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布局设计思考

古代建筑布局设计思考

 

“人体工程学”一词的英文为“Ergonomics”,它是由两个单独的希腊词“ergon”和“nomos”组合而成。“ergon”是指出力的工作,“nomos”意为正常化、规律化,将两者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人的工作正常化规律,这说明人体工程学原来就是研究人在适度劳动中用力规律的一门科学。对于“人体工程学”这个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是设计的产品应该符合人体的比例,应该根据特定生理的人群来设计我们的产品。但这仅仅是人体工程学的部分含义,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产品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无需刻意去“迁就”或者“勉强适应”产品的使用程序或流程,甚至不会引起“容忍”这样一些不愉悦的使用情绪的出现,而应产生一种符合人们行为习惯方式的使用过程和愉悦的使用心理。既然是针对于某一特定人群设计的产品,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就会造成符合某一特定个体或者群体使用的产品,必定是不适合另一个体或者群体的使用,但绝不能因此认为这类产品的设计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见,即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是有针对性的,有定位的。笔者认为“人体工程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符合人体比例的尺寸设计,而是应同时兼顾使用者舒适的使用心理的情境设计。这点在今天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发展形势下,在人们生活水平、文化观念、审美观念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越来越突显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建筑的布局设计上。   建筑是存在于一定空间环境下的实体,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同时它通过自己本身内部的空间设计又营造出各种不同感受的人为环境。建筑也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文化的产物,它的设计与建造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它同样也表现为特定时代下一定人类群体的心理需要、精神归宿,甚至是为这一人群的特定需要而出现和服务。尽管人体工程学确立为独立学科仅四十年之久,但古往今来,它的影响并不以它成为独立学科为起点,也绝非这四十年,例如,明朝建设的布局设计就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   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推翻元朝的统治,定都南京,开创了新的封建王朝———明朝。整个明朝统治时间为276年,共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在这漫长的统治期间,明朝的政治、经济、商业、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给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特别在建筑设计上。明朝是中国建筑史上特别活跃的时期,如在明朝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建造了明十三陵、天坛、故宫等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和别有风味的江南园林建筑,它们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以人体工程学来剖析这些经典建筑时,笔者发现早在六百多年前,中国建筑的拥有者们遵从了他们的心理上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建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在精神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一明朝的皇家建筑   1天坛的建筑布局设计   (1)天坛整体建筑群“中轴线”的布局设计   天坛整个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主要建筑均集中在内坛,内坛包括主要的建筑群:北部的祈谷坛建筑群,南部的圜丘坛建筑群和西边的斋宫、神乐属建筑。其中主要的建筑群为祈谷坛建筑群和圜丘坛建筑群,它们集中分布在贯穿天坛南北的主轴线上,这正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皇帝的“中心”天子的地位及其皇权至高无上的体现,这样的布局设计完全源于统治者的统治心理需求。同时,这样的中轴线布局设计也使建筑群有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的感受。   (2)建筑物“天圆地方”的平面布局设计   天坛是明朝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尽管这仅仅是帝王祭祀的场所,仍充分体现了帝王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方位观念中,认为北方为“天”,南方为“地”,北部的祈年坛建筑群主要以园形设计为主,南部的圜丘坛建筑群则主要以方形设计为主,这样的“北圆南方”设计正是古代人“天圆地方”思维的体现。从心理学分析,统治者这样设计自己的皇家建筑是尊重中国的传统思想和顺应当时的民意的,是有利于巩固皇家封建统治的,同时也达到了人体工程学中人类心理要求的满足。   2明十三陵的建筑布局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建筑和风俗都屡见它的存在和影响。从风水的字面看,就是风和水的组合。空气因流动而形成了风,风因一定速度的流动而产生一定能量,即风能。风、水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当然也与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有关联。风和水以流动的形态而存在,因此,流动成为风水的特性之一,同时流动的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是生命之本,所以,“风水指的其实就是生命背后的能量。它不仅指人、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还指人们脚下大地的生命。”而研究风水的学说,则是中国古代人们根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因素,在固定的居住环境里,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出关于居住选址、方位朝向、室外景观和室内装饰等方面较为完整地一套技术、方法和理论。可见,经过几千年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风水宝地的标准是:前有案山,中有明堂、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水流绵延不绝地贯穿其中。水喻生命之本,有水才有生命,意为水在,才有生命的迹象,生命之河才能轮回;风,讲究顺,意为可致子孙满堂,福禄延绵,家族前景鹏程万里、一帆风顺;气,讲究聚,聚气即为聚财,意为在世之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历朝皇陵的选址与设计建筑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标准,明十三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明十三陵是明朝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从应天府(今南京)迁都北京后,从明成祖到明思宗,除景帝之外的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也是中国历朝帝王陵墓建筑中保存较好的一处。明十三陵的形制是仿照孝陵(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之墓)而来,十三陵的具体布局从西至东依次为:思陵(思宗朱由检)、昭陵(穆宗朱载陵)、康陵(武宗朱厚)、定陵(神宗朱翊钧)、泰陵(孝宗朱常樘)、茂陵(宪宗朱见深)、裕陵(英宗朱祁镇)、庆陵(光宗朱常洛)、献陵(仁宗朱高炽)、长陵(成祖朱棣)、景陵(宣宗朱瞻基)、永陵(世宗朱厚)、德陵(熹宗朱由校)。永乐七年朱棣在万寿山下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长陵,理所当然长陵位居正中,余陵分列左右,主从分明,整体布局气势宏大。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依据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风水宝地标准的认定来选择了陵墓的地理位置:东、西、北三面环山,意为背有靠山;南面开敞,符合“南面为尊”的传统思想,陵前一宽敞河流,聚山间众溪向东南方向奔去。背朝陵墓观看陵前的神道,左侧有一“龙山”,右侧有一“虎山”,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且视野开阔,山峰连绵起伏,山上草木茂盛,一片生机之气,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不愧为一处鬼斧神工的理想帝王陵墓。可见,明十三陵从选址到设计到建成完全符合当时人们观念中对风水宝地认定的标准,同时也是明朝皇帝为了巩固江山、维护家族统治的美好愿望的心理需求,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评价,这同样是人体工程学的体现。#p#分页标题#e#   二明朝的江南私家园林   现坐落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的寄畅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后在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被秦金(南京兵部尚书)得到此园,开辟为自己的庄园,以自己的号———“凤山”命名本园为“凤谷山庄”。秦金逝世,该园归他的侄子秦瀚及其儿子秦梁共同所有。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仍沿用原名,极力修缮此园林,开凿池塘,叠石为山。秦梁死后,该园改属其侄子秦所有。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因性情耿直,不与官场同僚同流合污,而因为官清廉,遭其政敌嫉恨,甚至遭受政敌们的妄加攻击,朝廷也在未经取证的情况下就草率将他革职回江苏无锡原籍了。回到家乡后,他只有寄托胸中的抑郁之情于园林的建设中,因此,他疏通、挖深园中池塘,修筑园中的建筑,特别是营造别具风格的景观二十处。秦极喜爱王羲之《答许椽》这首诗的旨趣和意境,便从中取“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一句中的“寄畅”两字将园子改名为“寄畅园”。园景布局以山水来构架整个园林建造,以山池为中心,建造各处景点。园林中茂盛的大树、摇曳的竹枝、通幽的曲径、精美的叠石、适宜的理水、独特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别有一番风味。总体上看,寄畅园的成功在于它“人造”出了“天造”之感的精美景观,营造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从园主出发,这样精美的园林,是满足了园主不再关心朝政,寄爱国之情于山水之间的豪迈情怀的。因此,“寄畅”之园名可谓名副其实。   三建筑的布局设计遵循人性化发展趋势   1多元设计风格的出现   仍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全球出现了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在社会愈加复杂,信息容量巨大且更新周期缩短的形势下,各种文化在面临着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竞争,甚至是新文化出现所带来的不可预计的冲突,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多种文化持包容态度,因此也就迎来了多元文化并存局面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建筑”,也必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出现“多元”的设计布局。   2尊重历史的设计趋势   作为历史见证的古建筑早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使用了,因此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使用功能或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作为古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现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在态度上尊重它,在行动上有措施的保护它,而不是让他们消失在所谓的建设性和保护性的破坏之中。它将以它特定历史时期的风格与21世纪多元风格的建筑构成我们当今的城市文明。   3尊重个性、自由表达的人性化趋势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丰富,文化、美学、价值观念发生巨大了的变化,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的加强,个性发展也要求更大得空间去张扬,因此21世纪的建筑在布局设计上必定是更尊重个性、自由、大胆的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4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趋势   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回归大自然成为人们选择环境的重要考虑因素,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越来越被受关注和提倡,因此21世纪的建筑用材上必定是绿色的、环保的、造福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建筑以它的设计风格与布局特色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文化的痕迹,更向世人昭示着建筑因人们的需要而矗立,建筑文化因人们的保护和继承而流传,现代建筑在布局上的设计趋势也将继续着建筑的历史使命,以人为中心,以符合现代人的各种观念、思想为设计的基础,注重功能与美学设计原则,以造福后代人而实现其设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