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案范例6篇

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案范文1

【关键词】儿童美术 科学探究 融合

就儿童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认为:科学与美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科学注重理性的思考,艺术追求感性的体验。但其实美术是儿童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儿童眼中的科学是天真、幼稚、质朴的,他们对科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诗意的想象,从这个层面理解,儿童的科学也是感性的。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教育的契机,在科学活动中,也有儿童灵感迸发的创作,将两者进行有机融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发现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的共通之处

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看得见的语言、探究的工具、表达和交流的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可以发现儿童美术与科学有着相当的共通之处。

(一)看得见的语言

艺术能调动起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表达和感受,油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常常惊讶于儿童运用各种图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儿童运用看得见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儿童的科学又在哪里呢?是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地底下忙碌的蚂蚁,是树叶里织网的蜘蛛,是看到磁铁吸附的好奇,是观察光影的专注。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幼儿探究的源泉,操作、摆弄、体验也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语言技能的幼儿来说,用视觉艺术、科学体验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可以极大地拓宽幼儿的交流渠道。

(二)可探究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理论让我们开始重新进行审视:衡量美术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究竟是画得像不像,还是更多地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表达和探索?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的科学毫无疑义地与探究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的科学学习就是在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将美术看作是幼儿探究的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那么,美术活动就是幼儿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这种互动可以让幼儿感官愉悦、善于思考,并发挥想象力。

(三)表达和交流的手段

科学体验和美术创作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表达观点和情绪、展示个人体验的方式。从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儿童之所以能通过科学和艺术进行思考并交流想法,是儿童与社会、文化情境互动的结果。当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他们可以观察、组织、理解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从未存在过的形象与意义,从这个角度分析,科学与艺术无疑是交流与互动的源泉。

美术和科学的共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综合实施的路径,即将美术活动整合到综合性的科学探究项目中,并认识到美术源于探索、融于生活,既发现美术本身存在的重要价值,又能促进科学、语言、社会等领域中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探寻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儿童能提升探究的意识,并获得更多的乐趣。

(一)美术材料中的科学探究

幼涸暗拿朗趸疃材料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之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吸管、绒棒、电线、气球、瓶盖等等都是美术活动宝贵的材料,这些材料源于生活、材质各异,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乐趣,在儿童的眼中,这些材料不再是材料本身,而是承载着很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鼓励幼儿充分运用感官,来探索不同的艺术材料的颜色、材质、运动方式,积极发挥想象力。

【案例1】在小班《色彩的世界》的教学中,印章、吸管、纸浆、纸泥都是很好的玩色的材料。幼儿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每一种材料因玩法不同,所留下的痕迹也有很大的区别,绒棒在孩子们的手里,被拧成了树的形状,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拖动,形成丰富的线条;吸管可以吹画、喷壶喷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有的是一条一条、有的是一点一点、有的是一团一团、有的是一片一片。在幼儿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在材料与色彩搭配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出新的图案,体会更多的惊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不要一次性提供太多的材料,而是分批逐步提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专注于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也因此更为充分。

(二)自由表征中的探究学习

在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用各种方式大胆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我们常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么他们自然也就有一百种表征的方式,绘画、建构、剪纸、泥塑等各类美术活动中,儿童的表征都带有独特的探究性。为此,教师课堂中提供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积木、餐巾纸盒、沙、水、石头、树枝等等,让幼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自主探索,表现和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案例2】大班活动《美丽的螺旋》。幼儿在经历寻找生活周边各种各样的螺旋后,教师开始鼓励幼儿自己去制造螺旋,并为他们提供了积木、纸盒、各种类型的玩具。于是,螺旋的图纸产生了,积木可以搭出螺旋形的楼梯,一张纸剪成了螺旋形,水里、沙里处处可以制造螺旋,幼儿用多元的表征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什么是螺旋的理解,艺术与科学巧妙的融合,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三)图像语言的探究与表达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是儿童表达的主要方式,有时语言不能表达的意思,他们却能通过绘画的方式生动地表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幼儿“画”比“说”更擅长。如何让幼儿表达想法的“画”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就需要去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能力发展状况,抽取关键的、有利于幼儿表达的经验,当儿童的“画”出现困难时,为他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支持,从而帮助幼儿“画”出自己科学思维的过程。

【案例3】大班活动《我的地图书》。将地图的概念扩大延伸,融入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描述自己生活环境的“幼儿园地图”(图1),有最贴心的“我的心地图”(图2),有记录幼儿园生活的“幼儿园回忆地图”(图3),也有记录自己一周生活的“我的一周地图”(图4)。从这些各式各样的地图里,呈现出孩子独特的观察角度与视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兴趣和探索以及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和缤纷的想象,也留住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通过充分探究,儿童在自由玩耍和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获得较为丰富完整的经验,促使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图1 幼儿园地图 图2 我的心地图

图3 幼儿园回忆地图 图4 我的一周地图

三、建立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相融合的支持策略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的语言,让幼儿参与广泛而深入的探究,运用师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索、档案记录等方式充分表达幼儿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的艺术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养成在生活中渗透探究的习惯

幼儿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脚触碰到的环境以美的感受为主,让幼儿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儿童亲身去观察自然万物,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进而触发对美的想象与思考,萌发表达和创造的愿望,将美术创意表达渗透在每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时刻。

【案例4】秘密花园。在幼儿园的h境中,有很多美学的元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幼儿精心设计了一个秘密花园。真实而优美的环境,趣味的游戏,大大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探究、创作的欲望!一次户外活动,有幼儿发现一块石头好像兔子的耳朵,于是更多的小朋友开始运用石头进行创意拼搭(如图5)。于是户外活动成为了一次美术创意活动,这是乌龟、这是鲸、那是螃蟹……利用石头进行想象和创意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

图5

当环境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随时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时,美术活动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入生活,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美术活动以探究为中心,围绕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他们就能在艺术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当教师尊重儿童的艺术表达,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用作品倾诉,艺术就成为表达情绪的手段。久而久之,就能在生活中促进探究习惯的养成。

(二)让科学探究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形成长期探究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美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发儿童探究的火花,关键是:要基于儿童活动中的问题和想法开展探究,只有源于儿童的真实问题,他们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和持久。同时,每种艺术手段都具有独特性,要将探究问题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尝试让幼儿在较长的连续时间内获得较完整的艺术表达的经验。长时间的探究也有利于幼儿多感官、多维度、多途径地表达想法。

【案例5】纸浆游戏。笔者所在幼儿园尝试在小班、中班、大班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层次的纸浆游戏。小班幼儿重在感官的探索。到了中班,依托于“红黄蓝绿”的色彩主题,重在探索色彩与情绪的融合,大班幼儿则经历从收集废纸、分类、碎纸、自制五彩的纸浆到合作开展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同一种艺术手段或者材料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如同交朋友,需要多次的交谈、分享彼此经历、互诉故事,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谊。三个年龄阶段,不同探究主题、不同的创作形式,幼儿对纸浆越来越熟悉和喜欢,美术创作也趋于成熟和有创造力。

当我们全情投入地运用艺术的手段开展深入的、长期的探究时,艺术情感和科学经验双管齐下,绘画语言和科学表达融汇贯通,艺术表达与科学探究相辅相成。当幼儿善于提问、会观察分析、能推理判断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美术就不再是一个静态的作品,而是一段旅行,儿童也一定会在旅途中充满好奇和惊喜,信心百倍并沉浸其中,源于探究、融于生活的理念让“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再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戈柔.对记录与纪录的再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6).

[2]吕耀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美]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密斯.我是儿童艺术家[M].冯婉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儿童美术教案范文2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广泛介绍了高宽教育方案中的幼儿视觉艺术活动,阐述了高宽课程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高宽课程倡导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方案,它认为,艺术是儿童整体教育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艺术自身对儿童发展具有价值,对感知、身体、社会、情感和智力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高宽课程为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路径,即倡导通过直接接触各种材料、人以及由人们之间的交流所创造的事物来让儿童认识艺术,认识周围的世界。

本部分还呈现了高宽课程将艺术整合到幼儿教育项目的指导原则:(1)艺术源自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提升儿童艺术探索的意识是高宽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2)艺术应当融合于日常生活中;(3)艺术可以提升各种技能;(4)艺术也有自身的价值;(5)艺术表现最好在充满信任、支持、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发生;(6)艺术能够提升社会意识;(7)艺术应渗入我们的生活;(8)儿童要把自己视为艺术家,并自我肯定。

第二部分(第五章到第九章)重点介绍了高宽课程的艺术教育方法——单项深度法。作者提出单项深度法基于以下观点:为儿童提供过多的材料只能带给幼儿肤浅的、混乱的体验。高宽课程认为,应该为幼儿提供单纯的、有深度的教育体验。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单项深度法”这个概念,强调让儿童在交互性的环境中连续深入地探索某种材料,其主要因素是游戏、积极参与、合作、儿童发起等,而非最后的作品结果。单项深度法具有如下特征:儿童参与探索和问题解决;儿童可以自由地重新界定问题或选择活动;成人要鼓励儿童观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和支持儿童;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里,也可以发生在教室外。其目标是:帮助儿童深入了解材料;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儿童的所有感官参与活动;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审美判断;形成反思倾向等等。

作者还通过绘画材料、可回收材料、纸张、黏土、面团等媒介,详细介绍了单向深度法实施的四个阶段:引入、拓展、创作、反思。在引入阶段,儿童首次面对一种材料或一个艺术概念,熟悉这种材料或这个概念是引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此阶段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材料的特性,熟悉材料的操作方法。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由儿童自己收集而来。

拓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展儿童的兴趣、知识、技能、对材料的审美意识或对概念的体验,其目标是增进儿童对材料及其特征的了解。拓展可以借助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也可以结合故事、诗歌、谜语、游戏、音乐、舞蹈、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进行。在此阶段,还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建立联系,使儿童对材料的经验得到扩展。

创作阶段是整个单项深度法的核心,在此阶段,儿童利用从前面两个阶段获得的经验和创意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励儿童进行创作,但是不要强迫儿童。

儿童美术教案范文3

我们习惯将儿童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儿童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环境存、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儿童思维与个性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理论基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真诚地投入儿童美术教育,在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另一方面,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和对儿童美术实施量化标准考评的导向偏差,使各种具有商业目的、背离儿童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和美术竞赛活动成为主流趋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儿童美术理论滞后与深度困乏所带来的尴尬和危机将直接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作为正确构架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中国儿童美术理论体系应早日形成。

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让所有关心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人士感到兴奋,“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使我们看到美术界终于把儿童美术看作中国美术事业的组成部分。“工程”的结果无法预计,但是通过它,我们能够贴近孩子们活泼灿烂的灵魂与教育者的精神内涵,近距离感受儿童创作的强烈视觉冲击和真实的震撼,我们将审视对儿童美术固有的观念,重新思索它在主体美术领域中的定位方式;探讨美术教育现状,再度比较中外美术教育的理念,开发具有东方民族特质的教育方法,不断发掘人之初的艺术原创力对生命个体乃至人类的深远影响。

儿童美术教案范文4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寻找学习的兴趣点,探析美术活动的生成点,把握教学实施的突破点,树立以童心为本的幼儿美术教育观。

1.拓展通道,开启心智之门:幼儿的审美知觉集中了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表现出多通道性。既有表情、身体动作与语言的结合,又有不同感觉之间的联合。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玩玩”中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参与美术活动,美术创作中幼儿是用童眼、童话、童真、童心来表现审美的过程。如小班美术活动《绳子宝宝去散步》:幼儿带着绳子宝宝去散步(动作模拟直线)、蹦蹦跳(学习点画)、扭一扭(体验曲线)、洗个澡(尝试染色)、草地上滚一滚(在先前已有的动作体验、儿歌提示基础上进而在画纸上作画)。当一幅幅抽象线条画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为之惊叹。

2.游戏教学,快乐之旅: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就如火花,它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戏是一种能够促使儿童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把游戏引到儿童美术教学中,开展美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美术兴趣,培养儿童的美术情感。如小班美术教学《过水坑》:下雨天,路上积满了许多小水坑(认识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小动物走路不好走,找些小石子填水坑(正确匹配与小水坑形状、颜色一样的小纸片);大家一起来把水坑填得平平的(学习粘贴);当孩子们在填满彩色石子的小路上走一走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二、顺应天性,会意美术童真

1.贴近生活:儿童的艺术表现是与其直接感知的环境相关的,是儿童心灵世界的展现。美术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与幼儿有相关体验的;具有情节想象或者形象想象的空间的,避免太过于具象,否则会束缚了儿童的创造力。在绘画题材的设定上,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心理发展规律让孩子们从画人、画物、画事、画童话、画梦想这个符合儿童生命律动的顺序来进行美术教学。如美术活动《晒太阳》、《捉迷藏》、《帮妈妈拖地板》等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过、看过、体验过的。

2.巧设情境: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并利用儿童学习美术的潜在能动性,以启发、提示、引导、鼓励为主,建立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在绘画内容上,应该多给儿童自己选题画创作的机会,让儿童根据平日的观察,选择、表现要画的内容;在绘画工具材料上,可让儿童依据喜好自由选择,多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并将其综合运用在画面中;在造型上不仅仅局限于对物像严谨准确描摹,只要仔细观察,用心去画,就会是纯真生动的,是体现儿童的表现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在色彩上也不必局限于客观再现,要注重儿童各自的气质个性与对色彩的偏爱;在构思上要经常鼓励那些发自童心独特的想象和创造。

3.因人施教:儿童阶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龄、智力、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也存在差异。比如,同样的教学活动,儿童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能力的不同,创造出的作品就会显现各自独特个性。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位儿童的优势与弱势,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如大班美术活动《老房子》,教师采用了集体轮流为城市老房子设计装修的形式,幼儿在每一天装修设计结束后,第二天就要到另外一个工地接着上一位设计师的方案继续工作。幼儿在彼此合作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他人思路,思考自己的设计方案,活动中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每一幢房子的完工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从中孩子们也感悟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与快乐。

三、教学相长,舒展美术童心

孩子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无论是漫无目的地信手涂鸦,还是“艺术佳作”都是其心灵的独白,是通往幼儿内心深处的神秘通道。教师要从儿童心灵深处感悟幼儿作品的情感魅力,不断优化美术教育评价方式。

1.细察画面型: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首先应当从理解儿童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用一颗童心去看作品,并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儿童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不能简单地用“像”与“不像”、“对”与“错”的标准。儿童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稚拙、直观的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儿童,会扼杀儿童的绘画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儿童的绘画心理特点,对于儿童绘画尽可能进行正面评价。

2.倾听画外音:将儿童对其作品的自我介绍与评价作为儿童主动学习的方式自然融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绘画意图,发现儿童绘画中的闪光点。儿童评价自己作品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活动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给予儿童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心情愉悦,还有对美术的兴趣和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让儿童学会从自己作品中寻找优点,学会欣赏自己,建立自信,从而提高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3.感悟画中情:每一幅画总是在无声地传递着画者的情感,有了情感便有了画的灵魂。质朴的诗性智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鲜明地表现在了儿童的艺术中,从而使他们的艺术显现出它独有的个性魅力。在幼儿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太阳涂成了黑色,是因为乌云挡住了它而在生气;在画面中许多小鱼挤在一个角落,是因为鱼妈妈出门了,它们有点害怕……正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给孩子的作品带来了别样的灵动与精彩。

儿童美术教案范文5

【关键词】设计思维 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卓越教师成长

近年来,国外创造性艺术教育思潮方兴未艾,国内陆续出版了如(美)荷伯豪斯的《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比利时)罗莎梅尔的《我来画》、(美)安柏利的《跟着安柏利大师学画画》、(日)安雅光野的《美丽的数学》系列绘本等,这些著作创意新奇、想象力丰富,可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江苏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并致力于卓越人才的培养工作,2012年以来,以笔者主持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的成果为基础,新开设一门艺术教育课程“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30课时,其中讲授8课时,讨论3课时,艺术实践19课时),该课程以设计思维的培养为关键点,尝试把艺术素养贯穿到卓越教师成长的高度进行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课程体系趋于成熟。

一、“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是江苏师范大学公共课程艺术素养模块的一门艺术课程,结合国内外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现状,围绕儿童创意美术进行相关的理论、技能与创造性表达的实践。通过学习和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儿童创意美术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形式语汇,正确把握儿童创意美术的研究方法及主要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段,注重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并选择既有一定研究价值,又有相当实践意义的专题展开深入学习,以提高眼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一)培养更多关注学生自身基础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和学生的成长持续提供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进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卓越的教师。

(二)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理论素养。

(三)通过独特的创意表达方式,提高未来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其教学设计、课题设计、教学有效实施、观课评价的能力,进而能够运用恰当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

(四)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意美术引路课、示范课、观摩课,培养一批在生源地有影响的课改“种子”,进而推动学生生源地的教学改革。

(五)通过对儿童创意美术不同层面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独到的创作实践训练,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多元的文化视角,提升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预期使学生能写出关于该课程的学习报告及教学改进方案,另一方面要创作出比较完整的美术作品。

二、“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和大纲内容选编原则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浓缩并提升了国内外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的相关理论、技法的精髓,融入与国际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体系接轨,与时展同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大纲内容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要求,从提高未来教师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儿童创意美术教育的目标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选编。

三、“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点》与儿童早期的优质艺术教育(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该课程,着重让学生对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卓越教师如何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有所理解。

2.通过《点》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人该怎样鼓励一个在艺术实践中只说“我不会”的儿童。

3.让学生理解具有创意的人的特性是什么?艺术如何增强了这些特性。

教学内容:

1.《点》的故事与动脑创作有趣的“点”(艺术实践)。

2.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由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引起。

第二讲,儿童早期艺术活动的特点(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儿童各个发展阶段中艺术活动的特点有哪些?合适的激发艺术的计划是什么?怎样用儿童的兴趣去激发他们的表达和发展。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的元素,并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教学内容:

1.“当我的青蛙跳上高高的荷叶”(艺术实践) 。

2.研讨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画面更有趣。

第三讲,就地取材巧创造――如何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激发策略。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指导儿童画画的艺术活动过程中,什么时间段做出鼓励性评论是最合适和有益的,并为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鼓励性的评语做一个列表。

教学内容:

“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艺术实践)

1.手形变变变,2.字母变变变,3.工具变变变,4.烟花大会与花开无声,5.科学实验巧创形。

第四讲,实践方法与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体验(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

2.让学生探索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的实践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实践,并进一步理解运用平面和立体的材料工具进行多样和重复的体验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用多个创意方法创作可爱的小动物(艺术实践)

第五讲,卓越教师的推动作用与“退耕还林”式美术教育理念(6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教师的教研项目《“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卓越教师的关键角色和推动作用。

2.通过优秀绘本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参与和培养孩子的艺术发展的重大责任,并对如何成长为卓越教师有所思考。

3.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让未来的卓越教师学会怎样把艺术的内容和快乐传递给学生,并把学生引向自由、创造性和自信的表达上来。

教学内容:

1.案例解读与创作:青铜铭文里的小精灵。

2.读绘本,玩创意――启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3.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绘本作家安雅光野《美丽的数学》系列绘本解读。

4.我国博物院印行《娃娃入宝山》系列绘本解读。

(二)实践环节类型:艺术创作实践

1.名称,艺术创造性表达的实践与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体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动脑创作有趣的“点”、“当我的青蛙跳上高高的荷叶”、“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青铜铭文里的小精灵等。

(三)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课程观察体验报告等;实践考试成绩占50%。

2.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由平时成绩和实践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50%+实践考试成绩×50%=100%。

四、“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自课程开设以来,共收到了百余份学习报告,笔者分别回复,以加强教学互动,并为改进教学听取合理化建议。从学生作品展览的效果和学习报告看,学习目标得以初步实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突破了原有的思维范式,创意表达方式独特。如学校物电学院2013级某位学生提及,经过多天的学习,她由好奇到被吸引,再到喜欢,这番快意的体验,让她感觉犹如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仿佛就是一场思维狂舞的盛宴……正是教师别具一格的循循诱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满了脑电波狂舞的刺激与快意。卓越教师班2011级学生提道,作为她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公选课,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讲解,懂得了如何尊重每个学生的灵感,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通过新奇多样的创作尝试,了解到美无处不在,创意无处不有,亦通过电影、绘本等典型案例的展示,深切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爱与责任感。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共五讲,精选包括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语言、创意美术多样实践方法等内容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和艺术实践探索,借以提高学生对儿童创意美术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这一课程理论阐述清晰、作品素材典型鲜活、文化视野开阔、注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授课过程注重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在授课形式上配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深入浅出,例证丰富。通过对儿童创意美术不同层面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独到的创作实践训练,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多元的文化视角,提升了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该课程的开设,为优质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注: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JG201231)

参考文献:

[1]芭巴拉・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儿童美术教案范文6

一、兴趣法

在简笔画教学中可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设情景,如表演、故事等,迅速激发幼儿学习简笔画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到绘画活动中来。如在讲授生动的人物动态时,要使幼儿理解生动的人物动态就要通过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来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它是简笔人物画的“语言”。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幼儿示范了一段哑剧,然后要求幼儿根据我的表演,说出每个动作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简笔连环画,并与幼儿共同命题。

二、普遍调查,确定幼儿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起点准确定位,能够保障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面对学习起点落差较大的儿童,最好的办法便是“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首先要求老师对各个层次的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要求老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小步子、小分量、逐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幼儿能力真正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把握方法,准确连点。

在强化握笔、坐姿的准确性同时更以连点为重心,将连点分解为:两点连线、三点连线、四点连线、十以内点的连线、二十以内点的连线。

两点的连线又从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设计为一个系列,分解及整合这一系列的内容。分解便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单一设计,进行训练。例如:图案的变化,在设计单元时先分解练习,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如草莓、苹果等食物逐渐到动物、人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图案,进行相应的变化练习;位置的变化则是从距离的长短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设计单元。例如:“小兔钻山洞”中距离的长短的变化从在山洞边上开始——稍远离山洞——远距离钻山洞一直将练习的纸张撑满为止,然后又从山洞这边跑到山洞的另一边(或上面、下面)进行空间位置的训练;线条的变化从直线开始训练——稍有弧度线的训练——弧度加大、加多训练——曲线训练——走迷宫的设计(从一个拐弯——两个拐弯等一直拐下去,从一目了然逐渐过渡到复杂图形来完成分解动作)。而整合便是将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这些内容融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以“小兔钻山洞”为例的设计内容:①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直线连接;②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直线连接;③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④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⑤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小弧度曲连接;⑥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小弧度曲线连接;⑦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直线画出;⑧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曲线画出;⑨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折线画出(线条从简单到复杂);⑩走迷宫:小兔钻山洞。更便于幼儿知识技能的巩固。

四、注重概括、描画线段及图形

注重概括的目的是要求老师在设计描画的图案时有意识用形状概括出图案的基本部位,为中、高段的归纳特征,组合图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描画为主的最终目标是“看点描画”,故在设计上从“线型”到“点”逐渐过渡,在图案的处理上也由简单过渡到复杂。

五、观察临摹、构成图形

经过连点、描画线段、描画图形循序渐进的训练,幼儿的基本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图形的概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绘画的技能也有所提高,而此时的观察临摹能让幼儿仔细的了解怎样概括归纳基础部分,老师对基础部分的清晰概括更能让幼儿了解概括事物的内涵,从而达到看到物体能清晰概括主要部分的能力。

六、归纳特征、组合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