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法则论文范例

营销法则论文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1

(一)评奖数量逐届增加,受益面扩展,鼓励特色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

历届部级教学成果奖奖项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更是大幅度增加,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次,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受益领域扩展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受益人数是第六届的2倍,受益区域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总参谋部等。再次,前几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仅为0.5%。第七届部级教学成果奖中,基础教育417项、职业教育451项、高等教育452项,这体现了鼓励特色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仅就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统计来看,东部地区占60%左右,中部地区占25%左右,西部地区占15%左右。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西部地区新疆、宁夏、贵州、青海、西藏相对落后。

(二)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但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

在历届的部级教学成果奖中,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或者同时兼职行政领导,这种现象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尤为明显。许多学校的第一承担人是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如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副院长),基本没有由普通教师甚至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仅就第七届部级教学成果奖来看,89%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承担人为行政领导。换句话说,有校级领导或者知名学者(同时担任领导职务)带头、获得部级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机率最大。一方面,突出了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部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之一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第一教学战线的普通教师关注不够。而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教学成果的评选应重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果构成要素突出社会效益,更加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

成果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从第七届部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数据来看,成果构成模式主要是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占到了总奖项的50%以上。所有获奖成果的构成要素必然包括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主报告为参评的基本材料,而社会效益证明则体现了教学成果奖的社会效益导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部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即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获奖成果出现跨单位联合模式,参与人数众多

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高教类有34项获奖成果是由2个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高教类特等奖2项,其中第一项参与人数为18人,参与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五所高校强强联合。一等奖第二项的参与高校为跨地区的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六所高校强强联合。职教类特等奖一项,参与人数16人。一等奖第一项完成人数为18人,参与单位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本区域高校甚至企业联合申报的模式在高职类和高教类里特别明显。在高教类里甚至出现了跨区域的高校联合模式。这种参与单位、参与人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参评优势,效果明显。

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困境: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独立学院的内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大学扩招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可行之策”,“扩招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决策基本上不是基于教育的发展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要扩大内需”。独立学院是扩招生下的蛋,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汹涌突增的学生数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独立学院功不可没,但问题多多。其实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独立学院本身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衍生出来的问题。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企业认为进入教育领域应该获得合理回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七成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一些地产商利用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牟利、企业用投资的理念办学等问题很突出。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发展,其结果就是促进了教育的市场化而牺牲了教育本身,独立学院本身更像一个民营企业。

(二)丛林法则与天空法则:独立学院的外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资本天性就是逐利性,否则就其不成为资本,企业家的天性亦是如此。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入的,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由于需求量巨大,生源充足。独立学院“校中校”、假独立、招生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责权利不清晰等等问题全部被掩盖着。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命运类似,独立学院经历了一个由“丛林法则”向“天空法则”转型的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4个方向,截至2014年上半年,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为40余所,而2014年6月份教育部网站显示,当前共有28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过渡产物与长期存在: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亦或黯然落幕之困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一些人认为它一定是过渡的,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也有人认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社会与独立学院内部都充满纠结。产生独立学院这个怪胎的母体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仅盯着“怪胎”而无视其母体的问题,就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在这个母体中捐赠办学没有生长的空间,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才出现了投资办学,投资办学的回报与投资者的期望不相符才有了通过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运作的手段出现。依照投资的观念去办学最终是办不好的,所以,对于280余所独立学院来说,当下进入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三、部级教学成果奖导向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方向

面对转型的抉择,独立学院既要适应市场规律,也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坚持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存立地的根本。从部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来看,生存下来的独立学院未来之路应当明晰。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级领导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并加强评奖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层面定位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定位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克服独立学院长期以来资金与学术分割的致命顽症,吸引有见识的学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为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校领导应当十分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加强对部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机制的研究。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获奖成果的第一承担人要么是行政领导,要么是知名学者,或者二者兼备。2009年,创办了10多年、并且以应用型培养为特色、占全国高校学生1/3的独立学院在第六届部级教学成果奖中仅占2席,少得可怜。这说明四个问题,一是校级领导不重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性不够;三是参与性不强;四是对评价机制不了解。实际上,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效益,而这一点本来应该是独立学院的强项。

(二)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学成果奖自成立以来,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与当初独立学院的设立初衷完全一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探索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质取胜,是生存的根本之道。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凡是能够存活下来发展良好的独立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因为外延式、粗放式的“从林法则”已经成为过去,规范化将是必然。独立院校高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三)突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全国高校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科类趋同和增设专业趋同,特色不鲜明,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以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为例,2014年共开设专业次数467个,主要以大文科(文、管、经、法、艺、教)为主,占66%,工学占29.7%,管理学占27.9%。专业同质度大于60%的有:工科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100%,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100%,其次是财务管理94%,会计学88%,其他的就是市场营销、日语、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作为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要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名列第十,为使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毅然决定把建筑学院取消。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扬长避短,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

(四)加强话语权,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和修改,注重团队合作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2

以广东电子商务师技能竞赛为例,几乎零距离对应劳动部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部委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将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教材作为电商比赛主要支撑平台。但是,如果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那就意味着竞赛内容将永远滞后于职业发展。因为,先有职业才有资格,资格总是滞后于职业发展。职业资格一旦制定出来就属于过去时了,而且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用的教材在五年前就已经出版了,网络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也促使现在的操作技能与五年前有非常大的差别。总之,职业资格是固化的,职业资格是过去时,而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则是现在时。而创新创业型比赛和加博汇电商侧重销售量的PK,没有电商技能的体现,这种就比赛而比赛的方式,对提升电商专业技能为目的比赛要求还是有差距。

2相关理论文献

国内高职学者严中华指出,职业竞争力包含了4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岗位操作能力,表现为能熟练运用技术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本质上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现;第二是职业综合能力,表现为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第三是职业发展能力,表现为任务组织、优化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第四是最高层面的职业创新能力,表现为对工作的反思、问题的解决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高职专家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一文指出,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职业来说,工作过程是由劳动组织形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

3校企紧密合作技能竞赛实施案例分析

总投资5000万元的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东莞一家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的华南地区著名电商专业服务公司,业务内容包括摄影、营销策划、品牌传播策划、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视觉识别传播、后期制作数码修图、设计等。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通过与东莞新创数码公司共同合作,基于真实的项目与产品服务,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及同学组队PK的形式进行,取得效果显著,主要归纳于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3.1明确目的,提升内涵

比赛最终目的不是决出胜负,谁是冠军,而是通过该项目活动达到三点要求,分别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促学,让学生明确活动方向,学习什么内容。本次比赛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夯实学生实用网络营销的知识,提高网络营销实用技能和推销技能。促练,即学习知识和技能要累积。而技能是反复练就可以提高的,高技能的人才都需要时间来反复练习的才能成长的。促用,应用是比赛最终的归宿,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马上就能用的,通过比赛活动,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合网络营销工作过程,应用到真实具体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更大兴趣来学和练。而比赛后的获胜者,将获得新创数码公司的聘书,和企业相应的奖励,吸引更多学生在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里工作。还可以代表学院参加省级电商技能比赛的荣誉,进一步提升比赛内涵,也体现与社会融合的职业教育的价值。

3.2商定赛项,丰富方法

通过有效的赛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钻研技术的热情,达到检验专业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教学发展、加快职业人才培养步伐的目的,技能竞赛以工作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规范命题,体现了技能竞赛的规格化、规范性和前沿性。通过与新创数码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销售总监一起,对网络营销工作岗位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将整个竞赛分成三个项目部分,并有机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采取多样化的竞赛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紧张中快速掌握和巩固大量所需的知识。第一部分是必答题,包括选择题和共答题,校企双方更具工作岗位所需要知识、和企业所在行业的基本知识,共同制作形成题库和附件内容,分值以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新创数码业务知识、常识各占一半。第二部分为抢答题。如果说第一部分知识赛是文赛,第二部分则是武赛。武赛最大特点是,对抗性竞争性强,比赛过程精彩刺激,比赛氛围热烈紧张。设置武赛,更有比的意义。具体通过设置的题库,抽取题目,抢答者以小组为单位,答对得分,答错倒扣,主持老师现场公布答案。第三部分为推销演绎。参赛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对新创数码所提供服务进行销售情景演绎,这个环节主要是考查参赛选手对基本销售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按照抽签顺序,第一轮为团队风采展示;第二轮为推销展示,推销展示要求一定用到推销FABE法则,并设定了评比标准。

3.3纳入教学,融赛于学

校内的比赛“促学”这一重要特征,明显区别于行业以销售为目的的选拔赛活动,技能大赛内容要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技能大赛形式组织教学,克服了目前行业比赛存在的“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在常规教学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大赛教学、辅导、考核、选拔机制。校企双方共同梳理、归纳、提炼,形成供同学们学习10个比赛附件,包括新创数码公司业务介绍、网络推广相关基础知识、新创数码业务知识、新创数码业务流程及销售10问等,为了促进同学快速掌握和操作,多次组织参赛同学到新创数码公司进行培训,对业务流程进行操作,让同学们通过比赛这个机会,学到更多有用知识,和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了工作技能,并将该项技能比赛纳入教学体系,计入一个学分。

3.4融赛于评,完善流程

竞赛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学生强化和检验基本功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与引领性,若用专业技能大赛标准来考全体学生,其结果就具有权威可比性。因此校企双方成立比赛组委会,把技能大赛融入评比标准,这样得出的结果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另外整个活动涉及参与比赛参与者众多,完成工作项目繁杂,没有前车可鉴,因此要制定好比赛工作计划,落实指定的责任人跟进完成,并制定竞赛流程,简化了操作。

4赛事总结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3

关键词:运用;党建文化;引领;团队;建设

1引言

“只有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想干好一个项目,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呢?如何运用党建文化引领卓越团队建设?运用哪些党建文化?党建文化必须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同时坚持“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中建企业精神;通过党建文化理论保证了项目团队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党建文化、丰富党建文化的实践内涵,提振团队活力、创造干事创业氛围、加强“五出成果”,推动了项目人才队伍培养,使项目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增添了项目强大的发展动力。

2解放思想创氛围、党建文化引团队

2.1以党建促思想认识提升

2.1.1强化“一岗双责”、强化责任担当

商丘示范区基础设施项目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引领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落实党建制度、发挥示范作用,强化“一岗双责”和责任担当,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项目生产。

2.1.2加强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项目着力加强政治学习,制定了党员教育培训制度与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党委组织部、党总支、党支部根据责任分工,自上而下推进,确保了“四落实”(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和记录落实)和“三齐全”(学习签到本、记录本和个人学习笔记齐全),使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四个意识”不断增强。

2.1.3加强党建轮训、开展党建活动

加强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教育培训,坚持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每年至少轮训一次,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项目开工以来先后组织了部门经理以上干部学习贯彻精神轮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章党规知识竞赛,并结合“三学三提三做”活动(党委学、支部学、党员学,提升党章意识、提升党性修养、提升党员形象,为党旗添彩、为公司增光),按季度开展党建主题活动。

2.2以党建促廉政意识增强

2.2.1加强思想政治,树立廉洁意识

项目开工以来,为进一步加强项目员工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各级党员干部员工党性修养,树立廉洁廉政意识,商丘区域项目党支部以加强学习教育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题学习及廉政教育活动。

2.2.2结合“”,紧抓廉政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结合“”,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按时上党课。组织党员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持续掀起学习宣传热潮。党组工作要继续强化责任意识、坚持“一岗双责”制度,紧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项目部严格贯彻“三重一大”制度,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作用,大力推进谈心谈话、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只有抓好党建才能抓好团队,抓好团队才能抓好协调。

2.2.3强化日常监督、严厉问责违规

项目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着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纪律规矩,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公司党委作风建设要求,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推动作风建设深化。强化日常监督,加强对管理干部、重点岗位、关键人员的检查监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监督执纪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严厉问责违规违纪行为。

2.2.4加强廉政教育、陶铸清风正气

商丘区域项目党支部着力加强项目干部员工廉政教育,筑牢合规防线。商丘区域项目党支部高度重视加强员工廉政教育,认真落实中建七局有关要求,精心安排组织,注重打造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确保使廉洁意识入心入脑、见行见效,使干部员工时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为项目的转型发展陶铸清风正气。开工以来,共组织参加中建七局、安装公司警示教育大会8次,召开项目警示教育大会6次,共计120人次;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3次,共计60人次;组织收看《一抓到底正风纪》、《红色通缉》、《警钟》、《剑指四风》等专题片警示教育片6次,共计120人次。

2.3以党建促团队建设强化

2.3.1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在项目班子建设上,按照政治过硬、秉公清廉、正气规矩、团结协作、勤奋拼搏、务实担当、学习创新、洞察敏锐、贡献卓越“项目工作法则”(三个工作原则[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履约;五个工作方法,即:摸清情况、分析透彻、制定方案、销项清单、狠抓落实)要求,营造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项目班子。

2.3.2强化履职考核监督

在团队建设上,强化履职考核与监督,疏通干部队伍能“上”、能“下”渠道,特别是对精神不佳、履职不力、竞争落后的责令其退出。在人才培养上,对关键岗位、一线及青年员工定期开展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增强施工、商务、管理、物资、营销等技能,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2.3.3发挥标兵带头作用

在项目上开展“月度标兵”,并学习他们的突出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针对部分人员进行对标学习。充分发挥“月度标兵”领头雁作用。

2.4以党建促业务效能提升

2.4.1党建引领树立标杆

在商丘区域项目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争先创优月讲评”活动,以“行为立示范、岗位争先进、业绩比贡献、合规当标杆、廉洁做模范”为主题,以“月度标兵、年度标兵”进一步提升各项目员工服务效能与执行能力;以月度评选“安全行为之星”扭转项目基层员工被动安全局面。特增加1~3名基层优秀员工参评“月度标兵、年度标兵”提振员工办事的积极性。

2.4.2四个观念助力执行

项目通过将争先创优月讲评活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与各支部实际工作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了党的精神,持续强化党员意识,提醒党员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忘党性宗旨和使命初心,促进了党员对党的“思想观念、工作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的贯彻执行,更好的把基层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践行党先进性的战斗堡垒,不断激发项目经营活力,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3回望峥嵘读初心、展望未来担使命

3.1加强红色教育、感化全体员工

项目部每月初组织全员进行升国旗仪式,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清明节,项目部组织员工前往视察黄楼纪念馆等地进行熏陶学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在项目每个员工脑海浮现。

3.2彰显央企担当、助力协调解决

高考期间,准备防暑、文具等物资进行助力高考。商丘市虞城县田庙乡万亩梨园突遇尘卷风袭击,商丘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第一时间发起捐款倡议,广泛动员全体员工为受伤儿童进行募捐,彰显了央企社会责任担当。更好的树立央企地区形象,助力协调问题解决。

4重视党建强宣传、提升品牌振势气

4.1重视党建文化宣传

加强施工现场及项目的CI建设,督促党员每日“学习强国”,建立党群活动室、超英廉洁书屋、创新工作室,鼓励员工积极投稿,累计发稿30余篇,增加项目知名度及信誉度,得到建设单位等大力支持。同时提高项目员工办事势气及激情活力。

4.2奖励党建文化突出

设立“学习强国”积分前三名奖金池、业务创新(论文、专利、专著、工法等)前三名奖金池、设立新闻投稿专项奖励。正面引导加强学习及创新。

5结合实际树信心、加强实践搞创新

5.1结合项目实际创新工作方法

共创新八项,一是“项目三五法则”(三个工作原则[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履约;五个工作方法,即:摸清情况、分析透彻、制定方案、销项清单、狠抓落实)、二是项目总结并运用了“五不一直的解决问题方法”(即:不埋怨、不报怨、不推诿、不扯皮、不等靠,直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实践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三是“三主一不”(主动出击、主动协调、主动解决、不被动挨打)、四是发扬项目五是“五线管理”(即)进一步应用,六是“三临三敢”精神,七是“七抓管理法”强势发力,被动管理明显打破。即:抓团队、抓计划、抓现场、抓财审、抓落实、抓创新、抓党建。共收到业主单位(商丘示范区交通管理运输局)四次表扬信,打破了项目从未有表扬信的历史。八是组织党员开展“情动征地拆迁,发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结合项目实践发表了《如何运党建文化解决征地拆迁问题》,本论文已荣获工程局三等奖,并全局推广。

5.2结合项目实际创新工作氛围

5.2.1“党建六力文化”

(即:公信力、传播力、引领力、引导力、凝聚力、影响力)发挥作用。

5.2.2创新“项目六气文化”

(即:充满激情的英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勇于担当的霸气、坚韧不拔的锐气、壮志凌云的志气、不拘小节的豪气。)等内容。

5.2.3发扬“项目六气文化”精神

商丘示范区基础设施项目从默默无闻、卧薪尝胆中走出低谷。主要是依靠“项目六气文化”精神支撑。商丘火车南站精神曾被项目员工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项目员工的士气和热情。这“勇于担当的霸气、攻坚克难的锐气”己归纳“项目六气文化”之一,目前正在分公司、公司推广。

5.2.4“项目六气文化”契合需求

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公司发展需要,不仅成为咱公司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商丘领域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安装公司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直与项目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评价咱项目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商丘火车南站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霸气精神,远远比“商丘火车南站施工价值”本身更加能鼓舞企业及项目员工。

6结束语

发挥党建文化引领作用,尤其加强解放思想、回望峥嵘读初心、展望未来担使命,重视党建强宣传、加强品牌振势气,结合实际树信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党建文化、丰富党建文化的实践内涵,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共产党员的领头雁作用,抓好管理关键中的少数,带动项目大多数,同时提振团队活力、创造干事创业氛围、加强“五出成果”,推动了项目人才队伍培养,使项目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增添了项目强大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建文明策略研究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被中西方史学家认为是文明思想的泉源。《史记·乐书》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显示出音乐是追求道德文明衍生出的体裁,中国又有金石之声及周公制礼作乐等古文明史料,可从钟、磬等代表性乐器,察觉出精准的音律计算,已运用先进的科学度量衡法则与精巧的制作工艺技术。另外,中国音乐文化中,宫廷礼制和社会礼法的象征意义,呈现出儒家雅乐以“仁、义、礼、智”和道德自觉做为音乐的核心思想。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等人提出的西方思想体系理论认为,音乐是宇宙天体运行规律下衍生出的系统化频率,蕴藏数学和天文学的根本奥秘。综观中西方的学术论著可见,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是音乐文化的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文明整体综合水平上的发展潜质。目前,国内在建立城市发展时,已制定许多奖惩规范与评鉴制度,但是每个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历经各种优化改革,管理制度有限,短期内施政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繁琐的改革程序使国民投入创文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为达到长期落实创造文明进步的效果,更需要建立能够对国民素质造成潜移默化功能的教育体系,而音乐教育体系在人格教育当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我国的音乐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近年来在国际乐坛上孕育出许多表演型及研究型专业人才,相比之下,音乐教育对国民普罗大众的教化性和影响性易受忽视,值得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理想。从中国哲学及历史宏观的格局来看,音乐不论在孔子儒家、荀子法家的理念主张中,皆有不可或缺的教化意义。中国古代有虞舜太平和谐的韶乐,倡导安泰祥和的礼仪风尚,也有武王伐纣述功正名的武乐,用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对于人民的教化及疏导必须自然而然地融合法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功能,能够辅助应用于推广实践文化发展,使艺术生活与文明精神相辅相成。观察我国现如今的音乐活动,已有许多将歌曲创作、音乐展演内容配合国家政策倡导的实例,例如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卫教歌曲《洗手歌》、防疫励志歌曲《你有多美》等,其中的歌词陈列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应对举措及民生改善议题。除此之外,另有军歌比赛、奥运及市运庆祝演出、文旅宣传纪念音乐会、城市主题歌曲征集等活动,将音乐与城市文明形象以及锻练身体心智的精神融合,丰富了音乐演出的形制和特色。从这些实例当中,可以了解音乐产生的过程,除了社会功能,也兼具审美需求,不同情境的歌词内容运用的音乐素材和韵律节奏也有所差异,结合多元音乐并将其实践于文化推展,使音乐活动和创文精神相得益彰,是音乐教育长效的实践目标与理想。

一、音乐教育于创树新风之相关应用

音乐教育与城市发展有什么相通之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除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外,音乐节和大师班开始盛行,这种学习与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为音乐文化的传承滋养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带动了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这种教育与文化产业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将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就音乐教育对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推动力,分别在下述几项层面中发挥作用:

(一)音乐传播倡导。音乐结合政策标语口号,不仅能将制式化的文字叙述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给群众,也由于音乐的表现及风格更贴近生活,结合大众网络平台宣传优势后,能够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传播载体,更容易朗朗上口。将音乐辅佐搭配口号宣传,优化教条式的文宣系统,有助于建立创文环境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和管理。

(二)心理卫生辅导。中国古籍纪载,五声调式“宫、商、角、征、羽”的音律特性可与五行五脏相对应,具有“五音疗疾的概念”,将音乐与人之间的密切性叙述至相当深厚的程度。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抒发情感、抚慰心灵,同时提供给人们一种健康的管道宣泄情绪。现有的研究显示,音乐及艺术治疗已在临床实验中证明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效应与作用,而具有娱乐性的音乐种类也有助于放松并减轻生活压力,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音乐能够激发大脑想象力,活化思维,让精神生活更充实美好。学习乐器的过程也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模式和纪律训练,因此,将音乐教育引进创建文明的实践方式中,更能够培养国民内省自律的好习惯。

(三)审美观念建立。举办音乐活动必须学习许多文明时尚礼仪,音乐会表演者的演出穿着必须合乎时宜,聆听者的言行举止也需要经过教育指导。整体而言,举凡邀请宾客、迎宾入座、表演进退场、观赏鼓掌、谢幕送客等音乐会的各种环节,皆突显出每位参与活动成员的文明素质,不同类别的音乐演出性质也会有差异性的观赏文化,音乐审美的观念和观赏行为,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完整体现。美学的概念是建立在文明思想过程中的密切一环,良好的审美观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标除了端正人民视听,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观念,也必须辅导学生培养一技之长,增进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音乐课程的受众者应从学校体制里的学生延伸至全体国民,藉由推广音乐活动建立良好家庭和社会风气,在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前提下,针对提高教育功效提出策略如下:

(一)增进课程创新性。我国创文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在公共政策执行之下日益发挥功效,音乐教育除了教导弃恶扬善、道德伦理和净化心灵等概念之外,音乐教育体制下的音乐实践行为模式应与时俱进,帮助振兴地方文化及经济发展。依据我国现有以大型音乐活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统计,音乐活动从策划、包装、宣传至演出,涵盖许多市场运行模式和艺术营销策略,进而造成广泛的经济影响。善用地方民俗音乐环境资源,能提升民众旅游观光的兴致和意愿,连带促进了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藉由音乐融合文旅发展的基础建设,强化周边市场运作,塑造品牌项目及盈利模式。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除了以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出实践课程培育专业音乐表演人才之外,也需要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管理课程,结合主体设计、营销创意、统筹规划以及延伸产业链,增进音乐文化的观赏价值与商业价值。不仅如此,在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讯信息科技、大数据及云端技术蓬勃发展的潮流之下,表演艺术的型态也需要顺应国家现展的时势需求,重塑音乐教育模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有益提升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通讯信息技术建立艺文工作者与同好之间的合作式艺文网络,大数据及云端技术则可以统计数字汇流发展趋势,观察并解读国民生活文化中的消费倾向和兴趣侧重点,帮助文化产业的销售和研发能力。另外,将多媒体及智能科技设备应用在音乐教育模式中,增进教学的多元性,也拓展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二)强化音乐公益活动组织。音乐及表演艺术的其中一项训练目标是追求表现,然而,除了自我表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追求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共同利益,音乐教育除了训练表演人才,也应该与实践社会公益、创建善良风俗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相结合。艺术文明与公益慈善相互结合,可促进音乐活动宣传的普及性,优化活动的宗旨和意义,让民众在观赏艺文活动培养气质时,同时增进对社会弱势族群的关怀和同理心,发挥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或是契机,如,元旦节、建党、建军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以音乐活动为载体,稳步推进一系列的“音乐加计划”音乐公益活动,用音乐滋养流动人群、社区老人、学生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其他媒体人、公益人关注到“音乐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多元化渠道,联合社会各个部门,发起“音乐公益”活动项目,号召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为社会弱势族群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服务,用歌声表达他们的心声,抒发其情感。

(三)改善偏乡音乐环境资源。音乐人才的培育过程,需要投入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教育课程的师资和设备质量要求也很高。目前农村学校的音乐授课形式,在城乡发展的差距上资源分配尚未均衡,农村人口外流及经济发展较迟缓等因素,使多所学校乐器和多媒体设备普遍不足,导致学生对许多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够,音乐课程难以发挥实践基本文明素养的功效。因此,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强化农村音乐课程的资源及设备,积极培养支教人才,鼓励农村学子挖掘当地传统的音乐文化特色,增加城乡居民间的文化交流,并将这些重要的议题融入创文精神中。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除了形式上的文明表现作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国民体察在不文明行为和风气背后真正导致社会问题的原因和需要帮助的弱势族群。笔者认为,正确的音乐教育对人类行为和品行的影响,在导正陋习恶俗的实践上,比起法规更能推动长期文明建设。

三、结语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5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定义及起源

文件夹评价法,又称卷宗评价法或档案袋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习文件夹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估计学习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由此修正学习方向的一种评价方法,其关注点是学习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由追究、修正和回顾等环节构成,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其基本原理是: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所以必须根植于学习过程之中。文件夹评价法起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授哥德曼开展的艺术教育工程“零点项目”,而“零点项目”的最初构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是他在对英国教育实践的长期考察中受到“成就记录”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最终由圣地亚哥大学英语教师约翰斯于1995年从可操作性上完善了这一评估方法,即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采用建立学生文件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估。所谓“三位一体”就是从学生本人、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同学、教学督导等)这三个角度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二)高职课程评估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发展空间也很大。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授课计划中,把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社区、小组、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区发展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作为重点和目标,作为一种注重过程评价的专业如何联系市场、面向就业,在教学授课中探索出一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路,探索该专业教学评估的逻辑起点。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个案工作课程为例。从个案工作对象来看,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从个案工作过程来看,是与案主建立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关系;从个案工作方法来看,具有不唯一性,比如,面对同一位有网瘾的青少年,二十多岁的刚从高校毕业的男性社工与四十多岁已为人母的女性社工会根据自身情况及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该个案;从个案工作的评估来看,具有复杂性,个案工作的评估不同于数学、外语等专业有明确的对错之分,也不同于营销专业以销售量、销售额来衡量,甚至没有医学上明确的手术成功、身体康复的指标来说明。仍以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案主为例,社工通过几次接触,发现案主的网瘾已经接近或构成心理疾病,超出了社工专业的能力范围,此时,社工征得案主同意后可以将此个案转交给心理医生,以此完结该个案。按通常意义的标准来看,社工没有解决案主的问题,是不合格或不成功的个案,但从社工的标准来考量,社工发现了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给以帮助,以对案主负责的态度在征求案主的意见后对案例进行转交,这是合格甚至成功的个案。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个案工作课程的专业特性决定了需要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进行个案工作课程的教学评估。

2.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2011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指出,要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

3.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产业化导向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采取统一的教材、同质的考核内容,向社会输出的人才也与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零部件一样标准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工作频率越来越快,标准化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用型人才备受青睐。实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标准化的知识,更要具备自主持续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个案工作课程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估,要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考核。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评估的适用性

1.文件夹评价法评估结果更客观

首先,对学生的评估,不只是一次测验成绩、一篇论文、一次实习,而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收获,如直观的论文、实习报告、课程小结等,从所有资料中间接体现学生对个案工作的认识深度、比较擅长的个案工作方法、比较擅长的个案对象、在处理个案中的不足之处等。其次,运用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做出评价的不仅是授课教师及实习机构督导,还包括学生本人、所服务的案主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再次,采取文件夹评价法,学生获得的不只是一个分数,还有整个课程的文件夹,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提取文件夹查看,每个专业人士都可以对学生给出一个专业评价,虽然这些打分评价不记录在档案中,但可以据此看出学生的专业水准。以往用人单位招募人才时只看分数,只能对学生有个上、中、下的粗线条定位,而文件夹评价法则提供了更为翔实充分的资料,据此分析学生的性格、特性及学习能力,可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

2.文件夹评价法的评价具有连续性

首先,从单一个案工作课程来看,评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案工作课程授课之初,对每个学生都建立学习文件夹,日常课程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机构参观实习、课堂模拟个案、专业论文、独立实习、最终的课程总结等,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料均纳入文件夹,可作为学生评估的材料。其次,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来看,评估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始终,从低年级学生的入门理论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到高年级学生操作性实习课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每门课程均可建立学习文件夹,每个阶段都有评估,最终汇总成一个社工专业文件夹。通过4年时间的学习,使学生从一个社工新生逐渐成长为专业社工人员。

二、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教学评估的设计实施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设计

将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校的个案工作课程,评估对象是高校学生。作为有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的高校学生,教师只需列出文件夹中必须包含的材料,学生在个案学习期间,可自行添加材料。

(二)文件夹评价法的实施

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机构督导评价、案主反馈(案主反馈统一放到个案实习报告中,不单独列在评价表中)、学生小组互评的方式,根据个案工作课程的重点,对每个部分材料设置不同的分值比重,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案工作课程分数。

(三)文件夹评价法实施要点

首先,最基础的工作是各类学习文件的收集存档。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课程论文、课堂模拟个案、个案实习报告、课程总结等。凡是学生个人认为对自己课程学习评价有参考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均可以归入文件夹。尤其在课程学习之初,可能学生还不能分辨哪些资料对课程评估有价值,建议将所有的资料都保留到文件夹,随着学习深入、对个案课程认识的提升,可以再次检查文件夹内资料,将无价值的资料删除。其次,应时刻牢记案主保密原则。案主保密原则是社工首要的专业伦理原则。在记录案主信息的过程中,务必忠实记录案主的情况。但是在将其作为分享案例进行学习讨论时,应务必对案主的基本信息加以处理,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络方式等。再次,对关键信息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比如,学生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个案实习过程中对原定方案调整的原因不理解;当学生在个案中遇到伦理困境时难以自决,案主本身有触犯法律的行为,而社工价值观又有为案主保密原则,等等。当面临这种关键信息时,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教学评估的意义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发展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更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学科评估模式。社会工作专业(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作为实际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方面,从专业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实习,实习分数在学科总评中的比例较高。但是,整体教学评估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考核方式之上的。文件夹评价法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标准化测验评估方式的多角度、长时期、全方面、持续性的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单上一个分数的反馈,更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对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改进的一种反馈。举例来说,拿着传统的个案工作成绩单,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而拿着学生的个案工作文件夹,学生会看到专业学习的薄弱环节,自己更适于处理哪类个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件夹回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方面理解比较难,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重这些方面的教学课时;在处理个案过程中学生容易在哪个环节产生问题,应在今后的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总之,文件夹评价法可使我们更加关注分数背后专业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发展空间。文件夹评价法可以为专业发展积累原始素材案例。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职业化发展道路不过几年而已,尚处在学科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可供教学分享探讨的本土个案案例较少。文件夹评价法可以忠实地记录学生处理的每一个个案,保留所有的原始资料。在对案主资料加以保密处理后,可以把所有的文件夹存档,作为专业案例库,用于教学探讨分享,使学生在实际处理个案之前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个案案例,在处理个案时可以有更多的实际个案案例参考,借鉴处理方法。文件夹评价法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全国高校社工专业推广实施,彼时可以考虑建立全国高校社工专业个案案例数据平台,让各高校上传本专业学生的文件夹,实现社工专业案例的共享,为专业发展尽可能多地积累原始素材案例,为专业社工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案例信息平台。

(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最直接的一个意义就是可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社工处理个案,无论是个案还是团体案例、社区案例,对社工的要求就是要给每个案件单独建立档案,记录案件跟进情况,最后归档。用文件夹评价法评估考量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各种资料记录、保存、放入文件夹内,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即使毕业后没有机会从事社工工作,这种良好的整理文档归类的习惯,也会使雇主对初入职场的新人形成做事有条理的第一印象。另外,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个人发展所具有的更深远的意义是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持续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制作文件夹的最初阶段,可能由于不知道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学生会将所有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料都放入文件夹。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对个案的处理把控能力的提高,一些关联度不强、对评估无参考价值的资料,就可以不再放入文件夹存档。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案主的进展情况调整最初的方案,对为何需要更改方案这类重要信息,必须记录在文件夹中。在个案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查看,尤其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经验后,再来回顾自己最初接触的案件,可以更好地反思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种方法更适合哪类个案,可以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随时翻看过去处理过的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三)对社会用人单位的意义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6

1青年编辑的心理特征分析

与其他新闻媒体工作者相似,编辑工作也是一项科学性、思想性较强的脑力劳动,但与新闻记者相比,其工作又较为枯燥、单调,甚至较为繁琐,具有复杂性、严谨性、时限性、长期性的特点,该工作要求编辑要认真、严肃、细致的对待。也正因为编辑工作的这些特征,使得编辑对工作的成就感较低,对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感到迷茫。通过对编辑群体的调查分析来看,大多数编辑都存在几个显著特征:第一,过于较真和追求完美,且对事、对人、对己都比较苛责;第二,人格上非常独立,不易妥协于他人,不依附于他人;第三,思维较为封闭,遇事较为敏感,不轻易求助于他人。上述的这些心理特征使编辑在工作和生活中易产生烦躁、抑郁的情绪,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危机感,且受职业特征、社会环境、个体性格等因素影响,部分青年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无法真正感受到工作的乐趣,难以从工作中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对编辑职业产生困惑[2]。而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心,甚至还会造成青年编辑人际关系、家庭情感上的不顺,进而给其带来更大的压力,影响其今后的工作热情及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就中国而言,科技期刊编辑部多为科研机构下属部门,属于非独立法人。而当前,科技期刊在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不被重视,被边缘化,职称、待遇等滞后的情况。由于大多数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都讲究的是又博又专,即“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的专家”,通俗来讲就是编辑既不是本行业的专业,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家,因此使得编辑在科研机构中难以对自身进行定位,进而在工作时工作热情不高,无法充分发挥主动性,责任心也不强,缺乏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意识。此外,当前科技期刊编辑还面临着评优、职称评定上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当前中国在编辑出版类的评优、评奖上大多针对的是出版社或大型期刊杂志编辑,科技期刊编辑的比例十分少,甚至有的根本没资格参加;第二,基于影响范围、发行量及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科技期刊与出版社相比毫无优势可言,因此评定的条件和评审的资格都会倾向于出版社;第三,从获奖的人员分布来看,通常而言都是社长、主编等领导,或资深的编辑,对青年编辑来说,获奖几率几乎为零;第四,基于职业因素而言,青年编辑在面对角色冲突,现实与期望的落差,职业成就感低时,容易对编辑工作产生一定懈怠,因此在工作中难以进行创新。伴随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网络数字出版的发展势如破竹,并很快超过了传统的科技期刊,而环境的急剧变化,也给青年编辑带来了新的考验,也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期刊的发展和未来,青年编辑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当熟练掌握并应用数字化编辑技术,并使自己成为融编辑、策划、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3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途径

3.1职业认知与规划

①正确认知编辑职业。作为青年编辑,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一职业,就应当做好它,战胜它,完成它,进而逐渐享受它,爱上它。虽然科技期刊隶属于科研部门,但其与科研工作不同,编辑工作其实是一项幕后的工作,且编辑工作的成果体现在他人所发表的文章之中。青年编辑只有认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事业的进步,只有从编辑工作中找到乐趣、发掘意义,化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精神,处处留心学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增值,也才能使自己成为专家和赢家。②合理规划自己的编辑人生。对部分刚入职的青年编辑来说,其通常都有一腔要将中国科技期刊事业长足发展的豪情壮志,但成长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如果发展的目标太过空泛,则容易使工作深陷于茫然和无序的状态,长期如此还会丧失对工作的信心。因此,对于青年编辑而言,应当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一步步完成目标,才能从中得到自信,达成目标。具体而言,青年编辑的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入职初期,青年编辑应将注意力放在业务流程、工作内容上,使自己尽快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合格编辑[2]。而伴随自身业务的不断熟练和经验的累积,在自身专业知识、人脉资源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青年编辑就应当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丰富自我,强化自我,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长与兴趣,从某一专业或方向深入研究作为自身的中期发展目标。当完成知识积累和储备后,青年编辑还可以从自身的工作限制中进行突破,基于编辑部或期刊的发展,培养自己成为本行业或本部门的领军人物。

3.2认识自我与定位

作为人类来说,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的定位自己,要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人无完人,一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而如何取长补短,变劣势为优势,便成为了关键。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青年编辑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和全面的知识面,还要熟悉国家出版政策、编辑的各项规范、一定程度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能掌握最新的科学前沿及动态。在数字化编辑出版的发展背景下,青年编辑的知识面应该还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检索功能。此外,随着编辑工作向出版经营的转变,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青年编辑要审时度势,在新的出版工作模式下做好充足的准备,扬长避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等。对青年编辑而言,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同时,还要结合所在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来做好编辑工作。如有的编辑比较善于捕捉并分析信息,新点子也较多,这样的编辑便可以负责栏目策划、约稿以及学术信息营销、推广等工作,成为经营型编辑;有的编辑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并拥有很强的文字功底,这样的编辑便可以负责审稿、编辑加工等工作,成为学者型编辑;有的编辑比较擅长计算机应用及网络信息服务,并对网络传播规律较为熟悉,这样的编辑便可以主要负责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等工作,成为信息技术型编辑。对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青年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各尽其责、各司其职,进而推动并促进期刊的编辑、出版、宣传活动,且要定期进行信息、思想、能力等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以充分发挥各岗位的最佳工作效率,促进期刊学术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的提高。

3.3自我管理

3.3.1时间管理

做好时间的管理,并不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井井有条,并在张弛有度的时间中有时间去享受生活,进而使自己保持做事的热情。对期刊编辑而言,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都很忙,常常是手上的工作还未处理好,新的工作便接踵而至,而一旦工作中出现一定错误,还要花费大量时间补错。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未对工作进行合理管理,时间未进行合理分配,因此在工作中就会被工作推着走,从而使自己看起来手忙脚乱,却又“什么都没干”。可见,对编辑来说,能有效率地利用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十分重要。而除了要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还要学会对工作进行分类,如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重要且紧急四种类型。而在具体日常处理事项的过程中,青年编辑还可以借鉴一种“20分钟黄金法则”,即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分成若干个20分钟,并在20分钟内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做好手上的工作,20分钟后可以休息一下。这样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青年编辑的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压力,值得推广使用。

3.3.2编辑流程控制管理

一般来说,期刊编辑工作都是比较繁琐和细碎的,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做好时间管理和工作流程的控制,对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刚入职的编辑来说,由于对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的不熟,其可能终日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会逐渐熟悉编辑业务,形成属于自己的“标准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但要想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除了做好时间管理,青年编辑还需要:第一,建立编辑工作流程表,明确各工作间的时间节点,做好过程控制;第二,制作统一的格式表格,对各流程、各事项的详细操作步骤和要求进行描述,并根据实情设定好完成期限,使各项工作都能循序渐进,并得到掌控。

3.4加强学习

3.4.1虚心向资深编辑学习

青年编辑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但编辑技能却略显不足。资深编辑参加工作时间长,且积累了大量的编辑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和思路。因此,青年编辑为少走弯路,缩短熟悉掌握编辑工作的时间,必须要勤学好问,虚心向身边的资深编辑学习。就实际工作总结来看,青年编辑向自身编辑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资深编辑修改过的稿件要认真反复的阅读,进而体会他们对稿件要领的掌握,并仔细分析资深编辑对稿件整体结构、字词句进行修改的原因,以及修改前后的区别;二是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对自己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资深编辑,边学边做,这样的针对性强且提高快,从而使青年编辑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规范的编辑加工要求,快速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5-6]。

3.4.2认真阅读编辑学书刊

对青年编辑而言,要想获取编辑方面的知识,除了悉心请教资深编辑外,还可以从阅读编辑学方面的书刊中获取。就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青年编辑在入职前对编辑学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因此青年编辑在业余时间应当多阅读编辑学方面的书籍,如《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等。通过对这些专业书籍的学习,青年编辑将很快对编辑业务有系统、整体、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进而为自己的编辑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4.3积极撰写编辑学论文

在完成自己本质工作的前提下,青年编辑应当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编辑学的研究,并尝试撰写编辑学论文,做到编研结合,进一步促进自身编辑专业知识和本部期刊质量的提高。当前,虽然当前青年编辑的学历都越来越高,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只有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才能做好编辑工作,而积极撰写编辑学论文就是一种实践,对提高青年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编辑学论文其实就是编辑对编辑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通常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组织构思等过程。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青年编辑不但能学习到他人对编辑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而且还可巩固和深化原有的知识,从而有效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及语言文字水平。其中语言文字水平对青年编辑来说又是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青年编辑需要认真思考论文的结构、文字组织等,因此在这样的实践下,其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将得到快速提高,进而减少编辑工作中的失误。

3.4.4积极参加专业考试

自2001年中国出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便被纳入到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的范围中。作为青年编辑,应当密切关注出版行业的相关政策、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和自身实际情况,提前计划,做好准备,积极参加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在相关考试内容中,其主要考察的青年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如错别字的纠正、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法使用的规范,同时也包含了不少出版行业的工作常识。因此,对于青年编辑基本功的培养大有裨益。

3.4.5积极利用互联网学习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推动了人们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当前网络也能给人们带来宽阔的知识,为此,青年编辑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去学习。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期刊的发展促使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向数字化经营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加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单一经营模式开始逐渐向数字化出版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1]。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期刊发展须紧跟时展,形成满足读者消费需求的数字期刊形式[2]。期刊数字化出版是期刊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受到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限制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传统纸质期刊的萎缩使农业科技期刊不得不探索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以拓展期刊盈利渠道。

一、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模式

(一)平台合作

平台合作指农业科技期刊与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运营商合作,签订出版版权合同。读者在这些平台上可以下载浏览论文,平台按照下载量和浏览量向期刊支付一定的版权费用[3]。

(二)网站出版

网站出版目前越来越受到农业科技期刊的重视,它是期刊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网站都不能提供全文阅读,用户无法下载期刊论文,有的网站长期不更新,远滞后于纸质期刊[4]。

(三)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读者从未使用过开放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开放存取在充分保障作者权益的前提下,供作者学术成果,为读者免费提供论文信息[5]。

二、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一)广告盈利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采用广告盈利模式,是通过向第三方收取广告费盈利,即期刊利润主要来自广告商。农业科技期刊免费或者低价为用户提供期刊内容,以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关注,从而获得广告商的青睐。据统计,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达9881.43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4341亿元[6]。对农业科技期刊来说,用户主要包括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者等,用户特点鲜明,都与农业相关联,因此,其可以吸引相关的农业类企业投放广告。影响广告盈利的因素包括网站点击率、文章下载量、用户浏览时间等,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要详细了解用户数据,才能获取良好的广告效果。

(二)内容盈利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采用内容盈利模式,是通过网络手段销售期刊内容,向期刊用户收取费用的一种模式[7]。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可采用直接销售和平台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盈利。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都有官方网站,其把纸质期刊内容推送到网站上,免费为用户提供期刊每一期的目录和论文摘要内容,用户全文浏览或者下载期刊文章则需要付费。这种直接销售内容的形式虽然没有与第三方分摊盈利,但是期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许多农业科技期刊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三)服务盈利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采用服务盈利模式,是通过向用户提供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而盈利的模式。农业科技期刊社通过官方网站后台监测系统,获得用户的下载量、阅读时间、阅读偏好、广告停留时间等信息,建立用户信息库并分析用户行为,实行按需服务。农业科技期刊社需要定期更新与维护用户信息库,如用户点击量减少需要及时分析自身原因,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8]。

三、当前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用户黏度低,限制盈利拓展

当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版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期刊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于数字出版的技术开发,仅仅把数字出版当作纸质期刊的附属品,其发行时间也滞后于纸质期刊。农业科技期刊出版的流程一般需经过前期选题策划,待作者投稿后进行三审,最后组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整个出版流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对农业科技期刊的用户来说,其希望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当前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内容与效率远远达不到用户的期望,用户体验差,从而导致期刊盈利降低。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盈利结构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主体包括农业科技期刊社、数字技术供应商或者平台运营商和网络销售商。农业科技期刊社可通过发行和版权转让等盈利;数字技术供应商可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或者二次开发数据盈利,也可赚取广告费;网络销售商主要通过提供论文的延伸性服务盈利。数字出版的产业链结构较为复杂,比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环节多,产业链的各个主体都在努力开发新的盈利点。农业科技期刊社主要依靠数字技术供应商对纸质期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再由网络销售商销售。很多农业科技期刊选择与中国知网或者万方签订合作出版协议,借助这些数据平台扩展期刊的传播范围,以此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数字技术供应商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在技术上形成垄断局面,占据了整个期刊出版产业的大部分利润份额。农业科技期刊社和网络销售商都不断强调自己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以增加盈利分成的筹码,利益分配不均也导致传统期刊对数字出版处于观望状态。

(三)版权问题未解决,制约产业盈利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迅猛,但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版权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盗版期刊网站增多,用户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会出现很多相似的网站。目前,在网络上用户可以轻易搜索到期刊文章的电子版,而这些文章并没有获得原创作者的网络授权。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平台运营商很难做到一对一核实版权归属,其把版权问题的解决寄托于期刊社。期刊文章的版权按道理说应该属于作者,但是作者要想文章正常发表,就需要与期刊社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包括网络传播权,所以文章的数字版权应属于期刊社。期刊社虽然拥有文章完全的版权,但是在实际网络传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数字技术供应商则期望获得文章的网络发表版权,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盈利。

(四)同质化现象严重,束缚盈利模式

期刊数字出版的初衷是把传统的纸质期刊用数字化技术展示,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文章。而目前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单一,盈利渠道基本一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农业科技期刊依托数字技术供应商期刊,期刊社只提供每期期刊内容,基本不参与后续的数字出版。数字技术供应商虽然在技术上是信得过的,但其对文章内容的把控能力远远比不上期刊责任编辑,在进行网络推广时不能精准描述内容,无法吸引用户阅读。数字出版企业将重点放在技术的提升上,内容把关和营销能力明显不足,以致严重束缚盈利模式的发展。

四、优化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建议

(一)打造精品内容,突出盈利重点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对传统纸质期刊的发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传统纸质期刊正在逐年缩减发行量,近年来有的高校只订阅电子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宣传渠道,虽然纸质期刊发行量有所下降,但是电子期刊发行量呈现上升趋势。总的来说,期刊发行市场因为新媒体的传播而有所扩大,并有效提升了期刊的知名度。为了吸引广告商,农业科技期刊社需要认识到期刊内容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内容一直是期刊的核心,农业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主要还是依靠期刊内容去打造品牌。农业科技期刊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出版经验。农业科技期刊社应牢牢把握内容为王的黄金法则,借助数字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加工重构,深度挖掘不同主题的文化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在期刊数字化中掌握主动权,不断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盈利思路

在现有的机制下,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的盈利分配是不均衡的。农业科技期刊社虽然是内容供应商,但是在规模上无法与数字技术供应商相抗衡,在利益分配谈判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无法充分调动各个出版企业的积极性,导致其难以发挥在数字出版中的资源优势。数字出版是传统纸质期刊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只有齐心协力,在合作中达到共赢,才能促使数字出版得到更好发展。农业科技期刊社、数字技术供应商、网络销售商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各自在产业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实现出版产业的利益最大化。此外,农业科技期刊的盈利模式还应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只依靠广告费和发行费盈利。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用户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或者提供咨询服务,多元化经营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期刊的快速成长,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明确版权归属,完善盈利环境

为鼓励作者创造更好的作品并且继续发表在本刊上,农业科技期刊应该改变传统的授权方式,在与作者签订版权协议的时明确告知作者授权范围和报酬,支付作者数字出版的稿费。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用户并没有形成付费阅读习惯,大多是从各个盗版网站上下载资源,因此,数字出版的盈利空间大大缩小。数字出版资源比传统期刊更容易复制,传播范围更广,技术的发展导致侵权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给期刊的版权保护带来困难。国家有关部门须修订有关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数字出版的版权管理,对版权的归属进行细致的划分。此外,农业科技期刊社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加密技术,对期刊文章采用内容加密、数字水印等技术进行加密。解决数字出版的侵权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完善反侵权的法律法规,改进加密技术,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把握盈利趋势

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其在农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海量的内容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积累的人脉资源为一线农业生产者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也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搭建用户与专家、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平台,使其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在期刊网站上提供一些学习视频、音乐的链接供用户浏览。农业科技期刊应主动思考如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期刊与手机的结合是期刊发展的方向,手机终端更适应现在快节奏的阅读需求。2020年,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9.86亿人[9],手机的普及给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知网、万方等平台已经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吸引用户安装使用。运营期刊微信公众号和期刊App的开发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应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发期刊App,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阅期刊内容,实现手机在线付费阅读和下载。

五、结语

营销法则论文范文8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产业高度成熟,但产能高度饱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劳动力与能源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1]。应对纺织产业困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建成纺织强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推进纺织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2]。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等活动结合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舞台[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包括决策系统、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及规则系统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5]。我公司是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实施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过程中成立的国有控股科技型企业,从创建初期就以“科技为本,市场为纲,人才至上”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高性能增强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我公司一直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通过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1打造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决策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决策,决策系统引导技术创新的选择与实施,是管理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大脑”,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活动以及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机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6]。我公司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1技术创新的基本理念。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完整意义的创新。我公司提出科技创新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基本理念,以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双轮驱动铸就纺织强企,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一方面鼓励研发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前沿及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新产品研制;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对产品的全方位认识,为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好功课,确保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在市场上的充分转化。

1.2技术创新方向的决策。我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确定了以市场需求、国家及行业需求、行业关键技术、医疗健康防护需求为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确保了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充分协同和深度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墙”,使产品的开发从萌芽期就具有市场基因,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面向国家及行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主动解决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研发的新型特警战训服面料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警用高端防护服装的长期垄断,多功能消防员防护服系列面料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了我国消防领域防护服装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局面。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做强军工产品,研制的多款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已成功配套航天航空工业装备应用。对于面向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充分整合公司研发、机电、检测技术优势,围绕行业前沿技术,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检测仪器开发、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在防静电、耐高温阻燃等多个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方科”牌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及其“领先一步,永久防护”的技术创新理念已深深扎根。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研制的医用防护隔离服、医用抗菌被褥及其他具有抗菌功能的医用手术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

1.3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机制。为确保我公司技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确定了以技术创新水平及成果转化预期为目标的双导向决策机制,形成了以学术委员会、经理办公会、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家咨询团队为主体的决策管理机制。学术委员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进行决策,由技术专家和市场人员组成,在决策层面体现出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经理办公会负责对学术委员会决策的科研事项进行确定立项,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全力保障科研事项顺利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科技创新具体事项进行管理并督促推进落实,确保科研事项及时完成;专家咨询团队对部分重点项目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技术创新顺利攻关。

2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系统是由不同功能单元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能够保证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我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企业内部研发机构为核心,有效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建立了“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使技术创新在更广阔的组织空间内进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一纵”指基于产业链建立“纤维,纺织,服装,检测,用户”五位一体的纵向创新线,引领全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横”指基于“产,学,研,用”合作建立横向长效合作机制,与高校、科研检测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和利用。此外,依托“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陕西省安全防护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安全防护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获批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实施与高校的联合,推动行业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与政府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在原材料采购、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服装加工、产品检测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与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电网、中石油及多个国外大型石油、电力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创新及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不断提升。

3打造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各类资源的筹集与配置,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能源保障,是技术创新体系的血脉,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我公司紧密围绕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信息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高水平的研发资金投入。高度重视科研投入,设立科技发展基金,保障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我公司近几年研发资金投入平均保持在8%以上,远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要求,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2专业的人才队伍。坚持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专业科技工作者,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老带新、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在职学历提升,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围绕高性能纤维应用和纺织技术研究,建设了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产业用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工程创新团队,培养了涵盖材料、纺织、针织、染整、检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团队,为我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为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研发技术岗位设立从研发助理工程师至研发中心技术主管的九级岗位,同时制定明确的岗位晋级与降级标准,畅通技术人才职务晋升通道,切实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

3.3充分利用业内技术信息支持平台。积极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合作,我公司成功承办了6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并将其打造为国内安全防护纺织服装行业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规模最大的技术交流盛会,以此为契机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和信息支持。同时利用上级单位主办的期刊来聚集技术资源,积极参加其所举办的行业技术活动,利用其建立的包括院士在内的涵盖纺纱、织造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智库,为技术创新提供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及充实的人才智库支持。此外,我公司还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巡回走访国内外用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和市场前沿。

4打造完备的技术创新规则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系统是指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原则、规定、程序和运行规范等,规定和制约技术创新体系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游戏法则”。我公司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持续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从企业战略目标符合性、技术创新性及可行性、产业化前景等方面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确定科研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技术及经济指标,必须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新产品开发需结合市场需求,产品要具有新性能,或是针对新市场的集成创新,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二是实施以“出成果,促转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技术人员既重视成果水平,又着眼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和潜能,从项目立项、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三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奖励。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包括科技项目完成奖励、科研成果获奖配套奖励以及标准、专利、科技论文奖励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奖励是在一定期限内分别提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参与项目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鼓励技术人员主动深入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项目申报奖励根据申报外部项目的不同级别进行相应奖励。

5主要效果

通过构建和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我公司技术创新效能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5.1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我公司仍然走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公司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逐年上升,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

5.2科技成果数量水平不断提升。我公司近几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应急防护救援纺织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级别不断提高,项目水平更加前沿;修订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近10项,获得专利授权50多项;开发出新型警用战训服特种功能面料、双层阻燃功能性面料、带电作业屏蔽服面料、碳纤维三维编织增强材料等新产品50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军警、消防灭火、抢险救援、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系列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励20多项,我公司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誉。

5.3带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我公司坚持以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相结合,打造国内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科研产业高地。依托成立的各平台及联盟,实施多个科研项目,带动芳纶等国产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水平快速提升,为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纺织企业和职业防护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公司研制的系列高性能纤维增强新材料大力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与西安相关大型国有纺织企业正在推进深度合作,助力陕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丝绸之路”起点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