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声乐论文范例6篇

现代声乐论文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1

(一)传承方式

我国的民间声乐主要是通过多年的口头传承而流传下来的,在传承过程中加入我国人民自身的再创造形成了今天的民间声乐体系。我国民间声乐重视“口传心授”,通过口头传授获得技巧、音调、音色等基础知识,然后依靠内心的领悟能力去体会音乐的所表达的意境。因此,就形成了我国民间声乐独有的记谱形式。比如古琴谱、减字谱以及公式谱。民间声乐需要群众自发地在生活中进行传承和沿袭,但是现在的人普遍缺乏的就是自主意识,所以其传承在今天仍然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与学校古板的教育模式相比,自发地进行民间声乐的传承是较为妥善的,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并发扬区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民间声乐其实是民族自身状况的具体表现,代表着民族的特点与文化特色,所以说,它的传承对国家的各项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二)民间声乐传承的现状

传统民间声乐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及人类的智慧下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体系的独特魅力。不同时期的民间声乐能够具体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民风民情等细节也会在其中得以体现。我国的民间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推动了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但是在今天音乐文化形式多样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民间声乐正在走下坡路,给我国的文化传承带来了难题,也是现代人们要解决的难题。文化想要谋求全面发展,就要进行创新。在民间声乐的传承上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保护的姿态让其发展,相反,要保护与放手相结合,任其合理地自由创新。

二、民间声乐传承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发展

(一)树立正确观念

目前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中进行融合与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声乐的教学也要呈现多元化的理解与传授。在进行声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融合他国的先进声乐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了解了本国音乐内容的同时,了解更多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声乐体系和其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传授者以及学生掌握好度,对于外来音乐文化要抱着学习借鉴的心态,决不能对其进行抄袭或是模仿,这样就失去了现代声乐教育的意义。

民间声乐在高校的教育中没有被重视,学生们对这一传统文化没有更深地认识,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所以高校要将民间声乐的教育纳入教程,对学生全面普及。首先,对当地民间声乐要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应用到现有的声乐教育中,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限制,民间声乐教材还不完善,针对这一点,高校应聘请专业的音乐人士编写教材,将优秀的内容全部编入书中。新型的现代声乐教育教学,通过规范的教育课程的讲解与指导,使学生们对我国的民间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求知欲,主动学习,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2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有些学者和研究者亦称之为中国民族声乐、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或中国声乐学派。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民族声乐的概念的科学界定尚需进一步讨论,但是,经过几十年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确立却是不争事实。我们所称之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既是相对于西洋的声乐艺术而言,也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而言。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植根于中国土地之上,经过几千年磨砺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涵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带有东方审美特征,一直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条件下,通过吸纳、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方法理论,从演唱方法、表现形式、声乐教育到理念思维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一次新的提升,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可以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升华和发展。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是中国民族声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人文和音乐等侧面,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进行理性探讨。

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自身因素和客观条件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式,都存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质朴走向科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国的民族声乐也不例外。在历史上,当时较为先进的声乐方法理论一旦进入中国,迟早会被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所摄取,并在一定程度融为一起。经过这种嬗变后,中国的民族声乐就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总是要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吸纳、兼融、并蓄、共生的特点,它并不保守,也不固步自封,它总是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外来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相融,经过民族化过程后,最终转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看,这一特征十分突出。中国的传统乐器,大多是历史上从其他国家和地区传入的,比如琵琶(波斯语#$%$)原为波斯国乐器,东晋时由西域传入,经唐、宋各代的改革与融合,在宋以后,其梨形音箱、四弦十四柱的形制基本固定下来。明朝徐渭《南词叙录》中载:中原自金、元虏猾乱之后,胡曲盛行,,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可见其他乐器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尚有许多作品与音乐形式也是来自于域外,如《新声二十八解》是汉代有名的武乐,它是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的西域横吹乐曲摩诃兜勒改编而成。公元四至六世纪,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域外音乐相继传入中原地区,连同龟兹乐和汉魏旧乐融合而成的西凉乐一起,成为隋唐燕乐中的重要乐种。

科学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的音乐方法理论总会受到多数人的喜欢和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意大利声乐方法,早在)1 世纪就传播于欧洲,后来又传至美洲和亚洲。其中的(意大利文可译为美丽的歌唱,简称美声)唱法,主要特征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发展宽广,有共鸣且表情细腻。由于其唱法的科学性,这一发声方法至今依然广为流传,诸如意大利歌剧、德国艺术歌曲等均采用美声方法演唱。近代以来,意大利、德国等国的科学发声方法和声乐形式传入中国,对中国声乐艺术特别是学校专业声乐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中国民族声乐第一次通过展望西方先进、经典的音乐文化,反观和提升了自我,并从比较学的角度,为自身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空间。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文化和观念形态必然会发生变化,西方列强的强势文化侵入中国是必然的,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先进文化理念进入中国也是必然的。其传播途径不外乎宗教活动、外国侨民、归国留学生、外国音乐团体来华演出等渠道,虽然这些因素并不足以撼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但它已经开始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说,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国民族声乐赖以创新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而从音乐学意义上看,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出现,是传统民族声乐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催化剂。中国近代音乐思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期间,音乐领域中反映出来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求变的音乐思想倾向,这也是进步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危机中向西方寻找先进文化的一个侧面,他们普遍带有反传统的特性,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反思和无情批判。)7. 年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就曾说:凡明堂所奏,宗庙所用,必出于皇王之什,盖君王专制若此其尊严也,无情地鞭挞着封建礼教音乐文化的虚伪性,痛斥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宫廷音乐文化和儒家音乐文化思想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谋求变革的新音乐思想倾向。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社会

嬗变中的发展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碰撞过程。自明朝中叶起,由于倭寇之乱,中国开始海禁。有清一代,更是闭关自守。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大多是内部交融而缺少外部刺激。由于长期闭关锁国,造成了国民心理上的封闭性和排外情结,对外来的东西,即使是好的,也不愿意一下子就接受过来。用拿来主义这种简单的办法,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还可以接受,但如果成为一个民族的艺术选择,注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从音乐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和西洋的声乐方法理论,分属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文化底蕴迥然有异,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碰撞、有所扬弃,二者从相互对峙逐渐走向融合,必然是漫长甚至是痛苦的。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进程而得以催化的。在近代中国,围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思想领域经历过多次论争,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也正是在民众思想解放的进程中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的。

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魏源等人针对当时的盲目排外情绪,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后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掀起的洋务运动,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而与之论战的顽固派则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但它还是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痛定思痛。#$!$ 年的戊戌变法,又一次引发争议的波澜。论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毕竟带来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新风。清末民初开始建新学,学堂里普遍开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最初是归国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创作的。

这一时期,西洋的演唱形式,钢琴、风琴、小提琴等乐器,新的记谱法,基本乐理等逐渐由学堂传授而扩及社会,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先声。紧接着的辛亥革命则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的革命实践,也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开辟了道路。王国维#!#% 年写的《宋元戏曲考》,在中国音乐史学转型为现代音乐史学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创造性地提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等治学经验。 (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新知识分子高举着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倡导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劲潮。新文化运动没有成为群众性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或者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颇,这种倾向一直影响到后来文化的发展。年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自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也使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并由此而使得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开始创作自己的艺术歌曲,甚至后来更出现了歌剧,尽管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是稚嫩的,但毕竟向着现代艺术形式的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学术界的争鸣和理论研究,推进和深化了这种嬗变过程。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知识界往往最敏感,音乐学术界多次出现争鸣是必然结果。这种争鸣,尽管一个时期内一种见解暂时会占据上风,或者讨论并无定见,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理性认识的深化。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不久,国内各种音乐期刊除登载一些西方音乐专著或介绍性文章外,音乐理论家们围绕应该怎样建立和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如何对待传统音乐文化等问题,提出过多种见解。一类见解认为西方音乐就其科学性来讲,远远高于中国传统古乐,主张以西为师,走西化道路。另一类见解则认为只有中国传统的礼乐、士大夫文人音乐才是最高的音乐,他们极力主张复兴宫廷雅乐,以有助于世界大国的实现。年冬到#! 年初,新中国建立的初始,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通讯部,就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讨论,自此开始了广泛的土洋之争。经过讨论基本达成共识:新中国唱法应与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紧密联系,摄取中国民间传统唱法的精华,有机地接受外来进步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一种以表现新中国人民思想感情,具有十足民族气派,富有地方色彩,同时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方法。这次土洋之争对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在#!- 年文化部举行的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又提出了民族化问题。

会议指出,要努力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声乐新文化,对西洋唱法要民族化,对民族传统唱法要继承学习提高。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以欧洲和民族唱法分别培养人才。这次会议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年代后,中国音乐界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民族化,忽视西洋唱法的倾向,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硬改唱法的情况。由于从西方传入的声乐艺术在当时还不很成熟,没有取得声乐界在学术上的统一认知,声乐教育领域出现民族化之争以及对西洋唱法的不同说法,所谓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客观上阻碍了声乐艺术的系统学习和发展。文革的危害也殃及到了声乐艺术领域,十年人为灾害致使原本根基就不牢靠的现代民族声乐几乎荒芜。直至$ 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对中国民族声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被民族声乐教学广为借鉴,挖掘、发展和推新了民族声乐艺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法上和气质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人民的选择。音乐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音乐形式才最具生命力。那些有着真知灼见的艺术家、理论家在艺术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无疑起到了先行作用,但归根结底,要形成一个新的声乐艺术学派,没有数量众多的欣赏群体的认同,显然是不可能的。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后,中国广大人民逐渐接受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这种符合民族审美要求、欣赏习惯、鉴赏水平和观赏方式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民族声乐虽然吸纳、融合了西方先进的声乐方法和理论,但其并没有迷失自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本土文明之上的。悠久的文化渊源、浓重的历史积淀、醇厚的艺术底韵、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正是中国老百姓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的根本之所在。

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传统文化继承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源头。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是由以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为代表的戏曲;以京韵大鼓、苏州弹词、上海说唱、江西清音、东北二人转、山东大鼓、河南坠子等为代表的曲艺音乐;陕北信天游、安徽过山溜、福建茶歌、青海花儿等地域性民歌和蒙古族长调、纳西族花花调、苗族飞歌、藏族月拉、彝族海菜腔、客家山歌等少数民族构成的民歌、山歌;以秧歌、花灯、凤阳花鼓、采茶、跑旱船、锅庄、跳月等为代表的民间歌舞的部分组成,是一个包罗甚广、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广义概念。从历史角度看,还包含远古时代的六代乐舞、宫廷音乐中的雅乐和燕乐、唐代的房中乐、宋代的曲牌音乐、元代的杂剧和小令等,这些声乐形式的曲谱和演唱方法虽然大多没有流传下来,但却在历史的祭奠中发展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源头和重要营养。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的《左传》、《国语》、《论语》等著述中就有许多音乐理论和演唱实践的记载。如《左传》中的晏子论乐中提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对音乐的功能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情绪表现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是极为可贵的。后来的《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毛诗序》、《乐论》、《白氏长庆集》、《周子通书》、《梦溪笔谈》、《碧鸡漫志》等著述,也都有许多有关音乐理论、声乐理念和演唱实践的记载。

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对传统声乐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疏理,对演唱技法、歌唱格调、歌唱节奏、声音气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阐发。此后,传统声乐理论更加系统化,明代的《曲律》、《度曲须知》、《方诸馆曲律》,清代的《闲情偶寄》、《乐府传声》等,都是中国传统声乐的理论结晶。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建立,离不开这些传统的理论基础做温床。如魏良辅的《曲律》在南北曲比较方面就极有见地,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则明确提出了四声平仄、开闭口字、务头、板眼等观点,沈宠绥的《度曲须知》对声乐格律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关曲意、字音等观点,颇多新意。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也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声乐演唱专著,自乾隆十三年原刻本,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民国初年,直至解放前,颇多刻本传世。这些著述,对民族声乐在近现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许多演唱技法,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戏曲及其声乐演唱形式在各地区、各时期的流变,古代声乐演唱技法和理念以活态文化的形式流传下来。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许多方面,都承袭了传统声乐艺术的演唱技法和特点,继承着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审美理念。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早在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以前,就已形成了小冀州调与中州调两大声腔系统。此后,明代的四大声腔,则为传统戏曲和声乐演唱的代表性唱腔。各剧种和腔调在发展流变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声腔艺术的代代相承,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民族声乐的发展,直至今日,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仍然注重声腔表现。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传统声乐的许多演唱技法,这是有别于西方声乐艺术的重要标志。诸如甩腔、滑腔、带腔、拿腔、啜腔、霍音、锁板、垛口等,在今天的戏曲艺术和民间演唱中仍然保留着,并成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重要营养。比如垫腔,在演唱中如旋律进行出现三度以上跳进时,需在跳进的两音间加一经过音,以使旋律进行更为柔和。擞音是为了使旋律宛转动听,往往增加一些乐音,仍保持原来的节拍速度,略似今日的颤音,较长的擞音往往由慢而快,昆曲口诀中即有所谓尖团呕擞音之说。再如疙瘩腔,指遇到一字多腔时,行腔部分的各音全都用顿音处理等,这是中国民族声乐所独有的。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传统声乐艺术的理念,并将此作为声乐演唱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来发展。比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等,依然是民族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要求,而字正腔圆是传统戏曲、演唱、曲艺和说唱艺术必须遵循的原则。由于中国汉字的特殊性,每个字发音时都有声、韵、调,一字一音节,以及四声、阴阳、平仄等特点,因此,演唱时为使字音清晰,常常把字音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使每个字能在流动变化的音乐中听得清晰可辨,因此而强调字正腔圆,注重咬字吐字和收声归韵,这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特征。

另外,传统戏曲、曲艺和说唱中极为讲究的气息运用,如气口处理在现代民族声乐中也是一个重点。所谓气口,指演唱中唤气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气息技法,如吸气、换气、偷气、就气等。在行腔较慢而有间歇之处从容换气,称为大气口,遇到音符密集或速度极快之曲,只能在适当的地方急速吸气,称为小气口,气口处理与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乎歌唱表现的完整性,因而说,传统古典戏曲、说唱等声乐理论是对多种声乐演唱形式的实践性总结,也是现代民族声乐继承和借鉴的法宝。

四、中国民族声乐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决定性因素

一种艺术门类的产生,离不开广泛深入的艺术活动。# 世纪初叶以来,在专业性和群众性的音乐演唱活动中,中国民族声乐通过继承传统民族声乐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开始发生质的嬗变,一步步地由传统走向现代,以致成就了一门与传统不同又有别于西洋的声乐演唱艺术。

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中,前辈的大批仁人志士们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年代的作曲家萧友梅、黎锦晖、赵元任、黄自、青主、冼星海、聂耳等,以中国传统诗词或以那个时代为题材创作歌曲,在民族曲调素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旋律、和声等技法创作声乐作品,开创了中华民族艺术歌曲的先河,其中尤其以赵元任、冼星海的创作最为成功和可贵。其次是老一代早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歌唱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发民族音乐文化,试图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声乐实践道路。比如世纪年代回国的周淑安年代回国的俞宜萱、年代回国的周小燕和张权等,是她们首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绣荷包》等一大批民歌,并采用西洋发声方法与我国民歌的发音、吐字、韵味完美结合,赋予这些民歌以新的生命力,令人百听不厌。并且长时期地奋斗在专业声乐教学第一线,培养和产生出了我国第一、二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过程中,是离不开学校和社团的重要作用的。从(!(! 年起,北京、上海等地爱好音乐的教师和学生自发建立起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并专门音乐教育机构一道形成了当时促进音乐发展的社会实践社群,其中较著名的有以蔡元培为会长,萧友梅、杨仲子等人为导师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以萧友梅任校长的上海国立音专,以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后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私立广州音乐院等。

另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建立与发展,也与#世纪以来火热的群众音乐活动不无关系。比如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工农歌曲活动,%# 年代的抗日救亡歌曲高潮,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性歌咏活动等,致使民族声乐艺术在一次次的群众性演唱运动中,扮演着主流角色。特别是(!%) 年七七事变后,广大音乐工作者以音乐为武器,创作了大量旨在唤起中华民族觉醒,与日本帝国主义抗击到底的优秀作品,走上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使得继承传统民族声乐与借鉴西方声乐艺术实现了有机结合,最终奠定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民族声乐相比,出现了许多质的变化:(、在发声方法上,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发声基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发声方法、演唱技法的基础上,融会西洋发声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和演唱技法的科学性。、在演唱形式上,既继承民族传统形式,也借鉴国际通用形式。中国民族声乐在继承戏曲、曲艺、说唱、民歌、山歌、地方曲调等传统形式的同时,还引进了歌剧、艺术歌曲等新的声乐形式。建国后推出的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创作实践上,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中国民族声乐写作既遵循中国音乐的五声、七声音阶特点,也吸纳了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延安时期的《白毛女》是第一部以传统戏曲和民间曲调为创作主体,并借鉴西方歌剧性格化、戏剧化经验而创作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世纪*# 年代后,还涌现出了依据西方歌剧手法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歌剧如《伤逝》+ 施光南曲# 、《原野》金湘曲# 、《苍原》 徐占海、刘晖曲# 等在理论研究建设上,构筑了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学术内涵、艺术特征和发展方向,推出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尤其是 年后,民族音乐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各省市的艺术研究所、艺术院校研究所相继成立。并以《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以及各音乐专业院校学报为代表的音乐理论类杂志,构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阵地。在专业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为辅助的声乐教育格局。 世纪初(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率先设置民族声乐专业,年代沈阳音乐学院又建立了民族声乐系。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相继成立了有民族声乐教育的音乐系或艺术系。全国形成了以音乐院校为骨干,以综合类、师范类大学音乐教育为扩展,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演出团体为实践,以基层文化馆$ 站# 为补充的民族声乐艺术教育的体系。

在艺术风格上,开创了百舸争流的局面。发展到)+ 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具有了浓郁的的艺术风格并自成体系。金铁霖教授认为,中国民族声乐仍需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要始终把握住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个方向。在代表人物上,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家和歌唱家。诸如沈湘、周小燕、林俊卿、金铁霖等人,都是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杰出代表。表演方面( 年代后有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 年代后有彭丽媛等,都是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他们以其辉煌的艺术实践成就,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3

关键词:物理声学 音乐声学

中图分类号:J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8-01

在今天人们把声学与音乐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学科,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古代的时候声学与音乐却是同一门学科,“声学”这一词本就是产生于肥沃的音乐土壤之中。在历史上,乐器的制造、音乐的发芽与繁荣以及更多种类的增多,都是声学所产生的重要源泉。

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学科间的密切分工,物理声学与音乐学被割裂成两个不同的学科,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也没有得到相关的重视。因此,笔者想通过此论文对古代的声学与音乐的发展关系贺近代的音乐声学的发展概况进行一次梳理,也是对物理声学与自己本专业相联系的一次总结。

1 中国古代声学与音乐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论文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理解在古代一定意义上声学就是音乐学,在中国古代“声学”这一词是源于音乐的。而西方的近代科学中所创建的“声学”这一词,主要是想冲开音乐的束缚,并且将音乐包含在声学之中,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反映出来声学与音乐在一个侧面中关系,同时一部音乐的演进史就是一部声学的发展史。

在远古时代中因为诸多因素进而产生了音乐,这其中就包含了模仿自然或者巫术萌起、异形件求爱、抑或者语言低昂、音乐节奏等等方面。因为原始社会人们并没有声学这个概念,只是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给声学奠定了基础。音乐和乐器几乎是同一时间产生的,在原始部落随便捡起的石块和所采摘的芦苇为歌舞来进行伴奏,后来石块就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的乐器“磬”,在河南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这支骨笛是用鹤骨所制,距今已有8700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笛”。是迄今所见年代最久远的乐器,至今仍能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其准确的音高让人难以猜测他们当时是如何计算格音孔位置的。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这就证实了在商周时期就具有了“一钟双音”的编钟性能特征,而声学届内还展开了一股研究古代编钟的热潮,研究的焦点就是为什们在同一个板振动体上可以发出两个独立的乐音,这如何进行解释?此次发现也引起了全世界学术界的重视。

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三分损益法”就是根据弦乐器的弦长和音调之间的关系,弦乐器的弦越长,音调越高,反之越低。计算方法是以基音的弦长为基准。乘以三分之二(损一)或乘以三分之四(益一)即可确定另一个比基音高或者低得音的弦长,以此类推,计算十二次,就可以得到比基音高一倍或第一半的音(就是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的弦长,也就完成了一个八度中12个音的相应弦长的计算。到了明代,科学家朱载堉发明了更为准确地“十二平均律”,为当今世界钢琴和手工琴等乐器普遍使用。

综上,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实践奠定了声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声学也是中国古代科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

2 近代音乐声学发展概况

由于物理声学与音乐理论实践的历史渊源,当今音乐学科中对物理声学的知识也变得重视起来,也有很多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门学科被称为“音乐声学”。

音乐声学是采用物理声学理论和方法探索音乐产生及传播规律的一个学科,如果我们认同音乐是由音响构筑的的一种音乐形式,那么,音乐声学研究的意义就是在探索音乐的物质本质。在上述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音乐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乐律理论研究,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在此领域拥有如此多的学者和著述。进入20世纪,就国际研究趋势而言,音乐声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音乐音响的物理属性与人类听觉的相关性(如音色、音强、音高、音值)、乐器声学、歌唱声学、厅堂声学(如音乐厅的设计)、电声学中与音乐紧密相关的部分(如音乐录制)以及计算机音乐等等。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家出身的赵元任在1920年前后从事中国语言音调的实验研究,始创汉语声调波形研究方法。由于他自觉地依据汉语声调的变化规律进行歌曲创作,使他的作品在演唱者贺欣赏者中都受到极大地欢迎,有些作品流传至今仍历演不衰。刘复是20世纪初另一位在音乐声学领域由造诣的语言学家和音乐学家,并首次提出中国的四声“只有频率高低之别”的结论。在北京大学创立“语音乐律研究室”。他再语音声学方面最著名的研究是用仪器对天坛所藏的中国古代编钟和编磬进行测音研究,开音乐律学之先河。

在20世纪下半页,较为引人注目的研究室在民族、古代及现代乐器声学研究。中国民族乐器在声音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何运用声学理论阐明这些特征,并用于指导民族乐器的改良工作,成为音乐声学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电声技术与音像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声学理论的支撑,高保真音像使今天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感到电声技术制造出来的录音制品与现场演出之间的差异,研究并减少这种差异有助于提高人们欣赏音乐的质量。

综上是对古代的物理声学与音乐理论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和近代音乐声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笔者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既然物理声学与音乐声学的关系如此密切,为什么还没有的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体现在高校的教育中。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学校方面的原因,据笔者统计在全国的音乐教育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在开设乐律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方面,即使学校开设这些课程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人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另外,理论脱离实践也是阻碍这两个学科交替的一个重大原因。

笔者在此希望从事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能够全面的看待问题,音乐不单是唱歌、弹琴或者演奏乐器,它是一门跟很多学科都有串联的学科,要勤于思考和钻研,从小处入手,积极的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庄.论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 葫芦丝音乐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1,4(4).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

一、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客观条件

从质朴走向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必经的过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亦如此。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优秀的外来声乐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都会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吸取精华,并与其相融合。经过这样的融合与发展之后,中国民族声乐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而不是固步自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如此。它在外来文化给予的营养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在经历了民族化的洗礼之后,转化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声乐形式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近代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与中国民族声乐相。抗衡。的美声表演形式,并在专业教育领域和民间广泛传播,对中国高等院校专业声乐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了解西方经典的音乐文化,以逐步确立自身的体系和价值,进而从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出现了求变的新音乐思想。这种新音乐思想属于新知识分子阶层,是他们在社会危乱时期向西方文明寻求先进文化的思想反映。在近代社会,外国的宗教活动、侨民侨胞、海归的留学生以及外国的音乐团体等在中国的宣传,影响了中国固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因此,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是中国民族声乐创新及发展的客观条件。中国近代以来的音乐主流思想将中国固有的传统民族声乐转变成为现代民族声乐。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其改革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之路走的}一分曲折。又由于一些特殊的社会时期,因此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后,具体为:

(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阶段

在受到“”影响后,政治上长期动乱,民卞和法制被肆意践踏,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经历了动荡不安的一年文化动乱,给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致命打击。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之花含苞欲放,紧紧的跟近世界的步伐,不断的融合创新并且挑战新的领悟。在这个转折的关键阶段中,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开始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并且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和作曲家也出现在民族声乐艺术舞台上。一些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至今广为传唱,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紫竹调》、《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这些都是一些优秀的声乐文化的作品。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一个重要的突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二)在20世纪90年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现代声乐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样一个,稳定,健康,舒适的环境中,“流行唱法”就这样国现代声乐艺术领域中产生了,它以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很快被社会公众熟知与认可,就这样通俗音乐开辟了自己一片新的天地。在这个兼容并包的时期,中国民族声乐不光发挥了自己木来的特点,既与各个民族的特有民歌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又与西方的美声相结合,与世界的潮流相适应。中国民族声乐就这样进去了一个新的,接近于世界潮流的时代。

(三)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推进与发展,现代化时代气息与特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基层,这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同时也不断吸收西方声乐艺术的精华,使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变得多元化和多样化。

三、我国民族声乐在社会转型中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建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

任何民族文化都小能离开传统,离开土壤的文化必然会枯竭、会消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经过无数音乐家的不解努力已经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小仅是世界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且获得灿烂的光辉和小朽的形象。但是,山于对传统音乐缺乏应有的保护与继承,我国种类繁多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逐渐“边缘化”。许多人都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最高准则,并且用西方美学的眼光来评判民族音乐、传统文化,追随西方作曲技法、演唱技巧、音乐理论,而抛弃民族音乐。甚至,许多音乐家追求用西方技法对传统音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甚至许多学校的音乐教育课堂中也追随着西方音乐体系,抛弃了民族音乐文化。而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局而,已经有诸多学者呼吁进行保护。所以我们应积极更新观念,立足传统,建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小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出现断层,更小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丢失殆尽。首先,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我们首先要建立的,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之所以能留存下,是山于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结构旋法、节奏韵律等音乐“语法”结构。其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应被更加充分的强调。在世界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范畴中,缺乏独特个性,缺乏民族韵味是难以生存的。京剧、昆曲、古琴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

(二)海纳百川,实现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发展

20世纪我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1世纪中国社会各领域还会更快向前发展。而对新的时代、而对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中国声乐艺术也需要获得更高的发展。曾经,中国声乐艺术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国内外各种声乐艺术种类,中国声乐艺术包含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国戏曲艺术、中国曲艺艺术,西洋歌剧美声艺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西洋唱法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唱法西洋化)、通俗声乐艺术。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目前逐渐走向单一化、模式化,小利于民族声乐的发展。现如今,在世界一体化和全球文化交融的境遇下,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首先应该植根民族风格,尝试更多风格、更多样式的声乐艺术并存发展。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文艺指导方针落到实处。并且应在建立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之上,搭建理论平台与实践演出。而对我国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学派,应秉持宽容态度,让这些学派在我国声乐艺术舞台上竞相开放,获得“千人千声”的个性化艺术发展局面。这种多元的民族声乐发展方向小仅能提供给广大的声乐学习者更多的学习选择,还能推动中国声乐艺术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三)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在社会不断转型过程中,

我国民族声乐从一开始的一分注重歌唱技巧到后来慢慢的更加注重每一首作品中感情的表达以及升华。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在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最多的是歌唱技巧,因为当时的歌词都是浅显易懂,没有很大程度的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在当今社会转型中,学生学习的更多的是对于歌词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表达,因为对于社会转型后,民族声乐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其内容更加的具有内涵以及深度,能够更好地熏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四)加强建设,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学科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虽然中国民族声乐在中西结合的过程中,不论是在理论上、教学中、表演上都逐渐探索出了丰富的经验规律。整体来看,我国的声乐理论建设远无法适应声乐艺术的发展速度。同时,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音乐工作者对于理论创新上的建设是艰辛的,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必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均应当为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而不断努力。再者,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要扎根传统文化,以此来构建中国声乐作品体系。中国声乐艺术想要走向世界,必须具备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声乐作品。中国民族声乐的创作活动要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得到世界声乐界认同、接纳和赏识,立足于世界声乐艺术学派之林。

总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尽管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中遇到过很多的阻挠与障碍,但是经过数代声乐艺术创作者不断的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使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有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步与世界的潮流接近,使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另一方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既不同于传统的民歌、说唱和戏曲的演唱,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声乐,借鉴和吸收了西方欧美声乐唱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树一帜的,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88-93.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关键词 民族声乐艺术 金铁霖 教学体系 美学原则 教学理念

前言

民族声乐艺术是在近现代出现的一个概念,而它的根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先人们的歌唱。我国有着九千年的音乐发展史,在历史的兴衰交替中,歌唱始终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就是在立足于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经过历代的发展、衍化而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变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声乐艺术百花齐放,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在民族声乐教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的民族声乐教学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也得到完整建立,标志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教学理论的成熟。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时代背景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讲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和民间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也包括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演唱,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可以理解为现代所说的民族唱法。笔者认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崛起,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群众歌曲的创作与演出。20世纪三十年代,为配合当时政治、军事形式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歌曲作家,如吕骥、聂耳、等。他们对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格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广泛吸收和借鉴民间说唱音乐的音乐语言和体裁形式,而相应的在广泛学习研究民间音乐的同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既有中国本土味道、又有西洋发声方法的歌唱方法,这种唱法成为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而真正提出要建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标志性事件是1957年的“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创造社会民族的声乐新文化,对西洋唱法要民族化、对民族传统化的唱法要继承学习,并进一步发展提高。”正是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声乐教学的方针,为以后我国声乐事业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迎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百家争鸣的新时期,这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在作品创作的深度还是对演唱的认识及技巧的发挥上都突出了时代的气息,增强和发展了民族色彩。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同时,大胆充分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在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基础上革新求变,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在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起步较晚,没有西洋美声唱法那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怎么把握好本土的民族性、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关键问题。在多元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的潮流冲击着我们主流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要建立一个具有民族性、科学性的声乐艺术体系,将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挖掘出来,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民族民间音乐的开掘,我国是一个音乐文化深厚的国家,有着九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在几千年的孕育繁衍中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具有中国各地方的音乐风格。而现如今我们所了解的仅是沧海一粟,还有大量的民族音乐文化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怎样能使我们真正地理解到中国音乐的深刻奥秘,还需要音乐工作者们的努力探索。2、虽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起步较晚,但是我国很多仁人志士正在致力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他们从创作到实践,正在不断地追求着,从理论的高度去促进实践的发展,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后人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为音乐文化的振兴而奋斗,正所谓研究开发民族声乐的工作者多多益善。3、当今世界在科技、文教等领域高速发展,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冲击日益增加,怎样能够在新时代下把握住民族声乐艺术的命脉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民族声乐艺术的工作者要紧抓时代的脉搏,创造出本民族的声乐艺术,这是一种历史使命。

二、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美学原则与教学理念

要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能够长期有效地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在1951年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声乐新文化,这次历史性的教学会议对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声乐教学的方针,也就是说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必须从专业的教学院校入手。1956年以来,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相继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并于1964年在同志的倡导下成立了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学院,其民族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的音乐会与民族歌剧的演唱人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以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的声乐教学令世人瞩目,金铁霖教授认为:“中国的民族声乐是科学的,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这种唱法要被中国广大听众欢迎、喜欢也应当具有时代感”。正是金教授的这一番话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理念系统地概括出来。

1、金铁霖民族声乐艺术美学原则的阐释

(1)科学性。在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科学性是首要坚持的美学原则,“科学性”主要是指声乐艺术在演唱、学习、教学方面都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内在规律,总的来说就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表演实践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在借鉴西方声乐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本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西体中用,中西结合,按照金铁霖教授的说法就是对传统声乐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声乐艺术精华为我所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符合本民族欣赏习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方法。表演实践的科学性指的是在演唱实践过程中遵循表演的规律,在实践中重视借鉴相关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戏剧、曲艺等艺术的表现方式,正是金铁霖教授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坚持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和演出实践活动,为正确的教学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声乐艺术应当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精华,体现出我国声乐艺术特有的风格,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哲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谓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辈的辛勤努力和劳动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大的精神财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就是要扎根在民族、民间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金铁霖教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各民族的演唱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适合专业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综合分析各民族民间歌曲及各种民族艺术的演唱技法、演唱形式及演唱风格找出共性特点,再根据歌曲的个性特点,进行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就是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在个性中体现共性,达到共性与个性辩证的有机的统一。金铁霖教授认为:①要使我们的声乐演唱具有民族性,首先要了解传统的审美文化,了解中国人的音乐思维与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区别和对比,从而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成为既体现了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又满足现代听众的审美需要的有机结合。②所谓民族性就是要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表达我国各民族的审美情趣。首先,作品的调性、节奏音乐旋律、语言风格决定了作品的民族风格;再者,民族声乐的表演上要使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声、情、字、味、表、养、象”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感情表达形式,做什么、唱什么、说什么都要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

(3)艺术性。声乐是一门演唱的艺术,其自身具有艺术美的特性,体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金铁霖教授说过:“民族声乐只有鲜明的民族性还不够,还需加强科学性和艺术性,因为这是提高民族声乐水平的关键。”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美的展现是全方面的,无论是演唱形式与内容、演唱风格、演员自身的表演处处都在体现出艺术美的特性。在艺术的客体上(主要是声乐作品)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手段将现实生活生动地描绘出来,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达到艺术主客体的统一。再次,当歌唱家在表现艺术作品时,也要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将作品中的美体现出来,因此艺术美不是单纯的美,是双重乃至多重艺术美的体现。因此在其艺术的体现上,首先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声乐艺术形式要规范,要以表演形式的美来体现作品内容的真、善、美;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艺术家的的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之后再呈现给广大的观众,才会具有百听不厌的无穷魅力,才会在“声、情、字、味、表、养、象”七个方面达到艺术审美的统一要求。

(4)时代性。时代性,是指我们的声乐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为艺术注入新时代的血液,不论从创作上和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民族声乐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金铁霖教授认为“时代性”是指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声乐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金教授所指的时代性实际上就是说明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有时代的特点,而且对未来的发展也要有预见的能力,指出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当今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方面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抓住时代的脉搏,在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建设上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从表演方面去看,也要体现出与这个时代相符合的民族声乐表演体系。金铁霖教授对歌唱演员提出“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实际上是将我国声乐演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人们审美要求的发展与时展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2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念的的哲学原理

金铁霖教授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实践中,其提出的教学理念自成体系,无疑是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相当完备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在《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其教学理念独立成章,金教授总结出了七大教学理念,即:实践检验真理;遵循艺术规律;整体观与辩证观;教学相长;扬长避短;解放思想、博采众长;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感觉式启发教学法。从金教授总结的七大教学理念中不难看出处处存在着科学辩证的方法论,这正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论,对民族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笔者通过仔细品读金教授的理论佳作,对其中的四条理念感触颇深,故予以剖析。

(1)实践检验真理。实践是第一位的,金教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尤其是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不同演唱方法的民歌,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文化现象的存在,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金教授大胆融汇多民族民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总结教学方法,同样又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民歌的演唱中,在演唱实践中检验这些教学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严谨的教学经验。

(2)遵循艺术规律。艺术的发生发展尤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种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是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无规律地进行教或学,这样的话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必须要探求艺术的发展规律,包括艺术与自然、社会、生活、个人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民族声乐的教学,再者就是民族声乐的演唱同样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要把握好艺术的功能问题,这就要求演唱者具备认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表演。

(3)教学相长。金铁霖热爱民族声乐,也热爱大众艺术。他曾说:我的知识是哪来的?是从前辈人那里学来的,还有是从学生那里学来的,他十分重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认为“教”也是一种“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金教授说:如,刚到中国音乐学院的时候,她唱的山东民歌都是没有经过改编的,我在教她的过程中了解了山东民歌;我还有个学生叫董华,陕北民歌唱得非常好,我在教她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我原来不了解陕北民歌怎么唱,后来就逐渐知道了。还有的时候到下面去采风,或者听听别人的演唱,这对我来说都是积累的过程,他认为,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善于思考和总结,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他的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金教授虚心教学的态度和对民歌的挚爱,为民族声乐教育树立了典型的风范。

(4)感觉式启发教学法。感觉式启发教学法可以说是金铁霖教授从教多年来的具有开拓性和总结性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感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觉式的启发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寻找合适的启发时机。对于新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先旁听,旁听时通过“抽查演唱”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后,才安排上课。旁听,就是在酝酿启发教学的恰当时机,当学生在旁听时对老师的教学产生思考和疑问,这样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进行到上课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感觉是启发”教学就是利用具体的感觉代替抽象的概念,并给以适当时机的启发。如用打哈欠、喝水来体会腔体打开的感觉。用通道与支点来比喻腔体打开和声带闭合的关系,用大马路与小汽车比喻通道与声带运用的关系。这些提法就把歌唱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消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中西融合;艺术特征;演唱风格

      在进入到本世纪之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迅速蔓延,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更加频繁的往来与合作,在这样的友好互通的过程中,中西方声乐艺术的互利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时代。重视传统的学习与继承,重视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合理借鉴西方声乐理论和方法,演唱风格多样,地方色彩鲜明,艺术个性突出,成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与教学中的显著特征。

一、现代民族声乐的价值内涵

    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传统”与“现代”的划分,不适用于时间上的分割。即不能单纯的把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认为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民族声乐应该是接近当下,艺术特色相对统一的历史区间。从文化内涵角度总体概况来说,它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民族的语言、时代的特征、艺术的审美角度以及中国多元的文化。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是以民族语言为根基,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原则,内容丰富,色彩浓厚,涵盖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新演唱形式。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

    一般来讲,人们更喜欢从动态上来比较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因为演唱和舞台表演能够使人立体直观的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因此成为客观评价各民族声乐特色的重要手段。在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民族艺术的静态比较,即着重从音乐技术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角度,综合评价民族艺术的演唱形式,从而借用理论来引导和支持民族艺术的发展。

1.融合合西方元素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洋美声唱功的科学性,让很多的国内文艺研究者看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巨大空间。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经过重重验证,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护声带,系统运用演唱技能,保证了气息和共鸣的支持,又体现出本民族固有的歌唱声色,由此形成了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音色的通透、圆润、集中、宽厚等特点,而且有别于美声唱法,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新形式。

2.交汇各民族特色

受中华五千年上下文明发展和56个民族特色生活风格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风格可以分成几大区域:东部狩猎文化区域、西部草原及高原文化区域、北方民族声乐发展区域、中原及东南沿海的传统文化区域。但是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各个区域民族声乐文化空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别逐步的在消失,民族音乐风格重叠甚至交汇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一大趋势。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以共性发展为基础,以个性发展为指导,运用多维的思考和创想,促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共性化的声音特点

由于国人审美细腻,在音乐制作中崇尚于人与自然的结合,而且偏好于音乐的整体效果,讲究文字的押韵和归韵,这就决定了演唱者靠上靠前的共鸣腔、明亮靠前的声线、韵味浓厚的润腔,演唱时将真声和假声完美结合起来,加以丰富的感情变化,通过对于歌唱气息的不断改变和对声带发声状态的控制,采用了顿、挫、截、断等润腔方法,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甜美、圆润、宽厚、清亮、悠长”的特色,这成功的区别于一起外来声色艺术又不同于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其独特的中性色彩效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和赞扬。

三、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传统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微观上创作者的感官和审美的差异,更有宏观上时代的进步和创新。民族声乐来源于生活,体现着生活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演化,认知的需求无一不对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提出新的要求和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1.传统与通俗的有机结合

现代民族声乐力求传统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有机结合,兼取二者优点,广泛吸收了通俗唱法的优长,充满个性而且人性化的演唱;在传统民歌温婉恬静的风格中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和风情的动感舞蹈,然后借用流行音乐的包装形式,其表现风格打破了传统模式,在服装、舞台设计和情感方面有着较大的突破,讲究试听全方位享受。

     2.各民族唱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美声、民族、流行三种主流唱法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随着声乐的发展,原生态唱法的出现,为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近年来,运用原始的发声为基础,融合其他民族的主流唱法,探索和创新声乐的新领域,给听众呈现出了多彩的声乐魅力。

3.咬字字正腔圆、演唱声区统一

   中国民族声乐旋律的走向与歌词声调的走向非常相似,讲究平恹阴阳和咬字归韵,要求演唱者咬字清晰、唇齿协调、气息流畅,使语言美和演唱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缔造出完美的民族声乐审美标准。

   中国民族声乐在语言和歌唱相结合表现的特质——明亮靠前的声线,也整体决定了歌唱者演唱者的各个声区的音色表达和处理也是相对统一的,这也为民族声乐艺术增添了不少亮点。

参考文献:

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2.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14.

朱玉.关于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之思考,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