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例6篇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金融学 差异性教学 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金融在一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经济对金融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社会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得格外迫切。因此,如何培养新经济和新金融人才,高等教育肩负重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

一、“金融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历史上看,货币、信用等金融要素的产生已有几千年了,在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确立以前,无论是货币的演进,还是信用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式银行的出现把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金融范畴,由此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世纪中叶,尽管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但主要的金融活动仍然在货币系统和以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覆盖之下,因此,金融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货币和银行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运作、金融资产估值和经济主体理财已经成为金融活动的重要内容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面对新的变化,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即包括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总量与均衡、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活动的集合。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新的融资方式、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手段及市场热点层出不穷,“金融学”课程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1.金融活动的国际化趋势。

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投融资活动不再拘泥于一国范围之内,经济全球化迅速促使金融国际化。资本流动促进货币及各类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网络,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通过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及传染效应而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及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拓展业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伴随资本的国际流动,银行网络遍布全球,同时促使跨国银行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这些都榻鹑诨疃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2.金融活动的市场化趋势。

金融活动的市场化是指融资方式或资产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定价由市场决定,资产流动性越来越强。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大量银行信贷或应收账款这类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被作为虚拟的本金发行证券,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交易。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交易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及效率的提高。金融活动的市场化,使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以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及风险管理理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资产组合理论第一次提出把数理方法引入金融问题的研究中。多因素套利理论将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分解成多种因素,从而更加贴近市场实际。分解过程需要技术支持,衍生金融工具中的期权定价模型更需要数学和统计技术支持,金融产品的设计需要工程化思维与技术的支持。

现代金融业务及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有关金融学问题的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使得金融学科与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交叉,金融工程、行为金融、数理金融等多个交叉学科孕育而生,创造性地解决了各种金融问题。此外,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导致传统支付和融资业务向电子化、网络化、证券化的方式转变。

二、“金融学”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金融学”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了货币、信用、汇率、利率、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总量与均衡、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宏、微观金融活动。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对整个金融体系有个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如《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对于这类学生而言,“金融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微观市场领域,如资本市场的运作、有价证券的交易等方面。

由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不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的掌握深度与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涵盖的内容众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授课学生的具体专业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三、“金融学”课程在不同专业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实践

1.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的课程教学要求。

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包括货币、信用、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等基本范畴,又涵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领域,还涉及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总量与均衡、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稳定与发展等宏观金融层面。鉴于该门课程对于金融专业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学生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现代金融理论的前沿与发展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提高专业素养。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多方面的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与业务技能,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市场营销、企业风险控制等活动。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可适当放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同时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进行资金管理、投融资决策及风险管理等活动。

2.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1)金融学专业。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全面掌握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基本范畴、基本原理、金融理论的前沿与发展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专业性强及小班教学的特点,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3―5个研究专题,由教师引入专题的研究背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再以组员报告的形式汇总小组的观点,最后由老师做进一步的总结与点评。通过互助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讲授金融理论时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教授完之后,通过具体案例,如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金融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

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探讨角度与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货币一章可以引入人民偶尤SDR一篮子货币的话题,教师可以从微观层面展开探讨,如人民币加入SDR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对老百姓的出国旅游、对居民的资产配置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如在金融市场一章可以增加证券市场的交易及策略分析的介绍,对于股票交易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动员参加股票交易模拟大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金融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

3.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金融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高校仍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目前,我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并未采取差异化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实施差异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取消期末笔试的环节,总评成绩的构成应更加多元化。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可以对专题讨论中学生的讨论发言、相关章节布置的课程论文、上课时的新闻分享等环节都设置考核标准,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总之,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真正实现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

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应由重知识测试向重能力测试转变,要降低闭卷考试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考试的题型应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金融学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独立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结合“金融学”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金融素养,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与创新,提高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49-51.

[2]康立.《货币金融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77-80,84.

[3]钱丽霞.《金融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48-249.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博迪.默顿.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际金融 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也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在中国,国际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中国的国际金融市场要快速发展与完善,就不可缺少一批有一定专业水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金融人才。我们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自从1998年开始就设立了国际金融专业,其目标也旨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在过去11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为了适应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对现代国际金融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我们必须联系实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对课程设置等方面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本文将就新时期国际金融专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国际金融专业培养措施的一些思考。

一、新时期国际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市场环境

1、金融机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

以我国为例,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从“大一统”的金融模式解体形成了现代中国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现在的金融机构,除了人民银行以外还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除此以外我国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与合资银行出现。近来我国又推出了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对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上市。

由此可知,众多金融机构的存在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要求广大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要越来越丰富,还要求能够紧跟时代特征更新知识。

2、金融市场趋于成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国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很迅速,我国近年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发展也较为迅速。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新型国际金融业务,使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以往国际金融专业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在现代国际金融教育教学中加入与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及技术从而使国际金融专业教育的内容要有多元知识结构

总的来讲,新时期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是,经济领域中对单一型国际金融人才的需求将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对那些既懂管理又通英语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新时期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国际金融专业,其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上,我们学院的定位也是如此。但面对新时期国际金融市场需求,这个目标定位就必须加以扩大。通过近几年来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本人认为:国际金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才能的国际金融人才”较为合适。这种提法虽然有点偏大,但根据我国多年来国际金融教育模式来看,大家注重“专才”的培养而忽视“全才”的培养。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才”的培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但从现代金融发展来看,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必须以“全面人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全方面能力。

三、新时期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教育培养措施的思考

1、改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培养目标

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非是两大去向:一是就业,二是考研。根据中外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外的课程设置为:“初级专业(及相关专业)课――高级专业课――实战专业课”。这与我们学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大相径庭。很显然,国外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凡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一概不开。他们认为大学教育的目地是直接面对和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就业市场。而我们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基础课包括有政治德育课、体育课等等几乎占三年必修课的30%。基于以上的对比,针对本院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微观类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目前随着金融理论从宏观抽象转向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研究方向的发展,国际金融专业教学也应该顺应这种微观化的金融发展方向,与国外国际金融学教学模式接轨,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组织学,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投资理论、家庭理财、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有利于学生接近和了解现实,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然,强调微观类课程建设,并不意味着宏观类课程建设不重要,应该是宏观、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发展。

(2)注重国际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1)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学院的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的不牢固。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本人认为:一是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的传输,并给学生提供相关案例讨论,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以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外汇与汇率”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巴林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败的实例进行案例教学;二是运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金融专业的许多课程实际上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让学生在国际金融实验室中进行模拟的外汇买卖,由此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外汇交易的目的兴趣。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我院教师队伍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具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的理论基础都很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够丰富,具体到微观的业务操作,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可创造条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以方便本校学生的实习。同时,我们还可以定期聘请金融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以办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情况。

(3)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以增强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对现代的国际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掌握大量金融基础知识也要强化英语和通晓国际金融惯例。另外,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身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本人也提议,在本院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当然,在提倡双语教学中,一是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堂容量来确定是否进行双语教学。课程难易程度适中课堂容量较小的情况较为适宜推广双语教学。二是要注意加强双语授课教师本身的英语及金融理论的修养。某种情况下这也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最后是要注意双语教学在教材选择上最好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跟踪金融理论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

3、配合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目前,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现象。这种僵化的考核方式与培养实践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我们已经按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比如《国际金融学》和《国际结算》的考核内容分成理论与实务两部分,取笔试与实验室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主要是基础理论考核,目的是主要考查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如汇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实验室考试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学》和《国际结算》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国际结算、外汇交易等。对这些课程采取的手段利用实验室上机操作,考核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种考核不仅使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对于国际金融相关课程的实践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平时成绩。授课教师给每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记录每次训练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实践训练报告等组成,为计算实际操作能力总成绩提供数据。

其二,笔试成绩。主要以书面简答的形式考察国际金融类课程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和实际应用情况等。

其三,实际操作考核。根据这些课程实际操作的特点,主要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比如外汇交易操作中,学期初,授课教师会在每个参加实践课学生的模拟账户上注入1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学期中,学生们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外汇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外汇买卖。期末时,授课教师统计学生的盈亏状况作为期末总成绩的计分依据。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实际外汇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买卖时机的把握。

其四,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局域网上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根据内容展开充分讨论。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和解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尝试到探究和创新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考核的方法之一。

4、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实用型人才

国际金融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而产学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设置一个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院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金融实验室模拟交易系统,该系统能提供专业金融市场的行情资讯和交易系统,能够使广大学生把所学的各种证券、外汇交易知识在一个逼真的环境中得到直观、形象的理解,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更完善的结合。对学生将来从事各金融领域的真正交易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学院还需加强与金融各单位的联系,有计划地选派实验教师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已开展金融实验教学的兄弟院校去参观、学习,及时到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相关科技公司培训、见习。了解新业务发展与金融改革及计算机金融业务软件运用情况,尽可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方法,博取众长,为我所用。

总之,我们在进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放大国际金融视野,夯实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过程,从市场需要出发,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急需和稀缺专业人才为教学依托,抢占人才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 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2] 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3] 吴时舫:培养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5).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金融学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这次爆发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世界金融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

我国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快,微观金融理论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微观金融管理问题。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批的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在金融机构的一线从事金融工作,这对他们的知识结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既要求他们精通经济理论知识,了解国家的有关金融政策,又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原有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已不适应目前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了,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新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较强的对国家金融政策的解读能力,同时还具有对金融工具的估值、定价的能力等。

二、改革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高等学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专业实习薄弱、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教学等弊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对目前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模块教育的方式,建立共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两大基础课平台,以奠定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模块设立上,要精选专业核心课,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同时还要设立学科广、品位高的文化素质通识课体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环节。各学校应在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加强合作,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校内学生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金融学专业做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有时笔记都不记。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的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大胆地引进案例式教学方式,金融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业务性也比较强,而且目前的金融部门拥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我们教学中参考和应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习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强化模拟实验教学,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第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让他们到金融实际部门去实习锻炼,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做兼职的教师。

四、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保证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检查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环节的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证,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风和学风的好与坏,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各科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只要学生考前集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学专业应加大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对理论课可以采取理论分析,观点透析等方式进行;对专业课可以采取实际技能操作等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科 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层次、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这种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是拥有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谓多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先进的金融理念、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积极主动利用创新思维方式、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全面的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一是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二是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人才;三是综合性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急需的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级金融人才;四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而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素质是:具备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包括金融业务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宏观金融理论和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及微观金融知识,还要具有敏捷坚实的财务智商,包括阅读理解数字的技能、投资战略的技能、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技能和全面的法律知识;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因此,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定位并未完全与社会需求对接

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校超过200个,各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差距较大,专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院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各层次、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在人才培养布局上,各类型人才培养比例与社会的需求有很大偏差,造成金融人才供需尴尬局面,一方面是众多用人单位一将难求,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另一方面是大批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与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笼统有直接关系。国外的金融学专业大多根据培养层次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通用人才,定位清晰、明确、具体。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则把具备“工商企业以及公共部门的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性、分析性及概念性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教育,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训练

我国大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四大层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考虑,课程之间常常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课程内容上,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课源少、课时不足,学生缺少可操作能力训练,绝大多数学校偏重宏观金融领域理论的传授,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的指导。相对的,有些国内高校则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核心课程和实施方案。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呈模块化结构,一年级是英语年,学习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合乎国际规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素养,二年级是资格年,主要学习、掌握经济、金融、会计和一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规律,为学位的第一部分(大三)和第二部分(大四)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非常重视微观金融领域,强调财会数理知识与金融交叉学科的实际运用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向微观化、综合化发展。微观化,一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 摒弃陈旧的、重复的知识,补充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 如微观银行学、信托学和基金学等,二是要增设反映金融微观运行新需要的微观金融课程, 如金融信息学和金融数据库等。综合化是指增设各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课程,包括人文修养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以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亟待创新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质量。我国金融专业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虽然各高校一直在强调理论教学要向“理论教学+实战演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实际上很难实施到位,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三年制本科层次的教学安排,分成研讨课(Seminar)、课程论文(Essay)、观点陈述(presentation)和案例分析(cases analyze)等环节,每个阶段要完成阶段论文,学生每周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多个学术项目。在研讨课,教师确定研讨主题,引导启发学生讨论,锻炼理论运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论文则是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书报、期刊等各种渠道认真阅读、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课程论文;在观点陈述阶段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究过程,充分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主体应尽快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多开设一些实务课程,多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和感性认识,以提高职业适应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办学单位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订单式”按需培养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

[3]王心如. 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2):121-122.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文5

1.1 英国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特点

1.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主张原创,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来扩展知识边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干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的创造性。

1.1.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讲座、讨论、辩论和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课前布置讨论任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辩论等方式交流观点,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个性。

1.1.3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应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职业导向性。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追踪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拓宽知识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1.4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多样化,通过论文、案例分析、演讲演示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并且,考试方式的设置和答案的标准也比较灵活。学生在完成论文写作、课堂演示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创意。

1.2 美国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特点

1.2.1 以创新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公共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在本科一、二年级课程中,注重通识知识的积累,学生根据兴趣、专长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比重高达20%〜30%。例如,麻省理工学院金融专业学生需先修完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关注金融学研究动态、反映金融市场变化、适应金融行业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1.2.2 多学科交叉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强调多学科交叉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知识的复合性,不局限于本专业学习。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即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注重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设置“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和“独立活动计划”。让本科生有机会加入教师的研究团队,通过独立活动实践计划进行独立选题,提前进入课题研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髙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国外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

1.3.1 以通识教育为抓手的创新素质培养

国外高校在金融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并重,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例如,在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把历史、自然、人文和艺术等课程融入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培养学生对通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1.3.2 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

国外高校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社会需求的内容和特点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除了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专业外的知识与技术,强调在社会服务中提升创新能力,把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同时,注重培养国际化水平。如日本的九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打造国际化金融人才,英国高校的金融创新人才培养遵循全球化的人才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金融市场实践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3.3 注重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设置

国外髙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微观金融为主,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证券等。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例如金融管理案例、金融实验课程、风险资本运作课程、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竞争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和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同时,根据髙校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课程体系,并随时灵活调整。

1.3.4 注重经济金融方法论的运用

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因此在创新人才掌握的知识技能中注重经济金融方法论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熟练使用金融实证方法,用实证模型发现和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在了解经济金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的基础上,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模型对经济金融现象更好的解释效果。

1.3.5 注重知识结构的层次化

国外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覆盖金融理论的全部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金融学知识体系,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根据课程特点恻重理论深度和实践环节,课程所涉知识点的深度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特点和创新教育发展需要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2.国外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

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金融业的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海南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外髙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2.1 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放环境和金融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人才定位为国际化、复合型创新金融人才,即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国际视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灵活敏锐的创新思维、坚初不拔的创新意志、宽厚扎实的创新知识、熟练的业务素质以及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具有能发现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富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2.2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适应金融发展的国际化需要,从微观金融角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创新课程模块。加大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学分的比重,注重金融学与数学、信息技术、物流。社会学科的交叉。课程设置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应用型特色,突出金融学专业在“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等方面的优势。

2.3 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金融创新人才实践训练体系。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特长和研究兴趣,可以通过实训课程、科研项目、国际交换(国际实验班)、调研实习等方式来构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和创新实践项目,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金融综合实验室建设,利用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模拟实验平台,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2.4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完善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机制、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等。通过制订绩效考核办法等方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创新型教师队伍发展机制。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知识能力和科研水平。建立高校与海南金融机构的人才交流机制,引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一线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学习和调研,聘请金融行业的专家能手给学生授课。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等,规范引导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5 建立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海南金融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发展目标以及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结合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与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创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海南银行业和农村金融改革需求、适应海南保险业和证券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与多元性为原则。根据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反映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内涵的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比较、借鉴和吸纳国外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中可参考的适用性指标,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金融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说明指标的设立与评价方式能基本衡量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反映创新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建立清晰的评价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潜能,以期达到培养目标。

(2)合理性原则。要求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指标既能反映创新人才培养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能凸显学生的创新潜质,做到公正合理地进行评价。

(3)可行性原则。表示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方法手段切实可行并具有实际意义。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信息易获得、易收集,并且具体考核指标有弹性、可调整,确保评价效果具有有效性。

(4)多元化原则。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人才具备创新素质的广度,说明评价指标能覆盖影响人才培养效果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可以用纵向广度和横向广度衡量。纵向广度说明不但在某个阶段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在实务中具备知识更新、持续创新的能力。横向广度说明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每个对接点都能发挥创新才能,另一方面是人才具备创新素质的深度。根据创新人才的素质特点,评价指标要最大限度体现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综合反映每个人才创新能力的程度。

3.2 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学校、学生、教师、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保障人才培养效果的发挥。因此,构建海南高校金融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的管理主体、参与主体和反馈主体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展开分析。

管理主体指标及其内涵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主体,主要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界定,进行人才培养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1)培养目标界定。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的学科专业做支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一是体现国际化,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二是注重技能。具备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讲、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关注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满足海南金融发展的创新需求。四是培育人文素养。具备社会服务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2)人才培养资源管理。一是师资资源管理。包括制定师资资源管理规划、创新型师资的标准、师资队伍构成及配套管理、师资培训制度、绩效考核等。二是产学研资源。加强校企政联合,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是教学科研资源。课程体系、实验平台、实训基地、科研项目库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及成果转化。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范文6

一、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型是西方大学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1.注重通识教育。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追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强调通识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理论基础并重,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创新等方面综合品质的培养,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例如,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制订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侧重于对本科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自然、人文、艺术等各门类科学的突出贡献,理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的环境对公司运作的影响。

2.注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日本一桥大学和九州大学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为战略目标,英国大学教育则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市场实践结合的方式等。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需要熟悉专业外的知识与技术,强调本人知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有机结合。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对包括金融学在内各个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是:“通过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般要求和管理学院的课程相结合,使本科生学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独特结合,并能够胜任当今技术密集的商界中的顶尖工作。”

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本科金融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西方许多顶级名校在培养本科金融人才方面,往往根据社会需求的内容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把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教育工作的实际考核标准。许多高校注重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英国牛津大学设置了金融就业关系、中央管制与转型经济、社会科学统计方法等课程;威尔士波戈尔大学商学院的银行与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银行发展战略与业绩、模拟金融数据、投资与私人银行业等课程。

二、发达国家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特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学(尤其要英美国家在大学)的教学计划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它们认为学生不仅应该谙熟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核心课程、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选修课程所构成。这些学校注重新生通识类知识的积累,在大一至大二的课程中,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兴趣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课程,此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高达20%~30%。以麻省理工学院此类一流大学金融专业的本科课程为例,金融专业学生需首先修完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与广泛的选修课程相比,其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则显得少而精,其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选修课程也并非随意设置,有大量关注金融学研究前沿、反映金融市场变化、贴近金融类岗位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适应市场节奏。

2.更注重微观领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内本科金融学教育不同,国外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微观金融为主,如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等,而诸如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并不占主流,而且学生从大三才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领域学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为了加强金融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门开设了金融管理案例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一改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了诸如金融市场实践、东亚商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投资领域的实务类人才,专门开设了风险资本、证券投资基金、资本运作等课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包括日本金融系统、证券市场交易、固定收入模型与方法、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耶鲁大学则设有竞争策略、计划评估、税收和商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

3.重视经济金融方法论的研究。国外高校认为金融学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因此更注重经济金融方法论方面的课程,也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密歇根大学设置了金融实证方法课程,用实证模型发现和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目前流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趋势下,对于经济金融方法论的掌握和研究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就模型论模型,神话和放大模型的作用,而应该更多了解经济金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从根本上理解现实情况对模型修正的意义和作用,以使模型达到对经济金融现象更好的解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