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例6篇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有害生物问题分析对策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一、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二、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4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三、防治的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3.3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4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保护环境,使有害生物的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2

摘要:园林工程的施工及养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园林种植属于短期施工工程,养护管理属长期、周期性工程。园林施工与养护两者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析了园林施工及养护管理的特点,并就两者有机结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施工;养护;结合

园林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包括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施工处于园林工程的中期,强调进度与质量,关注于最后的成果;而养护处于园林工程的后期,强调实效,力求实用与美观,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园林理念得以延续。也就是说而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离不开施工和养护这些分项工程的有机结合,否则,园林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因此园林施工与养护两者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园林施工的要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颁布,为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标准。按照规范,严格按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施工,对各项绿化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的工程监理和质量控制。

1、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

2、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所以说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如不严格按图施工,将会歪曲整个设计意念,影响绿化美化效果。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密切联系、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绿化工程的质量的基本前提。

3、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用

根据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确定各种需要量,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时落实施工进度的实施,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往往能使工程施工有条不紊,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尽量缩短工期。在工程量大、工期短的重点工程施工上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招投标制度在园林工程上的实施,更加有必要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用。施工组织机构需明确工程分几个工程组完成,以及各工程组的所属关系及负责人。注意不要忽略养护组。人员安排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按时间顺序安排。

二、园林养护的要点

园林工程竣工后,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树木栽植是一时之事,而养护则是长期之事,即“三分栽,七分管”。各种树木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特点要使树木长的健壮,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就要给树木创造足以满足需要的生活条件,就要满足它对水分的需要,既不能缺水而干旱,也不能因水分过多使其遭受水涝灾害。

1、灌溉

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满足树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都应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措施就叫灌溉。灌溉一般根据植物叶片内渗透压或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灌溉时,如叶片的吸水能力很大,则证明水分不足,就应及时喷水。抗旱灌木虽受设备及人力条件的限制,但必须掌握新栽的树木、小苗、灌木、阔叶树要优先灌水,长期定植的树木、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阳光直射、天气炎热的中午做好不要浇水,中午时叶面灌水也不好。灌溉时要作到适量,最好采取少灌、勤灌、惺灌的原则,必须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因树、因地、因时制宜的合理灌溉,保证树木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灌水方法是树木定植以后,一般乔木需连续灌水3~5年,灌木最少5年,土质不好或树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则应延长灌水年限。每次每株的最低灌水量一一乔木不得少于90公斤,灌木不得少于60公斤。灌溉常用的水源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池塘水、经化验可用的废水。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堰灌溉、畦灌、喷灌、滴灌等。灌溉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1)灌水堰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的太深,以免伤根;(2)水量充足:(3)水渗透后及时封堰或中耕,切断土壤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

2、排水

土壤含水过多,造成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不同长势以及生长条件的不同,树木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排涝方法有(1)地表径流:地表坡度控制在01~03%,不留坑洼死角;(2)明沟排水:适用于大雨后抢排积水,(3)暗沟排水.采用地下排水管线并与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相连,但造价较高。保持土壤湿润是树木成活的主要条件,除在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外,还应根据气候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枝叶萌动、生长旺盛的季节,常绿树栽植后,干旱时除浇定根水外,对枝叶也应经常喷水,但是土壤中水分始终呈饱和状态,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树木生长发育。低洼地区会导致积水,应注意挖排水沟及时排水。对大面积的绿化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绿化区设置自动喷灌设备或预埋水管,定时浇水。

3、施肥

树木成活进入正常生殖状况后,可以追加肥质较为淡薄的肥料。施肥工作应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经松土除草后进行。

4、病虫害的防治

其方法主要有药物毒杀和生物防治两种,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要掌握病虫的发生规律,利用综合防治,抓住有利时机用最少的人工和药物取得最佳效果。病虫害一旦在早期给予控制,其防止很困难。

三、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

1、园林施工与与养护均是园林设计意图的再现

园林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者预想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例如植物配置,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园林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现场把关,实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更是如此。

同样,园林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这是打造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对园林养护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和延续。例如已经施工完毕的一处园林景观,有植物配置及建筑小品,其中的层次对全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养护工作中充分理解设计理念,采取合理修剪等途径来控制植物层次、高度,来体现和延续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就需要在养护作业和考核时与设计者的介入。

2、园林养护应贯穿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就绿化工程为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为保证移栽树木的水分平衡,必须对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时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等养护措施。

3、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合理做好资金安排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结合到施工、养护的每一个环节。要根据资金安排把握施工、养护档次,合理选用工程材料做好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设计,切忌重此薄彼,削减养护资金影响后期养护效果。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按园林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并使其成活,尽早发挥绿化效果的过程。种植和养护是其中重要的两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及养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种植属于短期施工工程,养护管理属长期、周期性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园林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及养护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3

在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的今天,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沥青马路,此种路面外表美观、实用,首先将砂砾和砖块摊铺在表层,然后浇筑混凝土,最后摊铺沥青。沥青马路与松软的泥土地相比,更加坚固且吸热量较大,阳光反射较少。在白天太阳光较足时,沥青路面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存储一定的温度,路面表层温度会急剧上升。

二、城市中心空气质量下降

工厂将废气肆意地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中心的空气质量,有些严重可能会出现雾霾。这主要是因为工业生产中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物,这些物质不仅会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且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较长,不易消散。在全面推进城市化的今天,郊区以及乡村的大批人口涌入城市,乱砍滥伐现象频繁出现,因用地面积紧张,一些工业生产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随意占用绿地、耕地建设工厂,导致绿色植物数量骤减,热岛效应进一步扩大[4]。

三、加强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具有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加大园林绿化力度、增加绿色植物的种植面积,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还能均衡城市中心的生态发展。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有效地管理,可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建筑物以及人口密集是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因各个办公楼之间间距较小,地面不能有效散热,内部温度缓慢增加,相应的气压也会增大,且空气中会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适当地吸收积聚在地表的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边温度、增加湿度,改善空气质量,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5]。一旦城市中心温度有所下降,也会减小热岛高压,导致城市中心气压略低于周边气压,如若出现气压差异,周边空气会朝着城市中心的方向流去,最终形成循环风。因此,园林绿化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四、园林绿化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一)均衡热量

在园林绿化时,会种植较多的绿色植物,为维持其正常生长,需要补充充足的水分,因水具有较强的热容性,若吸收同等的热量,其温度增加程度最小,因此,在吸收能量消耗装置所释放的热量时,温度变化幅度通常较小。另外,蒸发反应中会吸收一定的热量,这也能减小水体表层温度。伴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植物的生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可遮挡建筑和道路的下垫层,进而降低太阳的辐射程度,且绿化范围的扩大,也可减少各种辐射。

(二)降低温度与增加湿度

园林绿化具有降低温度与增加湿度的作用,在绿色植物自身生长过程中,会形成生态效益,这可有效调节空气温度并增加湿度。分布在地下的根茎可延伸到土层中汲取一定的水分,进而增加了周边环境中的含水量。与土壤、水泥等相比,水分这种液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表明水分升温较慢。利用绿色植物的此特性,可提高空气含水量,以此来抑制空气升温,有效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中,为完成该反应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一定的热量,进而降低了环境温度。为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这种均衡效应,我们应科学栽植绿色植物,并合理养护。另外,绿色植物也是生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绿色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中,为维持生命体征和所需能量,需通过光合作用完成,在进行光合反应的过程中,可适当地吸收有害的颗粒以及气体物质,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某些有害物质也是引发环境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净化环境的同时,还可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三)园林绿化面积的效用

通过分析调查可知:绿林密度和热岛强度这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呈现负相关。这表明,若增加绿色植物的种植密度,则可显著降低地表温度,待该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则城市地表温度可能与郊区地表温度相同,便形成了低温凉岛区,且该区域以绿地为中心。伴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开展,因城市和园林植物这两者之间存在内部循环,则会显著降低周边温度。另外,通过气压变化,在热岛效应地区和周边区域形成顺畅的循环线路,进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五、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城市绿化;环境产业;管理趋势

1产业化和权益平衡

1.1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

(1)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有的城市计算建设投入与产出之比达到1∶5的高值。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走上了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有远见的建设者、开发商,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楼盘热销,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2)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只要进行综合核算,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提高了投资主体的“绿化觉悟”,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2权益的平衡问题值得探讨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不受疆域的约束,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他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他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实际是他们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对这类单位应该以环境评价、计量为标准,他们应该向社会做出补偿。把外部化的经济成本转向内部化,才能从利益驱动的高度,调动其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样,某些依法进行了环境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法定指标的单位,他们投入了土地、资金,对城市绿地系统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城市环境质量的生产者。政府对这类单位在税费负担方面给以优惠才比较合理。

但是,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现在有一些先行单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计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绿化管理法制化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依法治绿”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绿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应该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条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修改与市场经济和“入世”不相适应的法规、条例。至少应该研究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面对绿化事业社会化的特点,确立绿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

(2)面对绿地面积增加、质量提高的现实,确立全社会发展绿化和维护绿化的法律保障;

(3)对新兴的、发展中的绿化产业,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相应的中介机制、监管机制。3管理策略

3.1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划定是实现绿化规划的前瞻措施,维护“绿线”比划定“绿线”更重要。当今实施的“拆房建绿工程”,对当代人来说是个大成就,但需要以数倍、数十倍的投入进行环境重塑。前车之鉴不容忽视,以多少无奈吞下历史的苦果,不要因现在的宽容给后人留下隐患。应该严守规划,从法制出发,像维护“红线”一样,维护“绿线”的严肃性,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制订土地转让、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

3.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绿化发展

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回顾人类的生产历史,绿化、植树从来就是谋求生存、富民强国的手段。为农业生产者开辟生产致富的道路,是发展绿化的必由之路。在法制建设和绿化管理中,应该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合作经营以及土地使用、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3.3养护管理法制化

城市里的一切绿地、树木,不论所有权属于谁,都是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使其茁壮生长,是发挥绿化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与发展具有同样意义。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损坏树木、侵蚀绿地。绿化事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把绿地、树木、养护、管理列为所有者的责任。国外在城市绿化管理中,不乏这方面的先例。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把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市民中去,建立赏罚法规。同时,兴办绿化养护企业,开发绿化养护市场,实行集约化经营,为社会绿化养护服务。

4市场导向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空间;建设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3-02

1 引言

绿色是环境建设之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空间,就是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间。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是城市生态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环节。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涉及到如何理解城市绿化、如何处理城市绿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城市绿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等都非常重要。本文就城市中的园林建设与管理进行分析。

2 加强园林规划与合理布局

2.1绿地规划要有前瞻性

园林城市,环境建设的龙头在规划。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改善环境。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城市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打造城市的个性和特征。

2.2 强化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的坐标控制线。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绿线进行管理,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做他用,因特殊需要,改变绿地规划、改变绿地性质的,须事先报经城市规划局、城市园林绿化局论证、认定后,方可调整绿地规划,改变绿地性质。调整后的绿地规划,必须依法按程序报市政府批准。未经城市政府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绿地规划,改变绿地性质。

2.3 提高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水平

景观生态学提倡绿化设计以乔木为主,适量种植草坪。若条件具备,提倡模仿自然,设计复层混交的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力求群落中各种植物都能长期占据各自生态位,发挥自己独特的效用,避免对水、肥、气、热等生态因子的争夺,从而提高群落的整体抗逆性。社会学讲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园林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知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机制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城市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综合评价,是园林绿化建设科学决策的依据。

3.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城市绿化的客观要求和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城市绿化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果等方面,具体为:

绿量指标绿化的总量;生态适应性耐旱性、耐盐碱、耐瘠薄、耐旱性、耐阴性、耐水湿;生态效益杀菌能力、滞尘能力、降温增湿作用和吸碳放氧能力;经济效益(如地价);景观效益。

3.2绿化功能的量化研究

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如:净化空气功能的碳氧平衡分析、调节城市气候功能的热岛现象分析、环境效益的心理功能分析等。通过一项指标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指导下一步的行动。绿量指标的引入及以绿量的定量和分布模型来分析绿化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代表着城市绿化布局结构及其生态效益研究的新方向。

3.3采用的技术和手段

由于园林绿化的环境功能性、采用指标的多样性和宽泛性,因此对园林绿化的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是多学科的。主要采用:遥感技术。运用遥感技术建立城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掌握准确的城市绿化指标体系;统计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用预测学回归分析方法推测某一指标的实现将会达到的效果;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对研究的量化指标应用景观生态理论进行分析并评价;社会科学的应用,对人的心理功能的研究、人的健康状况的研究。

4 建立科学和民主的园林绿化决策机制

园林城市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城市园林建设,要尊重科学,要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

4.1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科研和论证

要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生物移植的适应性研究,生物的灾害和防治研究,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园林城市的规划研究,园林城市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研究,园林城市的文化研究,新型园林产业化研究,园林城市的循环经济的研究,园林城市的景观与生态研究,园林城市的资源开发研究、管理法规体系的研究等等,通过专题的深入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4.2加强园林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

园林城市建设也要走群众路线,市民的文化修养、道德素质、民族精神的全面提高,是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园林城市的建设,又可以提高居民的荣誉感,并为其工作、学习提供良好的、优美的环境,会加速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群众对园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增强群众自觉参与建设园林城市与自我约束的意识,让爱绿、护绿深入人心。要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如通过群众性的义务植树、认养绿地、建纪念林等措施,进行群众性教育活动。

5 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5.1严格绿线管理制度

在城市规划中,对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各类城市绿地,明确划定的保护控制管理线就叫做“绿线”。实行绿线管理制度具有2个方面的涵义。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必须标明绿线,绿线与标明城市区划的红线一样,具有不可改变的法律效力。②要在制定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绿线管理办法》,明确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以保证绿线管理制度的落实。

5.2强化植保工作

加强防治病虫害科研工作,研究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把病虫害消灭在大面积虫害发生之前;加强树木病虫害的疫情预测、预报工作,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调查员、检疫员的业务培训;加大病虫害防堵力度,划定无疫情保护区。同时,加强对市内寄主树木的药物防治,确保绿化成果。

5.3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做好规划区内绿地占用、树木砍伐、移植的审批工作。同时,加强检查、巡视。对违法占用绿地、乱砍滥伐等行为要依法严格管理和处罚。要做好绿化监察专业管理队伍的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抓好公园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使之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度,对公园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明确责任人,落实工作任务。

6 结 语

园林绿化建设是以人为主体的,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园林绿化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强.论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J].国土绿化, 2005(6).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6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园林绿化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中“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局领导班子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园林绿化工作提出五个方面要求:

(一)必须正视园林绿化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除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降噪、保持水土等功能外,还能美化环境、扮靓城市,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一般来说,绿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往往先进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高、绿化建设管理水平高,反之亦然。我市要打造“休闲名城”,华东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一流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不可或缺。对此,各级园林绿化部门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把做好园林绿化绿化工作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进一步增加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必须充分考虑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在便民、惠民上下功夫。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的生态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系统,建设和保护好风景名胜区,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道路绿化要成荫,公园绿地要增加,尤其是加快建设小游园和社区公园,让市民出行500米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因此同时,进一步提高绿化管理水平,无论在市中心购物、还是在单位上班、在小区散步都能感受到绿意盎然、丰富多样的绿化环境。

(三)必须抓好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实现园林绿化的全面发展。规划是龙头,是搞好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要高标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保证有效实施。建设中,要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水平,遵循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技术要求,建设精品工程。管理上,要高度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保护建设成果。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四)必须抓好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和区域、城乡统筹,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不但是建立科学的绿地系统的必要条件,也是让全体市民百姓享受绿化成果的基本内容。根据绿化“天罗地网”的战略构想,绿化要形成点、线、面相统一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网络,依托山体、湖泊、河流、道路和城市各节点实施绿化群覆盖。郊区要有绿化,市中心也要有绿化;城市绿化要提高,农村绿化也要上水平,保证绿化的生态、景观、社会效益充分体现。

(五)必须强化园林绿化的生态化导向和建设成果保护,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建设成果需要经过较长的生长时间,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积极破解城市拆迁、建设、人为破坏等对园林绿化负面影响的难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民事手段,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在园林绿化建设的导向上,要逐步走出“美化”、“行政化”的误区,还原园林绿化“生态化”的本质,坚持发挥园林绿化工作的生态导向,从而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园林绿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局领导班子认为,十六大以来,园林绿化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会公众对园林绿化工作的需求,相关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一)绿化建设持续有力推进。五年来,平均每年增加城市绿地900多公顷,到20*年底,城市绿地总量达到90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达到了省小康社会指标,我市于2004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5年,宜兴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江阴市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城市,20*年,江阴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20*年改革开放30周年全市最具有影响力20项城建工程中,蠡湖新城、太湖广场、园林绿化工程等园林绿化项目得票位居三甲。

(二)绿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市场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推行了市级绿地养护招标制度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强化区管绿地管护力度,全面提高区管绿地养护管理质量。完善绿化监督网络,建立全方位绿化监督管理考核体系,对市级招标绿地、区管绿地及古树名木等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加强绿化施工资质管理。强化重点绿化工程管理及其善后工作,建管过渡有序。加强行政许可工作,规范占用绿地、树木修建、砍伐、移植等行为。绿化执法工作有力推进,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三)风景名胜管理全面加强。明确在太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对建设活动的前置审批权限,对相关建设活动的审批内容和局内流程进行整理,明确了项目分类和内部审批工作流程。注重风景资源保护,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综合整治,并统一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界桩。配合省建设厅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修编,合理确定景区和核心景区范围。加大对风景区范围内违法建设活动的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活动进行现场查勘、及时制止,并依法予以查处。协调、组织公园景区景观建设、举办花事及文化活动增强发展活力,丰富游园内容,提高公园景区管理水平。

(四)改革工作取得突破进展。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全市园林绿化系统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从上世纪末的锡惠索道公司改制,到本世纪初的下属八家事业单位的改企;从近年来公园景区酝酿推行的管养分离,到20*年初市园林总公司的整体划转;从20*年上半年城市绿化管理的事权下放,到去年底完成的“管办分离”。通过不断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政管理,逐步实现了“强化行政职能、加大管理力度”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有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局领导班子认识到,虽然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本质衡量,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念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认识不够。

未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我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园林绿化美化效果,而忽视生态效益,如大面积种植草坪、过多使用常绿树种、搬古树大树进城、乡土树种运用不足、反季节种植、树木种植过密等,出现一些违背科学发展和植物生长客观规律的现象,导致养护成本大,生态效益不明显等结果,影响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不够。

——规划引导建设不够。城市绿地规划未全面实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建绿;绿线制度落实难以到位,违反绿线制度侵占规划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滞后,需要根据现有情况进一步加强与省建设部门沟通,重新修编详细规划。各级园林绿化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验收环节介入力度不足。

——园林绿化发展不均。绿地分布不均,城西明显优于城东;新老城区园林绿化差别大,新城区建绿成效显著,老城区的绿化进展缓慢;新老景区发展不平衡,结合生态建设,新建景区发展迅猛,形成一些新的热点景区,但传统景区突破不多。

——设计建设水平不高。绿化设计理念更新不快,表现手法不新,未能紧扣“园林生态化”要求,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部分道路绿化及游园设计,想象力和表现力不够丰富,植物配置单一,层次不够丰富,季相不够明显;行道树树种较少,道路绿量较小,景观色彩不够丰富。

——城市公园建设不足。城市公园建设规划不足,尚未形成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有效实施的工作局面;城市公园分布不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现有区级、社区级游园功能设施不全,景观服务功能较差。

(三)保护方面,运用综合手段保护园林绿化成果不够。

——城市绿化成果保护不够。对城市绿化建设成果保护面临新的困难,未形成有效的护绿新机制;对老城区绿化管护面临的问题研究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案;对毁绿现象,未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予以纠正。

——风景名胜区保护有待提高。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未形成有效的监管和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的监管不足,对各类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体指导和督促力度不大,尚未形成上下联动、严格保护的工作局面。

——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不足。城市绿化管理方面,随着城市绿化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破坏城市绿化行为的监管力度有所降低,对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除了行政处罚外,具体整改措施难以到位。风景名胜区保护方面,太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类活动的许可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尚未全面推进。对基层园林绿化工作指导不够有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局领导班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不足,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

——重心偏移。多年来,我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一直是“管办合一”,在负责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还负责市属公园景区的行业和业务管理,两者的财政保障体制也不同,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由市财政保障,市属公园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实行“自收自支”,因此局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往往侧重于市属公园景区的管理,以解决“吃饭”问题,相应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精力投入受到限制,不能发挥对园林绿化工作的主动性,导致园林绿化工作的被动局面。

——自我满足。存在“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意识,认为我市园林绿化工作在全国还处于领先地位,缺乏危机意识。

——形式主义。往往满足于统计数据和局面地区的工作推进,对基层群众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考虑不够。

客观方面:

——理念不新。园林绿化的建设、养护、技术规范、指导,与十年前相比,未能实现与时俱进,与先进理念存在距离。

——人才不多。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储备,层次不高,难以适应园林绿化迅猛发展的现状。

——制度不全。园林绿化建设、养护、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针对新问题提出有关管理制度。

——执行不力。对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导致制度不能落到实处。

三、园林绿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思路和工作措施

局领导班子认为,从存在的问题、原因和社会公众需求出发,园林绿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思路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规划布绿、科学建绿、依法护绿,推进风景资源保护和利用,满足社会公众对园林绿化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打造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再建新功。

工作要求是:

适应“管办分离”需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突出园林绿化工作的规划性、指导性、协调性和宏观性,依法行使城市绿化、风景名胜资源、城市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三大职能,实现对全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政策引导、规划先导、技术指导和行政督导。

从上述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出发,局领导班子提出如下工作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林绿化工作,做到“五个转变、五个加强”:一是由重视环境建设向重视生态建设转变,加强绿化美化的宣传教育;二是从单纯绿化造林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的转变,加强百姓身边的绿化美化工作;三是逐步实现从重绿轻管向管理服务转变,加强对全社会绿化美化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创新服务理念;四是从注数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加强养护管理,提高绿化养护水平;五是从传统绿化管理方式向科学绿化管理方式转变,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绿化责任制。

(二)以建章立制为前提,切实强化行政职能。

一是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以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制定《*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市公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实施意见》等规定,为依法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出台《*市绿化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和标准》等行业管理和技术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是加快形成城区绿化管理新模式。形成全市统一规划、市区共同建设、区日常管理、市宏观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绿化工作的检查考核和监管,适应绿化管理体制调整和绿化管理权下放的新特点,建立健全全市绿化养护管理招投标平台,强力推动促进区级绿地养护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三是加强对全市公园景区的行政管理,适应“管办分离”的需要,转变对公园景区的管理模式和重点,依法对公园景区的建设、活动、保护进行行政指导和执法检查,确保国家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四是加强对市(县)、区行政管理的指导: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对市(县)、区城市绿化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明确管理规范和要求,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新局面;加强委托到区的审批项目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提升区审批部门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以行政执法为突破,强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执法网络,形成执法、监督全天候的执法体系;加强对城市绿化的保护,依法征收绿化赔偿费,保障被破坏绿地的恢复率;强化对社会的服务,切实履行社会职能。

(三)以规划建绿为龙头,提升设计和建设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绿化规划体系,引进“城市森林”概念,形成点线面相统一、水陆空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网络。强调绿化的生态功能,贯彻“自然为主”、“硬质软化”、“有助健康”的绿化规划新理念。

进一步创新设计理念,以道路为重点,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增加植物品种、丰富植物层次,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在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适地适树上下功夫。在道路绿化上,以乔木为主,乔、灌、花及地被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多样性,发挥最佳生态效益。道路绿化充分展示植物的色相和季相变化,形成一路一景一特色。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突出乡土植物。

坚持规划建绿,有效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以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绿化等手段为辅助,实现城市绿化工作的均衡发展。

贯彻节约建绿原则,降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成本;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的文化品味,增加文化内涵;大力推广城市绿化新技术,提升建护水平;重视绿化的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功能。

(四)以城市重点绿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增加城市绿量。

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通过城市公园、小游园以及森林公园的建设,全面推动公园绿地建设,提高我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实施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推进湖滨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施城市道绿增绿工程。实施河道绿化工程,推进河道水涵养林建设。实施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组织和动员村民利用村边隙地、房前园地、屋后空地开展植树增绿,开展园林小城镇创建活动。实施军营绿化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驻锡部队军营绿化,通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五)以保护与利用并重为原则,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

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修编工作,密切与省建设厅的沟通,加快制定完成太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

加强对太好风景名胜区的活动引导工作,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观光和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健全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设施,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设活动等行政许可工作,形成与市相关部门有效沟通的体系,确保在风景区范围内从事的建设等各类,都能由园林绿化部门依法予以审查把关。

(六)以人才和科技为支撑,增强园林绿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强园林绿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计划地引进生态学、行政管理、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业务技术培训,组织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技术等级考核,建设适应园林绿化跨越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园林绿化科研工作,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在规划设计、花卉培育、景观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争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七)以健全行业组织为突破,促进园林绿化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在对现有园林绿化行业组织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行业协会管理的规定,对现有行业组织进行重组,形成宗旨明确、机构健全、工作有力的新局面。

二是加强对园林绿化行业组织的业务指导,发挥行业组织的行业代表、牵头作用,切实起到园林绿化行业自我规范、自我发展作用。通过行业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竞赛评比、参观考察、合作交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四、市园林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局领导班子提出加强自身建设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重视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等重要思想的学习,在掌握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用力气。健全学习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列出学习书目。带着责任学,每季度召开一次中心组学习汇报会,汇报学习情况,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以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开阔思路,注意从理论上和宏观上分析和总结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工作,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按议事规则和程序办事。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管全局,议大事。班子成员既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工作分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关心全局,积极参与,维护集体领导和“一把手”的权威,凡重大决策应坚持由局党组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党组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一般要提前告知党组成员,进行充分准备和酝酿;讨论任命干部应遵循群众基础、严格考察、充分沟通、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不搞临时动议;若在重大问题上出现较大意见分歧,除紧急情况外,应暂缓作出决定,在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决定;决议一经形成,即是集体意见;所有党组成员包括持不同意见的,都必须服从,积极贯彻落实,不允许在党组会外出现与决议不一致的声音,更不得向外泄漏党组会内部讨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