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科论文范例6篇

金融学科论文

金融学科论文范文1

__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整个经济的萧条,而经济是基础,经济萧条又必然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烈、波及范围之广,都是历史罕见的。特别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影响越来越大。占全球经济总量1/5多的美国一有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正所谓“美国感冒,全世界跟着打喷嚏”。这场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了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我国经济基本面仍然保持较好势头,但对外出口、吸引外资、消费者信心等已受到影响。现在,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是,美国“感冒”的时候,我国如何不“打喷嚏”或少“打喷嚏”?事实证明,我国要想增强“免疫力”,必须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牢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再一次暴露出来,这种弊端的要害就是没有把人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正如英国《独立报》商业版主编玛格丽塔•帕加诺所说,对于美国这次次贷危机,政府有责任,因为它允许人们负债累累;金融监管者有责任,因为他们不对银行过度放贷进行严格控制;公众也有责任,因为他们过分依赖贷款度日。显然,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没有把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为了刺激消费而连续降息,还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连续提高利率,其着眼点都是经济利润,而不是大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若是心系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容许不受监管的金融衍生品泛滥,就不会为刺激消费而不计后果地鼓励大众无节制地贷款消费。这启示我们,只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保持长期可持续的旺盛购买力,扩大内需才能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力量源泉。因此,抵御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金融学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论文;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8-0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鲁惠.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1):46-48.

金融学科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目标实现的切实保障。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分析了金融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网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创造具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也对教师,特别是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手段。 这就会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可行性

2.1 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对实验教学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工程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培养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大,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2.2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学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作为复合型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能适应高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赋予金融实验课程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②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了顺应金融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并收集。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这样,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3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管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引入金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数量模拟分析软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案例教学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有关课程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经典案例和最新信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作案例分析、提交分析报告(甚至由学生独立编写案例) 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它的特点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

3.4 聘请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与传统的一门课由本校的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不同,一些金融课程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聘请专家举行讲座,了解学术动态,增强学生与金融现状的紧密感。

3.5 利用外部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联合 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锻炼我们学生的实践感性,通过实习让金融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金融学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科 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层次、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这种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是拥有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谓多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先进的金融理念、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积极主动利用创新思维方式、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全面的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一是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二是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人才;三是综合性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急需的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级金融人才;四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而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素质是:具备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包括金融业务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宏观金融理论和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及微观金融知识,还要具有敏捷坚实的财务智商,包括阅读理解数字的技能、投资战略的技能、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技能和全面的法律知识;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因此,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定位并未完全与社会需求对接

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校超过200个,各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差距较大,专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院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各层次、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在人才培养布局上,各类型人才培养比例与社会的需求有很大偏差,造成金融人才供需尴尬局面,一方面是众多用人单位一将难求,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另一方面是大批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与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笼统有直接关系。国外的金融学专业大多根据培养层次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通用人才,定位清晰、明确、具体。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则把具备“工商企业以及公共部门的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性、分析性及概念性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教育,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训练

我国大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四大层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考虑,课程之间常常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课程内容上,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课源少、课时不足,学生缺少可操作能力训练,绝大多数学校偏重宏观金融领域理论的传授,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的指导。相对的,有些国内高校则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核心课程和实施方案。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呈模块化结构,一年级是英语年,学习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合乎国际规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素养,二年级是资格年,主要学习、掌握经济、金融、会计和一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规律,为学位的第一部分(大三)和第二部分(大四)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非常重视微观金融领域,强调财会数理知识与金融交叉学科的实际运用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向微观化、综合化发展。微观化,一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 摒弃陈旧的、重复的知识,补充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 如微观银行学、信托学和基金学等,二是要增设反映金融微观运行新需要的微观金融课程, 如金融信息学和金融数据库等。综合化是指增设各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课程,包括人文修养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以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亟待创新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质量。我国金融专业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虽然各高校一直在强调理论教学要向“理论教学+实战演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实际上很难实施到位,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三年制本科层次的教学安排,分成研讨课(Seminar)、课程论文(Essay)、观点陈述(presentation)和案例分析(cases analyze)等环节,每个阶段要完成阶段论文,学生每周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多个学术项目。在研讨课,教师确定研讨主题,引导启发学生讨论,锻炼理论运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论文则是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书报、期刊等各种渠道认真阅读、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课程论文;在观点陈述阶段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究过程,充分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主体应尽快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多开设一些实务课程,多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和感性认识,以提高职业适应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办学单位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订单式”按需培养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

[3]王心如. 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2):121-122.

金融学科论文范文5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所谓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跟资金有关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也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融通的一切活动的综合。从它的定义就可以知道,凡是参与资金融通的过程,那些活动和事情就可以称为金融,价值的流通是金融的本质。金融产品种类非常多其中有证券、保险、信托和银行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包含的种类主要有:财务、银行学、投资学、会记、保险学、证券学、信托学等等。

金融作为一种交易的活动,金融交易的本身并没有价值的创造,那人们就会想到既然没有创造价值,那为什么金融交易中就有赚钱的呢?依据陈志武先生的说法,金融交易是一种把未来的收入变为现在的方式方法,白话说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简单地说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就是反映一个区域、地区甚至到国家经济能力繁荣的重要指标。金融的传统概念就是研究货币流通的学科。然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在西方对金融的定义上,《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指运营的资本市场,资产的定价与供给。其基本的内容包括风险和收益,效率的市场,套利与替代,公司金融和期权定价。除了纵深发展的学科内部外,创新发展的趋势与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新兴边缘学科引人注目,比如演化金融学即是才兴起的介于金融学和生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传统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货币资金的流通的学科。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

二、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是全部活动的总和,不能一一细数,比如,银行是提供资金流动的金融系统,它为资金盈余的一方提供存储的场所,为资金不足的一方提供贷款。比如,股市市场为公司提供了上市的机会,从而可以集资,正因为它提供了资金的融通,所以证券也是金融。比如,保险,它的职能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收取每个被保者的资金,然后在风险发生后给被保者提供风险基金,他也是资金融通的机构,那么保险也属于金融。目前我国金融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且基于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步伐,金融学将要发展的方向很多,因此,我们应该明确金融学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金融学,为我国金融学的完善做出努力。

(一)对金融的概念和定义模糊

世界经济在飞速发展的步伐下,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加重,西方金融实业界和金融学界却对其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前者认为融资服务就是金融,而后者则是对金融作出了具体的划分,他们认为金融有其“中心点、和方法论”至于中心点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方法论则是给金融找到相应的替代物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我国,对金融的定义也并不明朗,并且与西方的金融观点相比,更是有许多的创新。我国金融理论界学者把金融学和经济学划分为两个学科,经济学是一级学科,而金融学是二级学科。

(二)金融学科理论和建设较为落后

我国的经济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后就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然而相比于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行业而言,我国对金融学科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不够完善,没有科学合理性,课程实际与实际情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学科设置甚至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不匹配。由于我国金融学起步晚,金融学课程在国内的开展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大学教授金融学的老师也比较少,甚至对金融学的理解并不透彻,师资匮乏。西方的金融学日趋完善,在学术上,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崇洋媚外,设置很多金融学的论文都是照搬西方,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速度都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这都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我国的金融学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在困难和挑战中寻求发展的契机,这才是我们应首当面对的,正视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为中国的金融学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目前在界定金融学的内涵上尚不明朗,这就导致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比较落后,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上:第一,对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落后。在我国经济发展下,金融业的重要更加得到了体现,“微观金融”的不断研究前提就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还有在我国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一直倾向间接融资领域。使得一些行为金融、金融工程学这些前沿领域没有得到广阔的研究。第 二,在金融学科的分布上,应该更加详细,很多国外的大学在经济系里设置有国际金融以及类似货币银行学的学科。但是国内的大学在分工经济学科时,很多的金融学科还在原有的经济学院下,分工不明确影响了我国金融的学术深层次研究和发展。第三,金融方面专业性老师的缺少,当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考试人数少,我国公司投资学和金融学在研究领域奇缺人才。再者,高校金融学科布局混乱,对于引进外来人才也增加了困难。第四,传统教育理念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上比较封闭。在我国教育行业本科生培养尚且还好,但是在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就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在国外的博士生,国外大学的工作重心是博士项目,在博士论文的指导上由导师组指导,但在我国却是单导师指导,这就培养不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五,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金融类的教材明显和社会经济脱节。在我国很多上市金融教材里,许多都是由国外的金融专家所撰写的原版英文教材,这与我国的经济状态严重不符。我国目前缺少根据我国的金融状态所编写的高质量教材,第六,我国在金融行业的期刊中缺少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虽然我国的金融业期刊在近年来也努力的在规范化发展,然而我国还是缺少足够的Finance学刊。

三、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一)打造中国金融学明确的定义

要想发展中国的金融学,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为我国金融学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首先,要去实践;要切身以我国的金融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的金融理论基础、我国国情、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

(二)科学规划金融学的学科

我国的金融学学科众多,知识点繁杂,所以要归纳统一门类繁多的各个金融学科,势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金融学科体系。教师在参考和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得到极大便利,对金融学理性科学的研究,将大大有利于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设置学科

设置我国的金融学科,应当把教材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实际探查经济运作,使设置的学科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时刻与当下经济联系在一起。可以适当的举出一些经济案例,更形象具体阐明金融学。也可以在一些金融行业实习,把握资金的运营,联系理论知识不断分析,使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印证理论,采用数学中“反证法”的理论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循环。

(四)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

当下我国金融业的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国内金融业的教学大多以博士为主,这就同时对教授老师的质量以及文化水平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应改变这一现状,强大我们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人才,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进来,同时,注重培养我们国家的优秀金融人才。针对博士教导这方面,我们国家教导方式比较单一,借此,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多导师制度,增加博士生的研究角度,使他们探讨金融问题时能更有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发展。

(五)设置中国特色的金融教学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国情和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国家的制度都不一样,法律法规也有很多的差异,就如同我们国家与西方在制度上的不同,我们走的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金融学的发展上,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国外的金融学比较先进、也比较成熟、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套,这样只会造成与我国的金融文化产生冲突。我们应该设置出适合我国国情,对我国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帮助的金融教学,这样则不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局面。我们要使我们本土的金融文化茁壮成长,不断进步。

(六)对法和金融学研究的加强,对金融学科建设不断的完善,加强金融创新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创法法和金融学,因此,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也将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两个领域进行探索,一个是研究金融运行在法律制度下的影响。研究在资源下人的行为,这是传统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它没有思考在蕴含法律制约时人是怎么选择的。然而,在金融交易和现实经济当中,法律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行为程度;二就是为司法和金融立法提供对金融学的观点见解,利用经济学效率、最优化、均衡等很多方法和概念来解答和分析法律制度,评判和描述法院和法律制度的效果和行为。

四、金融学的分类和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学概念比较模糊,相对于西方金融学发展尚不成熟,因此,为了更好的让人们了解金融学,我将金融学分为下面几个学科内容:即指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金融学同数学、法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形成的金融内容体系。

(一)微观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我们谈谈微观金融学,它就是人们口中通常所说的Finance,在公司里划分时,它就包括公司的投资、金融资金以及证券市场这三个大的内容,在对微观金融学学科的设置上,一般的商业学院都有设立,微观金融学是我国同国外对金融学的理解上差距最大的部分,微观金融学我国目前的发展尚比较落后,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对微观金融学的研究上应该加大步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微观金融学迫在眉睫。

(二)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金融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微观金融学的延伸,它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一种是金融市场、国际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等,这种理论性的东西一般在高校的经济学和金融学都有设立课程。另一种就是传统的对金融学的理解,它主要包括货币学的研究和国际金融,涉及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危机性的研究。在我国由于微观金融学理念的不清晰,人们在应对金融学的问题时,一般都是将其划分为宏观金融学里,原因就是微观金融学所要支持的市场理论及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基于微观金融学延伸后形成的宏观金融学,我国加强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微观金融学的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其他学科领域纵横交集的金融学极其发展

金融学在和其它学科领域也都有所交集,在金融学的实践中,离不开物理学、数学、统计学、法学等,在于数学、统计学以及物理学等学科的实践中,金融学应用很广泛,在平时对股票以及证券的收益率和K线都需要用到物理和数学去分析,这种应用,加深了金融学的进步,这种由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学联系紧密的金融学,又称它为金融工程学。金融学的研究同样离不开法律的参与,通过金融学的分析对法学进行研究,在金融学法律这方面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形式的研究也被称为法和金融学,这种通过金融学立法对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创新意义,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空白,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目前正处在引进国外这一研究概念的道路,实践的研究还没开始,因此,我国应该切实对法和金融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进行实质性研究,为我国金融学发展助力。

金融学科论文范文6

[摘要]:本文说明了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介绍和分析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