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式范例6篇

初中物理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建立;记忆;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96-01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公式是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精炼的反应,要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动手做做,创新实验等等,改造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思路和方法,这样物理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

对于初中物理的公式教学方法很多,但应该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孟子曰“教亦多术矣”。尤其在初中物理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2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影响因素 评价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74

素质教育下,如何促进实践范畴中学生价值观、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的培养,使所传授的知识系统化,保障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阶段,良好顺畅的衔接成为当下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对比分析

(一)初中物理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较低,初中物理教学主要采取章节形式展现课程知识,教材内容难度较小,对于课本知识,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写题只需要熟练套用公式,很少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理解物理概念,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就能得出简单具体的规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密度相较于高中物理教学小得多,进度较缓慢,知识点可以反复强调,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重复练习。考试题型较少,可谓“公式在手,应有尽有”。

(二)高中物理教学

采用模块方式展现课程内容的高中物理教学,相较于初中物理教学则更为复杂繁琐,这也意味着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课程知识和熟练掌握物理规律,还要合理高效地将物理概念、公式运用到复杂多变的物理题型和实际生活中。此外,高中物理中大多数物理实验现象并不常见,这就造成了概念抽象化。高中物理也要求学生具有更为严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功底,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教学模式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课程容量较小,教师更为注重知识传授的指导性,课程进度设置得较为缓慢,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而高中物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大幅的文字叙述囊括了定义、规律、公式和物理现象等内容。课堂上,教师侧重于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物理衔接教学的连贯性。

(二)学生个人因素

在学习方法上,初中物理课程学习较为简单和直观,公式少,现象常见直观,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机械单一,逻辑不是很严谨,推理、归纳能力缺乏,使得学生步入高中时很难轻易跟上课程节奏。另外,初中教学中,教材大量配图、教师的兴趣引导,使得物理学习气氛轻松愉悦,而高中物理课程相对枯燥乏味,在心理层面上也会影响物理的衔接教学。

三、如何评价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一)研究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原因

初中升高中这一过渡阶段,高中物理教育一改初中物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物理学习不再是照单全收,也不能忽略每一个学生对知识接受速度和层次上的差异性。高中物理学习不再停留在会解题的层面上,对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不完全统计反馈信息来看,在高中物理学习上,学生学习质量不容乐观,即使是初中物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产生了倦怠心理和抵触心理,表示初高中物理知识脱节,很难跟上高中紧凑的课程步伐,从而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育相关者将教学重心投掷于衔接问题的解决上,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材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内容大致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现,具有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高中生的学业任务较重,需要决战高考,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度减少,这样没有合理过渡性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暴露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漏洞。

2.物理概念的混淆

就拿欧姆定律来说,初中物理定义为电路两端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得到公式:I=U/R。而高中物理则得出如下规律: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与总电阻(内外电阻)、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关系,公式I=E/(R+r)。电动势、外电阻和内电阻等概念的提出,与初中所学习的内容混淆,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性内容不明晰。

3.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精炼,猛抓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因素,简单地以成绩好坏去判定学生的努力与否,甚至于智商的高低,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畸形模式阻碍了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物理实验有助于实现基本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验教学实现了物理这一学科从抽象到直观具体、从枯燥乏味到形象生动的目的,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某一物理概念,以及某一物理规律产生的特定条件、发展历程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热爱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简单化物理模型和抽象化的物理概念,或者很多物理对象都是看不见的,需要通过文字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例如电磁场、声波、大气压、光、分子和原子等。而多媒体教学较为直观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这些晦涩的知识点。

总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工作者更应考虑初高中书本内知识衔接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意味着物理衔接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4(8).

[2]方芳.对初、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J].观察思考,2011(3).

[3]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河南科技,2014(1).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 FJJK14-471)的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5-01

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两大分支。而这两大分支体现出了初中物理的基础性和固定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趣味性不高。但要想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就必须利用一切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融入课堂,并吸收本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首先,重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

死记硬背是物理学习手段的一大误区。其实,在中国,大部分学生都已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背书习惯,对于不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点,首选的方法便是死记硬背。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期教学过程或应付考试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放眼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这种强压性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比如,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对于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用纸上谈兵的方式讲述升华、溶化或凝固的概念,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使用情景展示的方式或看图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还原自然规律,将会是教学手段的一大突破。待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一步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各类现象的观察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也常常被人忽视。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研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践,实践可以直观的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和概念。另一方面,实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热情。

二、其次,在讲解概念与规律时重视公式的运用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物理教学也毫不例外,解释了众多现象和概念定理之后,教师应该逐步引领学生学习解题方式。而公式就是物理这门学科解题的关键。正确运用公式的前提不言而喻就是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条件。比如,在学习杠杆定理时,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学生要了解其中“力臂”的概念。虽然说,物理的计算题较为简单,几乎都可以套用公式来解题。但是,学生的高错误率同时也让人深思,是否在哪个教学环节没有做到位。其实,学生在解题时,思维偏于感性,选用的解题公式时会带着很多主观的想法,往往这些主观的想法与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背道而驰的。那学生的主观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认为,对概念的模糊,掌握程度不够是导致主观臆断的直接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着被动性,对学习内容无法灵活运用,可能课堂上举得例子听懂了,课后习题时,会发现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课后作业难以对号入座。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普遍现象,从改变教学手段出发,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言辞对概念、规律作出正确的解释;其次,对公式的内在含义与运用条件要与前面已解释的概念规律作出完美结合;最后,要对该公式的经典题型作出详细分析,教会学生在怎样的前提下运用该公式。从学生的考试结果来看,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也是学生易于记混的部分。

三、最后,在习题讲解和示范中注重概念和规律的运用

考试的目的是衡量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一份试卷并不能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是对于一些课堂上常常讲解却一如既往解答错误的题目,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隐藏的问题,往往因为师生们在平时的重视度不够所引起。在平常训练中,教师较为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解答正确,往往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加糟糕的是,学生对题目都还存一丝疑惑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把公式套上去,跟着老师的步骤解题。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当题目稍微拓展一下,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答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这一章时,教师应该在解题前先让学生判断该图属于并联电路还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在求电流大小是应用:I = I1+I2,而串联电路则用:I =I1 =I2。在单位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准确性。比如,热量Q的单位是J;机械功W的单位是J;功率P的单位是w。教师给出的题型最好是较为经典的题型,经典的题型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少走很多弯路,经典的题型也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将概念和规律融入公式,将公式融入解题过程,这是物理解题的必然过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是教学的关键,把握这一关键后,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中去。

总之,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教学大纲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对今后高中物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明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强弱点,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尽全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雷 艳.浅谈初物理教学中概念建立和规律形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模式化;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中电学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物理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又是难点的教学要求。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上讲,很有必要对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掌握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的重要性

初中电学教学的目的上,要求学生不仅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学生通过掌握电学计算题的模式化解法, 可在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电学试题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感到解题无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不清的情况,而通过电学模式化解法的掌握,就能够对电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有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的模式化与提高效率。

二、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二是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三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将数据乱代入。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的培养,提高其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分析

1.模式化解题法有基本的解题思路。一是要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画电路图,要让学生分析电流走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二是要再对题中电压以及电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接时的状态,要分析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要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等等。

2.模式化解题法需要区分物理量的关系。电学模式化解题,需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物理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种逻辑分析,就必须运用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和通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3.模式化解题法的“三板斧”程序。第一是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有三个特性:公式是一个整体,公式可以变形公式都有已知条件。第二是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如分析初中阶段电学电路模型主要有三种: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路。第三是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四、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实践技巧

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具体做法是:走好两大步,完成计算题。

第一大步:准备阶段。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所述电路的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第二大步:解答计算阶段。

1.找出电源并分出电源的正极。顺次标出电流的流向。标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一根导线,电压表看为断路(电阻很大);二是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三是若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明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2.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3.写出电路的外部关系图,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要求写出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及整个电路的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图中的哪个物理量。

5.找已知条件。在外部关系图中,对已知的物理量作出标记,并在外部关系图下面写出各已知条件。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5

一、初中用高中知识“下凡”,讲清“知其然”,实现启下衔接

1.反应类型

初中的四类化学反应类型是根据表面形式划分的,在内容上要讲清分类的实质特点:化合反应是“多和一”;分解反应是“一分多”;置换反应是某一位置的替换,讲清阳离子置换特点,如Zn+2HCl=ZnCl2+H2,对应高中阴离子置换,如Cl2+2KBr=2KCl+Br2;复分解反应是分解反应的复合,两个反应物都分解,如:BaCl2+Na2SO4=2NaCl+BaSO4,BaCl2和Na2SO4阴、阳离子都分开再重新结合。

在学生学习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较易掌握,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则相对困难,要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学完才能真正理解。初中阶段的教学,可在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上渗透一点高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如关于置换反应的教学,通过“金属活动顺序”把握置换反应的规律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则是利用了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在教学中讲清“原位置的替换”,在理解上建议以溶液、离子知识为基础,渗透一些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有利于优等生的智力开发。如Zn与盐酸反应,盐酸在溶液中是以H+、Cl-的形式存在,HCl中的H+反应形成了H2,Cl-与Zn变成的Zn2+结合形成了ZnCl2,实现了HCl变成ZnCl2和H2的过程。为什么Zn变成了Zn2+,H+反应形成了H2?简单点化“Zn变成了Zn2+的过程中失去电子,H+变成了H2的过程中得到电子”。悬念启发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知其然”是强行入轨,“知其所以然”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将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下凡”,实现初中“置换反应”的承上过渡和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启下衔接。

2.反应原理

(1)从化学反应的规律着手,初步认识反应特点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简单,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处于表层,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原理,常常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结论,这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困难。在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等环节中,建议尝试使用高中知识,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化学反应的规律着手,初步认识化学特点。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方法,有固+液(如H2)、固+固加热(如O2)、固+液加热(如CO2)。建议利用高中的知识,在复习中对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等内容,根据制气模式认识特点、把握知识。

(2)从结构决定性质的特点着手,初步认识探究过程

初中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将各物质逐一介绍,如H2、O2、Fe的学习,是从它们与单质、化合物(酸碱盐)反应来串联知识的;高中则是从一类典型物质如碱金属、卤素的学习,过渡到“族、周期”整个物质系统的学习,通过物质结构上的相似与递变,认识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与递变。建议初中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后,采用探究程序来进行学习,即:探究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如学习三大强酸中硫酸的性质时,可通过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化合物等知识,探究硫酸的组成(H2SO4)分析H2SO4的结构(H+、SO42-)预测硫酸的性质(酸性:与金属锌发生置换反应、与氧化物Fe2O3、碱Cu(OH)2、盐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实验验证硫酸的性质。

3.实验测算

初中以相对原子、分子质量进行计算,理论根据是什么?

(1)利用高中摩尔质量比的方法引入质量比

从以上分析看出,相对原子量比与质量比的实质和表现相同,可以将质量比“下凡”至初中阶段,叙述如下:将原来“4份H2与32份O2反应生成36份H2O”,具体为“4gH2与32gO2反应生成36gH2O”。引入质量单位后使初中的质量计算顺理成章,亦成功过渡到高中的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

(2)计算带入单位,为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奠定基础

现在初中教材中已将单位带入计算式进行运算,但往往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但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到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时这种不带单位的习惯易造成计算混乱。

二、高中以初中知识“升华”,讲清“知其所以然”,实现承上过渡

高中用初中知识承上过渡,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不“新”,去掉神秘面纱,增加亲密度,实现难点分散和化解。

1.反应类型

高中的化学反应类型有无机反应与有机反应两类,有根据表面形式划分的、也有根据实质内容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升华延伸;取代反应、脱水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有机反应与初中的无机反应区别较大。

(1)离子反应以初中复分解反应条件为切入点

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以初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承上过渡,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电离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完成离子反应知识点的扩充(参见表1)。

表1 复分解反应条件衍伸离子反应条件的比较

(2)利用金属置换反应引入非金属置换反应

例如,高中的非金属置换反应,指卤素间的置换,如

Cl2+2KI=2KCl+I2

2.反应原理

(1)理解生成物的产生原理

例如,金属钠与非金属O2反应,初中介绍钠与O2常温反应形成常规氧化物Na2O,O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高中介绍钠在空气(O2)中燃烧形成Na2O2可作如下解释:由于反应剧烈,O2分子来不及破裂形成单个氧原子O,O2分子直接得到2个电子形成氧气离子O22-。把过氧化钠中过氧根离子从来源角度称为氧气离子,与氧离子形成对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把握。

(2)渗透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

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使学生习惯用记忆法去掌握方程式的书写;而高中方程式多、杂、乱的感觉,学生难以把握方程式的书写。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向探索理解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应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如钠的氧化物性质介绍,Na2O溶于H2O形成NaOH,Na2O2溶于H2O形成NaOH和O2,反应原理与过程叙述如下。

(3)以“点-线-面”升华知识网络,构筑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以点带面的介绍了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零碎,而高中必须升华为知识系统,方能学生全面把握化学学习。例如,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是要解决化学实验的实践问题。对实验的现象、操作、原理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形成“点-线-面”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以便于思考问题时,大脑能及时搜索出有意义的信息解决问题。

如对于铝的性质实验的系统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知识点金属Al、Al2O3、Al(OH)3、Al3+的性质,每个知识点根据化合价的递变关系和性质转换形成知识线。

在铝的知识线中整体反映Al、Al2O3、Al(OH)3的两性特点,这是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的(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连接Na-Mg-Al-Si-P-S-Cl性质,形成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知识面,整体形成铝元素“点-线-面”知识网络,建构铝的性质实验体系。

3.实验测算

(1)概念、公式记忆法升华,“理解不用记”

高中是学生记忆力、智力培养训练的重要阶段,多学科、大容量的知识学习,必须将原来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升华。在“理解记忆”法基础上提出“理解不用记”研究型教学模式,目的是强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克服不理解而记忆的盲目性、不准确性。

①认识概念顾名思义。如“摩尔质量”:1摩尔的质量(口语表达)。

②理解公式定义着手。如1摩尔的质量怎么求解?2molAl物质的质量54g,则Al的摩尔质量是:54g/2mol=27g/m2。

③掌握公式口算反推。如题目求1.5molNa2CO3的质量,学生这样思考很容易掌握公式:1molNa2CO3的质量106g,1.5molNa2CO3的质量=1.5mol×106g/mol,所以公式:m=n·M。计算题运算时由算式反推公式,确保公式“不用记”能想出来。

④验证公式单位算出。如“计算24.5g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你记忆的公式是否正确?可用单位算出。由质量m求物质的量n,即摩尔数,“质量—摩尔”自然联想摩尔质量M。由m与M求n,m与M能乘还是能除?看单位:g与g/mol只能是除:n=m/M。计算题运算时公式由物理量单位算出,确保公式“不用记”能运用无误。

(2)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法升华,“一步到位”

以初中方程式质量计算为基础,“升华”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运算的方法原理。

[例1]6.5gZn放入足量盐酸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一步到位”技能方法总结如下:

例1中的解法:给6.5g,就用6.5g直接计算,不要转换成0.1mol;求H2的体积,就直接设VH2,不要求出质量0.2g或物质的量0.1mol再转换成体积。这样不用转换而一步到位的比例式,使用了不同物理量的单位,一定要把单位带入,通过“比例上下单位统一”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中能否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的精心钻研,初中教师要研究高中教材,高中教师也要研究初中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初中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解读初中化学知识;要让高中学生能从初中基础知识中,迅速、自然接轨,进入高中阶段复杂、繁重的学习中。初、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对接是一门教学艺术。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材中实验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实验教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保障[2]。真正做到三个方面的对接,才能驾驭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6

1.初、高中物理难易程度不同

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我还想知道等。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感受获得知识的途径,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不触及现象的本质。演示是教师向学展示一些物理现象。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是课堂中一些学习活动,主要是学生描述物理现象的特征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动手实验的器材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制作没有难度;小资料的内容学生容易阅读,没有太多抽象的内容。教材内容的难易度决定了初中物理是以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主,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习高中物理打基础。学生学习后很有成就感,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程度高。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实验、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演示、科学漫步、问题与练习等。与初中的难度不同,如探究实验是在未知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之前,主动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高中物理描述的物理现象复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已被抽象为相应的模型,比较抽象,这是高中学生遇到的难点之一。物理教材的内容通过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通过抽象概括、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的问题涉及的物理量多,变化比较复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另外,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科学、严谨,逻辑性强。科学漫步的内容都有较强的知识性,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学生学习就有困难,因此喜爱物理学科的人越来越少。

2.初、高中物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不同,思维能力要求不同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目标是以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主,向学生简单介绍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和步骤,且多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过程与方法,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初中阶段教学通常是直观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一般不涉及物理现象的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常用文字描述,只需简单记忆就成了。课堂上教师讲解例题计算题居多,由于不要求了解知识的来源,学生几乎不了解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学生练习时只需在课堂上模仿教师的做法,记下解题的步骤,套用公式,这就养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材内容,就决定了学习高中物理要了解知识的来源,要通过抽象、概括、推理才能揭示现象的本质,才能找到现象的变化规律。因而高中物理,现象多,关系复杂多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很注重细节。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解题时就现出“读不懂题目的意思或找不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对物理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搞不清楚”的现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难懂。

4.数学应用能力达不到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物理学科的原理、定律需要用数学关系表达。(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复杂,初中阶段描述运动规律的只有一个公式,涉及三个物理量和一个常量;高中阶段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物理量有近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四个物理量。有矢量,也有标量,有常量,也有变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这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难点之一。(2)用图像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运算广泛。矢量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难点之一。小学到初中,标量运算规则很熟练,高中阶段的矢量运算,接受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对运算规律不同的认同,也是对运算规律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数学应用能力跟不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问题。(4)应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量间的关系,不懂斜率的含义。高一新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都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要求,这是学科间存在的衔接问题。

二、有效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1.调查初、高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初中物理从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2)高中物理内容科学、严谨,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三维目标中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2.注重构建“质点”模型,化有形为无形

初中物理教材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形象具体,就“物体”这一概念而言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体。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构建“质点”模型,是教学的难点。“质点模型”的核心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一种替代方法,构建“质点模型”的过程是让学生逐渐淡化物体的具体形状,认识到忽略物体的形状,把物体当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这样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怎么才能认同“质点”?为此,教师应做好物理实验,如不妨做做牛顿管自由落体实验,羽毛、小石块、纸片、铁块同时落下,研究这些物体的下落就跟物体的形状无关了,就可用一个点替代物体了。什么条件下点能替代物体?概括起来就是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能有效构建“质点模型”,学生对重心的概念,共点力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3.重视物理量的矢量运算

初中物理的计算往往是标量计算,数学问题简单,学生容易解决。进入高中,矢量运算贯穿于高中物理的全程,涉及力、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还有动量、冲量等,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是高中阶段物理量的矢量运算的衔接点。

4.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