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装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服装专业

服装专业范文1

关键词:新疆地区;服装行业;服装专业;教育改革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服装行业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服装高等教育也一直伴随着服装行业一起发展,为服装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新疆地区的服装行业和服装专业教育均存在着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十三五”时期,新疆地区服装行业面临深刻变化,区内服装专业教育也面临着转型契机。为促进新疆地区的服装产业和服装教育的发展,对新疆地区的服装专业教育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地区服装行业现状及特点

新疆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在吸纳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疆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历史等若干因素的限制,服装产业发展较缓慢[2]。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的服装企业多为加工型企业,多数企业订单固定,产品单一,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不足,市场亲和力不够,地区知名品牌较少,服装行业整体发展平缓。2014年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计划,同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大力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以促进百万人就业”作为一项国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计划的执行。由此新疆地区服装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注册服装企业由2012年的200多家增至2018年的2000多家,其中南疆地区占60%左右。内地知名服装企业纷纷来新疆落地生根,在吸纳就业、带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此新疆地区的服装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国家及自治区政府多项政策的支持下,疆内三大服装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企业加工设备齐全,员工培训逐步步入正轨。但由于疆内服装行业长期存在着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发展资金匮乏等问题[3],使得多数服装企业的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疆内服装企业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小型企业承揽疆外订单机会较少,主要局限在本地的职业装、校服、工装等领域;大型企业较少,订单依赖性较强。经营模式单一,管理技术落后,政策依赖性强,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新疆地区服装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导致新疆地区服装行业整体原创设计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4]。同时,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均,人才缺口随着新增企业增多而不断增大,也是影响服装企业生存现状的重要因素。

二、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特征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新疆地区高校服装专业承担着为本地区服装企业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服装产业链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也即国家“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新疆地区百万人就业”政策提出的第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2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疆内院校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纺织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为企业、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如何借助政策、地域、资源等优势,在疆内高校培养适应新疆地区服装产业环境的本地人才,助力新疆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弥补服装企业巨大的人才缺口,是疆内服装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新疆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笔者认为适应疆内行业发展的人才主要为以下四类。

1.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从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服装企业要能够很好地继续生存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在保住传统订单的基础上,在传统产品上进行研发和创新,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在传统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具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

2.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新疆地区服装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加明显。据调研,企业人员流动量大,本地技术工人少,培训效果较差,是服装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服装专业技术是企业运转的核心因素,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能够坚实企业核心技术力量,还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本地后备人才,如此疆内本土企业才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3.协调组织能力强、具有专业知识的生产管理型人才

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执行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的核心力量。一线生产工人可以通过快速培训上岗,但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通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够胜任。从新疆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长足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模式,而企业管理技术的提高、管理体制的健全依赖于中层管理人员。因此,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强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型人才培养也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任务。

4.市场意识敏锐的销售型人才

只有改革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潮流和消费者需求,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因此,服装企业需要具有敏锐市场意识的人才,能够时刻抓住消费者心理,迎合消费者需求,增加原创设计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销售服务质量,及时进行信息跟进与反馈,也是信息时代服装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新疆地区服装专业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

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服装专业教育也需要迎合行业发展,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人才。目前新疆地区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拥有2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个专业硕士点,即纺织工程。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较早,早期以招收疆内艺术生源为主,为疆内外培养了大量纺织服装及艺术设计人才。201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工(文、理)科学生,为培养大量疆内所需的服装工程类人才打下基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继续招收疆内艺术生源,旨在培养服装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另外,随着“跨越式大发展和长治久安”政策的实施,企业服装相关人才需求量增加,除新疆大学外,全区还有15所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服装类相关专业。面对服装行业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服装专业教育,如何构建适合新疆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疆内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笔者对疆内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及构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观念

疆内新开设服装相关专业的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如将针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师的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校企联合,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工作为实训教师,鼓励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丰富师资的学缘结构,加大政府引进人才支持力度。除此之外,一线专业教师对目前新疆地区服装企业的发展、专业岗位需求的了解是教好专业课的前提,因此专业教师在教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深入基层了解企业需求。只有全面了解目前使用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流程,才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有的放矢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实用性[5]。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人的自律和理念等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学到知识的使用率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比专业知识的训练更重要。要以构建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加研究探索性课程和训练。如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参与教师相关科研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进入企业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服装生产过程,改变学生传统思想观念,加强实践锻炼。通常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均会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或研发人员,但笔者调研发现,服装专业毕业生在服装企业长期就业的并不多,主要是专业热情不够、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因此,一线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热情。

3.建立校、企、行合作平台,形成资源共享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如设计师协会、服装协会等)的作用,建立沟通交流及合作平台,加强政府、企业及学校合作沟通,加强信息共享和需求共享,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如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各类大赛和活动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政府通过行业活动宣传相关政策,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传递用人需求,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提升专业学习热情。以往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生去企业参观交流,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入企业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能够很好地对接。针对这种现状,在建立校企联合平台时需要改革传统的合作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联合培养机制。对学校来说,要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企业来说,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无后顾之忧。

4.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针对新疆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现状,疆内各服装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基础背景和层次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6]。如职业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侧重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为服装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强调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7]。宽口径、多方向、有专长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服装专业的最佳选择。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由于新疆地区服装企业多处于发展阶段,对设计师的需求和容量不大,对具备一定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工科人才缺口较大,因此,建议新疆高校服装专业在保持原有艺术生培养规模的基础上,扩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科方向的招生规模,尽快改善新疆地区实施“百万人就业政策”过程中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瓶颈状态。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低年级的课程主要以奠定专业基础为主,扩展学生综合视野为辅;高年级的课程则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长,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胜任企业岗位工作。

四、结语

服装专业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服装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和技术革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人们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得到更深层次的凸显,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这就对该专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对该门学科展开教学时,应对网络时代下其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进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设计师。

一、网络与服装设计

(一)行业变化

网络时代下,服装销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服装销售从以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网络线上销售,服装销售的受众面更加广阔。当前,线上销售已成为一种潮流对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多服装产业被迫转型,将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来进行服装的销售;其次,由于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服装生产的规模日益变小,从服装的设计到生产的速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服装的附加产值日益增加,服装与各项艺术结合的设计屡见不鲜;最后,服装定制成为一种潮流,设计个性单一化成为众多人的追求[1]。

(二)设计特征

网络对服装设计的特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其设计具有了新的特征。首先,生产特征,在时代的影响下服装设计更加鲜明,设计师对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设计的新颖度和时尚性已成为其设计中最关键的要素,企业要控制服装的产量进而使服装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优质的工艺和精细的材料来使服装的个性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其次,销售特征,当前服装销售不仅仅是单一的对服装进行售卖,而是销售服装的设计理念,使服装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最后,情感特征,服装的款式在设计中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因素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三)设计要求

结合网络和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展开调研,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应注重品牌效应,以网络为发展平台,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其次,加强设计的创新型,通过网络总结当前流行元素,在其中大胆创新,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设计作品;再次,确保设计的优质性,通过优质的设计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进而使作品得到畅销;最后,注重环保理念,绿色环保是时代的一个标签,因此在设计中融入环保概念,能够使设计的价值提升[2]。

(四)设计理念

时代的革新赋予了服装设计新的内涵,各项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平台。首先,虚拟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师通过网络与客户取得联系,进而实现共同设计,让客户有更加深刻的服装体验;其次,超维视觉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者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对各项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结合,进而使服装的整体效果得到最佳;再次,生态设计,当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服装设计应体现出一种舒缓的状况;最后,内涵设计,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压迫,此时加强文化内涵设计,能够使人们耳目一新,对文化的传承也有这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改革

(一)理念革新

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首先,在网络时代,应以全新的思维来面对学科内部的变化,将服装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服装设计得到长期的发展[3]。只有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控;其次,在教学中加入各种与网络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课程,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种技术的学习来使其设计素养得到提升;最后,在培养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服装行业的整体变革进行深入教学,从中体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思维是该专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模式

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因此应根据其该特点深化转变教学模式。首先,加强对各项网络软件的应用,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掌握各项技术,为其日后的设计生涯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基础;其次,加强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各种设计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自己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加强教学实践,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要求学生对服装进行自主设计,通过网络收集各种资料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提升其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教授学生树立品牌意识,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

(三)课程增设

在网络背景下,服装设计个性化要求日益增强,因此高校应根据这一现象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增设。虚拟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对实现个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性能,因此高校应引进该技术,设置此类课堂,来使学生的设计素养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在教学中,通过对虚拟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设计感受得到加深,其中包括,设计、试穿、走秀等多个方面。将此课程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使专业课程和基础创造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对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在其中加入自身的个性化设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该课程还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在为其创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使设计更加细致化,进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四)市场调研

在网络环境下,服装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调研能力。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各种不同产品的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各个服装所用到的材料、融入的文化、采用的工艺和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市场动态;其次,组织学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统计,对其消费习惯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明确各种信息的基础来为自身的创作提供灵感,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明确的方向,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互联网的使用了解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总结,进而明确市场状况,对自身的设计提供强大素材支持。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对服装设计专业依旧适用[4]。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的速度不断提升,让学生深入实践对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其设计思维;其次,通过校企结合来组织各种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最后,强化任务式教学,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设计计划,学生按要求来进行设计,在任务式教学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其设计素养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对各项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能够使其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强化师资

教师能力的强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师资。首先,在对教师进行选拔的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体制,不仅在服装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对网络的各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对设计相关的网络技术进行熟练应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加入教师进入企业的部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最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知名设计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的设计视野不断拓宽,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激发。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自身就具有潮流性和时代性,因此在网络时代下一定要拓宽教学途径,加深教学内容,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优质设计人员为目标,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结合市场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斐.网络时代的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人民论坛,2015(33):132-133.

[2]郭斐.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6(2):197-197.

[3]刘玉森,马保科,张智荣,等.成人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4):293-295.

服装专业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就目前的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来说,其使用的教材多以理论性内容居多,在这种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虽然能够相对轻松地开展教学,但是,学生却未必能够有效地领悟知识且与实践融合。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知识教学上,其过于理论化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将其与技能大赛相联系,自然在参赛时,就欠缺信心与实力。故而,笔者认为,应当适当地调整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材,以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技能大赛的需求为依据,适当地将其调整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与技能大赛考核需求的教材。

(二)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能大赛的连续举办,其影响力也逐渐提高。但是,多数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不过是一项业余比赛,其缺乏专业的认可能力。在这个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自身的学习水平无法联系起来,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受损。然而,我国目前致力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创建,也就是说技能大赛必然会成为职业院校教学考核的一个项目。因此,必须要调整学生的思维,让其具有积极参赛的想法,并愿意为大赛努力。

(三)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就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师资力量而言,多数学校的师资相对薄弱。其中的教师要么缺乏对应的教学能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以技能大赛为核心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教师本身作为其中的主体,其执行力的高低影响着改革效果。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优化其教师质量,从教师考核到教师评估等多个环节,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再者,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其教学态度存在偏差,从而使得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于消极。中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其竞赛思想,并且适当地创设奖励机制,以为其教学积极性作出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非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场所,在生源上存在一定的文化缺失。这就使得部分中职院校逐渐将其定位为差生接纳所,该种思想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其在整个教学中丧失应有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得不到较好的教学培养。而在竞赛的引导下,中职院校逐渐发现了证明自身的渠道,自然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调整。同理,学校对自身的定位科学且准确,学生与教师方能够正视自身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技能大赛的举办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其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很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竞赛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在教学中也没有加以重视和落实相关教学,自然,其在教学方向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故而,笔者认为,明确该项竞赛对教学的意义,并且针对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方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阿斯古丽•阿卜来提.技能大赛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引领[J].职教通讯,2016(17):26-27.

[2]江雪.基于技能大赛引领,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以我校为例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127-127.

服装专业范文4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辐射;专业群

在专业群建设中,需要明确专业区域定位、产业定位、专业定位及专业发展思路,通过品牌建设,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如下简称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业群在全校乃至全广西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由于品牌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准确,让专业群中的其他专业有了更好的参考价值,为群内其他专业提供借鉴和指导。另外,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专业群课程建设与实施,使得专业群引领示范其他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建设共享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为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提供借鉴和指导。

1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1.1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专业群的标杆作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产训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共育”等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三对接,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等,其内容覆盖了学校教学改革建设的全部内容。我校的教学改革拥有良好的基础,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建设更是让教学改革更进一步。因此,学校对专业群建设非常重视,通过专业群在学校教学教改建设中形成标杆作用,可以让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给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各类建设指标包括:教学成果如何获得、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如何提升、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如何取得更好的成绩和社会服务效益如何辐射等,是在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办学的指标,指导学校如何进行教学教改发展。具有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最高水平,便能在学校各项建设中发挥着标杆作用[2]。

1.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校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3]。专业群建设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学校各专业建设借鉴、推广和模仿,提高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改革质量。

1.3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中专业群的推动促进作用。学校坚持“让每位学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教学、产学研合作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在专业群体的推动下,与区内外纺织、染整、服装等企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专业群内的各专业的校企合作得到深化及推进。例如: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的毕业设计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作业产品化进行服饰的开发设计,制作出的民族服饰产品,获得了企业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1.4服装设计与工艺核心专业对群里各专业辐射引领作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服装品牌专业群建设中的核心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各方面相对成熟。作为区级示范专业,有着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全区最强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可行的教学资源和较为全面的课程标准。在核心专业的引领辐射带动下,我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建设共享资源平台,发挥品牌专业的引领作用,提高专业群建设的示范作用及效益,形成一套有效的辐射路径及方式,拓展专业群的社会服务方式,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带动辐射下,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各类展示活动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区享有良好声誉。该专业立足广西,依托广西服装销售企业,形成了“美技共育,专向专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采取校企合作共建方式,构建以“基于典型工作岗位”为主线课程结构。以“岗位技能+服务意识+美学认知+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将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过程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并且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在服装展示、销售岗位的工作都较为不错,更有不少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对学生的好评率不断提升。此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也对纺织技术、染整技术起着引领推动的作用。由于广西的纺织、染整企业较少,加上这几年纺织、染整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学生家长对这两个专业的理解认识不够到位,这两个专业的招生并不理想。基于核心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纺织技术、染整技术专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岗位的需求及用人要求的改变,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如染整专业新开设数码印花、数码印花设计等课程,提高专业的“含金量”,符合区域内人才的需求。纺织技术则将民族图案、织锦纹样设计等融入教学课程中,突出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及技艺进行传承。此外,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将专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作业产品化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就可以学习到企业的技术,并带入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今后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带头作用

2.1建立“绣织坊”双创实训中心。“绣织坊”双创实训中心主要基于“绣织坊”品牌,以产品设计生产为主线,集合对接产业链的各类实训进行设计。将学校原有的织锦工作室、民族服饰设计工作室和数码印花工作室为基础,以及服装营销实训室、“绣织坊”微店构成。该实训中心集纺织图案设计织造、数码图案设计印制、服装造型设计与制作和民族服饰品设计与制作于一体,通过整合各个工作室的资源优势和服装工作室的带动,让织锦工作室、数码印花工作室的产品能够形成系列,从而带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2.2在学校建立专业群师资人才资源库。引进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各类技术精湛的高级技工,每学期都确保人才资源库中的人员有部分到校为老师或者学生授课,除此之外每个学期开展至少一至两期的专业知识技术讲座,通过讲座,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真实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校内开展校企融合实训教学项目,对接岗位需求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此外每年寒暑假学校还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教师们积极到广西当地企业践习或挂职锻炼,如到玉林木乐等区内各类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内及国内先进职业教育地区各类的培训学习[4],使得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眼界得以开阔,职业素养获得较大提升。

2.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基于“产教融合、专业联动、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各专业的实训类课程;生产实习等要求学生掌握较强专业技能的实习课程则通过跟岗、顶岗实习等方式,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最终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创、展”五位一体式教学效果,而且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让各专业不再各自为政在,而是互相促进提高。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为培养专业群人才提供平台,多方位培养专业群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与多家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成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广西区内纺织工业园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3.1在产学研合作上效果良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根据工厂和车间的岗位及要求进行安排的,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在具有专业氛围的实训室模拟专业生产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实训室即是车间,能真实学习和运用专业岗位技术。“一心一店四室‘产—供—销’实训基地”,形成了现代化产业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承担实践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通过对企业技术技能就业岗位的调研,与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零距离对接,补充必要的培训设备,强化了实训基地的对外服务培训功能。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况,改造生产条件,改造培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的培训接待能力。在教学上通过各类比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教育园地得学生学习成效明显提升。近年来,在国内职业院校技术大赛上和广西职业院校技术大赛中专业群内的各专业老师和同学通过努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3项国家级奖项和31项自治区级奖项;在各类的活动周、博览会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进行销售,获得一定的销售利润。

3.2通过专业群共享资源平台带动师生创新、创意和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专业群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兴趣小组和组建仫佬族马尾绣社团、民族服饰品设计社团等,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与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课外教育为补充的创培养模式,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创新创业大赛,让老师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传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与深圳远湖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染整技术专业、纺织技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文秘专业、动漫专业和数媒专业中开展服饰文化创客体验活动。以服装专业课程为载体,在服饰创客的平台下,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能力,教师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意空间,引导学生借助产品自主创业。民族服装专业与染纺专业学生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学习,使用结构和工艺难度偏高的现代服饰无纺布套件制作,并使用服饰3D打印笔完成服饰纹样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服饰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提高专业素养;动漫专业与数媒专业学生从美术设计方面学习传统服饰文化,通过AR技术实现设计表达,在进行颜色和图案设计的同时,可以结合亮片、花边或丝带等服饰辅料进行创意设计,锻炼学生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3专业群内校企深度合作。为了适应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企业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与广西玉林木乐服装产业园对接紧密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服装展示专业为木乐时装节新闻会提供模特展示服务。时刻关注企业动态,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教学改革及教学调整,形成动态的教学诊改机制,每年举办专业交流研讨会,五月学生就业季召开企业招聘会,让学生了解企业,明确未来方向。学校则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发展。

4结语

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标杆及示范作用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群内四个专业(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展示与礼仪、民族服装与服饰)都在加大建设和发展的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都发挥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全面提升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办学实力[5]。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契机,通过核心专业的建设,强化对专业群其他专业的辐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纺织服装产业链提供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学坤,殷微微,曹延明.职业教育农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4):59-60.

[2]查荣.论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建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29-31.

[3]赖华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劳动保障学课程开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0):100-101.

[4]茅建民.江苏餐饮职教集团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6,9.

服装专业范文5

一、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新时代下,5G技术用其远高于4G的峰值速率、传输时延及连接能力,大力加强了网络用户的移动数据体验感,满足了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海量需求,最终达到“信息在手,天下我有”的信息交互状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5G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性应用,可使行业与行业间建立业务往来关系,突破跨领域发展瓶颈,产生全新业务类型,进而在多方因素作用下形成创新型商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同理,5G技术盛行背景下,高校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受到相应影响。一方面,5G技术与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5G时代所引发的科技革命使社会对服装人才提出更严格要求,高校作为培育服装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若是不能迎合社会需求实施人才培育计划,那必纺织服装创新创些实践然会产生严重失职现象,致使院校可持续发展效果大打折扣。?校为保证自身得以稳定、长远的发展,就需注重5G技术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为社会创新创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服装专业人才,辅助服装行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获取理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竞争实力。现如今,服装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要想在严峻就业形势中找准自身定位,就要顺应时展趋势,不断完善自我修为,努力学习并掌握5G技术相关知识,以便培养良好网络思维意识,从而加强综合素质,形成强劲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5G技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运用,对高校整体发展与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均有益处,高校服装专业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时代变化下改革的必然,但因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且多数高校也未完全明确5G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服装专业实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有问题。可就目前状况来看,高校服装专业决策管理层未具有与5G时代共同发展的超前意识,以致其教育理念未得到及时更新,阻碍专业院校迟迟未制定符合5G时展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其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效率远低于社会期望值,教育队伍综合教学水平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因服装专业决策管理层对5G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较为片面,所以实行的教育方案也是“浅尝辄止”,人才培养进程停滞不前,服装专业学生难以对5G时代的变革与影响有全面认知,从而使院校人才培养效率与社会期望产生偏差。

二、5G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策略

服装专业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企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中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需求作为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以及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如何实现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文中,我主要立足中职教育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来谈一谈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服装专业的教学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对接。

一、正视生源现状

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其由于中考失利或外来务工子女,不得不选择到职业院校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综合素质也偏低。在传统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由于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使得他们在教师的照本宣科下极易丧失学习兴趣。由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正视学生的生源现状,并立足学生的发展实际采取必要的手段来转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中对服装专业的有关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避免将服装专业带入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服装结构制图这一课程教学为例,在组织女士衬衫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我会在课前借助网络渠道搜集、下载一些当前最为流行的女士衬衫的样式,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则将课前提前制作好的微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一张张时髦的女士衬衫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讲解下,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在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其自然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自然会投身到服装专业学习之中,借此为其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校企合作

既然企业的需求是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那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将企业吸引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校企合作之下,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企业生产之中。并在企业生产参与过程中获得直观的认知,借此丰富其知识储备,避免出现闭门造车这一情况。那么,我们要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呢?

1、以订单形式加强校企合作

订单式教学模式在国外的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国内,我们同样可以将其应用到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之中。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订单制教学模式为载体,可以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极具实用价值的人才,而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我校在落实校企合作的时候一直都将订单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与当地的各类专业机构、服装企业等共同合作。根据结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培养人才,并借助其对人才的需求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有合作的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甚至立足企业的发展实际,开设了一些相应的课程,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当属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课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将企业所产生的样单作为教学的载体,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技能,熟悉企业的生产需求、工作流程以及生产环境等,借此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其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实训教学

在传统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一般会借助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更不要谈其专业技能。既然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灵活的专业操作技能。那么,在组织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借助教学实训来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起扎实的操作技能。在此需要注意一点,中职服装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并不单单地局限在课堂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借助模拟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公关考核等方式之外,还要将课堂训练延伸到课外,借助专业的实习、及其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样化的方式给予学生锻炼机会,使其在实际操作中今早地接触职业岗位,熟悉职业发展需求,从而对自身发展给予严格的要求,不断提升其操作技能。

3、建立服装款式设计开发工作室

建立服装款式设计开发工作室等多种模式的服装工作室,目的是以服装设计研究为基础,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生产模式引入到学校和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最新的服装设计动态发展下,获得最直观的服装设计认知,适应企业的服装设计发展需求。我校所建立的服装款式设计开发工作室,在以服装研究为导向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融合在一起,在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中,给予学生最直观的体验,使其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总之,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无论教师还是学校,都要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作为其课程教学开展的导向,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办学、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其在直观的体验中获得最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借此在加深其专业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服装设计的专业技能,为其今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捷.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多维结构探索[J].职教通讯,2013(36):19-21+39.

服装专业范文7

1.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造型设计教学现状

1.1课程认识与定位出现偏差

服装造型设计即服装剪裁,在人体模型上通过面料分割、折叠、抽缩与提拉等手段完成样衣设计,该技能课程就是服装造型设计,其具有边裁剪设计优势。通常,应用平面裁剪就可实现服装设计,现阶段为了节省成本,服装企业在电脑上利用平面结构设计版图完成版型样式。在我国除过少数中高端品应用立体剪裁准确调整服装效果,此种情况下使得在校学生认为服装立体剪裁适用于服装夸张造型设计中,平面版型与立体剪裁相结合的训练杯忽略,对立体剪裁服装结构完善与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服装立体造型精髓。

1.2课程设置粗放且承接性不足

服装造型设计课程有很强的技能要求,要与部分课程同步教学。当前,服装设计专业中,该课程设置还不严谨,通常在第一学年下学期或第二学年上学期独立进行教学,使得该课程无法有效衔接其它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凭借理论知识来例假教学内容。同时,服装立体剪裁讲解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老师还要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也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2.服装造型设计原则

服装造型设计目的无论是人体体态的表现还是改变,其最终是为了构建美观新颖视觉形象。然而作为一种实用性产品设计,如果单纯追求视觉唯美,则产品设计就是呆板的,服装造型设计要保持美观性的同时,还要确保能够满足人体功能性与舒适性等要求,以此设计完美作品并获得穿着者认可。

2.1功能性原则

服装要穿在人身上并随着行走、坐卧等各种活动,假若服装造型一味追求静态美,人体活动功能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服装造型设计就没有实用性科研,也不会被人们接受。比如为了突出腰臀部位期限而过分收紧直筒裙下摆,则不利于穿着者正常行走。上世界初期霍布尔裙的流行,被誉为“蹒跚裙”,是服装美观性与功能性相互矛盾的典型例子。服装造型设计中,美观性与功能性经常会出现矛盾,并非代表美观性要一直服从功能性要求,改变服装造型满足服装功能。反之,灵活造型设计会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促使服装造型获得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可满足服装功能性需求。

2.2舒适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回归自然呼吁中人们追求自我身心放松,倡导以人为本的舒适生活理念。日常生活中,作为必需品服装不是为人们带来约束与压迫感,而要为人们提供完美舒适性。虽然服装造型变化多端,但不能为穿衣者造成压迫与紧张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当今社会中,人们不会了追求理想三围比例而应用谨慎胸衣或食用寄生虫等,然而依然会追求理想体态美。所幸,应用现代科技研制而成的弹性好的面料,为服装造型设计中解决美观与舒适性间矛盾问题提供了方向,使得合体服装不会造成束缚班,拓宽了服装设计师造型设计构想空间。

3.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服装造型教学创新

3.1造型设计教学内容创新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不管是作为一种产品亦或是一种文化艺术,服装的发展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着装与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倾向于选择自己满意且经济实惠,又不失时尚与艺术魅力的衣服。因而服装只有具有时代精神,且符合社会发展,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服装设计教学中,老师要有效应用教学理念为学生讲解设计理念、专业技能与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并创新服装造型设计。新时期,传统服装中山装与旗袍等逐渐退出潮流,时尚服装更受人们追捧。服装设计打破了一种风格或思想的约束,推崇自由、存在与舒适感。当前,服装设计研究、教学形式及方法亟待进行创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要改变思想,知道去粗取精以及去伪存真,积极学习借鉴优秀服装设计经验。服装设计要应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3.2创新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中超越并创新传统设计方案,需要改变服装设计风格、元素与形式。比如服装结构设计要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设计风格,融入原生态元素,与时展保持一致。服装造型设计并非要完美,有时遗憾、残缺也是一种美。通常服装美感是在模特走秀中得以体现,因模特会充分展现衣服美感。创新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设计的新颖与精致。人们接受某种造型艺术设计后,就能开创新创作手法。比如夸张,其能够使服装设计理念被夸大,设计出非凡脱俗的衣服。服装设计并非为了夸张而进行夸张设计,而要借助夸张凸显服装特点,增加其新颖性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基于此种夸张方法设计而成的衣服,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

3.3有效落实设计规划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服装造型教学创新要落实到位,以此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服装设计要求。根据专业内容,老师为学生传授服装造型基础内容与具体设计方法,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潮流、趋势、经济形势与文化等相关辅助内容,学生深入了解设计背景后再创新设计,保障服装设计创新效果。另外,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比赛,通过实践加强创新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具有国际、现代与市场等一体化设计意识,还要具备开放性、独特性与专业性审美观点。

4.服装造型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穿衣理念有了新的变化,以往服装象征着穿衣者的身份、地位与财富,逐渐向生活品味转变,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服务的附属品。经过数十年“为何而衣”反思后,时尚服装设计师与忠实爱好者者共同打破了时装产业前辈设计师坚持的金科玉律法则,使得时尚呈现多元化发展。时尚潮流中作为最为突出的表象,服装造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现代服装造型设计由静态逐步转向动态,服装造型设计焦点也不再是以特定角度或静止姿态得以展现,服装被穿衣者穿着后呈现的多方位与全角度动态效果被受关注。从整个设计层面来看,此种变化充分体现了服装造型设计的进步,因服装造型设计从立体三维设计阶段进入空间感思维设计领域,开始注意穿衣者活动过程中服装造型设计变化的效果,亦或是动感强调。(2)服装造型设计中,人体本身自然美是关键。通过服装造型设计,人们能够模仿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态,还可装扮出千变万化的形象。但从上世纪末开始,服装造型设计中更加关注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体,柔韧肩部、不够丰满但却充满弹性的胸部、平坦腹部以及自然健康的腰部线条等,不再夸张甚至矫揉造作地一味进行造型设计,这也充分体现真切地回归自然。因而,现代时尚造型不会使穿衣者感到压迫而喘不过气,更不会变成僵硬木乃伊无法正常走动,因而现代服装造型设计中,舒适、自然与活动自如是必须坚持的理念。

5.结束语

服装专业范文8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认证;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行业需求

工程认证是一个由美国、英国、新西兰等6个国家的民间团体发起和签署的用于实现协议国间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协议,其核心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教育过程的持续改进的理念,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3]。而服装设计与工程属于典型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故根据工程认证要求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显得尤为重要[4,5]。因此,本文首先综述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情况;其次,分析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培养模式的差异,总结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认证下应具备的能力;最后,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新形势下课程体系设置、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探索,以期能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1国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传统培养模式

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了第一个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在已发展到一百余所院校设有该相关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些院校已开始取消办学。无论事态如何,这一专业的建设促使着我国的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另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为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提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另外,服装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也不断向新技术、高水平、深加工领域探索,换而言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企业及行业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能力、素质及技能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2,3]。目前,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多是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考核也是主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和审核评估为依据。评估是行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这一体系也是基于高等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这很容易导致目前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呈现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较弱、对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了解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另外,虽然从当前各高校构建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种理论轻实践的态势。而由服装专业的学科定位可知,服装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学生技能实践为中心,所以这种过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是与其学科定位严重不符的。更别说,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认证的定位要求了[4]。此外,目前各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尽管他们均是硕士博士毕业,但是他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均未有一线服装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工作的经历,所以对服装企业的很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工序要求、岗位职责、运营模式等并不了解,这也是服装工程专业的授课内容偏向理论的原因。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显得十分必要。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改革

2.1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工程认证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来说,重点培养毕业后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5]。同时,在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毕业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应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服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根据公司的需求,制定和优化内外部要求的培养目标。工程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培养的机构[6]。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需要在本系院或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学生想学,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根据毕业要求安排课程体系,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发挥本专业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办学优势。在培养目标确定的同时,广泛征集意见,集所长于一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成目标的达成,形成持续改进理念。

2.2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改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进行安排或者固定的教学大纲,而并不是根据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毕业要求进行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安排。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教师能够熟练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很难保证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服装企业或行业的需求[7]。另外,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进行高等教育的高校其实质就是一个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建设适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专业要突出实践技能课程安排的重要性,又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课程要有效的支撑培养目标,不能因为老师的问题而随意打乱整个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毕业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将目标细分为对每个课程的要求,最后的毕业要求是对课程模块的一个汇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及毕业生达到企业所需[8]。

2.3改善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水平

为适应当下专业认证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对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能力进行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2.3.1教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服装设计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其涉及的课程既包括服装材料、服装商品企划、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理论课程,也包括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舒适性评价、服装IE工程等实践动手课程[9]。然而,尽管目前服装专业的很多教师都是教授或博士学位者,甚至海外留学归国,但他们均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没有真实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对服装公司或行业工艺设计和加工流程并不真正了解,欠缺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经常在特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并不一定真正意义上适合本科生的教学,尤其是刚毕业的博士,上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论性过深,具体操作能力很弱。如果说专职教师曾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历,会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为教师安排下企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学习一年或两年,短时间的一两个月对于企业来说你只是个过客,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另外,为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学习,在工厂实习期间,学校应给与工作量减免或减少等鼓励措施。除了企业实践外,还应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企业博士后候选人,以增加对一线生产的接触,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可学习企业先进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现在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校园走上讲台,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学培训及学习,教学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激不起学生兴趣,不懂得怎如何引导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应建立“一帮一”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团队,让老教师带新教师,给他们一对一指导,让新教师能够迅速的转变角色,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可针对此类情况应对新引进教师实行导师制,新教师进校后一年内不允许上课,但要听满指导老师帮助规划教学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必须是自己指导教师的课程,第一年听课量算作工作量,新教师在听课工程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准确的语言表达,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新教师也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资深教师们的指导点评,让青年教师反思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也让老教师(指导教师得到反思)[10,11]。同时,优秀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帮助,取得良好成果,并可在工作量和评估中提供补贴或奖励。另外,也有部分老教师也出现上课懈怠,讲义老套,课件案例不新颖,学校应加强管理,绝不“宽容”。

2.3.3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分量

由于科研是当前国内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故导致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场。具体表现是教师不但要主持科研项目,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量。而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也是很多高校出现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现象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必须采取应对政策,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使教师认识到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另外,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但考虑到个体的精力有限,教学与研究的权重比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可以设立专职教学岗,科研岗位,以及教学科研岗,根据所处岗位分别进行考核,进而实现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协调教学和科研共同提升,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