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论文范例6篇

民间融资论文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1

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常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部融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商业信用和民间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各具特点。

(一)内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依靠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其形式主要有资本金、折旧基金和留存收益。内部融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的主要资金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显示,浙江省2011年限额以上非国有经济分行业投资和资金来源44675998万元,其中自筹资金为27033802万元,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0.51%;国内贷款5746145万元,占资金来源总额的12.86%;债券5010万元,仅占资金来源总额的0.01%;外资等其他资金占26.62%。内部融资的特点:自主性、低成本、低风险,并且可以增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规模小、资金需求量大、经营状况不稳定,从外部融资比较困难,自有资金成为其首先考虑的融资渠道。

(二)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指银行将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中小企业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存款并收取一定利息的融资。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需要向外部融资。从融资成本看,银行利率水平低于黑市融资利率,而且银行信贷合约一般由银行和企业直接谈判达成。融资成本低、灵活性强的特点使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向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2012年统计年鉴显示,近五年浙江省非国有经济来源于国内贷款的比例稳定在15%左右。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约,集群内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浙江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调研组“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环境的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中只有不到20%能够获得银行信贷,部分企业即使贷到了款,银行也会对小企业基准利率上浮30%~50%,加上支付财务中介费用、搭购相关理财产品、存款回报等,实际的贷款成本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

(三)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融资完成后增加了企业权益资本的融资,如股权出让、增资扩股、发行股票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是私募的股权投资,这是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有能力依靠专家理财和咨询的优势,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方向、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2012年底,浙江有119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但对于目前80多万中小企业而言,是微乎其微的。近年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私募融资在浙江省逐渐得到发展。但对于普通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稀缺的通道资源成了中小企业上市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对券商而言,同样的投入因上市融资规模不一而收益大相径庭,自然放弃盘子偏小的中小企业。

(四)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其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相对于其他融资渠道,商业信用融资具有及时、便利、外在风险较小的好处。融资渠道较少或者流动资金短缺、企业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选择商业信用融资渠道可以借此拓宽融资空间。然而,商业信用融资也有一定的风险。由于受金融市场的平均利润、供求关系、融资企业财务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信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较高的商业信用融资成本使企业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另外,由于受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影响,商业信用融资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稳定性较差。

(五)民间融资民间融资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包括借贷、集资和捐赠等形式。民间融资已经成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中小企业除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外的有效补充。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进行民间融资的主要形式有:直接借贷、通过中间人借放款、互助会、典当行(寄售商行)等。例如在温州,当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时,往往采用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方式解决短缺资金。据估计,浙江民间资金有近万亿元,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增加额的30%,浙江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相当于国有银行系统融资规模的1/3强。由此可见,发达的民间融资是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的根本出路,其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民间金融发端于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较低的台会和钱庄等私营金融机构,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比如,民间融资的法律界定模糊,借贷手续不规范,容易引起纠纷,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另外,民间融资的发展加剧了正规金融组织信贷资产的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二、中小企业集群民间融资的困境及原因

浙江人极强的投资意识加上资本逐利的本性,让民间资本的扩张格外引人注目。然而,近年来高息的民间借贷使企业无法生存,非法集资以及携款外逃事件屡屡发生,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这场借贷危机已不仅只限于浙江,还波及了江苏、福建、河南、内蒙古等省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资金供需主体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且又有较强的功能互补性,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融资交易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资金融通的成功率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二者之间缺乏相应的对接路径、方式和一系列相配套的政策、平台和制度,就全国范围整体而言,巨额民间资本存量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之间仍存在难以逾越的屏障。民间资本高度的逐利性导致了其流向的集中化,主要有:一是介入私募股权投资,目前仅温州市就有12家从事该投资的公司。二是参与稀缺资源的投资,浙江民间资本更加关注高收益类品种,房地产、金融、资源性行业成为首要选择。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消息,2012年一季度末,浙江156家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民间资本持股合计487.15亿股,占股本总额的74.08%。其中,包括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万向财务公司在内的40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100%民间资本持股。三是民间资本抱团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寻求其他地区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四是投资于当地新兴产业,促进地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投资实体经济的收益率远低于投资金融市场的收益率,浙江民间资本逐渐向金融市场转移,这种投资方式对于浙江投资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是极其不利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都有明确的界定和相对制度化的融资机制,而商业信用和民间融资则十分复杂。因此,如果要分析中小企业集群民间融资的影响,就必须对中小企业集群民间融资总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对“未观测金融”(Non-observedFinance,NOF)的测度即NOF法,利用农户和私营个体经济所创造的生产总值与其所获得的贷款的不匹配程度对浙江省民间融资的规模进行测算。将贷款与GDP的比值定义为“单位GDP贷款系数”。农户和私营个体经济与全社会经济主体平均的单位GDP贷款系数的差值反映产出与融资的不匹配程度,该差值与这部分经济体创造的GDP的乘积即为民间融资总额。根据民间融资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可将民间融资分为互民间融资和盈利性民间融资。对盈利性民间融资规模的测算旨在分析浙江省民间融资的逐利性,考虑到职业化民间融资主要依托中介机构或组织,可根据中介数量比例进行测算,涉及民间融资的中介主要包括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寄售商行、典当行等,对浙江省融资中介机构进行调查分析,抽取其中5%~10%的中介机构调查民间融资规模,以估算全省盈利性民间融资规模。一般而言,企业盈利性水平越高,企业自有资金可能越充裕。因此,企业的盈利性水平有可能与企业的民间融资规模呈反相关关系。

三、中小企业集群民间融资“三位一体”的治理对策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2

关键词:居民消费 居民储蓄 金融体系风险 实证分析

问题的提出

当今,扩大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国内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方。刺激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议题。消费需求历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分析与研究的重点对象,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外对于消费需求早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凯恩斯(Keynes)的消费函数,系统论述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萧条和大危机。在凯恩斯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消费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Duesenberry)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弗里德曼(Friedmam)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等。Hall(1978)把理性预期学说开创性引入到消费函数理论,对消费增长的不可预见性进行了检验。在行为经济学领域, Kahneman和Tversky(1979)创立了著名的前景理论,使对消费者行为的描述更加精确。Porter(1990)和Rostow(1990)基于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经济增长五阶段划分,研究指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建立消费型社会是一国经济发展最终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消费问题渐渐为国内专家学者所重视。从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研究消费需求的重点在于影响消费需求因素的分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和影响、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如何提高消费需求等方面。尹世杰(2002)论述了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并从消费的观念、政策、结构、环境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范剑平(2003)提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拉动型转换。李文星等(2008)实证考察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是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田青等(2008)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消费习惯、收入、购房支出、医疗、教育支出、收入波动及利率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刘惯超(2010)研究概括了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高投资挤占消费论、高储蓄挤占消费论、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约消费论等7种观点。李燕桥和臧旭恒(2011)动态分析了1978-2008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表明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及居民消费增长率变动产生的作用强度均不大。王勇(2012)认为发展消费金融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之一。陈健等(2012)从信贷约束角度探讨了房价波动对消费的影响机制,经实证分析发现总体上房价上涨会抑制消费。夏杰长(2012)分析认为仅靠投资与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不可持续,必须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洪银兴(2013)认为发展消费经济是解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供给问题,尤其需要企业的创新,引导和创造消费者,推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消费状态的扩展,消费模式的调整。

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对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硕果颇丰,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呼吁增加居民消费的同时,对于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析在已有文献中鲜有提及,系统性论述和相关成果更是少见。但是,随着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管控金融体系风险对于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就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居民消费、居民储蓄、间接融资规模的实证分析,揭示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关系。其中,运用计量工具进行实证模型数据化研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部分。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对当前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当下,控制好金融体系风险,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所参考和帮助。

分析方法介绍及变量数据选取

本文针对所要分析的问题,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选取取自然对数后的居民消费率(LNHCR)、居民储蓄率(LNHDR)和间接融资规模指标(LNIFR),结合我国1989-2011年之间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模型简介

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相关系数能精确的反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其程度的大小。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的模型,通过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回归分析,以估计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避免了经济学先验理论的束缚,在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常常被使用。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居民消费率(LNHCR)=LN(居民消费支出/GDP),以LNHCR来衡量居民消费需求的水平,该数值越大表明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居民储蓄率(LNHDR)=LN(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GDP),以LNHDR来衡量居民储蓄的状况,其数值越大则居民储蓄水平越高。

间接融资规模(LNIFR)=LN(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年末金额/GDP),以LNIFR作为衡量金融体系风险的指标,LNIFR值越大,银行体系积聚的风险越多,金融体系风险也就越大。

本文搜集我国1989 -2011年之间的年度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时间跨度共计23年,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由于统计指标呈指数化变化,本文对选取的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起到压缩数据、消除异方差等作用,但并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

实证检验与分析

鉴于对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实证分析需要,本文利用Eviews7.2软件,对LNHCR和LNHDR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LNIFR和LNHDR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建立VAR模型判定其平稳性,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

(一)居民消费率(LNHCR)和居民储蓄率(LNHDR)相关性分析

为了实证分析居民消费与居民储蓄之间是否存在消费-储蓄的收入支配模式,对LNHCR和LNHD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LNHCR与LNHDR的相关系数为-0.745633,可以判定居民消费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消费-储蓄的居民收入支配模式确实存在。居民储蓄率提高说明居民消费率降低了,居民储蓄率下降则说明居民消费率升高了。

(二)间接融资规模(LNIFR)和居民储蓄率(LNHDR)实证检验与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由于序列LNIFR、LNHDR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检验其平稳性,再进行VAR建模及后续相关的检验和分析。本文选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序列LNIFR、LNHDR的ADF值均小于相应的5%临界值,即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间接融资规模(LNIFR)、居民储蓄率(LNHDR)都是平稳序列。

2.建立VAR模型判定其平稳性。经检验LNIFR与LNHDR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下面来构造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判定VAR模型平稳性。通过LR、FPE、AIC、SC和HQ准则选择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3,即建立VAR(3)模型。进一步对VAR(3)模型进行平稳性判定。通过AR根的判断,被估计的VAR(3)模型所有单位根都落在单位圆内,因此可以判定VAR(3)模型是平稳的。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在已经判定VAR(3)模型是稳定的前提下,就可以进一步对VAR(3)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1表明了居民储蓄率(LNHDR)对间接融资规模(LNIFR)的冲击效应。 LNIFR在受到LNHDR一个标准差变化的单位正向冲击之后,由开始值为零1年内迅速上升,上升到第2期的最大正效应值(0.025)之后又迅速下降,并在第3期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在第4期达到最大负效应值(-0.01)之后逐步上升,在第5期再次上升为正效应,之后小幅变动,但其值始终是大于零的。这说明居民储蓄率(LNHDR)上升,即居民消费率(LNHCR)下降,总体上对间接融资规模(LNIFR)有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居民消费率下降,居民储蓄率提高对间接融资规模扩大保持相对稳定的正向作用,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积累。

图2表明了间接融资规模(LNIFR)对居民储蓄率(LNHDR)的冲击效应。居民储蓄率在受到间接融资规模单位正向冲击之后,前3年由正向效应不断下降并转负,之后持续下降到第5期最大负效应值(-0.032),到第6期保持相对平稳的负值状态,而后开始持续上升,在第9期上升为正值,之后小幅度继续上升。这说明随着金融体系风险积聚,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对居民储蓄率的负面作用较大,但在近期和较长的远期表现出正效应的影响。

方差分解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间接融资规模(LNIFR)标准差从100%-87.4%的绝大部分被自身承载。居民储蓄率(LNHDR)对间接融资规模(LNIFR)的影响力第1年为0,之后从第2期到第10期影响力在10.9%-13.1%之间小幅度波动。这表明间接融资规模在较长时期内受自身影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期间受到的居民储蓄率影响是稳定的且相对较小的。进一步反映出金融体系风险在较长时期内受自身影响较大,居民低消费、高储蓄对金融体系风险的加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表4表明,居民储蓄率(LNHDR)标准差被自身承载的比例不断下降,而由间接融资规模(LNIFR)承载的比例不断上升。居民储蓄率受自身影响第1期为82.18%,之后到第3期有微幅上升,随后下降并且到第10期基本稳定在60%以上。居民储蓄率受间接融资规模的影响总体不断上升,由期初的17.82%,到第10期为38.01%。这表明居民储蓄率受间接融资规模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加大,反映了银行体系为了维持巨大的间接融资规模,而努力扩大储蓄尤其是积极吸收中长期的定期储蓄,以获得稳定的负债。当然,银行体系的这一行为过程,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提升,也不断集聚着风险,给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带来隐患。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更进一步发现间接融资规模(LNIFR)和居民储蓄率(LNHDR)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LNIFR和LNHDR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居民储蓄率(LNHDR)是间接融资规模(LNIFR)的格兰杰原因;而间接融资规模(LNIFR)不是居民储蓄率(LNHDR)的格兰杰原因。即居民储蓄率(LNHDR)是间接融资规模(LNIFR)单向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居民储蓄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下降,能够促使间接融资规模扩大,也就使银行体系积累风险,金融体系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暴露。同时,在接受LNIFR不是LNHDR的格兰杰原因零假设时,相伴概率为0.1374,这一概率值并不高。其表明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金融体系风险的加剧,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引起居民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下降。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是我国间接融资规模占比很高的重要原因,随着间接融资规模扩大大量风险向银行体系积聚,金融体系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暴露,这些对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第二,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居民低消费、高储蓄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断加强,消费与储蓄此消彼长,消费-储蓄是居民收入支配主要模式。第三,脉冲响应函数表明,一方面居民消费下降、储蓄上升促进了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间接融资规模扩大、金融体系风险积聚,在近期和较长远期能使居民储蓄增加、消费下降。第四,从方差分解来看,金融体系风险加大是居民低消费、高储蓄下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银行体系在追求利润加大吸储力度,维持较大间接融资规模聚集较大金融体系风险的同时,客观上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提升。第五,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居民消费、居民储蓄与间接融资规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消费水平下降、储蓄水平上升对间接融资规模扩大、金融体系风险增加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对策建议

基于结论,为了在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金融体系风险,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居民消费的同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鼓励居民消费只是从数量上能降低居民的储蓄水平,而未能改变居民收入的消费-储蓄支配模式。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分散居民消费后闲置资金流向,降低对储蓄依赖,一方面能给居民带来较之单一储蓄更高的收益,满足其合理理财需求;另一方面能从源头上降低居民储蓄率,缓解风险向银行体系过分积聚的现状,合理配置社会资金,分散风险,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主要是从股票、债券、信托产品等方面入手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在2006年到2007年股票市场处于持续大涨之时居民储蓄水平就明显下降,资本市场十分活跃,直接融资规模增大显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网络金额的发展,开发出适合众多小额闲余资金方便快捷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

2.加强对银行体系监管并控制金融体系风险。在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里,监管好银行体系就能有效控制金融体系风险。针对本文研究问题,货币当局一方面要严格监管银行体系信贷规模、信贷结构和信贷方向,在长期中控制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优化融资结构,同时在短期内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形成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要合理干预银行吸收储蓄行为,积极引导银行理性吸储,真正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加快社会资金流动,合理配置资金资源,而不是银行采用一切手段大量揽储然后大量放贷,挤占居民消费支出,抑制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并且增加社会间接融资规模,积聚金融风险。

3.提高银行体系自身经营能力并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伴随着金融改革加快,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银行体系今后必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严酷的经营环境。民营银行的进入、高利差的结束、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等都对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居民消费潜力的逐渐释放,储蓄水平随之降低也会对银行体系产生冲击。银行体系必须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从人员素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贷款管理、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维持银行体系健康状态,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继续发挥银行调节和配置社会资金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

2.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 47(2)

3.尹世杰.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2(10)

4.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7)

5.田青,马健,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7)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最适金融结构原则 民间金融 中小金融机构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Goldsmith (1969)认为金融结构为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 Stulz(2000)也有近似的表述,认为金融结构是在一个时点上由金融机构、金融技术和规定金融活动的博弈规则共同组成的。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可以增强金融业的功能和市场竞争力,提高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可以分散风险,增强金融发展的稳定性,迅速而顺畅地传导货币政策,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缺乏一个好的金融结构,资本成本可能高到难以使企业家创设企业以及难以使这些企业有效率地投资。

金融结构理论综述

从已有金融结构方面的文献来看,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比较金融的视角,包括市场主导论、银行主导论、金融服务论和法律论等;第二类是从银行业结构的视角,主要包括银行业竞争和垄断对银行运营效率的影响,存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的两类文献;第三类是关于最适金融结构的原则性讨论。前面两类的文献已经有比较好的综述(李木祥2004,周业安2005,殷剑锋2006,林毅夫2006),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第三类文献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第三类是就最适金融结构的原则进行讨论的文献,它们进一步深化了金融结构理论。首先是Stulz的金融结构外生论,他认为金融结构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金融系统或经济系统的力量使然,就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Stulz(2000)认为金融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干预和法律管制的结果。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结构都存在着连续发展的过程,但是当某种金融结构无法再容纳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要求时,非连续的结构性改革就出现了,而这种非连续性变化可能就会使反映连续发展的某些指标出现逆转(如de-intermediation使银行资产业务萎缩等)。

其次是Robert C·Merton 和 Zvi Bodie(2005)提出的功能和结构金融学理论(function and structure finance),他们认为金融体系内部的特殊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内生的结果,它们的目的都是把交易摩擦和行为扭曲的成本最小化,并完成每个经济体都需要的普通的融资功能。模型定制度环境的现实因素,是对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信息效率进行正确评估,对行为因素和交易成本所导致的资本资产定价上的明显偏离做出合理解释的前提条件。金融制度结构方面的变革和本土化对所有国家都有意义,这是因为各国在历史、文化、政策和法律基础方面存在系统差异;特别对于正在重塑金融体系的国家来说,他们可以在没有历史包袱的环境中应用最新的金融技术,从而跳跃式地超越现有的最发达的金融体系。

最近国内很多学者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林毅夫的资源禀赋结构论和殷剑锋的技术阶段性结构论。林毅夫(2006)认为处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优金融结构应当是内生决定于实体经济的特性,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与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实体经济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和企业的特性相互匹配;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迁,该经济体的最优金融结构也会内生地相应变化。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发展中经济的金融体系,应该以能够为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且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区域性中小银行为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技术的风险程度提高,金融体系为大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和分散风险的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比重也应该提高。

殷剑锋(2006)的技术阶段性结构论认为不同金融结构在增长绩效上的此消彼长是历次技术革命中伴随创造性毁灭发生、发展直至平息的一个过程。他认为基础技术存在着一个从介绍、扩散到成熟和衰落的周期,在不同阶段,金融结构将有不同的表现。在技术由不为人知到日益成熟的过程中,市场导向结构在新技术的推广和成熟技术的投资上具有比较优势;银行导向结构则在技术的传播和改进阶段具有比较优势。从技术演进和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他认为最适合的金融系统应该满足两个标准:首先应该具备齐全的金融功能,具体包括为新技术提供融资的资本市场、为成熟技术提供融资的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依相伴的非银行金融中介以及银行;其次应该富于弹性,即能够根据技术的演进和不同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需要,来适时安排恰当的融资方式。富于弹性的系统应该能够在保证充分竞争性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防止单个金融机构的竞争失败演变为大范围危机。

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本文所指中小金融机构,采用林毅夫(2001)和史晋川(2003)的界定。指在非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中,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而资金供求双方面临着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委托—问题。我国的要素禀赋特色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格局,他们不能像高科技企业那样容易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只能借助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金融中介在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定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在事后则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其中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更有优势,Banerjee(1994)提出了两种假说:“长期互动” 假说(long term 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 “共同监督” 假说( 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李志赟(2002)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立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发现中小企业的非匀质性(heterogeneity),贷款抵押和交易成本是影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的三个主要因素;缓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贷款抵押、降低交易成本,都将增加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在将中小金融机构引入模型后,发现引入中小金融机构将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并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数量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总额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民间金融包括那些分散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参与主体主要有家庭、风险资本投资者、私人钱庄和 其他民间自助机构等。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非正规直接融资是指最终供求者之间直接发生资金融通活动,在国外,其代表形式主要是天使融资;而非正规间接融资是指以非正规金融组织为中介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民间金融的交易主体之间必须要有较为对称的信息,无需耗费高昂的信息生产成本,同时其交易合同必须能够自我实施,无需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量。这些约束条件使民间金融活动只能局限在具有人缘、地缘关系以及相同价值观的乡土社会的信任系统内部,并存在较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制裁机制来保证合同的执行。因此民间金融能够满足小企业、村民和城镇低收入阶层等被正规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经济个体的金融需求。

可见在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过程中,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前一部分最优金融结构原则的表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金融结构处于改革变化之中,从资源禀赋的特殊性,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金融制度、功能与结构的适应性等角度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那就是发展中国家二元金融现象普遍存在具有长期性,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逻辑。

寻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民间金融中的间接融资活动可能成为引起金融秩序紊乱的潜在因素,它必然随着金融发展而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从2005年开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正在试图为民间金融的演进探寻路径。这一部分针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在金融实践中应该着力进行探索的方向、基于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创新。如建立社区银行,利用社区贴近企业和居民,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其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能更有效地获取信息;从政策上鼓励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在一段时期内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异地设立分支行;政府为主导来推动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从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立多层次、出资者主体多样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减少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中面临的信用风险。金融中介通过具体的业务创新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障碍。如小额信贷(micro-finance, micro-credit)、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基于产业集群生物链条的贷款或购买应收帐款等。其中整贷零还、团体贷款(group lending)、渐进式贷款(progressive lending)和采取灵活的抵押方式等逐渐广为人知并被复制。从中小金融机构面向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进行相应的经营战略和内部组织制度设计。中小金融机构在避免与大银行进行同质化竞争中应该定位于服务小企业、小客户,相应地应该采取有效率的内部组织和管理架构,如面向市场的客户经理制度;在贷款审批上进行前后台分离,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并对支行进行相应的授权,将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适当下放;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以客户经理组为主体的核算机制,对办理小企业贷款的客户经理组进行单独的核算。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快速变革,金融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的步调渐趋一致,中小金融机构从数量、分布和资产规模而言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增长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资源禀赋特点,才能满足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造成的信贷配给现象的解决,尚需要在金融结构优化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适金融结构初探.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6.06

3.殷剑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6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4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不可阻挡的迅猛势头向前发展,并且在前进中不断完善自身经济体制,这其中中小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填补了大型企业的空白。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并没有获得较为有利的条件。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融资困难。本文对主流领域的部分阻碍融资的因素进行研究与探索,力求更加全面地分析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金融机构;融资成本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是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二)融资定义

融资(Financing)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资金的来源)和融出(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可以把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则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三)融资作用以及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组成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数量以及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凸显出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小企业无疑是我国经济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就业岗位,减缓国家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融资,本质上都是投资人对融资人的投资。但是仅仅依靠自有资金的作用的有限的,融资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规模的融资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了保障,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企业日常经营资金的缺口。但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就是融资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本文主要对主流领域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包括企业本身原因、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其他原因进行讨论。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限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有许多外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讨论以寻求解决途径。我国经济状况是复杂的,因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仅从企业本身原因、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其他原因四个方面对主流原因展开探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面上的又有根上的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

(一)企业本身原因

1.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

融资困境被公认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管理结构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制定一套完整良好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管理混乱的情况,我们只有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小企业必须完善组织管理形式,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法人财务观念淡薄等问题。2.规模小偿债能力弱企业的规模体现了企业的实力,规模较大的企业偿债能力强,反之规模普遍较小的中小企业偿债能力较弱。这也是大企业比较容易融资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产规模小,负债能力十分有限,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出现经营亏损的情况,就很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并且因为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导致了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和抵押物。这就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放款过程,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外源融资。此外中小企业偏向于追求短期利益,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偏向于将大部分利润分配,而留少部分的自留资金,资本积累缓慢,降低了企业自身内源融资的能力。

(二)金融机构

1.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掌握信息就多的一方在交易活动中处于有利位置,掌握信息量少的一方在交易活动中处于不利位置。在企业需求融资的过程中,企业拥有者往往不会主动将企业所有的信息公布给提供贷款的机构,或者只提供对自己企业贷款有利的情况,而故意隐瞒或淡化对企业贷款不利的情况。更为恶劣的甚至会出现篡改企业发展历程,改变真实财务报表上数据的违法犯罪行为。这都使得贷款机构无法获得关于企业发展的真实数据,进而无法估计借款的经营风险,因此自然不会愿意想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阻碍了中小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银行追求利润的动机

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盈利性质的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是所有盈利性单位的目标。由上述的分析我们得知,大企业相比较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大,资产规模大,偿债能力强,能更好地应对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站在盈利性金融机构的角度,当然更倾向于把大企业列为放款对象。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规模小,偿债能力弱,若将中小企业列为放款对象,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以及违约风险,因此更具期望收入大小的比较,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把大企业列为放款对象。

(三)政府机构政策落实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不断显现,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融资政策,主要有策,而且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一是健全中小企业工作机制和信贷组织体系。二是对待不同的中小企业逐步实施差异化的监督管理政策。三是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实施积极的财政补贴制度。四是对于特殊企业实行税费适度减免。五是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落实力度不够的情况,因为部分地区情况不相同,因此使得部分企业难以达到政府扶持的标准。

(四)民间融资不规范

由于大企业在国家金融机构融资方面比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民间融资的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民间融资的体系制度并不健全,民间金融也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一是民间借贷投资行为较为混乱,不单止自身发展混乱不堪,而且还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运行造成了干扰。二是放款利率高于国家银行,加重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三是部分民间组织并不具备国家承认的贷款资格,也就是非法贷款,由于流程等方面不正规,像这类贷款容易引起经济纠纷,间接地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扩大规模。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增强自身实力

企业自身建设包括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企业财务制度建设、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出发,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思想认识、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上,进而从经营预算成本管理和货币资金流量管理及全面资产管理等方面入手,发现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建立健全现行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加强领导阶层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企业资产价值,改变企业形象,才能更好地吸引融资。

(二)建立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集中起来用于企业融资

在此先解释此处所说的中小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区别: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把放款主体确定为中小企业,相比之下更偏向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且并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带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开展业务。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融资,同时要出台相对应的政策鼓励引导民间零散资金向中小金融机构集中以形成较大资金,用于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的融资。

(三)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以及政策落实程度

政府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能发挥的重大重要,在给予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在由政府公开招标以及政府采购方面,在质量能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尽量多考虑一下采用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这样有利于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融资的差距,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竞争之中取得优势地位,扩大企业规模和企业资产。另一方面应加大相关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资金和财政支持。

(四)加强规范民间融资管理

针对近年来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需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体现了民间融资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完善法律法规,将当前活跃的民间融资行为规范化,对民间融资行为加强监管,对于民间资本借贷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要及时处理,通过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使民间资本尽快走上科学透明的发展道路,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复杂的经济结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进行了探索,并对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本文虽然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但受文章篇幅以及作者自身水平限制,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世纪性的难题,需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及时间创新,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缓解甚至是解决中小企业融难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文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D].2012:12.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3]郭娜.市场政府谁更有效中国[C]2013:100.

[4]邢乐成.中国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C]2013:23.

[5]张广宁.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究[D]2009:56.

[6]张雪梅.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缺陷研究[D]2014:123.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金融抑制论 金融约束论 储蓄曲线 信贷缺口 麦金农-肖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民间借贷”是今年最热的词。从年初银行信贷收缩开始,民间信贷已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以温州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高利贷横行,取代了以往的炒房团与炒煤团等投资方式。本文从金融抑制论的角度浅析我国信贷缺口逐步扩大的过程,得出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民间借贷难以遏制的结论。

二、金融抑制论与金融约束论介绍

(一)金融抑制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R.I.Mckinnon,1973 & Shaw,1973)几乎在同 时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 ”论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论。这两个理论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目标下,企图人为以低成本来利用国内和国外金融资源,从而人为压低存贷款利率,由此造成金融市场调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能力丧失。

低利率一方面限制了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储蓄的能力,造成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刺激了资金的过度需求。于是金融市场供求失衡,这又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预,即通过信贷配给,抑制过度的资金需求,强制实现资金供求平衡,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大多低效率地使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效率地使用资金,束缚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反过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储蓄。

(二)金融约束论。

赫尔曼和斯蒂格利茨在他们的《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文中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确立了通过政府推动金融深化的策略,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普遍成立。况且,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行为、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下,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约束的目标是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尤其是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其有长期经营的动力,以发挥银行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优势,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一系列问题。

金融约束是一系列金融政策,这些金融政策构成政府推动金融深化战略的核心,制定的目的在于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设立租金。金融约束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金融约束不同于金融压制:金融压制是政府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金融约束是政府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

三、我国储蓄曲线研究

(一)我国储蓄曲线实证研究综述。

在本节中,本文回顾了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利率对于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学者们在研究数据的选取、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对实证结果的解释,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支持。

赵志君(1998)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居民收入数据,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宏观储蓄率函数,引入了利率和通胀率数据,研究了1982 年至1994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蓄率受经济增长率和滞后储蓄率的影响较大;名义利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是正的,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是负的,且名义利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较大。

李焰(1999)选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提供的数据 1978-1997 年我国居民储蓄的数据,使用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率、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居民储蓄率与这些变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不确定。

许涤龙、乔增光(2002)在构建我国居民储蓄函数的基础上,以国内生产总值、零售物价指数、一年期存款利率、各期股市市值和制度变量这 5 个与储蓄相关的经济变量 1994-2000年的季度数据为依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函数而不是准确的储蓄函数。实证研究的结论认为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存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对国内实证研究的评价。

1、实证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有的学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很小,甚至基本没有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即便是认为影响显著的学者,依然在争论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方向。

2、国内的研究的实证数据全部是 2000 年之前的情况,没有对 2000 年之后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论文的研究发现,1996-1999 连续下调利率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所以这一时期的关于利率与居民储蓄的研究较多。

(三)实证研究。

1、回归方程建立。

在模型的选取中,我借鉴了李焰(1999)的回归模型,对其中的某些变量进行了修改。接下来对于实证研究中所需要的的年底储蓄余额、GDP增长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以上数据均来之2010年统计年鉴)。最后利用 Eviews 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方程如下:

St=C+RtX1+ tX2+PtX3+ t

其中 St表示第t年的储蓄存款年底余额,Rt, t表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Pt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t表示随机误差项,X1、X2、 X3表示各项系数,C代表常数项。

2、数据选取。

选取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数据见下表。

3、参数估计。

通过Eviews回归结果如下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S=-1.318187-1.617428Rt-0.1048 t+1.794939Pt

修正后拟合优度高达0.9968,整个回归方程在F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下也表现良好。年度储蓄余额与名义利率Rt,实际利率 t都成反方向变化,受名义利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实际利率,受到实际利率的影响不大。年度储蓄余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方向变化,Pt的增加对储蓄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知道,2000年至2009年的储蓄额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呈反比,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比。

四、以麦金农-肖模型为基础分析信贷缺口的扩大

结合以上对于我国储蓄曲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同时:ri为实际利率,S(gi)表示经济增长率为gi时的储蓄(i=1,2,3…),它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但是斜率很小(与原模型相反),F代表金融抑制水平:I表示投资,它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用T来表示信贷缺口。

假设:(1)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2)没有国外融资来源。

从图1数据显示我国实际利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已经是负数,从中发现,我国的金融抑制水平一直长期处在均衡利率之下,并且近十年呈逐年加剧趋势。

在图1中,我们先将实际利率限制在r的水平,此时所能形成的储蓄总额仅为S。但是从投资曲线来看,当实际利率为r的时候,意愿投资总额(即贷款需求)为I.这就形成了信贷资金的缺口T=(I-S)。如果政府只限制存款利率而不限制贷款利率,根据供求定律,贷款利率将上升到r4,结果是金融体系获得不正常的高额利润,即(r4-r)。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即限制存款利率又限制贷款利率,将中间的存贷利差作为金融企业创造的租金以解决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满足后来的金融约束论的理论要求,但是如果可贷资金严重供求不足,这种行政化的货币价格干预手段,必然导致非效率性和非价格性的信贷配给,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发生并将长期存在的实际情况。

现在,我们将金融抑制水平由F扩大到F1,则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我国的储蓄总额随着实际存款利率的下降而得到少许的提高(从前面的实证分析来看,影响十分微弱),从而投资总额得到一定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从r下降到了r1,原来那些收益率低于r1的企业得以起死回生,,这样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下降,于是经济增长率从g下降到g1,储蓄曲线由S(g)向左移动到S(g1),此时信贷缺口进一步扩大为T1。因此,根据麦金农-肖的理论,实际利率的降低即减少了资本形成的数量,又降低了资本形成的质量,所以它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双重的不利影响。

五、结论:数额巨大的民间借贷难以遏制

近年来中国普放高利贷,是违反市场化运作逻辑的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央行把控制货币供给的大型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1.5%的历史高位,而把调节货币需求的基准利率人为压得过低,导致货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全国信贷规模“失控”和利率“失序”,乃至全国各地普放高利贷,是这一扭曲的货币政策的必然产物。

随着我国金融抑制水平逐步扩大,实际利率长期维持在0利率左右徘徊,再加上不合理的货币政策手段组合,使我国处在银行可贷资金短缺,市场贷款需求旺盛,CPI高企,实际利率为负数的复杂经济金融形势。在贷款越紧缺的情况下,我国的贷款行政化比率越严重,此时,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有寄希望于民间借贷,寄希望于高利贷。这种情况的产生将十分不利于我国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如若长期持续必将降低经济效率,引起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衰退。我国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政 治,读不懂中国的政治就读不懂中国的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以此来推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变金融抑制的根本局面,增强央行的独立性。

只要基本的经济金融条件具备,以上的问题如果得不到遏制,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相信不是在温州,就是在其他的什么地方,民间借贷崩盘的事情将再次发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6

关键词:金融关联;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关系

一、前言

尽管民营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仍然很迅猛,这说明民营企业自有一套克服问题、保证发展的替代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在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众多的高管中总会有聘请的、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员,这样一来,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就形成了金融关联。这种金融关联可以有效地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金融关联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都流入了国有企业,如银行贷款,而且在股票市场上,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这种现状使得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也很难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外部融资。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在受到融资约束的情况下,金融关联可以在三方面对其产生影响:

第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当中,非常重视关系文化传统,而且中国人相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如果有良好的社会网络和关系,那么企业的经营就成功了一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关系是一种可以调动和获得资源的资源。实际上,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会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联系,在民营企业中,聘请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员来担任公司的高管,从而使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起金融关联。金融关联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与金融机构等形成有效的关系网络,进而起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第二,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关系和声誉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亲戚、朋友、生意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声誉机制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持续性。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声誉能够赢得银行的信任,增加融资的可能性,并且能够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契约履约成本。民营企业实行金融关联,等于为自身建立了隐形的声誉,使得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心大增。同时,金融关联在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改善了民营企业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在民营企业中,出现融资约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导致设计出来的融资方案缺乏科学性。而实行金融关联之后,具有金融知识的高管就属于金融专业的人才,这样一来,设计出来的融资方案就是量身为民营企业定制的,也对缓解融资约束有利。

通过以上的结论,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民营企业的金融关联程度越高,则融资约束越弱。

三、金融关联同民营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研究样本以及数据来源

在本文中,研究样本对象为上市的民营企业,但是在选择具体的民营企业类型时,排除了下面几种类型:其一,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在这个类型的民营企业中,高管可能已经建立了政治关联和金融关联,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形成稳定的管理层。其二,金融和保险类民营企业。其三,极端值样本类的民营企业,极端值样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数据、信息披露不详细,相关的财务数据在1%和99%分数位之外。排除了这三种类型的样本之后,总共选取了250家民营公司,获得了800个样本观测值。

本文的数据来源均具有可查性,金融关联的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色诺芬CCER金融数据库。

(二)检验模型及相关变量

在上文中,提出了相关的假设,为了验证假设,构造出了下面的检验模型:

I=C+β1CF+β2FIN+β3FIN×CF+β4CONTROLS+β5YEAR+β6INDUSTRY+δ

在这个模型中,涉及的变量有很多,其含义分别是I:当年资本支出水平;CF:当年经营性现金净流量;FIN:金融关联程度;CONTROLS:其他控制变量;YEAR:年度控制变量;INDUSTRY:行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结果

通过检验模型对样本对象数据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我国,47.8%的民营企业都存在着金融关联现象,而且关联程度各不相同;在民营企业的高管人数中,具有金融知识的高管人数占总人数平均比重为5%,而这其中,所占比例值最高可达40%;在金融关联的多种形式中,最多的是证券公司关联和银行关联,二者占据总样本的比重分别是29.9%、22.3%;在民营企业中,至少都会有一名金融高管,多时则会达到5~6人。

在利用检验模型来检验上述假设时,采用的方法为OLS回归方法。通过对当面经营性现金数据分析可知:CF系数为正值,说明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融资约束问题是非常严重的;FIN×CF系数为负值,说明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金融关联越强,则融资约束越弱。由此,证实了上面的假设,也说明金融关联能够有效地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

金融关联有不同的模式,银行关联和证券公司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模式,对于银行关联与证券公司关联与融资约束关系的验证,同样采取回归模型来检验。经过检验发展,在民营企业中,拥有银行与证券公司工作背景的高管人数越多,融资约束越弱。

金融关联和融资约束之间可能会存在内生性,为避免这一特性,本出了进一步的检验。在选取的250家上市民营企业中,有28家最开始是不存在金融关联的,通过对这28家上市民营公司分析可知:在未建立金融关联之前,这28家上市民营公司的融资约束为0.599,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在建立了金融关联之后,融资约束减小到0.101,而且在进行显著性检验时没有通过10%。这说明,内生性并不会对本文提出的假设产生显著性的影响,所以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

对于企业来说,融资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外部融资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的外部融资全都流入了国有民企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融资约束的制约。在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中,都会有至少一名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起了金融关联,提升了民营企业的信誉。经过一系列的检验之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金融关联能够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金融关联越强,融资约束越弱。

参考文献:

[1] 邓建平,曾勇.金融关联能否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J].金融研究,2011(08):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