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例6篇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渊源;内在联系;

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palace buildings,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different, but part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is the sam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buildings, you can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ancient buildings.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cultural origin; internal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文化和思想的凝固。这些建筑从表面看起来或者雄伟高大、或者富丽堂皇、或者精巧绝美、或者秀丽天然,主要分为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和宅邸建筑三大类型。这三种类型的构思理念和功能各不相同,宫廷建筑主要是历代帝王居住的地方,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讲究大气沉稳而且格局恢宏,比如北京的故宫;宗教建筑则是百姓心灵寄托的地方,建筑风格远离尘嚣,井然有序中有这一种超脱气象,比如山西恒山的悬空寺、河南嵩山少林寺;宅邸建筑是寻常百姓栖息之所,遮风避雨稳固牢靠成了第一考虑因素。

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和宅邸建筑这三大体系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烙印。从原始社会人搭建的简易建筑风格到封建中后期越来越高超的建筑特色,很好的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反应了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各种建筑因承载的使命不同而风格各异,因为历史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一些蕴含其中的核心思想却从来没有变过,成为支撑这些建筑的脊梁,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文化。

我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渊源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华古国一向将大自然视为孕育万物生灵之母,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始终离不开大自然而生存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成了古人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人们还只能栖身于山洞土穴的时候,就开始根据人的自身特征和需求选择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选择那些接近水源,具有防潮、防兽和防火的地方。到了封建社会,这种建筑之前选址的方法更是普及,通过各种方法选择环境较好即“风水”较好的地方进行建筑,从而有效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宫廷建筑、宗教建筑或者民宅建筑,都没有脱离这一点。这三种建筑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建造变化,比如宫廷建筑追求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北京故宫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虽然建筑群极多,但是每一处建筑严丝合缝,无不按照天然秩序而来,奇偶之数、阴阳之变,四方之理等等布局完全追求当时“承天意、顺民心”的思想。而宗教建筑以远离尘嚣、世无争而著称,比如比如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寺庙结构依据山势而建,寻求与自然同根同源的建筑方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成为宗教建筑寻求天人合一的一种独特模式。宅邸建筑追求实用牢固,虽然因为地域、经济的制约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在房屋构造等方面也力求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三种类型的建筑对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始终没有改变过,只是各自的方法不同而已。

二、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

阴阳统一对立的辩证思想源于古人对天象的研究,从伏羲演化八卦之后,古人就一直认为万物都有阴阳,阴阳存在于任何事物当中,继而被应用到了房屋建筑之中。无论是宫廷建筑、宗教建筑或者宅邸建筑,对待阴阳对立和统一的问题都是十分严肃而认真的。三大类型的建筑,基本上都十分讲究方向与位置,根据阴阳观念,方向以南为阳,以北为阴,阳者尊,阴者卑,古代建筑往往都以坐北朝南,只有这样的方向能够给建筑带来喜庆祥和。

也正是因为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宅邸建筑对阴阳对立统一的一致认识,使得三大类型建筑在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下经营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形成各有特色又核心一致的建筑文化。

三、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不仅影响每个时代的人,而且通过人影响每个不同时代的建筑,并且把这些礼教等级制度贯穿在建筑风格当中。古建筑中无论是超脱世外的宗教建筑还是统治百姓的王朝宫廷,或者是寻常百姓的宅邸建筑,都难以脱离封建等级制度的缩影。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认为欲求天下大定,必先当行君臣之礼,所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就含义了“礼者则合,合者则定”的思想。自周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强调和遵循“上下、尊卑、有序”的“礼制”,礼制涵盖了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和生活内容,影响着一言一行。追求实质,礼之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为此,“礼制”在古代建筑中,处处都烙上了等级森严的印记,彰显着循规蹈矩的“礼”制。哪怕是以跳出红尘外形象而示人的寺庙道观也遵循了礼教等级制度的建筑风格,寺庙道观的房屋高度、大小都按照等级而建立;而宫廷建筑自然不用说了,作为统治阶级自然要将森严的等级制度控制受统治阶级,将礼教登记融入到建筑之中。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一砖一瓦都在表现着皇权至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强调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宅邸建筑因为百姓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统治阶级的教化上,等级制度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看到拥有不同文化底蕴的三大类型古建筑中都有着封建等级礼教制度的缩影。

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及民宅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都是对人需求的一种满足

宫廷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宅邸建筑的风格不一样,但是功能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物质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比如屋中有厨房、卧室、浴室之类的,可以满足人们的吃穿睡等日常问题,这类主要是宅邸;而精神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比如皇权、、品格信仰、颂扬功绩、驱魔辟邪、祈求吉祥等等。宗教建筑和宫廷建筑主要就是为了满足百姓的精神需要。由此可见,这三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功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在满足人们的需求方面而言是相同的。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在建筑房屋为自己圈定一个安全的栖息之地的同时,也为外界的动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之地。从这种角度讲,人类屋舍建筑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加强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宗教建筑是通过宗教的形式向未知的自然表示一种敬畏,而宫廷建筑是通过对百姓行为有效统治而实现现实管理,宅邸建筑是一个基本载体,三方面有效互动,从而从精神和生活两个方面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文化与艺术的一种体现

古建筑的风格因为功用而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建筑始终无法脱离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一种静态体现。代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建筑风格也会不同,但是无论是何种风格,都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质,通过这些艺术特质,可以寻找到属于它的文化气息。

总结

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宅邸建筑因为各自所在的社会阶层不同,导致建筑风格也完全不同,从而折射出不同的人文思想。从而进一步分析出这些建筑物中的相同点以及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汪正章.“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J]. 建筑学报. 2002(10)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3D立体再现;金华市

一、金华古建筑保护现状

在新石器时代,浙江金华就有了人类生活的印迹,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的印迹众多。在浦江白马镇、兰溪新周乡等地都发现了古人留下的众多遗址遗物。婺州窑乳浊釉瓷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雅畈汉灶、琅琊铁店等地保存有460余处较完整的唐、宋、元古窑址。金华境内还留存有从商周到明清历代先人的古墓葬。

目前为止,浙江金华现存古建筑2600余座,牌坊40座,市区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东,飘萍路以北、西市街以西、人民路以南、新华街以东这个范围。摒除法隆寺经幢,在市区、通济街以南,金钱寺村外,其余大部分文物都集中在江北城东片。由于历史的布局,给城东文物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从整体上看,部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较好,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较差,情况较严重,应予以重视。同时大量散布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古建筑未能及时统计、归档,破坏十分严重。

二、3D立体再现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意义

通过对金华古建筑现状保护的前期调查,我们认为在古建筑保护中,有三个方面的保护是不能被忽略的,一个是风貌的完整性,一个是历史的真实性,一个是文脉的延续性。因此,要提高认识,强化对现有古建筑的保护意识;精心规划,努力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协调统一;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的新机制。但在现如今政府资金短缺的前提下可以进行3D立体再现。

3D立体再现技术帮助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更高的商业及艺术价值。但是,跟随着3D立体再现技术越来越强大的表现功能,我们关注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单一地着眼于蓝图的设想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我们关注的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的深入剖析,并且从古代能工巧匠的作品中总结及借鉴经验并指导当下的3D立体再现技术体现方式。古建筑的3D动画是其发展至今最具特色的研究代表之一,而3D立体再现技术则赋予了古建筑复原动画中建筑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和研究角度。

根据往年的历史研究文献,金华市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在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下造成破坏的古建筑原貌已经很难修复,并且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稀缺和图解的生涩也给我们造成了对古建筑再理解的障碍。3D立体再现技术的出现全然改观了这一困境,也成为当下古建筑表现最有成效的展示手法。

3D立体再现技术是对历史文物古迹及历史古城进行的一种空间景观数字化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3D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模拟和再现。它是以强列的真实感对人们加深古代印象、研究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动态、直观、形象的展示是传统的文字记载和平面图稿所无法比拟的。再者,利用3D立体再现技术可以提高对古建筑修复的预先判断能力,以便及时选取有效的保护手段,对缩短修复工期并节省大量修复成本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3D立体再现技术为古建筑现状保护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三维可视化呈现方式,而在动画中千姿百态的数字特效则为古建筑再现提供了多样性、全方位的展示效果,丰富了3D立体再现技术的表现语言。3D立体再现技术从对古建筑的环境、结构、装饰,以及传统工艺等做了深入的剖析,让古建筑的形、义表达显得生动、趣味。并且利用巧妙的数字特效手段让古建筑遗址不再成为封存的历史宝藏,而是成为造福人民大众共有的财富资源。

在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历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倾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古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城建历史。不同年代的古建筑,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年轮,见证着城建活动的史实,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运用3D立体再现技术的复原方法对修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通过3D立体再现技术辅助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对再现古代建筑及其史学渊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3D立体再现技术研究古建筑表现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和长远的规划发展都有着借鉴作用。

三、相关学术界研究情况分析

古建筑保护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学术界相关人士对其曾做过开拓性地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古建筑保护的开发、古建筑保护的推广等领域。通过对金华市古建筑保护的调查发现,许多师长前辈对金华古建筑的历史及开发的研究做得非常详实。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可见的文献中,对金华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及3D立体再现技术的学术研究尚不是很充分,现如今成形的成果资料也甚少,图像资料的收集也都不甚完整。

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也仅限于对古建筑的造型研究。例如:古建筑动画《南京一座城市的变迁》,该影片中采用逼真的还原技术把一部南京城历代疆域的扩张以及城池的规划进行了总结,并陈述了其历经兴衰、新旧更替的历史变迁。古建筑动画《天坛古建筑虚拟漫游》,影片中则采用光影实时模拟特效技术模拟出现实环境中的自然光照、阴影等真实表现手法,描绘了不同自然光照条件下天坛内外空间形态的神韵及形态。古建筑动画《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影片中也是带来全新的视效冲击力并震撼古建筑爱好者。古建筑动画《营造法式》,该影片则是将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用鲜活的画面替代了枯燥的工艺图纸和生涩的古文词藻。古建筑动画《大明宫》,在建筑装饰上运用了很多仿旧材质的效果来营造历史的沧桑变幻,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辉煌、最独特的时期。

四、金华古建筑保护与3D立体再现研究的意义

首先,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3D立体再现技术对金华古建筑保护现状、发展、变迁规律作系统归纳;3D立体再现技术对古建筑保护的具体的微观分析和宏观的理论概括,为积累和推动金华古建筑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文化传承服务做出理论支持。

其次,本课题试图把金华古建筑典型代表—太平天国侍王府这一具体对象,放到金华地区古建筑这一背景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3D立体再现技术对太平天国侍王府修缮起到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的理论做出论证,为传统古建筑修缮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构建新平台。

再次,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成果具有具体的应用价值,3D立体再现技术对金华古建筑保护的立体呈现和宣传可以直接为金华地方经济建设和旅游资源及文化推动的开发服务;理论可以直接运用于描述与概括中国古建筑修缮数字呈现或文化物质,这是民族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理论不仅在艺术形态学、民族艺术学和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方面而且在社会组织与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基于金华古建筑保护及古建筑修缮的文献资料未见有较深入系统的介绍与深层分析,并试图提高政府对传统古建筑文化保护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金澄宇.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3(01)20-22.

[2] 耿亮.仿古建筑(南普陀)三维重建方法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9(25)191-193.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3

回顾中外古代建筑史,可以发现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巨大引导作用。宗教建筑因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重点研究对象。宗教建筑中“神性”和“人性”的较量,或者说是宗教和世俗之间的斗争是研究宗教建筑乃至整个西方古代建筑史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神性占主导的时期,宗教领袖作为神在人间的代表被无限崇敬,建筑利用幽暗、压抑的空间体现神的崇高和宗教领袖的权威;人性占主导的时期,建筑体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宗教神秘感和压抑感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张扬和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望。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以及神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崇拜和敬畏。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的体量和简洁精准的几何形体反映出神权和皇权的威严和永恒。神庙建筑利用强烈的秩序感和压抑的空间感体现出神的强大和神秘。

神权政治成为古埃及建筑的主宰。古希腊具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古希腊的建筑追求人性美而不是宗教精神,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世俗精神,优雅而明亮,功能也更加实用化。而古希腊建筑中精美迷人的比例尺度以及完美细腻的人体雕刻都明确体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法则的理念与古埃及的神权建筑的精神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雅典卫城充分表现了这种世俗情怀和审美追求。古罗马统治者通过宏大壮丽的建筑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古罗马帝国的空前强大。古罗马城市中拥有巨大尺度穹顶的建筑和纪念帝王个人功绩的广场都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精神追求和需要。万神庙、竞技场、凯旋门、凯撒广场、输水道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进入中世纪后,神学再次占领了统治地位,建筑也变回了神权统治的工具。适合世俗精神需要的希腊十字式教堂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宗教崇拜需要的拉丁十字式教堂,集中式的穹顶因为降低了宗教领袖的神圣感和向心力也被教廷打压。哥特式教堂体现了这一时期世俗精神针对宗教权威的抗争。高耸的室内空间使人们对天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宗教领袖的关注。哥特式教堂成为建筑师和工匠们宣扬自身工艺、审美,歌颂世俗之美的载体,在神高阔威严的空间里顽强地表达人性的存在。文艺复兴的光芒穿透了中世纪的黑暗,带来了智慧的复苏和人性的光辉。拥有恢宏的集中式穹顶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波动性变化,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粉墨登场,建筑特征不再统一,但各自都明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不断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建筑形式的变换印证了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相反,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更能理解建筑发生的变化。古代欧洲建筑如此,古代亚洲建筑亦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是基于古人的哲学思想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源于天人合一、宗法思想、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材而不用石材与中国古典阴阳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卑宫室”传达了儒家思想中不过多追求奢侈高大建筑的观念。群组建筑内各单体的等级关系和空间序列表现了古人重宗法、重伦理、重社会秩序的世界观。儒家思想长期处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相对于欧洲哲学思想的阶段性变革而言变化较少,也因此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速度。鸦片战争后,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逐步传播,使得中国建筑界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很多适应工业化需要的新建筑。日本的桂离宫体现了传统日本哲学中的禅宗思想。桂离宫从整体布局到每一栋建筑,再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烙下了禅宗思想的烙印。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出建筑随着思想变革而产生的时代性变化,建筑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文历史环境对人们建筑观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2哲学思想与近代、当代建筑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建筑师个人的世界观对其个人建筑设计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战的焦点不在设计手法上,而在建筑哲学上,也就是建筑观的论战。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都持有一套深具哲理和个性的建筑思想。哲学因素在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关注当代建筑师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建筑师个人的建筑思想、建筑哲学和建筑观。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引导甚至决定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构主义建筑和非线性建筑的出现。解构主义建筑是基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解构主义哲学强调打破现有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伦理秩序、个人思想准则甚至由人的内心抽象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等。而解构主义建筑则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了运动而不安定的外部形态。非线性建筑植根于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以“平滑”思想和“游牧空间”去“生成”建筑,像植物生长一样,用自然的状态实现建筑设计,而不是将建筑与自然对立起来。非线性建筑是非线性哲学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视觉设计。也正是因为如此,业内将一部分空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建筑定义为“伪非线性”。直接将哲学理论作为建筑设计理论是近一时期建筑理论发展的特点之一。这种理论上的哲学思想的明晰和外向性表达,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回眸最近半个世纪的建筑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建筑师不仅从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甚至将哲学思想直接作为建筑设计理论的源泉和根基。哲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哲学直接引导了建筑设计的进行。同时建筑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将实用功能与哲学思想糅合在一起,使建筑设计有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手法。

3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作用

3.1理解新建筑

从传统的艺术、力学或者施工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下建筑界各种新理论和新作品的出现,不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认识到建筑是建筑哲学的表达的时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建筑理论和新颖建筑迸发出来。例如在中国国家美术馆投标中,库哈斯的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走廊加展厅的排列方式,而将展厅设计成“街”,展品的分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功能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对文化、对行为方式的新理解。用哲学视角分析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新建筑,更容易理解建筑师的初衷和建筑作品的内涵。脱离哲学思想的新建筑往往徒有其表,哗众取宠。

3.2创新建筑设计

创新建筑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可以理解为“用别人的建筑观来做自己的设计”。大家都这么做,就是所谓的“常规”。建筑方案最吸引人目光的首先是“想法”,其次是艺术性,最后是功能造价等技术性问题。或许“首哲学、次艺术、后技术”是人们审视一个设计作品的常规顺序和心理状态。从哲学层面上入手,建筑师综合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建筑技术,产生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个设计理念作为核心展开设计,可以找到创新建筑设计的突破口。“本土建筑”寻求地域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其目的是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最后的环境。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反对机能主义,认为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一座脆弱理性的庇护所。光、水、风教堂系列是安藤忠雄表达其建筑思想的杰作。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界特立独行的鬼才。创新建筑哲学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品味,使建筑更具深度,更有内涵。建筑外在表现形式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哲学思想的创新。从哲学高度审视建筑的社会功能,实现利用建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理想,是建筑设计进入更高的境界的途径之一。

3.3创新建筑理论

“反映人的精神需求并解决社会问题”是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对建筑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建筑设计必然要求创新建筑设计理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要求从实用功能、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较低层次的建筑目标;社交需求是很多建筑正试图达到的目标;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筑的高级目标。让建筑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首先要分析需求要点,整理设计目标,然后才是寻找途径实现该目标。缺乏哲学分析手段,建筑师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哲学与建筑设计的跨界联姻,使建筑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口。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必须适应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发展。今后的建筑设计理论已经不再满足于外观、空间、功能、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了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哲学思想的创新。马斯洛晚年提出“超自我实现”需求,犹如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感受到的短暂的“忘我”体验。建筑应该帮助身处其中的人实现“忘我”,达到人类需求的终极目标。建筑设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必然要求将建筑设计上升至哲学高度,用更高的视角、更宽广的思维去审视、去思考。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对哲学的依赖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4总结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措施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塔、楼、宫、陵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古建筑作为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唯一遗产,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主要是:现代生活方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社会价值观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都是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重大意义

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乃至旅游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1)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2)古建筑的社会价值。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好继承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越快,古建筑文化就越需要得到切实保护。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二、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主要原则

1)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整体发展来做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2)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4)研究分析古建筑的特色,充分挖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保护修缮、整治和恢复应使其“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存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三、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内容

(一)古建筑的保护。主要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古代或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等。

(二)历史地段的保护。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建筑地段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是由文物古迹集中的地区以及周围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

(三)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涉及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包括古城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及建筑风格。

(四)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主要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等,它们和有形文物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筑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一)古建筑保护方法。1)冻结保存。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特别是对具有较高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修复工作中,强调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古历史研究,一定要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考古学证据。2)重建。历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古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已被损毁,但由于其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重建。但重建必须严格谨慎,因为重建必然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在更多的情况下保存古迹更有价值。

(二)历史地段保护方法。1)博物馆式保护。其主要是指将地段的古建筑进行复原和修复之后,将从前的生活方式也一起保护起来,作为供人参观、学习和观光旅游的重要设施。2)拼贴式保护。这种方式是针对有价值的古建筑比较分散的城市而言,其中可迁建的古建筑可以按照环境的要求择地集中在一处,创建一个“历史地段”,尤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改造的地段和历史建筑,这种方式较为可行。

(三)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保护方法。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保护反映了古城的整体风貌与特色,它一定要从城市整体出发,采用整体性与综合性措施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进行保护与控制,一方面要对体现城市传统空间特色的原有因素实施保护,另一方面要对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的新建因素实施控制与引导。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保护与发展本就是城市发展变化中的一个全方位可持续的矛盾和统一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对古建筑的建设性保护,使城市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保护与发展的整体协调。

参考文献:

[1]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文物春秋,2008.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5

1.原始记录性价值。古建筑档案是还历史面貌之依据。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毁去,将无法挽回,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既能反映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点的分门别类的古建筑档案体系,有利于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与利用。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3.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安全的重要途径。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发黄、变脆、褪色等现象,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档案保存环境与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可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另外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既有效保护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7]。

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传统;仿古;建筑;创作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ntique buildings in the caus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combining, the idea and the existing some defec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inheritanc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eanwhile, should make some efforts.

Keywords: tradition;architecture;cre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40-02

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记忆不断被涂改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形态。当人们逐渐习惯于以纯商业的角度,亦或功利性的语言组阐述着当代疑似工业化产品的建筑含义的同时,却往往遗忘掉了建筑在整个城市历史中的地位,和他所承载的悠远记忆和曾经依稀的生活情趣。

所幸,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终究是逐步引导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重新探索,和对历史文化的再次追逐。渐渐地我们发现,似乎在古建筑日益缺稀的年代,传统的建筑符号又以另一种新的姿态席卷而来,融入了各式的城市建筑当中,也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建筑仿古现象。然而是否所有的仿古建筑改造设计中,古典元素都能很好的与现代商业形式相结合呢?仿古建筑的兴起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其必要性?古典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是否适合当下的现代都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2 仿古建筑兴起的由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突然到来的“民族风”呢?就笔者看来,究其源头,仿古建筑盛行的原因可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进步,人们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使得人们在对建筑能满足其基本的功能要求、经济利益等建筑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也对建筑及其所属环境所蕴含的历史特征、名族风格、地域特征等精神属性的东西有所认知和向往。

如同我们置身于有鲜明文化传承、历史特色的城市当中是,总会被那些熟悉、充满民族痕迹的场景所吸引,总会被某种特有的场所精神所打动。相反的,机械地将城市建筑视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忽视建筑在文化体系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生活在冰冷生硬的钢筋混凝土所筑成的房子当中,给人们带来的则是索然无味的感触,也使我们的环境显得冷漠和苍白。

可以看出,建筑的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精神属性,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尽管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但人类最基本生活方式,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的,它慢慢的演进,或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而古建筑却正是具有我民族风格,历史特征统文化的总要传承之一。自然而然的,其与生俱来的空间属性和自然属性成为现代建筑追寻和模仿的源泉。

所以,当代建筑才会呈现出向历史,向古建筑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

其次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世界性文化的强力冲击。而建筑,做为一种本土文化、历史、地域、艺术、哲学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体,更是首当其冲。

着眼于身边,不难发现大量的国外设计团队,国外的建筑大师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外国建筑师进入国内市场,带进来的不仅是一个成熟的作品,更带来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

无论是大剧院、机场候机楼、奥运场馆亦或是办公大楼,一件又一件的大型建筑作品不断挑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大局势、压力下,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力争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语言的精华,同时吸取国外优秀的建筑理论,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文化,这便成为现今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新型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一座沟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3 何为“仿古建筑”

那么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仿古建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又该如何定义呢?

目前,社会中对于仿古建筑的看法有如下几种:

3.1利用现代的新科技、新手段以及相符合的建筑材料,对古典建筑的固有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融合创造。

3.2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或在原址范围内对曾今的古建筑进行复原建造,严格来讲已经属于文物修复的范畴了。

3.3在建筑形式上比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其外观基本可以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其内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则反映为近现代建筑的主要手法。

3.4在现代建筑的外表皮附以部分传统的建筑构部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古典建筑的外部特征。

不可否认,我国传统的古典建筑蕴藏着浓厚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优美的大屋顶造型、合理的梁柱结构、精致的木雕技艺和鲜活的彩绘、令人惊叹的内部装饰、敦实厚重的基座等,构成了一件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是否上述所有类型的“仿古建筑”全都合适,又或都可以让大多数人所接受呢?

结合目前现实当中这些水平层次不齐的“仿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仿古建筑”由于只具有某些传统形式,而不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传统形式又和现代材料与质感也没能很好的融合,形成巨大而生硬的风格反差,加之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进而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仿古建筑的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风格的混搭,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构造型和歪曲的审美意境层出不穷。

第二,复古二字,越来越流于表象,成为了一种肤浅的流行风,覆盖于建筑物的外表皮上,而丧失了其最为精髓的内涵与意境。

第三,完全为了仿古而仿古,没有考虑整体环境的风格协调,没有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的层面上来,生搬硬套。

4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那么,究竟该如何仿古呢?笔者以为,关键还是要从观念上来寻求答案。

仿古建筑,其源头是古代建筑,而最终是要落脚在现代建筑上。那么提取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语汇,参悟其内在的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则势在必行。何谓“提炼”,“提炼”不是单纯的仿造,更非毫无理论依据的拼凑搭接,而是抓住古代建筑当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大多数人们所共鸣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传并具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亦或地方特色的印象表达。同时,我们所要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其建筑本身了,而是其与周围空间形成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空间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