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论文范例

服装专业论文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1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在民生工程的“衣食住行”当中,“衣”首当其冲,这就充分的证明了服装的重要性。我国服装专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裁缝到现如今的服装专业各类学士博士等,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给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人们在追求有穿着、能穿暖后,对于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品牌的追求成了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高等工程的教育上很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国内如今有许多服装一线品牌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始招募各类服装设计人才,有懂经营的、会管理的商务人才,有懂织布的、会染色的艺术家,有懂流行的色彩与色彩搭配的设计精英等。在新时期的纺织业中,必须转变其发展的方式,向着更新、更流行、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而迈进,进一步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新中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高校体系的规模受到大改造,按照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情况,理工类学院建设上也就随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在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重理工轻文化的人才结构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其并没有在根本上把人们固有的观念扭转,并且在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把文理学科的界限划开一道鸿沟,对于脑子灵活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理科班去学习,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文科班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就无法与“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规律相符合。当人们欣赏一件不仅合体还时尚的服装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区分出当中的文理属性。因此,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其重要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

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商业、文化和科技的迅速融合,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存方式上有重大的改变。基于此,就要求作为现代新兴人类,必须具备有能够快速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随时参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竞争能力,这不但要求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要有能够跨越文化领域的适应力与交流能力。所以,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注重知识变成注重知识和能力。而作为一名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与科技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二、基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制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知识相应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国际性视野与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服装的工程材料、企业管理、营销战略、信息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某一个领域当中有其独特的见解,能够在服装行业及服装政府协会等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机构中从事产品的研发与策划、生产与管理、工艺与技术、市场与营销等。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内涵

1.以培养的目标角度作为出发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训应该接受设计、纸样、工艺、材料与服装CAD、产品以及营销对策等各方面基本的培训,并具备有服装设计与生产、营销等各方面的初步能力。由于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开设服装专业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传统纺织工科类院校,有新型流行设计院校,还有综合类院校,这些院校在设备、生源与师资力量各个方面侧重点都不同,其培养的目标也就存在一定的区别,有培养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优先的,也有培养服装技术水平的。

2.优秀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第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二,要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或者是工程技术中所需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基本知识与理论;第三,要有良好的环境、品牌、质量、安全及服务等意识;第四,要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及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第五,要掌握服装的纸样、款式、工艺及设计基本的方法、原理及技能,并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理论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要具有独到的创新精神;第七,要了解行业相关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行业标准、市场变化等;第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与跨国际发展的视野及野心。

三、服装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具体对策

(一)课程设置企业化

制订各实践的教学大纲,仔细挑选实验的教学内容,整理实验项目可以用添加、完善、整合等方式,对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要遵守实验实训项目应用性的原则,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我国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二)采取“双体实训”的模式

构建“双体实训”的模式。“双体实训”包括技术实训和关键素质的训练两个体系,在培养服装行业的设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实训是指以服装的专业技术实训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开展与组织需要根据实训项目的实战性进行,让学生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学习服装行业的新技术,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要点。关键素质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关键素质的教学体系,通过一些实训与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商业伦理、系统思考与有效沟通的关键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职场上能够随机应变。

(三)实施双导师制度

想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与职场能力,就必须实施双导师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季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校内的教师与企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企业的实训导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指导学生现场操作,监督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指导学生写论文,与校内的教师一起把关论文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

根据校企合作、不同的专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背景、教师资源等,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做好准备工作,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企业也要做好保障措施与相应的工作,建立专业的组织团队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的实训导师让优秀的工程师担任,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场所、设备与实践机会,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好,并保障学生的安全等。

四、结束语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2

(一)教学内容与市场不相符

目前,高校教育包括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埋头苦读,很难了解到社会所需,毕业之后模棱两可,这种培养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只是拘泥于课本知识,学生只要知道如何设计、掌握要点即可,没有新鲜的思想注入;同时对工艺流程等最重要的服装生产环节不熟悉,造成与市场需求脱节,自然而然设计出的服装不具有新意。因此,企业在用人方面往往不看好毕业生,多会选择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加入。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正是因为学校所学在实际操作中的实用性差,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不紧密。

(二)教师队伍的经验不足

我国服装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多在高职院校开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也是造成与市场脱节的关键因素。据调查研究,教师队伍中60%以上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而且学历一般都是大专,也有一部分为本科文凭,很少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整个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不强、实操实战能力不强,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部分资历较老的教师,虽然有实战经验,但是有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按照以前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性,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有待提高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操作能力强的学科,学校教育不同与其他学术类专业的教育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服装设计是手绘与图绘相结合的,然而有些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还不足,直接影响了设计效果;其次,服装设计强调个性与创新,然而传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服装设计源于灵感,然而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很少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的热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足。

(四)服装设计重视创意忽视使用

创新是服装设计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学校过于重视这一点,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了偏差,忽视了服装的实用性价值。高校服装教育经常会强调学生设计成果的创新性,这里指的“创新”并不是说用最少的布料或是另类的设计,认为别人越欣赏不了的就越时尚,这样就违背了创新的本意了。创新要求学生既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设计风格而又不能太过开放、大胆,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实用性。服装设计最终还是以服装的形式呈现的,越多人购买、销量越好才是市场最关心的。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建议

基于现阶段服装设计与市场不相符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方面

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基于教师队伍学历低、年轻化的特点,需要高校在聘请教师时要更加注重学历要求,一般来说具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精神、科研精神,课堂讲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新信息。同时,要多多聘请服装企业的专业人才做老师或是邀请他们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因为他们是对服装市场最熟悉的人,他们的加入一方面让学生吸纳更多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欠缺之处。其次,改进教学方法。要摒弃原来的填鸭式教育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启发。首先,课堂的讲授过程不再采用填鸭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更多的采用一种讨论式、探究式的方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各自的经验,互相学习,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多动手。定期交一篇设计,只有多动手、多练习才能找到感觉。最后,与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该服装企业实习,从熟悉服装流程开始,并与经验丰富的人多交流来扩充自己的想法。企业可以安排一些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这种双向的学习模式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服装设计学习过程中掌握好计算机技术,用好这种先进而有效的工具。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老师所讲的优秀案例中获得启发,将灵感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图;课后要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才能获得最快的提高与进步。再次,善于发现与搜集信息。计算机除了用于作图外,还可以用来搜集资料,时刻关注服装设计前沿的信息,保持与时尚的联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会有创作灵感。最后,多多实践。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可以找一家服装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多留心观察、多请教学习。只有平常多实践,才会避免毕业后吃闭门羹的尴尬局面。

三、小结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3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妇产科学;人文教育;调查分析

人文素养是指由个人的知识储备、交流能力、价值观念、自身情感、意志状态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思想、品性、认知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高端的医疗设备及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有效地提高了疾病诊疗成功率和有效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健康需求也逐渐提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除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求医务人员重视人文关怀,诊疗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疾病本身,更要重视的是患病的人,要更多地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医疗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确保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后能成为一名技术过硬、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2]。妇产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病种涉及女性生殖器官,特别是临床问诊和相关操作、查体更是关系到患者隐私,紧张、害羞情绪会体现在整个诊疗的全程,患者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大等现象[3]。守护女性身心健康、提高女性生殖健康水平是每位临床医生的必修课。妇产科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实践性、伦理性和社会性,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手术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关注患者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患者的情感、期望以及对疾病的理解尤为重要。因此,提供给患者人性化综合服务更能体现医患之间相互尊重、对等合作关系。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师,承担人民健康重任,只有对其注重医师道德、责任担当、职业准则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才能提高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胜任力以及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妇产科医学研究生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随着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地高校近年加强了人文相关课程的体系建设,并由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逐渐向多元互动教学递进[4]。探索不同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方案成为人文教育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妇产科专业研究生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妇产科专业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寻找有效途径。

一、妇产科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教师组包括锦州医科大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妇产科临床带教教师,学生组以2018~2020级妇产科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00份,其中专业教师28份,思政教师32份,临床带教教师40份;男性教师42人,女性教师58人。选取2018级、2019级和2020级妇产科专业研究生100人,发放学生问卷调查100份,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82人,学术型研究生18人;男生20人,女生80人。

2.调查问卷设计。本文主要采用调研分析、文献分析、经验汇总等方法,结合妇产科专业实际情况设计教师版和学生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分别对教师性别、年龄、教授课程和学生性别、年龄、年级、专业进行基本信息收集;二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教师版问卷主要涵盖对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效果评价、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责任分担、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形式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对今后工作岗位的影响等。学生问卷调查主要体现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研究生人文知识获得的方式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对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影响等。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确定最终版本。

3.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利用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填写后对信息进行统计,24小时内未返回者视为无效,多选、漏选等未按照问卷要求完成者视为无效,回收率>90%有效。

4.统计学方法。调查问卷采取封闭式问题定量分析,采用里克特量表分级方式对问卷进行评分,“没有效果”记0分,“效果一般”记1分,“效果显著”记2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1.教师视角对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为95%。其中专业教师27份,思政教师30份,临床带教教师38份。19%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妇产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52.6%的教师认为此种培养效果一般,认为效果显著的教师占总数的28.4%;63.5%的教师认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理论专业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一并承担,49.5%的教师认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应具有多元化,如课堂理论专业教学、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及所在医院环境医院文化影响等,27.4%的教师认为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带教老师的人文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影响;全部的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影响极其重要。由此可见,从教师的视角来看,目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尽理想,有待进一步改善方式方法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提升。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临床带教教师的责任,思政教师及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也同等重要。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对研究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情感共鸣,平稳处理医患关系,达到看“整体”而非看“疾病”的升华。

2.学生视角对妇产科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8%。有52%的妇产科研究生认为学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后期效果一般,27.6%的学生认为接受培养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仅有20.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培养达到了显著效果;有38.8%的研究生认为在获得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及处理问题方式来源于临床实践带教教师,而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仅占了13.3%;完成问卷调查的研究生中有61.2%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对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更为主要;而在医学人文知识对于以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影响中,有56.1%的学生认为有显著的影响,43.9%的学生认为一般。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性本质,对人性的认知、了解并能掌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对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

简单地说,医学人文就是医学中的人性体现。当今时代的人文医学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爱与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虽然,医学的“人文”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医学的发展史上,医学的“人文”属性却总是被遗漏、被忽略。我国医学人文领域著名学者杜治政教授提出医学人文不能抽象地、空洞地呼唤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要走进医学,特别要走进临床、走进病房,以“人性化医疗、医学人性化的医疗”为追求目标。从高校教育培养的角度来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平衡发展的过程,不能单单培养出仅具有临床业务能力和精准技术水平的研究生,不能只是培养专业“匠”才,更应注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医学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最终需要医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医疗实践中做到不仅仅是看“病”,而是生病的“人”。本研究分别对教师及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存的人文素质教育均未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是医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对妇产科研究生的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找到合适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迫在眉睫[5]。在研究中我们发现:63.5%的教师认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共同承担,38.8%的医学研究生认为在临床带教教师身上可以获得人文知识,49.5%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医院环境均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显著影响,而61.2%的学生则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实践教学。由此可见,在多样化的教师类型及教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并非是单纯地依靠临床实践带教教师的影响,还需要专业教师结合实践以及思政教师的辅助配合实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切忌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学生本身和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应该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加强人文学科建设,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只有多方相互配合才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6]。不同专科医生面临的环境及患者人群各不相同,新形势下制定专科医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5

为了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江苏地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与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以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江苏省内相关院校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师资来源、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就业走向六个方面设置题目与选项,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访谈与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已毕业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为71%。其余则是在校的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上日程或付诸行动,愈发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势整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具体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尝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似明确,但在落实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到位。依据调研结果,总结起来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第五,在考核方式上,建构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标准,选取来源更为广泛的考核人员共同进行综合评定。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毕业考核的主要内容,而相关导师由于各自在理论或实践领域的不同专长,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的着眼点与衡量标准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考核人员的选择范围又多局限于本校本专业人员,这样考核结果便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应进一步落实与统一不同导师对其专长领域内容的考核标准,各司其职,汇总考量。同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和其他关联学科的专家参与综合评定,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研究生的日常和毕业考核。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服装;人才培养;输出

一、注重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有效供给

人才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若想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出色人才,就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流的高等教育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的人才供给,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总的来说算是成功的,至少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成绩不可否定,但人才培养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种类人才过于集中、一些种类人才缺失、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作为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我们必须反思,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从专业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调整服装专业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关系,实现教育的有效供给。

二、服装市场现状及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的服装市场拥有一流的服装设备、二流的服装产品、三流的服装品牌。服装业虽然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产品附加值过低,只能赚取较为低廉的服装加工费用,这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服装企业的现状。目前,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创新的重要性,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更注重产品的创新与自主设计研发。今年我国服装行业依然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内销市场消费变革提速。在这种大环境下服装企业必须积极转型,创新升级,在挑战中实现服装企业的良性发展。辽宁省作为纺织服装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具有四个国内重要的产业集群,分别为大连以西装为主的产业群、兴城泳装产业群、佟二堡皮革皮草产业群、西柳裤业产业群。我省服装企业也在大力创新,开发自己的服装品牌,著名的服装品牌大杨创世、富哥、思凡、蝶姿、凯迪龙等已在国内国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服装企业为我省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近几年随着服装市场的发展,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也在飞速发展,各高校在大力发展服装相关专业。大部分高校更注重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对其服装工艺的实践能力及服装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这种设计与工艺培养的不平衡造成对企业不能有效地供给人才。一部分服装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又不能很好地供给。大家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供需出了问题,没能对服装产业结构做出准确的裁量。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鼓励创新,支持培育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服装教育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伴随着服装设计领域的新变化,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企业更加急需既懂服装工艺实践操作,又具备服装设计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服装市场信息、了解服装发展动向、准确定位服装品牌风格的现代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高校毕业生。这一服装市场的新需求,使服装高校教育者意识到改变服装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应由理论型人才培养向综合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三、人才培养与输出

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及工艺制作、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与服饰相关企业、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与服饰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服装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设计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生产及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具备从设计到产品生产转化的实践能力。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方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服装设计方向、服装工艺方向、形象设计方向、服装表演方向划分调整为男装方向、女装方向、饰品方向、形象设计方向等。使专业学习更具针对性,更符合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达到供给的平衡。随着国际化经济进程的加快,服装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行业细分越来越完善,区域细分越来越显著,如以深圳为中心的女装设计、以厦门为中心的男装设计、以广东为中心的针织设计等。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也要更细化、更有针对性。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规划选择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有服装设计概论、服装构成基础、服装效果图手绘技法、服装材料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学、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在此基础上为突出我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泳装内衣结构与工艺等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上,进行所选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女装方向进一步学习职业女装设计及工艺、休闲女装设计及工艺、创意女装设计及工艺、女装项目课题设计等;男装方向进一步学习职业男装设计及工艺、休闲男装设计及工艺、创意男装设计及工艺、男装项目课题设计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设置上,让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模拟一些服装品牌进行调研、分析、设计及制作,使学生针对自己的方向完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学习课程。在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环节的学习,每学期开展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学年小论文、艺术节、第二和第三课堂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践考核等实践环节。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早参与自创品牌服装项目的设计实训、大型企事业单位服装设计研发。并结合不同专业方向与一些大型服装企业合作进行设计研发,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环境,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我院进行技术培训。学校为企业输送大批具有设计与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了解岗位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方向及未来发展规划。专业理论教学与工厂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服装设计与市场销售紧密联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与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的建立实施。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院在几年内,先后与一些国内知名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常年实习考察的定点单位,为学生提供可实习、就业的基本条件,并不断地开发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以解决培养目标与教育改革方面的关键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视野下,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服装市场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改变教育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关系,实现服装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服装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豪.复杂系统演化趋势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D].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03)

[2]代秀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J].纺织科学研究,2016(07)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人台法;服装设计;平面款式图;教学方法

当今如何保持现有的服装市场份额,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能力开发新的市场,是现代服装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服装企业不仅要重视市场销售环节,更要重视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目前品牌服装企业的设计环节主要以不同季节下主题系列服装款式设计为主,在此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主题系列服装进行款式、面料、色彩等设计搭配,然后以服装平面款式图的形式将款式绘制出来,再进行后续的加工和制作。就技术层面而言,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服装设计师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服装平面款式图要求严谨的结构线条,详细的内部结构说明,是连接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的纽带,在服装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熟悉市场流行动态,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其中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也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的一项主要考核内容。

一、目前服装平面款式图教学存在的不足

服装平面款式图是对时装效果图进行款式细节详细说明的图,能够准确和清楚地表达款式的设计意图和细节,是对设计人员服装结构、面料材质性能、工艺制作等专业知识的考量。在服装企业工作中,服装平面款式图绘制技能的实用性远远高于时装效果图。目前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服装平面款式图内容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时装效果图”的一个章节,每个院校的培养方案不同,课程设置情况各有不同,该课程的学时也不同。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很多高校在“时装效果图技法”课程训练时,更倾向于对人体着装以后艺术形式美以及时尚个性的时装效果图绘画技法表现力的培养,对平面款式图内容在“时装效果图技法”课程中的设置略显不足,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在专业书籍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服装院校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如《解读时装画艺术》《完全绘本:服装设计手绘效果图步骤详解》等书籍和《本科教学中服装效果图教学研究》《关于服装效果图表现的教学与思考》等论文,这些书籍和论文对时装效果图绘制的形式美和技巧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针对服装平面款式图绘制技法的教学研究比较少,案例分析文章更少。因此,本文将基于品牌服装企业设计工作流程要求,以“时装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为依托,以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为主要技能方法,重点探讨服装平面款式图的绘制技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服装平面款式图人台法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

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服装平面款式图是一种单纯的服装平面展示图,要按照人体的比例关系进行绘制,可作为时装效果图的款式细节以及对工艺表现进行辅助和补充说明。目前,服装设计师一般采用服装平面款式图来表达服装产品设计,这样的图形非常适合与服装样版师和后续流水线生产人员沟通交流。因此在绘制过程中要求比例结构合理,线条清晰明确,画风严谨仔细。该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讲授上装和下装款式的基本绘制方法,教学时以常用的款式作为案例进行分类讲解。例如,上装款式常用的单品有衬衫、西装、夹克、风衣、大衣、棉袄、羽绒服,下装款式常用的单品有裤子、裙子。开课前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人台模型、直尺、曲线板、铅笔等主要工具。该教学内容设置在“服装学概论”“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等相关课程学完之后,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专业铺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服装样版结构和服装工艺课程中的部分知识点一起讲解,既能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建立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平面款式图的绘制,由简到难逐步深入。

2.人台法绘制的基本方法

(1)上装平面款式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上装平面款式图之前,学生一定要熟悉服装原型结构图,在绘制过程中既要考虑款式结构和工艺,还要了解服装的肩、胸、腰、臀的宽窄变化会对服装廓形产生哪些影响,以及款式内部的零部件如口袋、腰带、纽扣等在款式中所在位置的比例关系。上装款式绘制顺序是:领口→门襟→肩→袖窿弧和侧缝→下摆→袖子→内部零部件。如图1中的女式风衣:第一步先将人台拷贝在图纸上,标注肩、胸、腰、臀几个部位,然后画出风衣的领子、门襟和衣长;第二步画肩和衣服侧缝,这时衣身的基本廓形就出来了;第三步画袖子,注意袖子的宽度和长度比例,可以与衣身做比较;第四步绘制款式的局部零部件,如腰带、袖袢、口袋等细节,画到这一步时,服装的款式基本就表现出来了,可以对照原图观察是否有绘制不够准确的地方并修改到位;第五步用直尺和曲线板结合起来进行描线,这样的款式图看上去就更加规范严谨;第六步和第七步是进一步的完善,如压线和褶皱的细节处理,最后完成。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第一步到第四步可以根据人台的比例徒手绘制服装廓形线稿,绘制的线条不要太重,这样便于后面修改和描线。

(2)下装平面款式图的绘制方法。下装主要是裤子和裙子,相对于上装而言较为简单。在画裤子时一定要注意腰、臀、横裆线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绘制过程中也可以以人台作为参考,但只需要将人台腰以下的部位拷贝在图纸上。裤子款式绘制顺序为:腰口→门襟→裆→内侧缝→外侧缝→脚口→零部件。如图2所示:第一步将人台腰部以下的部分拷贝在图纸上,标注出腰、臀、直裆部位,先画裤子的门襟和内侧缝;第二步绘制裤子的外侧缝并注意裤子的廓形;第三步将裤子的内部细节绘制出来,如裤袢、褶、裤脚口细节;第四和第五步用直尺和曲线板结合起来进行描线,将细节完善后即完成裤子款式图。绘制裙子主要参考腰、臀两个部位,其顺序为:腰口→门襟→外侧缝→下摆→零部件。如图3所示:第一步将人台腰部以下的部分拷贝在图纸上,标注出腰、臀部位,先画裙子的腰和门襟;第二步绘制裙子的外侧缝并注意裙子的廓形;第三步绘制裙子的内部细节,如袢、口袋细节;第四步用直尺和曲线板结合起来进行描线,将细节完善后即完成裙子款式图。

3.与其他平面款式图绘制方法的比较

目前服装平面款式图的绘制方法有徒手绘制法和网格式绘制法。这两种方法与人台法绘制的比较如下:(1)绘制方法的特点。徒手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不需要借用任何参考工具,直接在图纸上画出服装的款式。其优点是绘制过程方便快捷,是服装结构比例比较好且有一定设计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常使用的方法。网格式绘制法是在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之前先在纸面上画出等比例格子,以格子作为参考找到肩、胸、腰、臀的比例位置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将做好的人台拷贝在纸面上,以人台上标注好的肩、胸、腰、臀位置点作为参考绘制平面款式图。由此可见,徒手法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网格式绘制法相对麻烦,主要是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人台法的绘制速度则介于两者之间。(2)学习人员接受度。从上述分析以及课堂学习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徒手绘制法对绘画者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并且要求绘画者具有一定的设计工作经验,对学生而言特别是初学者来说这种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刚开始学习时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限,绘画时很难在图纸上准确找到服装款式肩、胸、腰、臀的比例位置。网格式绘制法虽然比较麻烦,但很适合初学者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网格找到肩、胸、腰、臀的比例位置。人台法不仅适合初学者使用,也适合设计师使用。初学者通过人台法绘制款式图,以人台作为参考,可以将时装效果中关于人体着衣表现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二维平面感和三维立体感联系起来思考,在绘制过程中能更加形象地理解服装款式。因此,网格式绘制法和人台法绘制法都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但从长远的设计工作考虑,人台法更加实用。

三、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服装款式的认识

在“时装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设置以人台法为主的服装平面款式图绘制方法教学内容,以服装企业设计模式下的服装平面款式图作为案例,调整和改革课程内容。首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服装效果图知识,然后再学习使用人台法绘制服装款式图,使学生对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入的理解。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使用人台绘制的服装款式图比没有使用人台的要严谨规范得多,服装款式的比例也比较合理,反映出学生利用人台能更好地理解款式的比例结构。

2.有效地将相关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教学

在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讲授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相关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既是对该课程内容的补充,也是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复习,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并做到学以致用。如图4所示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应用人台法绘制款式图,服装宽度和长度的廓形比例都绘制得非常准确到位,并且还附上了该套服装款式的胸部前后衣片款式图和袖子细节设计的局部图片,以用于后续制版和工艺制作。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效果。

3.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

对于服装设计人员来说,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服装企业在招聘设计人员时也将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作为一项专业能力考核项目。因此服装设计专业要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企业,使学生学以致用。人台法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以市场常见款式为例介绍绘制方法,并以企业标准要求,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企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由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可知,学生在校经过人台法服装平面款式图绘制训练后,进入服装企业工作时更容易适应设计要求。

四、结语

服装专业论文范文8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明,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人才。艺术学科属于大人文学科范畴,其教育模式不仅包括专业教育,也包含通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教育为支撑,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如何创造。陕西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主阵地和当代教育大省,以陕西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服装艺术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服装专业的名称与涵义不断变迁,从20世纪初期的“图案”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艺美术”、再到“装饰艺术”和“染织设计”,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装艺术教育和学科体系。陕西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创立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省份之一,服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服装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大中专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有序教育结构,使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服装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依托艺术院校,有的院校把书法、刺绣、茶艺、编结等纳入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教育使命与责任。服装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定位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陕西服装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意识不断更新,真切认识到服装设计教育只有以传承民族传统、地域文化为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把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体系中,呈现出科学化发展方向,才能使服装教育与时俱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服装艺术教育正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集艺术性与技术性、综合性与交叉性而良性发展。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应用必然涵盖服装文化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学的整合知识,涉及人体工程学、解剖学、构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市场营销、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必将为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产生新的创造性教育成果提供契机。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对于服装艺术教育的作用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文化)代表着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其渗透到服装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地域特色教学,对于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丰富和引领服装设计创意思路,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知识为载体,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出发点,特别是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代表,为陕西高校学生提供了亲历、亲为、亲识文化资源的环境。对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的掌握也是服装艺术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在服装艺术教育中要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办学切入点,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才能避免办学的同质化、课程的雷同和学生设计作品的千篇一律,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服装创意设计、传承民族服饰、掌握流行时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可以与服装艺术教育、人文相契合,从而贯穿课程整个体系,包括服饰图案、民族服饰、服装史、服装创意设计、服饰效果图、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教学与作业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提炼,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质、造型、色彩、纹样、传统工艺、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结合当前服装设计国际流行趋势进行再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三秦大地曾经存在的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民间美术特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课程之间由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贯穿而系统完整、交叉融合,使教学与作业不再空泛。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教学实践的切入重点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陕西地域生活形态的凝缩,与陕西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身处陕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遍览陕西服饰文化的文物古迹、艺术遗存,养成有益身心发展的基本文化素质与品质。因此,有必要加大教学实践调研课程的比例,安排学生到陕北、关中、陕南实地调研、采风、体验,采撷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第一手详实调研资料,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梳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内涵、形式,探讨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具体做法有:

1.采风。

通过陕西传统服饰文化调研,采用文字复制、图像收集、元素临摹、动态视频实地拍摄、口述记录等方式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了解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种类,如五毒服装、虎头帽鞋等,这些直接源自陕西人民生活的艺术创作与传承,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2.元素复原。

通过速写、纹样临摹、色彩款式复原、服装材料模拟、工艺复制等方式直观学习、思考、掌握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突出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传统民间纺织服装的织、染、印、绣等工艺技术与工具进行研究分析。

3.设计应用。

将陕西传统服饰的特色语言,通过变形、夸张、解构、面料再造等多种创新手法与服装流行语言结合,应用于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陕西旅游纪念品设计等。在这种集零为整、立体化、系统化、参与性的学习中感受陕西传统服饰文化耳濡目染的文化艺术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学生对传统服饰、纹样、色彩、工艺和有陕西民间特色的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耳熟能详,是其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传承保护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使师生树立起对于地域文化的热爱,提高其对民间艺术的审美能力。宝贵的陕西传统服饰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也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营造服装教育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三)通过服装比赛弘扬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设计着眼点,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服装专业设计赛事,以设计实践和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为实战背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丰富的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已成为宝贵的服装设计元素,现在许多大赛的设计作品将陕西布艺、穿罗绣、布堆画、土布等地域性传统服饰艺术语言与现代服饰文化密切结合,构思奇特,使人耳目一新,随处可见对陕西传统语言的提炼应用。如雅俗共赏的年画、多姿多彩的刺绣、古朴典雅的纹样、精致富丽的铜饰、朴实憨厚的布塑和豪放粗犷的脸谱,或汲取陕西传统服饰纹样祈子求福、子孙繁衍的共同主题,或吸纳陕西民间服饰夸张强烈的色彩,或借鉴陕西服饰造型优美款式丰富的表现手法,应用于服装的纹样、图案、造型、款式、色彩、肌理、意境、内涵,这些都巧妙地结合了服装流行色彩、面料再造、立体裁剪、时尚材料等服饰语言,其形式各异,共性却是同一的,即折射出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文化底蕴,为服装设计开辟出新颖的设计思路。教学实践中,笔者已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传统文化和服装艺术教育的研究,发表了《强化素质教育,增进人文精神——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地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蒲城传统土布纺织工艺研究——兼谈传统土布纺织品的发展前景和思路》《陕北民间吉祥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擀制出的艺术——毡艺的存在与发展研究》《香云纱服装设计中剪纸元素的应用》《当代中国主题礼服设计中唐代花卉纹样的应用研究》等论文。

(四)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开辟服装理论研究新视野

近年来我国服饰文化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著作颇丰,主要有服饰史的研究、服饰设计原理研究和服饰批评研究,展示出中国历史悠久的衣冠服饰制度。在服饰文化研究方面也有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优秀论著,体现出服装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关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学术重视,体系化理论研究尤为不足,更特别需要前沿意识。前沿意识为选题的前瞻性、新锐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前提,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时代精神。前沿意识目前在国人的意识中尚显薄弱。在全球工业化发展中,作为人文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遗产保护,被用来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话语权。对西部地域生态文化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代表地区的陕西,其陕南、陕北、关中等地的服饰艺术兼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与鲜明的地域风格,两者互相渗透交融,在展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因此,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发掘、抢救、保护、发展工作亟待进行。要理论先行,高屋建瓴,全面了解和掌握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高度理论总结,梳理周秦汉唐辉煌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博大的民间民俗艺术,特别是要注重整理、保护、发掘濒临消失的陕西原生态传统服饰文化的题材与工艺,运用科学方法将传统、民族、民间服饰纹样,以及色彩、造型和工艺中的精华进行客观、合理、完美地理论研究,体现科学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无形的,在研究保护中使服装文化理论研究者养成求真、务实、尚理的品格,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五)弘扬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陕西服装艺术教育的责任

陕西服装企业众多,纺织工业发达,天然资源丰富,技术成果较为先进,但是,陕西的服装产品缺乏创新,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却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装艺术教育过程中,陕西服装艺术教育有责任针对陕西服装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定位培养、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学术理论研究的系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陕西文化传承、服装设计与营销现状、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陕西服装行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首先,针对服装设计,能解析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元素为设计着眼点,树立以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为核心的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设计创作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优秀服饰作品,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其次,针对服装行业,能严谨、科学地调查服装行业状况,全方位对陕西服装的设计、功能、文化定位进行研究,明确陕西服装品牌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研发与创新机制,开展服装品牌文化的推广和研发,提升服装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影响力,创造新时期陕西服装的文化价值和形象。最后,针对社会责任,能借助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依据丰富的陕西传统服饰文化遗存,自觉构建陕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