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例6篇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关系”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近代开始中国的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理论长期依附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之下,且理论性质浓厚。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管理理论确实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的企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但毕竟西方的管理理论是起源于西方企业的实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会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所以对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才会日趋兴起。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比如有些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无法准确解释出出现在中国的独特的本土管理现象,所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都越来越呼吁建立适合中国企业发展背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并实现在此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企业管理的成功实践。

一、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现状

截止到目前,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中还很少具有本土特色,并且尚未有形成被国际认可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从这一点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学缺乏对全球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因此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形成并提出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成为迫切需要,而且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际也使得中国形成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卓越企业管理实践,现在只差如何使其转化为企业管理理论这一最重要的步骤。

二、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方法

目前所J可的对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路径主要有:

1.对中国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进行诠释性研究,但这种研究其主观性较强,指导作用有限;

2.在西方学者规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概念框架内进行套用性研究,这种研究也具有片面性,即仅只是对已有的西方管理学相关理论的传播,而对构建本土化的管理学理论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3.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西方管理理论做假想或验证性的研究,由于是以中国企业管理实际作为理论基础,所以由这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相对还是较能贴近现实的。

4.最后一种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即从中国现实中进行发现性研究,以此来获得理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并初步实现了为世界管理学界贡献知识的目标。

总体来说,上述四种方法中第二种、第三种应该算是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中国化过程,而第一种、第四种可以算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其中第一种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入手,进行落地的本土化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也属于主流做法,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经验或方法很难支撑起当前形势、环境下的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而且由于近现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落后,造成很多传统典籍的缺失,造成由此建立的管理理论存在被否定和质疑的可能,所以当前在这一方法上很多学者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是很好的想法,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本末倒置。故此,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才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最理想的途径。

三、“关系”视角在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在通行世界的企业管理理论中,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关系”视角是最为独特的,也是最不为世界企管理论所理解的。在中国企业中“关系”是会影响到企业绩效的,所以只要是在中国经营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就都必须会面对“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中没有自己“关系”的企业是走不远的。“关系”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中既是一个常见的管理现象也是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管理问题。所以在进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中“关系”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从“关系”视角进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着直接关联,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管理学上的产物,当然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主旨是教导人们要重义轻利,所以简单地用儒家文化来解释中国人的“关系”现象是很牵强的。

四、结束语

综上,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是艰苦细致的工作,而“关系”视角为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角度和途径。不过在进行“关系”视角的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或是对于“关系”在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的研究,而应将“关系”作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现象、管理问题来进行研究。对于中国本土化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只有以科学的态度,才能最终产生出科学的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乔东.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理论学刊,2015,06:62-67.

[2]陈春花,宋一晓,曹洲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4,03:321-329.

[3]张晓娟,王磊.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管理学在中国”2013年会(第6届)述评[J].管理学报,2014,02:181-189.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2

一、企业管理会计现状分析

1.研究发展背景确立发展主题

西方的传统企业是管理会计的起源,20世界80年代起,中国开始引进会计管理理论和思想,其发展历史伴随着制作成本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的研究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制造成本机会的管理,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提升了会计管理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向企业制造前后的活动,政府相关工作,服务类产业,等方面。因为经济体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管理会计发展背景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主题的研究具有方向指导性。

2.管理会计目前的研究方法

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于研究问题的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的运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研究理论水平的保证。目前西方国家的主流方法是经验研究,帮助企业核算管理成本。早期我国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并未深入企业实地研究,学者们意识到单纯的翻译介绍不能解决管理会计实践的问题,并且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在重点课题的激励作用下,部分学者发表了案例研究论文,其中部分属于表达性的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推广性较低,学者们陆续的开始了管理会计的问卷调查研究。而今管理会计研究中问卷调查比重少,实验研究大部分属于案例研究。对于案例研究的水平局限性较大,研究性水平较低,案例研究本身普遍性较低,无法通用。成功的问卷调查研究设计要基于理论基础加上研究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然而现实情况下我们的问卷调查对于所研究问题的计量还是缺乏科学性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的水平和深度远远不能够达到需求。

3.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的研究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其中经济学对于理论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管理科学史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应用性的综合学科,管理会计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得管理科学成为研究理论。由于不存在广泛适用于所有环境组织的会计系统,应明确会计系统的具体特征与某种确定的环境相联系,并且恰当匹配。所以近年,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在会计管理中均起到了作用,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比例较低,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38.89%没有具体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对比其他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4.管理会计的实践成果

国内企业在价格成本,质量技术,客户服务方面都存在着竞争,不同地域行业所应对的市场环境不同,不同企业应用成本方面有差异,企业在编制预算,产品的定价,整体业绩评估等方面采集信息多,其他方面相关成本信息较少;目前作业成本管理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成本结构式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不同企业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理念状况不同,高科技行业的制造费用分配比重推进了管理理念的应用,传统行业的应用水平却相对落后;平衡记分卡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不断应用,然而财务目标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

二、对于企业管理会计日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面对现实的国情,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理清研究主题和思路,运用正确的方法,提升管理会计的研究级别,对于日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培养发展优质的企业文化

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水平较低,部分原因是国内缺少优质的产业文化,企业不仅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企业领导提高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加大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调试,提升财会会计核算过程中资料的准确度,构建以会计信息为本的企业管理内部规章制度。培养优质企业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2.成立管理会计学术团队

当下情况需要建立规范的会计师学术团队,学者们首先要秉承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切实的数据经验和严密的理论做依据,在理论上进行突破研究,不仅仅依靠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还有进行更加广泛的理论基础研究,开阔视野。面对企业相应的实际情况加深了解,使学术界与实务界达到准确的衔接统一,将应用研究的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切实的解决发展问题,使得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发展持续进步,正确与国际接轨,此外学者可以参加国际会议,进行高级访问等有效方式向西方国家先进的理论进行学习研究,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形成理论实务的研究框架。

3.实地研究,管理经营相结合

目前国内应以案例研究起步,保证研究水平的情况下向问卷调查转型。问卷调查包括,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问卷调查可以较准确的提供管理会计研究分析所需要的大量内部数据,有着独到的优点。问卷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基础深入调查企业情况,研究主题多样,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将管理会计理论与创造价值相结合,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先进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注重经济学的整合,业绩评价计量须作出相应的调整,配合企业组织实现新的目标,重新思考组织计算的成本,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价值观,实行激励管理制度体系。

4.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创办周刊

周刊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专业起到很大的引领激励作用,更专业化的进行宣传指导作用,便于学者们发表研究成果,提高相关的工作热情,论文倾向于研究经验并不比规范研究和高级科学低,高质量规范研究的特点包括建立一种理论并对其做了系统和严密的阐述,与先进的文献理论结合的非常紧密,国内管理会计谁平的提高必须在科学基础上深入认识,推进研究,学者们共同努力,通过不同的形势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管理会计研究论文,推动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5.降低局限性,扩大研究范围

管理会计应用局限于可以稳定高产,工艺技术成熟的制造型企业,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应用包括成本会计统计;短期决策的制定;企业资本预算;标准成本的核算;日常管理控制体系;管理控制体系。管理控制体系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综合控制系统。学者可以提升研究的实用性,扩展研究方法和范围,例如采用非经验研究方法,围绕经济政策行为后果分析数据,提出政策建议,规定校准行为。研究通用性问题,进行分析性研究,基于理论和生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加深非盈利性组织的通用性问题,扩大企业研究层,使研究内容不断增加,理论基础加深扩展。在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重点。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3

[关健词]企业管理理论 国情 现状 任务

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文献研究 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o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作者对之的系统化概括见图1

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模型(图2)。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作者认为该书的框架有新意(图3),

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 on-demand 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虽然该书建立的研究框架 ‘的水平有失水准(图4),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3  5篇博士论文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 时代 ,它将彻底改变 企业 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 社会 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 理论 问题 ,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 影响 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 分析 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 方法 ,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 应用 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 学习 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 理学 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 艺术 》,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目前 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 文献 ,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 中国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 自然 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 研究 战略 网络 ,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 企业 集群 理论 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 经济 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 学习 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 发展 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 社会 、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 历史 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 分析 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 内容 。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 时代 “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 问题 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 方法 ”,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 影响 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 应用 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 现代 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 理学 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 规律 。(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 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 计算 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 企业业绩;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33;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053-04

一、引言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遭遇寒冬,逐步收缩,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造成企业业绩大幅下降,不得不大量裁员,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宣告破产。但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管理层薪酬却逆势上扬,出现了“天价薪酬”、“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倒挂”等现象,这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高层梯队管理理论的提出,许多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层面,例如宏观市场、制度、行业以及公司等,开始从管理层层面着手寻找影响公司财务政策的因素,比如管理者背景、能力、性格等因素。本文从管理者的情绪出发,试图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为以后解决他们之间的“黑箱”问题奠定基础。

二、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定义与度量

(一)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定义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等需求后,更注重自我实现需求。管理层对于公平性的需求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y Adams)认为员工对公平的感知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管理层常常会将自己的投入所得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管理层的投入所得相比,若与其持平,称为薪酬的外部公平。这个定义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二)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度量方法

由于管理层对薪酬是否公平的感知涉及自身的性格、能力、心理素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学术界对于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度量未达到统一。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概括起来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通过简单的绝对值以及相对值的方法来度量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

即将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同行业平均管理层薪酬相减或者相除来度量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以这一方法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进行度量的有Main[ 1 ],Lambert[ 2 ],步丹璐[ 3 ],覃予、靳毓[ 4 ],黎文靖、岑永嗣、胡玉明[ 5 ]等。这种度量方法简单易行,但并未考虑管理层自身因素,所以未能准确地度量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

2.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即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建立度量模型。以这一方法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进行度量的始于Core[ 6 ],他以管理层薪酬的对数为因变量,进行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得到的残差值即为公司管理层薪酬的外部不公平性。我国以这一方法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进行度量的有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 7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了影响管理层薪酬的因素,但由于只考虑了部分因素,所以其度量结果会受到设定的自变量的影响。

3.采用调查和问卷的方法

即通过询问公司员工对自己薪酬的满意度来度量薪酬外部公平性。以这一方法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进行度量的有韦志林、芮明杰[ 8 ]等。这种方法受到调查人当时的心情、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度量很不一致,度量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判断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会受到很多因素影,例如管理层的性格、能力、心理以及行业差异等,所以对于怎样量化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三、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具体体现

著名的霍桑实验证明了人是有感情的“社会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追求金钱的欲望驱动,而且需要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个人的积极性会被感情、情绪和士气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在实验经济学中有许多实验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证实,即个人利益仅是行为人在决策时的影响因素之一,决策还会受到社会偏好的影响,其中尤其以“公平偏好”的影响最为明显。以Bolton(2000)为代表的结果论派认为,社会人个体会追求分配公平,而在将个人收益与他人收益进行比较时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自身效用。企业高管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政策时难以避免地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公司管理层薪酬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路径是:管理层报酬激励――管理层行为――公司业绩。然而目前该课题的文献主要是研究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多数跨过管理层行为直接研究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Holmstrom(1979)指出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相挂钩,这样可以将所有者利益与经理人的利益相连,这种假设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业绩与经理人行为的相关性。可见,目前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研究存在“黑箱”问题。下面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一)理论研究

自“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这个概念提出后,学术界就开始从理论上探讨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是否会影响企业业绩,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1.支持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影响企业业绩的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又叫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指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投入与回报同他人相比,形成对是否公平的感知,若感到不公平会产生消极怠工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业绩。基于这一理论,一些研究例如王莉(2014),吴联生等[ 7 ]认为,相对于个人的实际薪酬,管理者对分配公平的感知对企业业绩有更大的影响。这一理论在韦志林、芮明杰[ 8 ]等的文章中得到了体现。

行为理论:行为理论是用心理学来分析人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三个理论,组织政治学理论、相对剥削理论和分配偏好理论。三个理论都认为扩大薪酬差距会影响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业绩。基于这一理论,一些研究例如张正堂[ 9 ]认为,不公平的薪酬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对企业业绩有负面影响。白晓丹(2014)、夏雪花(2011)都运用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

锦标赛理论:美国的Lazear和Rosen在1981年共同提出,将企业的管理者看成锦标赛中的选手,管理层的薪酬就是他在锦标赛中获得的名次,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者排名的高低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他和其他管理者相比的相对水平。所以这个理论认为将本企业管理层的薪酬与其他企业管理层薪酬拉开差距,就可以达到激励管理层的作用,降低所有者的监督成本,提高企业的业绩。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将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分为正向外部薪酬公平性和负向外部薪酬公平性,基于锦标赛理论,认为正向会对管理层产生激励效果,提高企业业绩。

高层梯队理论:由Hambrick和Mason于1984年提出,这个理论认为由于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很多,管理者不可能全都识别到,所以管理层的自身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行为和企业的业绩。基于这一理论,陈权[ 10 ]认为,作为具有高级情感的动物――企业高管,在作决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2.反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影响企业业绩的理论

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Jensen和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公司中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是经营者,相对于股东,管理层拥有企业的第一手资料,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在委托人(股东)难以对人(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下,股东用高额的薪酬来激励管理者为其办事,减少监督成本。但管理者作为自利的经济人,永远会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位,而不是股东利益,所以高额的薪酬未必能达到激励效果。

管理层权力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委托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很难发现管理层所作出的偷懒或者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层可利用权力来扩大自身的利益,比如说在职消费、隐形福利等,所以股东给其高额薪酬并不能达到激励效果。基于这一理论,卢锐等(2008)、树友林(2012)、张泽南(2014)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股东很难去有效地监督管理者,加之我国缺失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市场对管理者能力的判断来自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背景下,管理者可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影响获得的薪酬,造成薪酬与业绩的敏感度降低。

经理的私人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者在寻找投资机会时,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就是管理者的私人成本,如果股东给予的薪酬达不到高管付出的成本,那么这种治理措施也就达不到激励作用。罗明琦、宋常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管理者,他们在作决策的时候会权衡自己的收益和损失,如果损失大于收益,他们会选择放弃对企业有利的决策。

根据上述理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薪酬外部公平性会影响企业业绩,都不可跨过管理层行为来研究二者关系。因此在该论题下对管理层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者们基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以薪酬外部公平性为自变量,企业业绩为因变量,并加入一定的控制变量模型进行回归,依据结果分析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发现,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四种关系,即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以及非线性关系。

1.正相关

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利用2005―2006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数据,加入股权性质这一变量M行回归分析,结果肯定了黎文靖、岑永嗣、胡玉明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2年的数据,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张敦力、江新峰[ 11 ]选取特定行业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薪酬的公平更有利于抑制管理者的羊群行为,减少企业损失。

2.负相关

在委托的背景下,企业所有者通过提高高管薪酬来解决问题。然而,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提高管理层薪酬会对企业业绩有负面的影响。例如黄辉[ 12 ]利用2004―2010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企业给予管理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会给管理者造成是自己应得的印象,起不到激励作用,与企业业绩负相关。石本仁(2012)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考察了股权激励外部公平性对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正向额外股权激励与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效率显著负相关。

3.不相关

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正向薪酬外部公平性对国有企业业绩没有显著影响,负向薪酬外部公平性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业绩都没有显著影响。罗华伟、宋侃、干胜道[ 13 ]通过对具体行业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之间无显著关系。任广乾[ 14 ]通过对2011―201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管理层权力越大,其薪酬就越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解释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不相关的原因。

4.非线性相关

祁怀锦、邹燕[ 15 ]在吴联生建立的模型基础上,加入行业、管理层是否兼任董事长等控制变量,对2003―201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影响企业业绩,但企业业绩的增长率低于管理层薪酬的增长率,也就是说企业增加管理层薪酬得到的回报未达到最优状态,是存在区间效应的。宿玉海、刘璐[ 16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正向薪酬会提高企业业绩,但达到顶点后会下降,呈倒U型。

可见无论是时间跨度、样本范围大小,还是不同的实证方法,基于委托理论下的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的关系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文献综述,发现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提出,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结合,把管理者的内心世界搬到现实的桌面上,赋予了高管薪酬问题新的研究方向。

美国作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由于企业的选择决定企业的业绩,而企业的选择大多又是由管理层作出的,所以研究企业的业绩不仅要考虑经济形势、通货膨胀等客观原因,还要考虑管理者的情绪等主观因素。在现实中,管理层薪酬的高低首先会影响管理层的行为,进而才会影响企业的业绩,而众多研究几乎是跨过管理层行为来研究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所以,当前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黑箱”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以上框架设计表明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影响企业业绩的途径是:薪酬――管理者行为――企业业绩。由于管理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利行为,而企业决策大多是由管理层作出的,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更会作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导致企业业绩下降。所以想要研究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不能跨过管理层行为。

【参考文献】

[1] MAIN BGM, WADE J.Top executive pay:tournament or teamwork?[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3(4):606-628.

[2] LAMBERT R A, LANEN W N, LARCKER D F.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lans and corporate dividend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9,24(4):409-425.

[3] 步丹璐,蔡春,叶建明. 高管薪酬公平性问题研究:基于综合理论分析的量化方法思考[J].会计研究,2010(5):39-46.

[4] 覃予,靳毓.济波动、薪酬外部公平性与公司业绩[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94-102.

[5] 黎文靖,岑永嗣,胡玉明.外部薪酬差距激励了高管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市场与产权性质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4):24-35.

[6] CORE J E, HOLTHAUSEN R W, LARCKER D F.Corporate governance,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1(3): 371-406.

[7] 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薪酬外部公平性、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10(3):117-126,188.

[8] 韦志林,芮明杰.薪酬心理折扣、薪酬公平感和工作绩效[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59-65.

[9] 张正堂.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9):81-87.

[10] 陈权,施国洪.情绪智力对创新型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5):71-75,83.

[11] 张敦力,江新峰.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投资羊群行为:基于薪酬公平的调节作用[J].会计研究,2015(8):41-48,96.

[12] 黄辉.高管薪酬的外部不公平、内部差距与企业绩效[J].经济管理,2012(7):81-92.

[13] 罗华伟,宋侃,干胜道.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证据[J]. 软科学,2015(1):6-10.

[14] 任广乾.管理层权力、薪酬标杆与高管薪酬制定[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2):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