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范例6篇

服装专业教学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1

关键词:服装设计;改革创新;现代服装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服装产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品牌和质量是现在服装产业竞争的最重要环节。服装产业的新变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无疑会增加,给承载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技工教育学校带来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特别服装专业的教学与发展。

1 我国服装行业与技工学校服装教育的现状

培养适应服装行业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服装专业技术人才是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我国服装业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各类成衣产品生产齐全,种类繁多,成衣的生产制造水平,已接近了国际的先进标准。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产品缺乏必要的企划方案及连贯的品牌定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加入世贸后,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服装的出口量也会逐渐增大,有利于贸易与品牌经营为一体的企业形成和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营销手段的进入与渗透,必将使我国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岗位化发展;以此推动服装业在企划、设计、工艺、管理、营销等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技工教育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从实际来看,选择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习能力弱和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中考中文化课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而选择进入技工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而选择,意味着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

3、教学理念滞后。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每一项事物的更新速度都很快,服装产业也是如此。服装产业的发展就与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联系密切,而且带有季节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学校教学缺乏和市场发展的联系,没有主动关注的意识,教师缺乏主动求知动力,所以教师教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技巧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习实效性下降。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几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3 服装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制定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学岗位职责。制定各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从严治教。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应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和企业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我们必须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多提供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工艺实习室。另外,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参加实训的有利条件,既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技能,又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针对性地为自己走向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3、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现在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技工教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服装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教学要结合服装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使服装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行业的需求。结合需求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使教学模式更有针对性,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交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在设计练习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服装,引导学生多思巧做。老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激励、诱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能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

5、专业再选择工程的创建。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技术含量、价格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价格?于是相应产生了分工精细、各施其责的局面。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将课程设置按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在统一修完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有了专业的再选择与学习,毕业生中专业层次与形式能进一步多样化,大大提高就业率。

先进的教学改革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低效的教学模式甚至僵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教学改革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柴伟民.谈服装一体化教学[M].中国教育报,2007,1.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2

【关键词】服装专业 教学改革 市场原则 专业细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63-01

当代的设计艺术如果不进行创新,依然束缚于传统的绘画设计理念,将跟不上世界潮流的发展。因而,我们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引进现代设计艺术,才能在这发展迅速的社会中展现出来,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现代的设计艺术比传统的绘画艺术所表现的形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并能直接的体现它的使用价值。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我们应从本质上去改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才能更直接的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如今,在大多数服装设计院校中,老师的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地要求服装的美感和独特的设计,却忽略了现实中的实用性和实际性。这样,将会造成服装教学中的误区,学生们设计出漂亮的时装,在服装大赛中也能获得好的成绩,却因为没有与现实中的生活相结合,最后导致学生们设计的服装只能成为一种概念,不被企业所认可。学生们毕业以后,设计出的作品与生活中的时装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不被服装企业受用。如果还是局限于设计与艺术形式,这将会使学生设计的服装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只是学生们毕业之后对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工作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归根结底,还是服装教学的发展思路不够全面,学生们对服装的实质性认识太过单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服装设计的认识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

一、建立市场经济观念

我们所设计的服装是让大众认可、接受的,让消费者穿上我们的服装,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市场的需要,做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装,将服装作为一种商品出售,最后让消费者去判定我们的服装是否成功。如果只是要求服装的设计新颖,那样只能作为一种形式去展示出来,只会被人们欣赏,而不会有实际的用处,而在世界潮流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单一的设计可能会被激烈的竞争所压倒。只有我们结合实际的市场经营规律,将服装转化为经济效益,我们才会有更好的竞争途径让我们的服装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结合实际来讲,我们的服装最终是要与企业接轨的,只有让企业欣赏我们设计的服装,并判定能够销售于市场,我们的服装才会显示出它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应着手于市场经济,设计出最成功的服装,并且我们的服装是要消费者来评定的,并不是靠个人认可,我们要考虑大众的心理,所以,我们所设计的服装将是与这个时代符合的,并是这个时代所需求的,这样我们才会成为服装界的佼佼者。

通过教师新的教学思路,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类实践去真正感受实际应用中的服装形式,让学生从实际中去设计服装,缩短学生与市场的差距。如在实际生活中就考虑这一季服装的风格及特点,从一开始就要加强学生对市场的把握和对未来的完整规划。

二、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面对激烈地竞争环境,各企业应用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来掌握市场信息,以便更好地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所以各企业都会有对市场最细分的专业定位,这是最贴近市场的一种切入点,只有找到相关信息,才能将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雅戈尔”――中国市场中的常胜企业,它就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理念来应对市场变化。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等种种挑战。面对压力,公司上下坚定信念,发挥自身优势精心经营国际国内市场,强化管理化解外来风险,使整个集团公司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在谋划全国布局、大力拓展终端数量的同时,雅戈尔进一步加强对终端的运行管理,着力提高运行效率。针对国内市场差异化日益分明、消费水平逐渐拉大的新趋势,雅戈尔把全国市场划分为六个板块,雅戈尔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链完整的优势,积极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雅戈尔先后推出VP免熨衬衫、DP免熨衬衫、全毛抗皱西服等独家产品,并通过多种宣传推广方式,使之成为服装市场的亮点。这些新产品不仅扩大了雅戈尔的市场份额,更赢得了对同类产品的定价权,使雅戈尔产品的销售利润远高于同行。对雅戈尔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销售并非把产品卖到国外市场,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的产品。通过与国际市场资源的整合,雅戈尔分布于国内外市场的上游面料产业在研发、销售、生产及物流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雅戈尔还将通过品牌提升、管理提升和质量提升来提高企业效益。

三、结 论

我国的服装业还处于新兴阶段,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完善到位,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认识中去改善。由于中国服装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师的经验还较少,与市场结合不到位,从而不能真正让服装行业得到有效地改善。不过,现在我国的设计师已认识到设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使我国的服装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学生们所接触到的服装设计已不是简单的艺术构成,而是围绕着市场经济所设计的,设计出能够推向市场、被人们所接受的服装,这样,学生们的设计将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只有在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的过程中,我国的服装行业才会成就更多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朝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8(9)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3

一、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在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育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中国加入WTO后,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企业对服装熟练工人的需求激增,出现了供不应求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服装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从整体上来说应该是客观的。对中等服装职业学校而言,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校企结合,共创双赢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就业、转换职业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迫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来充实自己的职工队伍。而校企结合的目的正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缩短学生融入企业的时间,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周期,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同时受益。针对这一目的,我校抓住与企业的切合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探索开创服装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一)与企业的生产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1.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企业由于订单的不确定性,员工的保有量一般为最低数。在订单增加的情况下,频繁出现员工短缺和工期紧迫的窘境。实现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可以将学生所学及时有效地与实际联系起来,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专业教学实际中,我校依靠校内的实习基地,协助集团成员企业进行服装订单加工,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落到实处,既解决了企业因员工不足造成延误工期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学校实训材料和实训订单不足的现状,并且提高了学生岗前适应企业的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订单联系使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与强化,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够掌握较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在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拓展学校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途径,通过校企结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办学途径。

2.通过与服装设备公司联合,实现学生对专用设备的掌握。

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发展,专用机设备在服装加工中趋于尤为重要的位置。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我校相应购进了部分较为先进的专用设备。

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还没有实现对学生的专用机培训,这样就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花费大量成本来对其进行培训,使专用机工人成为市场空白。如果学校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则可以填补市场空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层次,缩短企业员工的培训周期,同时随着专用机工人的增加也可以推进服装专用设备的推广使用,从整体上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

因为服装专用机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单靠学校单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加强服装设备企业与学校的联合。现在,我校通过设备供应商实现对服装专业教师的初步技能培训。当专业教师对专用机的使用达到应有水平之后,就可以实现对在校学生的专用机的操作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二)与企业的技术交流,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

服装业的发展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为使教学适应企业的发展,我校分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只有真正进入企业,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虽然教师对企业的帮助是有限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对企业生产的直接接触,教师返回课堂进行教学时一定能“言之有物”,并且对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更加实际。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实际需要的教材,如果我们的教材总是一成不变,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和变化,那么无论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如何改进和改革,我们的产品――学生仍然无法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实用型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研讨的基础上,我校以进入企业实习过的教师为骨干,集合教研组的力量,听取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建议,立足于企业实际应用的、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使其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三)与企业的发展接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层次。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4

关键词: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33-02

一、“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产教融合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服装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校企双向参与,产教紧密合作,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技术人才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服装专业学生实习和实训环节是本专业技术培训的“重头戏”,如果不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服装专业教学将无“戏”可唱,可见唱好这台“戏”对于高质量地保证服装专业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在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方面独具优势。学校根据服装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服装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教师在服装生产实践中锻炼,以加快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服装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课,学生在实践岗位学习锻炼,实现学用统一,在做中学,或先做后学,或学做交替的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为服装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和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赢得社会广泛认同。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服装专业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服装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所从事的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服装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坚持跟着市场走、围着企业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及时把握新兴产业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对服装专业职业岗位的新要求,科学调整专业技能发展方向,实现“五个对接”。一是服装专业设置与服装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二是服装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三是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服装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1.实行专业实体化,产教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在新形势下开发学生能力的根本道路,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办产业,就是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运用市场机制,采用资本营运的办法,借助社会的力量,把原来的实习室、实训场所建成具有经济功能的专业实体。

我校通过引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力量,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利用我校的服装设备、厂房、教师、学生等教学资源建立服装实训中心,承接服装加工、产品研发等业务,为学生实习创造了条件。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有机结合起来,车间各岗位学生轮流实习,使学生掌握服装生产工艺流程技能,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竞争能力。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

2.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目标。(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2)探索“教学―生产”模式,实现多赢。我校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过程中,正在探索采用教学―生产模式:结合教学组织生产,联系生产开展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部分教学过程直接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学校做好教育管理,企业加强现场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顶岗工作,感受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管理及经营活动。学生通过工读结合、顶岗工作,提高了全面素质,掌握技术,培养技能,从而增强了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职业基础。

教师通过实践训练,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也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技术前沿的信息,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师教学艺术和手段,加快了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步伐;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工作和教师的智力支持,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产教融合”的教学实效

校企合作下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作的形式,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服装成衣生产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产实训。在生产实训过程中,由教师与技术人员对四大生产流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或示范,将专业教学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有效衔接,以岗位轮换的形式,通过流水线作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产实训机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磨炼和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质量的产教融合教学目的。

1.服装制版方面。在产教融合教学中,服装制版通过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某单一款成衣的讲解,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对某成衣款进行工业纸样制版讲解,讲解内容上涉及制订商品规划书、绘制款式图、制作纸样、试制样衣、绘制基样板、系列工业样板推板等整个制版生产流程。在制版流程过程中,会涉及款式设计(助理)师、制版(助理)师等岗位的讲解和岗位职责要求,从而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

2.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的产教融合是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货单号,组织学生完成制订裁剪方案、领样制样、排料、填写裁床铺料记录和裁床生产报表、运用现代电动设备进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产流程。在整个裁剪过程中,明确裁剪师岗位要求和职责,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单色插色服装裁剪方案制订方法、样板领用细则、单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写裁床记录和生产报表的方法和要求、电动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裁剪师岗位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裁剪师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

3.服装缝制方面。服装缝制在产教融合教学中,通过学生定期的流水线轮换作业形式,在车间班组长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制订流程工艺文件、设计和制作生产工序工艺卡、组织生产缝制流水线、流水线场地安排、前中期原辅材料收发等缝制生产流程。在生产实训中,学生通过与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检验员、机工、付工、设备维修人员等岗位人员的了解、接触、认识,不断地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岗位能力,逐渐形成职业岗位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缝制车间工作打下基础。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职 服装 毕业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84-02

毕业设计是中职学校教学的最后一次理实训练内容。毕业设计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子任务。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从而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服装专业也不例外,本文我从学生学情,结合每年全国技能大赛的要求,以及当地的企业的需求,通过设置有效的项目教学方案来完成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

1 针对学情,选择适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随着毕业日子的临近,学生厌学的心态日渐明显,混日子的学生多了起来,学习相关理论的知识对她们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缺乏分析是她们的共性,因此她们对老师的依赖情极强。但是这些学生观察能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针对毕业生目前的这一实际现状,如何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投入到毕业设计任务中去?

首先,观看展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在课堂上,教师把往届学生毕业展示情景播放给学生看,边看边讲解学生当时创作的情景。同时,可以开展非成型服装设计设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裹扎,班上放上几个人体模型(模特),师生一起对不同色彩的面料设计不同的服装造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完成一款款的服装设计。让学生先感受创作之后的成就感。这样,从不学到自己动手的一个转变过程就形成了。

其次,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

标新立异是学生的普遍是中职学生普遍的特点,如果老师按部就班的布置作业,上课过于说教一些理论要点,学生的热情是提不起来,这样学生做起事来,也是敷衍了事,完成作业而已,这样可能与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按照教育的新理念,强调做中学、做中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为主体,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自然融入到学习最后的一次综合作业―― 毕业设计中来。

再次,明确教师与学生的主次关系,收获成功中获取自信。

采取项目教学,布置任务,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在选组长时写下承诺书给组长,教师给组长一些权限,比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或不配合完成任务的学生,有权力不要。通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所有的毕业设计用作品全部由毕业生自己布置,按全国技能大赛的要求展示出来,每生的作品全部拍摄下来,好的作品,教师选好后,由学生模特在技能节上展示,这份参与意在调动学生装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带给她们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2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1)布置任务,学生为主,教师为导。

教师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就可以布置毕业设计的相关任务,在通过问答环节中,教师向学生说明了毕业设计的目的、要求与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事宜,在毕业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是本次项目任务的负责人,教师只是协作者。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愉快之中进行,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作用,比如毕业设计作为考核的成绩,作为几门主干课程打分的依据,同时,让她们明确这是表现自己,同时,也为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的一次机会。老师在确认组长之前,要求学生先自由组合,5~6人一组,然后根据能力的不同,从中协调分好组,再从中选定一位有一定的级织能力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组织自已的组员开始本组的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根据每年技能大赛的比赛布置任务。

任务一:根据提供的手绘的款式图,拓展并手工绘制一系列服装正、背面款式图。

任务二:根据小组成员手工绘制的正、背面款式图、选择4~6款的图片,运用打版相关的知识进行行工制1:1纸样,规格自定。

任务三:在电脑上用绘图软件,根据小组成员手绘款式图片,绘制出一系列正、背面款式图,并配上相应的彩色效果。

任务四:学生根据个人绘制的纸样裁剪坯布并假缝,将立体造型的坯样在人台上进行试穿,并对照手绘的款式图与手绘的1∶1纸样,作品完成后先收好,到时再展示。

任务五:服装CAD制版。①设计净缝结构图。②生成布片进行推档。③面里布放缝。“净缝版型推档、面料、里布毛缝版型”按技能大赛的要求存放。

任务六:制作好纸样后开始裁剪、缝制与整烫三个内容。按工艺流程进行缝合,线头要剪清楚。

(2)合理安排、开展毕业设计项目教学。

2.1 合理的时间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设计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后三个月进行。时间短,任务多,以10届服装设计班为例,学生在设计与设计的同时,还得过服装技能考试,因此,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提前安排,教师应提前做好毕业设计计划方案,告知学生与相关的人员,安排好毕业设计进度。 (见表1)。

2.2 多元的评价方法

在毕业设计中,教师合理应用评价方式,是保证毕业设计开展的重要保证。多种评价方式并用,在不同任务中,或在不同的情境下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即时性的评价的应用。老师巡回观察中发现了学生出现了问题,并且能在同学们共同探究中解决了问题,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及时将评价的信息反馈给个别学生或全体学生,从而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教师即时性点评,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加努力程度,提高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效率。总之,尽量让他们发现自己在设计中能力,说服她们克服困难,完成作品,完成一次次的任务中,找寻到自我。

3 安排企业老师辅导,实现校企零距离

近年来,国家大力度投入职业教育,要求中职教育必须以市场、企业之需为导向!我们学校正处于示范校的建设之中,开展工学结合,校人合作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毕业设计也应企业的需求来开展,首先我们要先调研本地相关企业生产技术部门所需要技术岗位,按照岗位的任务,我们设置任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定期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过来指导学生设计。尽量做到技术与企业接轨,在毕业设计任务完成之后,学校方面也可以邀请服装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一起参与评价。这些企业有优先录用权这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校也可以在企业的专家的指导下,把专业办得更有特色,为本地的经济服务。

总之,毕业设计用既是对学生在校的一次大检阅,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师的一次教学的考验。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在完成相应的任务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学校圆满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培养了社会所需的人才。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最大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剑峰.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指导[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 陈烈强.谈国外高职教育的比较[J].教育与职业.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现状;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和服装行业的发展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和设计的能力,这是服装工艺现代化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与时俱进,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质量,深化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最终提高学生服装专业的实践综合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服装设计专业的现状

传统的服装设计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和演示法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授课中,教师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学生在本上跟着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费时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不好。同时,制图的过程中有很多线条和标注,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看不清楚而产生误差。再者,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却是三维的,要将黑板上的二维静止制图向三维立体成衣进行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制图,并不了解制图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再举一个例子,演示法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学生围在教师身边观摩,然后再自己动手练习。学生由于人数多,站的位置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所得自然也就不同。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真正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相同的内容即使反复演示也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手段单一死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费力不讨好,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和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运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既解决了这些难题,又推动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二、现代化课堂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实现课堂教学媒体化、智能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同时,初步形成了教学方式信息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和具体化

在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中,一些制图要领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但由于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在AutoCAD的动态演示下变得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服装材料课的教学中,在服装材料性能与特点的介绍上,由于缺乏实物的演示,学生往往会认为服装材料课就是讲理论,在枯燥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然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材料课的教学中应多收集真实的服装材料,同时利用色织物设计软件在电脑中将服装材料设计出来,并将模拟的效果图用电脑展示给学生。这样,真实的服装材料和模拟的效果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判断并掌握服装材料的性能与特点。此外,学生通过色织物设计软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在亲身感受服装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二)图形由静态向动态转化

传统结构制图课的教学是教师利用粉笔、直尺、曲线板等工具在黑板上画来演示制图,这种手工制图教学处于静态状态的过程,因而这种教学方法经常存在着进度慢、精确度差、课与课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然而借助于AutoCAD软件,可以将制图过程动态化,用电脑制图代替手工制图,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幻灯片的形式通过电脑演示给学生,学生在幻灯片的演示下易于掌握各个线条和标注的位置,能够顺利完成制图并提高制图质量。例如,在排料方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的动态演示,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排料的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在节省服装面料的同时也节约了教学开支。

(三)操作过程简单化、工艺流程形象化

在结构制图课服装排料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在黑板上讲解排料的方法和变化原理将会非常麻烦,实验起来也会非常困难,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AutoCAD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能够快速实现图形的移动、复制、旋转等。借助AutoCAD软件进行“服装排料实验”,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排料图的绘制并能动态地测量排料的结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排料实验演示给学生,还能将工艺流程形象化。这样的演示操作过程既简单又方便,学生易于理解的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掌握课堂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服装排料实验发现排料的奥秘并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料。

(四)内容由单一向丰富化转变

教材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但任何一本教材也不能将知识全面系统地加以介绍,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和解决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的缺憾。服装设计专业是感性与灵性的结合体,它要求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具有灵性。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灵性是在感知学习和相关技术的实践操作中培养和形成的。然而当前服装专业教材内容单一的现象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可以解决教材内容单一化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化。

(五)操作技能训练虚拟化

在传统服装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围在教师身边观看教师使用工业缝纫机来演示教学过程,在观看后运用观察到的内容来进行独立的操作。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首先,学生往往只能观看到一次教师的演示;其次,学生在观看时由于位置和角度不同,在领会上往往也有所不同;最后,一些操作技巧并不是通过观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就能灵活运用的。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将服装工艺的流程制作成模拟动画,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动手操作,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制作要领。

三、现代化课堂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提升了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课堂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教学进程,实现课与课的衔接

电脑制图的高效性,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过程简单易懂,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扩充了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并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实现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传统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常常存在下课了制图没画完,下节课为保持制图的完整性需将以前的内容重新画一遍的现象。运用AutoCAD软件教学可以将制图存储在计算机中,即调即用,节省时间的同时实现制图课的顺畅衔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课堂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服装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和服装专业知识相整合的课程服装CAD,学生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还有很多学生将服装CAD作为自己将来择业和发展的首要方向。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服装设计、服装排料和服装制图等,并围绕着问题开展自主化的探究式学习。首先,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开放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进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其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并得到有效的指导。在现代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

传统的服装专业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开展大量的服装设计训练,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这种问题。学生在准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开展大量的模拟训练,不断提升了服装设计、服装排版、服装缝制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扩展,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对电脑和网络感兴趣的原因往往是在电脑上可以玩游戏、聊天或听音乐等。而很多学生对于在网上学习专业知识则是没有学习热情或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对网络或电脑的兴趣迁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可以允许学生听一会儿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将听音乐的直接兴趣迁移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间接兴趣上来。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形成对专业知识的直接兴趣,从而也就实现了兴趣的迁移,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兴趣与成功是互为因果和互相影响的,兴趣是成功的原因,而成功也是兴趣产生的原因。学生由于某些或某次成功,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功,从而增强了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学习兴趣就应该尽可能在实践操作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综上所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服装专业教学信息量小、教学方法落后、精准度差和直观性差等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建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中等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专业的融合,以此提高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谭为.中职服装专业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5(2).

[2]李术辉.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好家长,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