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例6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8-2

1 现代农业的主要体现

一是体现在对资金和农业科技的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体现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特别是在将资金与技术的集中投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农业独特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特点。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关键和主导作用。三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体现在农业产业经营的高度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供销服务的社会化,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设施的装备逐步得到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形式和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山东现代农业建设应把握的要点

山东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遵循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一下三个要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合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这个要点,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有机构成比率。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应着力推广良种、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深化现行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要点,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科学管理形式。重点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完整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紧紧抓住转变发展观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用现展观念指导农业的水平。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和运用提升城市的理念提升农村、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培养产业工人的理念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以下七种有效实现形式: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重视和投资建设,围绕区域名优农产品大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菜、设施池藕及设施林果等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质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对粮食、蔬菜、果品及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抗风险、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农业。品牌农业事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要重视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努力争创部级,甚至世界级驰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山东农业的地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循环农业。要重视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高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建设循环经济户、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制止秸秆露天焚烧,变废为宝,开发形成新的产业。

观光旅游农业。山东观光旅游农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蔬菜之乡”寿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上大作文章,突出体现田园菜香和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出了 “蔬菜之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大力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集中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山东的知名度。

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前提。要注重吸纳外资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优化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税收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出口创汇企业的实力,膨胀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目前山东已拥有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要继续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继续扶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5 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的上述思想是从全国和山东全省范围内讲的,三个关键要点是现代农业的内涵,具有普遍性,七种有效实现形式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强求一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快一些,某些行业、产品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围绕上述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优势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带。大力调整蔬菜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菜、果、菌设施栽培优势产业带和蔬菜出口创汇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强化扶持力度,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用在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同时积极改进和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方式,积极奖励农产品创优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支持多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范围,逐步形成运作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富民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增强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山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向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延伸,积极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A].人民日报,2006-04-7.

[2]李娅,刘慧.基于效率的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7,(5):47-49.

[3]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4):467-471.

[4]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04-108.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2

一、目前现状

优质稻米: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0多万亩,年产优质稻米26万吨,射阳大米畅销上海和苏南大中城市,2007年射阳大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大蒜:全县现有大蒜面积18万亩,年产蒜苔10万吨,蒜产品保鲜库容量6万吨,青龙牌蒜苔以口感好、蒜油高畅销大江南北。

中药材:以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达8万亩,中药材加工企业8家,苏洋牌获得绿色食品生产标志,万亩园正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亮点。

蚕桑:全县桑园面积达6.5万亩,年产优质无病桑苗8千万株,年产优质蚕茧13.6万担。规模蚕茧加工企业4个。

梨果:全县现有梨果面积12万亩,2006年荣获全国无公害梨果基地县,“三水”梨、黄金梨、全花4号梨等多次在国家、省优质水果评比中获奖。

设施蔬菜: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6.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达5个,以青椒、西胡芦、甜瓜为主的设施蔬菜亩平效益达万元以上。

花卉苗木:全县花卉苗木面积达2.4万亩,陈洋桃园万株青芽打入北京奥运会、海通的千亩鲜切花畅销上海、南京、郑州等大中城市。

畜禽:全县生猪饲养量达85万头、家禽饲料量达2000万羽、万头猪8个、万羽禽场67个、年出栏生猪50万头,年出栏肉禽1200万羽,年产蛋禽9.8万吨。

水产: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8万吨,列全国百强,江苏第二。是全国最大的蟹苗繁育基地,全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和海蜇养殖基地。“青白”牌大闸蟹、“绿洋”牌紫菜、“海市”牌海蜇等水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蜂产品:射阳县庆缘康蜂产品厂是盐城市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8000吨。“妙语”牌系列蜂蜜、皇浆、花粉集天然、保健、营养、抗病与一体,已进入全国20多家大中型超市,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被国家商检总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出口蜂产品免检产品。

二、对策研究

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创新载体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四个强县”,奋力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园区按照“一万亩规模、三千亩核心”的思路,在今明两年重点打造3000亩核心区,对核心区设施种植拾遗补缺,加快推进旭升二、三期工程,并进一步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同时,今冬明春,在核心区南侧新拓1000亩规模,2014年开始向战备河西拓展。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为载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首席专家,组建全县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组建粮食、设施蔬菜、中药材、生猪、家禽、蚕桑、棉花、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林果花卉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巩固提高麦、棉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力争融入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技术联盟与联合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资源整合集成使用,建立园艺、粮油、蚕桑、畜禽、苗木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优新品种的展示基地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基地。依托装备精良、技术实力较强的站、所、校、队,面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特色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粮油、园艺蔬菜等两个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培养5名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首席专家),5个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我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力军,县级农技人员要紧贴生产实际,每人每年完成科技论文和调研报告2篇,同时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聘用相关专业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农技员,加强乡土科技人员培养,造成一支总量足、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按照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在现有各类园区、基层的基础上,聚集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一批集约化水平高、社会化服务好、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试验、示范展示、推广任务。鼓励有条件 园区逐步建成农业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积极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示范、信息、农民培训、检验检测和创业投资等服务,重点建设优质粮棉油高产创建、设施蔬菜、高效蚕桑、畜禽规模化、中药材、林果花卉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今年力争办成3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村、镇,每镇都有示范基地,每村都有示范点。

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导,着力招大培强10个10亿元主导产业,在品种繁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食品、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装备等领域,培植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年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

(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工程

1、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良种良法推广一体化、农机农艺整合、健康养殖、高效生态技术集成、农业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为重点,筛选确定30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试验、推广和应用,每项技术都明确一名专家领头、一支队伍服务、一项产业配套,并积极争取省市立项,掀起新一轮农业技术创新高潮。

2、培育农业科技特色产业。依靠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中药材、大蒜、蚕桑、林果花卉、畜禽养殖、耐盐树种等十大农业科技特色产业,注重从特色产业中培植科技典型,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加快“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格局。

3、建立农技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立足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装备优势,以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农业科技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把基地打造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研发基地、科技创业基地、技术培训基地、农民学习展示基地。

(三)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

1、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深入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进百村”活动,整合农、科、教以及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选百名专家挂村进户服务指导产业规划、培训和产后服务。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与层次,挂村专家每年驻村入户指导服务100天以上,每名农技人员培植创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一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个,户均增产增收达15%以上。

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服务,完善和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等多种为农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以培养农户种学种养能力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激发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带动引领,每镇建立一个科技示范村,全县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4000户。

3、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成立农民培训讲师团,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送教下乡、技术服务、科技直通车、远程教育、进村入户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对农民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肯干力量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全县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每年开展创业培训1300人次,培养20名农民成为创业、创新、创富之星。

4、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是构成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快速通道,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作用,提高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按照十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大米、中药材、农产品深度加工为龙头,全县建成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以上。

(四)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1、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部省级项目支持,全县17个镇(办事处),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要求,全面建设“五有”农技中心,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实施农业部“人才特岗”计划,建立健全村级农技员网络建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2、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整合各事业站检测设备,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县、镇两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和检测站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3、开展新型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构成拥有自主产权的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指导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科技领域全面渗透,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和共享,引进开展数字化农业技术和专家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重大畜禽疫情监测,建立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扩大应用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与装备技术。

三、结语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3

1 江苏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

截至 2015 年年底,全省农地累积流转面积达到216.8 万 hm2,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 64%。其中,射阳以联耕联种为主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有望突破 6.67 万 hm2,规模经营占比近 50%;泗洪以土地集中型专业大户为主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 7.65 万 hm2,规模经营占比为 58%;武进以农业企业+农户为主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 1.50 万hm2,规模经营占比约 68%。为有效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三县(区)均做出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1.1 射阳联耕联种服务模式

从 2012 年开始,射阳在全县推行农户+农户+合作社的联耕联种新模式,从破除田埂入手,将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由社会化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探索出联种分管、联种统管、全程联营等现代农业规模服务的射阳模式。联种分管是指将现有 2 hm2左右的标准条田中的分户田埂由专业合作组织去除,连片成框,统一品种和耕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农业生产中的其他环节由农户各自负责。联种统管是指在联种分管的基础上,推进产中服务,由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更大范围内的田间统一生产管理服务。全程联营是在生产全过程实行联营联管,进行生产过程的统一耕作和管理、成本均摊、收益分配,实行订单生产,并在这个过程中,创树品牌,精深加工,提升综合效益。射阳模式被写入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2-3]。

1.2 泗洪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模式

通过招商引进江苏苏欣农机连锁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苏汇隆投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江苏源欣现代农业全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欣公司),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生产全过程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产前规划、生产资料和良种供应、耕翻播种,产中水肥管理、植保,以及收获、秸秆处理,产后烘干仓储等。由于有科研单位和担保机构参与,较好地解决了科技服务和融资服务难题,受到广泛欢迎。截至2015 年年底,源欣公司在泗洪县提供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 8.4 万 hm2。该县参考借鉴滴滴打车的运作思路,于 2015 年年初成功研发了嘀嘀农机APP,为规模化经营主体搭建了一个农机互动的平台,实时农机服务供需信息。目前,实名注册农户人数已达到 2 200 多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主体注册达到 620 个,外省的用户也越来越多。

1.3 武进农业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受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武进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滑,目前已不足 0.7 万 hm2,且以规模经营为主。武进高度重视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建成了一批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江苏五星级、江苏四星级农机合作社,为全区粮食生产提供耕整、栽植、植保、机收、烘干和秸秆处理等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同时,通过农地股份合作的形式,由合作社牵头提供包括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在内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显著提升。

2 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支撑能力弱化

近年来,全省不断强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相比,与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县乡两级农技人员队伍学历层次低、专业技能水平低、职称低、年龄高的三低一高现象突出,农技知识更新慢,开展农技服务的手段和条件落后,严重影响了服务效能的提升。二是受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逐渐从县管变为乡镇管理,人员工资也由乡镇承担,造成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另外,他们还要服从乡镇工作的统一安排,从事招商引资、秸秆禁烧、计划生育等临时性、机动性的无关本职工作,在编不在岗问题突出。三是由于在全省层面缺少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等公益性农业服务力量各自为战、重复投入,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公益性农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2.2 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虽然全省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早,服务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但与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及江苏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和农业大省地位相比,全省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地方。一是主体规模较小。个体户或相关合作组织是全省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的主要力量,与大农场、大兵团农业服务能力相比,全省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的规模总体偏小,经济实力不强,能够提供全过程、一站式、保姆化服务的主体还比较少,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水平有待提升[4-6]。二是服务领域不广。全省经营性农业服务主要包括农机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服务等内容,提供烘干、仓储、金融信贷等服务的主体还比较鲜见,特别是规模化经营主体在预付土地租金、进行土地整治、集中大量购买生产资料等环节需要大量资金,对金融信贷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缺少抵押物,导致涉农贷款获取的门槛高、手续繁、审批时间长、费用高,获取难度很大。泗洪县政府甚至拿出 1 000万元的风险担保基金,以增强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的信心,但收效甚微。三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不强。全省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如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金融贷款担保等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能力还有待提高[7-8]。

3 促进江苏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对策在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的背景下,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契约联结着千家万户,也关乎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助力规模化经营主体有利可图,既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3.1 加强全省现代农业生产服务资源的宏观统筹和统一规划

针对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分散和服务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建议由江苏省农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等研究提出全省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整合与宏观统筹的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全省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的宏观统筹与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另外,组织相关力量,编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全省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分工与协作的思路、目标、重点和保障条件,推动形成具有一体化、一条龙和一盘棋特征的江苏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3.2 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针对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责定位不清、县乡管理不顺、人员三高一低和在编不在岗等突出问题,建议江苏省人大加快立法步伐,制定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办法,明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职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职责定位,实行县乡(镇)两级推广机构的垂直管理,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任务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另外,建议教育厅和江苏省农委联合,通过委托高校定向培养,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通过定向委培、强化培训等措施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同时,要关注和关心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成长,分类制订成长计划,吸引有志青年加入。允许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作价等形式,切实有效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成为有尊严、有前途的职业。

3.3 强化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针对全省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规模较小的问题,建议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扶持政策与措施,培育建设一批区域性、企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具体来说,建议将现有按承包关系发放惠农补贴的政策适度调整为谁种地,谁经营,谁得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的运行成本。另外,要制定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准入标准,在集群集聚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倾斜,用于建设粮食烘干设备间、农机具存放间和粮食仓库。同时,对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实行免税政策,加强经营性农业服务与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有机融合和协调联动。

3.4 建设一批综合性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研究制定符合江苏需求和时代规律的现代农用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对机械台数、匹数、服务半径大小、收费标准和规范营运等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在全省各区域范围内遴选一批发展规模大、综合实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农机合作社,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户提供一站式、全过程、多环节的专业服务,服务内容可涵盖产前生产资料供给、产中田间管理、产后收割烘干加工、品牌打造和电子商务营销等。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经营性社会化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资源精准配置率,提升服务效能[9-10]。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4

奋力构建现代健康农业产业体系

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新常态下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今年工作完成情况

1.不断优化农业发展机制。为理清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及思路,促进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邀请大学有关专家教授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编制并出台了首个乡镇级以“健康农业”为发展理念的农业专项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为区健康农业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先行探索,引导和争取了区级重点工程布局、重点项目倾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镇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挖掘新潜力,出台了《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扶持镇内农机化发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推动、激励全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2.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今年全镇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20亩,高效规模设施园艺项目3个。新增家庭农场1个、市区级“五好”示范合作社4个,成立1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植保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培植服务能力1500亩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3个,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防治覆盖面达75%以上。全镇分4个片区进行集中规模育秧98亩,机插秧面积12355亩。深入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科学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粮食平均单产达483公斤。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完成138万,完成任务的92%。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达16887元,同比增长12%。

3.大力发展林业绿化工程。全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及经济林果产业,全年绿化造林面积约780亩,招引市长生园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成290亩美国核桃生产基地。沿泗白路南延打造高标准绿色通道3.5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5580亩,其中采取割灌除草、补植修枝等抚育措施的达1500亩。累计栽植中山杉、水杉、广玉兰、女贞、紫薇等树木1.9万余株。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区交绿化任务。

4.全力夯实物质装备基础。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省级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1个,累计获批财政投资1300万元,项目区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建设机耕桥9座、排灌站2座、涵闸25座、衬砌渠道3.89公里、硬质道路13.81公里。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年推广各类农机具83台套,农机化水平达到85%,较好地完成了区交农机指标。加大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力度,组织实用农民技术培训5次,累计培训382人。

5.强化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全镇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农产品质量三级网格化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全年上传速测数据7200个以上,监管巡查45次,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积极组织“三品”认证工作,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组织做好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动物免疫率达100%。平稳协调关停生猪屠宰场,强化肉食品市场安全,严厉打击非法电捕鱼现象,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扎实推动建设新农村。全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暨禁烧禁抛工作,夏秋两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有效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全镇通过“一事一议”筹资 28.31万元,总投资149.31万元修建道路9条,总长4.6公里,路灯181盏,绿化广场1座。大力实施全面小康“十百千”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申报创建小康示范村5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长效管护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档次。

7.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继续扶持绿篱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认真抓好电商进农村试点工作,成立社区电商综合服务站,主推牛肉、芋头、虫草鸡蛋、三福江蟹等10多种特色农产品。整合农业、气象、水利等方面的资源,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平台,结合农情农时及时天气、植保、科技、市场等各类信息,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回顾全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机、农技、农资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二是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制约还未完全破解,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占比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高效农业占比不高;四是村居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多,增收渠道不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少。

三、明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一是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主城区、中国医药城的辐射作用,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等方向招引投资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大项目。继续加快江苏中药科技园二期智能温室、中药养生馆等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开园,尽早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认真组织实施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省级高沙土综合整治项目,强化项目管理,提升农业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强做优农业。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实权、颁铁证”,引导老百姓放心流转土地,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利用中药科技园平台,沿泰镇高速、泗白路两侧种植特色中药材,培植稀有珍贵的中药材品种,提升药材生产的档次和品位。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在园区周边鼓励并扶持建设农家乐及采摘园,打造观光旅游、科教科普、种苗繁殖、产品展示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拓宽农业发展的新领域。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农场为平台,引导传统稻麦两熟向经济林果、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特色种植转变,发展特色农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等发展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支持其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经营等服务。

三是进一步建设新农村。扩大镇村绿色空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突出抓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将所有镇村主要路道打造成植被搭配合理、造型错落有致的景观带,形成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要求各村(社区)要争创绿化示范村、美丽乡村、康居示范村,充分利用住宅四周、闲置土地等进行造林绿化,做到宜林地块绿化全覆盖。用好“一事一议”筹资资金,合理规划布局项目。继续巩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成果,坚持“以路养路、以河养河”的思路,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5

摘 要:在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以此来适应现今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分析二者的概念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42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的改革和深化,其中农业经济因为改革而发生的体制改变比较大。原来,我国农业经济实行均田制,即一亩田一个人,可在经济改革的要求下,农业经济必须向着更专业、更规范的经营方式转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小农经济向社会生产的转变。为了使农业经济更快的适应并加速这一转变,我国提出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的伟大构想。

1 现代农业特征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

1.1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已经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农业生产太过于分散,没有产生可以直接依赖的主体;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人力依然是主要劳动力;没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意识,多数农民还局限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没有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农业经营体系进行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1.2 现代农业特征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特征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属于同一内涵,都是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现代农业即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此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培养农育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的农村合作社,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的基础与服务,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2 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条件,新的农业特征要用新型的经营体系来支撑,两者属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2.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符合现代农业特征的客观要求

什么样的农业特征需要什么样的经营体系。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下,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发展,这个时候,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就变的很有必要。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经营方式要更趋于机械化、科学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机械化是指生产技术的机械化,用机器代替人力,既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生产效率;科学化是生产技术的科学化,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发达的21世纪,这句话都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真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必要时还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引用,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集约化主要是增产方式的集约化,传统农业的生产属于粗放式,即精耕简作,现代农业的生产属于集约式,即精耕细作。对增产方式实行集约化,既能保证质量也能保证产量;市场化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特征,市场化是指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是经济的载体,农业经济也是一样。农民在进行生产的时候要面向市场,做到一切生产都是为了市场而投入,生产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得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是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的,尤其是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农村合作社是农民与市场进行交流的最主要平台,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应对现代农业新挑战的有效措施

根据国家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现在从事农产品种植的农民人数较少,土地也明显不足,在这较少的人口中,女性的人口比例要比男性的人口比例大,平均年龄在50~60岁以上,这就意味我国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在这诸多的挑战中,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农民的人口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问题[1]。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培养专业的农育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等生产可以依赖的主体,对农业生产进行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对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起促进作用,既解决了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也保证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3 总结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既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又能为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贡献主要力量,两者属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LO)02-0017-05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的产业支撑条件。能否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深入研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体系,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能有效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以四川省这一农业大省为分析案例,对上述重要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特定和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提出的,它是按照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业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对中国现实而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即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五大特征:一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构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二是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并且构成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三是先进科技广泛应甩,技术进步成为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四是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其构成和效率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五是生态环境愈益重视。注重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四川农业的现实基础

四川是一个地处西部内陆、自然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人口大省和农业人省。全省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总人口8700万,居全国第3位;耕地面积6089.6万亩,居全国第2位。由于气候、土壤地域分布的多样性,四川适合多种动植物繁衍和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筛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优质特色品种。但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综合而论,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手工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机械化农具共同组成,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上不高,手工操作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居主体地位。

二是农业动力为人力、畜力、机械力、化学力、电力等同时并存,但仍然维系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基本格局。

三是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但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体系还突出地存在功能不全和效率较低的问题。

四是农业技术体系中包括传统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但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生产技术仍是主体,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还相对有限。

五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与科技素质还相对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均衡流动的负效应日渐显现。

六是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产品的商品率还较低,开放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从总体上看,尽管四川农业取得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进展,已经为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初始条件,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紧迫和粮食安全问题有所凸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矛盾正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由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生态负荷日趋沉重,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四川农业将主要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非均衡流动矛盾日益显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外部流失愈加严重等关键性制约因素,由此成为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中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三、四川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四川农业的发展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初始阶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四川农业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四川人多地少、资源约束严峻、生态负荷较重、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四川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高度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在模式选择上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特点,突出发展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可持续型现代农业模式。为此,必须在加大投入力度,显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推广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六大支撑体系,确保我省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农业财政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

由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加之农业对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依赖较强,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一方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动力较小,另一方面农业内部积累能力不强,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农业发展投资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大投入,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及保险体系。

1 构建高效的财政投入体系

财政支持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需要划清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在农业投入中的界限和范畴,建立政府投资的长效机制,以保证现代农业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应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并要依法加大对农业部门基金和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积极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一是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物抵资、以工代赈等方式,增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加大财政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购买良种、大型农机具的直接补贴力度,加速农业的科技

化、机械化和良种化水平;四是增加对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科研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2 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特征的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相比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所需的金融支持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而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的三大主体;二是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制度,保障农业经营者和金融机构双方共同利益;三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发放优势特色农业开发贷款、生态环境建设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四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改革试点成果,使其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五是积极探索民间金融机构准人的政策调整试点,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组建村镇银行;六是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引导民间借贷,有效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口。

3 建设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为有效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有效支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建立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体系,设计适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及风险防范措施。一是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适当补贴;二是支持农民规范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通过财政补助、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壮大;三是创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为投资较大、有一定风险的种养业项目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二)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农业科技落后、科技人才匮乏是制约四川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主要障碍之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需要构建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1 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一是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为依托,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省级农业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重点完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省级科研机构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技术配套研究,并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支持各类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2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在以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益瓦解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创新。一是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二是分类整合现有农业部门的资源,对公益性机构,由财政全额供养;对中介性机构采取“养一段,扶一程”,让其逐步走上半自给道路;对经营性机构则大力扶持,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政府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协调作用,增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带动力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辐射功能。

3 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一是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造就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业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的梯队人员队伍;二是进一步培训农业中初级技术人员。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三是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三)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从本质上看,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和用现代经营方式来推进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四川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农业经营制度创新人手,尽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1 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应在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重点是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实施“订单农业”,让农民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带来的利润。

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积极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来促进和规范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一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使之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农业技术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载体;二是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开展产品营销和加工的运行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主体。

(四)农业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必然依靠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有效提高。农业信息如何进村人户、如何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是四川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四川省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必须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 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县并延伸到大多数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网络的服务功能,以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质量预警体系和农业市场风险分析体系。

2 重视农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本土化开发

充分重视农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和开发,建立计算机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同时,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还必须重视本土化开发工作,努力实现农业信息平台自主开发,有效地提升本地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3 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人员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能有效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是以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为基础,通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引导等途径,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人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

人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四川省这方面还十分薄弱,同样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尽快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

1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一是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二是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四是要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整合优势,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域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点为补充”、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上下贯通、有效运行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检验检测的能力和水平。

3 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一是规范认证行为,严格标识管理,构建完善的名牌农产品的培育、认定和质量跟踪机制;二是建立以产品认证为重点,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的认证体系;三是加强对认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产品认证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

(六)现代农业市场支撑体系

加快发展我省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培育农业市场体系。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支撑,必须构筑农业市场体系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和联动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产业拉动作用。农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进行重大创新,不能沿袭以政府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要运用政策有效引导和启动社会资本进入,坚持企业主导,业主经营,探索全新的农业市场体系发展模式。

1 兴建农村集贸市场

农村集贸市场以向农民提供农畜产品收售服务为主,为广大农民提供十分重要的产品交易平台,能够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满足农民日常的消费和销售需求。应当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大力兴建中小型农村集贸市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仍然较为突出的“买难”和“卖难”问题,消除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中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 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业市场化支撑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商品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等功能。应当依托全省各地的特色资源和区域优势,建设符合四川省情、布局合理、辐射力强、信息灵敏、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全省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网络。

3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

在全省农村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现代物流业,在城乡之间搭建起资金、物资、信息畅通传递的桥梁。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业态,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物流网络,促进农村流通设施的升级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四、四川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因地制宜。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四川幅员辽阔、区域类型多样、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发展不能实行“一刀切”,采取统一模式。从四川实际出发,应当因地制宜地重点选择四种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从总体上看,四川农业资源严重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可利用资源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成为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无土栽培农业”、“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走一条高度注重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是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应在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显著提高农民技术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劳动密集型农业,在较大程度缓解四川人多地少矛盾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益水平。

三是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四川自然条件的区域性、垂直性、过渡性分布特征,为全省发展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多样化条件。应当根据各地的资源、技术和地理地貌等特点,面向市场需求进行优势资源的比较和筛选,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重点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注重提高农业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益,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和产业带,通过突出产业特色的方式发挥区域优势。

四是可持续型现代农业模式。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应当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确化,实行精耕细作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广泛应用立体种植技术、作物固氮技术以及利用生物链防治病虫害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显著提高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四川人地矛盾尖锐,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以保证农村内部稳定为基本前提,必须防止出现农村土地过度兼并倾向,避免在外部条件不具备时贸然将大量农民变成“无地农民”。在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区,应规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在确保农民自愿和充分参与基础上合理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中。通过土地向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的方式,稳步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同步积极支持农民向城镇转移,在二三产业就业,从根本上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在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区和山区,由于区位和资源条件的限制,短期内不具备龙头企业进入进行农业开发的条件,因而必须避免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土地集中,应当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土地人股、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克服小农户低效经营土地的弱点,构建小群体、大规模的更适宜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三)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农业区域布局

四川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资源禀赋客观地决定了主要农产品只能自求平衡,很难与其他资源相对丰富省区在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增长方面一争高下。因此,四川在农业发展中必须十分注重突出特色资源优势,四川的现代农业应当是以优势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四川农业的结构调整也应是以优势特色农业为主线的结构调整。一是要制定并实施四川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分区重点建设优质粮油、畜产品、果蔬、中药材、林竹和茶叶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六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应重点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进

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优势特色农业的连片分布,规模发展,通过推进基地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培育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以此为基础不断延伸加工环节,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四川现代农业的效益水平;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道路,在全省每个县逐步培植起1~2个真正具有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以其为产业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工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构建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四川实际出发,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突破:第一,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点和连接城乡产业的链条,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实施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第二,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县域范围,与城市工业形成梯次分布,依靠靠近农产品原料产地的优势,既有效增强产业竞争力,又充分发挥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第三,培育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着力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

(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四川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出现疏于管理、日久失修的问题,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注重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务必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对于受益面较窄的准公共产品,按照“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将产权界定到个人,鼓励农户直接参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二是通过村民公选的民主方式,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管理小组。管理小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的方式,化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产生的纠纷;三是政府相关部门为项目后续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要改变以往政府只管投资建设,不管经营管理的弊病,相关部门应当负责指导和协助农村社区构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