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例6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实习模式; 全新探索; 诠释分析

1 现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大的发展,为广播电视系统输送了大流量的优秀人才,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播电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广播电视高素质的人才,是广播电视教育的当务之急。

对于现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弊端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于目前一些高校开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没有做到完全和社会挂钩,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到社会上之后无法直接进行实习和实践。导致了学校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广播电视编导的毕业生不能马上的输入社会,这就是学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的。学校的教学往往为了赶进教学进度和应付考试为主,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我们要知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较高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现今的教育模式仍然过于死板,单纯的是为了理论而教学,为了考试而教学,无法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实践,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极强,而动手能力极差,从一个广播电视编导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编辑。其次,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得操作经费不足。要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让其在自身操作中摸索经验,而实践操作就需要配备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像现在的学生只能远观教师操作,无法亲力亲为,无法上前进行操作。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也是广播电视编导教育的一个弊端,导致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无法马上能上岗操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应该将教育投资转向更新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其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最后,就是缺乏资深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进行教学。由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似的一些优秀的广播电视人选择了在电视台或者电台报社等地方从事工作,从而放弃了去学校进行教学。这种单纯选择使得在校的学生无法更好的接受最新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信息,使得学生实习时觉得和社会脱轨。以上三点原因是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

对于上述的现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例如面对硬件器材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教育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得比例,将教育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教育力度。对于学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育者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为其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积累其实践经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人员的欠缺,社会需要将更多地就业机会投身于学教,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一部分的人才运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人才的持续发展。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方向在人们眼里都有了定向的模式,电台、电视台和报社、广告公司等,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是他们所热爱的,他们会全身投入到工作中去。实习的范围是毕业生第一个工作岗位,实习模式决定了他们以后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思维,因为通过毕业后的实习, 毕业生才能真正的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而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与实践。学生通过实习模式的平台对于我国现今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将学校所学习的有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工作和实践。因为只有结合理论的实践才能被完善,只有结合实践的理论才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所以说,良好的实习模式有利于毕业生自身的发展战与完善,更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优化与革新。

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员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媒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更多的记者和编辑成为了市民反映民情和民意的对象,更多的报纸和节目成为了市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所以说良好的媒体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拉近民众与政府的距离,使得民众与政府能更好的沟通,将民生传达给政府,所以这就要求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的人员要融入媒体,将自己作为媒体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更好的服务与社会。一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员需要良好的责任心和道德观,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公正性,要秉承为专业,为民众的思想,将自己所学学习的专业完全的应用与社会,服务于人民,要无愧于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职业,所以说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编导不仅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

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将以往的经验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总结出更省时省力更完善的结论,用于以后的实习工作,所以实习模式不要拘泥与刻板的模式当中,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实习的模式,选择自身喜爱的工作方向。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广播电视编导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敏捷的思维有利于编导在做节目时能很好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见招拆招,用淡定和从容的态度应对突发状况,以不变应万变。敏锐的洞察力就更不必说了,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将所见所闻能第一时间的汇报给观众,新闻视角的独特性往往是收视率的保证。况且,实习的模式不是固定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完善的。因为随着新事物新科技的发展,社会结构也一定会随之前进和完善,固定的实习模式往 往就不能适应发展的社会,容易将人变得刻板和循规蹈矩,实习模式只有随着事物的革新在不断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才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索与讨论,总结出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教学模式的弊端与对未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对于未来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工作单位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对现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总结和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而作为大学里正在学习和探索这门科目的学子们就更要努力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学校和社会中吸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文化,只有两者的相互合作和不断努力,才能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蓬勃发展,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惠阳,马王平.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1(01):35-39.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教学 模式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广播电视业所需要的传媒人才在结构和观念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比如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以注重传统宣传队伍向既懂宣传业务又懂传媒经营、管理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从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基本素养可以看出,作为准传媒人才之一的广播电视编导来说,综合型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理论基础、专业技能都是培养的主要方面,缺一不可。尹鸿教授曾说“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不仅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①所以,简单地概括起来,我们编导专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知识广、素养高、基础厚,技能强”的创造型复合人才。

事实上,目前高校编导专业的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大了这种人才培养的难度,尤其是地方院校,一些问题更为突出。

首先是浮躁。这个“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本身。近两年各地方高校开始大量开设、并扩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忽略了自身实际能够承受的教学能力。如实验设备仓促上马,很多都是边教学边进行充实完备,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教师师资力量在这个专业来说都相对薄弱,而且很多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并不能统一协调起来。有些院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聘请地方媒介的人员来教授的,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人动手实践可以,但理论又上不去,这些状况都直接影响着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二是来自学生方面的浮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艺术类的学生性格普遍趋向个性化、思想活跃、颇具浪漫色彩,但是组织纪律性较差,随意性强,缺乏踏实、钻研的精神。而且大多数学生奉行技能至上主义,从而忽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厚实,这样容易导致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文化基础薄弱,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也缺乏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这在我们二类地方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高考成绩是较低的,许多学生又都是别的高校挑剩下的,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这给整个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如“传播学”这门课,学生们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力。总之,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广播电视事业本身是在飞速发展的,那么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也在不断地处于“适应―摸索―改革―再适应―再摸索―再改革”的这样一个循环状态和过程之中。根据这种状况以及刚才提到的问题,结合我院这几年的办学实际,我们对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在招生原则中凸显重视文化基础的理念

地方高校录取学生时一般很无奈,通常是别人“剩下的”。目前各高校的录取原则大多不同,各种录取原则互有长短。要录取优秀的学生,就必须认清现状,其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专业成绩和高考成绩,哪一个更重要?根据当前传媒界需求人才的趋势,结合地方高校生源的实际,我们认为编导专业的高考文化成绩应比专业成绩更为重要。所以,我院编导专业的招生原则是100%文化课成绩+50%专业课成绩,然后由高分到低分录取。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比其它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水平较好。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到校后,课堂学习和自

学能力、求知欲都较强。

二、课程设置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又照顾到学生兴趣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喜欢技能操作,而不愿踏实地学习基础理论。但由于广播电视的媒体性质,它具有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特点,所以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需要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注重理论的建构,需要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

首先是要处理好“厚基础”与“上手快”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厚基础,不等于上多少基础理论课,而在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消化理论的能力;上手快,不意味着掌握实际操作的皮毛,更应注重培养洞察力、感受力、创造力和整体把握能力。”②这是培养学生的核心所在。

其次就是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任意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程学习连续性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选修课程,以扩大眼界,增加知识储备。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穿插在较早的学期开设,以增加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将电视摄像、视听语言、节目编辑制作、影视作品评析等实践性课程分别放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始开设,后续课程都具有连续性,从而确保其作为专业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认为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三、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校内方面,除了加大本系实验室建设,对现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尽量延长实验室的开放使用时间,让同学们能多实践、多练手。另外,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闻系电视台,每半月出一期新闻节目和一期专题节目,从策划、拍摄到制作都是学生自己操作,成为学生真正练兵的好阵地。老师们也可以从每期节目中直观地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效果显著。如我们从中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性知识,有条块分割之嫌,缺少融会贯通的整合与疏通。也就是局部的技巧掌握了,但完整驾驭一个节目、作品的能力相对较弱,当然就缺乏创新意识和整体策划能力。例如:做一个专题,从策划、采访、写作到解说词、同期声、背景资料的穿插、画面之间如何剪辑连接等都不是很流畅和到位,就更不用说“深度”了。电视是一个整体合作的工作,编导的职责更重要,如何使各部分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一种“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确实有所欠缺。但我们毕竟可以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清晰地看到编导教育的结果,也便于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校外方面,除与地方媒体联合做试验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践以外,还安排组织学生外出采风,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加联系社会的机会,同时采风时录制的一些片段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也可以供学生编辑制作成专题、纪录片等节目,效果十分显著。

四、鼓励式教育理念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激起创作的积极性

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看似这种教育法适合在小学、中学适用,其实大学仍然适用,尤其是针对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孩子,他们往往比较感性、也很脆弱,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特点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对学生的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捕捉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还可以围绕专业学习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获得成绩,得到锻炼,自信心自然得到提高。所以,经常性地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或作品的展示、展播,激发学生把知识变成成果,学生们会在这些成果的展示中,使自信心、荣誉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会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积极性。

五、对考核方式作出改革

先进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体现在考核方式和内容上。在考核体系中常规考核方式一般包括:理论课程考核、实验课程考核、专业实习考核、毕业论文考核等。在这些常规考核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绝大部分考核属于分数衡量技能与记忆力的考核。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如果继续陷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不但专业难以夯实,方向也较难突出,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也很难保障。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还要顾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因此,将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课时和要求推出许多新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创造性的作品、创作心得、理论闭卷的考试等,按相应的百分比合理安排,这些指标的制定目前还需要时间去验证它的科学性。

总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方面还在不断的探寻和摸索之中。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及生源的制约,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通过广泛调研国内相关院校教育教学的状况和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充分吸收其他院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完善补充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案,为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此文为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传媒》,2005(7)

②魏素清,《广播电视艺术教学改革初探》,《现代传播》,2000(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管理

前言:

在现代文化大潮流的推动下,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媒体与影视文化的到了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深,那么对于我们学生的我们来说,所要选择的专业就越来越多,这是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随之慢慢的热门其来,很多学生多投身于其中,本文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为主体,全面分析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所需要的能力与技巧,以及如何培养此类的专业人才,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的影视媒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著名的广播电视媒体人,获得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教学课程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出色的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配置。而教育跟它一模一样,要想要出色的教学成绩,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课程。良好的教学课程结构相当于电脑的硬件配置,想要写出好的程序,就必须要有基本的硬件。学生选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专业非常火。而一个火热的专业,却没有良好的教学课程结构,会让每一个选择此专业的学生心寒。学校要对学生负责,要对社会负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教学课程结构还在摸索当中,理论课、实践课、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等等教学课程模式,到底哪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呢?几乎我国所有的专业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理论课大于实践课。而且还有每一个人都承认实践课学习的好处,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加重实践课的比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教学的专业,学生空有理论是无法创造出好看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好看的节目。若想当好一名导演或广播员,就必须要有大量的经验,历史多少次证明,没有经验的新人永远会被大浪淘沙抛弃。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至关重要。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清华一直以来都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追求卓越,清华奋斗着。这是一种精神。一个学校必须有一个校魂,这是一个学校办校宗旨,也是其教学的理念。而一个专业更应该有教学理念,若是连你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不知道,那么这个专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想要培养一批广播人才和导演,而不是为了教育一批无业游民。现在一些大学跟风,什么专业火热,就开设什么专业。你有没有想过,你开设这个专业,你能够教育出足以让你自豪的人吗?答案肯定是不能。若是一个大学为了钱而选择开设专业,那么这个大学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地方,而不是你挣钱的场所。想要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校,你必须要首先明白你的教学理念,若是理念都不清楚,那么就算是你开设这个专业,也不会为你招来多少学生。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课授法似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尤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个专业不是仅仅老师讲讲理论就能理解,需要大量的锻炼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给予学生大量的锻炼才是根本,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不应该拘泥于传统。只要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提倡。例如经常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教学内容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首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型强的专业,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节目编导、策划、创造等方面的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然是以此为基础。教学内容设置要清晰完整,层次化、体系化。清晰完整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老师也知道自己该教授学生什么知识。作为新兴的专业,其教学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广播员和电视编导为目的。首先学生要有理论知识,其次学生要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再次,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品质。这些就是每一个专业,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的初衷。

四、教学空间问题

传统意义上,教学空间就是教室,但是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如果就仅仅在教室,老师讲讲课,学生就懂了,那么你错了。就拿广播而言,一个优秀的广播员,不仅仅有动人的声音,更多的是能说出一些让人共鸣的话,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能够与人感同身受。而这样的广播员是经历了很多,真正的懂得为何人们会哭,会笑。这些感情是老师能够讲清楚的吗?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够懂。

导演这个职业更是需要经历很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千锤百炼。丰富的想象力,文采飞扬,这些仅仅是一个导演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导演的那种丰厚的感情经历才是最主要的。这些也不是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

学校应该加强教学平台的创建,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五、教学管理问题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障,在学校中,良好的管理体制也是必备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算是再好的感情,在一个企业中,也必须遵守规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这就需要学生遵守纪律。而若是无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可能会出现学生不遵守纪律,胡乱外出的事情。

有惩罚制度,当然也需要奖赏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制度。奖赏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的惩罚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一切为培养未来的广播员和编导准备。

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发展潜力很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专业才能真正的良好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内容的设置清晰完整,层次化、体系化;扩展实践教学空间,扩宽专业技能的培养平台;针对学生实践,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上五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12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4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采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37-02

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文学”门类划属艺术学门类,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纷纷强化实践教学,搭建起“实践课程+工作室+专业实习+专业采风+毕业实习”多元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采风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紧扣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改革采风课程教学,提高采风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做一探索。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独立制片能力、采编播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既要能够掌握前期的构思、策划和剧本、文案及解说词的写作,又要能够胜任中期的拍摄任务,还要能够参与、指导后期的剪辑等相关工作。[1]”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唯一路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利用的实践机会主要包括:课程作业训练、专业实习、专业采风、毕业实习、参加竞赛等。目前学生创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内创作居多,学生视野狭窄,选题范围囿于大学生活一角,创作题材多为微电影、广告、MV等虚拟性电视短片,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思想性、人文性难以拔高。增加校外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敏感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情怀,拓宽电视片创作的选题范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采风课程的意义

专业采风属于校外实践,“是一项有组织、有预控、集体参与的实践活动”[2],采风课程一般在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学完的第6或第7学期开设,时间一般是1~2周,由专业素质突出的教师带领学生到地域风俗文化特色突出的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文化园区等地,完成1~2部电视短片的选题、策划和拍摄工作,回校后再利用1~2周时间完成后期制作。采风课程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地域民俗风情,提高艺术素质和生活洞察力,通过电视片制作的真实演练,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策划选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采风课程的现存问题

1.心态不够端正,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采风课程选择的地点多为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景点或城市,个别学生对采风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抱着班级集体“旅游”的心态,忽略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另外,采风课程管理和考核的松散也导致了部分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不重视采风课程,创作随意应付。

2.重生活纪律管理轻课程教学管理

采风课程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处于游动状态,可变性因素较多,且师生比为一比几十,难以时时监控,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院一般会制定严格的组织纪律,强化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如规定学生采风期间不得随意外出、不得单独行动等。和严格的生活纪律管理相对应的是课程教学管理的松懈,一些学校的采风课程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教学随意,采风教学管理的严谨与宽松取决于带队老师的责任心,一些责任心差的老师把学生带到采风基地之后就基本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去选题创作,对选题的内容和创作的进度、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只要求学生返校后如期拿出作品即可。

3.课程环节安排不科学

多数学校的采风课程作业是完成1~2部电视短片的创作,包括选题、策划、外联、拍摄等全部都要在采风基地完成,采风之前没有布置选题策划和资料搜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出发前对采风基地的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到达采风基地后,要自己走访、熟悉情况之后才临时决定选题,查找资料,进行策划和拍摄,如果没有足够的前期准备和策划,加上基地条件局限,1~2周的时间创作非常紧张。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创作不认真,仓促完成,采风作品质量不高。

4.采风作品题材单一,选题易撞车

目前多数开设了采风课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将采风基地选择在了民俗风情名胜景点,如安徽宏村、江西婺源、云南丽江等地。采风作品的题材多是民俗文化专题片和微电影。由于地点单一,前期资料搜集不够,准备不充分,选题极易撞车。如笔者所带学生去安徽宏村采风,第一周是专题片创作,学生报上来的选题出现多组撞车,选题集中在“建筑”、“竹艺”、“茶文化”、“美食”等。

5.考核不严谨,采风作品不受重视

采风课程的成果以作品的形式提交。对于一些学校来说,采风结束,把学生安全顺利带回学校就等于采风课程完成了大部分,只需要最后给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打一个分数,采风课程就划上了句号。采风课程成绩考核流于形式,采风的具体成效如何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检验标准。此外,采风中完成的作品仅限于成绩评定的依据,成绩评完后就束之高阁,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被重视,打击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会通过口碑相传的形式传到下一届,加重对采风课程的不重视心态。

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采风课程改革

1.强调课程意义,纠正不良心态

采风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更是一门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组织者应该在课程前期动员、组织活动中通过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宣讲和强调采风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还可以在报告会上选播往届优秀采风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制定严格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纠正学生“游山玩水”的消极心态。

2.采风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化

严明的组织纪律虽然是保证采风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采风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于“艺术创作实践”,课程管理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制定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涵盖前期动员、组织工作到中期课程作业的布置和指导、每天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后期作业的考核方式、课程成果的检测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作为认知主体的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以及指导者。[3]”为了强化采风课程中教师“教”的工作,制度化约束带队教师的行为,如实行带队老师小组负责制,每个带队老师负责几个小组,紧密跟进小组的策划、拍摄进程,并根据每个小组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将“教”与“学”的工作贯穿到整个采风进程中。

3.重视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采风作品,前期的准备工作(资料搜集、选题策划)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单靠采风的1~2周时间完成1~2个高质量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采风中学生学有所获,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拍出优秀作品,需要重视采风前的准备工作,打一场“有准备的战役”。采风课程的负责人可以在采风前的2周将采风地点、作业要求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如全面了解采风基地情况,搜集资料,确定初步的选题方向,并拟定初步的拍摄计划,并交由带队教师指导点评,这些初步的选题和拍摄计划在到达采风基地进行实地考查后还可以进行再调整。学生带着准备而来,进入采风基地后,考察和调研工作将会更加有序而有针对性,作品的创作也更为顺利。除此之外,到达采风地点之后,还可聘请熟悉当地历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名人做报告,向学生全面介绍采风基地的情况,利于学生掌握全局,进一步明确选题的方向和调研的视角。如笔者所带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去安徽宏村采风,到达当地的第一天,安排好学生食宿后即联系当地一位“地胆”胡先生给学生做报告,讲解宏村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并以一个世代居住在宏村的宏村人的身份,介绍宏村近年来的变迁,宏村人的生活和心态等。独特鲜活的视角,丰富生动的资料是百度百科搜集不来的,讲解激发了学生探索宏村的兴趣,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催生了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选题。

4.灵活布置采风作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采风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了多门专业理论课,全面系统掌握了多种广播电视片创作的基本技能,采风课程是为了综合、系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采风作业的题材可以不受局限,除了传统的专题片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制作不同类型的片子,如剧情片、艺术片、新闻片甚至广告等,作品类型多样化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选题撞车的现象发生,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华南农业大学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采风作品为专题片、新闻片、微电影、MV、广告中的两个任选题材。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创作思路,带队老师鼓励学生在采风期间为正在征集作品的第八届大学生广告节拍摄作品。

5.搭建多类型的采风作品传播渠道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采风课程是一次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接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实践课程,部分学生完成的采风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应该仅仅被当作课程成绩判定的依据,上交后就束之高阁。为了提高学生采风的积极性,培养对采风的重视心态,鼓励学生倾情投入拍出高质量的作品,应该为采风作品搭建多类型的传播渠道,如采风结束后开办采风作品展,将优秀的采风作品进行展播,并对优秀的采风作品进行评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院系网络平台,如网站、博客、贴吧等开设采风专题,将学生作品上传,除了扩大传播面外还形成专业资料的收集和积累;鼓励采风作品利用其他网络播放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鼓励优秀的采风作品参加纪录片、微电影、广告、摄影竞赛等。

参考文献:

[1] 句磊,杨博.浅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24-02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状况

自199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出现以来,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此专业。地方院校开设相对较晚,以广西为例,2009年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贺州学院第一批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开始招生。2012年广西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1700余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西部地区高校与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开设较晚,但普及较快,发展劲头较大。

同时,因与综合性高校在发展平台、教学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异,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在保障“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在从业技能上求特色。因此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被提到较高位置上来,实践教学亦被重视。但实际情况中,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空间与地方高校“实践”特色的矛盾

地方高校编导专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实践”特色不够鲜明。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因地域与隶属关系,处于教育体系的底层,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教师配备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一般设置在“中文”或者“艺术”两个系部,目的在于以系部原有专业和师资为依托进行编导专业的建设与整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较多比例地出现在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二是专业实践类课程相对弱少。这一现象给编导专业打上了深刻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烙印,尤其后者导致编导专业的专业性减弱。

第二,专业实践类课程与师资队伍。编导专业中实践类的课程大致有影视编导、影视语言、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照明、后期制作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实践类课程实践性不够,甚至实践课上成理论课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开设较晚,专业教师少,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实践性;二是实践条件不成熟,如缺乏实践的软硬件设备;三是专业教师不够专业,缺少媒体从业经验;四是实践型人才稀缺,人才引进受阻。

第三,实践资源与实践特色。实践资源的不足有多个方面,分别有硬件设备、实践经费、实践基地等。以摄影摄像课程来说,在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中,影视硬件分为前期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设备、影视制作周边配套设施等。前期中,影像质量精确控制的“逐行扫描”“色彩采样率”等概念是影视艺术品质的保证,但具备上述功能的设备成本高昂,例如REDONE数字摄影机价格高达40万元以上;后期中的大洋编辑系统、达芬奇调色系统等软件及配套操作终端价格亦不菲;周边配套设备则包括了演播室、非编室等常规教学设备。即便提倡小成本独立制作,五分钟的微电影造价亦达到400至500元,这对于学生来说实践经费仍然过高。实践基地主要是以电台、电视台、报社为主的传统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四级办媒体的格局决定了地市级的实习基地缺少自办栏目,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有限。

上述生存发展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教学观念与地方高校“实践”特色的矛盾

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观念偏差,影响其“实践”特色,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编导专业因其“编”与“导”的特点,课程体系大致可区分为“文学与文艺综合素养”“编导专业素养”两块。地方院校在“文学与文艺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教学中缺少专业针对性,语言文学专业与编导专业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完全一致。此类课程由于与编导专业缺少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对专业产生质疑,进而丧失对编导专业的关注与兴趣。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影视节目的制作周期长,就一般的影视课堂习作来说,前期的文案准备和拍摄需要耗费20余个课时,而后期的素材采集、编辑、调色等过程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一个影视节目的制作周期大致为40小时。而教学的课时只有48个课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涉及到理论知识、制作基础等相关知识。这导致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影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而此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和步骤出现意外,就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艺术品质,进而挫败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第三,实践课程大班教学与精心指导。编导专业虽然是艺术类专业,但在教学时却按照大班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时,一个人数在40至50人之间的班级,尚可进行。但在实践课教学时,教师分身乏术。影视节目的制作以团队合作为佳,团队人数在5人为宜,意味着教师面对的是10个进行艺术创作的团队,而影视节目的制作有很大的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各个团队制作的节目主题不同、手法不一,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降低。

上述教学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特色不够鲜明。

三、改革措施

(一)围绕“实践”特色规划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编导专业走发展之路,实践是最易出作品进而形成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能有力地保障地方高校的“实践”特色。

首先,课程的设置应为“实践”特色服务。地方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培养的从业者主要面向地市级媒体市场。所以,课程设置不能与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亦步亦趋,主要以地市级媒体业务为主要依据。写作类、影视制作类、创意类等实践课程要优先设置。

其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专业实践性强的一个专业,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在考核要求上有很大不同。文理类、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素养课程应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的专业选修课模块,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培养其艺术个性。实践类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的专业必修课模块,这样有利于知行合一,学生发扬艺术个性。

再次,整合课程,加强课程的专业性及课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教学中的综合素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内容分割的现象,要求文理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紧密围绕编导专业进行,并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比如文学经典导读、语法修辞等课程通过故事改编、影视语法修辞等方式进行授课。

(二)围绕“实践”特色多方位整合实践资源

首先,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合理使用实践设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使用设备用途主要有毕业作品创作、日常教学使用、个人作品创作等。在有限的资源下,四个年级分时段合理使用实践设备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专业教师进入媒体挂职,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到媒体业务操作中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再次,延长见习、实习时间。编导专业的见习和实习时长为12周,集中在大三的暑假。通过实习,学生基本能够熟悉媒体的业务流程,但不能达到深入了解的程度。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长期跟班的实习方式。

(三)围绕“实践”特色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方法中引入“制作班底”的概念,通过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以摄影摄像为例,一件具体的影视作品创作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不同阶段需要组建职能不同的创作班底。大致分为创意班底、剧本创作班底、拍摄班底、布光控制班底、表演班底、剪辑班底、后期调色班底。通过同一批学生在各个“班底”之间的角色转换,一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二是达到精细教学的目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课时、教学人数、教学流程实施严格监控,最后以书面考试、实践操作、自述心得等方式考察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出阶段性报告。

其次,引入工作室的小班教学方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课时少,且大班教学直接影响是学生学艺不精,导致编导专业的学生四年毕业后对实践操作一知半解。而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工作室教学方式通过让教师全程参与到每个学生习作的创作中,并观察分析教学效果,有利于编导专业的学生精细掌握相关实践知识。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的,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教师的指导,其前提是课堂大班教学。考虑到编导专业的新颖性以及与传统课堂大班教学的冲突,强调企业创作模式非常有必要。新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创作的过程,在制作班底、工作室教学方式前提下再突出教师的指导性,有利于学生精细掌握实践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企业化的操作模式有利于其身份的认同,其在职业生涯中所犯的错误提前在课程的教学中发生,利于吸取教训。

针对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改进等途径,建立起一个以“实践”为中心的体系。通过制作班底、制播分离等具体手段突显地方高校的“实践”特色;通过这一体系和手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亦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论综合性大学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关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

[2]王慧敏.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3]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项目(hzxytd20130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6

一、实践环节的课程编排 

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既讲求分工明确,也需要合作互补,且节目形态多种多样、不断翻新,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课程的编排上,既要按照创作工种设置实践内容,又要有团队合作的项目;既要有专业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又要有课程外的实践项目。 

1. 课内实践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类型片分析课、类型片创作课四大类。这其中,以文学、美学、广播影视史论等为内容的专业理论课程,其教学以理论介绍为主、案例分析为辅;而以各种节目形态为内容的类型片分析课程,其教学以理论介绍为辅、案例分析为主。这两类课程,均以培养学生的影视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小目标,基本不涉及实践操作环节。以影视创作所需的策划、采訪、写作、摄影、编辑、播报、推广等专项业务的讲授为内容的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以分析示范为辅、实际操作为主,因而在课程内设置有较多的实践环节,以契合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具备影视创作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 

2. 校内实践课 

课程内的实践环节,主要针对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的一些示范性、验证性单项技能,可通过一门课程内若干个单元的实践课时来实现,而综合多项技能进行整体设计和交汇运用的教学目标,则需要通过综合型的节目形态课程来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影视节目形态包括新闻片、广告片、剧情片、纪录片等,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些类型片的学习被分作类型片分析课程和类型片创作课程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先导课程。基于教学便利及教学管理的考虑,类型片创作课程都会安排在校园内完成,因此,这部分课程也称作校内实践课。 

3. 项目实践课 

在广编专业教学中,除了基础性的实践教学外,还应拓展更多的专业实践渠道,来弥补这一不足。项目实践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常见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该项目是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而设立,包含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这种类别设置,极有利于与广编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再加上有经费支持,且项目数量多,仅华南农业大学一个高校,2016年度就支持了部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500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的二级学院还设立院级创新创业项目,这就为项目实践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各类竞赛项目。以赛带练,是技能训练中的常用做法,在广编专业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以往广编专业学生参加的专业创作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广告大赛之微电影、微视频专项、大学生电影节、广州纪录片大会大学生专项、广东大学生艺术展演之微电影专项,以及各类媒体、各高校相关院系组织的影视赛事。 

指导老师项目。像其他传媒类专业一样,广编专业因其实践性强的原因,一般的高校办学点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办学点,也大多会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现有部分专业实操课教师送到业务单位锻炼,从业务单位引进专业骨干或兼职或专职地充实到教师队伍。这既是各高校办学点出于教学需求的通行做法,也是高校专业评估的硬性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不少地方,媒体单位与高校互派业务骨干进行挂职锻炼,成为了一项制度。这些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不仅自身业务精湛,还保留有一定的业务资源,具备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能力。他们出于更新教学案例、保持专业前沿的考虑,往往会通过承接项目的方式为教学和社会服务。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获得指导老师的全程悉心指导自是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此为窗口,直接面对社会需求、掌握专业发展前沿。 

4. 校外实践课 

安排在专业实践基地的校外实践课是一种常规性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必须在教学进程安排的时间段在指定区域完成规定的实践内容。 

根据功能的不同,广编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采风型实践基地,如安徽宏村影视基地、云南元阳梯田影视基地、河南太行山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共同特点是有美景。艺术以审美为前提,在美的环境中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艺术审美的镜头化表现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采风型实践基地,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电视、电视散文、风光片、短剧情片等自命题作品的艺术创作。 

另一类是依托影视视媒体、传媒公司或各类影视制作机构的创作型实践基地,如各级广播电视台、影业公司、媒体公司和以创作为主的广告公司等,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有连续不断的影视创作项目以及成熟的影视创作的流程和机制,高年级学生在此可以参与到完全市场化、职业化的专业操作,为将来从业积累资历。 

二、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为实践课程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之所以要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是由于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有影视作品的创作,都分镜头镜头组片段成片四个层次,以影视创作为内容的广编专业实践教学,也应据此来分阶段为实践环节设计内容。

    1. 验证型简单镜头 

镜头是组成影视作品的最基本单元,它通过画面来交代情节、表达情绪、营造意境、形成节奏。根据功能和手法的不同,镜头又分为景别镜头、角度镜头、运动镜头、构图镜头、景深镜头、焦距镜头、光线镜头、主观镜头、情绪镜头、长镜头等。在影视作品的制作中,对镜头的选择、把控和运用能力,即称为镜头感。验证型简单镜头训练,即是为培养学生的镜头感而设立的。 

在教师对各类镜头进行课堂讲解、样片分析、亲手示范后,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镜头的功能,巩固对镜头认识。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有三点经验可以分享:一是镜头感是广编学生的基本功之一,需要人人过关,需要让每类镜头都进入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并非男生的镜头感就一定好过女生,而事实上很多男生在单一镜头训练时对于基础操作较为轻视和马虎,相反,部分女生相对踏实,认真执行老师布置的相关项目和步骤,记录的画面也因此更加贴切。三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此环节的镜头拍摄可用镜头分析来代替,毕竟广编专业主要培养的主要是策划和编导人才,而非摄像师,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摄像水平固然好,但提高学生辨析、把控和运用各类镜头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 

2. 设计型镜头组合 

在专业的影像表达中,镜头是成组拍摄和使用的,一个动作、一场对白、一种情绪乃至一个场景都需要若干个相互匹配的镜头来组合式表达,这一点是影视创作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特征,需要通过专门的实践环节训练,反复向学生们强化“镜头组”的概念。 

构成镜头组的各个镜头之间在景别和长度方面并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根据表现对象来灵活设计,组合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做镜头组合的实践训练时,需要学生精心设计,反复比较。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提醒学生在前期采集画面时多拍摄一些分镜头,这样就为后期剪辑时能够有多种画面组合反复比较提供了可能。此外,镜头组合虽然没有固定的范式,但动作组合、对话组合、情绪组合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而这些规律也恰恰就是导演风格和创作潮流的体现之一。学生在镜头组合的实践环节中掌握规律越多,其创作经验也就越丰富,未来创作的效率也就越高。 

3. 创意型主题短片 

在完成镜头组的实践训练后,就可以安排更高层级的成片创作训练了,出于循序渐进地考虑,这一阶段可以从难度相对较低的创意型主题短片开始。主题短片在创作上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有集中的主题内容,意思表达非常明确;二是时长虽然短,但涵盖发生、演进、高潮、结束的全流程;三是场景跨度不大,一般涉及1-2个场景。围绕这些特征,在设计安排实践内容时,可重点包括以下科目: 

声画关系训练,包括声画对位、声画错位、音效运用、音乐介入等。 

节奏训练,包括画面及声音节奏的形成、音画节奏的转换等。 

色彩训练,包括冷暖色调的运用、色彩与时间的表达、调色训练等。 

4. 综合型影视作品 

影视长片在创作上与短片相较,同样存在着声画关系、节奏、色彩处理等细节问题,但随着表现内容和作品时长的增加,还带来了结构、转场、字幕等新知识点需要逾越。因此,这一阶段是影视创作实践的高级阶段,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完成影片创作。 

具備影视作品的创作能力,是广编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由于影视节目形态众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主要的节目形态都安排有相应的综合实践环节,再加上一些项目实践和毕业作品,每位学生都将经历密集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合理编排各个综合实践环节的顺序、时长与进度,避免出现忙时忙死、闲时闲死的状况;另一方面是经过一系列综合实践环节后,学生的能力表现将发生分化,有的专注于前期拍摄,有的对后期剪辑更有感觉,有的钟情于纪录片等纪实类作品,有的就沉醉于剧情片创作,这些都是正常的,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各自的发展方向。 

三、实践环节的评价方式 

对很多艺术类专业来说,期末没有卷面考试,而以课程作业取代是常见的做法,广编专业教学也是如此。一般的,在每门专业课结束时,实践课程老师都会布置期末作业,然后老师根据作业情况给出分数,学生在假期查到自己的课程成绩,这门课程就完全结束了。这种课程的评价方式有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对主观评价而得出的成绩易生不解和不满,在缺乏老师的解释与沟通的情况下,非常看重成绩的学生进行投诉的几率容易大幅增加。另外一个更大的缺陷是学生只知道老师的评价结果,却不知道评价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获得评价反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成绩是给予学生阶段性能力的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对经验性学科来说,评价反馈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单一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变革,转而倡导注重作业反馈的多种课程评价方式并举。 

1.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课程作业的评价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评价的方式只有课后批改作业一种形式,对广编专业实践教学来说,还可以尝试“点评+评分”的课程评价方式,它有如下特征: 

及时点评。对于课内和校内实践课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作业,老师应该及时点评,这样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教师对作业的意见反馈,在以后的作业中扬优避劣。 

匿名评分。具体做法是由学习委员事先收齐作业并重新编号,再交老师点评并评分,学委记录分数。其核心是老师在点评时,不知道具体是哪位学生的作业,也就是说老师对匿名作业的评价是对事不对人,以做到老师在主观评价学生作业时尽量客观公正。 

集中评议。对班级所有作业集中点评,可使学生们在实践性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够及时得到分享,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创作得失经历的时间。不仅如此,点评后公开评分,还可让学生感知作业在班级的排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完成课程作业。

     2. 学生互评 

对于一些设计型、综合型的实践作业,学生们在创作初期往往会表现得有些自我,认为只要是自己原创的,总不会太差,自己满意就行,不太会关注到受众的感受,久而久之,创作出的作品个人色彩浓厚,很可能曲高和寡,偏离主流的审美标准,难以完成职业作品的创作任务。针对这点,可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述互评来解决。 

在作业展示完毕后,首先由主创的同学或团队阐述创作理念和得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要求学生能够习惯于在展映场合体面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也逼迫他们为了应对这个发言而不断地总结自己创作中的得与失,而不是作业做完就了事。然后在任课教师主持下由其他同学从专业创作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以再次要求主创作出解释说明。这个环节要求看片的同学边认真看边思考如何评价,久而久之,可在同学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专业评片习惯和氛围,相互点评作品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最后由同学在总作业数量一半的额度内投票评选优秀作品,任课教师再根据每个作业得票的高低分别当场给出成绩。 

这种课程作业的评价方式虽然略显耗时和复杂,但是值得的,不仅可以解决主观评价影视作业不够客观公正的难题,还可以锻炼学生阐述和评析作品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分享到作品创作的得与失,达到通过实践环节有效积累创作经验的教学目标。 

3. 展示评价 

通过多轮的实践环节,每位同学都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视频短片或完整作品,他们既是课程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学生阶段性专业心血的结晶,如果仅仅是在课堂展映讨论,不能发挥这些作品的全部教学功能,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深挖学生课程作业的效能,在一个更高层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汇编作品集。在每轮实践环节结束后,都可以遴选出部分作品,制作成课程作品集、主题作品集或个人作品集等。这些作品集可用于校外同行交流,也可以用于校内各年级同专业交流,有入选作品的同學,也因此能够获得一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无疑是一种更高的评价。 

长廊展示。挑选部分作品在教学单位的楼宇长廊进行循环播放,对外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对内褒奖了入选作品及背后团队,客观上还增加了教学单位浓浓的专业氛围 

网络展播。随着视频网站和移动视频客户端的快速增加,对内容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将课程作品上传网络对网络运营者和学校师生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做法。这使得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将在网络上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加快完成由学生作品向社会作品质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