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1
[关键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养;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08―04
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有用的英语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英语教学与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探讨的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方法和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一)师范人才的培养模式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一般外语院校几乎相同,仍侧重于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大多开设综合英语、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阅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课程。其中,综合英语、听力等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最多的达到8个学期。但是,由于总课时有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范类课目较少,且学时有限。一般的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测试学,且只有一个学期。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性较差,与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活动脱钩,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下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英语教师是一门很特殊的职业,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从业者要求的特殊性。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涵盖很多方面,如英文讲演、英文歌曲演唱、简笔画、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试题编写及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同一般的外语院校一样,师范院校一贯重视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关的精读课开设四年,泛读课、听力课开设两年,写作课的课时较少,一般只有两个学期。由于师范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学习动机不足,即便相对受重视的这些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开设在英语专业大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词汇学、英美文学等课程虽然被视为必修课,但似乎只受到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们的重视,其余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一年,有的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种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不足。这样,原本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由于教和学双方均未给予合适的安排与足够的重视而变成走形式和无用的代名词。
(三)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
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影响下,许多师范院校盲目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的“专业性”,专业课程分类细而多,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却很少。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j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lg,71g,7g。由此可见,课程结构仍以学科教育为基本框架,突出学科专业教育、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门类少,学时少。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知识模块:英语专业技能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各种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敢于迎接挑战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创新能力等。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些需要反复实践的课程如:写作课、翻译课、教学法课等都受到课时的局限。如写作课上,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写作技能之后很少有机会去应用,个别学生作文被点评的机率极低,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就会选择一些写作的模板套用,写出的文章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大同小异,质量可想而知。教学法课上的模拟教学机会更是难得,又因教育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教师的课时被一再缩减,很多学生在还不熟悉教学环节。
二、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同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应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有密切地联系,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地作用。
(一)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而这些培养的学生数年之后将走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教授上,而应该把培育合格的英语人才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首要的任务。合格的英语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即高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当然,能否做到这些,还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品和素养。古人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既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使学生“成才”,又要担当塑造其“灵魂”的职责使学生“成人”。教师的工作可谓艰巨而光荣,同时,对为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曾说过这样的话,何以为师,先看师品,德高为师;再看师智,学高为师;三看师能,技高为师;四看师表,身正为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魅力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领先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树立教师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主体具有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即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以渊博的英语文化修养为教学之坚实底蕴,能穿透语言层面进而突破英语文化的多种理解障碍,诸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方面的大众文化障碍,文史哲等方面的高雅文化障碍,是非取舍、审美标准方面的价值文化障碍等等,从而洞悉英语语言深处的人文积淀。而且,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中西文化双重背景下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善于对两种文明作出理性的比较分析,具备在优劣筛选中创新语言和创新文
化的才能。详言之,既要坚实地把握母文化的“根”,又要在汉英融通中互补,升华东方文明的基本品格,从而通过对英语言语和文化特质的把握,不但使学生丰富语言素质、发展言语能力,并且为其注入符合全球真善美基本价值准则的新人文精神。如是,英语教师就会超越语言而成为21世纪中华文明的有力促进者和创造者。专业课程的设置挖掘出英语教师的潜能,并对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起了一种提升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以促进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几个方面
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品质,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英语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这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要优化课程设置就必须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1 改善课程设置板块,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基于课程设置板块的调整,这就使得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对其所教的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课程设置的改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入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使其见解更加符合国际化的特点。
2 改革课程的内容,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施人文教育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及任务必备的心理条件。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把深厚的英语功底展现于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教师导演的大舞台,做到“寓教于练、寓学于用”。如何才能把丰富的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不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准备课时要追求更高境界,力争把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由书本内容引入到更广阔的联想空间,用情景把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逐步形成知识与信息的网络。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3 增加选修课程,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自身,英语当然具有以丰厚的科学文化积淀为底蕴的历史传承性和稳定性,但是作为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语用学和教学理论则处在不断“引进”和发展之中;更兼全球网络提供了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权威的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进行新知杂交和学术融合空前便捷。这些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学创新目标的激励下迅速强化科研能力,当是全球化时代对英语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要求。这种综合性科研能力包括学术新知整合能力、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首先是学术新知整合能力,即英语教师要积极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从现代语言学和语用学、二语习得理论及课堂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近发展中捕捉学术新知,不懈存储、长期累积、并有机整合到以自己的研究和创造目标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其次是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即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测试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化预计、反思、调整和整体优化,尤其要善于敏锐地洞察并牵引学习主体的课堂心理流向,尊重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情意特点,以最大效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专业论文撰写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真切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心灵感悟,然后通过写作这个筛滤程序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又不乏实以这种因包蕴了创新智慧而问世的论文来激励自己对英语教育的永动式探求。而且,面对全球学术和教育交流更趋频繁的时代特征,我们倡导以英语来撰写论文或同时用中英文来,以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面。这样,就对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师论文撰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专业化要求。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强化,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
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及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心理素质,这对高校英语教师也同样重要。这一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就智力因素而言,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深度的思维能力、较高的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情等方面。同时,对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一定的技能素质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较高教育心理素质的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所有方面。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素质,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懂得教育心理,就是能以学生最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动因、学习态度、心理特点、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兴趣程度、接受能力、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给予充分的考虑。真正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入人心。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其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2
1.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认识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革.虽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行最彻底的一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次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的,例如:视图与投影、始建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以及数学建模等等,这些内容在现在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是对原来的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如对立体几何的处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因此,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提高.众所周知,高师院校是培养教育基础工作的根源,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综合型人才的重担就要落高师院校的肩上.因此,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3.现代高科技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和高科技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
脱离原来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内容创新、素养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培养目标———端正的思想、品德兼优,并遵循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原则:一是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甩掉传统的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方式应该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知识的强化,拓宽学习领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五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构成了课程体系,然而对课程类别、各阶段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分支机构的改革就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构成了完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创新、实践”为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主要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是改革数学专业课程.数学课程是在校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中,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难.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合理、适应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教学设备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渐渐地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于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等学习中,只是有老师教,学生学,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现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实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基本上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
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如语文、英语、政治等;一类是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再一类就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比如很多幼儿园开设英语口语、电脑绘画、艺术特长班等,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对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知之甚少。
很多人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幼儿体操、舞蹈、音乐、书法等艺术特长师资也十分匮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等技能。可见,构建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应力求通过重新配置课程和界定内容,突出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培养目标是制定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的具体目标具有规范的限制作用。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全国各地幼儿园、家庭成长教育工作与学前教育领域。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幼儿教育技术能力强,专业新知识吸收快,熟悉幼教方法,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及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在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学业务中发挥骨干作用。我们根据高职的职业化要求重新确定了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从原来对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幼儿园实际需要,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定向性,即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满足幼儿园需求的毕业生。同时,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程为主要基础,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努力做到毕业后就能独立开展工作。(2)解决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学前教育工作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工作来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让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3)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针对性,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计划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持,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之中。一个优秀的课程体系的产生,首先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的深入调研,切实把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际要求,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我们的思路是:
以培养能力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即直接对应社会生产相关的某类岗位,是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适应一定职业领域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高职课程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以“全实践”为理念所谓“全实践”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
以前,我们往往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只有到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有实践教学,因而强调集中实践环节,忽视全过程实践。
事实上,实习只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过程,它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
具有针对性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订单式”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使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要完成弹、唱、跳、做等内容的考核,严把出口关。
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围绕目前幼儿园的主要课程及私立幼儿园开设的新课程设置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图职业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和巩固。此类课程包括:语言、艺术、健康、自然、科学五个模块,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在设置这一模块时注重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综合化的成果是综合课程的系统讲义或完整教材。比如,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科学》,《美术》是素描、简笔画、手工三方面内容的综合,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真正“能用”、“会用”、“活用”。
教学见习、实习教育实践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安排,我们的特色是提出“学前见习”的概念,在新生入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去感受教学环境,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以后随着教学深入,逐步增大课时量,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依据学科的序列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安排并贯穿始终。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渠道。此类课程包括幼儿故事创编、儿童玩具设计与制作、创新成果展示、儿童心理咨询、学生创意竞赛、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故事创编、幼儿珠心算等等。选修课的设立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得学校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更加灵活,教学针对性加强,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8).
[3]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5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增添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对于一些仪器的安装操作原理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性的互动教学关系,适当的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采用随堂讲随堂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活跃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3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6结语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6
关键词:海关法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43-02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培养海关法律职业人才,我们结合海关法学特色专业点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
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法学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教育目标一直存在着“素质教育说”和“职业教育说”之争,前者强调的是教育的通识性,后者强调的是教育的职业性。
法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大力加强海关法学本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点建设原则,准确定位海关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坚持以海关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职业人才为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因海关完税价格审定、税则归类、税率和汇率适用等事项而与海关发生争议的问题在有关涉外企事业中大量存在。海关争议问题的专业性很强,有关法律争议问题,一些进出口企业法务部甚至包括部分法院和检察院工作人员也没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解决,相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缺乏熟悉海关法律知识的相关人才也很难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海关的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海关还是与海关相关的涉外进出口企事业、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对通晓法律、海关审价、商品归类、原产地规则、关税征管、加工贸易、行政处罚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
基于多年海关法学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对海关法律人才需求的反映,我们在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上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完整、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懂法律、懂通关、懂外语并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在实践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专业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在职业伦理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法律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尤其是要注重法律伦理的培养。
二、海关法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1.按照海关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来深化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要从法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保留14门法学核心课程,要求核心课程讲授必须围绕法律规则、法律思维的培养来开展。其次,要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优化海关法学特色课程。围绕“海关法”、“国际海关法”、“海关缉私”和“比较海关法”等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增加“海关行政处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美国海关法”等选修类课程,加强海关法学特色专业教材的编写,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微型课程、举行学习沙龙等形式解决课程与课时之间的矛盾,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先后编写了“海关法学”、“海关缉毒”等10本具有鲜明特色的海关法学系列教材。“比较海关法”、“国际经济法”等4门课程成为上海市重点课程,“走私犯罪研究”、“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8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海关法学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讲授式、研讨式、实践活动式、自主学习式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与非讼处理技巧、谈判技巧等法律实务课程,司法实习、海关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多采用研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式教学,而法理学、法制史等课程,则多采用讲授式教学,通过
系统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系统。
三、海关法学实践教学的强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阻碍自己顺利找到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实践能力不高,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自身在解决法律实务问题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着眼于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力强化海关法学实践教学。
1.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成模拟法庭和海关缉私实训室等两个实验室,正在建设三个特色案例诊断室(海关知识产权案例库、海关走私案例库、海关行政处罚案例库)。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与海关、公检法、律师事务所、涉外企事业的产学研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为创新型、涉外型、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2.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由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院旁听、法律援助、专业辩论赛、法院实习、海关实习、毕业实习等组成。我们比较成熟的做法:一是努力培养出一支“实践型”教师队伍。目前法律系每一位专任教师都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既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能较好地利用海关、律师事务所基地等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办案和进行法律咨询。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支来自全国海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涉外企事业单位等校外专家组成的“智库”队伍,聘请他们为特聘教授,讲授司法实践课程。担任学生实习、论文指导老师,开设前沿讲座等,大大促进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二是在坚持传统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法律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如我们非常重视去法院旁听活动,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有关案件的庭审,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们熟悉诉讼程序,增强他们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再如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积极开展法学专业辩论赛、研究性学习沙龙、上海市模拟法庭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内外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已申报的课题等,并在活动中邀请海关关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现场指导或点评,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2010年我系学生申报结题的“个人企业社会和谐共生——世博通关便利化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暑假社会实践大赛“最佳项目奖”暨第二届“知行杯”特等奖。
四、海关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养成的途径和方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参加专业实习、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养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学模式从“师本模式”向“生本模式”转变,从“接受模式”向“探究模式”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是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多用于刑法和民法等实体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采取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等形式,通过运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来阐明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从分析个案中进一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二是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诉讼流程,掌握诉讼技巧,熟悉案件文书制作,提高法庭应变能力和辩论能力,多用于诉讼法等程序法的教学中。三是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适用于探究某些具体行为是否违法、应适用此法或彼法、应如何定罪量刑,或者当法律与道德出现矛盾时应如何解决等争议性法律问题中。一般经过自学、收集材料、研究性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先在课堂上提出基本观点,其他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赞同性的阐述或反对性的批判,教师居中适度引导和进行点评。
五、海关法学课程教学的考核
海关法学课程教学的考核要充分体现出能力培养导向,它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和对学生课程考试的考核。
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与督导评教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艺术的考核。
对学生课程考试的考核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根据平时作业评定成绩,终结性考核则根据期末考试评定成绩,两项的配分比例要合理。平时作业包括上课笔记、课堂发言、小组学习、课程论文、模拟法庭活动等内容,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提出,原则上考核方式不少于3种,考核次数不少于3次并做好考核记录。学期考试一般采用案例分析和写学期论文方式进行考核,如在学期考试中我们加大案例分析的分量,甚至直接将法院审理的案件卷宗加以整理后作为考试的材料,由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独立写出判决意见。同时我们要求学生至少阅读5篇专业论文,在此基础上写出论文读后感。
参考文献:
[1]田圣斌.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2]奚玮,郝亮.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