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41-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学标准体系”。相对于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责任主要是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水平,高职院校和相关人员必须明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与原则,掌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与框架结构,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以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

(一)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和挖掘,就能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是一种科学方法论,能够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及建构优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有学者将系统科学的控制理论引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之中,采用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方式性控制和全程控制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政策依据

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是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政策法规依据。在构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使建立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1.改革“三种模式”。从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到2015年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系统、明确、规范的意见,为科学制订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正像有学者提出的那样,“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将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方案的逻辑主线,支撑方案的内容与运作,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实施“五个对接”。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了“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要求,即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成为制订与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3.建立“一种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结合学校实际,以专业群变革传统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组织,编制体现专业群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立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具有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建专业群共享的教学资源,按照专业群组织教学和管理,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也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与框架结构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

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有外显的核心要素,又有内隐的核心要素。

1.外显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1)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要的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就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问题,这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指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2)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培养人什么,核心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出发,设置相应的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形成多元整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专业教育的“高等性”和“教育性”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求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3)基于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是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传统的以知识、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必须创新和转变考核评价方式,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2.内隐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1)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所谓内隐的核心要素是指虽然不能直接看到,但却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内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这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统领的作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不同的人才培养内容与方法。只有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化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预期目标。(2)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固然都很重要,但环境的核心要素是体制机制平台。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需要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包括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只有校企协同育人,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有了机制上的保障。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原有的教学计划改进而来的,其框架结构必然应包含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表;必要的说明等。2012年颁布试行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给出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也应该是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的基本依据。

除了人才培养方案核心文本外,有的院校还提出了“1+4”的人才培养方案“文件包”,即1个核心文本和4个支撑文本。核心文本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规定,支撑文本包括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保障。这种思路也得到了部分高职院校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0-71.

[2]祝士明,吴文婕.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27):10-13.

[3]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2-63.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23-02

近些年以来,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展开了持续的探索与革新,并且在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当中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教学方式,累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尽管高职学院已经吸取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得到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后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让自身能力满足相关企业的从业要求,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也是形势使然。

一、目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人群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从事具体施工的作业者素质较低,综合能力偏弱,且严重缺乏安全意识,这部分工作人群中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技术工作者非常少,大多数人仅仅只接受过短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许多施工项目的质量差,各种工程事故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基层技术工作者的受教育比例,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伴随当前国内工程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监理公司也十分需要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多方面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育模式落后,只重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观点都是,学生应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与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工作技能。伴随社会高速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融进了国际化的潮流中,各种新式专业词、新方法、新手段等都不断地挑战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课本,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脉搏。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的总目标到实际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上都太过看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完备性,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实践类课程在总课表中的占比一般为两成左右。在专业教学活动方面,老师的授课只关注完成授课任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授课重点是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考试结果是最重要的考评指标。在这种应试教育当中,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只为了得到让人满意的“成绩”,但即使这种“成绩”十分优异也不代表学生能自如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创造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硬件及实践性教育基地上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及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使得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与相关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偏低,而以上均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使专业性教学始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前进,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发展道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当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六成以上,实践课程只占两成,这其中还包含了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综合练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高职院校并未很好地理解现代化工科教育理念,因此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师资配备、绩效考评等方面都没有给与足够重视,这样就严重压制了老师与相关技术员工参与到这一教学部分当中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方并未将实践课程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因此时常发生随意取消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情况,实践性教学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革新策略

(一)革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须以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教学的基础课程要以实际运用作为根本目标,重新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综合训练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需依照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置,重点课程以施工流程作为主线建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多个任务构成,要以任务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职业拓展课程需要依据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道路来安排教学方向;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专项能力训练课程,一个是顶岗实习,由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创建全新的考评系统,重点考核实际能力,辅助考核理论知识

考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必须综合考虑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依照以实际技能作为主体、理论知识作为辅助的准则,设定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的评分权重,同时考虑企事业单位考核标准来确立能力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人文素质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这要依据以知识传授作为主体,同时考量实际岗位技能需求;考核综合实训课程,要建构以能力为中心、过程为重点的考评系统,综合考试成绩和企事业单位实践考核成绩,让学生的成绩评价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创建以能力培养作为考核目的的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要逐渐创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动态且多方位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及课程标准、能力培训标准、教学品质监管标准以及管理系统,创建一套可以反馈校内外教学品质信息网络系统,进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进,促使教学可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开展。

(四)强化教师团队的创建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就需要重点对课程体系展开革新举措,而这部分措施一般都是缩减课程的教学时数,这就使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之间的冲突尤为凸显。因此,教学方式的革新成了关键,需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在限定的教学课时之内,教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老师需要参加到工程实践活动当中,学校要组织老师接受相关培训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技术员工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是教学工作是否能成功开展的重要部分。

(五)管控教学质量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由高职院校、相关企业与教研组织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创建,优化并完善校方与企业的合作,订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利用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达到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透明化与制度化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学督导、学生评价、老师评学、同行评教等。

(六)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据专业技能的要求、核心课程安排状况、实训教学内容的组织等,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训中心,例如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在校外和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地中更好地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在每个基地中还需安排实训指导教师。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例如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企业配合度较低;顶岗实习和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冲突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育其实是两套培养系统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其次是一个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要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改革高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培养人才的策略一定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而伴随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进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09:25.

[2]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01:15.

[3]唐艳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广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2015,05:20.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1-02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1],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各类理工科高等院校大都有计算机或软件专业,每年都有大量软件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这些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而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却难于找到合适工作的局面,计算机软件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抑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2],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人员[3]。我们培养的学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我们的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中来。

高等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形势,培养大量的软件适用型人才是发展IT事业的首要任务[4]。尤其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没有重点高校的生源,又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提高教学质量之际,我们总结全国首批软件学院十二年办学经验,提出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很多是利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其人才培养方案多数是对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并没有真正地从工程角度和社会需求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计划的偏差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实现专业细化,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陈旧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基本是以原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为主,很少有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实际软件的开发经验,导致课堂教学经常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并没有按照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更谈不上如何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软件工程管理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为缺乏真正的实践,学生很难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须经过企业培训方能适应岗位需要。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软件行业一直是最具潜力的行业,合理的软件人才层次应该是高级(科学型)、中级(工程型)、初级(应用型)的“金字塔”型,但实际上我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分布,缺少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从应用型培养做起,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只有更多的软件程序员产生,由其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才能逐渐成长。

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成立之后我们感到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有明确的目标定位。2011年,大庆师范学院已经将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先后到许多软件企业和同类高校走访调研,根据目前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生源层次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大批初级应用型和部分中级工程型软件人才上,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油田发展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企业以及信息产业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明确了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培养人”。为此我们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及大庆师范学院的生源特点,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全面调整,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以软件开发及生命周期为线索对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重新布局,课程设置整体向实践应用方向倾斜,本科四年级不再设置课堂教学,而是用于实践或实训,理论教学总体课时删减,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实践学时大幅增加,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低级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是靠工作经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因此围绕着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将素质与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技术、技能以及工程经验为教学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块课程,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我们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基础课、一年专业拓展课、一年企业实践课),课程体系为“平台+模块”(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在原来程序设计语言类、软件开发工具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软件工程化开发模块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选修课不仅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还设置了方向提高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通过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素质拓展训练(人文、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级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教育阶段、企业实训阶段),可以直接面向就业企业。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实训

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5]。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与竞赛、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32%。学生大三时所学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由企业和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共同制定的,融入了软件开发全过程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实训做好了铺垫,这期间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驱动教学,甚至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前来授课,把丰富的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庆师范学院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为基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每学年都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等介绍;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实训基地,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90%以上的学生经过3―5个月的实训直接应聘上岗,毕业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跟班实训,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因此每个假期都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七位教师取得了全国计算机专业教师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双师型”教师证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经过两年的践行,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求,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专业方向分类加主流软件技术分类》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即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快速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将原来仅以主流软件划分的学习方向细分为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件开发与管理、移动网络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学习更精细的专业课程,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3]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2][4]王晓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护理本科;培养方案;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98-02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1]。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方案规定了培养人才的思维、行为等各个方面的能力[2]。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不断扩建,加之近些年对国家对医疗体系的改革,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社会上对护理这个职业的要求也都跟着增加,而这些快速“增长”,也使当下的护理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功利主义倾向,许多办学教育机构尤其是新建院校,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护理人才质量对从业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护理人才的从业全球化也将日益增强成为一大趋势。在这方面我校与其他国际学校的交流就做得很好:例如,之前曾邀请日本的留美博士来我们学校做讲座,让我们能积极地了解国外的医疗现状及模式,近期的去泰国做交换生的机会也带给了我们机遇及挑战。再者而言,在对护理本科高级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等一些实战技能上是一较大的软肋,我们应该着重这一方面的培养,构建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1.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笼统,定位不明确。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既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有研究表明,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将继续存在。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依然无法改变,而临床则急需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护理人才。但目前我国各护理本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参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医药本科专业目录》,表述上普遍较为笼统,没有清楚界定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3]。这使得在临床上护理本科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造成了人才浪费。

2.显性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实践脱轨。利用文献检索查阅到的各大医学院校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显示,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上,多数学校还没完全脱离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同程度教学程度脱离实际的现象。

(1)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较大。在各大高校关于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程所占课时平均占到55%以上,依然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没有完全体现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有的理念。这导致同学在课下自主学习的重心有所转移,使得在从业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

(2)课程多样化不足。在专业课之外,应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则必须多学科结合,而目前多数学校人文课程如人际交流、公共关系、护士礼仪、护士美育等课程所占平均总课时不足1/10,与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本科课程中1/3为人文学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这使得同学在真正从业时,在面对当下医患、护患关系紧张,护理专业工作人员较少的工作环境下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

(3)课程设置模式。护理本科各课程间缺乏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度和有机联系,既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又存在脱节和遗漏。现在多数学校仍在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第二年学专业基础课,第三年学习护理专业课程[5]。而未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在共同为实现培养目标产生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需要。

(4)实践教学安排严重不足。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重操作的学科,而现有的培养方案,在实践课时的安排过少,在考核时,也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导致学生对操作不够重视,进入临床不能够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6]。

(5)学制设置、学位管理欠规范。目前,国内护理专业本科培养学制中五年制与四年制并存,四年制的本科毕业生理应授予理学学位,而部分学校则授予四年制学生医学学位的情况,造成学制、学位较为混乱的现象[7]。

3.关于隐性课程设置的对比。从查阅到的各大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人才方案,对比了隐性课程设置、军训、入学前教育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发现了各大院校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本科生心理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的拓展。

(1)军训时间缩短。军训时间不同程度地缩短,楚雄和山东万杰医学院等大部分的军训时间均为两周,少数学校为一周和三周,护理专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体力,军训期间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对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有积极意义。

(2)入学教育不充分。对护理人员来说,在入学之初,深刻地了解什么是护理,我们的专业意义是什么,和学好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有助于同学们在开始学习时,态度是严谨的。避免大一一年茫然带来的学业的疏忽、时间的浪费。

(3)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培养。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很少体现对学生科研能力扩展的课程,忽略了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发展,这也是本科护理区别于专科护理的重要体现。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利用本科生的优势,创新发展临床工具和技术。

(4)与护理相关的业余活动过少。医学类院校在丰富其学生课余生活时,往往忽视了通过增加相关护理专业活动来加强护理生的护理学理念。

三、对我国高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1.课程体系方面的建议。以现代护理观和护理专业认证以及培养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注重素质、强化目标、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紧缩医学基础课程,突出护理特色。[8]调整要以够用为原则,将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学时缩紧,节省课时空间。增加护理学课程的比重,比如增加康复医学、护理美容、护理社会学、中医护理学、护理英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课程。

(2)注重人文培养。增加更为实用的人文课程,比如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就业指导、护理美学、护、循证护理、护理论文撰写、增加双语教学等。

(3)调整课程体系与分布。临床各学科课程可按照临床分科组织,也可按照生命周期组合,还可以按照人体结构和功能从正常到异常的思路。

(4)改革学制。章雅青[9]等研究表明,四年制的护理本科教育学更注重培养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故应统一学制为四年,并授予理学学位。

2.人文素质教育。军训时间设置为三周,注重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针对九零后大学生体质普遍较弱的现象,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应该严格,面对以后繁重的课业,表现出认真以及刻苦钻研的态度。建议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军训时间为三周,便于入学教育以及大学新生的耐力提升。

加强入学教育,树立基础的职业认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学习中准确地自我定位;在临床中,面对护患问题处理得体,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我们的护理措施。

增加提高科研能力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素质。改变大学生惯性接受知识的模式,扩宽学生自我提升的渠道,加大对学生科研的支持。

由学校组织开展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护士风采大赛、护士节文艺汇演、演讲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98.

[2]陈亚飞,邓丽,邢蓓蓓,肖归,张秀英.培养方案改革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现状[J].吉林医学,2013,(11).

[3]严婧.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医药卫生,2013,(11).

[4]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0(1).

[5]文安华,李芳,李爱玉.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6]鲍玉霞,饶玉霞,赵骥,孔令磷,张志霞,张侠.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护理学本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11).

[7]郑修霞,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概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社会医学杂,2009,6(3):139-141.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Taking Civil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Lv Xiaoshi;Wang Hui;Wang Youkai;Wang Guangyong;

Yang Daf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摘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独立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和方案。

Abstract: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he spirit of active learn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to lear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make them ha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an get knowledge independently. What's more, after graduation, the students can become the builders of socialism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creativity.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paper made innovative ideas and solutions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of some univeristies.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Key words: innov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80-02

0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型社会,知识创造和更新速度在急剧加快,对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基本手段,高校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分析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环节,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切实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现状分析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往往忽略知识的创造[1]。目前,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大部分高校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观念,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

1.1 课堂教学方式陈旧,内容多以书本为主,与学科前沿的结合和与边缘学科的交叉较少,知识更新较慢。

1.2 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和企业的需求脱节,使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一种附加差事。然而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必须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

1.3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有的学校的教学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所以学生实验多采用观摩教学。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大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1.4 多数高校没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把这些教育规划到研究生时期,针对本科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科技活动很少。

2创新思路

创新是人的最高智慧品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一种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它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具有教育发展价值[2]。

2.1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凸显。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差异来因材施教,是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2.2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其源头和关键环节是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因此高校应围绕培养目标,对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设计,精练教学内容。

2.3 以学生就业需求为重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不单指实验、实习、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它体现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通过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3]。实践教学应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加强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目的。

3方案制定

3.1 定位培养日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制定培养模式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确立“育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能力”的培养模式。

3.3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按照知识结构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五大类。

①开好通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创新教育在于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应开设相关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基础,构建由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等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4]。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和体育与健康以及一些政治理论课等等,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开展精品课程、重点课程、课程平台建设,完善通识教育类课程体系,在扩大数量和类型的同时提高整体课程质量。②注重学科基础,压缩专业课程注重学科基础课程就是要摒弃学科基础课中陈旧、重复的内容,精炼精选本专业需要的学科课程,如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前沿的、实用的内容,使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同时各专业都应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的基础上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大胆减缩专业课。专业课程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此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科研活动夯实基础。③强化实训课程,延长实习时间目前,许多高校缺少能够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术实训活动的工程师,教师队伍多为刚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或博士或硕士,这些教师对本专业学科理论研究较多,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往往不知道实际工作中学生更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因此,高校应增加专业工程师来强化实训课程教学,把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当前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议题。实习是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熟练从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要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必须有足够的实习时间。众所周知,在短时间内要全面完成本专业的实习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5]。试想学生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通过听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然后再在试验室里验证一些理想化的原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在大三分开专业方向以后,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现场实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引桥、什么是巷道、剪力墙在什么位置、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究竟如何区分,没有社会实践是不可能把理论所学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因此,高校应大胆延长实习时间,设置在总课时的30%~40%。④增加素质拓展,实行导师制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创造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懂得创造的价值,激发其创新意识与兴趣,培养其创造思维,在学习中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可以通过营造创新型专业技术学习氛围,如在学习之余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报告、项目调研等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利用教师在研的课题或项目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导师也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每10人配备一名本科导师,不仅有助于减轻教师的科研教学压力,也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i.综合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0,(1):137-139.

[2]王静.高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榆林学院学报,2010,(1):92-94.

[3]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48-51.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珠宝专业;培养方案;创新

珠宝教育与珠宝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珠宝业的蓬勃、繁荣与壮大,才能为珠宝教育的发展提供广大的空间,而珠宝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当今珠宝行业对珠宝人才能力的需求!只有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学即所用的珠宝人才,从而推动珠宝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宝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珠宝企业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应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一)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围绕就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在课程设置里,突出了宝石鉴定和首饰制作的课程设置,并增加首饰设计和玉雕工艺的课程及珠宝商贸和专业英语的课程。目的为培养不同需求不同方向的人才,并完善了宝石专业的学习方向。结合我院“导师制”思想,引领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点、兴趣选择各自的指导教师及个人的主攻各专业方向。

为了夯实专业基础课,我校在学期末增加集中实习及校外考察实习课;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加强珠宝评估、玉文化、珠宝商贸、珠宝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建设,使其更适合珠宝行业的发展。

(二)夯实专业基础课的掌握

在从事珠宝工作中宝玉石鉴定是珠宝专业中不论是宝玉石切磨、珠宝首饰设计、首饰制作、玉雕制作还是珠宝营销和珠宝评估等工作中最基础的要求!所以宝石鉴定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讲授《宝石鉴定》时,除了学习宝石的基本性质和仪器结构和操作及钻石鉴定和分级,还侧重讲解宝玉石的种类、产地及分级评估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刻领悟宝石的内涵。实验实习阶段,在学生已基本掌握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了解认识宝石的鉴定特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提高实验质量和实验速度。在学期末结合《贵金属、钻石、宝玉石检验员》的考试进行未知样本的鉴定实验,最后达到走珠宝市场的要求,即分学生仅利用手电筒和借助10放大镜进行常规宝玉石的定名。最后安排学生校外实习走珠宝市场,在实战中继续锻炼自己的一双“火眼金晶”,并且熟知市场价格!如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学生珠宝鉴定及评估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计算机及英语课程的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已应用已到宝石鉴定、首饰设计、首饰制作以及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急需提高!不单单停留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操作要求,而要结合珠宝企业和工厂生产及教学的需要,运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加入Photo Shop(图形处理软件)、Jewellery CAD珠宝首饰设计软件的教学和实践课程,以迎合未来工作中的需要!

此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要渗透针对宝石名称、鉴定仪器名称操作、首饰类别等专业用语的英文单词教学。使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能达到看懂珠宝英语专业英文资料、交流无障碍,以应对中国珠宝业国际化的趋势。

(四)注重“双证书”教学

结合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针对高职教育中专业基础宽、专业课相对较少、实践环节较的状况,利用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动手能力的特点,我们设置学生可选择的培训课程;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宝石专业设置《贵金属、钻石、宝玉石检验员》、《珠宝首饰工艺制作工》、《钻石宝玉石琢磨工》、《珠宝首饰营销员》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课程。积极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测试考核工作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用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

二、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将知识内化为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品位、修养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宝玉石的爱好!深刻感受宝石玉石内在的价值,深知珠宝专业前景的无限美好。此外,还在课余时间安排专业教师走访学生了解学生对专业的需要,带学生多走宝石玉石市场及各珠宝店和大型珠宝展。并在课余时间播放多媒体投影资料和视频引领学生对宝石玉石的爱好!

(二)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主要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学会做人。珠宝首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十分昂贵,没有过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不行的!所以珠宝行业的老板把做人放在首位要求员工“先做人后做事”!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首先,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珠宝企业、加工场或质检站,让学生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充分利用假期,选出优秀的学生去珠宝公司或质检站“假期实习”,体验本职位的工作要求。还可以让符合企业条件的学生提前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教学实习、假期实习和顶岗实习与用人单位早接触,熟悉并了解工作要求及用人单位信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自发提高个人知识能力的愿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给予自己真正符合定位。

其次,加强求职艺术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所具备的能力自己适合干什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让毕业生充分了解求职过程,以便使毕业生的外在表现如实反映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供求双方的良好沟通与交流。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设

珠宝首饰专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克服实践环节的不足,形成珠宝首饰专业的教学特点,都要求我们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讲,珠宝首饰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学院积极联系沈阳特拉卫普钻石销售公司,辽宁岫岩玉器加工厂,沈阳萃华黄金加工厂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观摩、实践操作及经验传授等。每年邀请国家珠宝玉石检测中心来学院为学生培训《钻石分级》和《翡翠商贸》的课程。由于这些的工作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珠宝行业,大大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密切了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为开展工学结合,有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由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场地和专业教师,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各、专业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就业岗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来说都是有益的。每年组织大二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根据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将学生分到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派师傅带领指导。开学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到岗位技能实训和专业顶岗实习阶段再进入企业,并由该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们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早些了解本行业的工作性质和要求,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那些还需提升,从而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有个重新而准确的定位。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通过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缩短学院(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扭转国内珠宝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珠宝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于海燕 珠宝职业经理人-珠宝学历教育的新方向[J] 高校教育研究 2008(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