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实训报告范例

服装实训报告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服装;民族特色课程;信息化;传承创新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媒介,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合理的特殊工具。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强大的民族的文化重建,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趋势,唤起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力量,帮助他们强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人公的使命,然后肩负起了民族的使命。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根据新的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关的省部级响应文件。2015年3月,广西省教育厅、民政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厅、广播电视厅联合了《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规定将民间文化的推广纳入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教育的全过程。促进传统民俗工艺传承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非物质文化财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探索当代的民俗文化传承体系。现行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广西职业教育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方向和依据,而且明确提出了日常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2013年,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广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民俗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它为本项目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自2008年第二轮“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行动”以来,南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基础水平明显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独特的区域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南宁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趋势设定了标准。以区域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校园建设,有利于南宁职业院校将中华民族文化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提高人才素质的培养。

1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手工艺技艺的必要性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与技艺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国家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强国”战略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行动。战略定位行动有利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完善当代产业链管理体系,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满足家庭文化艺术消费市场需求,同时解决了民族文化艺术消费问题。拉近民族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之间的思想距离,继承自主创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地方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促进广西文化艺术繁荣。

2人才多元化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从MOOC(大中型在线公开课程)席卷全球到我国迅速发展的各种在线学习服务平台,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平台层出不穷。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新方法技术的确需要教师跟踪学习和接受培训,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文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了优秀人才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具有多元化的观念,对文化艺术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专业学科的现状来看,中国民族特色与当代信息管理技术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种情况,选择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服装课堂教学,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中国民族手工饰品工艺等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方法。

3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与应用价值

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可在网络共享。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关键方式有:仿真课堂教学、教学课件展示法课堂教学、在线方法课堂教学以及定制型教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信息化管理后提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互动的学习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直观、生动,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华民族地域特色班的课堂教学中,信息管理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教师在具备服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计算机且有效地学习。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获取信息,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表达中国民族特色课堂教学的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服装信息内容,选择信息管理的中国民族特色课教学策略,并以此塑造服装人性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服装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塑造技术创新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完成服装课堂教学的智能化。服装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不仅是将信息内容设备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是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专业相结合的全过程。这是教育思想和文化教育意识转变的全过程,是一种教育创新,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服装设计方面的独立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自然环境已逐渐进入智能云和互联网时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传统学科,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和坚持不懈的探索,其教学方法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早期联系。作为新时代的传统服装课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和改善信息技术在技术行业中的应用,完成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将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保持魅力和判断销售市场的关键决策要素。

4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作用与拟解决的问题

4.1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管理技术,可以使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艺术和手工珠宝工艺得到传承,具有通用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可以提高教学内容质量,提高塑造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速度和质量。在互联网技术时代,移动智能终端被用作教学方法的辅助,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服务宗旨,并给出适当、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热情,可以合理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2拟解决的问题。第一,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在点名时费时较多,迟到、早退、代签等管理难度大。第二,过多学生“围观”示范演示看不真切,影响学习效果。第三,学生与实训教师人数的配比比例较大,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第四,学生分组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场地的限制,难以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第五,任务提交的主要形式是繁琐的纸质报告,不能真实地体现实训过程及成果。第六,教师难以进行现场实时测验,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实训进程。

5民族特色课程融入信息化技术的创新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地域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将教学内容与当代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相结合。传授中国手工艺品、文化和艺术的知识,利用线上线下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中国民族特色课程融入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创新性。这种结合的实际效果以及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互联网大数据的力量。通过融入的信息化技术,显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思维全过程,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多样。根据当前数据资源的使用状况,包括“PC+PPT”“互联网技术数据库”的使用等,该数据库将信息资源整合到职业教育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这种类型的方法使数据库内容不断升级,教学方法不断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念日益多样化。该方法依托信息管理方法,具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势。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以及其他智能机器设备,开发设计了PC终端和手机APP终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的使用围绕职业教育课堂的全过程进行教学与实施。服务器PC建立了数据库的硬件和软件服务平台,教师在PC端开发数据库的主题设计和资源设计计划,包括创建课程内容、准备和提交资源等。资源的具体使用是基于交互式应用程序的PC和手机APP进行的。在线教学形式有利于师生讨论如何建立持续学习的氛围,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率。在线课程的教学反馈可以提供有关课堂教学进度的即时反馈,使教师可以快速调整教学方法。其中混合式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更合理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课程内容需要根据企业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根据工作成功的规律性和认知能力的规律性,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的组织构建思路,在课程设计和建设方面分课程、模块、积件和素材等四个阶段进行。根据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创建数据库查询,不断升级课程平台的资料和文件。并在建立资源库的过程中继续对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离线整合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修订,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华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资源。在互联网技术时代,移动智能终端为课堂教学服务,遵循教师的正确指导,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学方法是非常合理的。民族手工制作课程内容的建设,以企业的真实任务为例,依托在线课程教学形式,通过培训平台与校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实施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科研和制造三位一体。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热情与提高专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信息管理的规定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并重视专业知识的建立和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和离线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课堂的互动性,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发展调研报告[J].广西社会科学,2012(05):36-42.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等.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Z].2015,03.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服装;民族特色课程;信息化;传承创新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媒介,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合理的特殊工具。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强大的民族的文化重建,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趋势,唤起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力量,帮助他们强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人公的使命,然后肩负起了民族的使命。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根据新的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关的省部级响应文件。2015年3月,广西省教育厅、民政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厅、广播电视厅联合了《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规定将民间文化的推广纳入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教育的全过程。促进传统民俗工艺传承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非物质文化财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探索当代的民俗文化传承体系。现行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广西职业教育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方向和依据,而且明确提出了日常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2013年,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广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民俗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它为本项目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自2008年第二轮“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行动”以来,南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基础水平明显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独特的区域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南宁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趋势设定了标准。以区域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校园建设,有利于南宁职业院校将中华民族文化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提高人才素质的培养。

1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手工艺技艺的必要性

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与技艺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国家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强国”战略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行动。战略定位行动有利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完善当代产业链管理体系,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满足家庭文化艺术消费市场需求,同时解决了民族文化艺术消费问题。拉近民族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之间的思想距离,继承自主创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地方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促进广西文化艺术繁荣。

2人才多元化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从MOOC(大中型在线公开课程)席卷全球到我国迅速发展的各种在线学习服务平台,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平台层出不穷。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新方法技术的确需要教师跟踪学习和接受培训,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文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了优秀人才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具有多元化的观念,对文化艺术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专业学科的现状来看,中国民族特色与当代信息管理技术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种情况,选择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服装课堂教学,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中国民族手工饰品工艺等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方法。

3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与应用价值

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可在网络共享。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关键方式有:仿真课堂教学、教学课件展示法课堂教学、在线方法课堂教学以及定制型教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信息化管理后提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互动的学习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直观、生动,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华民族地域特色班的课堂教学中,信息管理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教师在具备服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计算机且有效地学习。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获取信息,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表达中国民族特色课堂教学的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服装信息内容,选择信息管理的中国民族特色课教学策略,并以此塑造服装人性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服装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塑造技术创新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完成服装课堂教学的智能化。服装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不仅是将信息内容设备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是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专业相结合的全过程。这是教育思想和文化教育意识转变的全过程,是一种教育创新,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服装设计方面的独立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自然环境已逐渐进入智能云和互联网时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传统学科,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和坚持不懈的探索,其教学方法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早期联系。作为新时代的传统服装课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和改善信息技术在技术行业中的应用,完成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将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保持魅力和判断销售市场的关键决策要素。

4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作用与拟解决的问题

4.1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管理技术,可以使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艺术和手工珠宝工艺得到传承,具有通用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可以提高教学内容质量,提高塑造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速度和质量。在互联网技术时代,移动智能终端被用作教学方法的辅助,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服务宗旨,并给出适当、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热情,可以合理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2拟解决的问题。第一,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在点名时费时较多,迟到、早退、代签等管理难度大。第二,过多学生“围观”示范演示看不真切,影响学习效果。第三,学生与实训教师人数的配比比例较大,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第四,学生分组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场地的限制,难以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第五,任务提交的主要形式是繁琐的纸质报告,不能真实地体现实训过程及成果。第六,教师难以进行现场实时测验,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实训进程。

5民族特色课程融入信息化技术的创新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实训;网红

受自媒体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时尚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近三年就业中,涌现出多名美容、化妆、美发、服装“网红”博主,他们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将专业知识与产品营销紧密结合,助推互联网经济发展。信息化手段在实训教学方面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效。因此,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应把握时代契机,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信息化思维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形成一种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应用性的新型育人模式[1],培养出懂网络、精专业、会营销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国内人物形象设计学科教育现状、教学模式传统陈旧,主要教授美妆、服装、发型、营销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传统而机械,信息化教学程度也不高,开设电子商务或主持专业的院校又不能与美业技能结合。能够综合性地运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思维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属国内空白[2]。这种单一教育理念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因此,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意识、实训内容、教务管理体系都应该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思维模式创新

1.人物形象设计为互联网经济提供服务技能互联网经济,需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其提供服务技能,培养与时俱进“网红”思维习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网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成为被千人追随的人。学生存在就业疑惑时,老师在教学中给予“网红”思维引导,增强学生就业信心[3]。因为美妆、服装等领域是此次经济模式转变的中坚力量,并伴随着大量的机遇。信息化教学思维能力也是今后教师必备的技能。2.课程改革创新使技能转化为实际价值鼓励教师对课程创新改革,教会学生互联网“网红”思维,使技能转化为实际价值。规划教学,如:美术类课程成果化为T恤图案设计,利用直播间进行文创产品销售;服装类课程将手工旗袍加工过程进行直播或录制视频教程;化妆、美容等课程对化妆品选购以及成分分析变为网上公益讲座,吸引大批量粉丝关注,从而打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特色,使课程更加具有实效性功用[4]。同时也锻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并且让学生体验了“网红”模式诞生流程[5]。3.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网红”创业、就业知识创造经济收入。对于互联网敏感度高的同学,可组建团队,进行模拟创业就业。校企共同开发项目,使学生了解自媒体运营流程[6]。表现好的同学,有工资收入,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课程创新

1.实训目标、课程结构方面以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在实训课程结构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标准进行了创新与改革。如传统教学中,实训课程为简单的实操技能演练,改革后,将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进行“互联网+”思维创新[7],每门课程都有信息化精品课程与移动自媒体成果展示。2.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方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我们对美妆实训室、服装实训室、美容实训室等进行了改造,引进了三脚架、直播灯等设备。例如美妆实训让学生化妆造型后体验全真直播网络环境;在美容实训教室中利用皮肤测试仪、化妆品成分检测仪与网络直播产品介绍,练习实战结合,让学生在网络公共环境中检验学习效果,与未来工作岗位中的技能无缝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8]。3.作业辅导、校外实训方面通过学生作业数据库、作品展示于抖音及快手短视频平台。企业应了解每位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情况,以便直接选取合适人才。教师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数据库的掌握,为调整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提供有利依据。通过“网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示回顾,能激励更多的学生熟悉与了解“网红”就业历程,使学生在就业道路中少走弯路。通过与多家媒体文化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签订协议定向培养“网红”人才[9],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演练,实习阶段就可以完成“网红”形象造型设计、直播销售、策划管理等任务。

(三)教务管理创新

1.建设信息化课程网站资源,建立教师培训和教研服务平台举办微课培训以及微课竞赛,虽然这些教学任务量是专业教师工作时间之外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以及活动,能增强教师之间教研的能力与竞争意识,能够促进专业教学[10]。而且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经过比赛作品的展示与评比,能够学习到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微课制作方法,是良好的教研学习平台。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式培训课程体系,已经组建微课培训群,有专业的微课课程教程和软件教学,如果老师有疑问,随时可以向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请教与咨询。2.量化信息化教学工作量以及新媒体教学效果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评教活动,对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课件、新媒体成果进行测评和量化评分。每月组织教师互评,教师间通过互相听课和平时了解的情况,量化评分。每月领导评价,通过听课、座谈、巡查、参加教研活动等途径,了解教师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教学情况,量化评分。对于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积极开展改革工作,并形成论文、报告或是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奖励。对于在信息化教学中,有参加各级别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一)深受学生欢迎,学习兴趣提高

课程改革中,教师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逐步成为了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教师更多地成为引导者、观察者、评价者角色。对于信息化教学与实训技能结合的领域,学生与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操作技巧,可以说是教学相长,互为促进。师生站在同一高度交流与探讨,更利于提升学生们掌握知识的积极性。

(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团队协调能力增强

课程改革前,实训课程教学中普遍是学生个体被动接受实训任务,学生的专项能力培养是单一方向的,也缺乏团队协调能力的培养机会。改革后,学生们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项目目标。学生自主、自助地在教学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完成自己所擅长的工作内容;最后,学生们通过小组团队成果展示进行经验分享,教师通过点评方式,剖析与阐述缺点,完善不足。培养模式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潜质都得以发现,并且学生能力培养方向也是多方向的,综合素养与团队协调能力大大增强。

(三)教师教学成果提质培优,促进专业发展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形象设计;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

一、形象设计专业及专业背景

1.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以及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形象设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形象设计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出现从事形象设计工作的人员,但一般都是从美容、美发、化妆、服装(饰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些人员从业余到专业,从擅长一门技能发展到注重人物整体形象,与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设计还有一定的差距,形象设计在最近几年才成为独立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外表形象问题越来越重视。在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下,形象设计师应运而生。以前形象设计是单纯的脸部化妆,发型造型技能操作,现在已经发展到人物的整体着装风格及造型、服饰品的设计与搭配、肤色与五官修整、发型款式及色彩搭配等。当今社会,除了个人形象的塑造,随着电影、电视、广告、影楼、舞台艺术的发展,对影视化妆师、舞台化妆师和影楼化妆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从高校毕业,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自身修养较高,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和流行时尚感觉的形象设计师必然受市场欢迎。

2.开设形象设计专业的必要性。从形象设计人才的现状来看,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陆续开始开设形象设计专业,在这些院校中,本科研究性的学院居多。形象设计专业的要求是以实践技能为主的专业形式,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体的专业模式。这种“艺术加技术”模式是高职学院的强项,也是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动手能力强是其办学的特色和强势之一。因此在高职学院开设形象设计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二、开设形象设计专业及方向的可行性

目前社会上有单纯的短期定向培训,培训目的单一,学习内容相对片面。虽然能够确定毕业去向,比如单独学习影楼造型,但就业的选择余地比较窄,只能适应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就业。如果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的科目,就能在相关行业领域内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高职学院系统学习形象设计的各种知识,再根据市场需求从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1.明确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影视剧组、电视台栏目组、电视剧演员化妆造型,化妆学校讲师,服装陈列师等。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行业的纽带作用,学校努力创造与企业、社会合作的机会,采用校企合作和具体项目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聘请行业内优秀的技能人员参与实训教学,及时将最新的技能与理念以及用人需求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习。不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践,参加行业相关赛事,参与行业社会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与具有优秀办学经验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资源、办学理念及管理方式,增强办学活力,使专业的办学环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真正达到国际化标准。

3.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形象设计包括服装与形象两个大方面。形象方面已经建有成熟的形象设计工作室,可以满足学生课程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的场地需要。在师资方面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可以对形象设计有更详细的了解,缩短毕业和就业之间的距离。

4.建设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目前的形象设计行业用人需求,学校要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环境一流、管理创新、市场机制运行、规模化与多样性结合,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综合化、开放型的专业实训基地。

三、精心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5

1.1教学方案需要改革,现有教材体系相对落后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方案需要加强改革。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各类服装设计、制作、工艺质检、服装市场营销等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掌握素描、色彩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人体比例、形体结构、人体动态等相关基本知识,绘图基本能力和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能力,具备面料识别、服装设计、打板、制作等能力,全面了解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各项流程。但是,缺少服装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网络客服、民族服饰等方面知识的教授,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某些课程仍采用的是正式出版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刻板,理论性较强,深奥难懂,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同时,还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在教材中体现不够,不能贴近迅猛发展的服装行业的实际需要。

1.2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方式更新慢

目前服装专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专业课程设置数量多、涵盖面广,师资需求大,造成本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同时,这些老师长期处于教育第一线,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教育教学视野较为狭窄。学校师资力量因扩招而造成专业教师周工作量大,专业教师在周课时二十节左右的情况下,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使得专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往往毕业之后即进入学校,缺乏社会践经历。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面小、时间受限性大的特点,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为了符合本专业实训实作多,课程更新快的教学要求,我校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专家、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本专业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加强,同时,他们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职场经验也可促使学生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踏入社会少走一些弯路。但是,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在教学管理上与学校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完全发挥。

1.3校企合作方式还需加强

现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正式合作单位只有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单位过少,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还不够,使专业与社会的对接面窄,对合作单位依赖较重。引企入校的合作单位现在主要是重庆市校园精灵服饰有限公司,校企融合还需要做大加强。

1.4资源库急需建设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在本校的普及和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软件建设、教学视频及素材、教案、课件的开发与收集、题库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或教学的相关资源,并可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也可对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明晰的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以非常便捷的渠道,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智能题库随机组成试题,考教分离,促使教师教学的规范有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

1.5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旨在客观公正、科学地测量和反映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诸如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能力等课程方面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状况。评价者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在学习完已开设的课程后学生个体在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而且能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达成后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现实程度。学生学业评价不同于表象评价、综合评价、素质评价等评价。它是职业学校教与学全过程的基础性、客观性、诊断性的评价,是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校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着评价体系缺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呈现方式单一、评价环节固化、评价内容僵化的问题,有待完善。

2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改革措施

2.1建立一大特色——“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在将企业引入学校,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合作下,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依据学校和学生条件,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融合为表现形式,共同制定专业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的一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智能型的第一线操作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们培养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知识型技能人才。以我校“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按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再根据学生各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和顶岗、定岗实习,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培养具备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拥有各种服装设计和工艺处理能力的技术型专门人才。主要为企业输送专业素质较好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缝制工、裁剪工、烫衣工、市场营销人员和一部分设计助理、板房助理等。全面发展、提高中等职业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创新点:①引企入校,寻求职教社会化,校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让企业与教育结合,立足行业岗位需求,推行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能力。②校企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③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建设六大方向的培养目标: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培养人才以缝制工为主,向其他工种辐射,提高学生技能,扩大就业面,提升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2.2实现两大融合——专业融合、校企融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工艺美术专业+服装专业”的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工作室为依托,结合工艺美术的特点,开发服装陈列与导购、服装展示设计、服装手工艺品设计等专业,增设设计基础、艺术欣赏、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等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进行模块化教学,采用并列与递进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开发新的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校企融合”:引企入校,联合企业,以工作室的方式,共同开发产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现代服装制作加工、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按照“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岗位的需求出发,按照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突出“文化课注重与专业结合,专业课注重技能”的课程内容改革,要按照“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进行,使课程体系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使设置的课程既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包括教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应用基础、普通话、礼仪),专业课程(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服装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CAD、服装营销、PS、CorelDRAW、立体造型、色彩搭配、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综合实践性教学课程(命题设计、技能考核),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3面对三大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我国,中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努力为其拓宽就业渠道。首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的就业指导员。培训学生的应聘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地、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第三,对学生注重“创业”教育。现代服装类企业服务于千家万户,从我国目前情况分析,既需要投资规模较大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又需要大量灵活、资金周转较快的中小服装企业,因此,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从单一的车工培养方向转变为六大培养方向: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车工学习为主,但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和市区,面对缝纫车工,大部分学生感觉课程枯燥,车工以后的就业质量不高,所以学生流失率较高。改变现在单一的车工培养方向,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在他们学习完高一基础课之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分别朝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不同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对学生六大方向的多元化培养人才模式。从低端的车工培训转变为高、中、低多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方主要是进行较低端的车工培训,导致学生毕业后70%左右从事缝纫工种,使得毕业学生实习后流动性大,转行率高。改变现行的培训方式,建设高、中、低多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极力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主要面向第二产业服务转变为同时面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向面向第二产业服务,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服装生产车间;但服装行业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我们不仅要为第二产业服务,更要为现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产业服务,开设服装营销、PS、CorelDRAW、立体造型、色彩搭配、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等学科的教学,创设多样化的学生就业渠道。

2.4完成四大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创设“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板样工作室”,下设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方向。除我校教师之外,每一个工作还另有行业及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开发校本教材、研发产品,培养学生及教师。学生在高一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之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势特征、兴趣爱好,分别朝六大方向发展,这样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定位不同,所以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模板化教学方法改革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共同开发引进标准化模板,把复杂的工序简单化、固定化,以减轻教师教学难度和学生学习压力,和社会企业接轨。IE工程程序化教学方式的改革:IE工程即将要生产的款式进行合理生产安排,提前做好投产过程中所需的一切准备,在它的执行和引导下成功提升效益、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把大型企业最前沿的工艺引进学校,引入教学,把企业已成熟的IE引入课堂和实训车间,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学生实际操作的IE程序。把大型企业最前沿的工艺引进学校,引入教学,把企业关健性的生产环节引入课堂和实训车间,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套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工艺标准。为实现“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将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经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到提高,即“做”中“学”,“做”中“教”。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结合成立服装工作室为表现形式,共同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以实践过程为导向的,实行“八合一”的教学模式。(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同时引进“模版教学”及“IE工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多元化、高品质学生输出方式改革: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70%左右从事缝纫工种,10%左右从事营销,百分之几的学生从事制版或设计助理工作,还有少数的学生从事服装营销等工作。但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和市区,面对缝纫工种,大部分学生感觉就业工种单调,就业工种质量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转行率高。改变现在学生比较单一的输出方式,努力争取在校内学习期间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在他们学习完高一基础课之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分朝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不同方向发展学习,最终形成多元化、高品质的人才输出。

2.5注重五大加强——加强教学资源库、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加强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创新

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软件建设、教学视频及素材、教案、课件的开发与收集、题库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或教学的相关资源,并可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也可对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明晰的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以非常便捷的渠道,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智能题库随机组成试题,考教分离,促使教师教学的规范有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根据“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材建设团队,编写《服装CAD制图》、《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等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教材编写适应专业岗位的需要;教材内容要重案例、重能力、重操作,有机融合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实践后并逐步对教材进行推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全面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专业课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理论与技能培训,优化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学历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对本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进行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大加快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步伐,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向企业学习最鲜活、最先进的现代技术,使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效接轨;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拓宽学校引进优秀专业教师的渠道,从行业第一线聘任部分具有较高水准的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力争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为5%。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5名,培养双师型教师10名,送培15名教师到企业、到大学顶岗挂职培训。培养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工作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完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版样工作室这二大工作室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每一个工作室都必须和企业紧密联系,有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品。为依托,结合行业、企业的要求,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不同的专长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师资力量的培养。完善实训基地综合布局及设施配套,新建、改建和扩建校内实训基地,拓展基地功能,让课堂教学和实际生产交互,理论学习与实践体会印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融合。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加强与“重庆校园精灵服饰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内服装生产企业一个,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学科研,学生互动搭建新平台。加强与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紧密联系服装企业,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为教师培训、学生就业、产品营销开辟新渠道。中职教育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必须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发展动向就是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教学要与企业接轨,其设施设备也应等同于企业,甚至领先于企业,这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目前难以做到的。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立稳固的校内实习基地,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极好途径。这样就能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与服装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既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实习环境,也可为企业开辟便捷的吸纳人才途径。

加强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设: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改革单一以课堂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采用具体的作品展示、技能大赛、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构建以贡献率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和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校企结合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指标综合化,包含职业道德、考试成绩、技能大赛、实习鉴定等。学生综合学分考评体系如表所示:制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新评价方案,改革传统的以半期、期末考试为主的学生质量评价模式,从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终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综合评价。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办学和教学特点决定了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工匠精神;融入总理在

2016年3月的两会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中国设计的内在驱动和现实生产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服装行业的现状

1.1工匠精神的含义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它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坚持,敬业,淡泊名利等,它的核心内涵是创新。现代的工匠精神主要通过精益求精来表现,人们要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艺,不管是面料、工艺还是设计,都要不断的提升,创造出更优质的服装。创新是现代工匠精神的灵魂,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就是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引领时尚,这样,我国的服装行业才能进一步发展[1]。

1.2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

中国是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国内的服装学校专业划分较为粗糙,大多数院校都以服装设计、配饰设计、服装市场营销几个专业为主,但是企业所缺的品牌策划、买手等方面的课程涉及较少。整体来说,我国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服务于整个服装市场的产业链。

2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措施

2.1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所以,学校应当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服装行业与市场接轨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要开设职业技能与各类实训竞赛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开设一些学术讲座与选修课程,定期的请一些国内外专家来讲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课程当中,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设计产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做饰品跟服饰的乐趣。根据作品的特点,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技能的作用,对职业产生自信,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更多的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要锻炼学生心智

要想设计出出类拔萃的产品,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的研发新产品。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服装进行市场调研,鼓励他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调研。学生在调研时,要把自己当成买服装的顾客,努力的消除他们的胆怯,要尽可能的多记忆,从产品特点中找出重要的部分。还可以与顾客、店员展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互动,在考察完后尽快的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汇总。其次,按照考察结果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现较突出的人担任组长,选择跟课程相似的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这样可以训练他们的耐力与表达能力,组长可以带动组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总体水平提高[2]。最后,对于老师跟学生共同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调查,锻炼学生的专注力。

2.3借鉴国外对于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俗话说“一山还比一山高”,在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培养模式,然后将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国家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就目前而言,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服装设计教学培养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他们的服装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设了慕课等网络课程,老师的教学更加的人性化;英国的服装设计注重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他们的服装院校在上课时会采用多样化的模式,会在课程中涵盖整个服装设计的产业链;日本的教学模式是在服装教育时坚持精益求精,坚持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与状态。我们应该在服装教学设计中充分借鉴这些国家的优点,找寻适合我国服装事业发展的道路,推动我国服装教育事业的发展。

2.4科学合理的设置与艺术相关的课程

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艺术鉴赏已经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每周安排两到三节课,循序渐进的学习艺术知识(2)要有系统的设计教学内容,介绍艺术的囊括的所有知识,比如音乐、美术、绘画等,安排学生收集学习内容的资料(3)安排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进行相关的考察,比如,在讲述与艺术相关内容时,带领学生参观跟课程有关的古建筑,听与之有关的古典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他们对艺术的了解,掌握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5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需要结合起来

现在的社会,强调的是终身教育,注重的是继续教育与再教育。如今的服装设计教育不是学历的证明,而是能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我们在开展服装教育时要坚持把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学历教育教会学生基本的服装设计教育知识,短期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

3结束语

在近些年以来,工匠精神在服装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口号,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由于服装设计行业缺乏对品质的坚持、积累和追求,让设计创新变得非常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锻炼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展和职业的发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鸥.中职学校弘扬“工匠精神”应首先解决三个问题[J].科学咨询,2017(44):6-6.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技能大赛;中职教学改革;服装专业

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与实践型人才,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然而,社会逐渐向前发展,使得国家逐渐改变了对职业院校的支持与就业观念改变,使得职业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在社会上,普通高中看高考,职业院校看大赛,已然变为人们的共识,许多职业院校都坚持“以塞促教,以塞促学,以塞促改”的根本教学观念,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对于中职服装专业来讲,最为主要的就是就业问题。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需要制定一些规定和标准来培养学生,进而向社会输送全能型人才。

一、技能大赛具备的重要性

1.指引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社会的不断变化,使得当前的人们都较为看出中职院校在参加技能大赛时的表现,使得技能大赛成为中职院校最关键的一部分,经过查看学生参数技能大赛的水平,来判断学生的能力,因此,学校需增强学生技能方面的能力。站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在学校上课时,老师需采用赛事标准以及评审要求进行设计课堂,增加务实性,并当作教学指导,通过此标准来决定课堂中需学习的内容,并制定相关教学目标,进而使得内容更体系化以及模块化。运用技能大赛时的规定,来严格要求学生,并当作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中职院校表明专业发展趋势,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此同时,技能大赛在服装专业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加深了职业教育理念,教师需进一步研究大赛中逐渐诞生的工艺和制作模式,更新本身知识结构,调整好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和大赛改革相一致,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2.指引中职服装专业学生达到职业化培养

在讲解服装设计时,需严格按照服装技能大赛的参赛规则以及评审标准进行教学,在设计以及剪裁和工艺方面都要严格要求学生,所以,在中职院校中,需尽可能的具体安排课程上的内容,使得贴近比赛中心,有计划的安排教学。在实施实训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不一样的设计风格,跟紧潮流,适应技能大赛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学生求职时的基本技能,以及企业和各个岗位间存在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需对大赛有关内容实施突出式教学,可以更为清楚地表现职业教育特点,使得中职服装专业学生达到职业化培养。

3.提升有关教师教学技能

在中职教学中,使其技能大赛为主导,从某个角度来讲,可迅速提升教师教学技能,进行中职服装教学改革时,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方面,需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而能多角度地推动中职服装专业改革进展。在大赛中,学生获得良好的成绩,其中包含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需更进一步地加大对技能大赛的理解,做好关于技能知识积累以及更新工作的请求,慢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将自己在大赛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详细的教学实践中。所以,技能大赛不但是一种比赛,更是业内学术思想交流之间的一个平台,每个学校教师都经过此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并通过此平台更近一步的学习、交流,以此获得多方面的实训技巧,在进一步交流时,需控制好专业前沿方面的内容更新,增强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专业对口。

二、技能大赛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趋势

1.通过市场要求为主导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是中职服装专业的综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人才市场对当前人才的需求。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中职生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也需控制好文化知识以及较好的道德习惯与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在具备以上条件时,学生方可胜任相关工作,并设计出很好的服装款式,但是,当学生走向社会时,通过需要适应期,此阶段一些学生会存在适应不了企业生产环节,进行使得自信心受损等问题。因此,作为企业,需及时向中职学校提出需要的人才信息,使得当前学生能及时补缺不足,能做到随机应变。在以下背景,中职学校需合理的采纳企业反馈的信息,有目的的培养人才,达到岗位需求。进行培养人才的时候,一方面,需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需给予学生团队合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社交技巧,更全面的了解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使得就业模式从企业被动接受变为企业主动求取。

2.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整理中职院校的人才输送,来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作为教育部门需提高中职院校在的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及时换新企业岗位要求,调整好专业设置情况,将实习内容安排好,达到专业对口,将实习方式改变,有效调整学生和岗位的对应性,进而达到校企共赢的局势。现阶段,在中职服装教学改革中需达到“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学生达成学业时间变为四个学段:首先,为校内学习,在学校控制好文化知识以及服装专业方面的内容。其次,进行岗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生产企业需在相关位置感受并增强锻炼,学好文化知识以及服装专业方面的内容。第三,加大感性认识,培养职业情感。第四,提高返校,当回到学校时,需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实际方面解释适应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并明确专业方向,对于就业实习,需在本身岗位能力明确之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以上步骤,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适应学校以及企业都需要的人才,并改正存在的矛盾点,可实现中职院校课堂和企业人才要求相符合,能以实践为主导,有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3.以技能大赛为主导实施革新教学

从近几年技能大赛发展趋势来讲,大赛的内部竞赛项目和评审标准也在逐渐调整,最为突出的就是2015年的比赛方案,有效反应了此专业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较为关注学生软件运用能力以及服装造型方面,然而,不相符的是,许多中职院校一直都意识不到此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却一直坚守传统的课程设计案例,一步一步的进行表现,在以上项目上,关于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事情,通常会忽视服装设计的务实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服装二维设计以及三维设计效果。如此可以看出,在这种教学方式上,作为学生,适应不了大赛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对项目存在认知偏差,在服装方面,注意力都放在了设计方面,将服装设计的实用性忽略了。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较难在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对于岗位环境较难适应,未来将此问题解决,中职院校需逐渐引导学生向大赛方面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模式。

4.运用技能大赛为指导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情况下,改变技能大赛方案,是大赛以及企业岗位慢慢适应的过程,学校改革之后,逐渐对中职教学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开始改革。所以,在更新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设计时,需达到相应的要求,使其学习内容和生产相统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中职院校教学设计过程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的是技能大赛,在技能大赛中,需达到中职教学改革目标,同时将更好的一面呈现给全国人民,并提供人才交流以及展示成果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琼.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才智,2018,(22):135.

[2]彭燕辉.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改革策略探析[J].纺织报告,2018,(05):71.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8

关键词:聋校;职业教育;思考;实践

职业教育对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了重点任务:“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这些都为聋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聋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听障学生将来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当前,部分聋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学非所用,影响了听障学生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也阻碍了特教职业教育的发展[1]。因此,为全面提高听障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就业需要,切实为听障学生将来的生存、生活负责,听障教育应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根据听障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调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不断满足学生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青岛市中心聋校是一所集学前、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专于一体的综合性听障教育学校。在全面抓好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全面提升听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直面听障学生在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域、就业环境等因素,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拓展听障学生实习就业渠道,使听障学生的就业率和稳固率稳步提升,探索和创新了聋校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1聋校职业教育的思考

听障学生能否顺利择业就业,是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听障学生就业一直是由国家负责安排的,学业结束,他们就被直接分配到国营福利工厂工作。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传统的就业模式被打破了,国营的福利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几乎全部破产,残疾人也和普通人一样进入到人才市场,面临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这种转变给听障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压力,以致很多年富力强的听障人员靠社保金度日[2]。

1.1聋校中职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2012年,青岛市中心聋校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毕业生离职原因调查表》《听障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表》《听障学生就业倾向性调查表》等问卷,对青岛市的听障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还利用《企业管理层问卷》和《企业员工问卷》,就企业对听障毕业生的需求、态度,与普通员工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如下:第一,青岛市听障毕业生学历以大学和中职为主,其次为初中,再其次为小学。调查对象的月薪差距较大,且普遍较低。月薪在400—800之间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3.6%;月薪在800—1200之间的人数较前者少,占总人数的32.1%;月薪100—400的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6%。相关调查显示:2011年,青岛市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平均水平在1600元—2200元之间;青岛市中职生月薪平均水平为1000—1200元。听障学校毕业生的月薪水平远低于同资历普通从业人员的月薪水平。第二,听障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在就业单位中,38.6%是私营企业,33.55%是外资企业,8.8%是国有企业。在这些企业当中,70.7%是中小型的,25.9%是大型的企业,3%左右为小型企业,企业大都是制造业,还有48.3%是餐饮、住宿行业。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面狭窄,主要依靠于体力劳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得到应用和发挥。第三,听障学生虽然毕业后都可找到工作,但是后期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多种原因而离职较多。通过调查初步得出结论:研究对象的离职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占67%;主观原因有交流障碍、自己缺乏主见等。第四,听障毕业生就业时,对工作最注重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期望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听障学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最为关注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其次是“工资水平与福利”。这说明听障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物质生活条件,较少关注企业的文化与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第五,听障学生就业时的首选是一线城市。听障学生在就业时希望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占30.6%,其次是选择东部沿海城市,占19.4%。

1.2聋校中职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听障学生的就业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听障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很多听障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由于工资、工作时间以及交流等诸多问题,不愿意继续在这些单位工作,很快另找出路、频繁跳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听障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第一,沟通障碍是他们就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第二,社会对听障学生了解认识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和排斥;第三,听障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往往在择业、就业问题上对家长和学校有高度的依赖性;第四,听障学生家长对听障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够,许多听障学生家长因忙于工作和家务,而又不懂手语,平时与孩子沟通较少,对孩子关注不多,对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程度都不太了解,在教育和实习就业上比较依赖学校,很多家长自身的就业择业观念比较陈旧,也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对听障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五,现有听障学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过少、过窄;第六,听障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偏弱[3]。对听障生进行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听障学生升入大学继续求学深造的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少数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在中职毕业后都将直接走上社会自谋发展。听障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他们将来步入社会面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将难以生存、生活,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4]。

2聋校职业教育的实践

2.1创新思路,改革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聋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发展要求为目的,突出多样性、实效性,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社会化,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技能,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青岛市中心聋校针对听障学生的职业教育特点,在进行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并不断实践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首先,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增设选修课程。如服装专业,学习服装设计、服装制图、立体裁剪和服装工艺等;烹饪专业,学习中式烹调、西式烹调、中西面点、食品雕刻等;工艺美术专业,学习装饰画、烙画、中国画、版画、木雕、蛋雕、软陶、中国结编织工艺、手工串珠、园艺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课时比例,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增加学生感兴趣且有利于就业的选修项目。如汽车美容、电子商务、3D打印等,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逐步建立“必修文化基础课程+主修职业基础(专业)课程+选修职业技术课程”的课程模式,即1个主修专业,4个选修项目。这样可使学生在校学会多门技术,达到“一专多能”。专有特长,能可胜任。听障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构建,必然增强社会就业竞争力。

2.2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技能教学水平

注重以中职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专业内涵。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和烹饪专业的技能大赛,同普通职业学校学生同场竞技,展示听障学生的自信和专业水平。实行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检测制,鼓励听障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比赛,校内创设听障学生技能展示的机会,增强听障学生应对行业竞争的变通能力,提高听障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推行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等教学手段。坚持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积极创造条件和企业紧密合作。项目教学是有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完成单个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如定期开展校内实训创业周活动,包括服装生产性实训、烹饪中西面点生产性实训、微自然工艺作品实训、汽车美容项目实训、烹饪面食项目实训、电商淘宝实训等。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有效开展校内外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的保障,它是专业课教学的补充。另外,积极为听障学生搭建创客平台,根据兴趣自主组建创客小组,实施自主创业尝试。如校内伙房是烹饪专业班级的创客厨房,服装实训车间是服装专业班级的创客中心等。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听障学生的创客兴趣,有效增强了听障学生的创业信心。

3实行校企合作、产教一体

3.1聋校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产教一体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青岛市中心聋校自2010年起开展职专三年级参加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已经运行7年,实习过程中教师的耐心实时指导,家长、学校、企业三方的有效合作交流,使听障学生有效度过了接触、适应社会的关键期。这在听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稳定就业上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3.2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行顶岗实习制度

实习基地是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校外实习,听障学生可以对所学专业有较深的认识,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人才需求动向。通过校企合作,增进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帮促就业创业的桥梁作用。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听障学生特长和爱好,推行“师徒制”,加强个别化教育措施。目前,青岛市中心聋校已与20余家域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接纳听障学生职业实习、劳动就业和创业。

4重视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聋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是载体,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专业课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首先可以外聘专家,从相关企事业单位选聘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既弥补了学校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社会的联系,并可以指导校内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改进,为听障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及订单式培养、实习就业铺平了道路。其次要内扶外培,为骨干教师创造培训和学习提高平台,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企业实践培训;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获得技能等级考核证书,达到实践型、双师型教师标准。

5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仍是多数听障学生的首选,而现实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听障学生的比例是很小的。听障学生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既是就业意识问题,也是进行自我定位和就业市场分析的能力问题,聋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发挥和体现。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等与就业相关的学习内容在聋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比重,着力引导听障学生科学分析和设计职业发展前景,避免求职中的从众心理和趋同现象。

6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建立校外心理辅导员制度

听障学生在工作中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疏通造成的。很多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感到困难的是,当他们发现听障员工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却无法与他们沟通,不能帮听障员工做心理辅导。而一些听障员工也因为自己的很多想法得不到别人理解,也显得痛苦和无奈。这些情况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作为聋校来说,对学生不但要做好在校期间的心理辅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校外心理跟踪辅导体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在听障毕业生集中就业的企业建立“学生心理跟踪辅导站”,作为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7开拓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信息网络

在调查中发现,听障学生求职渠道中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求职渠道均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的问题,听障学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政府、企业、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丰富听障学生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方式。可建设区域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并搞好网络运营和功能开发,拓宽听障学生就业空间。聋校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涯辅导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求职小报等交流渠道,通过求职小报为听障学生架起一座求职之桥。例如,经常向学生介绍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职业技能实践活动的动态,全国范围内的听障人就业信息、就业新闻,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就业技巧指导,毕业生择业经验交流等。总之,职业教育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是他们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关乎他们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石,从初级的衣食生存到未来幸福生活和事业发展,都需要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技能。如果我们每一所聋校或听障教育机构,都能够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与时俱进,为他们搭建起飞的职业教育平台,鼓起他们勇于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培养他们职业实践的真本领,就一定会逐步消解或降低其存在的沟通障碍,最终使听障人融入社会大家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霄峰.聋校毕业生准备式就业教育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3):48-51.

[2]甘昭良.聋校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46-49.

[3]王得义,徐赛华.高职聋生就业心理及教育对策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