对他们来说有点难度。

(二)理论过多,且与实际脱离

国际经济学包括古典、新古典、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等,这众多的古老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离,运用这些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觉得这些理论太空虚、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学不像国际贸易实务那样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抽象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提不起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三)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加大了学习难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延伸,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展,很多章节都用到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比如相对优势理论的分析,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一般均衡来分析贸易利益。很多学生对生产均衡、消费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等西方经济学知识学得都不好,现在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经济学,这更加加大了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四)图形分析过多

国际经济学大量采用数学模型和图形分析贸易利益和金融理论,比如第二章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利益的图形分析、第四节的国际均衡相对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以及第五章经济增长与贸易变动的图形分析等,这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理知识和抽象的图形分析能力。由于三本院校学生的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导致学习国际经济学难度比较大。文中的图形都是静态的,很多学生不愿意动脑去分析,有些还不了解每条线的含义,使得他们不能理解图形所反映的经济含义。国际经济学的特色就在于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通过作图来反映国际贸易的,在考核时这应该是必考的,这让很多学生失分过多。

(五)课堂教学互动少,学习参与度不高

虽然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来讲解教材内容,也让学生分组来进行小组汇报,但由于每个班人数众多以及课时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一个班70多个人,如果人人参与,课时绝对不够,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只能是每个小组找代表来汇报成果,案例分析和小组汇报只能提高个别学生的查阅资料、做课件、讲课的能力,还有很多学生压根就没有参与到这个学习过程中,坐享其他学生的成果,自己只注重平时成绩、老师考勤,而不关注课堂听课质量。由于班级人数多,老师又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导致一学期下来,一部分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期末考试题不会做。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创新

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体系内容来说,一个老师是无法更改的,这需要学者再编国际经济学课程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引入一些实时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在既定的教材下,任课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只能通过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途径来实现。

(一)推进互动式教学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课堂上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围绕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一,加强学生对实时热点经济问题关注。可以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几分钟,提前安排某个学生在课下准备近几天的国内外经济热点新闻,以便在下次上课时对全班同学进行阐述或抒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一方面能尽最大能力调动全班的参与性,另一方还能充实所有学生的实践知识,能更好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局势。第二,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上课前就给学生说明老师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回答好的可以加分作为额外的奖励。这会让学生能专注地听讲内容以备老师提问,如果老师都是满堂灌从不提问学生,那么就有一些学生会在课堂上走神,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让学生讲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挑一些简单的章节或一个案例,让学生自己预习、搜查资料、自己做课件,然后给大家讲解。这能提高一部分学生的查阅资料、设计课件和讲课的能力,当然,由于学时的限制,这只能对个别学生,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充分运用网络实时视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就学习知识来说,凭着当代大学生的聪慧,如果努力学,没有学不会的,之所以考试效果不够好,就在于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式,没有花时间备考。所以,要把精力放在平时,让学生在平时就能轻松而且有效地把知识掌握住,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任务。面对抽象的理论体系,只通过枯燥的讲解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借助发达完善的网络工具,学生也非常喜欢声色并茂的东西。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播放与课程有关的视频。比如,在讲国际贸易理论时可以播放大国崛起、货币专题,也可以关注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财经节目,把某些经济热点专题播放给学生,通过这些图文、声音、动作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案例的运用,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理论较多,需要用一些实际案例把理论具体形象化。比如在讲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的增长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时,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时,可以引进“荷兰病”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查阅“荷兰病”的起因和表现,然后让学生结合中国实际来分析中国是否有“荷兰病”这一病症,从而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在学反倾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倾销”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为什么遭受反倾销案例频繁,以及如何应对,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更多的反倾销知识。

案例教学虽然能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但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案例。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应该组建国际经济学课程组,由多个任课老师来建立国际经济学案例库,达到资料共享,单凭一个老师案例教学效果是很有限的。

(四)改良考核方式

我们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内容限于教材并且还要求题型不少于五大类型。这种考核方式出现以下现象:一种是平时成绩不错,但最后期末考试时没怎么复习,导致综合成绩不及格。这一方面原因在于平时不缺席但没怎么听课,只是应付老师点名;另一方面原因是平时作业抄袭其他同学的,自己压根就不会。还有一些学生平时成绩平平、缺勤比较多,最后期末考得也不高,导致综合成绩不及格。这种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应试考核,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所以,要想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整体成绩,需要改良一下考核方式,让任课老师有更多的权利。可以尝试把国际经济学的课程考核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不要局限于卷面考试,闭卷考试占一定的比例,以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其他考核可以通过提交学科论文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获得成绩,前提是必须是自己写的,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锻炼他们的搜集资料、帅选资料、构建框架、组织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本科生搞科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讲好这门课,让学生都能乐于学习这门课,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从能力、课堂设计、教材选取等众多方面来全面改进提高。本文里给出的一些教学分析和改进意见,希望能给将来的国际经济学教学以启发,让更多的学生乐学、爱学国际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姜文学,邓立立.国际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坤林.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