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例6篇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1

在技能教学管理中,中专学校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技能教学管理制度,只有这样,在管理中才有方向和依据。但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切实可行,可操作性要强。如管理人员的职责、教师的职责、实习室各种规章制度、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技能竞赛实施方案、各种竞赛奖励条例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所在学校对现行的技能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各专业系部积极配合,由实训处具体负责,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内涵,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服从管理,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努力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业,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技能教学研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各专业技能教学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生产任务法、流水作业法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区别,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机械专业可以选择项目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而服装专业可以选择生产任务法和流水作业法。

3.认真进行教学效果考查

对教师实行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通过检查,全面、集中、及时地了解和评价阶段性教学工作状况。同时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主要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教风师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年度综合考核、教学评奖的重要依据记入教师教学档案。学生评教对教师增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课堂学习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依据。

4.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学校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考试的中、高级工合格率,笔者学校特别设立了技能教学奖励基金,对一学年达到指定技能教学目标的专业组及任课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组,年终给予表彰。由于奖惩激励机制的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各专业教师的工作热情。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

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

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严倩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3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四、结语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孙文云(1979-),女,山东招远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陶红(1963-),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应用ABM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研究”(编号:GD14XJY20),主持人:陶红;广东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广东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编号:2015JJKGYJ003),主持人:陶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90-07

昆士兰科技大学(简称QUT)又译作“昆士兰理工大学”、“昆科大”。1908年建校,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市区。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昆士兰科技大学是一所研究性大学,以“为真实世界的大学”(a university for the real world)为校训,在澳洲大学中排名前十,世界TOP 3%,学校的教学注重结合实际应用,这种教育特点使学校和昆士兰的业界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的研究和教育方向以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主,学生经常参与业界的实际方案研讨。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特色学院中,教育学院排名第二。教育学院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该学院的研究水平位居澳大利亚前10名,其课程被科学信息学院评价为“高质”。此外,该学院还被指定为2006年澳大利亚杰出教育学院(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发明基金会)。教育学院拥有超过5000名学生和200名教职工,其研究涉及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学、艺术、健康、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方面,授课范围包括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课程等。该院教师除了承担学院的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之外,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儿童和家庭。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情况[1]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教育学院,办学规模较小,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又是教育学院最小的专业,但是该专业办学有特色且办学质量较高。

从学分要求上看,学前教育专业学分比较高。要获得学士学位,要达到348-384个学分(每门课12个学分,亦即要修完29-32门课);如果学生想学得更多,最多不能超过要求学分60个学分(相当于5门课),并且要每门课平均分在4.0以上;如果学生还想进一步的学历学习或提升,则需要咨询老师以调整自己的课程方案。

从培养目标上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从业范围比较广。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安排丰富的实践经验活动,培养胜任儿童早期教育和保健机构、幼儿园以及学前班至三年级的小学等工作的师资[2]。首先,学生的从业对象年龄范围比较广,0至小学三年级;其次,就业面比较广,无论是早教机构还是保健机构,甚至幼儿园至小学三年都可以。这样便于学生有更多择业的可能性。

从师资力量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通识课程(CRB)、专业理论课程(EAB)、专业实践课程(EDB)、教育通识课程(LCB)以及自选课程四部分组成,其中人文通识课程和教育通识课程由教育系、健康学院、创意工程系、科学技术系等承担,全校各系的师资资源共享,整合全校的师资力量。其中,担任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学前教育系共有教师23人,包括全职19人,兼职4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兼职教授4人,高级讲师5人,讲师5人,课程协调员1人;除此之外,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既符合澳大利亚专业教学标准,也符合幼儿教师资格标准。由此可见,师资力量的强不仅体现在职称上,更体现在专业资格上。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优质的,受重视,师资力量比较强。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3]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五部分组成,即人文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自选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理论课程主要讲授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课程是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特色课程,包括实习在内,每一门课都是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会安排10-20天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教育通识课程主要讲授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自选课程主要是在指定的选修科目中选2门,更多涉及到时教育通识课程。五个模块的学分分布,重点是突出专业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性质上,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占绝对的比例(见表1)。

表1的课程模块中,任何模块的课程,每门课均为12个学分。即使是根据程度和级别不同连开几个学期的课程,也算不同的课,并按照每门课12个学分的标准来计算学分。课程的具体安排不仅仅是按照模块进行划分,而是统筹考虑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排课。通常在课程方案中会备注这门课相当于(equivalents)哪门课,或是哪门课的先决必要条件(pre-requisites),要先开,或者是哪门课的非必要条件(anti-requisites)。

专业理论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为46.88%,是比例最多的模块。主要包括15门课程,并且都是必修课。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理论类、教法类。例如,全纳教育、幼儿教育、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以及领导与管理幼儿教育等理论课,还有健康教育、科学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等教法类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为28.39%,仅次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中共包含9门课,这其中也包含实习和见习。9门课中1门除外,其余8门课程均安排有10-20天不等的实践天数,总共为115天。专业实践课每个学期都会开设1门,但是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安排的《ICT(信息、通讯、技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课不用外出实践,其余学期都安排一门,并且均要去学校指定的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大四的第二学期基本以实践为主,仅《跨步或建立衔接》和《实习》两门课就安排了40天实践活动;其中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开设有专门的幼儿教育专业实践和教学法课,并去指定单位进行专项实践。昆士兰科技大学能够把教学与实际应用联系的这么好,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是分不开的(见表2)。

人文通识课程和教育通识课程各3门课,共占学分比例是18.76%。这体现了昆士兰科技大学以专业为龙头,辅以恰当的通识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体现了昆士兰科技大学“为了真实的世界的大学”的校训,关注“真实世界”中每位学生的专业发展。

(一)夯实专业能力的专业的课程体系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育通识课程以及自选课程(也是教育通识课程方面的选修)五个模块构成,五大模块分别占9.38%、46.88%、28.39%、9.38%和6.25%(见表1)。通常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会更关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对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分布一直存在困惑,即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比例分布来看,其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扎实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中通识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尤其突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强调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要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吻合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相较国内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他们的优势与特点,以国内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人文通识课程设置情况而言,我们选取在国内师范院校中办学水平高、学前教育专业颇具优势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之对比。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与国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文通识课程与教育通识课程开设门数少,所占学分比例为18.76%。虽然也是限定的人文通识课程,但是也仅有3门而已(共12学分,占总学分的9.38%),例如《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研究1:历史与公民》、《人文课程研究1:地理和公民》与《教学技术》,虽然仅仅是3门,但是真正具有通识性,这种通识又与专业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为后续的教育通识课程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和地理的视角。不仅如此,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还有限定的教育通识课程,也包括3门(共12学分,占总学分的9.38%),例如《教育与社会》、《全纳教育:服务学习》、《文化研究2:原住民教育》。第二,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并且穿插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昆士兰科技大学的通识课程不是集中在大一、大二完成,而是依据专业课程开设的需要,适时的安排通识课程,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课程相当于我们的公共基础课,3门人文通识,占总学分的9.38%。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共有4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9%),具体包括《体育》(4学分)、《英语》(12学分)、《军事理论》(含军训2学分)、《就业指导》(1学分)、《计算机》(5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二)》(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另有指定选修1门2学分,任意选修3门6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总共13门,很多公共基础课要连开几个学期,如果按照开课一次算一门,公共基础课总共是22门[4]。就全国范围而言,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同小异,并且大部分都是国家规定开设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共74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47%,涵盖了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理论课程占总学分的46.88%,专业实践课的28.39%,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为75.27%,四分之三的课程都是专业课程,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视程度。

显然,昆士兰科技大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比国内大学更重视专业课程。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形成了以专业引领的综合课程体系。其不但突出专业性,还重视课程体系中各个模块课程间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其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和发展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素养、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二)凸显学科领域幼儿教育理念的专业综合课程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其专业课程设置的门类并不多,与国内的五大领域(健康、科学、语言、社会和艺术)教育基本一致。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学四年,其为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幼儿英语读写和表达》、《当代幼儿和视角比较》、《艺术课程学习1:视觉和媒体艺术》、《幼儿健康、安全和健康运动教育》、《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幼儿艺术课程学习2:表演艺术》、《幼儿的全纳教育和早期干预》、《幼儿的领导与管理》、《幼儿艺术课程3:社区艺术》10个门类的课程。其中《幼儿数学教育》开设2个学期,《幼儿英语读写与表达》开设3个学期,其余均开设1个学期。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中包括:《ICT(信息、通讯、技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评估》、《幼儿教育专业实践和教学法》等。

总之,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贯彻国家幼儿教育宗旨(全纳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重视学科领域教育(语言、健康、科学、数学、艺术),运用幼儿教育的教学法,强化对幼儿的领导与管理,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评估方法,因此其专业课程融合在学前教育的专业领域内,而不是单独列多门课程,确保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通常学科门类多,分化比较细致。以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儿童发展》、《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初小语文教学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儿童早期数学启蒙与初小数学教学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发展理论》、《幼儿保育学》和《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共14门课程;拓展课程分成艺术素养类、幼儿园基础类、婴儿教养类、幼儿英语类、儿童传媒类五个模块课程(具体参见表3)[4];实践课程包括《音乐》、《美术》、《琴法》、《舞蹈》、《弹唱基础》以及《毕业论文》(见表3)。

对比昆士兰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两所高校对学科领域都非常重视,都开设了幼儿的学科领域课程,国内的学科领域课程比昆士兰科技大学多开设了社会领域,将数学领域纳入到科学领域当中。两所高校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的门类上,昆士兰科技大学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课程的综合性,例如,昆士兰科技大学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没有单独开设艺术领域的教育课程,将艺术教学法融入具体的艺术课程之中。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种类繁多的课程是否可以重新分类,将同一门类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课程,值得借鉴。

(三)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

昆士兰科技大学是一所应用性大学,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其学前教育专业,将专业实践课程单独作为一个系列,但专业实践课程依然属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见表2)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践时间较长,4年学习期间实践时间23周,共115天;第二,实践时间具有持续性,平均每个学期都有10-20天的实践时间;第三,每个学期有不同的专项实践,将相关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四,教育实习是建立在专项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习的时间20天。其实践与具体的学科相联系,且重在平时,强调理论的应用性。

目前国内的学前教育专业则将理论和实践课全部归于专业课程模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门列出一块实践课程,包括琴法(2学分)、美术(2学分)、舞蹈(2学分)以及弹唱基础(1学分)共162个学时,相当于20天的实践;此外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还设有教育实践和技能课程,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18学时)、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8学时)、幼儿园教育见习(分散4天)、幼儿园教育见习(集中3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1学分)、微格教学(1学分)、教育实习(20周)。毋容置疑,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内211大学,其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属国内一流的,与国内其它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相比,其实践课程设置已经非常多了,并且也关注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注重儿童艺术教育的艺术综合课程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综合课程的设置,是其课程设置中的又一重要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视觉艺术与媒体》、《儿童艺术课程:表演艺术》以及《社区艺术》三门课程。这三门艺术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实操性,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单是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艺术表演来展现综合艺术能力;第二,具有综合性,通过其课程方案发现艺术课程的内容不仅是艺术概念和理论,还包括基本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三门艺术课程系统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第三,具有内在联系性,整个课程设置具有内在联系性,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三门艺术课程,首先是从视觉入手,然后是表演(表演是综合艺术形式),最后是社区艺术(艺术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艺术教育能力。

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开设重点以艺术技能训练课程为主。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绝大部分是《琴法》、《舞蹈》、《美术》以及《弹唱基础》等艺术技能课程,《弹唱基础》课程仅开设一个学期,其余开设两个学期,共7学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两门艺术教学法课,各开设两个学期,共4学分。

国内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虽然艺术课程设置门类多样,艺术技能训练课程学分比重很高,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由于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前很少接受艺术教育,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设置对国内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没有设置像国内高校那么多艺术技能训练课,而是通过开设艺术综合课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效果却很好。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师教育国际项目协调员梅琳达.尼姆(Melinda. Nimmo)如是说:第一,澳大利亚幼儿园未开设像中国这样的艺术课,因为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不像中国的幼儿园会有“上课”这么一个概念,所以昆士兰科技大学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带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进行活动,也许会涉及艺术表演等内容,但不是国内所谓的艺术课,他们可能就是简单的角色表演;第二,澳大利亚的学生在大学以前的求学生涯中(小学、初中、高中)已经学过艺术课,如果个人感兴趣的话,会进行专门的艺术学习,并培养自己的艺术专长,这样就无需在大学再开设艺术技能训练课。因此,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儿童艺术综合类课程,重视综合性的艺术感受与艺术表现能力,不会像国内仅仅是艺术技能训练课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专业课程实践和艺术课程的设置,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Faculty of education[EB/OL](2015-11-04)https://qut.edu.au/education/about/about-the-faculty.

[2]Bachelor of Education(Early Childhood)[EB/OL].(2015-11-03)https://qut.edu.au/study/courses/bachelor-of-education-early-childhood.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理实一体;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机电专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全面实施“一体化”的模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组合起来,一体教学。这样做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某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技能技巧形成教学规律,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合成。

机电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实训教学,但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在时空上有所脱节,基本上体现为两个互为独立的体系。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空界限,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时从感性而不是从理性认识入手,强调直观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认知力的提高,不失为一种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模式突破了中职教育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教学程式,理论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技能实训为中心,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组合为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由同一位教师担任,一以贯之,确保理实同步,二者协调。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反过来又以实践操作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理实相长,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双飞跃。

二、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还包含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理论对课程实践的指导作用,让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真正融合一体,可以把专业课相对集中起来,搬到实验室,搬到实训中心,搬到企业的车间里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作业齐头并进,穿行。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之后,就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学生对着实物,一边讲一边做,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钳工工艺的教学,可以完全在实训室内进行。教师边讲边示范,示范结束,学生便可动手实践。这样学生记得牢,做得好。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当堂解决,效果明显。这样的专业实训室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工作实践场所。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有如下特点。①把实训中心包装为教学工厂,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企业氛围和环境。②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生产标语、规范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③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

三、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中职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部分由理论教师在课堂内完成,实践部分由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中心(车间)进行。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实训教学由学校实训处管理。两大部分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安排的结果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理论学习时不能顾及实际的应用,实训时不能与理论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以专业课《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为例,该课程分为《彩色电视机原理》与《彩色电视机维修实习》两部分,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有的甚至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这样不但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两位教师的教学也互不联系,增加了难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技能。

因此,“一体化”还应包含教师在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机电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能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教学一肩挑起来。既是理论教学能手,更是技能实训指导的高手。一门专业课,仅由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讲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边讲理论边操作,甚至可以先操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解决。这样做,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操作去验证理论。例如前面论及的《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就可以把原理与维修放到一起来教。在讲清扫描电路的原理后,就讲一些扫描电路的常见故障,并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动手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又用理论去解释,去解决。这样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的最关键问题是师资。中职学校要努力改变当前师资结构单一化,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顶岗进修等措施弥补专业科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并获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和进修,不断汲取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专业教师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始终保持着新鲜状态,使理论和实践始终保持最佳结合状态。理实双佳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的圆锥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过程拍成视频,在教室里播放,让学生看到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全过程。这样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对机械制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与分析,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一体化之外,还可以从“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一体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体化以及“教法”与“学法”的一体化等方面去探索、去研究。囿于文章的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展开论述。综上所述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现场教学,强调的是工作本位,能力本位。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实习融为一体,把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包旺华.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正确海洋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中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动手、实践和写作等各项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1-2],能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工科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产学研”结合[3-5],但理科专业在“产学研”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本文针对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以海洋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期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所在教研室通常会拟定选题范围及题目名称供学生参考,这样的选题经常会脱离社会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差,通常会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现象,致使学生所接触的内容限于课本知识和简单应用,与社会实际脱节,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就业带来障碍。

(二)缺乏实践能力训练

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一般是先查阅文献。查阅文献资料是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6-7]。然后需要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整个环节过程中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理科类本科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还要差一些。没有实践操作,不能对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经常会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的科学性。

(三)内容缺乏技术研究

论文内容方面问题较多,主要为:(1)内容空泛,缺乏技术研究。理科本科论文偏重于理论的描述和简单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内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动手实践,对于具体技术论述不够深入,对于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叙述清楚。(2)论文结构层次较差,堆砌了大量文献资料,看不出论文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和结论。

二、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中国进入海洋世纪的智力支撑[8]。天津科技大学的海洋类理科本科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下面以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论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技术专业是200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隶属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接受遥感与信息处理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海洋研究和图像、遥感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方案中一直坚持采用厚基础、宽专业和多模块选择的人才培养,是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学科的综合。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的撰写,外文资料翻译,期中教学检查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对毕业论文实施方案的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渐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机地融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9]。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本科生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于实际企业工作和科研课题,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或课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1.毕业论文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指导教师联系遥感图像及数据处理、海洋观测仪器开发和使用、数据管理和系统开发的企业,结合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结合毕业论文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对口企业的认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

2.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近年来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市局级项目,学生依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和其他相关条件与指导教师一起商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题目依据实际科研问题命题,教师可根据科研实际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还有多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实际应用类、科技活动开放类和实验项目研究类三种,这是依托学校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实验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开展的。

3.部分考研学生进入研究院所,将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考研情况较好,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录取的学生,毕业论文与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实验的进度、操作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较严格要求;学生也把完成好论文看作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学研”模式的过程管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论文及相关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毕业论文手册,对毕业论文每一个环节给出具体的要求,对每一个要求上交的文档给出模板。毕业论文上交装订的资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论文册,包括任务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资料;另一部分管理档案册,包括选题申请表、实习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计划进度表、毕业答辩记录和成绩表。各种文件的扉页格式、正文格式及内容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都给出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查询和修改。

2.研究进程的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之后,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具体要求来制定详细的计划进度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与指导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征得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开题,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在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在校内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需要随时参加课题组的小组讨论;在企业和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案,随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

3.通过论文培育推出优秀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开始阶段,结合学生的选题,依据论文在企业、课题和研究项目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优秀论文的培育。一般会有多名学生申报,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推荐,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培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基本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课题性质做出合理搭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培育可以推出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展板形式展出,为下一届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对理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平台,达到“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3]刘峥,李建平.产学研互动,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

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晓丽,周文红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建本科

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改革[J].广东化工,2011,(4).

[6]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

经济与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跃珍,李炜.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文献检索课教

学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2,(1).

[8]申天恩,邓长辉,韩延波等.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思

路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