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范例

服装专业

服装专业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服装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和技术革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人们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得到更深层次的凸显,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这就对该专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对该门学科展开教学时,应对网络时代下其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进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设计师。

一、网络与服装设计

(一)行业变化

网络时代下,服装销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服装销售从以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网络线上销售,服装销售的受众面更加广阔。当前,线上销售已成为一种潮流对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多服装产业被迫转型,将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来进行服装的销售;其次,由于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服装生产的规模日益变小,从服装的设计到生产的速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服装的附加产值日益增加,服装与各项艺术结合的设计屡见不鲜;最后,服装定制成为一种潮流,设计个性单一化成为众多人的追求[1]。

(二)设计特征

网络对服装设计的特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其设计具有了新的特征。首先,生产特征,在时代的影响下服装设计更加鲜明,设计师对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设计的新颖度和时尚性已成为其设计中最关键的要素,企业要控制服装的产量进而使服装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优质的工艺和精细的材料来使服装的个性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其次,销售特征,当前服装销售不仅仅是单一的对服装进行售卖,而是销售服装的设计理念,使服装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最后,情感特征,服装的款式在设计中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因素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三)设计要求

结合网络和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展开调研,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应注重品牌效应,以网络为发展平台,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其次,加强设计的创新型,通过网络总结当前流行元素,在其中大胆创新,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设计作品;再次,确保设计的优质性,通过优质的设计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进而使作品得到畅销;最后,注重环保理念,绿色环保是时代的一个标签,因此在设计中融入环保概念,能够使设计的价值提升[2]。

(四)设计理念

时代的革新赋予了服装设计新的内涵,各项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平台。首先,虚拟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师通过网络与客户取得联系,进而实现共同设计,让客户有更加深刻的服装体验;其次,超维视觉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者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对各项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结合,进而使服装的整体效果得到最佳;再次,生态设计,当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服装设计应体现出一种舒缓的状况;最后,内涵设计,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压迫,此时加强文化内涵设计,能够使人们耳目一新,对文化的传承也有这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改革

(一)理念革新

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首先,在网络时代,应以全新的思维来面对学科内部的变化,将服装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服装设计得到长期的发展[3]。只有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控;其次,在教学中加入各种与网络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课程,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种技术的学习来使其设计素养得到提升;最后,在培养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服装行业的整体变革进行深入教学,从中体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思维是该专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模式

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因此应根据其该特点深化转变教学模式。首先,加强对各项网络软件的应用,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掌握各项技术,为其日后的设计生涯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基础;其次,加强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各种设计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自己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加强教学实践,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要求学生对服装进行自主设计,通过网络收集各种资料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提升其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教授学生树立品牌意识,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

(三)课程增设

在网络背景下,服装设计个性化要求日益增强,因此高校应根据这一现象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增设。虚拟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对实现个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性能,因此高校应引进该技术,设置此类课堂,来使学生的设计素养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在教学中,通过对虚拟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设计感受得到加深,其中包括,设计、试穿、走秀等多个方面。将此课程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使专业课程和基础创造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对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在其中加入自身的个性化设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该课程还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在为其创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使设计更加细致化,进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四)市场调研

在网络环境下,服装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调研能力。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各种不同产品的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各个服装所用到的材料、融入的文化、采用的工艺和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市场动态;其次,组织学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统计,对其消费习惯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明确各种信息的基础来为自身的创作提供灵感,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明确的方向,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互联网的使用了解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总结,进而明确市场状况,对自身的设计提供强大素材支持。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对服装设计专业依旧适用[4]。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的速度不断提升,让学生深入实践对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其设计思维;其次,通过校企结合来组织各种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最后,强化任务式教学,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设计计划,学生按要求来进行设计,在任务式教学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其设计素养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对各项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能够使其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强化师资

教师能力的强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师资。首先,在对教师进行选拔的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体制,不仅在服装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对网络的各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对设计相关的网络技术进行熟练应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加入教师进入企业的部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最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知名设计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的设计视野不断拓宽,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激发。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自身就具有潮流性和时代性,因此在网络时代下一定要拓宽教学途径,加深教学内容,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优质设计人员为目标,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结合市场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斐.网络时代的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人民论坛,2015(33):132-133.

[2]郭斐.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6(2):197-197.

[3]刘玉森,马保科,张智荣,等.成人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4):293-295.

服装专业范文2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辐射;专业群

在专业群建设中,需要明确专业区域定位、产业定位、专业定位及专业发展思路,通过品牌建设,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如下简称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业群在全校乃至全广西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由于品牌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准确,让专业群中的其他专业有了更好的参考价值,为群内其他专业提供借鉴和指导。另外,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专业群课程建设与实施,使得专业群引领示范其他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建设共享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为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提供借鉴和指导。

1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1.1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专业群的标杆作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产训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共育”等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三对接,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等,其内容覆盖了学校教学改革建设的全部内容。我校的教学改革拥有良好的基础,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建设更是让教学改革更进一步。因此,学校对专业群建设非常重视,通过专业群在学校教学教改建设中形成标杆作用,可以让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给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各类建设指标包括:教学成果如何获得、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如何提升、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如何取得更好的成绩和社会服务效益如何辐射等,是在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办学的指标,指导学校如何进行教学教改发展。具有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最高水平,便能在学校各项建设中发挥着标杆作用[2]。

1.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校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3]。专业群建设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学校各专业建设借鉴、推广和模仿,提高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改革质量。

1.3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中专业群的推动促进作用。学校坚持“让每位学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教学、产学研合作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在专业群体的推动下,与区内外纺织、染整、服装等企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专业群内的各专业的校企合作得到深化及推进。例如: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的毕业设计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作业产品化进行服饰的开发设计,制作出的民族服饰产品,获得了企业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1.4服装设计与工艺核心专业对群里各专业辐射引领作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服装品牌专业群建设中的核心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各方面相对成熟。作为区级示范专业,有着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全区最强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可行的教学资源和较为全面的课程标准。在核心专业的引领辐射带动下,我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建设共享资源平台,发挥品牌专业的引领作用,提高专业群建设的示范作用及效益,形成一套有效的辐射路径及方式,拓展专业群的社会服务方式,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带动辐射下,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各类展示活动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区享有良好声誉。该专业立足广西,依托广西服装销售企业,形成了“美技共育,专向专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采取校企合作共建方式,构建以“基于典型工作岗位”为主线课程结构。以“岗位技能+服务意识+美学认知+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将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过程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并且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在服装展示、销售岗位的工作都较为不错,更有不少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对学生的好评率不断提升。此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也对纺织技术、染整技术起着引领推动的作用。由于广西的纺织、染整企业较少,加上这几年纺织、染整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学生家长对这两个专业的理解认识不够到位,这两个专业的招生并不理想。基于核心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纺织技术、染整技术专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岗位的需求及用人要求的改变,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如染整专业新开设数码印花、数码印花设计等课程,提高专业的“含金量”,符合区域内人才的需求。纺织技术则将民族图案、织锦纹样设计等融入教学课程中,突出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及技艺进行传承。此外,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将专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作业产品化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就可以学习到企业的技术,并带入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今后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带头作用

2.1建立“绣织坊”双创实训中心。“绣织坊”双创实训中心主要基于“绣织坊”品牌,以产品设计生产为主线,集合对接产业链的各类实训进行设计。将学校原有的织锦工作室、民族服饰设计工作室和数码印花工作室为基础,以及服装营销实训室、“绣织坊”微店构成。该实训中心集纺织图案设计织造、数码图案设计印制、服装造型设计与制作和民族服饰品设计与制作于一体,通过整合各个工作室的资源优势和服装工作室的带动,让织锦工作室、数码印花工作室的产品能够形成系列,从而带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2.2在学校建立专业群师资人才资源库。引进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各类技术精湛的高级技工,每学期都确保人才资源库中的人员有部分到校为老师或者学生授课,除此之外每个学期开展至少一至两期的专业知识技术讲座,通过讲座,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真实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校内开展校企融合实训教学项目,对接岗位需求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此外每年寒暑假学校还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教师们积极到广西当地企业践习或挂职锻炼,如到玉林木乐等区内各类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内及国内先进职业教育地区各类的培训学习[4],使得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眼界得以开阔,职业素养获得较大提升。

2.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基于“产教融合、专业联动、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各专业的实训类课程;生产实习等要求学生掌握较强专业技能的实习课程则通过跟岗、顶岗实习等方式,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最终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创、展”五位一体式教学效果,而且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让各专业不再各自为政在,而是互相促进提高。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为培养专业群人才提供平台,多方位培养专业群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与多家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成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广西区内纺织工业园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3.1在产学研合作上效果良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根据工厂和车间的岗位及要求进行安排的,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在具有专业氛围的实训室模拟专业生产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实训室即是车间,能真实学习和运用专业岗位技术。“一心一店四室‘产—供—销’实训基地”,形成了现代化产业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承担实践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通过对企业技术技能就业岗位的调研,与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零距离对接,补充必要的培训设备,强化了实训基地的对外服务培训功能。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况,改造生产条件,改造培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的培训接待能力。在教学上通过各类比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教育园地得学生学习成效明显提升。近年来,在国内职业院校技术大赛上和广西职业院校技术大赛中专业群内的各专业老师和同学通过努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3项部级奖项和31项自治区级奖项;在各类的活动周、博览会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进行销售,获得一定的销售利润。

3.2通过专业群共享资源平台带动师生创新、创意和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专业群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兴趣小组和组建仫佬族马尾绣社团、民族服饰品设计社团等,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与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课外教育为补充的创培养模式,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创新创业大赛,让老师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传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与深圳远湖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染整技术专业、纺织技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文秘专业、动漫专业和数媒专业中开展服饰文化创客体验活动。以服装专业课程为载体,在服饰创客的平台下,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能力,教师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意空间,引导学生借助产品自主创业。民族服装专业与染纺专业学生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学习,使用结构和工艺难度偏高的现代服饰无纺布套件制作,并使用服饰3D打印笔完成服饰纹样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服饰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提高专业素养;动漫专业与数媒专业学生从美术设计方面学习传统服饰文化,通过AR技术实现设计表达,在进行颜色和图案设计的同时,可以结合亮片、花边或丝带等服饰辅料进行创意设计,锻炼学生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3专业群内校企深度合作。为了适应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企业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与广西玉林木乐服装产业园对接紧密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服装展示专业为木乐时装节新闻会提供模特展示服务。时刻关注企业动态,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教学改革及教学调整,形成动态的教学诊改机制,每年举办专业交流研讨会,五月学生就业季召开企业招聘会,让学生了解企业,明确未来方向。学校则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发展。

4结语

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标杆及示范作用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群内四个专业(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展示与礼仪、民族服装与服饰)都在加大建设和发展的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都发挥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全面提升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办学实力[5]。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契机,通过核心专业的建设,强化对专业群其他专业的辐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纺织服装产业链提供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学坤,殷微微,曹延明.职业教育农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4):59-60.

[2]查荣.论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建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29-31.

[3]赖华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劳动保障学课程开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0):100-101.

[4]茅建民.江苏餐饮职教集团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6,9.

服装专业范文3

关键词:新疆地区;服装行业;服装专业;教育改革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服装行业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服装高等教育也一直伴随着服装行业一起发展,为服装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新疆地区的服装行业和服装专业教育均存在着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十三五”时期,新疆地区服装行业面临深刻变化,区内服装专业教育也面临着转型契机。为促进新疆地区的服装产业和服装教育的发展,对新疆地区的服装专业教育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地区服装行业现状及特点

新疆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在吸纳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疆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历史等若干因素的限制,服装产业发展较缓慢[2]。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的服装企业多为加工型企业,多数企业订单固定,产品单一,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不足,市场亲和力不够,地区知名品牌较少,服装行业整体发展平缓。2014年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计划,同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大力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以促进百万人就业”作为一项国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计划的执行。由此新疆地区服装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注册服装企业由2012年的200多家增至2018年的2000多家,其中南疆地区占60%左右。内地知名服装企业纷纷来新疆落地生根,在吸纳就业、带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此新疆地区的服装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国家及自治区政府多项政策的支持下,疆内三大服装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企业加工设备齐全,员工培训逐步步入正轨。但由于疆内服装行业长期存在着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发展资金匮乏等问题[3],使得多数服装企业的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疆内服装企业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小型企业承揽疆外订单机会较少,主要局限在本地的职业装、校服、工装等领域;大型企业较少,订单依赖性较强。经营模式单一,管理技术落后,政策依赖性强,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新疆地区服装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导致新疆地区服装行业整体原创设计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4]。同时,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均,人才缺口随着新增企业增多而不断增大,也是影响服装企业生存现状的重要因素。

二、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特征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新疆地区高校服装专业承担着为本地区服装企业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服装产业链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也即国家“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新疆地区百万人就业”政策提出的第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2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疆内院校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纺织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为企业、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如何借助政策、地域、资源等优势,在疆内高校培养适应新疆地区服装产业环境的本地人才,助力新疆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弥补服装企业巨大的人才缺口,是疆内服装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新疆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笔者认为适应疆内行业发展的人才主要为以下四类。

1.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从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服装企业要能够很好地继续生存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在保住传统订单的基础上,在传统产品上进行研发和创新,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在传统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具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

2.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新疆地区服装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加明显。据调研,企业人员流动量大,本地技术工人少,培训效果较差,是服装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服装专业技术是企业运转的核心因素,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能够坚实企业核心技术力量,还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本地后备人才,如此疆内本土企业才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3.协调组织能力强、具有专业知识的生产管理型人才

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执行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的核心力量。一线生产工人可以通过快速培训上岗,但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通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够胜任。从新疆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长足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模式,而企业管理技术的提高、管理体制的健全依赖于中层管理人员。因此,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强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型人才培养也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任务。

4.市场意识敏锐的销售型人才

只有改革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潮流和消费者需求,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因此,服装企业需要具有敏锐市场意识的人才,能够时刻抓住消费者心理,迎合消费者需求,增加原创设计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销售服务质量,及时进行信息跟进与反馈,也是信息时代服装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新疆地区服装专业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

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服装专业教育也需要迎合行业发展,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人才。目前新疆地区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拥有2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个专业硕士点,即纺织工程。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较早,早期以招收疆内艺术生源为主,为疆内外培养了大量纺织服装及艺术设计人才。201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工(文、理)科学生,为培养大量疆内所需的服装工程类人才打下基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继续招收疆内艺术生源,旨在培养服装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另外,随着“跨越式大发展和长治久安”政策的实施,企业服装相关人才需求量增加,除新疆大学外,全区还有15所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服装类相关专业。面对服装行业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服装专业教育,如何构建适合新疆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疆内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笔者对疆内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及构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观念

疆内新开设服装相关专业的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如将针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师的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校企联合,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工作为实训教师,鼓励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丰富师资的学缘结构,加大政府引进人才支持力度。除此之外,一线专业教师对目前新疆地区服装企业的发展、专业岗位需求的了解是教好专业课的前提,因此专业教师在教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深入基层了解企业需求。只有全面了解目前使用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流程,才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有的放矢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实用性[5]。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人的自律和理念等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学到知识的使用率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比专业知识的训练更重要。要以构建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加研究探索性课程和训练。如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参与教师相关科研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进入企业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服装生产过程,改变学生传统思想观念,加强实践锻炼。通常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均会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或研发人员,但笔者调研发现,服装专业毕业生在服装企业长期就业的并不多,主要是专业热情不够、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因此,一线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热情。

3.建立校、企、行合作平台,形成资源共享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如设计师协会、服装协会等)的作用,建立沟通交流及合作平台,加强政府、企业及学校合作沟通,加强信息共享和需求共享,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如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各类大赛和活动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政府通过行业活动宣传相关政策,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传递用人需求,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提升专业学习热情。以往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生去企业参观交流,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入企业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能够很好地对接。针对这种现状,在建立校企联合平台时需要改革传统的合作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联合培养机制。对学校来说,要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企业来说,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无后顾之忧。

4.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针对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现状,疆内各服装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基础背景和层次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6]。如职业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侧重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为服装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强调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7]。宽口径、多方向、有专长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服装专业的最佳选择。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由于新疆地区服装企业多处于发展阶段,对设计师的需求和容量不大,对具备一定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工科人才缺口较大,因此,建议新疆高校服装专业在保持原有艺术生培养规模的基础上,扩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科方向的招生规模,尽快改善新疆地区实施“百万人就业政策”过程中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瓶颈状态。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低年级的课程主要以奠定专业基础为主,扩展学生综合视野为辅;高年级的课程则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长,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胜任企业岗位工作。

四、结语

服装专业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就目前的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来说,其使用的教材多以理论性内容居多,在这种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虽然能够相对轻松地开展教学,但是,学生却未必能够有效地领悟知识且与实践融合。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知识教学上,其过于理论化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将其与技能大赛相联系,自然在参赛时,就欠缺信心与实力。故而,笔者认为,应当适当地调整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材,以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技能大赛的需求为依据,适当地将其调整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与技能大赛考核需求的教材。

(二)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能大赛的连续举办,其影响力也逐渐提高。但是,多数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不过是一项业余比赛,其缺乏专业的认可能力。在这个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自身的学习水平无法联系起来,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受损。然而,我国目前致力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创建,也就是说技能大赛必然会成为职业院校教学考核的一个项目。因此,必须要调整学生的思维,让其具有积极参赛的想法,并愿意为大赛努力。

(三)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就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师资力量而言,多数学校的师资相对薄弱。其中的教师要么缺乏对应的教学能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以技能大赛为核心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教师本身作为其中的主体,其执行力的高低影响着改革效果。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优化其教师质量,从教师考核到教师评估等多个环节,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再者,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其教学态度存在偏差,从而使得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于消极。中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其竞赛思想,并且适当地创设奖励机制,以为其教学积极性作出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非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场所,在生源上存在一定的文化缺失。这就使得部分中职院校逐渐将其定位为差生接纳所,该种思想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其在整个教学中丧失应有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得不到较好的教学培养。而在竞赛的引导下,中职院校逐渐发现了证明自身的渠道,自然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调整。同理,学校对自身的定位科学且准确,学生与教师方能够正视自身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技能大赛的举办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其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很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竞赛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在教学中也没有加以重视和落实相关教学,自然,其在教学方向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故而,笔者认为,明确该项竞赛对教学的意义,并且针对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方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阿斯古丽•阿卜来提.技能大赛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引领[J].职教通讯,2016(17):26-27.

[2]江雪.基于技能大赛引领,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以我校为例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127-127.

服装专业范文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时尚

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之一,服装专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2017年已经有百余家学校开设服装设计类专业。但是,仅2018年和2019年,就有约四十家学校撤销了本科服装设计类专业,其数量之多,令人不得不对国内服装设计专业教育重新进行审视。笔者从兄弟院校撤销专业的原因分析出发,对照新时代的新要求,提出四点服装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以求抛砖引玉。

一、诸多学校撤销服装专业的现象背后

中国的服装专业主要分为服装设计类和服装工程类两种,最早分别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办,后来文化部、轻工部、纺织部以及教育部和地方所属学校也纷纷开设服装设计类专业,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该类专业的开设学校数量快速上升,至2017年已经有约一百五十家。〔1〕就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开办院校和教学特色而言,形成了美术类院校、纺织类院校和其他院校三大集群。对比2018年和2019年撤销属于艺术类服装专业的院校名单可以发现:就办学层次而言,除西安美院撤销了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类学位)专业之外,原纺织部所属八大院校和八大美院的其他学校的服装设计类专业依然存在,撤销专业的多为专业排名在腰部以下的专业办学能力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就所在省市的特色经济而言,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大多处于服装产业在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或者产业相对落后的省份,学校既不能以专业教育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也无法获得地方特色产业对专业教育的有力支撑。2019年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超过1家的省份有:山西5家,河北、湖南、云南、陕西各2家,而在服装产业(时尚产业)实力强大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基本上没有撤销或者只有1家撤销该专业。办学特色不足和同行竞争也是相关学校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撤销该专业的学校基本上均为并非以服装教育为特色、与服装产业链联系不那么紧密的学校。比如在服装产业处于万亿能级的广东,肇庆学院的服装专业知名度和毕业生评价自然无法与深圳大学等相比较,何况学生们还面临全国各地至广东就职的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的竞争,撤销专业也在情理之中。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众多院校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的现象。这些学校撤销该专业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如办学条件等内部原因和服务经济、同行竞争等外部原因的制约,无法保证该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并在行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专业撤销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也是对前阶段全国范围内该专业规模快速扩张的理性回调。

二、新时代对于服装设计教育的新要求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必然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有新要求。就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建设而言,服装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服饰时尚是民众美好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现,如何使得服装既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与国际时尚潮流相协调,通过创新去提升中国在国际时尚价值链中的话语权,是新时代服装设计的总体使命,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到更高的层面去对待。就新时代的服装产业进步而言,中国服装产业是以时尚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双轮驱动的产业集合,不仅时尚的边界越来越宽泛、变化的规律性越来越模糊,服装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结合更加紧密,还面临上游材料行业的日新月异和下游消费变化的快速多变。以上种种,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服装设计教育中重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快速研判时尚、充分利用科技工具、快速使用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就新时代服务特色经济而言,服装产业对于拥有6亿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中国而言,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西部开发中大有可为。〔2〕由于作为产业导向的时尚具有以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向下传播的特征,加上在国际时尚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以五大时尚之都所在城市和国家的时尚产业依然具有很高的设计主导权,因此,尽管中国各地服装产业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是必须在专业教学中让同学们更多感知、分析国际时尚潮流,参与国际化活动以开阔视野、浓郁氛围、提升水准。就新时代的专业特色而言,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建设的推动下,各地院校的服装设计类专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内在条件和地域、产业、经济等外在要素影响下办出各自的特色。以笔者所在的东华大学为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更加注重时尚化和国际化,调动全球资源,在为上海建设时尚之都、发展时尚产业服务的同时,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服装设计类专业的教改趋向

中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为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通过对国外名校的专业考察、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在办学形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当下的服装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向模式转变为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深耕模式,其中有4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面向创新的艺术人文教育

服装设计作为实用艺术门类之一,其本质在于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服装设计类教育的基本目标,而艺术人文修养是艺术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强调艺术人文教育是学生创新潜能的保证。当下服装设计类专业艺术人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课程体系设置,而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价值观塑造的目的和创新本能培育的取向,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以服装史教学为例,“读教材”已经成为深受学生鄙视的教学方式,要做到以史为鉴、以史明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专业史学习不仅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和模仿对象,更是因为历史为服装艺术的当下提供了本源由来,树立了经典样本,预示着未来走向;其次,要讲好服装历史故事,深入剖析历史上的设计案例;最后,要以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可以搬到有服装收藏的博物馆,作业可以是某一历史主题的创新设计等等。另外,要让学生养成注重个人装扮形象的习惯,因为这不仅是艺术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服装产业与线上新经济融合的新要求。以当下风行的设计师直播带货为例,需要设计师精心设计个人装扮外观,通过互联网工具直接面向消费者,以自身和产品的组合形象去满足乃至创造民众的时尚消费欲望。

2.融合产业链的专业课程教学

企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教育一直就是一副跷跷板,也是各学校专业教育水准的重要衡量指标。由于服装行业不同类型层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要强调专业教育是培养符合时尚行业发展趋势的服装设计人才,而产教融合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到产业链之中,将课堂搬到企业和设计师工作室,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专业课教学形式,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产教融合也并非在企业上课那么简单:首先,需要选择与办学定位和课程相匹配的合作企业,以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为佳。比如东华大学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就选择与“之禾”合作,由企业的全球设计总监与师生合作完成课程。其次,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企业窗口观察社会的时尚流行及设计实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让同学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最后,合作课程应该是校企双向受益的合作,要通过课程让企业能够发现人才,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交流对于行业发展的研判。

3.开阔视野的专业前沿和拓展课程教学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装设计与时尚行业也是如此。新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巨量化与个人信息接收能力相对不足的时代,还是一个学习方式不断变化的时代,因此,专业教育已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要强调通过设置专业前沿和拓展课程体现前瞻性和综合性,为确保学生未来发展而提供正确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习能力。以拓展视野为目的,在把持服装设计的艺术类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诸如最新艺术流派和创作思维、国际著名设计师和强势品牌的设计作品、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化设计工具使用、行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倾向、民众的时尚社会心理、社会的发展趋势等,有机编排于专业前沿与拓展课程模块之中。

4.国际视野的时尚认知和设计实践教学

服装专业范文6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发展;服装专业;服装教育

1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消费大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已经一跃成为服装生产与销售大国。从服装消费市场的角度观察,近些年来国际服装品牌竞相进驻中国市场,开拓服装市场中国板块,可以看出我国也是当今世界的服装消费大国,我国服装消费的市场同时也具备很大的潜力。从2012年至今,我国服装产业经历了波动起伏,2012年到2016年,服装行业发展持续向好,无论是我国服装的进出口贸易领域、还是我国内销市场扩张和自主品牌的创立,以及电子商务的火热发展,都凸显了我国服装市场的蓬勃态势[1]。2017年至2019年,我国服装实体消费趋势持续走低,模式早已成熟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成较主流的消费方式,同时随着网红直播的崛起,服装的实体经济更是受到较大影响。我国服装业一直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整个服装产业链的运转一直是维持保守状态,长期保持着密集加工型产业模式。随着我国服装产业基于新时代的发展,以及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2],在中高消费端以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因此,服装产业从销售角度将电子商务和线下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全面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直播销售等手段形成全渠道的消费模式。另外,服装加工也在广泛发展智能制造、改革传统密集加工生产的传统,探索行业数字化转型[3]。从服装设计方面,我国也逐渐显露了自我设计的潜力,颠覆了世界认为中国设计落后的形象,国产服装品牌在逐渐崛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时装品牌。进入2021年,我国服装行业逐渐复苏,在抗疫常态化的背景下,服装产业产生了对服装人才的新需求,因此我国高校的服装专业教育也迫切地需要改革和发展,以培养适应技术升级的服装产业的人才。

2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探索的动机

服装行业本身就处于动态的发展中,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的角度思考,培养紧跟服装行业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主要围绕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领域而进行,大部分高校分3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即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营销。每个专业方向都包含众多相关课程,保证每个专业方向可以覆盖服装产业链的一些相关岗位,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专业培养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和服装工艺3方面的人才,但是中国服装市场并不是单一型的结构,其中根据服装业务和服务类型的不同,服装企业也分为多个层次,比如外贸服装企业、内销服装品牌企业、内销ODM企业和服装电商企业等,如图1所示,每个类型企业对于人才都有着不同的需求,为了确保高校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能够顺利适应行业变化,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4],高校的教学也要时刻保持跟随服装产业的发展。因此,保证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的时效性和人才的广泛适用性是进行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探索的目标之一。从宏观角度看,我国服装产业整体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而从微观角度分析,服装产业又有着繁杂的分类,除了依照服务领域和服务类型进行细分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服装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按照发展阶段来划分服装产业结构,有发展非常完善并继续进行创新的企业,同时也有在发展阶段中迫切需要转型的企业,以及初步探索市场、试探行业的初创型企业。除发展完善的再创新型企业,其他发展阶段的企业都需要对我国服装产的发展情况做到实时的监测,以便随时做出改革的发展策略。并且发展完善的企业也可以对发展中或者刚起步的企业起到指导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这是进行服装产业动态、持续分析的目标之二。

3建立动态行业发展模型

3.1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探索方式

基于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探索的两大目标,对于其发展探索的关键参与者应该是服装产业一线的各类企业和我国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高校。动态的行业发展模型中所提到“动态”的意义就是持续更新,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国家的发展方针、地方的针对性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产业上下游的变化、原材料成本等等,所以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企业和学校是专业人才接收和输送的两大环节,紧跟产业变化、企业需求的变化可以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要求,高校紧跟产业风向标可以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业输送即时性、高度匹配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的探索和建立需要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通过广泛和持续的调研、教学实践、产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探索。

3.2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发展模型

建立的主要核心模式就是校企合作,保证模型产生结果有效的前提是参与企业要广泛、全面,即校企合作模式并不局限于单个高校,而是要根据我国服装产业分布,全国范围内的各类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整合。其实校企合作这一概念在全国范围内早已流行已久,所以此模型的建立仅需要一个科学的整合方式。这里先从微观角度举一些例子,例如江苏地区的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多数合作的企业为加工型企业;广东一带高校合作的企业多为高端内销品牌企业;浙江一带高校合作的多为电商和中档内销品牌企业;服装专业比较前沿的学校例如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合作的多是中国一线品牌企业;我国高职类院校多合作的是一些大型加工类企业。可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资源的差异导致企业类型并没有覆盖全面[5],外贸类服装企业,ODM、OEM、定制类的服装企业合作较为匮乏,而且已合作的企业类型也并没有细分,所以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应该先做的就是全国的行业摸底,按照发展程度、服务类型、服务领域进行细分,然后根据地区和企业级别进行院校合作的匹配。该动态发展模型应该由服装产业协会或者大学联盟,建立固定时间的会议,每隔3年进行一次各高校校企合作的经验报告,从合作企业的类型、合作方式、企业需求、人才匹配程度以及人才培养上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报告。然后由产业协会或大学联盟选派专家组进行信息的整合和提炼,完成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的内容,包括中国服装企业区域划分、服务类型和业务的划分、发展层级的划分、整体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等方面,如图2所示。

3.3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向出发,服装行业动态发展模型的建立可以让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高校,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这些动作有助于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让人才培养跟得上服装产业的发展。从服装企业的角度分析模型建立的意义,有助于指导各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各类企业去自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4结语

服装专业范文7

关键词:服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学习模式;社会服务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更新快速频繁,行业变化此起彼伏。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会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变化而过时,现行的工业化分块知识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普通的讲授法、实操法较难完成全人培养。于是新兴的教学形式———服务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级教育领域的重视。

一、服务学习的起源

服务学习是把社会服务与课业学习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早期是志愿服务者活动,接着在美国反贫困的社会实践和志愿主义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80年代曾遭到反对者质疑;90年代,在体验学习的支持者、高校教师、学生工作者、大学生、各级政府及社区居民的合力支持下,服务学习进入成熟与兴盛时期[1]。服务学习与志愿者行为不同。志愿者行为是提供服务,服务学习则是将课程学习、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服务学习的着眼点不仅试图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学习,同时还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奉献、合作精神,使他们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服务学习与服务设计不同。服务设计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2],它是以一种全视角来关注服务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产品及服务,注重服务整体流程的操控与服务实施后的一系列后续工作[3]。而服务学习则是把服务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此种形式提升学生对以往或新知识的整合能力。

二、服务学习质量标准及参与课程

关于服务学习质量标准,可以参见姚梅林等[4]引用的全美青年领导委员会提出的8项标准:(1)意义性,即服务学习是否能够使服务者(学生)及被服务者都从中受益,对个人及社会都有积极价值;(2)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度,即服务学习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目标结合,促进课内外知识经验的迁移、整合;(3)反思,即学生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就个人发展、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持续深入的分析思考;(4)多元性,即服务学习是否促进了所有参与者对社会文化中的多元差异的理解、尊重与接纳;(5)学生的发言权,即学生在服务学习的计划、执行、评估等全过程中是否被充分地赋权;(6)合作联盟,即服务学习是否涉及学生、教育者、家庭、社区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参与、合作,具有共同的愿景并共享资源;(7)过程监控,即所有参与者是否依据各种信息来了解、调整和改善服务学习效果;(8)持续时间和强度,即服务学习的参与者是否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投入必要的精力以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达到学习目标。在全球服务学习实施过程中,很多课程都积极参与其中。姚梅林等[4]分析了服务学习的内涵、独到的价值、适宜的服务形式、流程及制度保障;一些美国高校风景园林课程与当地社区合作,其中主要是一些社区艺术课程、临终关怀、编制区域历史等服务学习课程[5];黄孔雀[6]也提及建筑系学生为社区设计公园,电子商务系学生为社区制作专门的网站,植物系学生去辨认非本土的植物,并向社区提供根除这种植物的方法;朱科蓉[7]介绍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的“戏剧-木偶剧”服务学习项目内容,其中有给小学二年级学生培训木偶剧表演,给小学课后班制作音乐剧道具,配合孩子设计和制作木偶,开设课程设计和木偶展示工作坊等计划。我校(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自2014年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服务学习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服装设计专业服务学习的实践

1.服务学习形式

我校服装设计专业5年的服务学习采用课程与服务机构结合的形式,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开放实验室资金,同时郑州黄氏纺织有限公司、郑州市德惠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提供了面料赞助,涉及课程有“服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概论”等,服务对象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和郑州市老年公寓等机构。整个服务学习过程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关爱的人,提高了师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与服务意识。

2.服务学习课程安排

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务学习课程设计包括“了解体验→分组讨论设计→定稿与采买面辅料→样衣制作→批量制作→包装送达→整理总结”6个阶段。在时间分配上,经过几年的实践,为了更好地提升最终产品的细节完善度,同时结合设计类专业阶段性教学的特点,拉长了解体验、分组讨论设计、定稿与采买面辅料、样衣制作时间,同时压缩批量制作时间。服务学习形式使学生经历了了解体验、设计、采买面辅料、打版、样品制作、推版、工序安排、批量生产、产品拍照、产品反馈的整个过程,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服务学习课程安排共分为五个阶段:(1)参观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和郑州市老年公寓,实地调研福利院残障儿童和老年公寓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人数分布、孤残现状、身体状况等;不能参加实地考察的学生进行面辅料的调研收集,了解价格、质量情况。(2)根据这些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设计,特别应该注意方便护工穿脱。此阶段每人都要提交设计图,选择10个左右的方案一起进行讨论筛选,最后确定进行量产的款式。(3)进行样衣制作,包括推版、工序安排、质量标准制定等,通过进行号型的推版,试制3个号型的样衣,进行量产的安排,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习惯,使他们了解整个生产工作程序。在样衣生产过程中,每组人员利用开放实验室全部参与。(4)批量生产,主要训练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安排能力,锻炼学生从设计草图到成品的综合应用及实际动手能力。本阶段主要是对工艺步骤进行分解,使学生明确工艺分解对后续加工的积极作用,核查团队整体工作情况以及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工作深度、过程中间的思考,并给予评分。(5)服装送达并接受反馈与表彰,感受孩子与老人接受新衣服的喜悦,听取福利院和老年公寓人员对设计、版型、工艺相关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总结设计经验,表彰学生的学习与工作。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发现原来认为很难的事情其实并不困难,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服装能够被有需要的人穿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3.服务学习产品分析

以2016、2017年“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服务学习为例进行分析。2016年“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服务学习对象为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残障儿童和郑州市老年公寓的失能老人,课程内容是为残障儿童设计制作连身棉衣裤,为失能老人设计制作防污服装。通过前期参观,每个学生均进行了设计,最终选定若干款服装进行批量制作。图1为方便为残障儿童脱换的连身棉衣裤。在福利院内,有很多孩子因为先天性疾病而行动不便,甚至常年卧床,四肢无力,至成年一直穿着纸尿裤,长期为这类孩子更换服装对护工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为了方便看护者的工作,在设计上师生反复推敲,最后确定该款服装的后片为一整片,前片分成上衣和裤子两部分。上衣与裤子均为正常长度,在侧缝重合且裤子压盖上衣,并同时为四合扣开口,这样在使用时只打开裤子便能更换纸尿裤,同时打开上衣和裤子即能方便整件服装脱换。图2为方便为失能老人脱换的防污日常服。在敬老院有很多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他们大多为偏瘫或全瘫,长期的卧床容易滋生褥疮,日常还有大量喂食换洗等护理工作。因为是成人,身体较重,不管是翻身还是抬起都需要较大体力,所以该款服装的第一个设计点为大重叠量的后开口系带或暗扣设计,不管哪个方向躺卧均不会有硬硌现象,而脱掉整件服装只需左右稍微侧身即可。另外,偏瘫或全瘫老人大多是尿失禁者,需长期穿着纸尿裤,为了不污染上衣和方便更换,该款服装的第二个设计点为前长后短样式,这样即便有排泄物溢出,也会尽量减少对上衣的污染,前衣片较长则可以更好地保护腹部以避免受凉。第三个设计点为围兜的设计,围兜采用魔术贴形式在衣领下与衣身粘合,在老人吃饭时围兜粘合在衣领下,同时被衣领覆盖避免磨划脸部,围兜下部为加褶皱形成的立体兜状,可以盛接漏下的食物,当喂食完毕后去掉围兜,老人可当日常服穿着。采用领下魔术贴形式与常见的系带或全围绕型相比,更加方便且不勒脖子。

四、服务学习实践反思

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把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同时这些服务项目也刚好与日益上升的服务行业相关联,与老龄化社会需求相吻合。在整个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更多地了解到之前未接触的群体及其需求,并延伸出一些未关注过的设计领域。对于这几年我校开展服务学习的实践,我们进行了总结及反思。

1.起始阶段

在联系服务对象方面,应找到真正需要帮助与服务的人群,并拥有共同的愿景和共享的知识,才能使该课程实施顺利,避免造成抵触与无法合作的现象。在服务过程中双方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服务者要仔细观察被服务者的反应,避免导致学生是“专家”“善行”,而被服务者是“帮助对象”或“救济对象”感受的形成,进而造成“高校是用与世隔绝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世界”或“只是为了达到个人或团体目的”的不良印象与误解[6]。在前期调研阶段,要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参观、了解与体验,促进学生对不同人群社会文化差异的理解、尊重与接纳,这样才能用心设计好产品。

2.实施阶段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现在商业社会已在每个人的内心形成“商品或服务付出—金钱回报”不断循环的社会运转形式,任何付出与产品都讲究与物质回报的匹配关系,完全免费的服务往往会被误认为别有用心。加上现在很多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意义、任务分配易产生不解与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全部学生参与前期的参观了解,并尽量多地去接触体验,真正理解幸福、快乐与金钱是不能画等号的,金钱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发自内心的接纳并为他人服务也是使自己幸福快乐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中间物料管理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在最近一次的服务学习中,我们采用师生部分捐款的形式,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物料的使用;打样时按照流水分步骤、分人制作,以缩短分步骤流水制作培训时间;尽量把服务学习课程安排在三、四年级,这样学生能够在设计实施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

3.反思阶段

首先,一些好的思路和产品可以继续鼓励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创业项目,这也是今后可以加强的方面。其次,要加大宣传、表彰与鼓励,尽量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产品送达,感受到被服务者快乐的情绪,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体验到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为他人带来幸福是非常快乐的。再次,政府应自上而下地鼓励服务学习的开展,加强服务学习实施过程监督的标准化。当然,单靠个别教师的热情很难达到服务学习开展的持久性与有效性,毕竟社会整体的物质、心灵关系才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五、结语

服装设计专业服务学习形式在当今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具有鲜明的人本教育优势,在具体实践中的学习锻炼也比单纯的网络教学更为丰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发现更多的设计需求,但这种教学形式在推广过程中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游柱然.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起源与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9(3):73-77.

[2]辛向阳.服务设计中的共同创造和服务体验的不确定性[J].装饰,2018(4):74-76.

[3]缪珂.服务设计中的流程与方法探讨: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创新与设计方法课程为例[J].装饰,2017(3):93-95.

[4]姚梅林,郭芳芳.服务学习在中国:现实需要与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58.

[5]管弦.香港地区公立大学“服务学习”的经验及反思[J].高教探索,2017(4):65-69.

[6]黄孔雀.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述评[J].高教探索,2015(2):61-65.

服装专业范文8

一、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新时代下,5G技术用其远高于4G的峰值速率、传输时延及连接能力,大力加强了网络用户的移动数据体验感,满足了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海量需求,最终达到“信息在手,天下我有”的信息交互状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5G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性应用,可使行业与行业间建立业务往来关系,突破跨领域发展瓶颈,产生全新业务类型,进而在多方因素作用下形成创新型商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同理,5G技术盛行背景下,高校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受到相应影响。一方面,5G技术与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5G时代所引发的科技革命使社会对服装人才提出更严格要求,高校作为培育服装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若是不能迎合社会需求实施人才培育计划,那必纺织服装创新创些实践然会产生严重失职现象,致使院校可持续发展效果大打折扣。?校为保证自身得以稳定、长远的发展,就需注重5G技术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为社会创新创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服装专业人才,辅助服装行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获取理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竞争实力。现如今,服装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要想在严峻就业形势中找准自身定位,就要顺应时展趋势,不断完善自我修为,努力学习并掌握5G技术相关知识,以便培养良好网络思维意识,从而加强综合素质,形成强劲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5G技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运用,对高校整体发展与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均有益处,高校服装专业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时代变化下改革的必然,但因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且多数高校也未完全明确5G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服装专业实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有问题。可就目前状况来看,高校服装专业决策管理层未具有与5G时代共同发展的超前意识,以致其教育理念未得到及时更新,阻碍专业院校迟迟未制定符合5G时展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其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效率远低于社会期望值,教育队伍综合教学水平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因服装专业决策管理层对5G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较为片面,所以实行的教育方案也是“浅尝辄止”,人才培养进程停滞不前,服装专业学生难以对5G时代的变革与影响有全面认知,从而使院校人才培养效率与社会期望产生偏差。

二、5G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