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范例6篇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范文1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中共党史学;研究

一、 历史地理学产生的渊源、背景

1、 与沿革地理学的关系

谈到历史地理学的渊源,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定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演变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很难将其与沿革地理学分开。这也是为什么确立于近代的历史地理学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的原因。在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产生之前,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沿革地理。所谓沿革地理主要讲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疆域的消长、行政区域的变迁、古今地名等更易和城市都邑的变迁,这些都属于“沿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很显然,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可以上及于东汉时班固所撰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沿革地理一般只是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而历史地理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还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变化的规律。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的成果往往被视为仅仅是给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律,也可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 产生背景及发展

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37年2月在北京由顾颉刚先生发起创办的禹贡学会。当时正值国难当头,国土沦丧之际。顾先生创办此学会的初衷即是唤起国人保家卫国、寸土不让的爱国热情。这在他的《禹贡学会募集基金启》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说“‘禹域’孰不思及华夏之不可侮与国土之不可裂者!”并于3月创办《禹贡》半月刊。其实,“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1901―1904年逐渐随着日本近代学制传入中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已有介绍。随着禹贡学会的创立,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也就逐渐创立并发展起来,不过不幸的是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不得不停顿。中国近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由史念海先生等一些老一辈的历史地理学家重新推动才又蓬勃发展起来。

解放后,党十分重视历史地理学的建设,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在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分别建立有历史地理研究所(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分别成立有历史地理研究室,并出版了大量的历史地理著作。如50年代,谭其骧先生承担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工作,这一工作,原来只是打算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后来扩大内容改成大型历史地图集,它以历代疆域行政为主体,以山脉河流为骨干,用按区幅、古今对照的方法,反映历代疆域行政区和主要河流的变迁,从原始社会到清朝,分装8巨册,390幅,它不仅超过《历代舆地图》,而且在世界地图的行列里也占着重要地位。

同时,解放后为了配合生产建设事业的需要,对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河流的变迁以及区域经济与农田水利、历史上的水陆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已故的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利用考古资料所写的《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是历史时期气候研究丰硕的成果。

其次,岑仲勉、史念海先生对黄河问题的研究,谭其骧先生对海河的研究,侯仁之先生对沙漠的研究,都取得卓越的成果,有着对自己的新见解,对治理黄、淮和沙漠都有所贡献。

二、 利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深化党史研究

首先,历史地理学不像传统的历史学那样,缺乏对整个历史事件空间变化对应关系的研究。而是具有很强的时空感。必须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得十分紧密,它不仅研究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料中的地理基础、地理背景,常常从空间区域范围内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来看待历史过程中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事件的地理特征。可以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全面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从时间上来说,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时期,在某些方面已经涉及到地质时期、当代和未来。就空间而言,历史地理学要考虑地表下垫面的问题,还要考虑太阳辐射、太阳黑子、大气环流等问题,空间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地球科学、天文学等方面。(如夏商周断代工程)所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要将时间与空间紧密相结合,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偏重于某一方都会导致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偏颇,使其依赖于历史或地理。离开了空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历史学没有两样。而离开了时间,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也没有区别了。更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中共党史学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在研究党的历史过程中,当然也应当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地理环境首先和主要是通过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影响而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由于人类的一切生活所需最终都取于自然,因此,一部人类史主要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改造自然的历史,这里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必定会施加影响于人类。马克思曾说,人在生产上只能和自然界一道工作,因为离开了自然界,“没有那种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的生产资料”那么如何在党史学研究中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呢?例如,我们研究“花园口决堤事件”我们要想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政治、军事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灾难。不可避免的要拿来民国当时的黄河流经区域图,要仔细对比决堤前后的流域变化,只要这样才能够更加感性更加深入地了解决堤以后如何在军事上有效地延缓了日军进攻的步伐;决堤以后又有哪些村庄遭到灭顶的灾难。也只有在这样空间印象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知道应该查阅那些相关历史文献及地方史志去深入研究它。

其次,历史地理学既然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而且只能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全面地占有各种研究资料,用正确科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运用现代已有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去探索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同样,在研究中共历史的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党的理论来研究,在研究党的历史上的事件的时候,除了要有相关党的理论作支撑和指导,更重要是要在占有大量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去研究某一党史事件的作用及影响。党史研究要切忌空对空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

再次,地理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是始终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的,地理环境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指历史时期人们所遇到的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自然条件。引者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同时它也在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面貌。就拿河南的地理环境来说吧,远古时期,河南的地理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据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距今300―500年间,黄河流域平均气温比今约高2℃、冬季高3~5℃相当于今长江流域。降水量远比现在丰沛。安阳殷墟考古发现的大量动物遗骸中,有不少喜暖和喜居河湖沼泽的动物漳、水牛、野猪和象的遗骨(而今这些动物只活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了)。这些物候特征反映三、四千年前河南远比今世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这就要求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以历史文献为基础,还要重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这一研究方法也同样应该吸收入党史研究中。曾经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党史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文献材料,有些文献材料可信度也并不是很高的。例如我们要研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人口变化情况,仅仅从已有的文献记载去考察研究是很不容易弄清楚客观事实的,我们还应选取某一个比较有典型性的地区如河南信阳,去实地的了解,考察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具体情况,是否与文献记载有出入,出入是否较大。

那么,如何进行实地考察呢?

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掌握各种有关资料,还必须提出欲解决的问题,带到现场再仔细琢磨,相互对勘,使能明了究竟。不然走马观花,何济于事?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对于有关文献记载可以加深理解,证明其所记载确实无误,对于有关设置也可以为之解释,探索出其原来设置的因素。

最后,现代历史地理学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 “所谓‘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地域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人”与“地”相结合,在变化的地理环境中去探求人类活动、历史事件;在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去研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两者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不是真正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在党史研究过程中,往往比较多的注意人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结合地理环境去考察人的活动还是比较欠缺的。如我们研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往往会比较关注大生产运动对当时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很少去关注为什么在大生产运动中会选择南泥湾作为开发对象而不是其他地方,这其中难道没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三、 利用历史地理学作为党史研究的工具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吧。在研究内容上,历史地理学已完全不局限于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只注重沿革政区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而是有了大大的拓宽,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环境、疆域、政区、军事、货币、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人口、民族、文化等分支学科,可以说,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各部门的联系是全方位多视角的。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为现实服务。研究它有助于揭示人地关系的规律和区域开发的成败得失,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制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保持区域环境,维护人类长远与根本利益提供参考做出贡献。

对于党史学来说,我们除了要借鉴历史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还可以将历史地理学作为党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来使用。著名的《四库全书•序》中写道:“夫舆地之学,为读史第一要义”可见历史地理学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同样,历史地理学能帮助党史工作者了解历史地名和历史上的地理概念,这是党史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举个最简单最直接的例子。民国东北当时是划分为九省:分别是北满、南满、吉林、辽东、辽西、热河、察哈尔、内蒙、外蒙、迪化,这与现在东北、内蒙的省区划分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阅读和研究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文献时,如果不弄清楚从民国到建国后的地理沿革,又弄清楚民国东北九省的地理位置,又何谈对这些地区史的考察?

另外,在研究党史的过程中,掌握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能够使我们在地理名称方面少出错误。例如,《韶山毛氏族谱•卷首》(二修)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澜沧卫”是古代地名,现今是什么地方呢?中央文献出版社于1996年8月出版的《传》写道:“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云南澜沧(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那么澜沧卫是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吗?查看《读史方舆纪要》,我们就能明了其中真相。《读史方舆纪要•北胜州》一书,有“洪武二十九年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州隶之”,“于州治南筑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的记载。而通过查看《历史地图集》我们也可以得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在1915年,因当地与贵州省镇边同名,又因为其紧靠澜沧江,而始获澜沧县的名字。通过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得知澜沧卫在今云南永胜县,而不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参考文献:

[1]陈昌远编著,陈隆文修订.中国历史地理简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 (2).

[3]史念海.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

历史地理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学科;历史地理知识;运用

一、历史地理学的涵义及其重要地位

1.历史地理学的涵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既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征,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地理学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知识的份量也较大。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渗透的历史地理知识主要有: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尤其是气候与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等内容都是重点考查的历史地理知识。

例1: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分析:本题的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 ,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 C。

例2: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黄河中游地区)经常泛滥的原因( )。

分析:本题设问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但如用历史地理知识或方法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大量的泥沙,进入中游,由于水势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有暴雨,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例3: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分析:该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而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中,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故正确答案为D。

分析现有教材,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非常欠缺。所以,文科综合考试地理科的复习,不但要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发展,也要从历史地理知识中吸取营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发展提供借鉴。不仅在文科综合中如此,在一些地理单科试题中,也出现了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无论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来看,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增添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内容都是必须的。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建立史理知识的有机联系

1.在学习我国六大古都的地理知识中渗入其悠久的历史

六大古都至少都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

2.在讲解中国地理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如讲到黄河流域的城市西安时,可介绍西安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平原周围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河水(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且流经西安城北,为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北运送漕粮。因此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现在又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3.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话题

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又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诸如历史上黄河的决溢改道、经济中心的南移、古都名城的兴废等等案例,均可成为揭示人地关系的极好例证,都可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地图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课本紧密结合,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历史地图的重点不在于表现静态的地理学信息,而在于表现动态的、发展的历史学信息。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教师可配合历史地图,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如讲到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可结合地名的由来讲授历史上我国政区的演变,使学生能理解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再如讲授鄱阳湖与洞庭湖时,可运用它们的变迁图,通过湖泊面积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洪涝灾害的原因。总之,让历史地理地图走进地理课堂,符合时代的要求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是历史地理学渗透进中学地理课的有效途径。

三、史地结合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对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虽分属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但它们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地理现象,着重探索地理现象的现状和特点。而今天的地理实际上是过去地理的延续,了解历史上的地理情况,有助于探究地理现象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历史地理知识。

2.要努力学习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由于中学教材中历史地理学知识还不成体系,文字与地图尚没很好的配合,加上相关教师中大多数缺少历史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努力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一些学科交叉的知识,了解其发展趋势,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指示交叉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

3.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虽然历史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在补充、充实教学内容时,必须摆正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有科学依据,史料真实,观点正确;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历史地理知识渗透的合适时机和恰当的数量,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4.要进行一些边缘学科的教学法研究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搞一些学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撰写发表一些教学法研究论文,为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以充实教材相关内容,丰富教学;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研究文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寻求教学的最佳方案,实现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历史地理学范文3

一、地理学的观点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历史学科的属性。所以有人说历史地理学“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他着重说明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现象都植根在过去的地理中,且有它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存在,因此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

谭其骧、史念海两位对侯仁之阐述的观点均表示赞同。谭其骧承认:“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念海则认为:“以前历史地理学还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然要运用治史的方法进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就该兼用地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曾明确地表示:“中国历史地理学应该是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也可以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他在别的论文中,系统而又概括地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悠久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历史地理工作者对国家建设所做出的成绩,鼓励大家继续发扬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韩光辉回顾了中国、欧美、俄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全过程,得出全世界历史地理学发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历史地理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阶段的结论,与侯仁之的观点殊途同归。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虽然在基本理论问题已取得共识,但面临的新形势对学科理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侯仁之的《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对此作出的回答。他认为,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围,必须扩展到地质史的最后时期,也就是随着人类的活动能力逐渐加强,并开始在自然环境上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以后的时期,指出目前我国地理学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变革,而且是极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他科学地倡议开展系统的“区域链”研究,对整个历史地理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90年代初,他又高瞻远瞩地指出:“可以用之于研究当前地理问题的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引用到过去时代的地理问题的研究中来,正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他的这一系列论文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学分支的观点

历史地理学中的沿革地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地理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的成果长期被视为给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按过去的四部分类法,地理著作一般都归入史部,沿革地理自然属历史学范畴,历史地理学科从而也属于历史学,所以以前有的学者将它作为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但是至今还有学者将历史地理学狭隘地理解为考证古地名方位的。

现在学界多数人赞成侯仁之的意见,历史地理的学科属性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应该充分注意其他意见中的合理部分,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历史,但由于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主要依靠历史文献记载,使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更多的是为历史学所利用。地理学本身的研究范围就包括了自然、人文两个主要方面,历史地理学具有一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是很自然的事。

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谭其骧作《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的学术报告。他针对那种认为研究历史地理只需要多做野外考察、只需要学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片面认识,指出就研究方法而言,历史学的方法的重要性至少不下于地理学的方法。事实证明,离开了文献资料,不仅历史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无法研究,就是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也不能取得应有的结果。

历史地理学界以往的研究过于偏重古代,研究时段的下限应该与当代相衔接,这一状况近年虽有所改变,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而邹逸麟、吴松弟呼吁历史地理工作者“尤其要注重研究与经济建设有关的重大课题”,建议“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时代应尽量后移,尤其要加强对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历史地理的研究”,“注意将历史状况与现今状况进行比较,在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的确,历史地理学在边界谈判、政区改革、地区差异、经济开发、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提供决策咨询,可以“古为今用”,所以他们的呼吁是十分中肯的。

三、异彩纷呈的新说

历史地理学属地理学也好、属历史学也好,都有各自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层出不穷的新说,认为它是边缘学科者有之、认为它是社会学科者有之、认为它是独立学科者有之,有学者还引进、介绍、总结国外的历史地理学理论。

最早提出历史地理学是边缘学科观点的是黄盛璋。还在20世纪60年代,他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任务和作用、学科性质、研究方向等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认为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分类说,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就其学科性质说,则既是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提出无论从学科的研究规律或学科的研究特点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重心都必须放在人类改造自然的问题上。钮仲勋也认为它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后来黄盛璋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再次强调“历史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一个分支,也是历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盛叙功认为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他在《历史地理刍议》一文中,极力反对把历史地理学分属于自然和社会两个不同科学范畴,他认为研究历史上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只“应属于古地理学或自然史的领域”,而历史地理学应该“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发展变化和地区分布的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青年学者尹国蔚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历史说、地理说、边缘学科说等各种观点,比较分析了关于这一理论问题中存在的四种矛盾,即二元性论、边缘与非边缘之争、自然与人文之争、历史地理从属于现代地理的自相牴牾,认为时至今日,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应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同学科出身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正好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而他将历史地理学重新定义为:它利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历史、利用地理学的方法而非地理,与历史、地理相关而非介于其间或边缘,它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李令福也认为,历史地理学今后可能走向独立,成为一门既不属于历史学、也不属于地理学,而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综合性独立学科。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于学术界的检验,但这种勇于探索、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也许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四、学科体系及各分支学科理论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地理学科理论的探索已不限于学科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深入到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分支领域。

编绘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讨论,《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术单位的代表作,因此历史地图编绘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历史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黄盛璋《编制历史地图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上初探》对历代疆域、政区、交通、产业分布地图的绘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做法。韩光辉、尹钧科、俞美尔在全面总结《北京历史地图集》方面连续发表三篇论文,就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内容、性质、理论基础、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的本质区别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历史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处理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和区域历史地图(集)的研究编制将有所裨益。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历史地图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提供宏观趋势图幅的设想。不过,总体上对这方面的理论性研究还相当缺乏,对已有历史地图的评论也很不够。

若说在编绘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则要数20世纪末开始的CHGIS项目。葛剑雄认为:理想的数字化历史地图集不仅将基本解决《中国历史地图集》这类印刷地图所难以解决的矛盾,而且汇时间、空间、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于一体,成为一套具备各种不同层次的检索手段和链接、完全开放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类历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间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筹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sHistorical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缩写为CHGIS)项目已于2000年启动。

关于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过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四千年的时期以内,极少涉及到“史前”时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趋势已开始上溯到地质时代最后阶段的全新世,从而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即从未经人类干预的原始地理景观的形成开始,去逐步复原在历史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这必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如何一步又一步改变了大地的自然面貌,并为进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张修桂认为:作为全新世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的历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继续发挥本学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之外,应当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如侯仁之所倡导的拓宽自己的时空研究领域,更好地研究历史自然地理演变的全过程,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为繁荣的一个分支学科”。毛曦从人地关系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连续性等方面论证了旧石器时代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朱士光曾预言:“历史自然地理学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机、最富社会价值的分支之一。历史自然地理学家应更加积极努力,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大力进取,使历史自然地理学得以屹立于当今现代科学之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历史自然地理学逐渐与某些分支学科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派生出新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地貌学”。曾昭璇《我国某些历史地貌学问题的刍议》,指出历史地貌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貌的变迁,不但复原过去时代地貌情况,并且要寻找地貌变化规律性,说明目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他从理论高度提出独立框架,创建了历史地貌学这一历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学科,填补了学科的理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昭璇、曾宪姗合著《历史地貌学浅论》是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地貌学是研究历史时代地貌的变迁即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有两个具体任务:第一个是古代地貌的复原,第二个任务是地貌年代的确定。正是由于历史地貌学可对地貌发育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人们便可根据其规律提出对生产实践的意见,这就反映了历史地貌学为生产建设服务的重要价值,展示了这个新兴学科发展的光辉前景。张修桂则提出了中国历史地貌学性质、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构想。历史地貌学的创立,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纬度地带受到的共同威胁,中国的沙漠地貌面积广阔,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开创了历史沙漠地理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李并成以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探讨了历史沙漠地理的有关理论问题,总结了沙漠化的四种途径(沙漠化发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径,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沙漠化土地的逆转),认为因绿洲水资源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而导致绿洲的转移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绿洲的缩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后来,李并成又探讨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对历史地貌学理论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历代疆域与政区的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方法最为完善,但还没发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程度。为此,周振鹤在《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观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学可以从思想家对于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阐述、历史学家或地理学家将地理要素作为政治体制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决政治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三方面着眼,指出政治地理学“对国家尺度而言,则有疆域的伸缩、与邻国的地缘关系,有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有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等等。对地方尺度而言,重点则是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所以在他眼里,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行政区划方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应该仍以复原疆域政区历史变迁的全过程为目的。第二,应该是就疆域政区本身的要素来进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学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政治过程对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作者因此倡议,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从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去研究,“从而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论建构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不远的将来,“历史政治地理学”有望取代传统的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马正林阐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认为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活跃分支的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所谓地理实体就是指整个城市的地理基础、地理特征和地理价值;其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地理条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性,为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服务。李孝聪认为,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不能总局限于单一城市的描述,应从历代区域中心城市入手,阐明区域城市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加强历史城市地域结构和文化分异的对比研究,将是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和开展中、外城市比较研究的一条途径。严艳等探讨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内容。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先民的主要生产部门,所以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该是所有历史地理研究中最为主要的领域,可惜目前重视程度不够。最近20年来,在史念海倡导之下,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王社教探讨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认为它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可划分为区域性历史农业地理、专题性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等多种类型和层次。王社教《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分析了现有的巨大成绩和在内容、理论、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应加强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整体研究、积极开展对西部内陆地区的研究等四个努力方向。同样,李令福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萧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专著《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历史文化地理是新兴领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对于其理论探讨稍显不足。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一文,论述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指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文化的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并同时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务。毛曦对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学科界定、学科属性、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历史宗教地理学”是介永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历史时期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分布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包括理论、部门、区域三大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历史时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传播的途径、宗教景观的分布、宗教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除历史学、地理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借鉴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成果和方法。

中国的古典文学发达,胡阿祥提出了“文学地理”新观念,并对于如何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历史时期文学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及变迁,揭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构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故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跃。黄盛璋、孙进己、刘锡畴曾就历史民族地理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李并成在《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体的起源、发展、迁徙、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这一过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倡议展开西北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动范围的进一步研究、民族迁徙路线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农牧业土地开发及其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这些认识,必将促进从地理角度研究有关民族问题。

龚胜生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他还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讨。

历史社会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王振忠倡议最早,他的《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阐述了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变迁,研究地理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社会风尚的区域特征等,力图汲取社会史、文化史及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各地人群、社会现象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视。主要内容包括:1、历史时期社区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经过历史传承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及其在异地的扩散和传播。2、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区域人群”、风俗地理和社会变迁,以及从事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发掘和利用等。吴宏岐等撰文《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认为,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即是历史地理学一个带有部门性的综合性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地理学一个带时序性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时空演变系统,研究内容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关于历史科技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在深入分析我国辉煌科技史基础上,阐明了进行历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构建了历史科技地理学科的轮廓。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学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阳召开的历史地理学术会议,主题就是历史区域地理。在历史区域地理学理论上,韩光辉、朱士光、邓辉、侯甬坚、鲁西奇均有建树。侯甬坚探讨了华夏民族在先秦等时代业已形成的划分不同地带的区域观点,以及一整套原则。鲁西奇继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后,又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深入阐述了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学者呼吁建立其他的学科分支如历史边疆地理、历史灾害地理等,因无公开,在此姑妄一提。

五、结语

历史地理学范文4

    历史教学如何才能讲得生动,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好科学的教育理论,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把遥远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课本的历史知识与汕头地方史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其实历史并不遥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乡观念。

    关键词:历史教学  汕头地方史  联系

    一、汕头名称的来源

    汕的本意是鱼游水貌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汕是指泥沙积聚而从海底露出水面的沙脊,很多沿海地区多以汕字命名!这是汕头来源!我们汕头还有另一个称呼鸵岛!鸵是一种鱼,它的体形小而圆,属于鲨鱼一种称为鲨鸵.汕头市区因位于鸵济鱼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鸵,故称鸵岛.①

    二、汕头地方史

    我们根据《汕头志》、《汕头的变迁》和有关的汕头历史材料记载,回顾简单汕头发展的历史。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写了《垅史》诗道“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可见汕头市区在唐朝时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汕头市区较早形成陆地的地区是砂尾(今金砂乡)在宋朝时期已成村落。华埠一带在元末明初已形成较大的鱼村,称厦岭。明嘉靖九年(1531)崎碌到外码路老妈宫一带逐步形成沙脊,沿海居民在此捕鱼,称这里为“沙汕”。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为了澄清海氛建澄海县,把崎碌到外码路老妈宫一带划为其管辖.到1861年的1月1日由于清政府战败英、美、法签定《天津条约》和《续增条约》将汕头埠划为通商口岸.清政府被推翻后民国10年(1921)汕头埠正式与澄海分治,汕头正式成立政府厅。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日军以海陆空三路约万余人大举进犯潮汕,6月21日汕头、庵埠相继沦陷。27日潮安城失守,29日日军从潮州南侵澄海!1945年日军投降,当年的9月28日日本23军少将在汕头签署投降书。但不久之后汕头又陷入另一场战争(解放战争)经过三年内战到1949年10月24日解放。由于汕头的有较好的基础而且是中国接受外来文化较早的地方因此在1981年开始在金砂区、郊区范围内划出地域设汕头经济特区。2003年澄海市、潮阳市加入汕头。现在汕头由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组成,呈现六区一县的现状。

    三、潮汕历史与教科书的联系

    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课本中国史部分内容以时间线索与汕头乡土史进行分析讲解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七年级和八年级主要的是学习中国史,中国史主要分是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古代史开始我国境内人类的产生到1840年,这段时间跨度很大,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前476年)、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由于古代的时候我们这个地区长时间属于潮州管辖因此我们汕头的历史演变要潮州历史联系起来。在讲授《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中关于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内容时,可以结合同一时期在潮汕地区出现了陈桥人(距今6000-5500年)的内容进行讲解,还可以运用实地参观法带领学生到潮州陈桥村进行实地考查和认识当时人民是怎样生活。《秦王扫六合》一课可以结合公元前214年的时候,秦朝征服南方的越族(当时潮汕地区也属于越族居住的地方),越族归附秦朝后被划入南海郡管辖。②这段历史进行讲解使同学认识到潮汕地区与郡县制的关系。《大一统的汉朝》可以与公元前111年西汉政府设立揭阳县,这是潮汕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原王朝的最早建制。③东晋义熙年间设立义安郡(现在潮州市中心)从此,潮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固定在潮州直到后来汕头慢慢的取代其位子。隋唐时期开始称潮州,元朝起叫潮州路,明清时期称潮州府。④

    古代史结束后,我们近代史阶段是从1840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段时间经历了鸦片战争,北伐、东征、抗日政治、解放战争。《鸦片战争》一课提到的虎门硝烟的历史,可以与在我们潮汕地区也出现硝烟的壮举相联系,1839年8月林则徐指示在今惠来县靖海东门外炮台前,销毁潮州解送到省城的鸦片烟土2万余斤。⑤到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人民认识到在其统治下中国很难走独立自主,于是一些有识之士武昌起义并获得胜利,在起胜利后,汕头积极准备响应革命的号召,选择正始中学为指挥机关,并且在1911年11月10日,在广东宣布独立的第二天起事,收缴巡警局,巡防军的武装,宣告汕头光复。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可以在同年的5月6号,汕头、潮州、揭阳、普宁等地的学生纷纷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9月,汕头人民还掀起了抵抗日货的运动。后来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反抗日伪野蛮的统治,全国进行了激烈的抗日运动,成立了“汕头青抗会武装大队”。解放战争只潮汕人民也积极参加到革命的大潮中,组建,潮汕人民抗征队、潮澄饶人民抗征队独立中队等,成为解放战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等内容联系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汕头的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汕头经济高速发展,中央政府决定从1981年开始在金砂区、郊区范围内划出地域设汕头经济特区。这点可以和《改革开放》一课联系起来,让学生对长辈进行采访,从而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意义和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学生认识自己所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

    总之潮汕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全面更深刻了解中国的历史就得从我们本土历史入手。从生活中认识历史,从身边认识历史,这样把历史教学能与地方乡土史相结合有利学生更具体更生动的认识历史史实,有利于树立学生科学的乡土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勤生等主编.汕头史话[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9

历史地理学范文5

关键词:地理知识 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题中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题目出现已经屡见不鲜。比如,2011年高考四川历史卷的第12题、全国高考文综卷的第39题、山东卷的第29题、重庆卷的第19题、浙江卷的第13题、福建卷的14题、2012年的江苏卷第9题和第24题C小题的第3小题等都涉及到了史地相结合的题目。

所谓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相互联系,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离不开环境。所以我们要由原来的闭塞独立的传统历史教学走向开放的现代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平时的讲课当中注意利用适当的地理知识贯穿历史教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全方位的人才。

一、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养成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但是历史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既久远又抽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即使学,也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在高一的学生调查中,为了考试,在考试前突击的人占了大多数。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相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许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照地图册,说出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最先打响,采用的战术是关门打狗。门是哪个门呢?具体指哪个城市呢?对照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是锦州。这样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以解放全东北。接着是淮海战役,“淮”指的是淮河,淮海战役的中心在徐州,对照地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战场还涉及安徽的双堆集、河南的陈官庄等。对此战役采用的战术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讲述辽沈战役,我们还是看地图,有几个重要的城市,如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看一下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知道这几个城市几乎在一条线上,所以共产党采取的战略战术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北平和平解放。这样的讲述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上也不至于枯燥无味,同时也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引发他们探究历史的能力。

二、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能力

历史与地图,就如左右手,不可或缺,紧密联系。如在学习秦朝疆域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十”字形状,记住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空间的概念,不至于只记住干涩的理论。还有改革开放的十四个港口城市,我们就可以先看地图,找出位置,然后编成口诀:“大秦青连北上天,宁温福广南湛烟”。让学生有一个空间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讲必修二区域经济集团时,我们可以首先给学生出示世界地图,圈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大致地理范围,让学生头脑里有个地理概念。讲欧盟的时候,用flash显示欧盟不断扩大的过程,理解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事实上,若离开了地图,我们也学不好历史的。

三、利用地理知识深化历史教学

在必修一第15课向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地图按照长征的路线,让学生依次找出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出重要的地名,配合诗词及革命歌曲了解那里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当时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曲折及漫长。另外我们老师也可以查找一些有关赤水、夹金山、草地等自然情况图片、视频等,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感受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头脑中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把握历史事件的全貌,认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苦难,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在综合学习了历史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归纳能力,进而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设问:历史上为什么大多数是北方统一南方?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经济上,在宋朝之前北方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是经济的中心,可以从物质上提供保证。地理位置上,北方地形开阔,一马平川,交通便利,容易联合形成较大的武装力量。而南方地形相对复杂,容易出现割据势力。另外,北方有游牧民族的存在,游牧民族善于鞍马骑射,附近居住的汉族人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被迫学习军事技能,因而,北方军事人才较多,进而军事实力也较强。历史上出现的秦统一六国、西晋统一,隋统一、北宋统一、元统一、清统一等,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与地理环境有关。

五、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讲述世界近代史经济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荷兰、英国崛起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近代被侵略大多数是从沿海开始?相同点是他们都处于大西洋沿岸,航海业发达,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航海技术先进,经济、军事实力强,而中国闭关锁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却疏于防守,八旗、绿营疏于训练,甚至还出现了海防和边防之争,总之,我国近代军事力量薄弱。这样,英国等就很容易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从海上进入内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有些国家却始终不忘从内陆侵略中国,如沙俄侵略内蒙古,英国侵略等,利用复杂的民族、宗教策动当地上层反动分子以“独立”名义侵略中国。

历史地理学范文6

首先,整合是旅游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旅游学的多学科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多学科的综合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以统一的理论来研究旅游学,需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而决定了旅游学科建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整合是旅游学科的现状决定的。旅游学科还没有最终形成。旅游学科需要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一方面向其他学科扩张渗透,另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发展自己,从而改变画地为牢、培养人才知识面窄、邻近学科缺少交流渗透、知识广博的“通儒”难以造就的局面。

再次,整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而学科的发展却是无限的,每个学科都需要发展。一个学科保持或发展其学术优势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学科新的增长点,一是重要的科学发明发现或理论建树,而二者一般都是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出现的。因此,学科整合是促使学科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所谓:“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1]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其特点为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专门性与通用性兼顾。据此,我们对旅游学科应作整体的思考,调整课程设置,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尽快构筑一个以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干、以相关应用课程学科知识为补充的全新的旅游学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技能,又有宽阔的知识面;既有强大的发展后劲,又有广泛的适应性。可见,学科发展需要整合。

最后,整合是教育改革与社会形势的迫切需要。21世纪人类正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进行学科整合可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学科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对于拓宽学习空间、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极为有利。 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实施整合可谓势在必行。

二、旅游学科建设与历史、地理学科整合的路径

基于整合的总目标是通过归并和重组,加强横向协作,达到结构重组和层次提升,实现学科融合和沟通,发挥综合和整体优势,所以整合必须按照有利于学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学科专业特色的原则进行。

首先,整合要注意打破学科本位意识。整合必须打破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的“独自作战”转向学科之间互相协作的“立体作战”。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学科知识在纵向上得到深化,在横向上不断延伸。

其次,整合要找准切入点。一般说来,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是旅游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关注之处,即是旅游学科建设的重点。因此,整合时我们应选择旅游学科和历史、地理学科间交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通过整合,把互相独立的学科联系起来,使之相互贯穿,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

再次,整合要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旅游作为新兴学科,建设时间短,学术队伍、学术积累和学术规范较为薄弱,但其发展前景好,在旅游学科建设中将其与有着较为成熟学术规范的历史、地理学科进行整合,可以弘扬优势、扶持新兴,有效推动旅游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最后,整合要注意培育学科特点。整合一定要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整合又能体现各自教学结构要求的新模式,不能把“整合”变成简单的“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整合既不是简单的结合,也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吸纳成熟学科的优势,带来新效益。

三、旅游学科建设与历史、地理学科整合的功效

首先,整合有利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目标的实现。整合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宽口径、后基础,将以前单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扩大为多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在知识结构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有利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地理必修一

下一篇经济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