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是历史使命,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必然是基于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重点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路,以期构建一个长效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协同育人;实践

一、引言

早在2017年底,国家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高度重视,也代表着产教融合政策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基本制度的层面,这对新形势下各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产教融合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创新、持续、高水平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以来,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由摸索逐步进入到实践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和强调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教育部通过部门协同、部省合作,持续推动转型改革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迈进。结合国家政策和各地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情况,产教融合对地方本科高校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有效匹配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求全化的办学倾向,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体现不充分。此外,受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依据当前地方性产业优势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从而致使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有效填补社会产业化人才的缺口。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教融合机制缺乏长效性

首先,相当一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难以实现和企业产业链的对接,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强,难以提高学生融入企业的契合度。其次,人才培养过程单一化和陈旧化,“上课-考试-毕业”学流程固定,学生无法全面获取职业化技能需求。最后,从实践上看,地方本科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形式多限于基地共建、顶岗实习以及订单式培养等,整个产教融合机制缺乏长效性。

(三)师资结构和教学技能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结构和建设方面存在着普遍的不足。一方面资历较高的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对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的掌握不全面,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知识结构比较新颖,但实践经验尚且不足。此外,从企业外聘的专业型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双师双能型”师资人才严重匮乏。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少创新性实践平台的支撑

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在特色专业的设置上缺少动力,而且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之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较差,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能力不对接等状况的存在,造成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纰漏不断。此外,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缺少实践平台的支撑,一方面难以在数量上满足产业园、实训基地需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存在差异,由此致使与实际脱轨的现象严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路

(一)坚持服务需求,强化成效导向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主动对接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探索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评价保障体系。

(二)坚持特色发展,强化应用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牢固树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立足地方,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全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多环节、全过程参与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突出职业教育和学科专业特色,推动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有效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于建设一批专业主干应用型课程,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行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实用性、针对性与先进性。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和工程师进校开展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指导与培训,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合理建议,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融合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动态与创新成果,以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掌握本行业的最新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加强实践教学,抓好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实习形式,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二是强化实训实习考核评价,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三是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内涵,促进实验室与网络教学平台的融合,促进实验室开放共享;四是积极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五是加强教学与实习、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与行业部门、企业、政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转好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五)多途径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双师”素质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起着直接的作用。学校应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切实开展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促进教师多重角色的实现,逐步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新态势,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制定相关的产学研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与行业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密围绕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促进双向交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的改革。

(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行“1+X”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地方本科高校应抓住机遇,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有机融合,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水平证书,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产教融合对新时期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历史使命。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应用和实践育人,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致力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发展。当然,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前期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失需要改进,这需要在后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水玉.引企入教:校企合作的深度追求——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59-61.

[2]蔺小清,安梅.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9(3):140-141.

[3]曹晔.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8):50-53.

[4]韦?勇.校企合作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运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7(18):35-39.

[5]张长利,马素芬.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204-205.

[6]孙明,付景川.应用型大学与企业协同育人的理论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9(5):76-78.

作者:齐春娥 全婧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