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装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专业卓越人才服装设计论文
一、培养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必要性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在民生工程的“衣食住行”当中,“衣”首当其冲,这就充分的证明了服装的重要性。我国服装专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裁缝到现如今的服装专业各类学士博士等,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给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人们在追求有穿着、能穿暖后,对于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品牌的追求成了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高等工程的教育上很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国内如今有许多服装一线品牌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始招募各类服装设计人才,有懂经营的、会管理的商务人才,有懂织布的、会染色的艺术家,有懂流行的色彩与色彩搭配的设计精英等。在新时期的纺织业中,必须转变其发展的方式,向着更新、更流行、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而迈进,进一步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新中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高校体系的规模受到大改造,按照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情况,理工类学院建设上也就随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在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重理工轻文化的人才结构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其并没有在根本上把人们固有的观念扭转,并且在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把文理学科的界限划开一道鸿沟,对于脑子灵活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理科班去学习,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文科班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就无法与“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规律相符合。当人们欣赏一件不仅合体还时尚的服装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区分出当中的文理属性。因此,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其重要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
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商业、文化和科技的迅速融合,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存方式上有重大的改变。基于此,就要求作为现代新兴人类,必须具备有能够快速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随时参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竞争能力,这不但要求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要有能够跨越文化领域的适应力与交流能力。所以,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注重知识变成注重知识和能力。而作为一名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与科技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高校专业教育服装设计论文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市场不相符
目前,高校教育包括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埋头苦读,很难了解到社会所需,毕业之后模棱两可,这种培养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只是拘泥于课本知识,学生只要知道如何设计、掌握要点即可,没有新鲜的思想注入;同时对工艺流程等最重要的服装生产环节不熟悉,造成与市场需求脱节,自然而然设计出的服装不具有新意。因此,企业在用人方面往往不看好毕业生,多会选择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加入。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正是因为学校所学在实际操作中的实用性差,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不紧密。
(二)教师队伍的经验不足
我国服装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多在高职院校开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也是造成与市场脱节的关键因素。据调查研究,教师队伍中60%以上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而且学历一般都是大专,也有一部分为本科文凭,很少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整个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不强、实操实战能力不强,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部分资历较老的教师,虽然有实战经验,但是有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按照以前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性,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有待提高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操作能力强的学科,学校教育不同与其他学术类专业的教育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服装设计是手绘与图绘相结合的,然而有些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还不足,直接影响了设计效果;其次,服装设计强调个性与创新,然而传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服装设计源于灵感,然而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很少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的热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足。
工程专业教育与服装设计论文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状况调查
一、调查与分析
为了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江苏地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与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以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江苏省内相关院校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师资来源、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就业走向六个方面设置题目与选项,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访谈与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已毕业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为71%。其余则是在校的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上日程或付诸行动,愈发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势整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具体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尝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似明确,但在落实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到位。依据调研结果,总结起来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人台法的服装平面款式图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以人台作为参考绘制平面款式图,这种方法相对于徒手绘制法和网格绘制法更适合初学者且方便快捷。为了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装院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教授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要求。基于人台绘制法探讨服装平面款式图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服装企业所需的技能。
关键词:人台法;服装设计;平面款式图;教学方法
当今如何保持现有的服装市场份额,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能力开发新的市场,是现代服装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服装企业不仅要重视市场销售环节,更要重视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目前品牌服装企业的设计环节主要以不同季节下主题系列服装款式设计为主,在此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主题系列服装进行款式、面料、色彩等设计搭配,然后以服装平面款式图的形式将款式绘制出来,再进行后续的加工和制作。就技术层面而言,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服装设计师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服装平面款式图要求严谨的结构线条,详细的内部结构说明,是连接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的纽带,在服装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熟悉市场流行动态,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其中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也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的一项主要考核内容。
一、目前服装平面款式图教学存在的不足
服装平面款式图是对时装效果图进行款式细节详细说明的图,能够准确和清楚地表达款式的设计意图和细节,是对设计人员服装结构、面料材质性能、工艺制作等专业知识的考量。在服装企业工作中,服装平面款式图绘制技能的实用性远远高于时装效果图。目前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服装平面款式图内容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时装效果图”的一个章节,每个院校的培养方案不同,课程设置情况各有不同,该课程的学时也不同。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很多高校在“时装效果图技法”课程训练时,更倾向于对人体着装以后艺术形式美以及时尚个性的时装效果图绘画技法表现力的培养,对平面款式图内容在“时装效果图技法”课程中的设置略显不足,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在专业书籍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服装院校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如《解读时装画艺术》《完全绘本:服装设计手绘效果图步骤详解》等书籍和《本科教学中服装效果图教学研究》《关于服装效果图表现的教学与思考》等论文,这些书籍和论文对时装效果图绘制的形式美和技巧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针对服装平面款式图绘制技法的教学研究比较少,案例分析文章更少。因此,本文将基于品牌服装企业设计工作流程要求,以“时装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为依托,以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为主要技能方法,重点探讨服装平面款式图的绘制技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服装平面款式图人台法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
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结构性改革下多元化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摘要〕论述了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应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同盟建设,注重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服装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服装;人才培养;输出
一、注重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有效供给
人才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若想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出色人才,就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流的高等教育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的人才供给,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总的来说算是成功的,至少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成绩不可否定,但人才培养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种类人才过于集中、一些种类人才缺失、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作为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我们必须反思,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从专业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调整服装专业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关系,实现教育的有效供给。
二、服装市场现状及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的服装市场拥有一流的服装设备、二流的服装产品、三流的服装品牌。服装业虽然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产品附加值过低,只能赚取较为低廉的服装加工费用,这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服装企业的现状。目前,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创新的重要性,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更注重产品的创新与自主设计研发。今年我国服装行业依然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内销市场消费变革提速。在这种大环境下服装企业必须积极转型,创新升级,在挑战中实现服装企业的良性发展。辽宁省作为纺织服装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具有四个国内重要的产业集群,分别为大连以西装为主的产业群、兴城泳装产业群、佟二堡皮革皮草产业群、西柳裤业产业群。我省服装企业也在大力创新,开发自己的服装品牌,著名的服装品牌大杨创世、富哥、思凡、蝶姿、凯迪龙等已在国内国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服装企业为我省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近几年随着服装市场的发展,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也在飞速发展,各高校在大力发展服装相关专业。大部分高校更注重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对其服装工艺的实践能力及服装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这种设计与工艺培养的不平衡造成对企业不能有效地供给人才。一部分服装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又不能很好地供给。大家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供需出了问题,没能对服装产业结构做出准确的裁量。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鼓励创新,支持培育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服装教育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伴随着服装设计领域的新变化,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企业更加急需既懂服装工艺实践操作,又具备服装设计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服装市场信息、了解服装发展动向、准确定位服装品牌风格的现代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高校毕业生。这一服装市场的新需求,使服装高校教育者意识到改变服装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应由理论型人才培养向综合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三、人才培养与输出
传统服饰文化与服装艺术教育论文
一、服装艺术教育现状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明,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人才。艺术学科属于大人文学科范畴,其教育模式不仅包括专业教育,也包含通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教育为支撑,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如何创造。陕西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主阵地和当代教育大省,以陕西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服装艺术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服装专业的名称与涵义不断变迁,从20世纪初期的“图案”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艺美术”、再到“装饰艺术”和“染织设计”,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装艺术教育和学科体系。陕西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创立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省份之一,服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服装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大中专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有序教育结构,使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服装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依托艺术院校,有的院校把书法、刺绣、茶艺、编结等纳入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教育使命与责任。服装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定位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陕西服装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意识不断更新,真切认识到服装设计教育只有以传承民族传统、地域文化为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把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体系中,呈现出科学化发展方向,才能使服装教育与时俱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服装艺术教育正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集艺术性与技术性、综合性与交叉性而良性发展。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应用必然涵盖服装文化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学的整合知识,涉及人体工程学、解剖学、构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市场营销、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必将为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产生新的创造性教育成果提供契机。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对于服装艺术教育的作用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文化)代表着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其渗透到服装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地域特色教学,对于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丰富和引领服装设计创意思路,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知识为载体,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出发点,特别是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代表,为陕西高校学生提供了亲历、亲为、亲识文化资源的环境。对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的掌握也是服装艺术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在服装艺术教育中要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办学切入点,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才能避免办学的同质化、课程的雷同和学生设计作品的千篇一律,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服装创意设计、传承民族服饰、掌握流行时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可以与服装艺术教育、人文相契合,从而贯穿课程整个体系,包括服饰图案、民族服饰、服装史、服装创意设计、服饰效果图、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教学与作业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提炼,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质、造型、色彩、纹样、传统工艺、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结合当前服装设计国际流行趋势进行再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三秦大地曾经存在的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民间美术特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课程之间由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贯穿而系统完整、交叉融合,使教学与作业不再空泛。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教学实践的切入重点
课程育人下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在课程育人背景下,探索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确立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服装业顶尖的技能人才,为技能中国行动提供支持与人才保障。
关键词:课程育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最核心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近些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正肩负着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应该全面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机制的构建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规划过程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人才,其目标的定位应先定准,并以此来构建相关的教学体系以及教育开展模式。除此,创新教育的开展还应以专业特性为主,通过覆盖专业教育开展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并构建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服装设计行业而言,创新教育的核心机制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很重要,不但会使实践课程体系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并将创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结合,深挖学生的潜能以及出色的创造力。
1确立行业发展需求的目标
1.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我国服装设计领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正在不断提升。在思政课程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假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服装设计领域实际所需出现脱节的现象,那么就会出现人才与市场冲突的问题,毕业生压力也会不断增加[1-2]。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展前要确保课程中所存在的育人因素贯彻至专业只是当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全面发展、德技并修,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