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范例

服装专业教学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服装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和技术革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人们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得到更深层次的凸显,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这就对该专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对该门学科展开教学时,应对网络时代下其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进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设计师。

一、网络与服装设计

(一)行业变化

网络时代下,服装销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服装销售从以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网络线上销售,服装销售的受众面更加广阔。当前,线上销售已成为一种潮流对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多服装产业被迫转型,将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来进行服装的销售;其次,由于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服装生产的规模日益变小,从服装的设计到生产的速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服装的附加产值日益增加,服装与各项艺术结合的设计屡见不鲜;最后,服装定制成为一种潮流,设计个性单一化成为众多人的追求[1]。

(二)设计特征

网络对服装设计的特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其设计具有了新的特征。首先,生产特征,在时代的影响下服装设计更加鲜明,设计师对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设计的新颖度和时尚性已成为其设计中最关键的要素,企业要控制服装的产量进而使服装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优质的工艺和精细的材料来使服装的个性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其次,销售特征,当前服装销售不仅仅是单一的对服装进行售卖,而是销售服装的设计理念,使服装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最后,情感特征,服装的款式在设计中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因素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三)设计要求

结合网络和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展开调研,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应注重品牌效应,以网络为发展平台,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其次,加强设计的创新型,通过网络总结当前流行元素,在其中大胆创新,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设计作品;再次,确保设计的优质性,通过优质的设计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进而使作品得到畅销;最后,注重环保理念,绿色环保是时代的一个标签,因此在设计中融入环保概念,能够使设计的价值提升[2]。

(四)设计理念

时代的革新赋予了服装设计新的内涵,各项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平台。首先,虚拟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师通过网络与客户取得联系,进而实现共同设计,让客户有更加深刻的服装体验;其次,超维视觉设计,该设计模式能够使设计者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对各项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结合,进而使服装的整体效果得到最佳;再次,生态设计,当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服装设计应体现出一种舒缓的状况;最后,内涵设计,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压迫,此时加强文化内涵设计,能够使人们耳目一新,对文化的传承也有这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改革

(一)理念革新

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首先,在网络时代,应以全新的思维来面对学科内部的变化,将服装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服装设计得到长期的发展[3]。只有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控;其次,在教学中加入各种与网络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课程,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种技术的学习来使其设计素养得到提升;最后,在培养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服装行业的整体变革进行深入教学,从中体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思维是该专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模式

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因此应根据其该特点深化转变教学模式。首先,加强对各项网络软件的应用,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掌握各项技术,为其日后的设计生涯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基础;其次,加强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各种设计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自己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加强教学实践,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要求学生对服装进行自主设计,通过网络收集各种资料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提升其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教授学生树立品牌意识,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

(三)课程增设

在网络背景下,服装设计个性化要求日益增强,因此高校应根据这一现象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增设。虚拟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对实现个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性能,因此高校应引进该技术,设置此类课堂,来使学生的设计素养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在教学中,通过对虚拟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设计感受得到加深,其中包括,设计、试穿、走秀等多个方面。将此课程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使专业课程和基础创造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对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在其中加入自身的个性化设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该课程还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在为其创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使设计更加细致化,进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四)市场调研

在网络环境下,服装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调研能力。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各种不同产品的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各个服装所用到的材料、融入的文化、采用的工艺和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市场动态;其次,组织学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统计,对其消费习惯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明确各种信息的基础来为自身的创作提供灵感,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明确的方向,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互联网的使用了解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总结,进而明确市场状况,对自身的设计提供强大素材支持。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对服装设计专业依旧适用[4]。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的速度不断提升,让学生深入实践对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其设计思维;其次,通过校企结合来组织各种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最后,强化任务式教学,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设计计划,学生按要求来进行设计,在任务式教学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其设计素养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对各项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能够使其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强化师资

教师能力的强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师资。首先,在对教师进行选拔的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体制,不仅在服装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对网络的各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对设计相关的网络技术进行熟练应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加入教师进入企业的部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最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知名设计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的设计视野不断拓宽,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激发。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自身就具有潮流性和时代性,因此在网络时代下一定要拓宽教学途径,加深教学内容,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优质设计人员为目标,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结合市场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斐.网络时代的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人民论坛,2015(33):132-133.

[2]郭斐.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6(2):197-197.

[3]刘玉森,马保科,张智荣,等.成人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4):293-295.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就目前的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来说,其使用的教材多以理论性内容居多,在这种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虽然能够相对轻松地开展教学,但是,学生却未必能够有效地领悟知识且与实践融合。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知识教学上,其过于理论化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将其与技能大赛相联系,自然在参赛时,就欠缺信心与实力。故而,笔者认为,应当适当地调整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材,以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技能大赛的需求为依据,适当地将其调整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与技能大赛考核需求的教材。

(二)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能大赛的连续举办,其影响力也逐渐提高。但是,多数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不过是一项业余比赛,其缺乏专业的认可能力。在这个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自身的学习水平无法联系起来,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受损。然而,我国目前致力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创建,也就是说技能大赛必然会成为职业院校教学考核的一个项目。因此,必须要调整学生的思维,让其具有积极参赛的想法,并愿意为大赛努力。

(三)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就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师资力量而言,多数学校的师资相对薄弱。其中的教师要么缺乏对应的教学能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以技能大赛为核心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教师本身作为其中的主体,其执行力的高低影响着改革效果。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优化其教师质量,从教师考核到教师评估等多个环节,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再者,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其教学态度存在偏差,从而使得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于消极。中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其竞赛思想,并且适当地创设奖励机制,以为其教学积极性作出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非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场所,在生源上存在一定的文化缺失。这就使得部分中职院校逐渐将其定位为差生接纳所,该种思想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其在整个教学中丧失应有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得不到较好的教学培养。而在竞赛的引导下,中职院校逐渐发现了证明自身的渠道,自然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调整。同理,学校对自身的定位科学且准确,学生与教师方能够正视自身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技能大赛的举办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其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很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竞赛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在教学中也没有加以重视和落实相关教学,自然,其在教学方向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故而,笔者认为,明确该项竞赛对教学的意义,并且针对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方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阿斯古丽•阿卜来提.技能大赛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引领[J].职教通讯,2016(17):26-27.

[2]江雪.基于技能大赛引领,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以我校为例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127-127.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3

【关键词】岭南文化;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服装教学

1岭南文化简介

岭南,在地域上主要指广东省、海南省、广西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南岭万山叠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使岭南地区在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在很多文化物质上都迥异于中原,形成了特有的百越文化;南靠大海,岭南地区尤其是广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使海外文化也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而岭南地区地处偏远、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因而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为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日照时间长、气温炎热、雨水丰沛、河流纵横、植物丰富等特点,岭南地区的先民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克服恶劣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了诸如香云纱、象牙雕等优秀的工艺。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岭南文化在工艺、绘画、戏曲、建筑、饮食、语言、习俗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成为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2岭南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2.1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中国受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严重,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家乡的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却对他国文化极其热爱,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国文化不够优秀,而是缺乏良好的传播途径将优良的民族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导致出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漠、缺乏市场、缺乏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许多技艺濒临失传等现象的产生。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最佳场所应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岭南地区的高校应建立起本土化、特色化的课程,立足地区的优势,将岭南文化植入学科当中。服装,是内在文化的外在表现,从工艺、装饰、审美等方面都承载了历史的文化价值。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引入岭南地区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标志图案、造物思想等内容,配以实地考察、手工操作等形式,可培养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关注传统手工艺、了解传统美学知识、掌握民间艺术的语言形式,并鼓励学生以此作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应用到日后的创作当中,甚至将来成为该领域内的从业人员,加入到岭南文化服装企业当中创造价值,或自营创办岭南特色服装工作室,为服装行业培养更多的该领域人才,推广岭南文化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2.2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广州不仅是广东省省会,也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服装行业在全国位列前茅、高等院校中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学校数量众多、旅游产业发达,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岭南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三雕一彩一绣”是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即广州象牙雕、广州玉雕、广州木雕、广彩、广绣,其中的广绣乃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软黄金”之称的香云纱便产自广州的交界城市佛山市顺德区,身处岭南文化之乡的地理条件能够为师生的考察提供便利条件。广州及周边城市如深圳、虎门是中国女装重要的生产基地,这里拥有全国最多、最大的面料市场如中大、轻纺城,最专业的服装生产基地如增城区的牛仔、大朗的毛织、佛山的童装,最大规模的服装批发商圈如十三行、沙河,背靠如此强大的服装产业链对于无论是学习服装设计还是自主创业来说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借助良好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岭南文化课程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理解岭南文化的“表”与“里”,使学习不再是纸上空谈,而能够运用到实际当中。

3岭南文化应用于教学中的现状

近些年来各院校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岭南文化引入教学中的案例也逐年增加,如广州美院在植物染课程中加入了香云纱染色工艺,对传统工艺材料、工具、时间控制等要素进行解构,从而找出香云纱的染色规律和创新途径,课程新颖、立意高远,但该课程仅面向染织专业学生;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硕士教育专门设立了广绣、广彩“非遗传承项目”专业,着力培养研究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但本科教育中尚未建立;广州培正学院在校内设立了灰塑工作室,并聘请灰塑专业制作人员指导学生创作灰塑作品,学生的作品会参加广府庙会、岭南青年工艺美术集市等具有社会影响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创作热情,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广州轻工职业学校设有玉雕、木雕工艺室,邀请岭南文化艺术大师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设立了广东音乐、广东粤曲项目教学基地。关于岭南文化课程的实践尚起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部分院校在有限的专业内加入了岭南文化的教学课程,有些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在本科、专科与高职教育的服装设计专业领域中至今鲜少有闻该方面的尝试,将岭南文化引入服装设计专业,并培养服装领域的文化创新类人才也应及时提上议程。

4岭南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岭南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技艺技法、民族精神等内容传播岭南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利用岭南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逐步恢复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传统文化企业输送人才并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服装设计发扬岭南文化。

4.1课程建构:层层推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将岭南文化植入设计类课程不应仅局限于知识或技艺的学习,应全方位、立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层层推进课程进度。从学习和认识岭南文化入手,进而掌握基本的工艺技法,最后与项目、企业或大赛对接开展创意设计的具体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消化理解岭南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再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设计活动。

4.1.1岭南元素的提取和初步应用

要想应用岭南文化就要从认识和了解岭南文化开始,教师系统性的讲授相关知识必不可少,通过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可使学生快速认识岭南文化,并掌握重点内容。如有条件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到某些传统文化基地,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广泛了解岭南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喜爱的部分,并提取其中的元素、图案等,该步骤要求学生首先要原封不动的将提取的内容绘制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最后将设计思路以PPT的方式展现出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以及该图案运用在服装当中的设计效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岭南文化的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从图案入手进行创意设计的初步尝试。

4.1.2工艺技法的学习

工艺技法是传统文化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要想学好岭南文化就必须要学习这一部分。学校可聘请手工艺传承人来校进行指导教授,也可与如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政府机构合作,请到有资质的手艺人前来教学。讲授的内容可包括:粤绣的技法、香云纱的染色工艺等与服装相关的内容。手工制作的环节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的岭南文化,并且掌握工艺技法也为日后服装设计的选材和制作方面提供了帮助和灵感。

4.1.3项目化实践教学

在了解岭南文化的“形”与“技”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项目当中进行岭南风格的服装设计实践,如广州地铁设计项目、南方航空公司设计项目、旅游景点的文创服饰设计等,使学生在有规定限制的设计过程当中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岭南元素进行创作。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以岭南文化为主题设计服装并投稿参与当下的民族文化类服装设计大赛,现如今政府非常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服装大赛的主题是关于民族文化类的,如今年首届的“顺德(国际)香云纱服装设计大赛”、大浪杯的“秘境@东方”、常熟杯的“匠意”等,由于大赛具有专家级的评选机制、价值不菲的奖金设置和极具说服力的荣誉证书,参赛学生会为了入围和得奖而付出超出平常的努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设计热情,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成果。

4.2教师队伍:提高校内教师专业水平,校内校外教师结合教授

建构文化类的课程体系,教师水平是关键因素,没有研究过岭南文化的教师很难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因此讲授该课程的教师须严格筛选,聘用发表过相关领域论文或具有相应专业学术积淀的教师,并持续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给予其参与项目和定期田野考察的机会与专用资金。在工艺技法的教学上,本校老师虽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文化水平,但在工艺上却“技不如人”,此时可聘请手工艺传承人或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作为指导教师,同时由于许多手艺人虽技艺高超,但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将技术清楚明白的讲授给学生,因此,校内教师应与校外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既可在手艺人讲授不清楚的情况下“救场”,也可在教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一举两得。

4.3设施配置:成立工作室,提供专业用具

由于传统工艺需要用到许多专业性的工具,学校可出资购买一些可循环使用的、可共用的教学与学习用具,如刺绣用到的手绷、绣架,香云纱工艺用到的薯莨粉碎机、染缸等工具为学生学习工艺技法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岭南文化工作室,专用的工作室可创造出浓厚的工作和学习气氛,令学生和教师一进入工作室便进入状态,同时也可作为学校特色教学模式基地。

5总结

岭南文化至今尚是一个较为冷门的文化类别,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封存和遗忘,曾经祖先们传承了千年的艺术文化现在只能摆在博物馆供人参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各地区趋于统一,缺乏特征。作为岭南地区的高校教师深知这种现象的危险性,将传统的岭南文化融入教学当中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带领新时代的年轻人学习岭南文化,并致力于推广和应用岭南文化,使岭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越齐.体验、传习、解构、创新——基于岭南文化的植物染色工艺教学实践[J].装饰,2019(7).

[2]李雨停.基于整合思维的课程项目研究——以顺德香云纱文化品牌设计开发为例[J].装饰,2017(2).

[3]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3).

[4]蒋秋萍.“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以广绣进校园为例[J].艺海,2019(3).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4

1.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造型设计教学现状

1.1课程认识与定位出现偏差

服装造型设计即服装剪裁,在人体模型上通过面料分割、折叠、抽缩与提拉等手段完成样衣设计,该技能课程就是服装造型设计,其具有边裁剪设计优势。通常,应用平面裁剪就可实现服装设计,现阶段为了节省成本,服装企业在电脑上利用平面结构设计版图完成版型样式。在我国除过少数中高端品应用立体剪裁准确调整服装效果,此种情况下使得在校学生认为服装立体剪裁适用于服装夸张造型设计中,平面版型与立体剪裁相结合的训练杯忽略,对立体剪裁服装结构完善与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服装立体造型精髓。

1.2课程设置粗放且承接性不足

服装造型设计课程有很强的技能要求,要与部分课程同步教学。当前,服装设计专业中,该课程设置还不严谨,通常在第一学年下学期或第二学年上学期独立进行教学,使得该课程无法有效衔接其它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凭借理论知识来例假教学内容。同时,服装立体剪裁讲解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老师还要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也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2.服装造型设计原则

服装造型设计目的无论是人体体态的表现还是改变,其最终是为了构建美观新颖视觉形象。然而作为一种实用性产品设计,如果单纯追求视觉唯美,则产品设计就是呆板的,服装造型设计要保持美观性的同时,还要确保能够满足人体功能性与舒适性等要求,以此设计完美作品并获得穿着者认可。

2.1功能性原则

服装要穿在人身上并随着行走、坐卧等各种活动,假若服装造型一味追求静态美,人体活动功能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服装造型设计就没有实用性科研,也不会被人们接受。比如为了突出腰臀部位期限而过分收紧直筒裙下摆,则不利于穿着者正常行走。上世界初期霍布尔裙的流行,被誉为“蹒跚裙”,是服装美观性与功能性相互矛盾的典型例子。服装造型设计中,美观性与功能性经常会出现矛盾,并非代表美观性要一直服从功能性要求,改变服装造型满足服装功能。反之,灵活造型设计会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促使服装造型获得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可满足服装功能性需求。

2.2舒适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回归自然呼吁中人们追求自我身心放松,倡导以人为本的舒适生活理念。日常生活中,作为必需品服装不是为人们带来约束与压迫感,而要为人们提供完美舒适性。虽然服装造型变化多端,但不能为穿衣者造成压迫与紧张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当今社会中,人们不会了追求理想三围比例而应用谨慎胸衣或食用寄生虫等,然而依然会追求理想体态美。所幸,应用现代科技研制而成的弹性好的面料,为服装造型设计中解决美观与舒适性间矛盾问题提供了方向,使得合体服装不会造成束缚班,拓宽了服装设计师造型设计构想空间。

3.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服装造型教学创新

3.1造型设计教学内容创新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不管是作为一种产品亦或是一种文化艺术,服装的发展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着装与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倾向于选择自己满意且经济实惠,又不失时尚与艺术魅力的衣服。因而服装只有具有时代精神,且符合社会发展,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服装设计教学中,老师要有效应用教学理念为学生讲解设计理念、专业技能与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并创新服装造型设计。新时期,传统服装中山装与旗袍等逐渐退出潮流,时尚服装更受人们追捧。服装设计打破了一种风格或思想的约束,推崇自由、存在与舒适感。当前,服装设计研究、教学形式及方法亟待进行创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要改变思想,知道去粗取精以及去伪存真,积极学习借鉴优秀服装设计经验。服装设计要应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3.2创新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中超越并创新传统设计方案,需要改变服装设计风格、元素与形式。比如服装结构设计要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设计风格,融入原生态元素,与时展保持一致。服装造型设计并非要完美,有时遗憾、残缺也是一种美。通常服装美感是在模特走秀中得以体现,因模特会充分展现衣服美感。创新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设计的新颖与精致。人们接受某种造型艺术设计后,就能开创新创作手法。比如夸张,其能够使服装设计理念被夸大,设计出非凡脱俗的衣服。服装设计并非为了夸张而进行夸张设计,而要借助夸张凸显服装特点,增加其新颖性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基于此种夸张方法设计而成的衣服,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

3.3有效落实设计规划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服装造型教学创新要落实到位,以此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服装设计要求。根据专业内容,老师为学生传授服装造型基础内容与具体设计方法,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潮流、趋势、经济形势与文化等相关辅助内容,学生深入了解设计背景后再创新设计,保障服装设计创新效果。另外,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比赛,通过实践加强创新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具有国际、现代与市场等一体化设计意识,还要具备开放性、独特性与专业性审美观点。

4.服装造型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穿衣理念有了新的变化,以往服装象征着穿衣者的身份、地位与财富,逐渐向生活品味转变,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服务的附属品。经过数十年“为何而衣”反思后,时尚服装设计师与忠实爱好者者共同打破了时装产业前辈设计师坚持的金科玉律法则,使得时尚呈现多元化发展。时尚潮流中作为最为突出的表象,服装造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现代服装造型设计由静态逐步转向动态,服装造型设计焦点也不再是以特定角度或静止姿态得以展现,服装被穿衣者穿着后呈现的多方位与全角度动态效果被受关注。从整个设计层面来看,此种变化充分体现了服装造型设计的进步,因服装造型设计从立体三维设计阶段进入空间感思维设计领域,开始注意穿衣者活动过程中服装造型设计变化的效果,亦或是动感强调。(2)服装造型设计中,人体本身自然美是关键。通过服装造型设计,人们能够模仿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态,还可装扮出千变万化的形象。但从上世纪末开始,服装造型设计中更加关注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体,柔韧肩部、不够丰满但却充满弹性的胸部、平坦腹部以及自然健康的腰部线条等,不再夸张甚至矫揉造作地一味进行造型设计,这也充分体现真切地回归自然。因而,现代时尚造型不会使穿衣者感到压迫而喘不过气,更不会变成僵硬木乃伊无法正常走动,因而现代服装造型设计中,舒适、自然与活动自如是必须坚持的理念。

5.结束语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5

关键词:设计构成;服装设计;教学研究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国外艺术教育体系的共同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以设计构成课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就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构成课教学而言,如何有针对性地链接起不同教学模块、实践与应用以及教师与学生,正在成为一个“设计构成”的教学值得思考的研究课题。

1包豪斯基础教学对现代设计构成教学的影响

来自德国的包豪斯基础教学是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的起点,也是20世纪以后,现代艺术教育的起点。无论是美国艺术家费宁格、瑞士艺术家克利、匈牙利艺术家纳吉、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还是伊顿、风格派代表人物陶斯柏及构成派主要艺术成员李西茨基,无不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奠定了包豪斯教育教学在现代艺术教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起源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课程以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为三大版块为突出重点,旨在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形式美法则,感受节奏、色彩与比例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1]。

1.1重视传与授的相互关系

在设计教学中,包豪斯基础教学重视传与授的相互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刻板传授和机械教学,强调设计者在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创造性,明确反对艺术创作过程中任何形式的墨守成规,同时注重培养设计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打破传统作为艺术传承的重中之重开展分析教学和比较教学。

1.2注重个性艺术思维与现代艺术特质

包豪斯基础教学注重将个性化的手工艺与规模化的机器生产相结合,在掌握提倡手工艺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同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工业的特质,以手工艺的艺术技巧挖掘、感悟、延伸和创作高质量的艺术产品,让设计者尽可能地放下束缚,打破僵化的理论藩篱,实现个性艺术思维与现代艺术特质的完美结合。

1.3提倡找寻新的艺术架构关系

包豪斯基础教学提倡从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艺术中,找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新的艺术架构关系,强调基础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包豪斯基础教学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和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等一些重要艺术论断。由此可见,在包豪斯基础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基础课的训练与传统美术教育训练的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贯通,同时严格地将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建立在科学、理性化的基础之上,要求教学必须更为具体地表现和展示立体、平面、色彩的构成规律,并有针对、有目的地用科学、理性的设计方式去分析合理架构色彩和形体的构成,同时通过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有机地进行细化,进而更为理性地把设计者原有的设计习惯加以影响和改变。可以肯定,包豪斯基础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的平面构成方式,而是把平面构成元素延展到平面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诸多方面来加以具体体现,从而影响设计的构图、透视,形成了设计的立体构成,并通过画面的色彩搭配是否协调,调性表达是否准确来达到更为丰富的色彩构成。包豪斯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思潮的集大成,它继承和弘扬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不同设计流派在设计教学改革运动中的精髓,对现代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许多艺术教学的基础,培养出了一批世界杰出建筑师与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教育和教学推向了新的更高的高度上来。

2现代设计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设计教育理念从20世纪初俄国前卫艺术“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起步,到德国的包豪斯基础教学中的“构成”(Gestaltung)逐步成熟,已有近百年了。现代构成艺术在设计教学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和必修基础课程,现代构成艺术是现代造型设计的关键,也是视觉传达艺术中重要的创作和设计手法,更是设计者从基础设计到艺术设计转化的重要途经和手段。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构成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类教育的基础而受到设计者的重视,同时也成就了现代构成设计在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现代构成设计教学有着相对稳定的基础教学体系,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和规范化教学模式,也正因为如此,让现代构成设计初学者对现代构成设计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程式化的教学,是应用工具在固定的设计范围内,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进行“设计组合”的一种创作行为。在具体教学中,现代构成设计习惯于停留在引导学生们对既定的几何骨骼分析,并根据分析进行认知与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得学生们产生设计命题认知上的僵化以及风格、模式和架构相近,不仅缺乏生活气息,而且也容易导致设计的千篇一律,背离了现代构成设计教学的初衷,让学生们误入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歧途。由此可见,如何将现代构成设计教学主题与教学专业本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是能否激发起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关键:首先,从主题上来说,传统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的三大模块(平面、色彩、立体)是彼此独立的,各个章节按照课本编排顺序依次讲授。不可否认,这种基础性的讲解和练习模式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强化设计重构能力,从大方向上把握构成设计的审美思维[2]。其次,主题广泛、种类丰富的图案例证也有助于学生们加深理解,形成整体性的思维体系。但是,这种被我国艺术教育所普遍应用的设计构成课模式仍然有可以改进之处。最后,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而言,一方面,“三大模块”往往具有通配性特征———其教学内容服务于广义上各类艺术设计专业,而并未专门凸显出服装设计专业本身的教学诉求;另一方面,这种涵盖广泛的基础课程往往缺乏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因而没有非常明确地突出“三大模块”彼此之间的应用关联性,也难以透彻而完全地向学生们展现设计构成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在继承设计构成课原有精髓的基础上,将教学主题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等线索链接起来,这其中就需要一根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链条”发挥作用。

3服装设计构成教学方式探索

一直以来,作为构成学课程教学的前沿———欧洲的构成学课程是非常活跃的,其教学模式也是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从整个课程的安排上看,欧洲的构成学课程更多地注重引导学生们从教室中走出去。通过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点、线、面的结合,寻找由大自然匠心独具的结构构成,进而带着在大自然中发现的设计元素回到课堂,让学生们进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再分析和再创造。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的构成学教学,就很值得借鉴。在课程的梳理过程中,但凡有可能,学生们便按照课程的不同,有目的地走出去,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比如,利用附近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在阳光下的移动位置不同,巧妙地组成脚手架的线条变化,继而创造性地完成造型的构成;而学生们带着这样或者那样来自于大自然的思维和想法回到教室,与教师一起探讨作品的构成元素,让更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细节在作品中得到更为完美地体现。再比如,在构成学课程教学讲解光影的作用时,教师会设置一个封闭的盒子,将里面放置了一些与构成课程相关联的设计元素或者设计道具,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在封闭的盒子上开一个口子,尝试利用灯光在盒子里的角度不同所折射出来的影像不同,启迪学生们的创作意识,并通过相机的完整记录,来收集各种光影的变化状态,进而打开学生们的创作思维,改变他们传统的视觉习惯。从优化服装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看,当下的教学工作在每一学期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主题线索作为研讨话题,例如“徽文化服饰与设计构成”。研讨会主要集中在前半个学期进行,由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们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这一系列课堂研讨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理论为骨架,充分展示服装艺术与构成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推动者,并通过积极交流自己的设计观察、设计体验和设计心得,真正调动起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们进行模拟设计实践项目,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们共同商议出的主题线索为设计依据,营造更具动态化的设计实践情境。比如,假定一个客户有徽派服装设计需求,需要学生们将课上所学的构成知识运用到服饰中。在整个模拟工作室实践项目中,学生们可以自由组队,首先讨论如何在服装设计中展现设计构成的思维,接下来通过设计图稿来反映服装作品中的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最后共同用布料制作成品,进一步体现立体构成的理论运用。对于学生们而言,设计构成不再只是停留在抽象图案中的存在,而是通过学生们自身可以掌握的花纹、饰带、材质、面料和褶皱等形式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学者都在始终履行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职责,并且以参与学生们讨论的形式来启发其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其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知。不仅如此,构建一条新的教学链条,提升教学的吸引力,需要教学工作更多的将教与学更紧密地相关联。仍以徽派服饰中的设计构成这一教学主题线索为例,师生们可以共同在学期末组织一场关于徽文化服装设计的模拟市集。首先,所有学生根据之前模拟工作室的分组进行课堂演讲展示,不仅要将最终视觉成果呈现出来,还要详细梳理小组分工、在创作过程的构思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应用到的设计构成理论等等。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们厘清思路,深刻理解如何将自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充分展示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一方面锻炼其自主查阅理论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其沟通表达技巧。

4结论

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设计构成在艺术专业建设和人才教育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拓深学生对平面、色彩和立体元素和基本形态的灵活运用技巧,使其夯实专业性的设计思维,并将之运用到实际服装设计实践中[3]。如今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中设计构成课的教学设置相对传统保守,即课上讲授+课下作业+期末考试。这种形式虽然对于教学者而言轻松可控,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仍然有可以优化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和专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链接紧密度。正如威尔•理查森(WillRichardson)所言:“在链接式教学中,教学是一个团队活动,是一个由教学者建立的由学生组成的有序教学体。”[4]通过将链接式教学思维引入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课,可以突破原有的“独角戏”课堂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从而在趣味的学习形式中收获同学的支持、教师的反馈、设计实践的实战技巧以及开拓性的艺术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146-148.

[2]周艳芳.从启发性思维训练到设计品位的培养———平面构成教学探讨[J].艺术研究,2009(3):100-101.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就业导向;服装设计专业;中职院校;教学改革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就业导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服装行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新起,各类时装周展,设计展览层出不穷。新兴服装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不及欧美国家,创新设计经验也有所欠缺,中职院校也面临一些教学问题和教学挑战。然而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便是面对就业市场,培养设计技能一流人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能快速融入企业市场是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工作。文章基于就业导向理念,探讨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改革举措。

1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实际含义

服装设计是一门专业设计服装的专业,结合艺术设计,科学方法,审美观念,穿着要求等多个方面设计符合大众要求的服装。它区别于我国传统的裁缝师傅这一行业,当代的服装设计专业更加具体化,专业化,时尚化。服装设计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根据服装的穿着要求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功能性服装中的消防救援服装、空乘制服等。服装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物品之一,所设计出的服装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遮挡身体、合身舒适、防风御寒等功能性穿着要求,同时要达到当代人们的主流审美和个性化追求,所以服装设计成为当代火热的专业之一,也是各中职院校大力发展的专业。服装行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较为简单的部分,即设计、生产和销售。设计环节是整个服装行业的技术核心力量,只有先进潮流的设计才能在市场上赢得发展的一席之地。同时,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任何一个服装的设计都要遵循设计原则,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将良好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贯彻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中[1]。

2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服装行业的三个简单流程中,我国目前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方面较为关注,实力较为雄厚而对设计环节的关注较少,且实力相对低弱。所以,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因行业发展因素和其他制约条件存在一些教学问题。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改善,学生作品没有时代潮流特点,学生专业技术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等。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无法改变外界条件,却能从自身查找原因[2]。例如,现下的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课本教材,难免会显得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性、美术性、设计性等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要了解这一专业的不同之处,探索服装行业在大众媒体中展示的时尚感。教师的独特见解便是学生学习设计和启发灵感的一扇明窗。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教学要求的内容,很少向学生传播自己对时尚设计的主观感受,学生感受不到思想的传播,就很难发散创意思维,激发设计灵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设计理念的认知和设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欠缺,设计服装要求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仍要具有美观性,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欠缺,规范学生在设计剪裁、颜色配比、布料选取、缝纫方式等操作,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由于学校场地、资源等的限制因素,学校很少或没有开展这种自主设计的课程,学生无法动手实践,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培育出面向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3]。

2.2教学内容脱离市场发展

服装行业市场变化莫测,款式的更新换代,新型服装面料的运用,颜色的流行方向,甚至是功能性服装在日常出勤服装中的应用都在飞速变化。但从对现有院校数据的整理发现,大部分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教材没有根据行业发展状态进行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严重落后,脱离了服装设计市场发展需求。教学内容的滞后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知识的制约,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教学资讯,就无法判断市场的服装的流行趋势,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学生根据传统教材设计的服装,落后于时代的时尚主流,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企业往往会根据学生以往设计的服装进行面试选拔,服装的质量决定是学生能否进入一个业界质量上乘的公司进行工作的基础,脱离服装市场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就业方向[4]。

2.3教学就业指导不够明确

服装行业的快速更新换代,决定了市场就业的巨大压力。其次服装行业对创新创意要求较高,很少有一直处于时尚前沿的企业或者服装设计师,一个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设计师,往往来自于世界顶尖设计院校,接触行业设计的第一手资源。但是,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也会相对较弱些。所以,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明确教学的就业指导方向,向学生输入行业就业资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安排有一个良好的前景规划[5]。

3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关注行业市场动向,理论实践结合教学

中职院校学生整体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专业能力的学习重视度不够,学校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便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学院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改变教学的弊端。例如在教学课堂中,课前学生可以给学生播放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时装会现场视频,在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时尚设计的流行风向标。课堂中进行服装结构的制图教学时,以女士连衣裙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穿着不同款式的连衣裙上台展示,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连衣裙的款式、长短、面料、领口等不同方面的区别,以小组形式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选择本组认为的设计最为合理的一款,并对其他款式提出修改意见。小组发言完毕后,教学可以进行指导,提出学生回答中的不足之处。在小组发言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堂提供的布料,制作本组的连衣裙设计作品,在第二次课堂中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设计的相结合,锻炼足额生的技术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知识运用到作品设计中,培养了应用型设计人才。解决了当下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和空谈理论,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3.2采用实地演练教学,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教师在开展一个课程内容的教学时,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能在课堂上获得的内容作为关注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例如,每次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设计作业可以进行收集保存,每月开展一个专业院系内的时装展览,在学校范围内征集T台模特。每次展览院系可以给出相应的设计主题,如音乐、秋天、星空、中国风等,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报名作为设计师进行时装展览的服装造型设计,每一位参展设计师要设计一个主题的5件作品,最终评选出最佳作品奖和优秀个人奖。未报名设计师的学生要进行分配,负责展览的其余工作,例如场地选取与布置,人员安排与协调等。通过展览让学生切身实地地了解服装行业的部分工作内容,体会工作的详细章程和处理细节。

4结束语

伴随社会综合素质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服装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量在逐年上升,这就要求广大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团体重视教学过程,根据行业的变动,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多地面对市场,成为企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143.

[2]周云.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成才之路,2018(5):48.

[3]刘阳荷.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部皮革,2016,38(8):281+287.

[4]李际.基于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培训,2015(8):78.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7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一、前言

服饰时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的作用日益增强。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还肩负着向社会提供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但其教学状况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过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型人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分析

(一)现代高校教学内容的缺陷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自创建以来,随着市场的细分,社会开始广泛关注高校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创新以及技术。从事服装行业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范围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分为服装设计、版型制版、营销管理、形象设计等几大类。服装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空间巨大,但服装业毕业生转行的现象仍很多。从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服装企业的需求难以真正得到满足。很多服装厂都发现,大学里设计的服装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也很难适应时代潮流。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设计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因为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是两回事。

(二)现代高校的教学教材不满足

于现代学生当前,许多服装专业服装学院教科书的内容都滞后,更新缓慢且理论知识繁重,远没有赶上新时代市场发展步伐,也没有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伴随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走向国际化水平,新的服装设计理念、新的服装制作水准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以往的旧观念当中,阻碍学生的提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学生设计新产品的能力并未提高。

(三)现代高校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当前,在服装教学领域,大多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个人进步的关键是兴趣,如果学习兴趣低下,从一开始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倘若教师不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依旧过分的强调传统知识的观念,并未真正教会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或真正掌握服装设计技巧。

(四)现代高校对课程评价体系设置不全面

高校服装设计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以应试教育为基础,对标准答案评价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学生培养动手设计服装的能力。如果高校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是否能背的滚瓜烂熟,将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平时课室的教育积累,最终将会培养出一群创造能力低下、实践能力低下的学生。

三、对现代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进行改革建设

(一)现代高校应合理地设置课堂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况创造价值的人才。由于服装设计的专业性,高校必须专注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各大企业进行严密的合作交流,制定高校学生专业培养路线,与企业共同打造科研,学习和生产集成的发展道路。为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动态修改和管理教学计划,定期检查行业企业单位的要求,并满足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现代高校对教材的优化

服饰教材的优选离不开当前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学校管理者需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并修改资学与服装业的生产和发展密切相关,为建立现代服装企业所需要的先进的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三)现代高校对教师的要求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服装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要求从业者有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还要有强烈的审美眼光,更需要熟练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组合服装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主题。教师不仅需要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还需要教师拥有强大的审美视野能力,以及需要熟练的动手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高校服装学院的教师而言,提高科研水平尤为重要。该专业吸取了世界服装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获取服装行业的最新信息,积极解决服装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研究教师对课题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从而使教师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服装设计教学。

(四)合理建设现代高校评教系统

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大部分服装专业的课程都要求综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专业课评价要把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结合起来。考点应从平时掌握和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转向,同时试题内容要丰富,学生要自由发挥创造性思维来完成试题,不要过多强调标准答案,应该允许学生在基础甚至是奖励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五)高校加重与企业密切来往

校企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又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的锻炼。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设计实施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实践的时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指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业道路。

(六)现代高校对人才以及课程针对性培养

针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加强课程的针对性,深化技术技能的运用,为高校制定专业培养方向,并在教学上有所创新。现在市场上还有很多空缺职位。因为大学教育丕能融入市场,新近毕业的学生被拒绝,因为他们不符合公司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一些枯燥、陈旧的课程,并针对不同领域和设计行业进行专业设置。另外,课程的相关性必须和市场紧密结合,不能忽略市场因素的存在;比如,在教学中,要把服装设计与市场观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在社会环境中检验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七)现代高校逐步走向国际化

面向国际化,打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装品牌。服装设计专业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要向国际服装设计师学习,必须坚持国际化的视野,才能获得成功的学校设计经验。学习国际服装设计大师设计经验;并且结合中国服装设计师的特点,打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师。所以学校需要在国际时尚学术交流、国际时尚设计交流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另外一个重要形式就是与国际知名时尚学院合作办学,进行访问学者、师生交流。最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思想的发展。目前,许多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思维与肢体分离、眼力与才智脱节、能力判断过度。举例来说,有些学生在被雇用时不知道市场在做什么,这让他们很困惑,而另外一些人则不愿去小公司或者做低层次的工作。

四、结语

服饰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专业,如今,社交门户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开启,引导学生与老师一起进入社会,并在半学校半社会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学习。构成完结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学生走进校园,参与单位设计并实施管理,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设计,在学校教育和市场中完善设计,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技术和能力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培养目标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斐.浅谈高校服装专业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革[J].才智,2017(13):5.

[2]谢青.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8(16):209~210.

[3]马军.服装设计速写本位研究对现代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124~125.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8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我国在服装教育方面的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从最初的完全是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到逐步注重教学层面的实践性,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服装设计人才。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在服装设计教学方面,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教学,也需要敏锐地感知潮流趋势,创造出为人们所需要的时尚设计。如何让服装设计教育适应现代化服装创意的研究和改革,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一)专业设置偏差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往往着重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思想强调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好的发展,这对于很多理论性强的专业是非常实用的。但是在服装设计这个充满着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过于注重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会造成学生在动手能力上的缺失,难以满足现在服装设计行业的切实需求[1]。

(二)教学内容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更加追求个性化,服装的流行周期逐渐缩短,所以把握最新的流行信息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新生事物容易产生出新的灵感,这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无疑是创作的源泉。而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不了解市场形势,无法感知潮流并设计出合适的作品,与现实需求脱轨。

(三)设计能力无法考核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倚重理论知识教学,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也大多以理论考核为主。但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创作并不是只有固定的答案,其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单纯要求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迟早会褪去,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也不堪一击。

二、中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不同

中国的服装教育开展较晚,笔者通过对比中外针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不同,认为需要对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

(一)教学方法的不同

我国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以纸质教材的教学为主,以教师为教学主导,采用大班的教学模式,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国外的服装设计大多以开放型教学为主,采用发散性思维的实践方式,由点及面,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剖析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并且经常邀请客座演讲人来进行开放式演讲,这样自由的服装教育课程体现出中西方在课堂氛围上的不同。就像是在某些课程上,教师们常常邀请与课程相关的专业人士或是客座演讲人来对这个课程进行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规范的不同

教学规范是教师对于之后一年课程的准备工作,规范一年内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在国内院校,教学规范不会让学生提前知晓,仅仅会有一个粗浅的教学大纲,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规范以及教学期望达成的效果和预计达成的标准,这就会导致教师在口头教授的过程中出现某些信息的缺失。在国外的教学规范中,详细规划了师生对每个课程环节的理解,避免了很多因表述不清或是不到位而造成的问题。而且在规范中还包含着每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对于学生的每一项行为都有具体规范,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查询该科目的教学规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2]。

(三)教学环节的不同

服装教育的课程重点是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能力,这一直是服装教育课程的难点,也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在我国的服装教育课程上,教师多以“批判式”教育为主,在一件设计作品中,教师会更多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设计作品,而在作品的灵感来源的思想启迪方面,却很少进行关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鼓励式的,他们对于学生技艺上的毛病很少挑剔,更多是和学生聊思维上的启迪,关注他们对设计作品的想法。

三、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创新

(一)教育目标创新

教学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极强的综合性人才,结合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服装教育与服装工艺、服装营销等课程一起发展,让学生能够将专业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3]。

(二)教学模式创新

1.端正专业素质教学培养态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绘画和设计的基本功训练。现代人习惯用鼠标和键盘代替传统的纸笔,这样的练习虽然缩短了教学时间,却让很多学生过于依赖电脑绘图,失去了创新和思考的能力。而且电脑绘图是电脑技术的水平,很难像实践一样去感受到面料的质感,在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上面大打折扣[4]。

2.整合基础课程的教学链

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课程在安排上并没有很强的衔接性,甚至个别院校基础课程尚未学习就开始学习进修课程。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以及学习上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链的整合,构建一套符合教学逻辑的基础课程体系。对于部分课程的实践安排较少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强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5]。

3.突出实践型教学方式

在服装设计的早期教育中,往往会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服装设计创作方面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在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都会举办专业的设计类大赛。借这种机会,学生们可以提前感受到专业设计在实操方面的运用,结合各种不同的分类课程,完成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程序[6]。

四、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竞赛式教学方案

为了加强师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检验教学成果,学校应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种服装设计比赛,建立一系列奖励制度。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深度讲解,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进行思维启迪,并提出主题设计的建议进行设计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收获的荣誉。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

在学院教学建设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现有的教学规范和服装设计的发展潮流进行全新定位。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进行一个专业方向的规划,并逐步打造适合不同需求学生的特色精品课程。

(三)建设产学合作基地

产学合作基地是进一步深化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中实践内容所必须的存在,教师必须清楚一点,任何停留于纸面的设计都没有做出的设计成品更有吸引力。在日常专业学习中,对于服装的设计是在设计者的笔杆下或者是鼠标下,但是这种方式对于现阶段学生的创作学习是没有过多意义的。而产学基地是将设计者的创作实体化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通过产学基地变成了立体的产品,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设计成品的优缺点,以便于下次改善[7]。

(四)完善教学设施

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课程的结束后,成果体现往往是通过几幅设计图稿,而不是实际操作成功的成品。学校应该加大在教学设施产品上的投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和服装工艺选择、效果设计等能力。关于设计材料、工艺选择等课程的开设,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的服饰文化[8]。

(五)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脱离纸质教材的学习,多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教师要改变固有的传统模式,在教学和设计的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增强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讨论和修改学生的作品,根据不同学生的作品存在的不同设计情况,对其采取对应的手段,增强在此过程中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使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知识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9]。

(六)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系统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教师应该打破这个局面,考核方式应使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办法,提升学生在动手能力上的兴趣。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考虑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从用料选择到成本预估,再到作品制造,学生会接触到服装设计的每个阶段,切实体验设计师的感觉[10]。

五、结语

我国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在服装教育上起步虽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教育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对于中国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其并不适用在服装设计的行业。因此,需要根据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发现服装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服装设计专业,还有其他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内容,我们都要尽可能付诸于行动去检验,因为教育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话,其成果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严建云,于野.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求知导刊,2016(11).

[2]周硕珣.基于创新能力培养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改革研究[J].俪人:教师,2015(5).

[3]罗勇.舞剧服装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以云门舞集《竹梦》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4).

[4]张雨竹,洪月,范韵婕.浅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西部皮革,2017(22).

[5]张红宇,许瑞欣.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研究[J].设计,2017(6).

[6]徐迅.对高等服装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6).

[7]周文杰.谈服装设计专业课的教学[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1(4).

[8]虞海平.论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9]吴玉红.关于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案例分析[J].艺术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