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教学范例

服装教学

服装教学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服装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和技术革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人们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得到更深层次的凸显,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这就对该专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对该门学科展开教学时,应对网络时代下其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进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设计师。

一、网络与服装设计

(一)行业变化

网络时代下,服装销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服装销售从以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网络线上销售,服装销售的受众面更加广阔。当前,线上销售已成为一种潮流对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多服装产业被迫转型,将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来进行服装的销售;其次,由于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服装生产的规模日益变小,从服装的设计到生产的速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服装的附加产值日益增加,服装与各项艺术结合的设计屡见不鲜;最后,服装定制成为一种潮流,设计个性单一化成为众多人的追求[1]。

(二)设计特征

网络对服装设计的特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其设计具有了新的特征。首先,生产特征,在时代的影响下服装设计更加鲜明,设计师对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设计的新颖度和时尚性已成为其设计中最关键的要素,企业要控制服装的产量进而使服装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优质的工艺和精细的材料来使服装的个性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其次,销售特征,当前服装销售不仅仅是单一的对服装进行售卖,而是销售服装的设计理念,使服装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最后,情感特征,服装的款式在设计中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因素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三)设计要求

结合网络和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展开调研,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应注重品牌效应,以网络为发展平台,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其次,加强设计的创新型,通过网络总结当前流行元素,在其中大胆创新,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设计作品;再次,确保设计的优质性,通过优质的设计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进而使作品得到畅销;最后,注重环保理念,绿色环保是时代的一个标签,因此在设计中融入环保概念,能够使设计的价值提升[2]。

(四)设计理念

时代的革新赋予了服装设计新的内涵,各项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平台。首先,虚拟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师通过网络与客户取得联系,进而实现共同设计,让客户有更加深刻的服装体验;其次,超维视觉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者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对各项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结合,进而使服装的整体效果得到最佳;再次,生态设计,当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服装设计应体现出一种舒缓的状况;最后,内涵设计,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压迫,此时加强文化内涵设计,能够使人们耳目一新,对文化的传承也有这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改革

(一)理念革新

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首先,在网络时代,应以全新的思维来面对学科内部的变化,将服装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服装设计得到长期的发展[3]。只有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控;其次,在教学中加入各种与网络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课程,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种技术的学习来使其设计素养得到提升;最后,在培养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服装行业的整体变革进行深入教学,从中体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思维是该专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模式

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因此应根据其该特点深化转变教学模式。首先,加强对各项网络软件的应用,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掌握各项技术,为其日后的设计生涯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基础;其次,加强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各种设计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自己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加强教学实践,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要求学生对服装进行自主设计,通过网络收集各种资料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提升其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教授学生树立品牌意识,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

(三)课程增设

在网络背景下,服装设计个性化要求日益增强,因此高校应根据这一现象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增设。虚拟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对实现个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性能,因此高校应引进该技术,设置此类课堂,来使学生的设计素养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在教学中,通过对虚拟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设计感受得到加深,其中包括,设计、试穿、走秀等多个方面。将此课程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使专业课程和基础创造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对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在其中加入自身的个性化设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该课程还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在为其创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使设计更加细致化,进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四)市场调研

在网络环境下,服装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调研能力。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各种不同产品的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各个服装所用到的材料、融入的文化、采用的工艺和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市场动态;其次,组织学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统计,对其消费习惯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明确各种信息的基础来为自身的创作提供灵感,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明确的方向,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互联网的使用了解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总结,进而明确市场状况,对自身的设计提供强大素材支持。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对服装设计专业依旧适用[4]。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的速度不断提升,让学生深入实践对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其设计思维;其次,通过校企结合来组织各种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最后,强化任务式教学,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设计计划,学生按要求来进行设计,在任务式教学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其设计素养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对各项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能够使其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强化师资

教师能力的强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师资。首先,在对教师进行选拔的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体制,不仅在服装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对网络的各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对设计相关的网络技术进行熟练应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加入教师进入企业的部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最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知名设计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的设计视野不断拓宽,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激发。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自身就具有潮流性和时代性,因此在网络时代下一定要拓宽教学途径,加深教学内容,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优质设计人员为目标,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结合市场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斐.网络时代的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人民论坛,2015(33):132-133.

[2]郭斐.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6(2):197-197.

[3]刘玉森,马保科,张智荣,等.成人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4):293-295.

服装教学范文2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统计,全国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布点67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布点92个,“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属于目录外专业,专业布点较少,671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布点中设置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应在1/3左右。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我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由于依托的专业不同,纺织、轻工类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设置的服装专业多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有些院校同时设置了“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而美术、艺术类高校的服装专业设置除少数几个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外,其他院校均为“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极少数师范大学依托艺术教育资源,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如湖南师范大学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9〕25号),同意46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布点可以授予文学学位。

由此可见,我国的服装专业设置以艺术类为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天壤之别。“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严格按照工科类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的课程鲜有涉猎。生源多为理科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没有经过艺术专业考试,普遍没有绘画基础。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重艺术轻技术,绘画、设计表现类课程较多,技术、原理类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多为文科生,通过艺术专业考试后入学,绘画基础较好,但由于艺术类考生的数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进入大学后也不学数学课程,所以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数理思维能力薄弱。目前,不论是“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还是“服装设计与工程”(50%专业布点按照艺术类招生)专业,普遍都加强了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工程技术重视不够。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对于技术类课程认为是裁缝工匠之工,不屑一顾。很多招收中国高校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国外高校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绘画能力最强、艺术表达最好,但前期的创作思维和后期的作品实现与国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思路有很大的警醒和启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另一部分是在服装企业中抽调从事一线生产多年的技师、工程师充实到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转行过来的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实践经验也显欠缺;企业抽调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90年代后期以来,各高校培养出的服装专业学生部分充实到高校教学一线,同时很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国内各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为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存在着“学院派”的说法,不同程度存在着款式设计教师与市场脱节,结构设计教师与生产脱节,工艺设计教师与企业脱节的现象。同时,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缺少有效的衔接,直接影响到专业系统知识构架的形成。

欧洲地区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绘画表现上远不及中国学生,但是在设计思维、设计实现等方面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发达国家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服装设计大师,而中国高校几十年来却几乎没有培养出一位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师,这又回到了“钱学森之问”。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是绚丽的绘画,还是简单的制造?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装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这些问题值得服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及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中,都明确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授工学、文学(艺术学)学位;在招生时可以按照工科类招生,也可以按照艺术类招生,由此“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为了规范专业设置,使服装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服装专业统一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下,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依托的优势专业及发展定位设置专业方向。这样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专业产业链条,又可以明确专业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

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其最终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服装。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服装应以成衣实现为载体。设计思维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固然可取,但设计思维不等同于绘画表达,绘画表达也不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服装成衣实现是形成产品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作用于设计思维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恰恰注重了学生绘画表达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和设计实现(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国内几乎所有的服装设计大赛都要经过服装效果图初审,才能进入到最后的成衣展示决赛。有好的设计想法,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很有可能连初赛都不能通过,更没有展示成衣作品的机会。这样的比赛过程设置直接反映了中国高等服装专业教育的思维。服装是实用的,其功能属性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其保护功能、识别功能等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来实现;同时服装也应该是审美的,其装饰属性要为消费者接受。服装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过程,是创造美、实现美、接受美的过程。服装的创作是以作品为载体,以消费为目的的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绘画表现,同时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工业制造。服装应该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有艺工交融才能实现好的产品。所以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艺术修养、设计思维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过分强调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适的。不同专业目录下的服装专业,不论是工科类还是艺术类,虽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两大类课程都应该兼顾,可以在比例上有所侧重。#p#分页标题#e#

服装教学范文3

中国服装史课程将服装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造型样式。中国服装史是一门包涵多元文化的课程,各种文化现象、艺术思潮在服装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形成中国服装的独特魅力。形式来源于精神,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艺术精神作为一条主线来谈谈中国服装史的教学。

一、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和实践运用

1.中国服装史的教学目的。服装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服装史不仅是描述服装的造型,而且是一段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历史。为影视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服装史课程,要求学生将人类历史中一切服装现象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对服装发展的影响,能在影视舞台剧中进行再现,并能深刻探讨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具体服装现象在服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在设计中正确反映历史,并有所创意。

2.影视舞台剧中历代服装的实践运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舞台剧都运用到中国历代服装造型,并对其进行了“古为今用”的重新设计,分析这些设计,其中有部分设计确实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例如在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尽显“衣冠王国”服饰的华美典范,不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和谐、团圆、吉祥、生生不息的中华艺术精神与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当然,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设计师将故宫屋檐外形丝毫不加变换地作为服装肩部的造型,直接放在模特肩上;或者将写满书法的白布缠绕在模特身体上……这种生拉硬套的摆放,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并不能称之为设计。形成以上或成功或失败的服装设计案例,虽然和设计师的自身设计意识有关,但是在高校中国服装史教学的设置中也反映出问题。

3.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散,没有关联。中国服装史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阐述先秦社会至今,各个朝代的服装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逐个章节讲述,做到了对历代服装造型的细腻讲解,却忽略了各朝代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没有用一条主线将服装变迁和演变的过程贯穿起来。

(2)教学内容独立,没有融入艺术范畴。虽然服装也属于整个艺术大范畴,但过于片面,如果能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诗歌等全面分析,更可以体现整个社会的风貌。在教学中,由艺术的大范畴引申出服装的造型样式,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脱节。从横向来看,服装要融合到大艺术的范畴;从纵向来看,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仅文字记载的部分就有五六千年。在教学中,应该跨越时间局限,追溯悠久文化和社会渊源,历史地看待服装发展变迁规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中寻找灵感,并艺术化地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中。

二、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探索

1.艺术精神是中国服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不仅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人们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逐渐创造了服装文化。历代服装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和时代的艺术精神相联系的,当社会观念产生变化之后,服装样式内容都会随之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好每个历史时期主要的艺术精神是灵活学习中国服装史的必要环节。

2.各类艺术对服装的影响。从原始社会的神话巫术礼仪,到图腾崇拜,到《周易》八卦,到《周礼》,到孔荀老庄墨韩,到魏晋风度,到隋唐时世妆……都体现着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服装的艺术精神。综合运用绘画、建筑、雕塑等理论,以点带线再到面的整体铺开模式展示中国服装的轮廓和细节。例如魏晋的穿衣风貌,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而感性地显现为一种精神符号或审美意象。如果服装设计者能够理解历代服装中蕴含的艺术精神的深意,就会自觉地将自己所意识到的精神内涵积淀固化到服装境界中去,设计出的作品更加厚重。

3.历代服装与艺术精神。服装的艺术精神是流动的,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环境和社会变化而改变。在原始社会,服装功能主要体现为表现原始的宗教意念。到奴隶社会,由于阶级的分化和对立,奴隶主为了强化精神统治,把服装作为一种区分贵贱和等级的工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章服制度,以“十二章”服装纹样作为最高权威的象征,强化了服装的上层建筑性质。进入封建社会,儒家经典对周代的礼治精神和冠服制度进行理论上的发挥,把服装的审美观念和象征意念与儒家政治理论观念混为一体,形成了以维护统治阶级政治次序为核心的服饰理论体系。

三、中国服装史课程中艺术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1.理论讲授,启发思维。理论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中国服装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准确简练的描绘、陈述,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而启发式教育将学生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讲授与启发思维的结合,发现、发掘学生的潜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批判和吸收中国服装史中优秀的艺术精神,在设计中实现本体价值,进而促进服装设计事业的发展。

服装教学范文4

近年来体验式课堂在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关于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在欧美其实由来已久,如何将之于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尝试性的运用,并结合时尚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此篇论文结合笔者在加拿大访问期间参与Openspace教学课程的体会,对该模式的发展、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作出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Openspace;设计;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体验式课堂在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今年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支持下,笔者前往加拿大圣玛丽大学进行了为期3周的访问与学术交流,对北美教学法做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与研究。其中索比商学院教授开设的一门名为Openspace的课程,引起了我强烈的关注,在Openspace的课堂里,体验式教学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参与同学们的精彩互动以及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是一种绝佳的课程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思及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以“teaching”为中心教学模式,“Openspace”技术以“learning”为中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Openspace”技术?

“Openspace”技术最初是一种会议模式,是将多位参会者带到一个空间内,由参会者自行讨论的一种动态模式。每一位成员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问题也没有所谓“对”或者“错”的标准答案,大家集思广益,得到该项主题的相关信息,是获取群众智慧好方法。

二、“Openspace”技术的实施方法

首先可以让参与的同学们围坐成一个大圆形,大家可以自由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成为该主题的召集人,然后在黑板,或者是教室一角,设置一个可以展示主题的地方,这个区域被称为“ideamarket”。所有与会者将在“ideamarket”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确保每一个加入此项主题的人都是对此项主题感兴趣的人。每一个议题有一个预定时间,等预定时间到了,该项议题的召集人就要召集会议。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同时小组中会有一位记录员做会议记录。在讨论的过程中,参加者完全自由,可以做蝴蝶,也可以做蜜蜂,意思是你可以在某一个讨论时段,参加这一时段中你感兴趣的议题,就像蜜蜂一样,在你喜欢的花朵上采蜜,在这个议题上,若你觉得没有学到东西,或认为自己在这项议题上已没有贡献,你就可以变成蝴蝶,很自由的到别组去讨论,或者看看别组有没有什么你感兴趣的话题和讨论成果,或暂时休息一下也可以。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由于没有压力,每个人都热烈参与,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有机会倾听别人的想法。结果会议结束后,大家惊喜地发现每一组都提出了许多很有建设性的意见;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讨论结束时,我们都觉得很快乐、很舒畅,对于有共识的部分,也充满行动的热情。通过,这次体验,我相信“Openspace”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领导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Openspace”技术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有利于提高团队合作的工作效率

服装作为应用型行业,其课堂教学经常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学会互相学习,与团队共同成长是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的功课。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以私下关系的远近来组成团队,较少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和团队其他同学是否能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比较随意的组队,自然难以建设优质团队。再者,在以往的组队过程中,总有既定的几位意见领袖,其他同学处于从属位置,不能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由发挥和表达的空间。而在“Openspace”的课堂中,学生是按照兴趣点来相互组队,这确保了大家并不是因为朋友关系而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来组建团队,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时,学生们往往也更有见解,更愿意表达,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会因为兴趣,更愿意去攻克难题。当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认真在这个选题之中的时候,这个团队就是最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家出谋划策,共同努力,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就因此提高了。

2、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热情

“Openspace”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彼此互相交流的过程里面,每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集体的讨论之中,不知不觉的就会对这个主题倾注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是一次对这个知识点的全新体验过程,在你阐述观点之前就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这就是一次自我学习的经历,当一个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才可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和快乐,当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越投入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就会感到越满足越快乐,就会进一步到这个主题的学习中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比如在一个设计课程中,有一个以正方形立体裁剪为主题的小组,参与这个小组的都是对方形立裁感兴趣的同学,学生将互相交流设计思路和表现技法,共同学习和探索,就会创造出许许多多以正方形为元素的作品,在不断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立裁技术也会得到提高,当学生看到自己在某项技艺上面的突破,他会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快感,就会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当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仅是这门功课,他的其他功课也会相应提高!

3、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Openspace”是一个惊喜的平台,由于没有固定答案,学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的火花碰撞,将产生无数种可能,对于服装艺术设计的课程来说,在很多设计的创意阶段就是需要学生不断地脑洞大开,需要奇思妙想。而一个人的思路始终是有限的,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拓展思维,思维一旦被打开,创造力就会源源不绝。因此“Openspace”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好方法。

四、总结

“Openspace”突破了个体学习的局限性,通过团队学习的力量,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敢于交流,敢于应对挑战,最终激发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帮助大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遵循以上“Openspace”技术的学习模式和精神,将传统的单向输出式教育,改为学生主动学习,吸收知识的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都大有益处。笔者致力于将此理论应用到今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

作者:刘安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易丽.教学中的体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服装教学范文5

【关键词】项目驱动模式;服装艺术设计;含义;原则;教学过程

引言

在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实地学习教学法等。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系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实践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与探索,在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方法,是当前比较流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和作用

1.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教育学家所提出,产生于上个世纪末期。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被认为是通过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来获取知识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系统性的交流活动,自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各个国家都对其进行了引进,并且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具体的项目进行交流,其中的项目是具体的、并且有价值的物品,交流完后对项目进行设计,来顺利完成任务。例如,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件服装的设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操作,分析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解决,从而完成整个实践学习。

1.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作用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两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它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服装企业的生产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对学生未来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有良好的帮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运用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时,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制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通过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项目设计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和评价[1]。

2.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原则

2.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很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结果,但是更为重视的设计实践的实施和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项目设计实践的主体,学生必须要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设计实践完成,在项目开始之前,就需要对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准备各类与之相关的资料,对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总而言之,在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原则。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精神

在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式,这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所以,在遇到一些比较大且重要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不同小组之间再进行合作,组成项目实施小组,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思维和意识。

2.3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创造,当学生有一些奇思妙想时,教师不能直接给予否定,打击学生的信心,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3.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

3.1设计项目

项目设计是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为了确保项目的质量,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服装设计企业以及到社会进行考察和调研,在了解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需求之后,设定相关的项目,在设计项目时,学校还应该聘请一些企业中的人员作为指导老师,根据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等,指导学生精心设计项目。

3.2实施项目

项目实施是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素,而项目实践过程中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此时就需要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和具体分工。教师在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真完成项目的实施方案,督促学生定期汇报和总结项目实施的情况,保证项目实施过程顺利开展。

3.3评价项目

项目评价是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其他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结果评价中的一系列环节和操作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优秀的项目和个人进行鼓励与表彰,并且可以在学生的期末考核或者毕业考核中计入一定的学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高质量的服装艺术设计人才。

4.结束语

在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效且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以及创新力,让学生在学生中能够主动积极的去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操作,顺利完成服装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使项目驱动模式的价值在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服装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就目前的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来说,其使用的教材多以理论性内容居多,在这种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虽然能够相对轻松地开展教学,但是,学生却未必能够有效地领悟知识且与实践融合。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知识教学上,其过于理论化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将其与技能大赛相联系,自然在参赛时,就欠缺信心与实力。故而,笔者认为,应当适当地调整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材,以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技能大赛的需求为依据,适当地将其调整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与技能大赛考核需求的教材。

(二)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能大赛的连续举办,其影响力也逐渐提高。但是,多数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不过是一项业余比赛,其缺乏专业的认可能力。在这个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自身的学习水平无法联系起来,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受损。然而,我国目前致力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创建,也就是说技能大赛必然会成为职业院校教学考核的一个项目。因此,必须要调整学生的思维,让其具有积极参赛的想法,并愿意为大赛努力。

(三)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就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师资力量而言,多数学校的师资相对薄弱。其中的教师要么缺乏对应的教学能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以技能大赛为核心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教师本身作为其中的主体,其执行力的高低影响着改革效果。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优化其教师质量,从教师考核到教师评估等多个环节,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再者,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其教学态度存在偏差,从而使得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于消极。中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其竞赛思想,并且适当地创设奖励机制,以为其教学积极性作出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非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场所,在生源上存在一定的文化缺失。这就使得部分中职院校逐渐将其定位为差生接纳所,该种思想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其在整个教学中丧失应有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得不到较好的教学培养。而在竞赛的引导下,中职院校逐渐发现了证明自身的渠道,自然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调整。同理,学校对自身的定位科学且准确,学生与教师方能够正视自身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技能大赛的举办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其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很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竞赛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在教学中也没有加以重视和落实相关教学,自然,其在教学方向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故而,笔者认为,明确该项竞赛对教学的意义,并且针对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方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阿斯古丽•阿卜来提.技能大赛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引领[J].职教通讯,2016(17):26-27.

[2]江雪.基于技能大赛引领,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以我校为例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127-127.

服装教学范文7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职;服装设计教学

0引言

项目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有效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方法运用到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项目形式为导向,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氛围,发挥自身主体性,自主探究、思考、分析项目并完成项目。因此,研究项目教学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十分重要,不仅是学生学好服装设计课程的需要,也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内在需要。

1项目教学的特色

项目教学是基于产品开发、设计、运营以及生产管理的形式,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内容与实践教学过程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将项目教学运用到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应知晓其特色:一是以项目为中心。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需要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项目开展学习任务,根据项目思考、分析问题,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取相关项目信息,并完成项目,从而收获知识并成长。二是项目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不同于以往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也就是说,项目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应全面观察与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职服装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服装设计岗位工作形式,设置项目教学形式、内容、要求等,使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亲力亲为,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以多课程知识为教学内容。项目实践不仅要考核学生服装设计知识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内容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完成项目。因此,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递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渗透多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

2项目教学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

2.1遵循高职服装设计原则

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方法,需要转变以往教学理念,以服装设计行业发展为基础,遵从服装设计相关原则,并将服装设计原则运用到项目教学中,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项目教学活动,进而达到高职服装设计预期教学成效。首先,在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中,应遵循服装设计主体性原则。以服装设计主体性原则为导向,遵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理论知识内容,凭借自身能力、素养、思维、品质,更好地完成项目,进而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其次,在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中,应遵从服装设计生活化原则。高职服装设计课程知识与生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应立足于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服装设计元素,帮助学生解析高职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减小服装设计理论知识难度,进而实现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生活化。在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中,实现服装设计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项目,进而凭借自身能力更好地完成项目。

2.2加大社会实践参与力度

在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开展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引领性,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项目教学。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重视高职服装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为学生提供知识运用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方法、导入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等,营造生动、新颖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情感,进而增强学生服装设计能力。此外,应加强校企合作,借鉴企业发展经验与建议,为学生打造实训基地,进而促进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微课、慕课学习高职服装设计课程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服装设计知识、技能。在课后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融入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岗位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训中运用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3结语

将项目教学运用到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有助于提高高职服装设计教学质量。因此,在高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思想意识,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引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进而突出项目教学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智.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现状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7,30(08):375.

[2]邹伯骏,周建忠.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动向——以Y校“项目教学”为例[J].西部皮革,2016,38(07):55-57.

服装教学范文8

服装设计专业和时代潮流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服装设计体现的应该是当前的流行趋势或者将会流行的元素,这才是紧贴生活的服装设计,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会严重的削弱学生的时尚触觉。当前教学内容和流行元素之间并没有很好的契合在一起,互相的脱离,这样学生不能根据当前潮流来进行学习和成长,就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时尚,教师年复一年的开展基础教育,对于潮流捕捉有点疏忽,这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的原因。

2服装设计买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2.1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其实各学科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服装设计专业也是如此,因此,不能将其他学科的教学管理模式往他身上套,从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来看,和当前时尚元素的结合以及紧跟潮流趋势是其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改变管理方式。将服装设计看成一门生产课程不局限于理论的层面,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优先带头鼓励学生创新,以实践来开展教学,将时尚元素融人教学内容,教学紧密和当前的流行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管理方面,除了对理论知识的监督管理,还应该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活动或课程的安排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

2.2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的灵魂,因此,不能缺少,可能相比理论来说,实践更加重要。目前的服装设计教学因为各项因素的影响,实践的内容被轻视了。所以需要改变当前这样的局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去掌握服装设计知识。第一,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不在把课堂教学当成主要阵地,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调整专业课时间,有意识的集中专业课时间,然后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去学习和实践当前的服装潮流和服装主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起单纯的在课堂里听讲要有效的多,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什么是服装设计,当前要设计的内容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的提问来进行解答,这样课堂和社会就联系在一起,学生成长之后也能满足社会需要,懂得社会的需要,对社会潮流信自把握更加准确。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师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本科、研究生等,他们的学历虽然很高,但是很多都是从一个校门步人另一个校门,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都不够完善,所以就很难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当前要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来解决,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通过和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入服装公司去实习锻炼,通过接触真实的服装行业来了解当前的趋势和发展,这样教育学生的目的性也就更加明确。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特别是每一个专业课都有相应的教学课时,因此为了给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时间,通过和企业合作,将学生送人企业去实习,这样就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对打开设计思路很有帮助。

2.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每一年服装设计行业的趋势都不同,流行的内容也不一样,当前我们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和流行元素的紧密度,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最前沿的服装设计元素在教学中传达出来,结合基础理论教育来对当前的服装设计趋势进行讲解,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加能够体现服装设计的潮流性。充分利用好现代通信手段和信息获取途径来为学生服务。学校对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和跟踪,以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电子邮件、短信等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就业信息,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为学生积极的寻找出路,像是和企业合作,向企业推荐人才等等。而且收集的信息还可以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参考依据,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像是方向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等,可以为以后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